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女性形象固化论文范文(实用8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4-02-09 15:33:4533

打破女性形象固化论文范文 第1篇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和女性主义论文

一、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十九世纪后期最负盛名的批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人类和社会、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习俗、宗教、法律、道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大部分哈代的小说都是以英格兰西南部的乡村生活为背景的,那里是托马斯?哈代的家乡,也是由于资本家入住英国乡村之后出现了极具戏剧性变化的地方。由于看到了资本主义对于乡村生活的巨大负面变化,哈代的作品大多反应的是威塞克斯或全英国社会的悲剧故事。他不仅仅抨击了现实传统,还做出了很大的革新。一方面,他对于威塞克斯地区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了英国兰西南部的自然风光、淳朴民风、社会习俗以及文化氛围,这是在其他作品当中很少能顾见到的;另一方面,由于他的作品中尽是现实主义的描写,托马斯?哈代对于人类的心理描写和分析也能够做到淋漓尽致,不拖泥带水。他讲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复杂强烈的人物心理巧妙的糅合在了一起,使人们在领会自然风光的时候,也能够深深领会到哈代为人们带来的情感。

所谓女权主义是指人们认为女性是被男性和男权主义社会所压制,这种压制现象是由于人们居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心理环境结合影响的。女权主义批评家通常主要研究哈代及其笔下人物的爱情、婚姻以及关于性方面的道德准则。并且女权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公平和性别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等等。

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上来探讨苔丝的悲剧,试通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分析资产阶级社会阶级镇压女性主义这一现象。

二、女性主义及笔译

关于女性主义和翻译领域的相互结合,是现代社会在翻译领域的一个重点拓展和突破,同时也撼动了许多人对于翻译技巧与特点的传统观点。

在国外,翻译学家早已开启了对于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研究模式。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许多女性主义翻译学家便在加拿大进行关于女权主义的翻译研究,这次的会议之后,女权主义的翻译理论便开始崛起,大量的女性主义翻译学家在如此的目标之下做着大量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女性主义的世界观、语言学和翻译实践在不断地被扩充,人们开始要求建立一种淡化男性中心的意识,突出女性在这个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推翻男女不平等的观点,并促使翻译成为一种解放女性的新方式。

在国内,由于我国封建文化延续了近千年,人们很难从社会上和心理上承认宣扬女性主义的重要性并且真正地将这一主义和理论发扬至全社会。男性总是活跃在各个领域当中,并且女性的角色仅仅存在于家庭和少部分的职业领域当中。当人们听到有关女性解放的消息出现时,通常来讲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对,并且提倡这一想法的人会被认为是看不清社会规律的人。并且,关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研究在我国要远晚于西方的研究。在的时候,《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一文中便提到了关于女性主义对于翻译理论范畴的影响。笔者便试图结合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将《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进行人物分析,试借助中国的女性翻译理论观点来研究在表达方式和策略上的苔丝的形象。

三、《苔丝》的翻译与女性主义

首先,苔丝的产生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出现,资本主义市场正在不断地侵蚀着欧洲各个角落,其中也包括着偏远的英国西南部农村。小农经济的逐步瓦解致使农民濒临破产,人们生活上的穷困潦倒也为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作为男权社会观点下的弱势劳动力,女性的角色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就会显得尤为悲惨,她们的命运无法受到自己掌控。苔丝就是这样一个悲惨的角色,被剧烈变化的时代、身边伪善的和举棋不定且言行矛盾的所迫害和影响,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女性主义的研究,最好的方式便是选择男性和女性译者版本的《德伯家的.苔丝》进行研究和对比。

(1)肖像描述

But her mobile peony mouth and large innocent eyes added eloquence to color and shape. She wore a red ribbon in her hair, and was the only one of the white company ……

