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1篇

研究匀变速运动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1.操作要点:接50HZ,4~6伏的交流电;正确取点,即在纸带中间部分选5个点。

2.重点:纸带的分析

a.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在误差范围内:如果S1=S2=S3=……,则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S1=△S2=△S3=…….=常数, 则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b.测定加速度:

公式法:先求△S,再由 求加速度。

图象法:作v-t图,求a=直线的斜率

c.测定即时速度:V1=(S1+S2)/2T V2=(S2+S3)/2T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原理:

2.实验条件:a.合力恒定,细线与木板是平行的。b.接50HZ,4~6伏交流电。

3.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低压交流电源、小车、细绳、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钩码、导线、两根导线。

4.主要测量:选择纸带,标出记数点,测出每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S1、S2、S3。

5. 数据处理:根据测出的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出加速度:

S4-S1=3a1T?,S5-S2=3a2T?, S6-S3=3a3T?,a=(a1+a2+a3)/3=(S4+S5+S6-S1-S2-S3)/9T?。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2篇

长度的测量

1. 测量原则

(1)为避免读数出错,三种测量器具(包括毫米刻度尺)均应以mm为单位读数!

(2)用游标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长度时,均应注意从不同方位多测量几次,读平均值。

(3)尺应紧贴测量物,使刻度线与测量面间无缝隙。

2.实验原理

l 游标卡尺----(1)每等份为,每格与主尺最小分度差;2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19mm,分成20等份,每等份为19/20 mm,每格与主尺最小分度差(即二十分子一)mm;5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49mm,分成50等份,每等份为49/50mm,每格与主尺最 小分度差(即1/50)mm;

l 螺旋测微器----每转一周,螺杆运动一个螺距,将它等分为50等份,则每转一份即表示,故它精确到即千分之一厘米,故又叫千分尺。

3.读数方法

l 游标卡尺----以标尺的零刻线对就位置读出主尺上的整毫米数,再读出游标尺上的第几条线与主尺的某条线重合,将对齐的游标尺刻度线数乘以该卡尺的精确度(即总格的倒数),将主尺读数与游标读数相加即得测量值。

l 螺旋测微器----先从主尺上读出露出的刻度值,注意主尺上有整毫米和半毫米两行刻线,不要漏读半毫米值。再读可动刻度部分的读数,看第几条刻度线与主尺线重合 (注意估读),乘以即为可动读数,再将固定与可动读数相加即为测量值。注意:螺旋测微器读数如以mm为单位,小数点后一定要读够三位数字,如读不够,应以零来补齐。

4.注意事项(高考常考点)

(1)游标卡尺读数时,主尺的读数应从游标的零刻度处读,而不能从游标的机械末端读。

(2)游标尺使用时,不论多少分度都不用估读20分度的读数,末位数一定是0或5;50分度的卡尺,末位数字一定是偶数。

(3)若游标尺上任何一格均与主尺线对齐,选择较近的一条线读数。

(4)螺旋测微器的主尺读数应注意半毫米线是否露出。

(5)螺旋测微器的可动部分读数时,即使某一线完全对齐,也应估读零。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3篇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经典套路总结

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

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

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

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

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

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

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

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

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

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

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

13、'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

14、'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

15、'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

16、'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

恒法)等.

17.'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

18.远距离输电升压降压的变压器模型.

19、'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

20、'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

21、'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

22、'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

23、'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

24、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

闻名世界的十大经典物理实验

一、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是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一,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的快因为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是这么说的。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数学系任职,他大胆的向公众的观点挑战,他从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物体,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它下落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也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他向世人展示尊重科学而不畏权威的可贵精神。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在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中是十分著名的,甚至被列入了高中的教科书。

二、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圆周

公元前3世纪,在西恩纳附近,尼罗河的一个河心岛洲上,有一口深井,夏至日那天太阳光可直射井底。这一现象闻名已久,吸引着许多旅行家前来观赏奇景。它表明太阳在夏至日正好位于天顶。埃拉托色尼意识到这可以帮助他测量地球的圆周。与此同时,他在_里亚选择了一个很高的方尖塔作参照,并测量了夏至日那天塔的阴影长度,这样他就可以量出直立的方尖塔和太阳光射线之间的角度。在几年后的同一天的同一时间,他记录了同一条经线上的城市_(阿斯瓦的正北方)的水井的物体的影子。

获得了这些数据之后,他运用了泰勒斯的数学定律,即一条射线穿过两条平行线时,它们的对角相等。埃拉托色尼通过观测得到了这一角度为7°12′,即相当于圆周角360°的1/50。由此表明,这一角度对应的弧长,即从西恩纳到_里亚的距离,应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50。

下一步埃拉托色尼借助于皇家测量员的测地资料,测量得到这两个城市的距离是5000希腊里。一旦得到这个结果,地球周长只要乘以50即可,结果为25万希腊里。为了符合传统的圆周为60等分制,埃拉托色尼将这一数值提高到252000希腊里,以便可被60除尽。埃及的希腊里约为米,可换算为现代的公制,地球圆周长约为39375公里,经埃拉托色尼修订后为39360公里, 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

今天我们知道埃拉托色尼的测量误差仅仅在5%以内,所以被列入了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中也是很不足为奇的。

三、伽利略的加速度试验

伽利略做了一个6米多长,3米多宽的光滑直木板槽。再把这个木板槽倾斜固定,让铜球从木槽顶端沿斜面滑下。然后测量铜球每次下滑的时间和距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曾预言滚动球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铜球滚动两倍的时间就走出两倍的路程。伽利略却证明铜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比例:两倍的时间里,铜球滚动4倍的距离,因为存在重力加速度。这个实验在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中也是很著名的。

四、牛顿的棱镜分解太阳光

艾萨克·牛顿出生那年,伽利略与世长辞。牛顿16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当时大家都认为白光是一种纯的没有其它颜色的光,而有色光是一种不知何故发生变化的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牛顿把一面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透过三棱镜,光在墙上被分解为不同颜色,后来我们称作为光谱。

牛顿的结论是:正是这些红、橙、黄、绿、蓝、靛、紫基础色有不同的色谱才形成了表面上颜色单一的白色光。

五、卡文迪许扭秤试验

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决定要找到一个计算方法。他把两头带有金属球的6英尺木棒用金属线悬吊起来。再用两个350磅重的皮球放在足够近的地方,以吸引金属球转动,从而使金属线扭动,然后用自制的仪器测量出微小的转动。

