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个人提升总结(优选8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2-07 14:38:0425

数字教育个人提升总结 第1篇

新一论课改对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在校园多媒体硬件建设迅速发展的前提下,软件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管理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本文所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电子备课库、课件库、题库、案例库、学籍成绩库、科研成果库、学生学习社区、教师学习资源库等。一所学校若具有完备的校园网、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和多媒体教室,但配套软件资源缺乏或管理不善,会导致设备使用率低下,造成极大的浪费。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接受数字化学习生活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学会主动学习;把教师从传统的、低效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与学,提升专业化水平。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方法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必须发动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不能依靠少数人。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时充实和更新,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建设的总思路是把任务分解到各年级备课组,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资源的积累,按备课组——教研组——教务处——网管中心的顺序逐级验收上传,由网管中心负责技术处理。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管理

科学管理是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应用效率的保证。为了有序地进行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应该成立领导小组、管理小组、资源开发小组,各司其职,并建立各种合理的制度,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教学资源库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要帮助教师了解网络资源的特点、组织形式以及应用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途径,要加强培训,使教师掌握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的方法和课件制作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电子备课系统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将层出不穷,因此对教师的培训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学校有必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满足教师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资源门类繁多,我们可以成熟一块上一块,不求快而求精,不求全而求特色,切忌形式主义,关键在于实用。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领导的重视和正确引导会起到决定作用,引入考核制度则是有待继续探索的问题。

数字教育个人提升总结 第2篇

纵观国内的数字校园建设,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学校自主建设,一种是区域统筹建设。学校自主建设模式是由学校自主申请经费进行重点建设。其优势在于学校很容易掌控实际需求,突出自身办学特色;缺点是难以实现数据和资源的区域共享,易形成重复建设导致资金浪费。区域统筹建设模式以区域资源和数据共享为目标,兼顾区域教育理念和学校的特色。其优势在于易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区域共享;减少重复投资,降低建设成本;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大兴区的数字校园建设采取区域统筹建设模式,并力争向“云数字校园”目标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区域统筹建设模式虽然有诸多好处,但对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管理能力和区域教育信息中心的整体架构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建设初期,就要非常注重建设完善的组织机构、有效的管理制度、可持续的保障政策、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区域统一的数字校园基础架构。

下面就我区在数字校园区校共建模式方面的思路和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数字校园建设成功

因为投资有风险,所以建设需谨慎。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因为技术设备的快速更新,而必须面对“推倒重来”的窘境,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因此,我区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时,首先考虑降低投资风险、确保项目成功的问题。

第一步,构建数字校园区域统筹的组织机构,即大兴区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教委主管教育信息化、财政建设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三位副主任联合担任;成员包括区教委中教科科长、小教科科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和主管中教研、小教研、信息中心的三位副校长等。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数字校园建设进展情况工作汇报。

第二步,落实区级实验校评选制度,确定实验学校评选原则和工作流程。评选原则包括自愿申报、兼顾城乡、优中选优。工作流程包括学校申报、统一培训、方案评审、下校调研、校长答辩、确定名单。在评选过程中,我区积极组织申报校进行方案设计培训,并开展对申报校的下校调研活动,测试申报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方案评审和校长答辩。最终,确定了大兴区第一批数字校园实验学校,共计16所,其中包括市级数字校园实验学校7所、区级数字校园实验学校9所。实验学校名单确定以后,由大兴区教委《关于推进大兴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京兴教发[2014]24号),予以政策支持。该文件包含四大重点内容,一是确定大兴区“十二五”期间的数字校园建设目标,即建50所数字校园。二是确立大兴区教育信息化五级认证评价体系。三是制定大兴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分级认证评价方案。四是大兴区数字校园项目立项和资金管理办法。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有效降低了投资风险,确保了数字校园建设成功。与此同时,制定了大兴区数字校园“十二五”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依据数字校园五级认证评价方案,全区中小学:至少50%学校通过数字校园一级认证;至少30%学校通过数字校园二级认证;至少20%学校通过数字校园三级认证;至少10%学校通过数字校园四级认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二、大兴区数字校园区域统一基础架构建设成果

经过两年的论证,我们发现只有统一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架构才能保证数字校园进一步走向“云端”。为此,我区首先统一了用户管理和实名身份认证系统。利用权威数据建立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实名信息和实名账号,实现账号全区统一;全面解决区校两级应用的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单点登录;利用数据互操作技术,实现区校两级平台无人值守的数据自动同步,为后续各种应用的建设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统一应用管理系统、消息管理系统、存储管理系统实现了个人门户系统的统一。

1.统一应用管理系统

2014年3月底,大兴区的“应用商店”正式上线。“应用商店”是所有已开发应用的数据中心,区信息中心和学校都可以在应用商店挑选并添加应用,教师可以在这里浏览所有区、校两级应用,查看应用介绍,并将其添加到个人应用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应用管理系统实现了学校“零部署”的“云服务”架构设计,降低了数字校园的总体建设成本,统一了基础数据标准,为进一步建立全区统一的消息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

2.统一消息管理系统

建立了全区统一的消息数据中心,消息中心提供标准消息推送接口,汇聚所有第三方应用系统的消息数据,向用户提供集中、统一的消息推送服务。这其中包括三种推送方式:(1)通过校园通(即时通讯)系统与消息中心的整合,实现了客户端消息门户。(2)通过个人中心与消息中心的整合,实现了Web消息门户。(3)通过智能手机和短信平台与消息中心的整合,实现了移动终端消息门户。

3.统一存储管理系统(2014年争取实现)

现阶段,大兴区正针对该项目申报经费预算并进行整体设计。统一存储管理系统是想为全区教师建立“个人文件柜”,让其成为教师的知识仓库。我区将进行以下3项工作:(1)在云存储的基础上实现全区教师的统一存储管理。(2)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海量的云存储空间(云盘)。(3)为区级资源共享提供更加优质的基础环境。

通过以上工作,大兴区就可以实现个人门户系统的全面统一。个人门户是用户使用数字校园的入口,其质量和用户体验直接影响到数字校园的成果转化。

除此以外,我区统一了数据互操作系统,现已实现以下成果。(1)实现了各学校CMIS数据的共享和应用;(2) 实现了CMIS系统与校级认证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3)实现了校级认证系统与区级认证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4)实现了校级认证系统与校级OA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5)实现了区级认证系统与校园通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6)实现了区级认证系统与网安审计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7)建立了教师实名信息、组织机构等基础数据规范和数据,为区、校两级的数据共享建立了标准。

三、大兴区数字校园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成果

一谈到信息化管理,大家可能就认为是要做一个大型网站或者OA系统,其内包含排课系统、考勤系统、校车管理系统等。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为构建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我区针对日常管理平台、软件进行了细致地分类,将大兴区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划分为基础管理平台(OA办公系统等)、具体业务管理(教务、工资管理系统等)以及教师沟通交流(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手机短信等)三大类。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打造,大兴区取得了多项信息化管理成果,建成了区级OA协同办公系统、电子公章系统、校园通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全区的各数字校园实验学校也统一部署了校级OA办公系统。

1.区级OA协同办公系统

该系统内包含1 800个公共账号,主要用于区教委的行政办公工作。举一个简单例子,以前负责公文流转的工作人员为完成一份区教委的公文批判单需要到很多部门进行审核,工作非常烦琐,也非常费时。自从区级OA协同办公系统建成后,这项工作就变得非常方便了,各部门审核人员只需要“点几下鼠标”就可以轻松完成整个流程。区级OA协同办公系统运行3个月便起到了高效、绿色、低碳的效果。