译文一:她艳若牡丹的双唇,大而纯真的眼睛令其更为光彩照人,风姿绰约。她头上扎着红色缎带……

译文二:她那灵动的牡丹一样的嘴唇和天真的大眼睛却给她的形象增添了美丽,她头上系了一条红色带子……

打破女性形象固化论文范文 第2篇

英美文学的研究论文

一、英美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

二、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对我国文学的启示

1.研究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原因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现代文学就涌现了大量的新作品,这些作品符合大众口味,不再像过去那样生涩难懂,同时,出现了职业作家、明星作家、业余写手等各种身份,这促进了我国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文学的发展孕育了新的体裁和思想方式,以及文学研究的变化,而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转变又反过来衍生出更新颖多样的文学形式。而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又是与这一系列的变化相辅相成的,文学的现代化为文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促进着后者的发展,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成果则可以给新文学更多的思想、手段,纠正文学发展中的错误,促进文学更好的发展。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开始,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就一再体现在文学作品上,改良社会、教育人心的作品成了主流,又加之文学创作人一般也身兼这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要求就更高。分析借鉴英美文化研究现代化的方法和成果,是加快我国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2.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启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表达,而灵活的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去进行文学研究则是对这种表达的检测、管理和促进,同时文学的国际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打破女性形象固化论文范文 第3篇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下小说女性形象分析论文

【文章摘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杨映川小说创作的主要方式,她的小说刻画了在21世纪中国现代都市大背景下,诸多在物欲与爱情之间痛苦交织的男女形象,特别是打造了一系列游走在都市爱情中的女性形象群。本文尝试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域观察杨映川小说中的女性,以《淑女学堂》这部长篇小说为例,通过对文中女性形象生命原型的审视和解读,打破男性与女性强弱分明的二元对立,实现女性的文化自觉和性别自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淑女学堂;女性形象;生命原型

1家园意识——女性精神家园的缺失

中国本土的女性写作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资源和传统,在融入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中阴阳和合的自然观,提炼出当代女性“她,何以为家?”生命原型。“家园意识”立足于女性自我的生态整体主义的宇宙观,从中提炼出女性形象与生态命题,寻找到女性她的灵与肉在当代社会纷繁芜杂的深穴中幽突奔走、颠沛流离的根源。《淑女学堂》中的女性在都市奔走的的目标正如宋紫童在与龙婷婷吃辣椒酱拌饭时恶狠狠的说:“我们算是投错胎了,我们一定要努力呀,将来我要穿名牌,我要开小车,我要住别墅!”女性在大都市闯荡,出于人对生存现状的不满,因而总会不断地迁移或者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生态主义叙事中的“家”意象始终不自觉的出现在女性作家以及她所描述的女性形象身上。鲁枢元在出版的《生态文艺学》(出版)中提到,(西方)“现代文明中的一切偏颇,一切过错,一切邪恶,都是由于女性天生的严重流失、男人意志的恶性膨胀造成的结果。”因此,女性在社会中“算是投错胎”,谋求一份职业或创造一番事业异常艰难,因为“这些职业打上了纯粹男性文化劳动的标记。”小说中宋紫童、龙婷婷艺校毕业之后在求职的道路上历经坎坷,连生存都难以保障,在这由男性掠夺自然创造的现代文明中,虽然女性天然地具有大自然的生态特征,但并没有得到另眼相待。现代文明照耀下的“家园”,并没有给予身处在其中的自然与女性一个美丽的“家”,相反带给女性的是畸形、残缺的身体。小说中野心勃勃的宋紫童,将“嫁得好”作为寻找精神家园的途径。现实中的“家”是残缺的,母亲的早逝,父亲宋承业只是个卖油豆腐的小贩,作为父亲,他鄙俗、自私自利,他所创造的“家园”悬挂在父权、男权制度下。按照传统,孩子读书所需的学费、生活费等,父母责无旁贷。但在这个家庭中,女儿要想上大学必须要和父亲进行谈判,甚至用到威胁不给他养老才说服父亲给出学费。而宋紫童上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名字改掉了,将父母起的名字“宋艳丽”改成“宋紫童”。改名事件象征着男女两性博弈中女性的胜利,宋承业是衰落的父权象征,但同时也是悬挂在宋紫童头上的无形的“包袱”,不断提醒自己的处身和在家中的地位。父权制度营造下的“家园”不适合女性的成长,甚至给女性带来创伤,宋紫童潜意识追求的爱情、事业双丰收恰恰是因为家园的破碎造成的。

