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推荐27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1-29 09:34:2923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1篇

一、三种常见的力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弹力

(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

(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

(1)、静摩擦力:

①产生条件

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

①产生条件

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f=uN。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

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

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

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三、力的分解

1、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

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

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2篇

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

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有相对滑动大小:f=μN

N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N可能等于G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3篇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

2、两个概念:①、力

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表述)

2、公式:F合=ma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要点:

①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合力。

②矢量性

③瞬时性

④独立性

⑤相对性

三、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1、内容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①等值、反向、共线、异点

②瞬时对应

③性质相同

④各自产生其作用效果

3、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四、力学单位制

1、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质量(m)时间(t)

力学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

2、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

五、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v0 v t x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F合或某个分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的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在Y轴和X轴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都应统一单位,一般统一为国际单位。

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

六、平衡状态、平衡条件、推论

1、处理方法:解三角形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封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

2、若物体受三力平衡,封闭三角形法最简捷。若物体受四力或四力以上平衡,用正交分解法

七、超重和失重

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超重指加速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ma;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ma。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4篇

1、电场

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磁场

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2m。

安培力F=BIL;(注: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5篇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及变化范围.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较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 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之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

较后再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序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序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序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之后希望同学们通过序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共识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 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

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举一反三、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共同理解、共同进步。

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 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

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习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6篇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

①接触;

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7篇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直线运动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

(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第N个力与(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在任意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合力为零;

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一物体相对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

3.时刻、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是一点、时间间隔是一线段;

例:5点正、9点、7点30是时刻,45分钟、3小时是时间间隔;

4.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有相线段,位移是矢量,用有相线段表示;路程:描述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1)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路程为零,位移一定为零;

(2)只有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质点的位移才等于路程;

(3)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

5.位移时间图象: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3)位移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夹角越大,速度越大;

6.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较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段时间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0/t

(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4)速度改变等于末速减初速。加速度等于速度改变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大小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无关;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2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自由落体运动

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静止下落的物体所作的运动。

1.位移公式:h=1/2gt2

2.速度公式:vt=gt

3.推论:2gh=vt2

牛顿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态为止。

a.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力是该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d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a.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b.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唯一决定;

c.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a.数学表达式:a=F合/m;

b.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c.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d.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

4.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根本区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曲线运动

质点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1.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质点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轨迹向其受力方向偏折;

3.曲线运动的特点

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合外力)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4.力的作用

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力改变速度的大小;

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时,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既不垂直,又不平行时,力既搞变速度大小又改变速度的方向;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判断和运动的方法:物体实际所作的运动是合运动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合运动与各分运动所用时间始终相等;

3.合位移和分位移,合速度和分速度,和加速度与分加速度均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抛运动

被水平抛出的物体在在重力作用下所作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实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2.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具有等时性;

3.求解方法:分别研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二分运动,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和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的大小等于弧长除以时间:v=s/t,线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

2.角速度的大小等于质点转过的角度除以所用时间:ω=Φ/t

3.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间的关系:

(1)v=2πr/T;

(2) ω=2π/T;

(3)V=ωr;

(4)f=1/T;

4.向心力:

(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力,这个力叫向心力。

(2)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

(3)特点:①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②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

(4)计算公式:F向=mv2/r=mω2r

5.向心加速度:a向= v2/r=ω2r

开普勒三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说明:在中学间段,若无特殊说明,一般都把行星的运动轨迹认为是圆;

2.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公式:R3/T2=K;

说明:

(1)R表示轨道的半长轴,T表示公转周期,K是常数,其大小之与太阳有关;

(2)当把行星的轨迹视为圆时,R表示愿的半径;

(3)该公式亦适用与其它天体,如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1.计算公式

F: 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G: 万有引力常量

M1: 物体1的质量

M2: 物体2的质量

R: 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依照国际单位制,F的单位为牛顿(N),m1和m2的单位为千克(kg),r 的单位为米(m),常数G近似地等于

×10^-11 N·m^2/kg^2(牛顿平方米每二次方千克)。

2.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1)应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应用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周期公式;

(2)应用在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3)如果要求密度,则用:m=ρV,V=4πR3/3

机械能

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

1.计算公式:w=Fs;

2.推论:w=Fscosθ, θ为力和位移间的夹角;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力和位移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力作正功,力与位移间的夹角是钝角时,力作负功;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求平均功率:P=W/t;

2.求瞬时功率:p=Fv,当v是平均速度时,可求平均功率;