区级OA中已经实现的表单流程包括:大兴区教委公文审批单、大兴区教育委员会公文批办单、教委书记主任办公会议题会签单、教委公章使用申请单、领导干部离京外出审批单、社会大课堂活动审批单、学校群体活动审批单、数字校园项目立项审批单,共8项。

2.电子公章实现普及应用

大兴区教委在区级OA办公系统基础上,全面推广电子公章,为全区所有教育单位制作的电子公章,清除了无纸化办公的最后障碍。

3.校园通系统

在管理信息化体系中,校园通的作用重点体现在即时通讯功能的应用上,它是教师的协同工具,实现了教师之间的实时交流和文件共享。

4.全区统一办公电子邮件系统

电子邮件系统是重要的教师协同应用系统,大兴区教育网电子邮件系统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校园通系统实现整合,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可以通过校园通客户端单点登录进入个人邮箱,用户体验方式与QQ邮箱相同。

5.各实验学校部署校级OA办公系统

OA协同办公系统是数字校园一级认证的必选项目。我区的16所数字校园实验学校都已部署了校内的OA办公系统。201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在这些学校推广OA办公系统的应用,进行应用模式研究。

四、大兴区数字校园建设经验和成果总结

我区近两年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的经验包括两方面:一是区校共建模式的探讨,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降低投资风险,保证投资的高效利用;二是探索出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方法论。区校共建模式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下面重点介绍数字校园建设的方法论。

所谓数字校园建设方法论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认识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和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方_有两种,一种是技术路线的方法论,另一种是实践路线的方法论。

技术路线的方法论指从技术的角度去阐述数字校园建设的方法、步骤,解决以往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规避由于应用系统重叠、数据不规范、账号不统一、系统间无法交互等所带来的建设风险。

大兴区数字校园基础架构建设方案由大兴区教育信息中心统一设计,各实验学校参与论证,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基础架构实现了六个统一。这是迈向“云”数字校园、“云教育”的关键一步,是迈向大数据应用服务的关键一环,是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实践路线的方法论是要解决数字校园“是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我区对数字校园建设做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将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级,形成大兴区数字校园五级认证与评价方案(以下简称“五级认证方案”)。第一级是数字化管理,这部分内容是最容易推动的,只要有行政驱动就能很好地完成。第二级是数字化教师发展。人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都需要人来操控,因此只有提升人的素质,才能保证设备的高效应用。第三级是数字化学生发展。第四级是数字化课堂教学。第五级是数字化远程教育。

“五级认证方案”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立体模型,理清了建设脉络,统一了思想,使“数字校园”这一概念由抽象变具体,为学校开展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步骤,避免了盲目建设和“追风”,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大兴区数字校园“五级认证方案”的建设模型是国内最早提出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是从建设到应用,再由应用到评价最全面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

为解决“怎么建”的问题,我区采取了4项措施。

(1)通过区校共建模式将数字校园建设的风险共担。区信息中心做好顶层设计和基础架构建设,将涉及全区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应用作为区级应用(公共服务),申请专项资金进行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学校负责做好校级特色应用建设,保证各校特色鲜明地开展数字校园建设。

(2)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经费保障政策。大兴区教委为区级数字校园实验学校拨付建设启动经费,启动经费主要用于一级认证中数字校园基础架构和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当启动经费执行完成后,实验学校仍然可以通过项目立项审批流程,继续申请数字校园建设专项经费。对学校提交的项目立项申请,由区教育信息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通过论证后方可立项;对于通过立项的项目申请,区教委按照项目预算给学校拨付专项经费。通过项目立项和资金申请、审批管理制度,保证了数字校园建设资金能够持续投入,使想发展、有积极性的学校得到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建设项目的及时落地。

(3)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双认证工作,着眼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考试内容围绕市、区、校三级应用,重点考核教师对各应用系统的掌握与运用,保证了巨额资金建设起来的各种应用系统、设备设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降低了投资风险。

(4)科学的评价机制。依据“五级认证方案”,针对每一级认证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指标,这里面既有每一级要实现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还有教师能力认证的指标,最终形成了大兴区数字校园五级认证评价体系,实现了分级建设、分级评价。评价指标清晰明确、操作性强、指导性强,把以往的结果性评价变为过程性、自主性评价,使学校成为评价的主体。

纵观国内数字校园建设,多则上千万元,少则几百万的巨额投入,有些甚至建完了又推倒重来,致使资金大量浪费。大兴区数字校园建设通过区校共建模式,统一区域基础架构,实现了标准化部署。每所实验学校建设经费投入100万元,解决了其他区域学校几百万的建设项目。不仅如此,大兴区的建设模式极具生命力和可复制能力,通过实践证明未来第二批数字校园启动,在区级“私有云”的基础上,每所学校的数字校园一级认证的建设经费只需50万元,极大地降低了投资成本,建设周期也将变短。

数字教育个人提升总结 第3篇

本学期我们新加了一门新颖的课程——数字化技术学习。说实话一开始并不觉得这门课程有多重要,以为就是和以往的计算机课程没什么差别的那种,所以并没有太过于重视这门课程。当我们开始这门课的时候令我比较讶异的是并不像以往的计算机课程死板板的——老师站在上面照着书说一些重点,我们坐在下面那比划下重点就好。可并不是这样,老师完全没有照着书上的教,而是将整个课堂分出了几个小组,并对我们说本学期的这门课是他说然后我们做,这样不仅考验了小组的能力,这也同样是考验了个人的能力。

一开始我们都会有疑惑数字化学习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学习网络上的知识?网上是这么解释的——数字化学习也要依托数字化学习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学习资源建设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数字化学习资源就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可见和视频等。不同媒体形式的资源之间可以组合成新的资源。可是光凭着网上的介绍,我们并不能真正的去了解到数字化学习的意义。这门课的学习我们抛开了书本的死板板的知识,但我们接受了老师向我们传授的他的知识。于是,这门课就这样开始了,同样对我们小组组员的考验也同样的开始了。

我们接触到了Photoshop,屏幕的录制,微课的制作等。说到Photoshop,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能熟练运用好它的人却不多。

接下来真正考验我们小组动手能力的考验开始了——每个小组都要录制一节微课。当然一开始的我们是不了解微课是什么的,所以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一个外国留学生所做的微课还有一个数学老师所做的微课。微课——_微课_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网上的解释通俗易懂,微课也就是运用视屏录制的方法来记录老师上课的内容。所以一开始为了让我们学会如何制作微课,我们进行了部分的内容练习。比如,给我们之前小组录制的小视频配上字幕,学习制作片头和片尾,学习给录屏配上声音……简单的来说是把微课分解开来,把每一个微小的部分进行细致的学习。紧接着,我们运用了之前老师教会我们的屏幕录制方法录制了“人”字的写法,配上了我们的配音,又加上了我们制作的片头片尾。终于完成了一节小小的微课。