测量结果惊人的准确,他测出了万有引力的参数恒量。在卡文迪许的基础上可以计算地球的密度和质量。地球重:×10^24公斤,或者说13万亿万亿磅。

六、托马斯·杨的光干涉试验

1830年英国医生也是物理学家的托马斯·杨向这个观点挑战。他在百叶窗上开了一个小洞,然后用厚纸片盖住,再在纸片上戳一个很小的洞。

让光线透过,并用一面镜子反射透过的光线。然后他用一个厚约1/30英寸的纸片把这束光从中间分成两束。结果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这说明两束光线可以像波一样相互干涉。这个试验为一个世纪后量子学说的创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让·傅科钟摆试验

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当众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根长220英尺的钢丝吊着一个重62磅重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它的摆动轨迹。周围观众发现钟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时,无不惊讶。

实际上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得地面并非惯性系,从而在地面上看,向地球自转轴运动的物体受到沿纬线方向的惯性力(科里奥利力)。傅柯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旋转。在巴黎的纬度上,钟摆的轨迹是顺时针方向,30小时一周期。在南半球,钟摆应是逆时针转动,而在赤道上将不会转动。在南极,转动周期是24小时。

八、罗伯特·米利肯的油滴试验

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研究电。人们知道这种无形的物质可以从天上的闪电中得到,也可以通过摩擦头发得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已经得知如何获取负电荷电流。1909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米利肯开始测量电流的电荷。他用一个香水瓶的喷头向一个透明的小盒子里喷油滴。

小盒子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放有一个通正电的电板,另一个放有通负电的电板。当小油滴通过空气时,就带有了一些静电,他们下落的速度可以通过改变电板的电压来控制。经过反复试验米利肯得出结论:电荷的值是某个固定的常量,最小单位就是单个电子的带电量。

九、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枣糕模型”,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

实验结果: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

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箔:原子内有较大空间,而且电子质量很小;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路径:原子内部有一微粒,而且该微粒的体积很小,带正电;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原子中的微粒体积较小,但质量相对较大。

十、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

1801年,托马斯·杨用双缝干涉实验研究了光波的性质,认为光是一种单纯的波。

将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改造一下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科学家们用电子流代替光束来解释这个实验。根据量子力学,电粒子流被分为两股,被分得更小的粒子流产生波的效应,他们相互影响,以至产生像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中出现的加强光和阴影。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4篇

高中物理实验方法总结

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科综合对实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它包含两个方面:

Ⅰ.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1)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原理

中学要求必做的实验可以分为4个类型:练习型、测量型、验证型、探索型.对每一种类型都要把原理弄清楚. 牐犛μ乇鹱⒁獾奈侍猓貉橹せ械能守恒定律中不需要选择第一个间距等于2mm的纸带.这个实验的正确实验步骤是先闭合电源开关,启动打点计时器,待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稳定后,再释放重锤,使它自由落下,同时纸带打出一系列点迹.按这种方法操作,在未释放纸带前,打点计时器已经在纸带上打出点迹,但都打在同一点上,这就是第一点.由于开始释放的时刻是不确定的,从开始释放到打第二个点的时间一定小于,但具体时间不确定,因此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距离只能知道一定小于2mm(如果这段时间恰等于,则这段位移s=gt2/2=(10×)m=2×10-3m=2mm),但不能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也不需要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不论第一点与第二点的间距是否等于2mm,它都是从打第一点处开始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因此只要测量出第一点O与后面某一点P间的距离h,再测出打P点时的速度v,如果: gh≈( ),

牐牼退阊橹ち苏飧龉程中机械能守恒.

(2)掌握实验方法步骤;

(3)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

实验仪器

要求掌握的实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天平、停表(秒表)、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仪)、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对于使用新教材的省市,还要加上示波器等。对这些仪器,都要弄清其原理、会正确使用它们,包括测量仪器的正确读数。

实验装置

对电学实验主要指电路图。

牐犗旅婕父鍪怯μ乇鹱⒁獾模

牐牏傺橹づ6俚诙定律的实验,如何平衡摩擦力是关键。

牐牏谘芯科脚孜锾宓脑硕及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要使用斜槽轨道,让小球从轨道上端无初速滚下,然后平抛出去,在安装装置时要注意保证轨道末端必须水平,如果实验要进行多次,每次小球应从同一高度处下落,因此应有一个挡板。

牐牏垩橹せ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要用铁架台并用夹子固定纸带,这样在开启打点计时器而未释放重锤前,能保证打出的点迹在同一点上,若像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图那样,用手握住纸带,开启打点计时器而未释放纸带前,会由于手

的抖动而打出一“堆”点,从而无法准确找出第一个点(即自由落体运动起始位置)。

牐牏苡玫グ诓庵亓加速度的实验,在安装单摆时要注意悬点的固定,随便拴一个结系在铁架台的横梁上是不可取的,因为悬点不确定,就不是单摆,并且摆长值也无法准确测量。

牐牏萦泄氐缏返牡缪实验要注意安培表的外接与内接,制流与分压电路的选择,电表内阻的影响,等等。

(4)会观察、解释实验现象,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5)会分析和评价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实验数据的处理

重要的有打点计时器纸带的处理方法(如分析是不是匀速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是匀变速运动,如何求某时刻的速度、如何求加速度等);解方程求解未知量、用图像处理数据(把原来应该是曲线关系的通过改变坐标轴的量或单位而变成线性关系,即变成直线,是重要的实验能力)。

实验误差的定性分析

中学阶段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误差分析,但对主要误差的产生原因、系统误差是偏大还是偏小等,应能理解。在电路的实验中,粗略地看,认为电流表是短路、电压表是断路,但精确一点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的影响都不能忽略,定性地讨论电表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是我们应该掌握。

2课本重点实验(下详解)

3、设计实验的能力.

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注】几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牐犗旅婕钢质笛榉椒ㄊ俏颐侵醒Ы锥挝锢硎笛橹杏霉的,从方法的角度整理、复习一下,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

牐牐1)累积法: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测周期时我们用的是累积法,即我们不直接测一个周期的时间,而是测30~50个周期的总时间,再除以周期数即得周期T的值.用累积法的好处是:①相当于进行多次测量而后取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少偶然误差;②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以测单摆的周期为例,我们实验时单摆的摆长大约是1m或不到1m,用停表(最小分度值是)直接测1个周期的值,只能读出两位有效数字(机械停表的指针是跳跃式前进的,因此不能估读),如、等,而测30个周期总时间,则可读出至少3位有效数字。

用累积法的实验还有很多,如测一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金属丝的直径…

牐牐2)替代法:在“互成角度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我们就用到了替代法,第一次我们用两个弹簧秤成角度地拉橡皮筋,把结点拉到某一位置,再换成一个弹簧秤,同样拉这个橡皮筋,也把结点拉到同样位置,这说明后一个弹簧秤的拉力与前面两个弹簧秤的拉力效果相等因此右以互相替代.对于“等效”这个问题,应正确理解:所谓效果相等,是对某一方面说的,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等效,仍以合力与分力来说,它们只是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上等效,而在其他方面,例如在产生形变上,二者并不等效。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5篇

