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诗歌总结(共5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3-08 08:13:1919

西方文论诗歌总结 第1篇

一、背景知识

(一)《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知」

(二)《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意」

(三)《批判力批判》美学「情」

二、对文学艺术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

(一)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纯粹美的判断】——质、量、关系、情状

1.无利害而生愉快【质】:核心

康德的三种认知形式:

先天综合判断:来自外界的感性材料是杂多的,只能构成知识的内容,只有当主体利用自身的认知形式去接纳和改造这些感性材料,知识才能具有普遍必然性。

审美的快感vs善的快感

2.无概念而存在普遍性【量】:

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这种普遍性是主观的普遍性

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关系】:

4.审美共通感【情状】:“共通感”/无概念的必然性,即人与人之间有共通感,是前三者成立的基础。

评价:美学本质论在康德这里达到顶峰,此后的美学本质探讨向内探寻心理,即美感论,包括精神分析法等;向外分析审美社会,即审美建构论,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等。

参考文献:

思考题:论述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四契机理论。

(二)艺术的本质/美的理想——依存美

(三)崇高理论

崇高和美都属于审美判断,与美相较,康德认为崇高具有以下特点:

二、文学艺术理论

(一)艺术的本质特征

(二)审美观念

(三)天才

一、诗的分类及其根据

二、感伤的诗的类型

三、历史的分类和风格的分类

一、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

(一)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是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

(二)艺术理想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

(三)矛盾冲突和和悦静穆的统一

二、理想性格的主要特点

(一)丰富性、整体性

(二)主导性、明确性

(三)坚定性、决断性

三、艺术理想与艺术创造

(一)如何使理念显现为理想性格

(二)立足于艺术经验的创作理论

(三)想象、天才和灵感

四、艺术发展的三种类型

(一)象征型艺术

(二)古典型艺术

(三)浪漫型艺术

五、各门艺术的系统和诗论

六、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

(一)“正、反、合”辩证法

(二)绝对精神辩证运动过程《精神现象学》

(三)艺术终结论

西方文论诗歌总结 第2篇

第一节 文学与意识形态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三种含义

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1979年《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国家机器

(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

(三)意识形态运作方式: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四)症候阅读→挖掘文本背后深层的意识形态→作用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西方文论诗歌总结 第3篇

第三节、后殖⺠主义文论——种族

一.殖⺠主义、新殖⺠主义、后殖⺠主义

二.萨义德1978年《东方学》——探讨后殖⺠主义对东方的偏⻅(但实际是美国人对美国人说)

199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4《知识分子论》

(一)《东方学》核心:批判⻄方中心主义

1.空间上:建构了文化等级结构

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方vs非⻄方(中心边缘、文明野蛮、先进落后、科学迷信)→强化了⻄方的中心地位

2.时间上:历史目的论叙事

历史发展是线性的、有目的的,始于⻄方,终于⻄方(古希腊→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3.⻄方文化普遍化

将⻄方发展归结于⻄方文明的先进性所忽略的问题:工革根源于对非⻄方的殖⺠掠夺、剥削

(二)“东方主义”: 东方不是天生的地理概念,而是后天被建构的

1.东方主义理论基础

(1)拉康:他者/自我二元逻辑

西方将东方视为他者,如⻄方电影“傅满洲”形象→确定差异→构建自我→建立身份认同,强化二元对立→存在问题:忽视东方内部差异

(2)福柯:权力话语理论 《话语的权力》→ 从语言转向话语研究

(3)葛兰⻄:文化霸权(文化领导权)

强调形成社会主流共识的文化,成为“文化霸权”→“⻄方”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霸权→⻄方文化浸入,如《北京人在纽约》《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等作品

2.“东方学”内涵(萨义德更多强调的是第二三点)

(1)作为一⻔学科的东方学。

(2)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二元对立。

(3)作为驾驭权力和控制东方的权力话语→东方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方服务。

3.“东方主义”基本观点

(1)“东方”是⻄方文化与知识的建构物→东方被剥夺主体地位。

(2)建构目的:为了确证西方的“自我”

我vs他→主vs奴 (压制奴隶&需要奴隶)

(3)东方主义是⻄方人处于无知、偏⻅而虚构的东方神话→交流、平等→消除二元对立

三、中国对《东方学》的反思、批判

(1)“自我东方主义” 东方人以⻄方思维建构自己,如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金陵十三钗》以⻄方人看东方视⻆。

(2)东方作为权力主体,建构“他者” ,如《战狼2》建构“非洲”,中国人对非洲的想象——贫穷、瘟疫、战乱、饥荒等。

四、评价后殖民主义

(1)评价作品⻆度;

(2)偏⻅是存在的,但不一定所有的偏见都是偏⻅。如《支那人的性格》有分析对的地方;《⻢可波罗游记》是拔高式的偏见。

第四节、意识形态与中产趣味——阶级

一、中产阶级发展史

1.老中产阶级

2.新中产阶级

二、中产趣味的形成

定义:高雅文化vs低俗文化的中间状态(贬义)