对于微课我们了解的其实甚少,但我们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更多。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以上的学习其实都离不开“数字化”这三个字。 “数字化”的学习于我们又有何优势?数字化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我们需要改进传统资源,将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升级;购买专业机构开发的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可以直接入库;网上下载资源充实本地资源库。对于资源的管理,要动态跟踪及时更新,统筹规划扩大投入,提高质量,丰富数量,注重学习者的真正需求。将“数字化”的学习优势扩展开来。在当今世界里,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和发展他们呢?我们在展示课堂知识时,以视频、动画、图片、文本、声音等方式来表征,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以满足不同学习这需要,达到学习目的。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资源的多样化和权威性,以保证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准确性。数字化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我们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有效方法。注重应用过程中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及效果的反馈,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学习在现在这个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不过是为数字化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因为其他,只是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比其他学科更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共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展开学习,变革教与学的模式,可以为师生共同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数字化学习要求师生是互动的它对我们学生的要求更高。电脑与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随着这种新媒体的出现,许多信息的呈现、存储、交流的方式改变了——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

在我们现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来说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知识汲取的渴望。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数字化课堂上,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教授为辅,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通过作业,训练巩固上课内容。我们这学期的学习模式就是这样的,说实话,这样的模式一开始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总觉得我们是学生,而老师是老师,如果老师不教我们,我们怎么可能学会,光是同学的讨论有能学到什么呢。然而,到了学期末才明白了,同志学之间的学习程度是不一样的,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相对于老师的教导来说更加容易更加简单。

通过了这学期的学习,我相信对数字化的了解远远不还不够,但我明白学习是永不停止的,即使是出了学校依然可以继续学习。我们生活在数字化的年代,所以我们不能被动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更不可以落后于先进的技术。数字化的学习是可持续的也代表着我们的`学习也是可持续的!

数字教育个人提升总结 第4篇

近百年以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昂首走来,以数码技术支持的先进的教育形式大量涌现,几乎涉及了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认真研究数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走出数字化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数以千万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其与传统教育的重大差别在于教育职能的不同。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目标,师生之间是“主客”关系;而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传道”,也要“授业”,更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使各种知识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互联网络中,甚至形成数据团上传到“云”上,校际间、国际间的教育资源互通交融。数字技术使得“教育云”出现,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对知识掌握的极不对称的状态,营造了师生之间平等的知识海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背景下“教育云”信息的出现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被动获取为主动汲取,成为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数字化再造的紧迫性

从外部环境来看,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席卷了全球教育事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界,数字化已经成为各高校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内部环境来看,高校实现数字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工具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是一定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过程。物流学科的发展趋势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物流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物流知识更新速度快,专业知识覆盖广,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视频、图片等丰富翔实的物流教学素材展示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形象掌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需通过数字化工具来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现状。由于各省财政实力差异所引致的物流管理教育投资的不均衡,以及教师素质的差异性,导致物流管理教育资源分配的时空和地域分配不均衡。通过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教学平台实施数字化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和地域限制及师资力量限制,实现物流管理资源的共建、共有与共享。

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途径

数字化浪潮对当前我国物流教育模式产生猛烈冲击,数字化技术已然渗透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各环节中。在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指导下,各地教育机构的物流教学单位明确职权,落实责任,稳步推进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建设。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可分解为教学理念变革、信息化设施与设备、物流教学资源数据库、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应用系统和服务体系等基本模块,其中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建设是工作重点。

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理念

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趋势

当前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国物流巨头都十分重视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型物流产业模式,希望籍此提升企业在未来物流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层面,教育信息化概念始于1993年9月美国_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其核心是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导向推进教育改革。1996年日本在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中强调将培养学生在未来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方向,并据此开建互联网络“百校工程”。1998年英国政府《我们的信息时代》宣言,提出政府应改革教育,在教育中利用新技术,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信息时代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扩大信息受益面,确保信息时代在有利于所有百姓等方面起主要作用。纵览全球,数字化教育已然成为新世纪教育革命的轴心,我国教育界亟需积极参与其中,并以此为契机改革我国教育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改造教学模式和教学教法,升级师资培养和学校管理模式,实现我国教育界追赶信息化浪潮的全面数字化教学变革。

3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创新举措

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涉及教学理念、目标、手段和教法的全方位教学革命。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具、手段,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创新性教育。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创新

数字教育个人提升总结 第5篇

关键词:化校园,特征,原则

1.引言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了高等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力、高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这项计划以调查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大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目的,是迄今为止美国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数字化校园的雏形,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1]。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这是我国高校普遍接受的对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网络建设工程,而是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不光是教育设备、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的过程,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化的过程。“数字化校园是系统、数字化校园是工程、数字化校园是标准、数字化校园是文化”的思想已经被普遍认同。

3.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即从环境(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资源(讲义、课件、图书等)到各类活动(教、学、科研教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数字化,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推动高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一个先进的教育环境,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字化校园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特征。仅从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平台网络化: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为依托,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2)资源数字化:所有教学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在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形成数字化作业和教案。(3)环境虚拟化:数字化校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虚拟大学。虚拟大学,通过Internet(CERNET)互联互通,开展网上学习和网上实验,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使得学员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学校的景色风貌、教育风格、学校管理等。(4)学习个性化:在网络上,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教学。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上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而数字化校园又为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5)教学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它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信息获取和传播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替或优化师生劳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灵活性[3]。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将现代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高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性的重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至关重要。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创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手段,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以新的人才理论、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避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出现偏差和失误,在分析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高校需树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从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出发,按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从纵向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程,又要从横向上处理好校内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高校和其它校外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各项工程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政策配套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全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制订各种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需要重组管理组织结构,需要人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而且可能会导致利益的再分配,这些将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产生巨大的阻力。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为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的出现,高校需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需求出发,而非个别部门的需求出发,统一领导数字化校园建设,并根据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实施、管理各项工程,防止出现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高校中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收费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政策配套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规范的制定是数字化校园能否顺利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包括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只有这些标准到位以后,信息化建设才能以比较理想的速度推进。在技术上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的要求,制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标准,构建学校数据平台,实现高校各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和学校统一制定的相关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开发,并能实现与应用平台的平滑对接。

(4)完善基础、强化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重视网络、数据中心、公共应用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为高校各类应用的建设提供公共的支撑系统。同时,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心,数字化校园的意义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成功的应用能够吸引领导决策层和师生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注,获得广泛的支持,从而强有力地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5)突出重点、突出效益的原则。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短期内能实现的、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应用系统为试点,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资源开发一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6)重视人才、加强培训的原则。。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人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要重视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他们不仅要熟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高校的管理业务,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高校各项管理业务的细节。他们不仅需要启发需求、了解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还要持续改进、提供贴身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7)强调先进性、实用性、扩展性并举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充分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应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做到够用、能用即可,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或盲目地追究技术的先进性。另外,信息技术和应用都是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保证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8)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的原则。数字化校园既要考虑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又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该选择可管理性、可维护性较好的产品,方便今后对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5.结束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数字化校园必将对高校的结构、运作、管理等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将最终带来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对数字化校园的科学认识两方面。高校只有明确自身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遵循正确的建设原则,采取有效的建设策略,才能顺利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化社会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布拉戈韦斯特.森多夫. 迈向数字化和通讯时代的全球智慧.教育展望,1998,(3)

[2]万里鹏 陈雅.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情报科学,2004,(2)

数字教育个人提升总结 第6篇

生存环境的数字化,波及各行各业,同样幼儿园管理工作也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了数字化的浪潮,这就不得不令人担忧了。

