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设计旅游方案范文 第1篇

摘要:

在唐前的历史地理中,“江南”通常是以楚国为背景,指的是长江中游的南方地区。直到东汉末年,“江南”才开始较多地指称长江下游的南方地区。这时候北方人对江南的认知是瘴厉横行、刀耕火种的落后区域,而在生活中,江南也是罪臣逐客的迁谪流放之地。但在诗歌地理中,“江南”很早就指称今江浙一带,轻松愉悦的江南民歌改变了文人对江南的想象。东晋南渡以后,以浙东山区、浔阳乡村和江汉水乡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进入诗歌并成为审美对象。美丽多情的水乡女子、轻快活泼的采莲场面、奇峭疏朗的山水景观和宁静闲适的田园风光构成了诗歌江南的一些经典意象。

“江南”之名,有广义与狭义两说。广义的“江南”指称的就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而狭义的“江南”,所指区域大致在今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地区。但这一指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唐朝以前,江南所指的区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微妙的变化。

一、唐前历史地理中的江南

在先秦两汉,“江南”一词通常是以楚国为背景,指称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部分,具体地域为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尤其是今湖南地区。《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此年春,楚君攻陷郑都,郑伯肉袒牵羊以迎。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唯命。”这里郑伯所说的“江南”,大致是指今湖北的江南之地和湖南一带。楚灭江汉流域诸姬姓之国后,经常将其迁至长江以南一带的鄣湿之地。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八说:

(楚)初都丹阳,在枝江,居江南;后徙郢都,在荆州府,居江北;别都鄂,即武昌府,亦在江之南。自荆州以南,皆楚所谓江南也……楚迁权于那处,迁六小国于荆山,在江北;迁罗于枝江,迁许于华容,在江南。郑请俘于江南,欲自比于此属耳。春秋时未知有南海,屈完对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不过漫为侈大之辞,实非楚境。郑请实海滨,亦因其虚张,自贬损以悦之也。①

《左传》昭公三年载:此年十月,郑伯到楚国访问,楚子享之,“王以田江南之梦。”第二年,许国国君到楚国访问,楚国国君“复田江南”。杜预注曰:“楚之云梦跨江南北。”②也就是说,这个江南指的是云梦泽的长江以南部分。

在《史记》一书中,用“江南”一词可以确指其地的很多是指湖南,兹举数例如下:例证一,《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嶷山在今湖南。例证二,《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曰:“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而据《项羽本纪》,项王迁义帝的具体地域是在长沙郴县,所以,所谓“江南”无疑是在今湖南。例证三,《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曰: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与闽中、干越杂俗,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

《史记集解》引徐广说:“江南者,丹阳也,秦置为鄣郡,武帝改名丹阳。”张守节《正义》驳之曰:“徐说非。秦置鄣郡在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鄣郡故城是也。汉改为丹阳郡,徙郡宛陵,今宣州地也。上言吴有章山之铜,明是东楚之地。此言大江之南豫章长沙二郡,南楚之地耳。徐、裴以为江南丹阳郡属南楚,误之甚矣。”张守节说为是,此江南与衡山、九江、豫章、长沙并称,当在今江西、湖南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亦即湖南一带是当时的流放之地。楚灭罗与许之后,将两国迁往江南。郑国国都被攻破后,郑伯自愿要求流放江南。屈原触怒顷襄王后,顷襄王怒而迁之,据《离骚序》曰:“迁于江南。”而项羽迁义帝于江南,其具体地域为湖南之郴州。

当然,《史记》中的江南也并不仅指今湖南、江西。《史记》卷五《秦本纪》载:昭襄王三十年(前277)“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此一江南,指的是黔中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T。”这里的江南所指区域更加广大,包括了原楚国地区所有在长江以南的区域,同样包括属于越国的会稽郡。《史记》中有以江南指代今江苏地区之例,《绛侯世家》载:“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於江南丹徒。”亦有以江南指代会稽之例,如《史记》卷二《夏本纪》载:“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此一“江南”,指的是会稽,即今绍兴。

总的来说,《史记》中的“江南”应该是广义的“江南”概念,但由于当时南方的中心地区为楚国,所以,往往以楚国国都为背景而言“江南”,所以,“江南”指称湖北、湖南的例子更多一些。

《汉书》中的情况与《史记》相类似,直到西汉末年,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域还是处于湖北省的长江以南地区。《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载:南郡下属十八县,其中包括夷道县,治所在今湖北宜都市陆城县,此夷道县在王莽时被称作“江南”。所以,《史记》、《汉书》中对江南风俗的记载,主要并不是指江浙地区,而是指湖南及湖北的长江以南地区。

大致在两汉的末年,由于中原动荡,士大夫纷纷避乱到现在的江浙一带,江浙一带的文化地位开始得到提高;更因为东吴的立国和江南的开发,此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三国志》与《后汉书》中,用“江南”指称长江下游南方地区的例证越来越多。兹举两例说明如下,《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任延传》:

更始元年,以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都尉。……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

这里的江南所指为会稽郡。《三国志》卷一三《华歆传》注引华峤《谱叙》曰:

孙策略有扬州……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刊、之礼,礼为上宾。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皆出其下,人人望风。

