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推荐13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2-26 15:08:3032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1篇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2篇

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3篇

1、介词:

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

【因+名词/代词+动词】例: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2、连词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例:秦军解(通“懈”),因大破之。

(2)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3、动词:译为:“沿袭”。

【因+名词,构成动宾关系】例:蒙故业,因遗策。(此处的“蒙”和“因”都译为“沿袭”)

4、名词:译为:“机会”。例:于今无会因。(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4篇

实词就是有实在意义 虚词就是没有实在意义 虚词一般没有实义,表示动作衔接或语气。实词是有实际意义的词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

简单点説 实词就是有实在意义的那些..

实词,有实在意义,在句子中能独立承担句子成分,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实词有词形的变化,尤其是动词,可谓变化多端: 1、名词(n.):表示人、事物。

从汉语语法史来看,副词的归属一直存在着分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用来划分词。 如把实词看作成分词,虚词看做非成分词,就应该把副词划归实词。

实词单独有意义,虚词仅表示关系。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5篇

1.连词

(1)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例: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而且)

b.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况且)

(2)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先让步,再推进一步)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并列关系。句式:

a.“形容词+且+形容词”译为“而且;又……又……”例:“清且浅。”译为“又清又浅。”

b.“动词+且+动词”译为“而且;一边……一边……”例:“笑且入。”译为“边笑边入。”

2.副词:句式: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且+动词)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且+动词】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且+数词)例:年且九十。

3.固定结构

(1)且夫:句首发语词,下文是进一步议论,译为“况且、再说”。

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且如:译为“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6篇

1、介词

(1)译为:“和、跟、同”。例:未得与项羽相见。

(2)译为:“给、为、替”。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译为:“比、和……比较”。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连词:译为:“和、同、跟”。

【与+名词/名词性短语】例:然谋士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3、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通“欤”。例:无乃尔是过与。

4、动词:译为:“结交;亲附;同意;援助;参加;等待;给予”。

例:元载多与之金帛。(给予)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7篇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区别

实词:

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虚词: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8篇

实词就是有实在意义 虚词就是没有实在意义 虚词一般没有实义,表示动作衔接或语气。实词是有实际意义的词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

英语中有哪些词属于虚词?就是那些用作标题时首字母不需要大写的单词。。

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独立承担句子成分的词,包括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和数词。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实词有词形的变化,尤其是动词,可谓变化多端: 1、名词(n.):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如:boy。

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独立承担句子成分的词,包括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和数词。 与实词相对,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不能独立承担句子成分。

虚词,the是定冠词,定冠词属于虚词,没有实意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9篇

实词: 1、名词(n.) 2、代词(pron.) 3、形容词(adj..) 4、数词(num.) 5、词(v.) 6、副词(adv.) 虚词: 7、冠词(art..) 8、介词(prep.) 9、连词(conj.) 10、叹词(interj..) 希望能帮助虚词基本起语作用词实词实体具意义。

实词1. 名词 noun / n.: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如boy, desk, tree等。2. 代词 pronoun / pron.:代替人或事物,如I, you, he, they等。3. 数词 numeral / num. :表示数量或顺序。

实词1. 名词 noun / n.: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如boy, desk, tree等。2. 代词 pronoun / pron.:代替人或事物,如I, you, he, they等。3. 数词 numeral / num. :表示数量或顺序。

简单点説 实词就是有实在意义的那些..

实词在句中做成分并且具备实际意义。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10篇

1、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表示肯定或感叹的语气,有时也用在句中。例:古之人不欺余也。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例: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此处“其、也”均表祈使语气)

2、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介词

(1)译为:“在,从,到”。例:乃设九宾礼于庭。

(2)译为:“在……方面;从……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译为:“由于”。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4)译为:“向,对,对于”。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译为:“被”。【表被动:(见)+动词+于】例: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7)译为:“比”。【表比较:形容词+于】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固定结构:【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于是余有叹焉。(因此)

(2)连词,表前后分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11篇

1.副词:

(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12篇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 第13篇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a.领属关系,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

【其+名词】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一般代指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他们”。

【其+动词/形容词】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第一人称代词,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自己(的)”。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指示代词

a.远指,作定语,译为:“那、那些”。【其+名词】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b.近指,作定语,译为“其中的、其中、这些”。【其+数词】例: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

2、语气副词

(1)反问语气,译为:“怎么、难道”。例:其孰能讥之乎?

(2)猜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其皆出于此乎?

(3)祈使语气,表示委婉、期望、命令或商量,译为:“可(要)、还是、一定(要)”。

例:汝其勿悲。(你一定不要悲伤。)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4、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固定结构:【何其】译为:“多么”。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