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1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2篇

“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市科技馆组织xx楼区xx小学、xx县xx学校、xx实验学校、xx县xx学校等xx余所中小学校师生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活动。

当天下午,xx县xx学校组织全校xx多名学生,利用班团课时间集中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学生们认真观看了陈冬、刘洋、蔡旭哲等3名航天员关于“水球变‘懒’、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精彩有趣的实验授课,激发全体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的种子已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xx县xx学校集中组织师生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孩子们被太空科学实验深深吸引,在三位航天员老师的带领下,一个个神奇的科学实验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孩子们表达出了对太空的向往。最神奇的是毛细效应实验,那么粗的管子水居然能上升到管子顶部,太神奇了......孩子们纷纷表示:祖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将来也要为建设科技强国尽自己的一份力,也为国家科技实力的强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xx学校在最后两节课组织全校统一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学生们兴趣浓厚,反应特别热烈,从对问天实验舱的介绍开始就充满好奇与疑问:宇航员们是怎么上厕所的?宇航员们是怎么洗澡的?可他们还是忍住讨论,生怕错过精彩的部分。在植物培养实验提问环节中: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植物的根还是向下生长?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也充满疑问,当老师答疑之后,学生们好像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一个个实验,一个个问题都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天宫课堂’刷新了科普教育及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这种基于太空探索实践之上的远程教学,是对我国科技实力的生动展现,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的科学梦想萌芽,为成为一个科学家而奋斗。”来自xx学校的科技教师章威说道。

据悉,市科技馆连续2次组织观看“天宫课堂”直播活动,并通过开展航天航空主题科普展览、航天航空航海模型竞赛、航天科普知识竞赛等系列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由于疫情原因,此次采取集中组织学校在校师生集中观看“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旨在进一步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3篇

下午,“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空间站度过4个月的太空生活后,首次太空授课。xx市xx小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积极组织学生观看了此次直播课。

本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中,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等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观看过程中,同学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观看结束后,纷纷表示,从现在起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未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4篇

今天,天宫课堂上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这些航天员们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在太空舱的生活。

叶光富老师给我们表演了怎么在太空舱里转身,他先用右手旋转,转动身子,再把双手张开,速度就变慢了,如果把手搭在肩膀上,速度就变快了。他展示完,又向我们介绍了细胞在太空中和地球上伸缩和运动的区别。最后,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制作了一颗用水做成的透明水球。王亚平老师先用蓝色色素把透明水球染成蓝色,再用泡腾片给它弄出小气泡。

王亚平老师说:“这些气泡就像一个个人一样”。

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在这太空中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我们的航天员和祖国真是太伟大了!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5篇

今天可真幸运,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充满奥秘的《天宫课堂》。叔叔阿姨们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传授了我们很多的科学知识,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原来遥不可及的太空能变得触手可及!

书中的那些太空奥秘的知识在航天员叔叔阿姨的操作下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们无法想象科技原来是那么神奇的一个东西!瞧,在地面会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可是当它来到了太空中,只要轻轻一碰,就乖乖地沉在水底!

同学们欢呼着,大叫着,直呼不可思议!此时此刻,我下定决心,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努力去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6篇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_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_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_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_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5]。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飞行里程已超过亿公里,距地球约亿公里。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按计划将在轨驻留6个月,在这6个月时间,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一起配合进一步验证。

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7篇

第一次接触航天方面的知识是在幼儿园大班。那一天,老师把一张报纸贴到了墙上,那上面有一艘火箭——其实是神舟六号,还有两个人——其实是费俊龙和聂海胜。听到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我弄明白了个大概,心里觉得自豪。突然,我发现——居然没有一名女性。当时我就想:要是我能当中国的第一名女宇航员,该有多好呀!从那时开始,我便怀揣着这样一份梦想,上了小学。我曾经很自豪地跟班上的一位同学说,我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女宇航员,他听了,流露出羡慕的眼神。那时的我自豪极了,觉得当一名宇航员太简单了!三年级,我逐渐了解了一些有关航天方面的知识,这才知道,当一名航天员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要有学问,要有好的身体,也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其实当时我并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只是模糊地觉得是身体好的一部份罢了。

虽然我知道我想成为一名航天航空员已经不太现实了,但是我可以在地下为他们工作,比如说地勤服务以及研究。我们可以在地上研究一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航天飞船或者航天器材,也可以在地下的指挥中心,中间空宇航员的一局动,看看他们的生命体征以及各类的.信息安全技术等。所以说,为了我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现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参加一些科技展。为的了就是能够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我将来的梦想做铺垫。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8篇

这个欢乐开心的暑假立刻要过完了。我此刻要总结一下我在假期里哪些是做得好的地方,哪些是不好的地方。首先,让我说一说我好的地方吧!一是我成为了一名小记者,还开了博客呢!此刻已经有971人看我的博客了。我感到很光荣。二是我已经学会蛙泳了,并且,我的蛙泳腿的动作在全班还是最漂亮的呢!三是我上了写字班,字比原先提高了,写字本的字经常得5颗星。