这里的“江南”,同样仅指东汉时属于扬州刺史部的江南地区。狭义的“江南”,专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这一涵义的确立,可能始于唐朝对行政行域的命名。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后来就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后世的江南基本上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二、唐前诗歌地理中的江南

上文我们说了,在先秦两汉的历史地理中,“江南”往往指今湖北的长江以南、湖南、江西一带,人们对其地的认识是火耕水耨、龉窳偷生之区,因而常常成为罪臣逐客的迁谪之所和流放之地,从屈原到义帝到贾谊,都被贬流放到江南。但在诗歌地理中,“江南”的所指与形象与历史地理中的“江南”有所不同。诗歌中的江南,似乎从西汉开始就是指狭义江南,即今江浙地区,如《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中的有如下记载:

丞相孔光、大司马何武奏:“郊祭乐人员六十二人,给祠南北郊。大乐鼓员六人,《嘉至》鼓员十人,邯郸鼓员二人,骑吹鼓员三人,江南鼓员二人,淮南鼓员四人,巴俞鼓员三十六人,歌鼓员二十四人,楚严鼓员一人,梁皇鼓员四人,临淮鼓员二十五人,兹邡鼓员三人,凡鼓十二,员百二十八人。”

除所谓“楚严鼓员”之外,另有“江南鼓员”二人,此一“江南”似乎应该是指今江浙地区。汉乐府中的名作有《江南可采莲》,以“采莲”作为江南的代表性生产方式,明显指称的是吴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的采莲女子以轻快活泼的情趣歌咏着采莲的热闹场面,那复沓的节奏和美妙的音声让我们听到并联想到水乡采莲时男女调情的快乐与愉悦。从此之后,“采莲”这一行为成为表现江南的经典意象,它代表了北方人士对江南的美好想象――在江南,有着美丽多情的女子和轻快愉悦的劳动。

事实上,在东晋南渡以前,文人对江南的想象具有矛盾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继承了两汉以前对于江南(实际上主要指湖北江南与湖南地区)的传统想象,认为江南是文化落后的瘴湿之地;另一方面,则受楚辞与乐府诗歌的影响,对南方地区的美人充满了憧憬;这种双重心态可以曹植为代表。《文选》卷二十八《苦热行》注引曹植《七哀诗》云:“南方有鄣气。晨鸟不得飞。”③但同是曹植,在《杂诗》中又歌咏道: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泣。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a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④

李善注:“《楚辞》曰:‘受命不迁,生南国。’谓江南也。”很显然,这首诗主要是受屈赋中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但乐府诗对江南采莲女子的歌咏也强化了北方士人对江南美女的印象。

晋室南渡以后,视江南为蛮荒危险之区的传统观念是如此的强大,使得一些北方南渡的诗人也依然按照固有的认知模式来描绘他们的出生与成长之地,如鲍照的《苦热行》一诗曰:“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鄣气昼熏体,D露夜沾衣。”⑤

鲍照诗中的种种意象,如含沙射人的短狐、毒蛊、鄣气、D露等,依然继承着北方人士甚至本土人士对江南地区的普遍认知。不过,更基本的现象是随着政治与文化中心都迁移到江南,文人墨客对江南的认识来源从原先遥远的想象开始变为亲身的实践,他们对于江南的美好有了切实的体验,并将其付之于诗歌创作。综观东晋、南朝文人对江南的歌咏,有三个典型意象值得我们重视:第一是南方清秀委婉、妩媚多情的女子,第二就是江南吴地独特的生产方式――“采莲”。以上两点显然是接受了江南本地乐府民歌的强烈影响。第三,就是由文人亲自发现并体认的山水田园美景,这些完全不同于北方风物的南方山水田园展示了全新的美感类型。对此我们将重点论述一下。

在晋室南渡之前,亦即东汉、三国与西晋时期,诗歌的创作中心是洛阳、许昌和邺下,诗歌中描绘的较多的是中原、华北地区的景观特征。南渡以后,诗歌的创作中心转移到了建康(今南京)、会稽(今绍兴)一带,自然景观从北方的荒旷平原一变而为江南的秀丽山川,诗歌的自然意象也随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风格各异,但有三个地理区域的自然风貌经诗人的生花妙笔而成为文学中的经典景观,它们分别是浙东、浔阳与江汉平原。玄言诗人与谢灵运精细地描绘了浙东山区的自然风貌,陶渊明传神地勾勒出浔阳地区的田园景色,而齐梁山水诗人则鲜明地呈现出长江汉水流域的水乡风光。

在深受玄学思想影响的东晋文人的观念中,自然界是道家至高的价值理念“自然”的最佳体现,所以,山水景物是悟道说理的最合适的工具,所以,以会稽为代表的浙东地区的奇山异水很早就引起了南渡文人的审美兴趣。《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会稽郡记》曰:“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隆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彻,清流泻注。”这样的美景激发了富于艺术气质的六朝贵族的创作热情。

玄言诗人孙绰的名作《游天台山赋》将天台山视为神仙之窟宅,赋云:“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⑥因此,玄言诗人很早就用浙东地区的自然山水来表现玄理。如谢万的《兰亭诗》: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玄谔吐澜,霏雾成阴。⑦