3.功、功率是标量;

功和能之间的关系

功是能的转换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化;

动能定理

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数学表达式:w合=mvt2/2-mv02/2

2.适用范围:既可求恒力的功亦可求变力的功;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只考虑物体的初、末态,不管其中间的运动过程;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及其做的功;

(2)确定物体的初态和末态,表示出初、末态的动能;

(3)应用动能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重力势能

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 EP=mgh;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处处相等;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受力,判断是否遵受机械能守恒定律;

(3)恰当选择参考平面,表示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立方程、求解;

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

(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

(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

(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

(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

(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

(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元电荷

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

×10-19c;

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

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库仑定律

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

1.计算公式:F=kQ1Q2/r2 (k=×)

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

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

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

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电场强度

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

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

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

电场的叠加

在空间若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

解题方法:分别作出表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场强的有向线段,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场强;

电场线

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特性而人为假设的线。

1.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线;

2.电场线的形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G:\用锯木屑观测电场线.DAT

(1)只有一个正电荷: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无穷远;

(2)只有一个负电荷:起于无穷远,终于负电荷;

(3)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

3.电场线的作用:

(1)表示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则电场强(电场强度大);电场线疏则电场弱(电场强度小);

(2)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3)电场线的特点:

电场线不是封闭曲线;

同一电场中的电场线不相交;

匀强电场

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平行、且分布均匀。

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间距的平行线;

2.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是匀强电场;

电势差

电荷在电场中由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作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叫电势差,又名电压。

1.定义式:UAB=WAB/q;

2.电场力作的功与路径无关;

3.电势差又命电压,国际单位是伏特;

电场和功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势点)时电场力作的功。

1.电势具有相对性,和零势面的选择有关;

2.电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电势差和电势间的关系:UAB= φA -φB;

4.电势沿电场线的方向降低时,电场力要作功,则两点电势差不为零,就不是等势面;相同电荷在同一等势面的任意位置,电势能相同;

原因:电荷从一电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不作功,所以电势能不变;

5.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地方指向电势低的地方;

6.等势面的画法:相另等势面间的距离相等;

电场强度和电势差间的关系

在匀强电场中,沿场强方向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的距离的乘积。

1.数学表达式:U=Ed;

2.该公式的使适用条件:仅仅适用于匀强电场;

:两等势面间的垂直距离;

电容器

储存电荷(电场能)的装置。

1.结构:由两个彼此绝缘的金属导体组成;

2.最常见的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

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两电容器量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用“C”来表示。

1.定义式:C=Q/U;

2.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本领强弱的物理量;

3.国际单位:法拉 简称:法,用F表示

4.电容器的电容是电容器的属性,与Q、U无关;

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

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C=εs/4πkd;(其中d为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又称板间距;k是静电力常数,k=×;ε是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空气的介电常数最小;s表示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

1.电容器的两极板与电源相连时,两板间的电势差不变,等于电源的电压;

2.当电容器未与电路相连通时电容器两板所带电荷量不变;

带电粒子的加速

1.条件:带电粒子运动方向和场强方向垂直,忽略重力;

2.原理:动能定理:电场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W=Uq=1/2mvt2-1/2mv02;

3.推论:当初速度为零时,Uq=1/2mvt2;

4.使带电粒子速度变大的电场又名加速电场;

恒定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行成电流。

1.产生电流的条件:

(1)自由电荷;

(2)电场;

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我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3.电流的大小: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电流I表示;

(1)数学表达式:I=Q/t;

(2)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A

(3)常用单位:毫安mA、微uA;

(4)1A=103mA=106uA

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

1.定义式:I=_;

2.推论:R=U/I;

3.电阻的国际单位是欧姆,用Ω表示; 1kΩ=103Ω,1MΩ=106Ω;

4.伏安特性曲线

闭合电路

由电源、导线、用电器、电键组成。

1.电动势: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用E表示;

2.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叫外电路;外电路的电阻叫外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外电压;

3.内电路:电源内部的电路叫内电阻,内点路的电阻叫内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内电压;如:发电机的线圈、干电池内的溶液是内电路,其电阻是内电阻;

4.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

E=U内+U外;U外=RI;E=(R+r)I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闭合电路里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1.数学表达式:I=E/(R+r)

2.当外电路断开时,外电阻无穷大,电源电动势等于路端电压;就是电源电动势的定义;

3.当外电阻为零(短路)时,因内阻很小,电流很大,会烧坏电路;

半导体

导电能力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升越高而减小;