1、细则过于具体化,抑制创造性

先看看各幼儿园的考核细则:出勤,整个学期不缺勤者奖满勤奖50元,可迟到3次扣5元、请假1天扣5元,满勤奖也必泡汤。再如教学常规,只要没有及时带孩子做早操者扣、带通讯工具进课堂者扣、上班吃早茶者扣、没有在规定时间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者扣、不参加中心活动者扣、出门不开出门证者扣等等,没有理由,没有特殊,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原因总不能不扣。

考核条例越来越细,打分标准越来越多。如,幼儿座谈、同行互测、家长满意度测查、领导测评等结果一律作为考核甚至末位淘汰的硬杠杠。暂且不说在问卷和征答过程渗入了多少的主观因素和人际关系,就只说末位的均分80.3分与倒数第二个的80.4分又存在多大的区别。再说,各项指标的数据来源可信度也是令人难以置信。一位家长给孩子老师打了90分,理由是:这个老师在路上遇到很少和家长打招呼。(其实他高度近视)

教师们为了得高分,循规蹈矩,按“细则”要求不敢越雷池半步。为了同行的高分不得不搞关系、骗孩子、拢人心。谈何创造性、积极性、主人翁精神?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吧。

2、工具过于现代化,缺乏人文性

领导们总是叫苦忙、忙、忙,可为了考核还加上了监督、检查、登记、计算等工作,有时根本顾不上幼儿园的中心工作——保育教育了。为了从事务中解放出来,高级的监控系统在园长室占了重要的位置,价格不低的打卡机装到了幼儿园大门口,并且自然成了教育现代化的“主角”。

它们的经济价值暂不论及,可老师们变得更小心翼翼。有的说,园长这一招真灵!有的说:这是不是侵犯我们的人权;有的说:真不把我们当人看……“危机四伏”,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地生活工作,裹足前进,因为稍有不慎,就有被“录”进去的可能。

由于方法简单、机械、粗暴,令人难以接受。一个个对策应运而生:代打卡成了家常便饭,先打卡再走人不足为奇,“车坏了”的经常有,小孩生病是迟到的“最好”理由,不少人家的钟常常“停摆”,交警也总是在上班时间检查老师的证件。有一次上班时间在一商店里遇到一位教师,问其怎么有空“逛”,回答令人费解:“反正开了出门证出来看病的,就不急于赶回去了”。诸如此类,都是教师缺乏人文关怀后的逆反行为。由于过多地用运用了不友善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没有充分尊重教职工的人格,在格守中教师学会的是挑剔和找碴,在担忧中学会的是畏缩和敌意,在失败中学会的是说谎和逃避。

如果一味地埋怨教职工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不公平的,而值得我们反思的却是管理“数字化”过度推行。

3、方法过于简单化,缺乏科学性

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劳动的创造性,难以用“数字”来评估,不同于工人计件劳动的机械。如果能像教育家魏书生先生那样有高招培养学生有老师和没老师一个样,并能因此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寻那又何必一定限时限刻地坐到教室去呢?而工厂时间到了,机器开始运转,工人不能按时到班会造成浪费或损失。再说如果教师因处理偶发事件迟到1分钟而扣分,可教师加班、利用下班时间备课制作教玩具、甚至连走路都在思考如何有关教育的问题等等又怎样来计算时间和金钱呢?

一位向来工作认真并且自信的老师,在当年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于第二年要晋升职称。怎么说当年也评得上先进,本人的期望值也很高,可只因为家中有事请过事假,先进擦肩而过。事后不无感触地说:“只要不请假,干好干坏都一样”。

另外,众所周知,班级管理的程度,孩子发展的水平,并不只是由教师主观努力所决定的,环境的优劣、孩子的基础等客观因素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

考核教师不能象用天平称称物体一样一清二楚,也不能象做早操一样一是一,二是二,否则太简单化,只顾操作层面上,而严重挫伤积极性。简单化的数字测量、数据统计、数量分析只会起到表面的作用,却无助于管理工作的真正提高。

笔者无意否定量化管理的应有作用,而是觉得在管理中要在调动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管理,并制订一些有效的政策加以完善,做到以人为本,核有价值,刚柔并济。将定量考核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数字化”管理与人的情感结合起来,将工作必然与一时的偶然结合起来,将“数字化”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作用。

数字教育个人提升总结 第7篇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正逐步融入现代化教育体系之中。它是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黑板、粉笔、教科书为工具的教学方式,知识与多媒体的结合丰富了知识的实用性,它与课本知识相比更容易使学生消化和理解。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涉及的庞大资源量,能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下以教师为教学核心资源、资源质量良莠不齐、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二是资源分享速度快。数字化教学依附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使教学资源迅速更新,这成为解决地域性教学差异的重要途径。三是数字化教学的多样性。将多媒体课件与教师讲解结合起来,实现立体化教学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国家的大力推广下,数字化教育正逐步在全国开展,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刻意识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育中的关键性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数据库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在教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不断地充实自己,及时掌握数字化教学手段,并积极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巧妙地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及教育理论,使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提高。

数字教育个人提升总结 第8篇

与会者围绕数字化学习推进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就广州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创新探索及其所反映的新趋势,广州电大及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在实践中开辟数字化学习新疆域的经验及其样本意义,包括如何发挥政府、社会、学校、行业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学习型城市建设当中的作用,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如何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的瓶颈问题与解决路径等问题展开了学术研讨。

此次学术圆桌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严冰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主持。正在广州参加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推进开放大学建设试点专题研讨会的代表出席了此次学术活动。研讨内容分两期呈现。

上 篇

雷忠良(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积极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改革

高度重视将数字化学习方式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注重发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这个具备强大教学资源、丰富远程教育经验和良好运营组织能力的机构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支持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开辟数字化学习的新疆域。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州市教育局积极申报并获批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围绕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我们不断谋求创新,积极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探索新的建设模式。

本试点项目实施的主要思路是:按照“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理念,以构建“一核双网”(核心为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联席会议,双网为数字化学习网和社区教育网)的学习型社会架构为支撑,以建立“整合联动、购买服务、开放学习”三大机制为根本,以落实“动员、协调、组织、实施”四大功能为依托,以推进“构建组织、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开展活动、推广经验”五大环节为重点,搭建各类教育与培训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完善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

在试点项目推进的体制设计上,我们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实行政府主导和监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和广州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系统为主的相关教育机构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试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便利性、灵活性、资源的可复制性,我们高度重视将数字化学习方式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注重发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这个具备强大教学资源、丰富远程教育经验和良好运营组织能力的机构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支持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开辟数字化学习的新疆域,包括建立24个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教育超市和面向特殊教育人群开展数字化学习等等。

自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学习者为中心来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认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社会成员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氛围日益浓厚;学习型组织建设取得成效,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城市建设蓬勃开展,引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立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实践,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企业初显规模,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等也在蓬勃发展之中;数字化学习网和社区教育网“双网”建设扎实推进,计划在全市各区县分布建设24个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同时整合社会其他资源,建设100个数字化学习中心,目前已完成2个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的基本建设,在社区教育网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校社互动、区街主体、社区自治的社区教育新模式;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采取合作共建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一个能满足多层次、多类型学习需求的数字化学习网已初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形式多样,广州电大在建设数字化学习中心时,除了利用本身的分校网络外,还积极整合社会其他机构的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政府部门的动员和协调功能也充分施展,突破条块界限,共同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面向各行业人群开展数字化学习,面向全体市民有效实施素质提升计划。