这以后,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更是以精工富丽的笔调展示出浙东的山水之美:“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侥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初篁苞绿[,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於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创作中心在地理上的迁移,使诗歌的意象选择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影响着整首诗歌的风格特点。谢灵运对语言辞藻的精心选择,使得刘宋诗歌的景物描写呈现出不同于前期的富丽精工的风貌。但浙东山区的环境导致视野较窄,空间相对局促,再加上谢灵运“寓目即书”的创作特点,使大谢的山水诗不免繁富拥挤之累。

浔阳地区北临长江,南依庐山,东接鄱阳湖,人烟稠密,村落相间,陇亩纵横,草木葱茏,景色非常秀丽。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绘实际上就是此地景物的一个缩影:“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风景同样被陶渊明在诗歌中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表现出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这些富有意境的诗句成为对田园风光的经典描绘。

与浙东山区“令人应接不暇”的长林积石、连岩密竹、小澜大壑、奇峰异岭相比,长江汉水流域的水色天光则显得空旷、疏朗而明净,这一地理环境在齐梁以后频频出现在山水诗中。诗中的“江干”、“微风”、“孤帆”、“远树”、“轻烟”、“沙渚”等等意象,使齐梁山水诗歌的美学风格变得清新流丽。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使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了微妙的变化。面对着杳杳天光、冥冥水色、日边孤帆、江干远树,与羁旅行宦、感离伤别的题材相应,齐梁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往带着一丝轻愁、几许惆怅。这既不同于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凉,也不同于东晋时期的愉悦舒朗,而是在新的自然条件、新的生活方式下,诗人面对自然景物时所产生的新的情感基调。⑧

东晋、南朝诗人的创作创造了唐前的诗歌江南,从此之后,江南再也不是迁谪流放的瘴厉之地,而是一块生活着美丽多情的女性、有着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和奇峭疏朗的自然山水的富庶之区。唐朝诗人对江南的歌咏充满了赞美,他们的歌唱凝聚在一个曲牌《江南好》之中,而白居易的作品更是代表了曾生活于南方的北方人对江南的回忆,从而成为千古绝唱。

历史描述中的江南代表了人们对此区域的认知,这种认知有的出于亲历,有的则是出自于传闻,也有从未亲至其地的想象;而诗歌中吟唱的江南,则表达了人们对此一地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产生大部分出自于亲身经历,建立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以优美的语言展示出来,因此,也就更为真实,更为生动。事实上,江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文学才得以建构,作为文学形象的江南远比实存地理中的江南更令人向往。

注释:

①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据近来的科学考察,春秋时的云梦泽只在江南,并不跨长江南北。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44页。

③④⑤⑥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404,416,403,163.

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

⑧王青.齐梁山水诗的新特点[A].先唐宗教神话文学论考[C].北京:中华书局,2007:207.

初中地理设计旅游方案范文 第2篇

摘要: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还存在认识不正确、学习不科学、依赖性强等问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笔者主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和提高学习效益等措施,进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学习思维 多元化 地球知识

高中地理是一门认知地球科学的重要学科,高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展却并不怎么顺利。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普遍的感到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广泛、学习的难度较大。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所反映出的状况非常的不理想,因此,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学习现状和遇到的典型问题

1、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一直以来都因为所占的分数比例比较小而长期被学生轻视,大多学生都把地理学科看成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并且在高中的学习当中也继续漠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思想是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再加上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了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畏惧地理学科的学习。高中地理结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不再像初中地理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考一个不错的分数,而是更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不再是一门纯粹的文科学科,而很多学生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许多学生以为只要通过不断的记忆就可以学好高中地理,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对基础的地理知识背的滚瓜烂熟,而在考试当中却不知道该如何做题。因为高中地理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让很多的学生感觉到自身的努力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进而对地理学科产生厌倦感,有的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3、学科思维差。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和特点的边缘性学科,学科的内容更是非常的广泛。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时,学生大都缺乏对问题多角度、深层次和客观的思考,对地理学科中所遇到的问题缺乏逻辑分析。

同时,在平时布置给学生们的课后作业中,学生也反映出对地理问题的思考不但不够全面、同时还缺乏深度。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差,不利于未来的地理学科的学习。

4、过度依赖老师。

在高中地理学习当中,因为所学的知识内容繁多同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许多的学生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走来追赶课程的进度。这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对知识内容的独立思考和相关性的联系,学生只能听老师讲一个知识点,学生就学一个知识点,最后只剩下满篇的笔记和一片空白的大脑。学生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缺乏积极学习的动力,没有自主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同时过度依赖老师导致学生的地理逻辑性不强、学科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解决教学中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对地理的热爱才是努力学习地理知识的持续动力,而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首先要的到科任老师对其的认同。所以,地理老师应该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对待,用心去教授学生知识内容并让其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时,传统式的灌输教学让学生会觉得课堂教学枯燥烦闷,没有兴趣去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给予学生新鲜感,刺激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欲望。