一、高中物理验证性实验

⑴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

1:目的: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器材:方木板一个、白纸一张、弹簧秤两个、橡皮条一根、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3. 主要测量:

a. 用两个测力计拉细绳套使橡皮条伸长,绳的结点到达某点O。结点O的位置。

记录 两测力计的示数F1、F2。

两测力计所示拉力的方向。

b. 用一个测力计重新将结点拉到O点。

记录:弹簧秤的拉力大小F及方向。

4.作图:刻度尺、三角板

5.减小误差的方法:

a.测力计使用前要校准零点。

b.方木板应水平放置。

c.弹簧伸长方向和所测拉力方向应一致,并与木板平行.

d.两个分力和合力都应尽可能大些.

e.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两条细线方向的两点要尽可能远些.

f.两个分力间的夹角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取600---1200为宜

(2)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原理:两小球在水平方向发生正碰,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

m1v1=m1v1/+m2v2/

本实验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上式成立。两小球碰撞后均作平抛运动,用水平射程间接表示小球平抛的初速度:

OP-----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M----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N-----m2以V2'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

2. 实验仪器:

斜槽、重锤、白纸、复写纸、米尺、入射小球、被碰小球、游标卡尺、刻度尺、圆规、天平。

3. 实验条件:

a.入射小球的质量m1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m2(m1 >m2)

b.入射球半径等于被碰球半径

c.入射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

d.斜槽未端的切线方向水平

e.两球碰撞时,球心等高或在同一水平线上

4.主要测量量:

a.用天平测两球质量m1、m2

b.用游标卡尺测两球的直径,并计算半径。

C.确定小球的落点位置时,应以每次实验的落点为参考,作一尽可能小的圆,将各次落点位置圈在里面,就把此圆的圆心定为实验测量数据时所对应的小球落点位置。

(3)验证机械能守恒

1.原理: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h=

在实验误差范围内验证上式成立。

2.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米尺,铁架台,烧瓶夹、低压交流电源、导线。

3.实验条件:

a.打点计时器应该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b.在手释放纸带的瞬间,打点计时器刚好打下一个点子,纸带上最初两点间的距离约为2毫米。

4. 测量的量:

a.从起始点到某一研究点之间的距离,就是重锤下落的高度h,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h1;测多个点到起始点的高h1、h2、h3、h4(各点到起始点的距离要远一些好)

b.不必测重锤的质量

5.误差分析:由于重锤克服阻力作切,所以动能增加量略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

6.易错点:

a. 选择纸带的条件:打点清淅;第1、2两点距离约为2毫米。

b. 打点计时器应竖直固定,纸带应竖直。

二、高中物理测量性实验

(1) 长度的测量

1: 测量原则(1)为避免读数出错,三种测量器具(包括毫米刻度尺)均应以mm为单位读数!(2)用游标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长度时,均应注意从不同方位多测量几次,读平均值。(3)尺应紧贴测量物,使刻度线与测量面间无缝隙。

2:实验原理

游标卡尺----

(1)1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9mm,分成10等份,每等份为,每格与主尺最小分度差;2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19mm,分成20等份,每等份为19/20 mm,每格与主尺最小分度差(即二十分子一)mm; 5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49mm,分成50等份,每等份为49/50mm,每格与主尺最小分度差(即1/50)mm;

(2)读数方法:以洲标尺的零刻线对就位置读出主尺上的整毫米数,再读出洲标尺上的第几条线一心尽的某条线重合,将对齐的洲标尺刻度线数乘以该卡尺的精确度(即总格的倒数),将主尺读数与游标读数相加即得测量值。

螺旋测微器

(1)工作原理:每转一周,螺杆运动一个螺距,将它等分为50等份,则每转一份即表示,故它精确到即千分之一厘米,故又叫千分尺。

(2)读数方法:先从主尺上读出露出的刻度值,注意主尺上有整毫米和半毫米两行刻线,不要漏读半毫米值。再读可动刻度部分的读数,看第几条刻度线与主尺线重合(注意估读),乘以即为可动读数,再将固定与可动读数相加即为测量值。注意:螺旋测微器读数如以mm为单位,小数点后一定要读够三位数字,如读不够,应以零来补齐。

注意事项:(1)游标卡尺读数时,主尺的读数应从游标的零刻度处读,而不能从游标的机械末端读。(2)游标尺使用时,不论多少分度都不用估读20分度的读数,末位数一定是0或5;50分度的卡尺,末位数字一定是偶数。(3)若游标尺上任何一格均与主尺线对齐,选择较近的一条线读数。(4)螺旋测微器的主尺读数应注意半毫米线是否露出。(4)螺旋测微器的可动部分读数时,即使某一线完全对齐,也应估读零。

(2)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1. 实验目的: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 实验原理:g=4π?2;L/T?2;

3. 实验器材:长约1m的细线、小铁球、铁架台、米尺、游标卡尺、秒表。

4. 易错点:

a. 小球摆动时,最大偏角应小于50。到10度。

b. 小球应在竖直面内振动。

c. 计算单摆振动次数时,应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

d. 摆长应为悬点到球心的距离。即:L=摆线长+摆球的半径。

(3)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

1:实验原理:油酸滴在水面上,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了单分子油膜,,如把分子认为是球状,,测出其厚度即为直径。

2:实验器材:盛水方盘、注射器(或胶头滴管)、试剂瓶、坐标纸、玻璃、痱子粉(或石膏粉)、酒精油酸溶液、量筒

3:步骤:盘中倒水侍其静,胶头滴管吸液油,逐滴滴入量筒中,一滴体积应记清,痱粉均撒水面上,靠近水面一滴成,油膜面积稳定后,方盘上放玻璃稳,描出轮廓印(坐标)纸上,再把格数来数清,多于半格算一格,少于半格舍去无,数出方格求面积,体积应从浓度求。

4.注意事项:(1)实验前应注意方盘是否干净,否则油膜难以形成。(2)方盘中的水应保持平衡,痱子粉应均匀浮在水面上(3)向水面滴酒精溶液时应靠近水面,不能离水面太高,否则油膜难以形成。(4)向水面只能滴一滴油酸溶液(5)计算分子直径时,注意滴加的不是纯油酸,而是酒精油酸溶液,应用一滴溶液的体积乘以溶液的体积百分比浓度

(4)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1. 电路连接方式是安培表外接法,而不是内接法。

2. 测L时应测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有效长度。

3. 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置于正确位置。

4. 多次测量U、I,先计算R,再求R平均值。

5.电流不宜过大,否则电阻率要变化,安培表一般选安挡。

(5)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1. 实验电路图:安培表和滑动变阻器串联后与伏特表并联。