2身体意识——女性肉体、情感的发现

3母性意识——母性家园的寻找

现代人对自然总是保持一种对立的态度,现代文化是在克服和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逃离地方”,逃离生养之地,去投奔另外一片热望之土:城市。现代人逃离地方的过程也就是逃离自己所嵌入的自然和文化的背景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人化自然中重新创造和建构文化自我的过程。小说中的女性们远离故土,奔跑于更大的城市,在逃避自己和逃离家园的同时,也在新的城市建立起新的“自己”以及新的“家园”。小说中从故土带来的自卑感一直萦绕在宋紫童的心理,尽管她通过代理名牌服装,跻身中产阶级,从自卑慢慢走向了自信。她倾心于苏璜,为他学习做蛋糕、弹钢琴、学茶道、懂时事经济等,经过不断的修炼,脱胎换骨,举手投足尽显优雅,俨然成为一名真正的淑女。但宋紫童在苏璜的母亲这个真正的大家闺秀面前,无所遁形,苏母一眼就看清了宋紫童的本质,“打她进门的那一眼,我就看出她的出身了,尽管她很漂亮,表面上也很懂事,其实啊,说白了,还是俗气。”“由很多东西是后天学不来的,她再把自己装点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显得她是个功利的女子。”当代女性主义美术评论家岛子在探究女性主义艺术学理中发现,坚持女性的性别差异是以回归母性秩序——女神时代为指趋的,母性秩序亦为家园意象。故以亲历的此在来思考彼此,真正开始触及自身的真实历史和身份,是小说文本在生命知觉的表现中发现并坚持女性本质、寻找母性家园的重要指征。宋紫童骨子里的“家园意识”是她极力想掩饰的,似乎通过“淑女学堂”的学习来达到去掉“家园”带给自己的女性本质,但最后功亏于溃。究其根源,母性家园的丧失促使宋紫童对家园的无感,甚至极力摆脱真实的历史和身份,她妄想通过“淑女学堂”的历练来弥补母性家园的缺失,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杨映川塑造的宋紫童、龙婷婷在进行不断地超越,她认为女性成长不再是纯然的性别对抗,更注重的是对人性悖论的发现,女性的挣扎与奋斗恰恰是生命原型的诉说。女性作为在现实社会中的“他者”,只有重新确立对性别体制的反思,探寻遗失的家园意识、身体意识以及母性家园,找到归属地,才能寻找到“我是谁”以及“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价值追问的答案。家应该是天下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女性只有追问到家的人性根源:相爱的两个人的生命、情感、灵魂的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参考文献】

[1]杨映川.淑女学堂:像个男人一样去奋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

[2]王明丽.生态女性主义与现代中国文学女性形象[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3]王红萍.中国女人的一个世纪[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打破女性形象固化论文范文 第4篇

女性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女性问题的研究

女性主义的各个流派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对性别与技术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主要包含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论批评,对科学技术的历史文化批评,对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妇女的研究,对科学技术的生态主义批判以及塞伯女性主义对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的批评等.女性主义的这些探索从理论上说,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女性问题的`根源和结症所在;从实践上说,可以帮助解除女性身上的层层枷锁,在高技术时代把握更多的发展机会.

打破女性形象固化论文范文 第5篇

厨具广告女性形象意义论文

随着消费市场中女性消费力的逐渐增强,以女性为目标消费者的厨具影视广告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中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大多数厨具广告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对广告的宣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厨具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观察、分析可以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对塑造更有说服力的厨具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有借鉴意义。

一、厨具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分类

巴西著名的社会传播学者克劳迪劳斯艾克威德(ClaudiaRosaAcevedo)在对巴西公共出版物上的广告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研究中,从市场营销和广告文化角度把广告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被禁锢的女性形象(StereotypePortrayals)、理想化的女性形象(IdealizedPortrayals)和多元化的女性形象(PluralPortrayals)。

(一)被禁锢的女性形象

在艾克威德的研究中,把在广告中处于从属地位、穿着暴露、没有理性的、依赖男性的、肤浅的等女性形象归类为广告塑造的被禁锢的女性形象。

(1)贤妻良母型

贤妻良母型的女性是广告中将女性角色限定在妻子和母亲这两种类型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甚少与职场挂钩,几乎演绎的就是全职的家庭主妇。在方太厨具一则经典的广告中,婆婆和儿媳妇一起在厨房忙着做饭,儿媳端着菜上饭桌,婆婆和老公都露出赞赏的神色。广告中婆婆说话的口吻和内容向受众暗示出她在厨房工作的时间之长,而广告中的男性角色是在所有饭菜都准备完成后才出现在餐桌旁。这一老一少的女性,把女性的从嫁为人妇到成为人母的活动空间都限制在了家庭中,角色也被界定在妻子和母亲方面。