2、培养学科思维。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积极运用巧妙地提问鼓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地理教学课堂的效率。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和地理所学知识水平,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高中的地理学科不仅具有理科性质,同时也具有文科的特点,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是同等重要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思考一个问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为其良好的地理学科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习效益。

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科中存在许多的让学生无法直观就能够理解的图表、各种地理运动过程等难点。很多学生由于长期无法理解这些知识内容,逐渐积累起一种对学习地理的厌烦情绪,甚至放弃地理学科的学习。而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各种软件很直观的向学生阐述各种各样的地理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就能够理解到复杂的地理知识。老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就能够理解并记忆知识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初中地理设计旅游方案范文 第3篇

【摘要】高中生正处在探索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的关键阶段。高中地理是自然科学,同时也是社会科学,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这也使得地理学的职业选择十分广泛。由此可见,高中地理学科具备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外在条件,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作用可以有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生职业生涯指导

高中阶段是学生探索职业生涯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以及能力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学对于高中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可以找到二者的结合点,综合学科特征合理有效的渗透职业生涯规划,并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一、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奠定职业生涯指导基础

通过沟通的方式能够搭建师生之间的桥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指导的前提。所以在地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同样需要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同时,教师也能够在教学工作以及指导学生的过程当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和工作心情,最终实现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打造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高中地理教学和职业生涯指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将地理教学平台转化成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阵地,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确保教学相长的实现。第一,教师要民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给予他们真切的情感关怀。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都是不同的,但是教师必须要做到一视同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为职业生涯指导打下基础。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性的批评和热情的赞赏消除师生隔阂,让学生展现本我,从而便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努力发现学生兴趣爱好

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首先需要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一定专长,这样才能够便于教师对症下药,让学生可以在职业生涯选择当中满足和利用好自身兴趣爱好。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多元化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更加的丰富多彩,并在丰富资源的支持之下发现展示学生的兴趣爱好。第一,在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的提出要重视发挥地理教材的作用,将地理教材作为师生有效对话的纽带,而在处理教材时,也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以及社会经验,合理的利用好教材当中的课程资源。教材当中拥有丰富的案例、地图等学习资源,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地貌时,教材当中十分生动形象的为学生呈现了外力作用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地表形态这一内容。而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教材当中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阅读,从而更加直观的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后再推测成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第二,课外课程资源是对地理教材资源的补充,可以对课外的地理资源进行挖掘,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避免学习与生活相脱离,更好的挖掘以及展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教师职业生涯指导打下坚实基础。

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职业体验感悟

实践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和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地理教师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相关职业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更好的職业选择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有力支持。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于社会职业类型的知识,增强学生对社会职业类型的掌握,开拓学生的就业观念。而在当学生对有关职业拥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则需要借助于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职业的亲身体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喜欢的职业进行调查和分类,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投入到课外职业体验的实践活动当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接下来可以借助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为学生组织职业体验的实践活动。

高中时期是奠定学生职业基础,明确学生给我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职业体验,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良好基础。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突出的指导作用。通过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积极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加完善的职业体验。

初中地理设计旅游方案范文 第4篇

旅游和地理的关系

王书怀

(吉林省梨树县第四中学)

摘 要:地理学和旅游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真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好地发挥地理学在旅游学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旅游;地理;导游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旅游业迎来了新浪潮,与之伴随的导游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影响旅游行业和导游行业的因素中,地理学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旅游和地理的关系简述

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以及地理和人文之间的关系。人类的旅游所使用的主要资源就是地理资源,所以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联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旅游资源是地理旅游开发得到的`

对于旅游行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旅游资源,它是一个地区旅游行业发展的保障。从旅游资源的性质来看,用地理学的观点来分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就是地理资源开发而得到的。

2.旅游行业在属性上具有地理性

地理环境又名旅游第一环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旅游行业在属性上具有地理性。旅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旅游者从一个地域进行空间位移到达另一个地域,在这期间,人们有计划地进行休息和观赏资源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3.旅游者在选择旅游景点的时候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因为旅游者在旅游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地理环境的开发受到旅游者旅游选择的影响。开发商在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方向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旅游者的动机。所以说旅游者的选择影响着旅游资源的文化和生态环境。

二、地理学在导游中的积极作用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为了很好地展示旅游地理学,就要加强导游教学。旅游,导游学和地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地理学科在导游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要知道,在旅游地理学科背后是没有旅游地理业和相关的旅游地理局的,但是旅游地理学却有着其独特的优势,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交叉联系。对于旅游地理学,人文和地理的关系是其研究的重点内容,结合旅游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相关的旅游地理学专家的建议,人文地理旅游学应该从实际出发,汲取传统人文地理学的优点,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在影响地理环境的因素中,旅游是非常显着的因素。同时地理环境也会对旅游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_昌。应用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进展[J]。地理学报,(04)。

初中地理设计旅游方案范文 第5篇

在素质教育中,各门学科都应该受到重视,各学科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正确对待每一门课,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地理是高中的一门基础课,但是,在众多的高中学习科目中,地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地理被放到了副科的位置之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平时,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语数外、理化生的学习之上,地理学习不重要,也不需要深入理解,只要在考试之前结合课本简单看看,记住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即使学不会地理也没有关系。由于学生对地理学习存在着误区,导致学生们在地理课堂上表现不积极,地理课堂的教学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高。