虽然广州市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要不断根据实际需要和形势的发展调整目标与任务以及推进的新举措,在相关课题上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思考。

首先,要推进实践创新。

目前来看,一是政策制度创新不够,在市一级层面还没有出台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也没有建立起市区和社会各领域联动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体制与机制,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二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创新不够,基于“学分银行”系统建设的成人与继续教育“立交桥”体系,“学分互认”体系,中高等成人学历教育之间、成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相互沟通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等等,还没有建立起来。三是建设模式的创新不够。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已提出“一核双网”的建设,“整合联动、购买服务、开放学习”三大机制的构建,“动员、协调、组织、实施”四大功能的运行和“构建组织、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开展活动、推广经验”五个环节的实施,但目前除双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外,其他方面的实践还不够。

第二,要注重特色创新。

广州是一座有2,226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经济实力连续23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首位,广州还拥有自身开放、包容、务实的文化特点。在这样一个中心城市建设学习型社会,应该在建设模式、学习型组织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特色,但现在还没有实现。

第三,要完成成果创新。

要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的有效成果。特别是在以下5个方面形成我们期望的成果:一是围绕“一核双网、三大机制、四大功能、五个环节”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模式的成果;二是在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上的成果;三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的成果;四是在运行机制建设上的成果;五是对不同教育人群的学习模式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当前,广州市全市上下正根据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为广州的科学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个战略决策就是“12338”战略:1个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2个战略重点,即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世界文化名城;3个城市发展理念,即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理念;3个重大突破,即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8大工程,即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生态环保、文化引领、人才聚集、民生幸福和党建创新工程。为适应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新要求和深入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我们将努力为广州学 习型社会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和任务,不断进行新探索。

张晓华(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探索

以价值理念为引导,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以数字平台为核心,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多样化项目为纽带,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特色品牌;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长效机制;以攻关项目研究为新起点,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标准。

作为开放大学的广州电大,我们认识到: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责无旁贷。为此,我们确立了充分发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大众化的数字化学习,主动服务与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使命,即:广州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引领者,广州学习型城市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根据《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实现广州教育现代化、达到经济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并把广州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以及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及工作任务分工表,我们提出服务于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组合要素、建立体系阶段(2010年-2012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初步建成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第二,整合资源、优化体系阶段(2013年-2016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运行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和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第三,集成创新、全面建设阶段(2017年-2020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高效运转,全面建成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2010年12月,我们成为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广州分中心,是国内第二家正式挂牌的分中心。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立了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权威实用平台,成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我们同步启动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项目,由政府支持,以广州电大为主体,联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等单位,构建了面向全体市民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以广州为中心,辐射珠三角地区,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和公共服务。2011年12月更成为教育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

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主要实现了五个方面的创新。

创新之一,以价值理念为引导,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我们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就在身边、学在身边”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服务理念,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复制和推广数字化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模式和示范经验,初步形成了以分校、工作站、学习中心为基地,以社区为基础,以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为依托的,横向联合、纵向沟通的“天网+地网”双网合一的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之二,以数字平台为核心,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我们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广泛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创建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该模式包括教育服务支撑能力和合作支撑环境。前者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成长的根基,后者联合50多个教育主导部门、培训机构和运营单位共同实践数字化教育,体现出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具有充分开放性的合作平台的特色,实现社会效益与合作发展成效最大化。

创新之三,以多样化项目为纽带,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特色品牌。我们以开放教育(学历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紧紧抓住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以政府和行业主导的大规模培训项目及满足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为业务定向,以项目为纽带,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高校等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目前,开放教育、公务员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职工教育、职业资格和劳动技能培训等项目正在产生品牌效应。我们还对各类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

创新之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长效机制。我们创建了“政府+电大+远教中心+学习中心”的“四位一体”业务管理模式,在体制上保证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正常运行,体现出多方分工协作、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特点。在服务运行机制方面,根据教育及培训项目的不同属性,采取了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多元化运行机制,建构了“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大规模应用”的项目组织和运行机制,健全了“财政投入+运营自筹”的“双管齐下”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了“硬件、软件、资源、运维”的“四位一体”技术保障机制,保障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持续优化和服务运行的高效率。

创新之五,以攻关项目研究为新起点,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标准。我们启动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攻关项目计划,梳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建研究团队,设立了“广州数字化学习网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等八个攻关项目以及一批子项目,以解决终身学习过程中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以攻关项目研究推进实践工作进程是我们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已经产生了一些初步成果。

回顾总结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我们有四点体会。

第一,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是保证。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行政府主导和监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和广州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系统为主的相关教育机构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有力的政府统筹组织和调度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二,平等合作、共建共赢是前提。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和推广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其中涉及各种利益组织和群体,需要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要继续调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共同实践数字化教育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元战略合作与协同的力量、智慧和能力,以平等合作、共建共赢为前提,发挥各自品牌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服务范围,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第三,综合服务支撑能力是核心。当前数字化教育出现了很多新趋势,迫切要求我们根据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我们将以专业化队伍能力建设、网络平台支撑能力建设、教育项目和网络课程开发能力建设和数字化学习中心支持服务能力建设为“四抓”,全面提升广州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支撑能力。

第四,创新开放学习制度是动力。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希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家开放大学给予广州市灵活的开放教育政策,允许广州电大根据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确定招生规模、招生专业及课程设置,享有办学自,面向所有人提供开放、平等的入学机会,为实现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准备必要的前提条件。

谢巍(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总经理):以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共享共建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这一推手,其核心是“共享数字化学习、共建数字化资源”,实现“共享共建”的关键是建立起区域数字化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服务促共享,以应用促共建。

十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立足广州,开创了一系列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和机制,合作开展了政府行业教育、高等学历提升、职业能力培训、中小学校外教育和生活能力培训等诸多领域的数字化教育应用,多项应用开创了行业先河并获得业界与用户的肯定。通过创新建立了入院校、入社区、入企业的现代服务模式,至今,基本实现了组织者满意、学习者拥护的良好局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地位,以及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得到行业专家、兄弟城市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指导。

我们在实践当中认识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难点主要存在于数字化学习共享与资源共建两个方面。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既需要可共享的资源内容,更需要可支持学习者共享学习的服务模式、机制及方法。数字化学习共享的主要难点是理念认识存在不足和共享服务投入少,这两点制约了学习共享的可持续性与普遍性,并正在严重制约资源共建的积极性。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以有偿服务的运营模式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服务,体现公益性,是实现可持续性学习共享发展的关键。数字化资源共建的主要难点,一是缺乏资源建设的目的与动力,二是缺乏资源建设的数字化专业能力。建立数字化资源共建公共服务体系,引进专业数字化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共建、委托建设等模式和市场化的机制,是推动数字化资源共建的有效办法。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这一推手,其核心是“共享数字化学习、共建数字化资源”,实现“共享共建”的关键是建立起区域数字化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服务促共享,以应用促共建。

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以与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人的基本素质相当的区域为范围,立足区域中心城市,以政府为主导,院校(教育机构)为教育主体,专业数字化教育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供给综合体,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学习需求,并服务于越来越多的办学组织的学习支持服务要求,其核心作用就是实现“共享共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共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建立合适的共享共建机制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共建的成效。

在共享模式与机制方面,应以服务促共享,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提供共享的服务和手段,通过共享环境的建立和可持续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向学习者传递价值、理念,提供学习组织、教学服务、学习方法等服务。要以政府的规划组织投入为主,以区域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为社会提供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支持服务。政府促进应用与建立环境,院校率先参与到资源的共享应用中,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形成良好的资源应用氛围,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应成为共享的服务者。