(2)花瓶型

花瓶型的女性是广告中将女性的价值限定在女性的外在如容貌、年龄、发型、身材上的女性类型。这类女性热衷于追求浮华的时尚和物质享受。在万喜厨具广告中,给观众最深印象的似乎只有李冰冰的优雅气质、姣好面容、纤纤玉手和柔柔细语。此种类型的广告主要是借女主角的名气、美丽的容貌以及动听的声音来推销产品。女性的价值被限定在外在,而女性的内在被忽略。(3)男性的附庸品型男性的附庸品型是广告中与男性的关系被界定在被动的位置的女性。只有具有美丽的外表、温顺的性格、性感的女性,才可以得到男性的肯定。女性的价值大小由男性决定。在林心如代言的好太太厨具广告中提出的“选择好太太,品味好生活”,意味着“好太太”的选择权在男性的手里,即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品。广告中将“好厨房”和“好太太”并列提出,意指好太太是依附于厨房产生的,打理好厨房的女性才是丈夫的好太太,在这则广告中女性的价值依赖于丈夫对自己的判断。

(二)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在艾克威德的研究中,把身体和心智状态完美的女性归类为理想化的女性形象。韩国的HAUZEN品牌的厨具广告中,穿着短款晚礼服的韩星李多海几乎拥有理想女性的所有特点:皮肤白皙、年轻、美丽、整洁、身材出众,且不费吹灰之力就做了一桌大厨级的精美小菜,几乎兼具了韩国传统女性的美好品德,同时又散发着现代女性的气息,这样完美的形象几近理想化。

(三)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艾克威德把独立的,不依赖于男性的.,能在母亲、专家和妻子三个角色之间游走自如的、高收入的、权威的和专业的女性归类为多元化的女性形象,她们和家人共同承担家务。华帝厨具的“感受创意生活篇”广告中,女主角拿着报纸坐在沙发上看,从厨房端菜出来的是女主角的丈夫,男声旁白:“创意生活就是有一天男人乐于做饭”,男主角微笑的脸庞暗示这位丈夫是乐于做饭的。在这则广告中,男性作为家庭的成员也开始分担厨房的家务,女性可以悠闲地看着报纸,并能轻松地在妻子、媳妇、母亲和自我实现之间取得平衡。

二、厨具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意义内涵

打破女性形象固化论文范文 第6篇

《水浒传》女性形象分析语言文学论文

一、关键词:《水浒传》中反面丑恶的女性形象。

潘金莲:长得好看,但却被人强迫嫁婚,心里不满,经常还有人挑逗他,最后联合他人毒死了自己的丈夫。

(一) 她出身卑微,但本性是善良的。对于潘金莲的出身和与武大郎成亲,书上这样写:“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作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赔他些房,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

这段话中,我们得知。潘金莲出身卑微,从小被卖到大户人家中做使女,是个苦命的女子。但因她的相貌似美如花,主子要纳她为妾。她不愿意,惹怒了主子,主子便将她强迫嫁给武大郎。但如果她贪图荣华富贵,愿意给主子做小妾的话,是一个不错的归宿。但她不想,那说明她的本性其实是善良的,不贪图荣华富贵。

嫁给武大郎之后,她渴望得到一种平静的生活。但是由于她的相貌问题,尝尝有一些浮浪子弟来羞辱她。她不惜与武大郎从清河县移居到阳谷县,早早关好门窗,免得惹是生非。

(二)那这就证明了她和武大郎的感情是不幸福的,她们很不般配,就从下面这几点来说吧!

1、相貌上的`差异

“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芬芳窈窕玉生香。”(①注释:《金圣叹评水浒传》,施耐庵 ,第二十三回 第261页) 说明潘金莲长得貌美如花

而自己的丈夫武大郎呢?