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自己要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摆在地理教学的位置。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向学生逐步渗透地理学习的重要性,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地理教学工作,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举措。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不能做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这种“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厌倦、乏味,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课,自然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对地理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直以来,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地理学习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地理学习不重要,没有给予学习地理的充足时间。及时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他们也是根据教材和教师的讲解进行进行机械记忆,不能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知识的学习,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地理学习的效率低下。

(三)学生的认知及思维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地理知识包括的内容广泛,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由于高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没有发展成熟,在学习地理时,对于一些不熟悉,尤其是抽象的地理知识难以理解,在地理学习上遇到了拦路虎,削弱了他们地理学习的兴趣,影响力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运用直观教学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于形象的事物他们最感兴趣,印象也更深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教学法,以便于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使用地理图册、地理挂图、图片、实物等为学生再现地理现象,进行直观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处理加工之后,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理性认识。运用直观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还可以把问题深入浅出的为学生讲解清楚,学生在理解知识时会感到更容易,教师讲解起来也更加方便,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先进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地理场景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感到兴奋,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教学内容以丰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由于多种展示形式相结合,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地球绕日运动”、“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能够把众多的信息生动、有序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兴趣更浓。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身边的许多地方都要用到地理知识。单纯按照课本讲解地理教学内容,就会使地理课堂变得空洞,脱离实际。在地理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够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地理知识,又能够促使学生把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为了更好地做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从中挖掘出地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有联系的部分。在平时,教师还要多读书看报,关心时政热点,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以便于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每种教学手段都有着自身的优势,我们不能单纯的评定哪种教学手段的优劣。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就是有效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找到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问题寻找解决对策。只有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从而构建出高效的课堂。我相信,只要教师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发挥出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地理设计旅游方案范文 第6篇

摘要: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仍然存在着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够、教育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营造学术氛围、实行校企联合等方式,培培育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竞争。对于综合性旅游产业而言,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旅游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摇篮,所以加强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概述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是一种思维作用动机、认知指导实践的综合性能力。创新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需具备的创新能力

(1)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掌握丰富的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创新都只是空谈。在研究生阶段,对于知识的获取需要注意的有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获取知识的速度。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知识面非常广的专业,学生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研究生阶段学习具有很强专业性,对知识的获取需更加深入,在“专”的基础上再“破”。同时,快速获取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学术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加之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学生如果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时效性,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1]。

(2)开拓创新的能力

墨守成规是发展的绊脚石,创新的意义在于“出新”,新是创新的本质,是创新的价值所在。要创新,就要突破常规戒律,突破固有的习惯,突破条条框框,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角度看问题,突破旧的观念,使用新思维方式对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汲取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除需具备时代精神外,还要注重新资料的发掘考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古为今用,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3)预测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创新就意味着风险,任何创新都与风险相伴相依,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旅游行业本身也是一个风险重重的行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必须勇于承担风险,对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接受挑战,并能够经受风险考验,在困难中不断开拓进取。

(4)实践和应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活动,学生只有在各种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中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火花,才能形成“求异”的思维,萌发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的作用,旅游属于服务性的行业,实践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灵活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才能碰撞出真正符合实际的创新火花,使这些创新成果运用到实处,实现创新目的。

(5)集成和移植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提供特别优点的方式,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使其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的能力[2]。移植创新能力指的是将已有的知识在不同的时空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次创新的能力[3]。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覆盖很多门类的学科,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合理整合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避免了直线思维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形成,在研究学习中,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灵活运用交叉学科,采用不同的标准思考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旅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创新是旅游企业家的使命

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已经和本专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了明显区别,旅游企业家已经成为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选择。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使命,也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对于欲在旅游行业中有所作为的企业家而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的机会和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还很充足,需要旅游企业家具有独特的投资眼光,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包括一般人不能运用的资源,找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办法,创造性地进行开发,或者对已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再次发现,为自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事业保证。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很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是旅游企业自身控制的且不易被别的企业所模仿和复制的可以是旅游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持久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创新是旅游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创新的主动与被动以及创新的快慢与效果也成为了旅游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生成与强化,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开发潜在市场能力的不断更新,强化产品的升级换代上。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直接的体现是旅游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企业产品的需求也随之更为多样化。所以,绝妙的创意、经典的策划和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将对旅游企业行业地位的提升及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是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服务型产业。加快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新的旅游产品观、新的旅游市场观和新的旅游投入观,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本行业的研究,而要拓宽视野,根据市场要求,并结合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开拓新的旅游市场,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开发引领创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只有不断更新,不断改进,才能确保整个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优势,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校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原动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学术氛围不浓