特征:

原因:

几种中产趣味:

1.媚俗/刻奇

2.享乐主义/自恋人格

第五节、法兰克福学派从社会问题入手,指向艺术

法兰克福学派概况

时间: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

代表: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弗洛姆、哈⻉⻢斯(第二代代表人物)

特点:社会批判理论→对象资本主义

反对实证主义(无调查无发言)

反对学科分科→跨学科

一、霍克海默&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1947

(一)核心:对“启蒙”进行反思“启蒙”给人带来灾难

(二)基本思路:1.破解“启蒙”概念(神话)

2.挖掘启蒙与权力的关系

3.对文化工业进行批判

(三)主要观点

1.“启蒙”与“神话”的辩证关系:

启蒙→反神话(反迷信)→神话

神话→(迷信方式)对世界的解释→启蒙⻤火“⻤来了”→错误解释

启蒙是为了去除迷信,树立正确知识,反神话。vs神话暗含对世界的探求、解释。

观点:启蒙倒退为神话

●人类发展三个阶段:神话——安顿灵魂

哲学——理性/反思

科学——数学/逻辑

现代科学→理性沦为工具理性→丧失了自我反思→工具崇拜、效率至上(技术主义生存观)

理性有自我反思,而现代科学没有自我反思,只追求发展(经济指标)

科学是当今最强大的意识形态,不被科学囊括的就是错的。中医

2.启蒙与权力

·启蒙发端之初:以权力为主导→本质:控制启蒙带有极权性建构人对自然的权力

·祛魅→建立知识=权力→技术→工具→控制世界

3.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文化工业:人控制人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是统治意识形态工具,沦为社会统治工具

大众文化是“社会水泥”→消灭个性“温情的欺骗”

(1)文化工业:在文化领域进行工业化商品生产

工具理性→艺术可以复制生产(供大众消费)

文化艺术失去独特性

(2)文化艺术vs文化工业

文化艺术:自律性→对生命、艺术、世界的本真→艺术独特⻛格

文化工业:他律性→受制市场,商业,受大众消费考验→标准化/同一化

(3)文化工业沦为意识形态工具

核心:同一性→伪个性化

目标:输送社会的内在秩序和规则人被社会秩序控制

(4)制作方→自动化的反应机制→“理性”精神综艺节目被设定好的“笑”成为文化工业产品

受众方→娱乐至死(对娱乐的需要)→欺骗性:《娱乐至死》

欺骗性:①消遣气氛→无能为力,放松警惕→逃避反抗

②文化工业的过滤→植入某种理念(社会主流价值)→思考力丧失《银河补习班》教育极端

4.艺术本质:否定性阿多诺《美学原理》:关于艺术的否定性

(1)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站在现实对立面)保持对社会的疏离

(2)自恋性:拒绝交流拒绝被市场伦理左右

(3)反艺术→反优美外观通过消解自身外观,以赋予艺术新生命美观:郭敬明

二、⻢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新左派之父”

3m→1968法国五月⻛暴

1898-1979《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

(一)《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核心:工业社会是新型极权社会

1.单向度的人:失去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通过技术

2.对科技批判:非理性新控制

极权主义模式:生产方式机械化,自动化→阶级差异平等化→工人阶级丧失反抗能力→极权统治

3.对文化工业批判

制造虚假的需求→控制人们生活

(二)《爱欲与文明》“升华”

1.爱欲→生本能(快乐原则)

(1)人类文明对爱欲的两种压抑:

基本压制:维持文明必不可少

多余压制:统治者为了统治,强加于人为了完成某种形式而进行的某种控制,遵循效率原则

(2)爱欲向满足方向退化弗洛伊德:爱欲被压抑→升华《作家与白日梦》or沦为性满足

本能革命:彻底解放爱欲,从心理层革命、释放自我本能→大拒绝(拒绝现存一切制度)

(3)新感性美学

A.艺术本质:革命,造反

B.艺术要造就新感性:以人类的普遍永恒的人性为基础。

三.弗洛姆《逃避自由》1941

《爱的艺术》《自我的追寻》

1941批判极权主义的著作: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一)自由对现代社会影响

1.自由:伴随个体产生的概念

2.影响:积极——摆脱束缚

消极——失去归属感,安全感→发展内心:完善人格or放弃个体独立,逃避自由问题

(二)逃避自由的3种心理机制:

1.权威主义→从外界寻找权威(可能是人、团体、明星),消除自我

2.破坏欲(伪装为责任、义务、爱)巴黎圣母院的烧毁:极端⺠族主义背后的“破坏欲”

3.机械趋同“从众”——强行融入环境以获得归属感“抖音”现象

“一个所谓的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度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更健康。”