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电阻消失,成为超导;

1.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方入其中的磁极、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

2.磁铁、电流都能能产生磁场;

3.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4.磁场的方向:磁场中小磁针北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磁感线

在磁场中画一条有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中每点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1.磁感线是人们为了描述磁场而人为假设的线;

2.磁铁的磁感线,在外部从北极到南极,内部从南极到北极;

3.磁感线是封闭曲线;

安培定则

1.通电直导线的磁感线:用右手握住通电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环形电流的磁感线: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中心轴上磁感线的方向;

3.通电螺旋管的磁场:用右手握住螺旋管,让弯曲的四指方向和电流方向一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旋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

地磁场

地球本身产生的磁场;从地磁北极(地理南极)到地磁南极(地理北极)。

磁感应强度

磁感应强度是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的比值,叫磁感应强度。B=F/IL

2.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放在该点的小磁针北极的指向)

3.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特斯拉 T, 1T=1N/A。m

安培力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1.大小: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垂直时,电流所受安培力F等于磁感应强度B、电流I和导线长度L三者的乘积。

2.定义式:F=BIL(适用于匀强电场、导线很短时)

3.安培力的方向: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根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并使伸开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磁场和电流

1.磁铁和电流都可产生磁场;

2.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3.电流和电流之间亦有力的作用;

(1)同向电流产生引力;

(2)异向电流产生斥力;

4.分子电流假说:所有磁场都是由电流产生的;

磁性材料

能够被强烈磁化的物质叫磁性材料。

(1)软磁材料:磁化后容易去磁的材料;例:软铁;硅钢;应用:制造电磁铁、变压器。

(2)硬磁材料:磁化后不容易去磁的材料;例:碳钢、钨钢、制造:永久磁铁;

洛伦兹力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叫做洛伦兹力。

1.洛仑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断:伸开左手让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共面且垂直,把左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为正电荷运动方向(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洛仑兹力的方向;

(1)洛仑兹力F一定和B、V决定的平面垂直。

(2)洛仑兹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其大小

(3)洛伦兹力永远不做功。

2.洛伦兹力的大小

(1)当v平行于B时:F=0

(2)当v垂直于B时:F=qvB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8篇

1、力和力的图示

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

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施力物体

(2)受力物体

(3)力产生一对力

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

7、四种基本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

(4)弱相互作用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9篇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μFn来求解。

3.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物理知识点必修一

一、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3、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二、探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平衡

(2)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平衡方程可写成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受力情况;

③建立适当坐标;

④列出平衡方程

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牛顿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在对一个物体用力的时候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这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10篇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草花叶病毒等。

细胞的多样*和统一*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化细菌、乳*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_细胞学说(celltheory)_,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

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2、脂质: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固醇:包括胆固醇、*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3、多糖,蛋白质,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核苷*。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4、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为结合水和自由水

自由水():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结合水():组成细胞的成分之一

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和选择透过*。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或被苏丹iv染成红*);淀粉(多糖)遇*变蓝*;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氨基*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原因: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种类不同

(2)组成蛋白质数目不相同

(3)组成蛋白质的氨基*排列顺序不同

(4)每种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不相同

基因和染*体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1.染*体

(1)同源染*体: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体,并在减数第一次*(参考减数*)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若是三倍体及其他奇数倍体生物细胞,联会时会发生紊乱),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的一对染*体,在这一对染*体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2)非同源染*体:指大小,形态不同,且在减数*过程中不配对的染*体。

2.联会和四分,

(1)联会:是指减数第一次*过程中(前期)同源染*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交叉互换:指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单体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

(3)四分体:是在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减i)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体联会形成的四条染*单体的结合体。

3.染*单体

(1)染*体:生物体中的大多数细胞处于染*体状态,因为一般认为染*体只存在于有丝*的间期,而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状态,而只有极少数的细胞处于*期,拥有染*单体。

(2)染*单体:在*间期染*体只有一个dna分子,即2条脱氧核苷*链;而在*期的染*体有两个dna分子,也就是两条染*单体,4条脱氧核苷*链。

(3)非姐妹染*单体:不同着丝点相连的染*单体

(4)一对同源染*体=一个四分体=2条染*体=4条染*单体=4个dna分子。

二、减数*:

1.定义:减数*是进行有*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两次。减数*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

2.范围:进行有*生殖的生物

3.时期: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

4.场所:生殖器官内(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胚珠;精巢、卵巢内既有有丝*,又有减数*)