我国研究生大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甚少对老师所讲授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更鲜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术讨论和交流的氛围不浓。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内的我国研究生普遍地养成了一种依赖性接受知识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缺少教育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开放式追问风气,没有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学术活动相对较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很少组织有研究生参加的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5]。很多学校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因为导师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学院或同一专业,除了在公共课或全体大会之外学生基本很少联系,那么相互之间对学术问题的探讨就很少。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关注不够,研究生学术视野狭窄,对学科国际前沿问题缺乏了解,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不强。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的方法有着本质区别,但我国研究生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校教学模式单一,归纳型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仍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中。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教学内容再新颖、再先进,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导师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授之以鱼”方法,而很少采用引导式的“授之以渔”授课方法。很多老师教学方式手段落后,很少利用先进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授课,很难激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旅游管理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很多导师都是直接从别的专业转入,知识体系不够完备;大师级别的导师较少,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较弱,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仍不够合理,存在学分较多、公共基础课偏多、课程体系缺乏层级性、实践课比重不足、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较少、前沿性课程不够等问题,没有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前沿性、综合性,不能充分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旅游管理是一个跨多个领域的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对于此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安排没有体现这个显著的特征,课程安排很少涉及除旅管理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和本科专业课程部分重复。

(四)创新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仍主要是对于课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这种方式不仅空洞乏味,而且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与社会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很多学校只是注重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注重学生所获的学分多少,却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本专业而言,学校和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横向合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学校和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坚实的平台。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知识积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只有了解前人成果,才能实现超越。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既要注重培养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也要了解问题的研究基础,善于思考问题,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学校要设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努力创造教师到境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让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扩宽研究生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与同行接触交流,孕育创新的思想,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聆听专家和优秀代表的报告,相互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导师创新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导师往往能给予学生很多帮助,要让研究生做出好的研究,导师首先带头垂范。这种垂范要体现在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多个方面。学校要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可采取小班授课,采用讲座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扩大自学比重,鼓励研究生进行课程专题报告,互相讨论交流。有条件的课程可以通过聘请院士、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学校应该以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带头人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创建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改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

(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要进一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降低必修课程总学分,提高选修课比重;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包含新观点、新方法、新内容的课程,鼓励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涉及面很广,学校可以加入一些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如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加大课程融合,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创新

学校和学生都要提高对实践的认识,实践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尤为重要,脱离了实践,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将无法真正服务于社会。学校需要提升实践课程地位,通过实验实训课、旅游企业调研、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在实践创新能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旅游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难得的社会课堂。在旅游专业课的学习之余或者是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授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带着问题到宾馆、风景区、旅行社去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做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62-65.

[2]孙金梅,黄清.企业集成创新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5):97-99.

[3]_.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从“移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能力[J].考试周刊,(40):197-198.

[4]路文静.旅行社企业竞争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5]叶建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103-106.

[6]姜乃力.高校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2):105-107.

[7]陈福义.整合、创新及品牌营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根本[J].湖南商学院学报,,10(4):65-68.

[8]王奕.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路——以重庆大学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1(11):56-57.

[9]吴金昌,朱慧,李建华.美国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3):87-91.

初中地理设计旅游方案范文 第7篇

一、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设计的本质

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教学情境通常设计为问题、图表、操作活动等等,这些情境都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事件或应用领域,而且明显地带有问题性、探究性和建构性。教科书所设计的情境的本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反映在产生和运用的背景事件之中,把抽象的数学世界与现实生活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以便于学生对数学有更好的认知和理解。情境设计的本质价值体现在:

1. 情境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事件或应用领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产生的源头,理解数学的用途。在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并且更容易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2. 情境将抽象的数学世界和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由抽象到具体,又由具体到抽象,促进数学知识和学生个人经验、认知链接和转化,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3. 情境将数学知识包含在具体的事件中,事件中隐含了抽象的数学模型,是学生学习数学化和再创造的物质载体。

4. 情境生动、具体地揭示了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热情,并且对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提供必要的概念框架。

二、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设计的呈现方式和特征

1. 初中数学教科书情境设计的呈现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中,设计的情境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归纳式、活动式、类比式。归纳式就是将情境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而得到新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情境一般是给几个例子,先是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再从这个过程中进行归纳和概括,得出最终结论,即新的知识。活动式则是通过情境假设,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的操作、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新知识。这种方式的情境主要是让学生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多思考,进而获得新知识。而类比式是提供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相类似的、而且是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情境,以此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进而获得新知识。这种方式的情境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普遍性的,是一般学生都已经具备的知识或经验,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类比,而得到新知识。

2. 初中数学教科书情境设计的呈现特征

(1)提供的知识背景具有直观性。情境材料的直观性十分重要,情境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如果背景材料不直观,那么就失掉了其本质价值,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的直观感知。

(2)表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初中数学教科书所设计的情境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蕴含在直观具体的材料中,再一步步地向学生展示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新课改提倡要将教学生活化,将抽象知识根植于现实生活,在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情境设计中,背景材料应该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充分体现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在获得了新知识之后,新知识又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了理论知识可以指导生活实践。

(4)概念与命题的情境设计不尽一致。数学概念的情境设计主要是体现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一般在设计概念情境时,主要是选择比较直观的,能够很典型反映这一概念的背景材料;而数学命题情境注意体现命题的形成过程的特征。因此,一般在设计命题情境时,通常选择命题的特殊事例,或选择具体的问题或活动作为情境,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命题形成过程。所以数学的概念情境通常采用归纳的方式,而命题情境通常采用活动的方式。

三、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的初中数学教科书普遍都很重视情境设计,但是情境设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是情境设计所体现的抽象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二是存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偏离数学主题、情境缺乏探究性等问题。