在资源共建的模式与机制方面,应以应用促共建。以需求为中心,通过模式创新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积极参与资源共建,同时通过整合专业机构,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政府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社会均衡发展的要求制定学习指南,并不断加大政府订购资源的力度,拉动教育机构制作并公益投放学习共享;同时,由学习共享服务中产生市场需求,由服务机构订购资源,进一步拉动教育机构制作并投入到学习共享中。教育机构为资源建设的主体,但应结合先进的社会教育力量,特别是先进的企业教育资源,并由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建设服务,提高建设效率和效果,构建共建的联合体系。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自2003年始,开始了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十年发展,基本具备了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特征,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机制和方法。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环境是基础,服务是关键。具体来说,为了促进共享,我们首先致力于建立共享的激励机制:广州市政府、教育局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面向社区、院校和企业的学习中心,让学习者有地方可学;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出台了一系列的学习鼓励支持政策;高等院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电大)对参与数字化学习的基层职工进行学习资助,最高比例达到1600元/人,鼓励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目前,已经服务约63万人,培训累计超过4,400万人次,享有学费减免的人数达到2万多人。第二,建设数字化学习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在高校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教育超市,在社区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社区学习中心,在企业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社区企业学习中心。第三,建立“先进推广”的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电话”,精准、快速地找到用户,激发学习需求,并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需求是动力,能力是基础。为了促进共建,我们在实践中把握“建的内容”,响应学习者的需求,围绕当前学习者最迫切的就业上岗、职业发展、自我完善和子女教育等需求进行建设,并响应政府委托订购的建设需求。调动“建的意愿”,政府投入经费结合市场化机制,积极鼓励院校(教育机构)、企业参与资源的开发。找到“建的组织方法”,与院校(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发挥院校的品牌号召力、师资优势和教学实力,与专家合作,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具备“建的能力”,提高数字化教育专业机构的系统服务能力、软件服务能力、资源服务能力和学习支持服务能力等基础服务能力。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进行模式、机制和方法的优化和完善,一定能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曾海(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职工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发展的数字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模式

以广州为中心,面向珠三角地区教育受众,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形成了“天网+地网”双网合一的数字化教育服务新模式,尝试通过“数字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解决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我们认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如:在建设投入方面,存在教育机构各自为政、无序参与的问题;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且无法共建共享的问题;在教育项目方面,存在资源体系贫乏、无法适应学习需求的问题;在运营机制方面,存在终身教育体系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教学过程方面,存在教学服务质量如何可靠保障的问题;在推广应用方面,存在实现数字化资源大规模应用的问题;在社会公益方面,存在弱势群体享有教育公平机会的问题。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在广州市政府主导下,社会各类机构参与合作,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和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联合组织建设、实施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大平台。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已经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广州为中心,面向珠三角地区教育受众,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形成了“天网+地网”双网合一的数字化教育服务新模式,尝试通过“数字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解决上述瓶颈问题,不断探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路径和办法。

以数字化的技术构建“时时能学”的天网体系。我们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构建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软件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包括基础网络运营环境、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优质数字化教育项目,以及数字化教务教学管理系统、综合门户运营管理平台。社会各级各类的教育受众可以通过搭建的天网体系,不受时空限制,获取所需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和服务。具体包括搭建基础网络运营环境,汇聚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优质数字化教育项目,建设数字化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和搭建综合门户运营管理平台。

以“标准化”的理念,铺设“处处可学”的地网终端。在公众聚集点(如社区、大型企业)建设落地式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地网终端以标准配置,建设在学习者身边,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咨询、服务、应用的数字化网络学习服务。地网终端作为一种便民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也为数字化终身教育产品服务推广提供延伸渠道。我们将在2013年前在广州各区规划建设24个标准配置的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即数字化教育超市,之后将按照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更多形象统一、配置标准、服务一流的数字化教育超市。建成的数字化教育超市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与政府行业、社区街道合作,与企业合作,与高校合作。数字化教育超市借鉴汽车行业4S实体店的营销模式,遵循标准化理念开展建设和服务,让教育受众无论在任何一个教育超市中,都能享受到专业、全面的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也让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教育超市通过示范带动区域内的多级复制和推广,让数字化终身教育“处处可学”成为可能。

以“专业化”的服务,支撑“优质资源”的规模应用。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结合教育受众对教育产品的需求、选购、应用以及认证阶段,以先进的技术和教育手段提供优质服务,力争各个环节逐一击破,为教育受众提供良好的数字化终身教育体验,从而促进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海量、优质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规模化应用。具体包括:需求先行,建设资源产品,提供隐性资源服务,针对教育受众实际教育需求的服务以隐性的方式体现在资源产品的前期调研、内容甄选、内容组织、产品架构设计以及产品服务终端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以选购为导向,形成产品目录,提品导购服务,为教育受众提供专业化的导购服务,让受众了解、熟悉并挑选到适合自己的、满意的教育产品;以应用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保障教育受众无论是在线上或是线下都能第一时间获取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以认证为手段,建立学分机制,提供学分立交服务,基于综合门户运营管理平台为教育受众提供个人终身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兑换的学分银行服务,并打通现有各类教育项目之间的学分壁垒,践行学分立交。

以“品牌化”的策略,营造“人人皆学”的社会氛围。优质教育的发展通常经过三个阶段:标准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其中,品牌化是教育发展成熟的标志。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区域范围内教育产品最丰富、教育服务最全面、教育平台最先进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品牌形象,通过紧抓品牌质量、突出品牌特色、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成为人人熟知、人人可用的区域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大平台,营造社会范围内人人皆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具体实践中,以高质量打造品牌内涵,主要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产品入手,在资源、项目建设方面,以高门槛、高标准作为资源和项目引进、改造、建设的基本准则,合作建设伙伴必须是国内知名院校或经过市场检验获得教育受众普遍认可的教育培训机构;打造特色品牌形象,通过建设满足区域人才培养需求的特色数字化教育资源、打造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品牌旗下特色教育项目、育产品LOGO和数字化教育超市VI设计等手段,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所有教育产品和服务,以特色、统一的形象呈现在教育受众面前;以广应用促进品牌推广,通过在不同教育领域中选取特定教育受众群体开展示范性的品牌应用推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产品,打造各教育领域的拳头教育项目和产品,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口碑和价值,获得大众认可,为今后大规模的复制和应用打下基础。

近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先后在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学历教育四大教育领域开拓创新数字化终身教育应用,引领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在行业继续教育领域,致力于为区域范围内公职人员的终身学习和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营造了“精英引领、辐射大众”的终身学习氛围。在职业教育领域,整合行业资源、汇聚行业专家,紧扣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打造进阶式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以数字化教育应用为手段,融合学校、社区、家庭,为中小学生创造更多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促进中小学生教育成效的提升,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在高等学历教育领域,携手相关企业等,共建“高教通”教育云服务平台,面向社会人群学历教育提升需求,立足电大开放教育,创新远程教学模式,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设备,探索实践高等学历教育移动学习新模式,为社会在职人群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历教育进阶机会。

王晓丽(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副总经理):坚持迈向“高品质”网络教育

致力于追求高品质的网络教育,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绿色教育、教育均衡、促进就业、提升能力、完善自我为目标,持续探索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构建第四代的网络教育集建、管、督、教、学一体化、智能化的模式。