“身不满五尺,面目生的狰狞,头脑可笑,还被清河县人起了一个很形象的浑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身高不满五尺,说明武大郎长得很矮。“三寸丁谷树皮”(②注释:《金圣叹评水浒传》,施耐庵, 第二十三回 第260页)说明武大郎的皮肤像树皮一样的粗糙。

2、人品上的差异

俗话说得好“郎才女貌”。但潘金莲有美貌,武大郎却没有才能,所以他们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最后潘金莲联合西门庆毒死了武大郎。

二、《水浒传》中的正面形象

顾大嫂:梁山上的女英雄,会武功。有时心情不好,会打自己的丈夫。

(一)人物简介:梁山第二位女英雄,有一身本领,原来在登州城东门外开酒店。顾大嫂是解珍姑妈的女儿。解珍、解宝被毛太公陷害关入大牢后,顾大嫂请来邹润。邹润叔侄和丈夫孙新、夫哥孙立等劫了大牢。顾大嫂又以孙立女眷的身份打入祝家庄内,和梁山其他好汉一起,里应外合攻破了祝家庄。顾大嫂上梁山后与丈夫孙新开梁山东山酒店,重操旧业,是梁山第一百零一条好汉。受招安后,顾大嫂被封为东源县君。

(二)形象分析:《金圣叹评水浒传》中第二位女英雄是绰号为母大虫的顾大嫂,《金圣叹水浒传》“解珍解宝双越狱”中,解珍请乐和带口信就介绍了顾大嫂:“我有个姐姐……见在东门外十里牌住……叫做‘母大虫’顾大嫂,开个酒店,家里又杀牛开赌。我那姐姐,有三二十人近他不得。姐夫孙新,这等本事,也输与他……只有那个姐姐和我弟兄两个最好……把我的事说知,姐姐必然自来救我。”(③注释:《水浒传》,施耐庵 ,第四十八回 第566页)

打破女性形象固化论文范文 第7篇

《祝福》中的女性形象论文

摘要: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祝福》更是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女性群像,其中最关键的几个人物有祥林嫂、卫老婆子、柳妈。本文将通过对这三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她们各自的形象特点及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并解读鲁迅对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的阐释――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

关键词:《祝福》 女性形象 悲剧命运 封建礼教

《祝福》是鲁迅众多优秀代表作品之一,选自小说集《彷徨》。在《祝福》中,鲁迅刻画了很多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尤其是祥林嫂、卫老婆子、柳妈等女性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在《祝福》中最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最初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纯洁而又勤劳的农村劳动妇女。她自尊、自立、坚强、充满母爱,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忍受能力。可是,命运并没有垂青于她,而是一次次地摧残她。她先后两次丧夫,又失去了唯一的孩子,这就导致她成了众人眼中伤风败俗的“谬种”,也使她由此“落了一件大罪名”。祥林嫂在忍受着丧夫丧子之痛的同时,还要遭受来自鲁镇人的挖苦和侮辱。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伤痛,使得她一步步走向死亡。

祥林嫂以一个年轻寡妇的形象初次来鲁镇时,“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此时的祥林嫂是一个老实安分、质朴敦厚的劳动妇女。再次来到鲁镇时,我们看到小说中的描写是“她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个时候,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和爱子阿毛相继死亡,一连串的打击正是祥林嫂眼角带泪且没有光彩的必然结果。而爱子阿毛的.死亡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打击尤为惨烈,一提到阿毛,她就“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通过“直着眼睛”,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祥林嫂的内心是多幺的痛苦。然而这种痛苦,在当时那个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中,不但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同情,反而使得祥林嫂处处遭到侮辱和耻笑。这些导致她的处境更加艰难,精神上雪上加霜,此时的她只能“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不明白人们为什幺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因此,当她再次遭受嘲笑时,就只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无限的痛苦和哀伤,只能默默地埋藏在那饱受创伤的心里。