四、改进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设计的建议

1. 情境材料的选择方面

一是情境材料的选择必须要全面联系数字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以及现实生活。在知识形成阶段,情境材料应该选择直观的现实生活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在知识发展阶段,情境材料应该尽量以数学理论知识出发,这样才能表现出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而在知识应用阶段,情境材料应该广泛的包括数学本身、现实生活,甚至是其他学科的。

二是数学教科书情境设计应该要尽量采用多种资源,包括数学史料、其他学科的知识等等。

2. 情境设计的呈现方式方面

上文所述一般教科书的情景设计呈现方式有归纳式、活动式和类比式三种,但是这三种方式可以灵活使用,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3. 情境设计的主题方面

初中地理设计旅游方案范文 第8篇

泛在学习(U一elarning)是一种狭义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环境的实现需要解决硬技术问题、软技术问题和教学法问题等,其中教学法问题(与教学模式、方法、策略等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是难点。尤其是如何将泛在学习很好地整合到传统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学的效果,成为现今的一大难题。

一、泛在学习环境概述

从学习过程上讲,泛在学习环境包括泛在的学习资源、泛在的学习服务和泛在的支撑技术三个部分;从学习机制上讲,泛在学习环境则是指在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支撑,并能体现泛在学习特征的新型学习环境。

1.泛在学习的理论内涵

狭义上,泛在学习指以泛在计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where,Anytime,Anydeviee)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泛在学习是涵盖了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的构建和具体的应用策略等多层面的理想化的学习观念,表现出了个体性、交互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去中心化等思想脉络。

2.泛在计算技术对泛在学习的强大支撑

泛在计算技术涉及无线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超微型计算机集成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网络技术和云技术等,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和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所有物品和设备,只要对它们有管理的需要都可将其连到网上,构成一个无处不在的泛在网,基于这个网络系统和数字化资源,学习者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

二、泛在学习环境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

泛在学习的理念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构建媒体硬件环境、学习资源环境和学习互动环境等三种环境。

1.构建谋体硬件环境

为了有效地支撑泛在学习,需要构建一个能使学习者随时随地使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媒体硬件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泛在学习网络和泛在学习终端设备。泛在学习网络包括卫星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在内的各种网络的融合,用户在终端通过这些网络进行学习,涉及的技术主要有WAP技术、3G技术和GIS技术等。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可能会用到的学习终端包括移动设备和嵌人式设备、台式机等阱。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终端装置不是以机器为中心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要注意克服技术及设备本身的局限对学习目标和任务带来的干扰。

2.构建学习资源环境

初中地理设计旅游方案范文 第9篇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地理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对于信息化教学来讲能够实现信息多媒体化、学习资源共享化和自主学习个性化的特征。将信息化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应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当前教学逐渐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发展中。打破传统教学黑板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而转向为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中。另外,将原始抽象化的文字表述向具体图文并茂的方式转化。在教学工具上将多媒体融入其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将针对信息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一、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多媒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信息表现形式,能够将信息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是一种综合性的传播媒体。将图像、文字以及动画等结合为一体,运用优雅的文字以及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进而产生较强的冲击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初中地理教学“海陆变迁”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做相关的课件,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方法下,都是由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进行仔细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全部搬到课堂中,没有创新意识。因此,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老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学会创新,进而能够掌握到全面的地理知识。在讲述“中国的行政区划”这部分内容时,应将民族以及山脉和高原盆地等结合在一起,将制作后的课件运用在服务器上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能够将重、难点进行区分,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老师的恐慌心理能够全部消除,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不仅能够使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探讨,还能与老师进行探讨,形成一种交互式学习。

二、信息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运用动态模拟方式将教学重点进行阐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地理现象来讲具有较强的空间感,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将多媒体运用其中,能够实现模拟动态的过程,学生能够对一些地理现象拥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以及掌握。例如,针对“地球板块运动”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将多媒体融入其中,能够将地球板块运动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理解时较为轻松。对于教学课件制作时,老师应突出难点以及重点,这样的方式能够方便学生的目标性学习。

(二)加强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老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现代教学技术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应对知识储备进行全面的改善。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应更新教学观念,学校应加强对老师课件制作技术的综合性培训,同时还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对于教学课堂中的难点问题应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三)体现其辅助性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老师而言应具有正确的多媒体观念。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运用中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将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结合,进而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一些老师在运用信息化教学中,过度将信息化手段夸大,整节课都用多媒体进行展现。利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应强调其辅助性。例如对于世界气候类型以及河流径流的流量与变化等内容进行学习时,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以及图表制作功能,融入教学实践中,进而起到辅助性作用。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提高自身的理论化素养,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地理教学中,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而言不能将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全部解决,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整体而言多媒体教学处于一种辅助性地位,进而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消化,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纪玲.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的信息化,提升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14):116.

[2]赵萍.浅析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J].学生之友(初中版),(7):47.

[3]骆秦俐,陈小冬.“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课题探讨[J].地理教育,(3):29.