2. 测量误差:?、r测量值均小于真实值。

3. 安培表一般选档,伏特表一般选0-3伏档。

4. 电流不能过大,一般小于。

误差:电动势的测量值?测和内电阻的测量值r测均小于真实值

(6) 电表改装(测内阻)

实验注意:(1)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时,应满足电位器阻值远远大于待测表内阻(倍左右)的条件。(2)选用电动势高的电源有助于减少误差(3)半偏法测得的内阻值偏小(读数时干路电流大于满度电流,通过电阻箱的电流大于半偏电流,由分流规律可得)(4)改装后电表的偏转仍与总电流或总电压成正比,刻度或读数可由此来定且刻度线应均匀。(5)校准电路一般采用分压器接法(6)绝对误差与相对(百分)误差相比,后者更能反应实验精确程度。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6篇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原理: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h=1/2mV2在实验误差范围内验证上式成立。

2.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米尺,铁架台,烧瓶夹、低压交流电源、导线。

3.实验条件:

a.打点计时器应该竖直固定在铁架台

b.在手释放纸带的瞬间,打点计时器刚好打下一个点子,纸带上最初两点间的距离约为2mm。

4.测量的量:

a.从起始点到某一研究点之间的距离,就是重锤下落的高度h,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 mgh1;测多个点到起始点的高h1、h2、h3、h4(各点到起始点的距离要远一些好)

b.不必测重锤的质量

5.误差分析:

由于重锤克服阻力作切,所以动能增加量略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

6.易错点

a.选择纸带的条件:打点清淅;第1、2两点距离约为2mm。

b.打点计时器应竖直固定,纸带应竖直,先开启打点计时器,再放纸带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7篇

一、转变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行动,我们不能把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单单归咎于物理教师,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来统一考虑。

其实不少教师是深知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的,但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教学课时等的限制,最后不得不放弃找寻更好的实验教学方法。

因此要转变观念,就要转变整个社会的观念。

要让学校和教师以及社会上的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追求暂时的表面的效果,而要着眼于未来,特别是要着眼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从追求短期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片面认识中转变过来。

这样才能给广大物理教师一个广阔的发挥才干的空间,使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采用创新教学方法。

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对实验教学基础地位的认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改变教材结构

1、优化实验教学目标,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识渗透进备课的过程中,优化实验教学目标。

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实验教学目标。

2、注重实验的开放性、多变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在实验目的、原理、器材以及实验条件和数据的处理上进行创新,可给出多种方案让学生思考、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3、预习是上好实验课的基础。

教程可根据实验内容布置一些与本节实验相关的知识点和习题让学生在课前思考,为实验做好理论准备。

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将由教师一手包办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设计、探索、改进、完成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预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邀请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课前准备及课堂上的实际操作,并鼓励他们把自己设计的实验带回课堂进行演示。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自觉钻研教材,研究实验原理,探讨实验方法。

四、改变实验评价体制

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该与课程标准相一致,促使学生提高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现象与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受到较系统的训练,加深对物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8篇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1.实验目的: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实验原理:

3.实验器材:长约1m的细线、小铁球、铁架台、米尺、游标卡尺、秒表。

4.易错点(高考常考点)

a.小球摆动时,最大偏角应小于50。到10度。

b.小球应在竖直面内振动。

c.计算单摆振动次数时,应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

d.摆长应为悬点到球心的距离。即:L=摆线长+摆球的半径。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9篇

1.长度的测量会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掌握它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

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隔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

(其中T=5×)

⑵利用“逐差法”求a:

⑶利用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

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事项:

1、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2、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

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探究性实验利用右图装置,改变钩码个数,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钩码总重量)的多组对应值,填入表中。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作出弹力F随伸长量x而变的图象,从而发确定F-x间的函数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该实验要注意区分弹簧总长度和弹簧伸长量。对探索性实验,要根据描出的点的走向,尝试判定函数关系。(这一点和验证性实验不同。)

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目的:实验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弹簧秤(2个)、直尺和三角板、细线

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

1、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实验时应该保证在同一水平面内

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

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O /N-2r)即可。žOM+m2žOP=m1ž由于v1、v1/、v2/均为水平方向,且它们的竖直下落高度都相等,所以它们飞行时间相等,若以该时间为时间单位,那么小球的水平射程的数值就等于它们的水平速度。在右图中分别用OP、OM和O /N表示。因此只需验证:m1

注意事项:

(1)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向前运动)。要知道为什么?

(2)入射小球每次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3)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4)所用的仪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碰撞实验器、复写纸、白纸、重锤、两个直径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圆规。

6.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用描迹法)目的:进上步明确,平抛是水平方向和竖直两个方向运动的合成运动,会用轨迹计算物体的初速度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两个分运动的合成:

一个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等于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利用有孔的卡片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运动时的若干不同位置,然后描出运动轨迹,

测出曲线任一点的坐标x和y,就可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此实验关健:如何得到物体的轨迹(讨论)

该试验的注意事项有:

⑴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⑵用重锤线检验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

⑶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

(4)每次小球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5)如果是用白纸,则应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在斜槽末端悬挂重锤线,先以重锤线方向确定y轴方向,再用直角三角板画出水平线作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纸带的左端是用夹子夹重物的一端。

⑴要多做几次实验,选点迹清楚,且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mm的纸带进行测量。

⑵用刻度尺量出从0点到1、2、3、4、5各点的距离h1、h2、h3、h4、h5,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算出2、3、4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2、v3、v4,验证与2、3、4各点对应的重力势能减少量mgh和动能增加量是否相等。

⑶由于摩擦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总是使

⑷本实验不需要在打下的点中取计数点。也不需要测重物的质量。

注意事项:

1、先通电源,侍打点计时器正掌工作后才放纸带

2、保证打出的第一个占是清晰的点

3、测量下落高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算

4、由于有阻力,所以稍小于

5、此实验不用测物体的质量(无须天平)

8.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可以与各种运动相结合考查

本实验用到刻度尺、卡尺、秒表的读数(生物表脉膊),1米长的单摆称秒摆,周期为2秒

摆长的测量:

让单摆自由下垂,用米尺量出摆线长L/(读到),用游标卡尺量出摆球直径(读到0. 1mm)算出半径r,则摆长L=L/+r

开始摆动时需注意:摆角要小于5°(保证做简谐运动);

摆动时悬点要固定,不要使摆动成为圆锥摆。

必须从摆球通过最低点(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倒数法),

测出单摆做30至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算出周期的平均值T。

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计算每次实验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再求这些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若没有足够长的刻度尺测摆长,可否靠改变摆长的方法求得加速度

9.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①实验前应预先计算出每滴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实际体积:先了解配好的油酸溶液的浓度,再用量筒和滴管测出每滴溶液的体积,由此算出每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②油膜面积的测量:油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将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25px边长的正方形为单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数出油膜面

10.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等势线目的:用恒定电流场(直流电源接在圆柱形电极板上)模拟静电场(等量异种电荷)描绘等势线方法.