四.本雅明:技术主义艺术理论“明星学者”理念反体系、碎片化

西方文论诗歌总结 第4篇

第二节、女性主义文论——性别

一.女性主义概况

1.两次浪潮:第一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在权利(选举权、参_、受教育权、就业权)

第二次:20世纪60年代→内在、文化上的本质(哲学探讨)

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缺乏与男性公平竞争的机会→平等,反对对女性的特别照顾)

②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强调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是根源→甩开生育功能)

③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家庭中女性无偿劳动被忽略,资本主义是根源→让社会服务进家庭解放女性)

④后现代女性主义(女性之间的差异,个体需求不同)

⑤文化女性主义(女性气质比男性更优越,女性比男性高级)

⑥性别分离女性主义(男女性只有彻底分开才能获得自由)

⑦赛伯格女性主义(女性提高地位要通过与机器结合,以此弥补女性不足)

⑧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弗洛伊德、拉康影响强调要分析女性的前意识)

⑨性解放女性主义(性是所有人的自由)

以上所有的女性主义都是强调男女平权,对男权中心主义的批判消解。

2.两大形态:

①女性阅读:女性经验缺失→影响评判→强调以女性经验重估文学作品→以“抗拒式”态度→极强的批评性色彩

②女性创作:文学史是经典史,是男性经典史→挖掘女性作家,重新解释被曲解、贬低的女性作品

二.女性主义经典著作及其理论

(一)1929年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

1.寻找女性文学传统(女性文学传统:断续vs男性文学传统:清晰)

2.女性文学被压抑根源:

A.钱:经济独立 B.屋子:时空独立

3.双性同体→两性理想人格形象

柏拉图《会饮篇》远古人有两副面孔,但宙斯害怕人太强大了,于是劈开分为男人和女人。伍尔夫认为,每个人都有两种力量——男性/女性气质→对男女二元对立的解构

(二)1949年⻄蒙·波伏娃《第二性》“女性主义的圣经”“人的本质要超越”

核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建构的。”“我们无法在男权文化的天空下另辟苍穹。”

1.女性是如何成为第二性的?

波:传统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早期曾经出现过母系社会,那时候女性是第一性,直到父系社会才成为第二性。而波伏娃认为,女性从来都是第二性的。导致第二性的原因→生育→削弱了工作能力、限制活动空间(家庭内部)→女性失去了“超越”的能力→沦为第二性→母系社会生殖崇拜实质:男性恐惧女性无法繁衍后代,并非女性地位的提高。

2.男性如何把女性禁锢在“第二性”上的?

波:(1)私有制→女人是男性的私有财产;(2)宗教→“处女情结”“女性命运与黑人奴隶一样”(厌女又渴女)

3.女权运动为什么在19世纪才爆发?

波:女权运动爆发于19世纪的原因,一是因为工业革命兴起,摧毁了旧的土地所有制,导致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于是女人开始成为工人;二是人口控制,堕胎、避孕等手段开始形成,女性从自然中解放出来,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

4.“第二性”如何限制女性发展?

波: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婚姻是女性获得社会认同的唯一方式。”女性成就是需要被认可的。

女人应怎么办?①工作;②发掘性别优势,如心思细腻;③召唤全世界女性追求超越,对抗女性群体间的惰性。

(三)1972年约翰·伯格《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应该译为观看的不同方式)

1.观看先于语言

2.女性作为被观看的对象

(四)1979年吉尔伯特&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圣经”→对《简爱》的批评

西方文论诗歌总结 第5篇

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类童年时期的认知特点:西方文艺理论的源头

一、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二、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三、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

四、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

一、理式论摹仿说

“理式”是永恒、本体,是真善美的统一 ≈ 上帝

2.“床”的隐喻

艺术作品是“摹仿的摹仿”,三个床的比喻:

其中现实的“床”和艺术家的“床”之间的关系是镜子的反映。

3.“洞穴”理论

启示:感官无法直接领悟至美至善,要凭借第三者光,有缺陷,而理性可以直接领受至善,不需要第三方凭借,像内生光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二、三、十)借百姓和苏格拉底的对话提出。

理智最大,理式是真善美的何意,而“神”就是最高的理式,是完美。

2.诗人的三条罪状:隔着三层;没有真知;亵渎神明

三、灵感说

柏拉图在《伊安篇》中借伊安和苏格拉底的对话提出“灵感说”。

摹仿的艺术不需要灵感,真正好的艺术是神灵的凭附,否定了人的理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创作中的作用(对非理性的强调)。透露出柏拉图思想中的唯心主义与神秘主义。

一、文艺本质论(诗与历史的比较)【《诗学》第九章】

柏拉图vs亚里士多德:

二、悲剧理论【《诗学》第六、七章】

1.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

2.悲剧定义解读: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三、诗的起源【《诗学》第四章】

诗的起源——人的天性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