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总结(优选3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2-27 21:11:1321

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总结 第1篇

(1)续增包扎法:

骨折复位后,先从患肢远端开始向近端包扎内衬绷带1~2 层,用以保护皮肤不受小夹板摩擦,然后再安放小夹板。此时,应首先对骨折起主要固定作用的两块小夹板,以绷带包扎两圈后,再放置其他小夹板。在小夹板外再用绷带包扎覆盖,维持各块小夹板的位置。再从近侧到远侧捆扎横带3~4 根,每根横带绕肢体两周后打结。横带的作用是调节小夹板的松紧度,以比较方便地将结头上下移动1cm 的松紧度为宜,此法优点是小夹板固定较为牢靠。

(2)一次包扎法:

骨折复位后先包内衬绷带,然后将几块小夹板一次安置于伤肢四周,外用3~4 根横带捆扎。此法使用的绷带较少,小夹板的位置容易移动,应经常检查,以免影响骨折的固定。

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总结 第2篇

关节镜

1.切口小,美观,可避免晚期因关节表面和运动部位的瘢痕而引起的刺激症状。

2.属于微创手术,痛苦小,术后反应较小,患者易于接受。

3.术后早期即可活动和使用肢体,避免长期卧床,减少护理人员和费用。

4.并发症相对较少。

5.基本不影响关节周围肌肉结构,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长期固定引起的废用和并发症。

6.可以在近乎生理环境下对关节内病变进行观察和检查,可对关节进行动力性检查,提高诊断能力,某些疾病如滑膜皱襞综合征,是通过关节镜检查才确诊的。

7.关节镜可施行以往开放性手术难以完成的手术。

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总结 第3篇

1.注意患肢的肢端血供状况,观察肢端皮温、颜色、感觉、肿胀程度、手指或足趾主动活动等有无异常。若发现有血供障碍,立即放松横带,如未好转,应拆开绷带,重新包扎,以免处理延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神经麻痹或肢体坏死。肢体血供障碍最早的症状是剧烈疼痛,切勿与骨折疼痛混淆,造成疏忽延误。骨折疼痛局限于骨折断端周围,血供障碍引起的疼痛是夹板固定处远侧肢体的搏动性疼痛,必须认真分析,正确区分,采取及时、正确的处理。

2.小夹板内固定垫接触部位、小夹板两端或骨骼隆突部位出现疼痛,注意观察,必要时拆开检查,以防发生压迫性溃疡。

3.注意经常调整小夹板的松紧度。患肢肿胀消退后,小夹板也将松动,应每天检查横带的松紧度,及时调整。

4.复位后2周、4周、8周、12周定期作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了解骨折对位与愈合情况,若有移位及时复位处理。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