实验所用的电流表是零刻度在中央的电流表,在实验前应先测定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将电流表、电池、电阻、导线按图1或图2 连接,其中R是阻值大的电阻,r是阻值小的电阻,用导线的a端试触电流表另一端,就可判定电流方向和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该实验是用恒定电流的电流场模拟静电场。与电池正极相连的A电极相当于正点电荷,与电池负极相连的B相当于负点电荷。白纸应放在最下面,导电纸应放在最上面(涂有导电物质的一面必须向上),复写纸则放在中间。

电源6v:两极相距250px并分为6等分,选好基准点,并找出与基准点电势相等的点。(电流表不偏转时这两点的电势相等)

注意事项:

1、电极与导电纸接触应良好,实验过程中电极位置不能变运动。

2、导电纸中的导电物质应均匀,不能折叠。

3、若用电压表来确定电势的基准点时,要选高内阻电压表

1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被测电阻丝的电阻(一般为几欧)较小,所以选用电流表外接法;可确定电源电压、电流表、电压表量程均不宜太大。本实验不要求电压调节范围,可选用限流电路。因此选用下面左图的电路。开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应该在右端。本实验通过的电流不宜太大,通电时间不能太长,以免电阻丝发热后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

实验步骤:

1、用刻度尺测出金属丝长度

2、螺旋测微器测出直径(也可用积累法测),并算出横截面积。

3、用外接、限流测出金属丝电阻

4、设计实验表格计录数据(难点)注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12.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器材:电源(4-6v)、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4v, )灯座、单刀开关,导线若干

注意事项:

①因为小电珠(即小灯泡)的电阻较小(10Ω左右)所以应该选用安培表外接法。

②小灯泡的电阻会随着电压的升高,灯丝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在低电压时温度随电压变化比较明显,因此在低电压区域内,电压电流应多取几组,所以得出的U-I曲线不是直线。

为了反映这一变化过程,

③灯泡两端的电压应该由零逐渐增大到额定电压(电压变化范围大)。所以滑动变阻器必须选用调压接法。

在上面实物图中应该选用上面右面的那个图,

④开始时滑动触头应该位于最小分压端(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零)。

由实验数据作出的I-U曲线如图,

⑤说明灯丝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也就说明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若用U-I曲线,则曲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⑥若选用的是标有“ ”的小灯泡,电流表应选用量程;电压表开始时应选用0-3V量程,当电压调到接近3V时,再改用0-15V量程。

13.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微安表改装成各种表:关健在于原理

首先要知:微安表的内阻Rg、满偏电流Ig、满偏电压Ug。

步骤:

(1)半偏法先测出表的内阻Rg;最后要对改装表进行较对。

(2) 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串联电阻分压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3)弄清改装后表盘的读数

(Ig为满偏电流,I为表盘电流的刻度值,U为改装表的最大量程,为改装表对应的刻度)

(4)改装电压表的较准(电路图?)

(5)改为A表:串联电阻分流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6)改为欧姆表的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14.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为电动势E U=E

原理: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

(一个电流表及一个电压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①单一组数据计算,误差较大

②应该测出多组(u,I)值,最后算出平均值

③作图法处理数据,(u,I)值列表,在u--I图中描点,最后由u--I图线求出较精确的E和r。

本实验电路中电压表的示数是准确的,电流表的示数比通过电源的实际电流小,所以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是由电压表的分流引起的。为了减小这个系统误差,电阻R的取值应该小一些,所选用的电压表的内阻应该大一些。为了减小偶然误差,要多做几次实验,多取几组数据,然后利用U-I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将点描好后,用直尺画一条直线,使尽量多的点在这条直线上,而且在直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等。这条直线代表的U-I关系的误差是很小的。

它在U轴上的截距就是电动势E(对应的I=0),它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内阻r。

(特别要注意:有时纵坐标的起始点不是0,求内阻的一般式应该是。

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选用使用过一段时间的1号电池)

15.用多用电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熟悉表盘和旋钮

理解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的结构原理

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和大小与指针的偏转关系

红笔插“+”; 黑笔插“一”且接内部电源的正极

理解:半导体元件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电阻很小,反向电阻无穷大

步骤:

①、用直流电压档(并选适当量程)将两笔分别与A、B、C三点中的两点接触,从表盘上第二条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测量每两点间的电压,并设计出表格记录。

②、用欧姆档(并选适当量程)将红、黑表笔分别与A、B、C三点中的两点接触,从表盘的欧姆标尺的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任两点间的正反电阻都要测量,并设计出表格记录。

16.练习使用示波器 (多看课本)

17.传感器的简单应用传感器担负采集信息的任务,在自动控制、信息处理技术都有很重要的应用。

如:自动报警器、电视摇控接收器、红外探测仪等都离不开传感器

传感器是将所感受到的物理量(力热声光)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一般是电学量)的一类元件。

工作过程:

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敏感的元件,将感受到的物理量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利用的信号,转换后的信号经过相应的仪器进行处理,就可以达到自动控制等各种目的。热敏电阻,升温时阻值迅速减小.光敏电阻,光照时阻值减小, 导致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变化来达到自动控制

光电计数器

集成电路 将晶体管,电阻,电容器等电子元件及相应的元件制作在一块面积很小的半导体晶片上,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这就是集成电路。

18.测定玻璃折射率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由空气射入玻璃砖,经OO1后由O1B方向射出。作出法线NN1,

则由折射定律

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是光在波璃中的折射角的大小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减小误差:

1、采用宽度适当大些的玻璃砖,以上。

2、入射角在15至75范围内取值。

3、在纸上画的两直线尽量准确,与两平行折射面重合,为了更好地定出入、出射点的位置。

4、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移动玻璃砖。

注意事项:

手拿玻璃砖时,不准触摸光洁的光学面,只能接触毛面或棱,

严禁把玻璃砖当尺画玻璃砖的界面; 实验过程中,玻璃砖与白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

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白纸上,且玻璃砖每一侧的两个大头针距离应大一些,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造成的误差;

入射角应适当大一些,以减少测量角度的误差。

19.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器材:

光具座、光源、学生电源、导线、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刻度尺、相邻两条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用测量头测出a1、a2(用积累法)测出n条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a, 求出双缝干涉: 条件f相同,相位差恒定(即是两光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 当其反相时又如何?