初中地理设计旅游方案范文 第10篇

摘要: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文明素养和文化精神,教师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建立做人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对真理不懈追求的信念。本文就对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精神;教学方式

新课改中明确强调了,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文精神被高度重视的今天,教师要将人文精神作为初中地理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更大的紧急性和迫切性。纵观当前初中教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想情感和人文素养缺失极为严重,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把让人文精神回归、重建当作重要前提。

一、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新課标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

随着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的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建立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对于实际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的特性,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标中也明确的指出了,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不断渗透人文精神,让地理教学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2)地理教育的现状呼吁人文教育的回归

结合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是必然趋势了。在新课改之后,地理教材中添加了很多和人文关系紧密结合的内容与活动。目前我国地理教材正由偏重自然地理,转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自然地理的内容也由集中讲述转向分散在区域地理中讲述的方向转变,这有效提升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运用,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关切,同时对人类遗留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高度的珍视,因此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地理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1)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

科学和人文的关系决定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而教师作为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重要因素,教师自身的素养就关系到了教学工作的.成果,因此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科人文精神的渗透者,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者,自身要做到榜样作用,做到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成为一个思维敏锐、心思细腻、对地理教学事业无限热爱的教师。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注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一切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在地理教学中不断传递人文关怀、人文精神。

(2)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意蕴

要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好的渗透人文精神,就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紧紧把握住地理教材中的育人点。比如在教学《人文环境》中,教师就就可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人文环境,了解到亚洲人口占据到世界总人口的61%,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10个,亚洲就占据了6个,了解到更多的服饰、运动和名胜古迹。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学习地理知识,从而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始终坚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人文精神,真正实现地理教学和人文精神的有效统一。

总而言之,地理学科中体现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其倡导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初中地理设计旅游方案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体育;单元设计;科学探讨

一、 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和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大纲相比,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只给体育教育设定了教学目标,并没有像以往给予明确的具体教学内容。新形势下,为了保证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制订科学且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来指导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优质的教学单元设计可以为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提供高质的行动纲领,使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忽视教学单元设计不仅仅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很容易导致初中体育教学走上弯路,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如何制订科学有效的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已经成为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活动高效性的内外因素剖析

1.外部环境因素

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制度沿袭之下,学生体育学习的外在相关环境,如: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影响体育活动的相关因素,学校和家庭都以学分为主要参考指标,偏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于具体和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对体育锻炼则甚少关注,更有甚者采取了阻挠的方式干涉,使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大,觉得体育锻炼对应试教育的作用不大,只是将体育课作为休闲的场所,而没有构成高效的体育课堂。

2.内部环境因素

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内部环境也制约了体育活动的进行,首先,从体育老师的配备来看,专业的体育老师匮乏,初中体育课堂缺乏专业的老师指点和课程设计,成为部分老师的代课环节,体育老师基本没有什么培训机会,体育专业性培训和指导的缺失造成了初中体育的无视状态;其次,从学校的体育设施来看,由于学校资金对体育的投入非常有限,体育活动器材和设施呈现随意化状态,并没有伴随着体育课堂的合理化设计而采用,几乎空白的领域制约了学生体育项目的开展;最后,从体育安全的角度来看,由于家长对学生的安全非常重视,学校作为培训机构,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对体育课程的设计有所保留,使生动活跃的体育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三、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应遵循的科学原则

1.不间断性原则

不间断性,强调的是在对初中体育的教学单元进行设计的时候,其教学内容无论怎样的扩展,必须是在现有的体育知识的基础之上,且必须保证其是有效的,延续的。唯有如此,体育教学知识的前后知识是连贯的,才能使得在日常教学中不会出现教学形式以及情景和内容的频繁改变,从而反映体育技术。

2.时效性原则

对教学时间的具体要求,是明显区别于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标志。一些初中体育教师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本来适合在冬季开展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夏季,或反之。针对此点,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在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将安全健康放在单元教学设计的首位,然后遵循实效性原则要将体育教学内容的适宜季节充分考虑其中。

3.节约性原则

如今,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富民强,国家对教育投资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多学校体育器材配置已日趋完善。然而在偏远地区,山区学校的体育器材还是不能与体育教学相配套,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在设计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务必不能奢侈浪费,一定要考虑到教学成本,且不能随意的变更。节约性原则既节约了资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因为考虑的周密性而节约了组织教学的时间。

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的基本策略

1.体育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标准并没有对课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给予明确的建议,也没有详细的体育教学内容,这在无形之中赋予初中体育教师更多的自,从而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初中体育教师的自身优势。而体育单元教学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必须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教育观念来指导开展日常教学。因此,新形势下初中体育教师必须以新课题理念为目标,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有选择有计划地使用教材,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双翼并举,从而使自己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2.应确立正确的体育课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立是初中体育教师制订科学单元教学计划的第一步,而新课标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初中体育课程的课时总目标,划分了五个不同学习领域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各自领域的目标,这种新型的目标体系是以往中学体育课程所没有的。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确立学习目标时,可以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体育水平特点,有针对性地将五个领域的学习目标进行更加具体的细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也可以不用具体表述而用几句话进行总体概括,但要表达的意思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而制订,并且必须包括在其学习目标范围内,然后再确定要实现这些学习目标要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3.注重体育课程疑难点的把握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