学习型社会倡导积极的自我导向学习,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只有真正满足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能让学习者“学有所用”,发挥潜能,提升学习者在社会中的价值,才是学习者最需要的教育。无论是以传统方式开展的教育还是以数字化方式开展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都离不开环境、师资、课程和服务四大关键要素。同时,用户体验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原动力,社区化、分享体验将成为所有基于网络开展的业务的基本特征,网络教育也将遵循这一规律。

实现高品质的网络教育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教育与网络技术的创新融合。实现网络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涉及诸多方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提出第四代网络教育要有层次地实现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包括:项目组织、管理和服务与技术的融合;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教学活动;从共性到个性,从被动到主动,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与技术的融合;转变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技能与技术的融合。

在现阶段,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致力于追求高品质的网络教育,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绿色教育、教育均衡、促进就业、提升能力、完善自我为目标,持续探索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构建的第四代网络教育是集合了建、管、督、教、学的一体化、智能化的模式:以学习应用为驱动确立的学有所用的数字化教育项目;为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目标的高效实现而打造教学内容;基于学习者个性学习需求的,智能、主动的教学辅助服务;基于互联网新的体验技术构建的,学习者喜爱的网络教育交互体验。

具体而言,一是确立“有用”的教育项目。组织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学习者,汇聚权威的专家团队,包括来自于著名院校的学科学术专家、学科教研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一线实战专家,遵循科学、规范的项目确立原则与标准,采用多种调研手段,分析学习型社会及学习者需求并构建项目模型。二是开发“实用”的教学内容。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中心建立了专业的网络资源开发保障体系,打造标准化的“学工厂”,设置了10多个不同的资源开发专业工种,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配备了6个虚拟高清教学演播室、标清演播室等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同时建立资源开发流程与质量规范,形成标准化的、专业化的资源开发,保障优质、规模化的资源开发。三是开展“主动”的网络教学服务。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围绕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专家、督学、助学、导学四个层次的个性化主动教学服务保障,并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规范与制度、教学效果评价管理规范,以及师资遴选、确立、培训、上岗的标准与管理制度,以保障教学服务的顺利开展。四是注重“体验”的支持平台。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的具体特点,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自主创新研发了核心系统第四代教学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类型教育组织与教学需求模式的不同打造了四种解决方案。

十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立足广州,开创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和机制,合作开展了政府行业教育、高等学历提升、职业能力培训、中小学校外教育和生活能力培训等诸多领域的数字化教育应用,多项应用开创了行业先河并获得业界与用户的肯定。通过创新建立入院校、入社区、入企业的现代服务模式,至今,学员已超过63万人,累计培训人次达到4,400万人次,并基本实现了组织者满意、学习者拥护的良好局面。

在开展数字化学历教育实践方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新专业与新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打造了一批新专业。其中,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专业远程教学为案例,实践了学历远程教育项目的确立、内容的打造、教学服务的组织方法。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项目案例实践方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服务于院校、行业产业打造职业能力培训,以促进就业、提升岗位能力为目标,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学习应用的需求。

在中小学校外教育方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立足于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同时主办ee青少年网络学院,营造了学院的网络校园文化环境,设计了中小学同步测试辅导、作文同步辅导、英语综合能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培训、围棋、象棋以及语言能力培训等项目。

未来的网络教育发展,必定是构建以学习应用为导向的内容与服务,持续促进“好的教育”与“好的技术”的融合,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构建更高品质的网络教育。在现阶段,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坚持向高品质网络教育迈进,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需要从更高的理论层次深入研究,结合实践持续创新。

吴强(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基于远程培训模式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实践

发展教师远程培训已是当今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广州市在十年教师远程培训实践中,力求共享资源、创造机会、扩大规模,不断总结并创新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

广州作为全国中心城市,在教师远程培训方面起步较早,其体系性的做法在上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广州继续探索构建以培训教师教学实践知识为中心,以发展教师专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为全国其他地市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创造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广州市教育局于2001年率先成立由政府主导、电大主办、社会力量参与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公共服务体系专营机构――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自2003年始,以该中心作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机构和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数字化远程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广州市教育局及12个教育行政部门,26个培训机构及培训基地,市及各区、县合共14个主管部门,13个培训服务机构全部应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广州市11万中小学教师应用远程培训方式完成课程的报名、学习和验证管理;累计培训达110万人次(含面授),远程培训规模达万人次,年度培训规模最高达万人次,全市教师远程培训参训率达,培训满意度达85%。

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广州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进而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进行重新构建。

培训对象、内容以及媒介的变化是制约远程培训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构建良好的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更要时刻关注这三个因素的变化,以形成契合专业发展、拓展研修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新需求,规划了一定周期内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并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完善的研修活动平台。为进一步加速形成新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资源建设模式、培训学习模式、培训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首先是资源模式的转变。资源是远程培训内容的重要载体,因而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变需要放在首位,新的模式下要实现资源建设的分层、分类和分岗。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以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建立涵盖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建设专项资源,满足不同岗位的教师的需求;平衡课程资源在各个学科的分布,满足各个学科老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在资源建设上采取分岗负责制,形成高效率的最优化资源建设团队;建立优质课程资源的引进机制,对引进的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由以课程建设为主转向以培训项目建设为主,在常规继续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开展专项培训的力度,开展具有全面性、规模化特点的专项培训,既验证了培训资源的适用性,又可以吸收大量的生成性资源。

第二,学习模式的转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每一位参训教师都提供了个人中心,教师可通过个人中心选择进入不同的网络社区,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学员参与研修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可选择案例研讨、互助答疑、专家话题、培训日志、上传资源与评论等丰富的网络研修工具,各区县学员都可以进行交流并可以及时得到辅导教师和专家的指导。

第三,教学模式的转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从2011年起,在培训课程中引入辅导教师和专家两个角色,构建了完整的网络研修体系。由辅导教师管理班级学习进度,解答学员问题,专家引领网络社区研修话题,在线值班答疑。课程辅导老师由高校教师或中小学骨干教师担任,培训期间以多个人性化的指标考核辅导教师的绩效,督促辅导教师完成自己的工作。建立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从骨干教师中选拔而来。课程专家每日在线值班,研讨话题,解答学员疑问,点评优秀资源和作业,引领研修方向。定期组织专家在线答疑,通过视音频互动的方式,实现学员与专家的“零”距离互动。

第四,管理模式的转变。为了强化教师培训内涵发展,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完善评估体系,加强项目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从2012年开始开展市中小学校长、教师专项培训项目管理。广州市专门建立的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管理平台,以信息化为主要方式进行专项培训项目管理,旨在强化培训过程质量监控,提高培训管理效益,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培训业务统筹指导和绩效评价等提供有效参考。

发展教师远程培训已是当今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广州市在十年教师远程培训实践中,力求共享资源、创造机会、扩大规模,不断总结并创新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希望这一努力为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建设、创新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郑奕耀(广州市总工会巡视员):借力数字化教育推进服务型工会建设的实践

“政府支持、工会组织、院校牵头、专业化运营、职工受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为职工素质教育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工会强大的组织优势,发挥宣传、动员和协调组织职工参加学习的作用,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职工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专业的运营机构为职工的学习提供稳定高效的学习环境和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为提高职工学习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广大职工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是企业经济转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工会组织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广州市总工会努力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推动职工教育由传统形式向数字化教育转变,以满足大规模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职工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工会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引入专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工会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高质量大规模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