亮条纹位置: ΔS=nλ; 暗条纹位置: (n=0,1,2,3,、、、);条纹间距: (ΔS :路程差(光程差);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测出n条亮条纹间的距离a

补充实验:

1.伏安法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有a、b两种接法,a叫(安培计)外接法,b叫(安培计)内接法。

①估计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来判断内外接法:

外接法的系统误差是由电压表的分流引起的,测量值总小于真实值,小电阻应采用外接法;内接法的系统误差是由电流表的分压引起的,测量值总大于真实值,大电阻应采用内接法。

②如果无法估计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可以利用试触法:

如图将电压表的左端接a点,而将右端第一次接b点,第二次接c点,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

若电流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大电阻,应该用内接法测量;

若电压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小电阻,应该用外接法测量。

(这里所说的变化大,是指相对变化,即ΔI/I和U/U)。

(1)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也有a、b两种常用的接法:a叫限流接法,b叫分压接法。

分压接法:被测电阻上电压的调节范围大。

当要求电压从零开始调节,或要求电压调节范围尽量大时应该用分压接法。

用分压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小的;“以小控大”

用限流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和被测电阻接近的。

(2)实物图连线技术

无论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都应该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

对限流电路:

只需用笔画线当作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对分压电路,

应该先把电源、电键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两点的电势高低,

根据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

20.α粒子散射实验全部装置放在真空中。荧光屏可以沿着图中虚线转动,用来统计向不同方向散射的粒子的数目。观察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10篇

高中物理实验论文3000字

一、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也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及内在需求,导致学生对实验教学不感兴趣,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而物理课教学内容的实验操作性又比较强,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他们深入了解物理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把兴趣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准确把握实验教学的时机,通过趣味导入新课和游戏化的授课过程及风趣的教学语言,实现学生把“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同时着力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理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对实验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其终身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接触、综合分析和实际参与是学习的三大要素,其中“接触”是良好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建立生活与物理的联系。由于“问题”是进行物理实验的起点,所以在实验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一种启发式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所学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有效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的合成,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从二力在同一直线上的合成入手,再引入互成任一角度力的合成,明确学习目标。为了使我们的计算更方便,这里选择特殊情况进行实验。首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提起一个物体(5g),静止时,让学生记下此时刻度尺的读数F1=;接着用两个测力计同时向上提起这个物体,再让学生读出这两个测力计的读数F2=、F3=,并比较F2、F3与F1的关系,可以得到F2+F3=F1;然后再将两个测力计呈9度夹角向外拉出,调整到适当的位置之后再让学生读出此时两个刻度尺的读数:F4=3N、F5=4N。但我们通过计算发现F4+F5≠F1、∣F4—F5∣≠F1,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了:“为什么二力的合成不再符合代数计算的规律了?”“如果角度任意,情况会不一样吗?”然后物理教师再引用学生在数学课中已经学过的勾股定理知识来对学生做一定的启发,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去思考探究,从二力同一直线到互成角度,从特殊角度到任意角度,实现从特殊到一般性的过渡,最后通过实验找出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律。又或者教授“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用“用怎样的方法可以弥补小车在动的过程中受到阻力所减少的速度?“”仔细观察打点的纸带,点距呈现怎样的一种变化趋势?”“各点之间的.距离是不是均匀的?”“该选择哪些点距来计算速度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如果能够平衡摩擦力,小车移动的方式会不会发生改变?”像这样通过阶梯式问题情景的设置,给学生质疑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一步步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能够切实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也只有使学生对某一物理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主动去探究其背后的秘密。因此,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操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懒于设计,完全就是对照教材来进行实验复制,缺乏特色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但对于物理学习来说,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必备素质。因此,教师设计物理实验时应遵循新课程“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只能是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要求,对教材上的实验过程做合理的改动,灵活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获得了新知,尝到实验所带来的成就感。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以这种方式来开展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做实验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或者“,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这个实验,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法”来进行教学。任课教师先将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给学生演示一遍,并做好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的示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学生一边回忆教师的演示,一边合作讨论完成实验操作,就相当于是做了两次实验,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率。接着教师还可以针对测定波长的误差问题向各小组寻求解决方案,这样既能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利于合作意识的提高。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通过实验探究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的习惯。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可以适当放宽在实验课中对学生的限制,增强实验的延伸性和探究性,只在实验前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的原理,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和方法,并动手操作实施,使学生从枯燥的物理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进而产生更多的探究热情。

四、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一般情况下,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和处理都是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是否相等(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或者两个物理量之间是不是正比关系(弹簧的伸长量和弹力的关系)。但是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当力相同时,质量越大,加速度却越小。这时候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除了直接观察实验数据外,还经常采用什么方法呢?在学生经过了一番思考过后,教师便可给他们引进“图像法”来解决问题。在物理中利用图像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常用的方法,因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会更加直观,也能够有效减小实验误差,确定并排除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数据。一说到用图像来分析物理关系,学生们首先想到的就是a-m图像,但实际在图像中直线比曲线更容易反映出物理量之间的规律,判断二者关系也会更加轻松,所以由此学生就会想到能不能将曲线转化为直线的问题,而教师在进一步启发———“数学上是如何将双曲线转化成直线的?”多数学生就能够想到可以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a-1/m的图像,通过图像发现a-1/m形成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直观体现了a与1/m成正比的关系,从而也就更确切地判断出a与m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拆解分析,不仅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广开思路,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对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角度进行研究活动也大有裨益。

五、重视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尊重实验数据。

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数据往往和预期结果相差很大,这时一些学生懒得寻找出错原因,就抄一抄旁边同学的数据或是自己随意写一个跟预期值差不多的数据,这是对实验极度不负责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制止,和学生一起对较大误差进行详细分析,看问题具体出在哪,在确认了测量方法和仪器操作都无误后,若实验数据仍不理想,就可以组织学生成立问题研究小组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改动实验数据的行为都是必须禁止的,要培养其尊重实验数据的习惯,树立尊重科学的意识,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2.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

以处理实验数据的工具为例,很多教师不是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方法———计算机,就是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计算,走了两个极端,却忽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学生必须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的要求。科学计算器体积小、重量轻,且操作简便、功能强大、价格也适合学生一族,所以在此建议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物理数据的演算,在减轻学生的计算量的同时也减小实验数据的误差值。

六、结语

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将是未来落实物理课程标准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整合所学知识和亲自动手探究获取新知识,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逐渐形成科学素养,进而推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物理课程的发展。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11篇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实验原理:两小球在水平方向发生正碰,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

本实验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上式成立。两小球碰撞后均作平抛运动,用水平射程间接表示小球平抛的初速度:

OP-----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M----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N-----m2以V2’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验证的表达式:

2.实验仪器:斜槽、重锤、白纸、复写纸、米尺、入射小球、被碰小球、游标卡尺、刻度尺、圆规、天平。

3.实验条件:(高考常考点)

a.入射小球的质量m1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m2(m1 >m2)

b.入射球半径等于被碰球半径

c.入射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

d.斜槽未端的切线方向水平

e.两球碰撞时,球心等高或在同一水平线上

4.主要测量:(高考常考点)

a.用天平测两球质量m1、m2

b.用游标卡尺测两球的直径,并计算半径。

C.确定小球的落点位置时,应以每次实验的落点为参考,作一尽可能小的圆,将各次落点位置圈在里面,就把此圆的圆心定为实验测量数据时所对应的小球落点位置。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12篇

高中物理教学中,电学实验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电学实验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是一个重点,同时更是一个难点。

一:电流表与电压表的读数规则

这是大家从初中就已经熟知的电压表和电流表:

1.电流表量程: A和0-3A

2.电压表量程:0-3V、0-15V

二: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应用

滑动变阻器是电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在高考中,电学设计性实验问题总是会对其如何选择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进行直接或间接渗透的考查。这是一大高考物理重点,同时也是很多学生心中的难点。

三:实验电路和电学仪器的选择

在很多实验题中,我们都会遇见填空题或者简单问答题,叫你选择合适或者缺少的电路仪器,

这个小题分要拿到必须清楚电路仪器选择的条件。

四:电阻测量的方法归类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13篇

一、实验器材的创新

实验器材是帮助教师开展物理实验的主要工具,如果器材出现损坏、缺失等情况,不仅影响整体的实验效果,而且还浪费了时间。

因此,在研究物理实验创新策略时,对实验器材进行创新是物理教师所要优先考虑的方面。

对此,笔者围绕牛顿管的创新为例展开分析。

牛顿管是《牛顿管演示自由落体》实验的重要器材,如果出现缺失或损毁,必然会导致实验活动的终止。

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新型的牛顿管。

材料方面需要准备永久磁铁、固定铁环、透明玻璃管(长度一米左右)、铁片和羽毛、密封性良好的物质(环氧树脂等)、空气阀门开关、胶管、三通联通器。

在制作的过程,可以将准备好的羽毛、铁片放到玻璃管当中(分开放入),然后利用密封良好的物质封住玻璃管,并按上空气阀门。

当密封物质干涸后,再利用铁环和橡胶垫对玻璃管进行固定,然后再使用胶管连接三通和两个阀门。

这种创新设计在试验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效果,并降低无关因素的干扰。

为了增强可视性,还可以将材料中的羽毛涂上明艳的色彩。

当然,除了新型牛顿管之外,还有许多实验仪器值得创新,比如楞次定律实验中所要用到的魔术筒,简易电磁波接收演示器等等。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实验方案的创新

1、革新探究实验,让实验具有创造性

探究实验具有神秘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未知因素具有无尽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参与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操作能力。

如果对探究实验进行革新,让其具有创造性,那么一方面可以提高探究实验的整体功能和价值,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的乐趣。

但具体该如何实现这一点呢?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在创新阶段,老师修改了原实验的相关理念和目标,让探究实验具有了更深层的内涵。

原实验中提及“硬币和纸片在下落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果将硬币和纸片都放在真空环境当中,那么将会出现哪些变化?”

经过修改,变成了“在大风天,下落状态中的硬币和纸片会发生哪些变化?如果将纸片团成一团,那么在下落的时候会出现哪些变化?”通过这样的整改,不但让探究实验更具备了悬念性的特点,而且还可以让高中生感受到挖掘知识和探究知识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对物理的热爱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在修改实验方案和目标方面,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改良,目的是为了诱发学生潜意识中的探究积极性,间接增强他们观察事物和挖掘问题的良好习惯。

2、修改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高中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演示实验,通过组织这些演示实验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但是在传统课堂中,这些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在课堂中完成,而学生只能机械地观看,偶尔配合教师进行思考。

这种方法不仅有局限性,而且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14篇

高中物理的实验方法总结

1.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就是在研究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实验结果的某一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而不改变其它条件。若某两次实验只有某一条件不同,导致更后结果不同,则说明此条件影响了这次的实验结果。控制变量可以说的上存在于我们每一个物理实验中,掌握控制变量法更是我们做实验的基础。比如物理力学中在推导动能定理时,通过控制变量法证明了物体的能量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与速度呈正比。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搞清楚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定量。

2.转化法:在物理实验在中,经常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者不好测量的物理量,这时候就需要将它转化为让我们清晰明了的事物,在整个物理学的前进过程中,转化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等效替代法:在高中的物理实验中,我们常常为了问题简化,就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另一个物理量,但不改变实验结果。比如在电学实验中,当我们需要一个大电阻但手边没有的时候就可以用多个电阻代替。等效替代法中更重要的就是等效二字,等效指的是同一个实验中,它们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如果同学们能熟练运用等效替代法就意味着已经对这个实验有了一定理解。

高中物理实验题的答题技巧

1、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①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②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③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2、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实验题时,这种题目考得比较细,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

3、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一定要强调四性(科学性、安全性、准确性、简便性),如在设计电学实验时,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实验的误差,避免出现大量程测量小数值的情况。

高中物理的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和定量计算。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

2、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3、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4、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①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②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③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④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⑤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⑥熟练使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分析多个对象时,一般要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15篇

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那就是:实验教学的重视与加强,实验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如何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寻找一条最优的教学途径,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我在这儿仅以“稳恒电流”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提出“实验教学法”。

大家都知道,物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过去实验,主要是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机会少。即使学生有机会分组实验,也是在给定的时间,给定的器材,甚至给定的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下按部就班的完成,绝大多数情况是在已知结论的基础下通过实验象征性的验证一下,实验做得失败的学生甚至在凑数据,这样的实验,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针对上述情形,有些章节可以进行“实验教学法”,以“稳恒电流”一章为例,大体可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熟悉教材。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要求,熟悉一些仪器(电压表、电流表、蓄电池 …… )为学生下一步动手实验打下理论基础。在学生看书时,应提倡自由讨论、提问。并要求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一系列重要的结论。遇到实验误差较大时,要求学生不凑数字,认真检查原因,反复进行实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具体实验操作时,要求他们自己体会归纳每个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允许学生充分自主的开展讨论。

第二阶段:教师答疑、小结。着重讲解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难问题;小结本章重点内容;评讲习题和实验情景;介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创见、体会和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共同提高自学能力。并引导他们系统的认识整章内容。

第三阶段: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可以要求他们解决楼上楼下各装一个开关,控制同一盏灯的线路设计问题。

最后还要组织一次大讨论。将所学知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可以共同研究某些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实验方法的优劣 ……