然而更大的折磨还在等着祥林嫂。当她从柳妈口中得知再嫁的女子死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她所嫁过的两个男人时,“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祥林嫂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中,“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眼”。我们可以想象这巨大的精神折磨使得她是怎样的辗转反侧、一夜未眠。然而坚强的祥林嫂并没有由此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当她听说可以通过捐门槛赎罪时,又开始辛勤地劳作、默默地攒钱。在这期间人们不断地嘲笑她,而她“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这无言的眼神中不但包含了忍耐,更包含着一种反抗和坚强的自信。在她终于攒够了钱,捐了门槛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眼神的变化,表明祥林嫂又找回了人格的尊严从而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然而事与愿违,“捐门槛”并没有给祥林嫂带来尊严,在其他人眼中,她仍是那个再嫁的祥林嫂。四婶仍不许她去拿祭祖的任何物品,这对她的精神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她重新做人的最后一丝希望被彻底消灭了。“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就形象地表现出了祥林嫂的绝望。

“我”在五年后再次见到祥林嫂时,“她瞪着眼睛,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足以看出祥林嫂已经成了一个木偶人。文中也对此时的她进行了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既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这就把一个备受封建礼教残害的劳动妇女的形象真实地立在了人们的面前。对现实生活已经不报任何希望的祥林嫂,又开始寄托那微小的希望于阴间。她的内心是矛盾的,渴望和阿毛相见的她希望死后有灵魂,恐惧被锯成两半的她又希望死后没有魂灵。看到“我”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迫切地渴望能从“我”的口里得到一个令她满意的答复。这种迫切的渴望之情就集中表现在她那紧紧地“盯着我的”眼神中。在我模棱两可的回答了也许有时,祥林嫂对阴间的一点希望也彻底破灭了,于当天晚上的祝福之夜在恐惧和绝望中死去,至此祥林嫂结束了她充满痛苦的悲剧的一生。

鲁迅先生通过抓住对眼睛的细节描写,表现出精湛娴熟的写作才华,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祥林嫂的形象。

二、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祝福》中的一个线索性人物。她把祥林嫂第一次带到鲁镇,后来又联合祥林嫂的婆家把祥林嫂劫走,并导致祥林嫂再嫁给了贺老六。在祥林嫂又一次丧夫之后,卫老婆子第二次把她带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卫老婆子在摆弄着祥林嫂的命运,并由此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卫老婆子不仅是文中的一个线索性人物,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线索性人物,谁都可以来完成她的角色,而做为具有独特而鲜明性格特点的卫老婆子,她便是她,是独特的,没有其他人能取代甚至模仿。

打破女性形象固化论文范文 第8篇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看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妇女形象 - 毕业论文

摘   要

莎士比亚的作品所构造的是1个典型的`男性中心社会,大男子主义的表现可以在无数剧作中有关妇女的言论中发现。莎士比亚的男性身份使他不可避免地误解、歪曲女性人物,与当时父权社会对妇女的态度相1致。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对妇女形象的塑造有失真实,要么是脆弱者,要么是淫荡者,要么是雄性化的女人形象。女性的地位1直处于不稳定的边缘,在莎剧中,女性不是1个完全独立的人,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而且在精神上给予女性以无情的批判。女人在文本中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诠释男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物,并受生育的拖累,且大多数人都甘愿附属于男人。同样女性话语没有1套合法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莎士比亚1会把女性抬为天使,1会又降为恶魔。戏剧没有对女性完整且正确地描述,有的只是男性的意愿塑造。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悲剧;女人;男人;父权制

ABSTRACT

Shakespeares work structure is a typical masculine central society. The big male principle performance may be discovered in the innumerable dramatic works about the concerned womans opinions. Shakespeares masculine status causes him inevitably to misunderstand and twist the feminine character, the manner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male society to the woman at that time. Molds in Shakespeares tragedy to the female figure has lost reality, either is the frailty, either is the lasciviousness, either is the male gender woman image. The feminine status continuously is in the unstable edge, in the Shakespeare’s plays, the female is not a completely independent person, not only in politics, in economy, but also gives the female in the spirit by the heartless critique. Women who appear more in the text account for the annotation man. The woman is mans accessory which implicates women gives birth for men and the majority of people are willing to attach to the man. At the same time feminine words setting legitimate has not belonged to its own words system. Shakespeare either lifts the female for the angel, or reduces it to the devil. The plays don’t describes the female completely and correctly, some are the masculine’ wish mold.

Key words: Feminine principle criticism; Tragedy; Woman; Man; The system of male authority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