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资格证教案模板范文(优选10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4-02-12 23:25:0520

小学资格证教案模板范文 第1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资料仅供参考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经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经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资料仅供参考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

资料仅供参考

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它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经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资料仅供参考

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 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

资料仅供参考

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 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资料仅供参考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板书: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例1: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平方米)× ×(平方米)

(2)小麦的重量:×735=(平方米)≈3693(平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小学资格证教案模板范文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图形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二、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

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四、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各种积木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六、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点(颜色、形状、大小),然后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经验阐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然后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小结,注重经验的巩固和归纳。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

(1)游戏:“看谁举得快”

教师:请把X色的XX形举起来;或是请将大(小)的X形举起来。

幼儿听到信号后应迅速地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图形举起来,看谁举得快。

2、学习对图形作二次分类。

(1)出示红、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请幼儿上来将几何图形按颜色分为两类,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上来将红、蓝图形按形状不同各分为三类(即红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蓝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学习对图形做二次分类。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

每人一套大、小两种规格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首先将大、小图形分开,然后将大的图形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为三类;再将小的图形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为三类,要求有顺序地操作。

(3)教师小结,幼儿再次操作,进行二次分类。

3、经验迁移:

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

4、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小学资格证教案模板范文 第3篇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欢快的情绪,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唱,提升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感受音乐的节奏特征。

【知识与技能】

掌握四二拍强弱规律,逐步加深对自然音阶的把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唱歌曲。

【难点】

掌握四二拍强弱规律,并用简单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在树林里,在上学的路上,我们都能听到小鸟快乐、幸福的歌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小鸟在树林里快乐歌唱的歌曲《快乐的do re mi》。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播放多媒体歌曲视频并设问:“聆听歌曲后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欢快地)

2.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共有几段?欣赏歌曲时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歌曲共两段,能想到阳光明媚、小鸟们快乐地唱歌等画面)

3.教师伴着旋律对歌曲进行介绍。

4.多媒体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是几几拍子的?请同学们跟着你感受到的旋律强弱,来说一说四二拍的强弱规律如何?请拍手感受一下?”(四二拍,强弱)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屏幕出示教材中的发声练习旋律,学生随琴演唱,注意弹性。

2.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跟琴轻声哼唱曲谱,并引导学生注意演唱时音准把握、声音的弹性。

2.学生根据大屏幕强、弱的动作,边唱边拍桌子,感受节拍的强弱规律。

3.加入歌词,学生分组组内演唱练习。

4.全班齐唱,教师纠正节奏情绪音准表情,并示范。

5.划拍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1.分小组自由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

(1)选择手鼓,为歌曲伴奏。

(2)选择双响筒,为歌曲伴奏。

2.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评价方向:节奏型选编、课堂乐器的编配是否合适、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能否表现音乐的情绪)。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快乐的do re mi》,感受到了欢快的音乐风格,通过欣赏、学唱这首歌,我们仿佛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看到小动物们自由自在地跳跃玩耍。让我们一次演唱这首歌,结束这节课!

五、板书设计

小学资格证教案模板范文 第4篇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命题的概念,能把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题的概念,若p则q形式的命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后续学习充要条件的基础,这一章我们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去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他将成为反证法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证能力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五)教学难点:

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多向合作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

(2)练习巩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由特殊到一般的划归方法: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探索、分析、发现、归纳、概括

(2)练习巩固法

四、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0

(2)如果a,b是任意两个正实数,那么a+b≥2(ab)1/2;

(3)如果实数a满足a2=9,则a=3;

(4)中学生目前的学业负担过重;

(5)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2)为真,(3)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是可以确定真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题)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假命题)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不是)

(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假命题)

(5)x>15.(不是)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4)求证∏是无理数

(5)若X是实数,则X2+4X+5≥0

4.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则q”的形式.在数学中,这种形式的命题是常见的.

“若p,则q”也可写成“如果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1)条件p:整数a能被2整除,结论q:整数a是偶数;

(2)条件p:四边形是菱形,结论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题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可以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例如: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例3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1)若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它是假命题。

(2)若一个数是负数,则这个数的立方是负数。它是真命题。

(3)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它是真命题。

5.练习:P4:

6.课堂小结

(1)、命题的概念

(2)、能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7.思考题

一,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二,四种命题中任意两个命题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8.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小学资格证教案模板范文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锻炼、枯萎、插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文中“不确定”等含义,理解种树人隔三差五浇水的原因,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知道并理解生活中的不易对于我们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

小学资格证教案模板范文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准确地实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准确使用运算顺序实行计算,并能准确实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实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实行脱式计算。

【难点】能准确实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32-10-6=25+20-10=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实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使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能够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小学资格证教案模板范文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资格证教案模板范文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 2 个生字,会写 2 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含义,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问题 1: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的小草?

问题 3:小草长得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每年春天都会生机满满地破土而出。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关于草的古诗,非常有名,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学生先读古诗,学生借助拼音、字典等工具书的方式,正确认读“枯”“荣”“烧”等生字词,了 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如笔顺)。

②教师画出古诗节奏范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③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2.细读古诗,整体感知

设置问题,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诗歌大意,以组汇报。

问题 1:“离离、尽”是什么意思?

问题 2:为什么“野火烧不尽”?

问题 3:一年四季的小草长得一样吗?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解图意,理解枯、容以及前两句诗“离离|原上草,一 岁|一枯荣。” 的含义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师: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草原上的野草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根在土里烧不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精神,培养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

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拓展学习白居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早春》

(四)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对课文进行一个小结,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草》,了解了小草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我们也要像小草一样具有顽强的意 志)

五、作业布置

将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分享给父母听。

六、板书设计

草白居易枯、荣、烧,顽强

小学资格证教案模板范文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够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能够掌握··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发展/提高学生·····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景导入等等 (具体怎么导,需简单阐述)

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一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对··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二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

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

五、板书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

小学资格证教案模板范文 第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实验,容量

⑴ 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 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出示课件)

生:一样多。 左边的……

⑶ 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生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3: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

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 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实际操作:

⑵ 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工具。(出示、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 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

(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出示课件)

2、先请一位学生读题。

生: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分别测量它们的容量。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

分小组进行。(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量杯或者量筒,准确量出同样多的水。

生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然后分别倒进水,使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哪个杯子容量小。(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