刚开始,我写字只得了1星,之后,我增加到了3星,又增加到了4星半,再之后又增加到了5星半。我的.字越写越好,教师也越来越喜欢我了。四是我钢琴弹得越来越好了,几乎每首曲子都能背出来了,第一本钢琴书已经全部学完了。教师十分开心,每一天都会表扬我。五是我此刻下棋,爸爸、妈妈、姐姐、奶奶、外婆、妹妹,都不是我的对手,我成了家里的“棋后”。下头,再让我说一说不足之处。

一是我垃圾食品吃得太多了,我每个星期都要吃一次方便面,一向持续了三个星期。我到舅妈家里还吃了两次肯德基呢。二是写日记没有每一天坚持,要隔几天才写一篇日记。三是生活习惯不好,睡觉晚了点,起床也晚了点。明天,新学期就要开始了。我期望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更上一层楼!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9篇

在天宫课堂第二课的直播回放中,我学习了重要的中国空间站科技设备和技术,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空间站的发展历程和严格的科技标准。此外,还学习了一些有关宇宙的知识,使我对这个宇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关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发展,我深入了解了堡垒模块的气闸、过锁系统以及校准监测和地震测量等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并且为实现空间站的平稳运作和极高安全性提供了一定保证。

其次,在太空环境中,各种特殊的技术和装置都被非常严格的标准所规定。例如,空间站的环境控制系统专门调节气体、湿度等,以保持宇航员的生存和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而航天器的热控制系统和对内部噪声的初步隔离技术等,则可以保证航天器足够的防护性。

最后,在我们的学习中还附带有些有趣的宇宙知识。比如,我们学习到了太阳系中不一样的天文事件。我们观察星序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名称、亮度、位置和年龄等知识,这感觉就像是摸索宇宙的奇妙之旅。

总之,在天宫课堂第二课的直播回放中,我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到科技和宇宙知识的学习,都对我有着深刻的启迪和意义。我相信,随着我对科学知识的不断深入学习和了解,我也会变得更加自信和有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取得更多的成就。中国近年来在航空航天领域有了很多的发展和突破,并且未来的计划也令人兴奋。在全球探索太空的领域中,中国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参与者。目前中国的空间站已经进入了建设阶段,国际上也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也为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开辟了新的局面。

此次天宫课堂的第二场直播回放,深入讲解了中国空间站的各种科技设备和技术,包括核心舱、实验舱、神舟飞船、太空实验室等等,将中国的空间站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来。这些设备和技术不仅具有先进性,更具有极高的操作安全性。

首先,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舱是一项技术研究的里程碑。核心舱内部设有重生命支持系统和精细环境控制系统等高科技设备,可以为宇航员创造出最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例如,在这里可以精确控制舱内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和湿度等,以确保宇航员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其次,在中国空间站的实验舱中,各种科学实验也非常丰富,涉及到重力生物学、空间物理等多个领域。实验环境非常专业,可以为宇航员提供充分的科学研究平台。例如,空间站中的精密观测与控制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天气、烟雾和天灾等自然现象,协助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危急情况。

最后,神舟飞船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领域的典范,它代表了中国空间探索的重要里程碑。神舟飞船不仅具备高度的可靠性,而且兼容性强,具备适应多种任务需求的能力。同时,神舟飞船的各项技术指标也是世界水平。

除此之外,中国空间站还拥有着几项其他的高科技设备,如在舱外进行科学实验的机械臂、光伏电池等。这些设备和技术对未来的科学探索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推进计划,中国还将建造“天问一号”等深空探测器,代表了航空航天研究领域的最新工程技术。

此次直播回放中,还介绍了宇航员在太空中所承担的任务和生活状态,这是非常激动人心的部分。宇航员需要在严苛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和生活,这对于挑战个人极限和展示民族科技实力都是很好的机会。

总而言之,此次天宫课堂的第二场直播回放,向我们展示了动人的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潜力,并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的航空航天研究中,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发展水平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步。这也将激励更多的people走上航空航天的道路,为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10篇

“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共同担任“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堂精彩又别开生面的太空科普课。我校全体师生同步观看直播课堂。

在60多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本次“太空授课”结束后,同学们表示:一定要保持一颗积极探索的心,努力学习钻研,为我国的航天航空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学校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昌盛!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11篇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12篇

在2021年12月9日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的太空授课。

电视上,太空教学已经开始,航天员们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实验,把我们带进一个全新的太空环境。温柔的语调,幽默的语言,让屏幕前的我睁大了眼睛,聚精会神,通过观看这次太空授课,我也颇有感触。

王亚平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又通过一些实验让我们亲眼见证了地球上与太空失重环境奇妙的差别,各种各样的实验是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的精心准备,密切合作的结果,是以先进的航天技术为保障的。

仰望太空,我们有牵挂,因为空间站里有我们兢兢业业的中国航天员;我们有底气,因为中国航天人的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中国星”闪耀全球!浩瀚太空里有越来越多中国航天员的身影,正在抒写着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