就“稳恒电流”这一章,采用实验教学法,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章的大部分规律是实验规律,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会很枯燥乏味,且这些规律也不易记住。现在采用“实验教学法”,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得出规律,很容易就记住了。

2 、通过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实验效果更好了。比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演示实验,长期以来教师也做不好,为了使学生看得清,使用大电流计,至多只能达到定性效果。这一次让学生独立做,达到定量研究的效果。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前的学生怕动手,采用实验教学法迫使他们通过动手去学习知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过去教师演示实验时,往往尽量撇开次要现象,引导学生观察主要现象,而现在学生每做一个实验都可以同时看到许多现象,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也必须自己分析、解决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得到提高。

4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有太大的依赖性,而教师也喜欢给学生一些“启示”,而有时候,正是这些“启示”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大家采用同样的实验电路,同样的实验方法,得到大致相同的答案,大大地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实验”实际上除了课本上介绍的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案。比如用伏特表、安培表测,或用定值电阻和电流表等。由于在“实验教学”中每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总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大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这样可以更好地活跃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这样的“实验教学法”只要精心安排和设计,就必将给教学带来无穷的益处。这种“实验教学法”既适用于整章内容的系统学习,又适用于某一节的学习,主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原有的基础来确定。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有利有弊的,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我们能真正找到一条最优的物理教学途径。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16篇

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4-6v交流电,电火花220v交流电,它每隔打一次点(电源频率是50Hz)。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其中T=5×)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1)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

(2)用“逐差法”求加速度:(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

(3)用v-t图法:即先根据;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再求出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即加速度。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于6个(即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

5.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6.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7.电压若增大,打点更清晰;频率若增加,打点周期更短;

8.若打出短线,增加振针与复写纸的距离;9.若初速度为0,则选1,2点距离为2mm为宜;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注意事项]1.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超过弹簧弹性限度.

2.尽量多测几组: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3.使用数据时应采用即弹簧长度变化量.

4.统一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以上三种实验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验证的,从而得出关于力学的重要结论:力是物理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受力方式不同运动状态也就不同。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17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从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物理实验起

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实验目的

1.使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同时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物理实验能引导学生的物理教学认识;为学生提供物理事实性知识;也能

为学生检验、巩固物理知识和理论,验证物理假说提供事实性知识。

3.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团结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

义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物理事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与人合作的情感,在实验过程中经历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等。

二、实验重点:

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重点是部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有:用打点计时器测物体的速度,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

规律,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研究平抛运动、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等。

三、实验难点:

1.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

2.尽量将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实验放手给学生。

3.让学生充分利用家中的材料做一些实用型实验。

四、实验措施:

1.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

2.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3.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高中动量碰撞实验总结 第18篇

高中物理实验的大总结

一、实验的设计思想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涉及的主要设计思想为:

1.垒积放大法把某些物理量(有时往在是难以直接测量的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后测量,或把它们放大后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如通过若干次全振动的时间测出单摆的振动周期;把员杨螺杆的微小进退.通过周长较大的可动到度盘显示出来(螺旋测微器)等。

2.平衡法根据物理系统内普遍存在的对立的、矛盾的双方使系统偏离平衡的物理因素,列出对应的平衡方程式,从而找出影响平衡的一种方法如用天平测质量、验证有固定转动因乎衔条件、验证玻意耳定律等。

3.控制法在多因素的物理现象中,可以先控制某些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对现象产生影响的一种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可以先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等。

4.转换法用某些容易直接测量,(或显示)的量(或现象)代替不容易直接测(或显示)的量(或现象)。或者根据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相同的效果作间接的观察、测量。如把流逝的时间转换成振针周期性的振动;把对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转换成对指针偏角的测量;用从等高处抛出的两球的水平位移代替它们的速度等。

5.留迹法把瞬息即逝的(位置、轨迹、图象等)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如通过纸带上打出的小点记录小车的位置z用描述法画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用示波器显示变化的波形等。

二、实验的基本类型和要求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大体可以分为四范其要求如下:

1.基本仪器的使用除了初中已接触过的常用仪器(如天平秤、弹簧秤、压强计、气压计、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等)外.高中又学习了打点计时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万用电表等,要求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熟悉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懂得工作(测量)原理,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会正确读数,明确使用注意事项等.

2.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初中物理中巴学过长度、时间、质量、力、温度、电流强度、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了对微小长度和极短时间、加速度(包括g)、速度、电阻和电阻率、电动势、折射率、焦距等物理量的测量。要求明确被测物理量的含义,懂得具体的测量原理。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包括了解实验仪器、器材的规格性能、会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能选择合理的实验步骤,正确进行数据测量以及能分析和排除实验中出现的常见故障等),妥善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

3.验证物理规律计有验证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玻意耳定律等。其要求与物理量的测量相同,着重注意分析实验误差,并能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准确度。

4.观察、研究物理现象,组装仪器如研究平抛运动、弹性碰撞、描绘等势线、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变压器的作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把电流计改装为伏特计等.其中,对观察型实验,只要求会正确使用仪器,显示出(或观察到)物理现象,并通过直觉的观察定性了解影响该现象的有关因素。对研究型实验(包括组装仪器),要求不仅能使用仪器,掌握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把有关现象的物理内客反映出来;或把有关参数测量出来,还能够通过具体的测量作进一步的定量研一究或实验设计。

三、实验误差分析

测量值与待测量真实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如性能和结构的不完善)、环境(如温度、湿度、外磁场的影响等)、实验方法(如实验方法粗糙、实验理论不完善等)、人为因素(如观测者个人的'生理、心理习惯、不同观察者的反应快慢不一等)四方面。在中学物理中只要求定性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了解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

四、实验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对原始实验记录的科学加工。通过数据处理,往往可以从一堆表面上难以觉察的、似乎毫无联系的数据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在中学物现中只要求掌握数据处理的最简单的方法.

1.列表法把被测物理量分类列表表示出来。通常需说明记录表的要求(或称为标题)、主要内容等。表中对各物理量的排列月惯上先原始记录数据,后计算果。列表法可大体反映某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效果或变化趋势,常用作其他数据处理方法的一种辅助手段。

2.算术平均值法把待测物理量的若干次测且值相加后除以测量次数。必须注意,求取算术平均值时,应按原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决定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通常可先计算比直接测量值多一位,然后再四会五入。

3.图象法把实验测得的量按自变量和应变量的函数关系在坐标平面上用图象直观地显示出来.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图象时。最基本的要求是:

(1)两坐标轴要选取恰当的分度

(2)要有足够多的描点数目

(3)画出的图象应尽是穿过较多的描点在图象呈曲线的情况下,可先根据大多数描点的分布位置(个别特殊位置的奇异点可舍去),画出穿过尽可能多的点的草图,然后连成光滑的曲线,避免画成拆线形状。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