广州市总工会整合资源,引入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开展职工素质教育和工会干部教育,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了职工素质教育和工会干部教育的新载体,从而实现了大规模、高质量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了工会建设服务型工会、服务职工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所形成的模式是“政府支持、工会组织、院校牵头、专业化运营、职工受益”,运作机制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为职工素质教育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工会利用自身强大的组织优势,发挥宣传、动员和协调组织职工参加学习的作用;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职工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专业的运营机构为职工的学习提供稳定高效的学习环境和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是提高职工学习质量的有力保证。

广州市总工会为推动职工素质教育,引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打造了职工素质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广州职工教育网。广州市总工会是广州职工教育网的引导者和管理者,负责业务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广州市职工教育网专有的建设与运营单位,负责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业务的输出。各区、县级市总工会和产业、直属单位是职工数字化教育的应用组织单位。广州市总工会的具体做法是:成立组织机制,保证职工素质教育的层层推进;创新宣传和引导推进机制,以“政策引导、大会推动、公益活动、入企业交流”等形式推动职工网的普遍应用;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为中心”,发挥工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共建分层次、多形式的数字化业务体系;创新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数字化培训模式,形成“以数字化教育为基础、以数字化企业大学和企业学习中心为支撑、以送教入企为辅助”的一体两翼、天网与地网及人网三网融合的共享模式;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模式,形成“政府投入、社会资金支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保证、职工适当承担”的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创新职工学习激励机制,形成“学时保障、学费补贴、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的激励机制,促进职工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创新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了“考核、表彰、管理、反馈”的长效机制。

到目前为止,广州市工会已利用数字化手段组织全市1,677家企业运用了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职工培训数据的管理,全市86,088名职工建立了学习档案。数字化教育手段的推广,使职工逐渐接受并养成了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为推动工会干部数字化教育,提升新时期工会干部的素质能力,广州市总工会通过引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打造了工会干部素质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广州工会干部网络学院,“工会主导、院校参与、专业化运营”,发挥各方组织领导优势,保证工会干部素质教育工程的纵深发展。广州市总工会是广州工会干部网络学院主办者和管理者,负责业务的指导、监督协调和组织。专业机构是广州工会干部网络学院的建设和运营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业务的输出。各区、县级市总工会和产业工会、基层工会是数字化教育的应用组织单位。通过成立领导组织机制,发挥各方组织领导优势,保证素质教育工程的纵深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为中心”,发挥工会组织主导,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满足基层工会组织素质提升的业务;引进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高品质网络教育,为工会干部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教学;同时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成本机制和合理的运行机制。

为了大幅度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及工会干部服务职工的能力,广州市总工会依托广州工会干部网络学院,紧扣工会工作全局,以 “上岗培训”和“岗位能力提升”为教育重点,以职业技能培训为补充,整合优质专家资源,打造了20个教育项目。为了推动“两个普遍”工作的开展,首期开展了“工会工资集体协商专题培训”,已有三百多位来自各个企业的工会干部报读和学习,提高了工会干部工资集体协商的实务能力。

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将是:完善职工素质教育的推进模式,进一步推动资源的有效整合;根据不同企业和职工的特点,继续深入走访和调研,加快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项目的开展;健全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

_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高校要借助数字化教育手段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以需求为中心”,通过“共建”促进职业英语项目建设的有效开展,多领域多机构组成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共同体”参与共建,建立“政府导向、院校主导、社会专业机构参与”的运行机制,相互协作,共建共享。

广东省转型升级急需大规模提升从业人员外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应用能力。但现有培训机构并不能完全支撑大规模普及提升职业英语能力的需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总结多年学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在英语相关专业上的科研与教学优势,紧扣广东省转型升级对英语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面向社会更广泛人群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职业英语培训与服务。以需求为中心,紧扣院校学生和从业人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升需求,打造通用职业英语能力培训与专项职业英语能力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开放,面向全省300万院校学生和5,000万从业人员提供优质职业英语培训与服务。在实践当中,我们感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支撑大规模的教育项目建设与应用的环境、教学与服务能力、技术与实践经验方面存在不足,比如,环境与硬件有限,尚不能完全满足数千万社会学习者对学习环境和场地的需求;外语类师资力量虽然雄厚,但数量仍不足以为数千万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职业英语培训和服务;缺乏支撑大规模学习所需的先进信息技术与经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解决思路是:借鉴国内先进典型经验,打造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省的培训与服务网络,满足“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职业英语的学习需要。具体来说,打造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体系、开展职业英语项目的实践分成建设与应用两个大阶段。

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包括环境、系统、平台和资源四个方面:成立中国职业英语学术与研究中心,汇聚资源,专门承担职业英语项目的建设与应用,向相关行政机构申请成立中国职业英语学术与研究中心(目前已完成场地、环境和人员筹备),成为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职业英语学术与应用研究的组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主体,汇聚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美国ETS)、全美测评软件系统有限公司(ATA)及其它社会优势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职业英语项目研究与建设,以及学术研究和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研究,形成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版具备国内一流水平的职业英语系列教材,建设职业英语培训业务体系;搭建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的系统支撑平台,满足至少10万级用户同时在线学习,高起点、高标准搭建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的网络环境和硬件系统,实现超过10GB级的骨干互联网网络资源的独立接入资源,能够满足10万级用户同时在线学习和管理;开发具备与国际优质远程教育接轨的先进教育管理和数字化教学业务系统,建设集督、管、教、学为一体的先进网络教学系统,能够高效开展在线的教学管理、学习督导、学习辅导与专家引领下的学习,提供满足学习需要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提供先进和便捷的学习载体;按照专业分工,确定标准化流程,通过定期更新完善等手段打造高品质职业英语培训项目和配套教辅材料。

在应用方面,主要是整合政府和参与机构现有服务渠道,为学习者提供便捷、实惠、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整合政府已建立的面向社会开展教育服务的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精准、快速地将职业英语项目推送给学习者,并提供学习全过程的主动共享服务;通过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强大的区域服务能力快速提升职业英语项目的服务覆盖范围和能力;加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遍布全省的各教学点的建设,把职业英语项目配置到各教学点,并对教学点进行培训,使教学点成为数字化教育直接面对学员的终端服务站,为学员提供全程一体化服务,跟进解决学员学习全过程的学习与操作难题;整合数字化教育服务机构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渠道,发挥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市场化运作与服务的实力,精准定位学习者需求,并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优质职业英语项目推送给学习者。

打造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开展职业英语项目是一项集项目管理、网络通讯、软件系统技术、教育技术、教育组织管理、教学实施、营销运作、学习支持服务等专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也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展数字化教育的首次尝试和探索。在建设中,我们“以需求为中心”,通过“共建”促进职业英语项目建设的有效开展,多领域多机构组成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共同体”参与共建,建立“政府导向、院校主导、社会专业机构参与”的运行机制,相互协作,共建共享。在应用上,在政府导向与保障机制下,应用市场化机制,与数字化教育专业机构共同促进职业英语项目共享应用,以政府导向、投入、组织为基础,结合市场化手段推广职业英语培训及服务,建立并完善政府导向、组织体系、服务措施和共同成本投入的经费机制,并以推动更大范围的有效应用为目标,汇聚多方参与共享。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