上完这堂课后,我不得不为我国的航天技术感到骄傲,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小学生,现在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将来也要去太空探索奥秘。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13篇

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国共成功发射了12座神舟飞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舟5号航天员杨利伟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号的三人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10月16日神舟13号也将飞上太空,三名航天员将乘坐飞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务,他们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是神舟7号的航天员,第一个把中国的国旗插上太空的人,经验丰富;王亚平是神舟十号的太空老师,是中国人第一个站在世界讲台的老师;叶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质都非常过硬。他们三人将在太空居住6个月,要完成五大飞行任务。

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这次王亚平还要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平平安安,圆满完成飞天任务。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14篇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15篇

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聂海胜、张晓光老师的协助下开展了首次太空授课,在无数孩子心里种下了航天和科学的种子。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在今天为我们带来了难忘的“天宫课堂”第一课。

在“天宫课堂”里,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老师在空间站为我们展示了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泡腾片等实验,让人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与奥秘。在这么多有趣的实验中,我最喜欢的是水球光学实验,当王亚平老师站在水球面前时,我们看见她的模样是反过来的,这是因为水球相当于凸透镜,王亚平老师通过水球呈现的是倒立。接着,当王亚平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大气泡时,她再次站在水球前,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她呈现出一正一反的样子。这一现象真是太神奇了,在班级观看的同学们不断发出赞叹声,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科学的向往之情。还有好多神奇的实验,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每个实验都很奇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少年强则国强,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后有机会上太空旅行。“天宫课堂”向世界彰显了我们的自信,祝愿祖国愈加繁荣富强!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16篇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6日凌晨发射。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5日表示,不到一个月前,中国欢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胜利凯旋,16日凌晨,中国将再次怀着激动的心情目送神舟十三号飞向太空。“这不仅生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太空敢于追梦、勇于探索、永不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在当天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赵立坚称,15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介绍了相关情况,神舟13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6次飞行任务是该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

“我想说的是,这次神舟十三号任务展现了中国为载人航天探索这一人类共同事业作出的新努力、新贡献。中方将继续加大载人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他表示。

赵立坚称,可以注意到这一次神舟十三号任务与神舟十二号相比,在成组工作安排上有很多不同,包括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并实施出舱活动,中国航天员们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过春节。“我们期待除夕守岁时,能够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让我们共同祝愿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17篇

重科技,敬英雄,树新风,利苍生,如是者,乃长征精神之延续,两弹一星精神之传承,民族有望,中华复兴。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曾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诸如此类,方是民族文化浩气之风。

航天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人有关,人人受益也。故可知,光阴逆旅,点燃梦想,不负使命,造福苍生,是为航天事业之初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助力民族复兴。向航天英雄致敬,上九天揽月,遨游太空。着眼人类未来,是为格局;立足国家实力,是为务实;弘扬探索问天之精神,是为信仰;以太空为舞台,科研丰收,造福人民,是为果实。如此者,既有战略之高度,复有高尚之使命,则知人人有责,国家与共。

故可知,宇宙为家,上天真英雄。勇者无畏,大爱利苍生。重塑信仰,民族复兴。诚所谓:心无国胆人无根,人有担当国有梦。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18篇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授课教师,叶光富和翟志刚担任助手,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乒乓球实验、水膜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比如同学们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小球会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将乒乓球浸入水中后,小球却悬在水中,即使在空中来回旋转也不会下落。据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在空间站内浮力会消失,所以小球不会受浮力影响上浮。

再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有趣的水膜实验。王亚平把水注入金属圈中,形成一个似凸透镜的大水球,放入折纸花,花在水球中绽放开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所以水不会向下流,从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个部分,会形成两个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亚平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直播活动总结 第19篇

自神舟12号载人航天飞船任务完成之后,三名航天员回到了离别三个月的祖国。才过不久,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了。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担任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船宇航员。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13号火箭发射了。可惜我没有及时观看直播,今天下午在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过程,首先就是三位宇航员身穿宇航服坐上大巴车,向航空基地驶去,大巴车前还有交警骑着摩托车保驾护航。到了航空基地,三位宇航员进入了火箭,紧接着,话筒传来了“十,九,八……”每一个数字都十分激动人心,最后听到了“点火”。随后,火箭的底座喷出了红色的火焰,烟尘向四处扩散,火箭也腾空而起,像一只穿云箭直插云霄,场面十分震撼,之后各个助推器也是分离了,神舟13号也是发射成功。

本来神舟12号的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呆了三个月,这本让我很吃惊。但没想到这次神舟13号的三名宇航员将要在太空中呆上半年,更是让我惊讶。他们为了给国家做贡献,放弃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六个月时间,很让人敬佩。自东方红一号升空成功后,中国在航天事业接连取得重大发展,这一个个成功都是由无数个科学家们废寝忘食,努力奋斗,用无数汗水换来的。

据说神舟14号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升空,不得不说,祖国的速度真是太快了,火箭是一个接一个的升上天空。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