5.特点:染*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两次

6.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染*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数目减半

7.实质:一种特殊的有丝*

8.精子的形成过程

1个精原细胞(2n)

↓间期:染*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中期:同源染*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体分离(2n)

末期:细胞质均等*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前期:(n)

中期:(n)

后期:染*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体(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

4个精细胞:(n)

↓变形

4个精子(n)

9.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体复制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2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

中期:(n)

后期:(2n)

末期:(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1.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精华版

2.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3.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重点总结

4.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5.高一生物必修一各章节知识点框架

6.高中必修一生物知识要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11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1、动量:

可以从两个侧面对动量进行定义或解释:

①物体的质量跟其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

②动量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量度。

动量的表达式P=mv。单位是。动量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瞬时速度的方向。因为速度是相对的,所以动量也是相对的。

2、动量守恒定律:

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表达式,一般常用等号左右分别表示系统作用前后的总动量。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动量守恒定律一般是针对物体系的,对单个物体谈动量守恒没有意义。

②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例如碰撞、爆炸等,系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力,远比它们所受到外界作用力大,就可以把这些物体看作一个所受合外力为零的系统处理,在这一短暂时间内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③计算动量时要涉及速度,这时一个物体系内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照系的,一般取地面为参照物。

④动量是矢量,因此“系统总动量”是指系统中所有物体动量的矢量和,而不是代数和。

⑤动量守恒定律也可以应用于分动量守恒的情况。有时虽然系统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但只要在某一方面上的合外力分量为零,那么在这个方向上系统总动量的分量是守恒的。

⑥动量守恒定律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只要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系统内部各物体的相互作用,不论是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还是电力、磁力,动量守恒定律都适用。结

高中物理学习计划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物理现象分析比较复杂,物理模型建立不太容易,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如受力分析等,所以务必做好预习工作。

2.按照课本和自己保留的高一物理复习资料,认真的把电路问题再重点复习一遍,特别指出的是电路问题中的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电路的简化问题、电功、电功率等,必须把高一做过的此部分习题弄通弄精。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高中不再重新讲,但经常用到,是高考必考内容。

3.把初中课本上的力学问题重点复习一下,力学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如果力学学得好,则为整个高中物理打下良好基础。

4.要借一本高中必修四数学课本,自主学习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这部分知识在初中没有学,但是高中物理中第三章就要用到,它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必备知识。

5.通过读书或上网查询,如生活与物理、物理学史等,你会发现物理和我们的生活竟是如此密切,物理世界是如此奥妙无穷,变化莫测,博大精深,精彩纷呈!

复习物理的技巧

有很多考生,尤其是中等偏上的考生,往往很喜欢攻克哪些比较难的题目。但是对于大部分高考复习物理的你,一定要控制难题,多做“错题”,错题本必不可少。迎考复习必须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但其难易程度与数量应有所控制,成绩优异者可适当做一些难题,一般同学应少做或不做难题,因为一道难题,往往要消耗我们许多精力和宝贵的时间。做题不在多,但应达到练一点带全面的效果。

总体来说,高考物理试题,就涉及的内容可分为重点知识、一般知识(即方方面面的知识点)、实用知识、学史常识(有关物理学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年代等)、量具与实验、方法与能力等几大类型。而核心是重点知识和方法能力。实用知识、学史常识和量具实验中的某些内容,一般情况下记住就行了。

对于较有代表性的知识,像力矩、传动、振动、波动、声、分子运动论、固液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静电平衡、伏安电表量程的扩大、自感现象、交流电、变夺器、电磁振荡、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及核物理中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强调对其理解和应用。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12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质点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

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加速度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a=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 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恒定。当a与v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

②位移时间关系:

(2)重要推论

①速度位移关系:

②平均速度:

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Δx=xn+1-xn=aT2。

3.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

(2)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重力加速度g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的值最小,随高度增加g的值越小,通常情况下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3)规律:与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相同。vt=

4.竖直上抛运动

竖直上抛: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的运动.一般定V0为正方向,则g为负值.以抛出时刻为t=0时刻.

① 物体上升最高点所用时间:;

② 上升的最大高度:

③ 物体下落时间(从抛出点——回到抛出点):

④落地速度:,即:上升过程中(某一位置速度)和下落过程中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大小总是相等,方向相反.

练习题

【例1】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g=10m/s2)

答案:

1275m.

提示:

从气球上掉落的物体并非一脱离开气球就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而是会先竖直上抛,速度减到0之后再自由落体落下。这一点需要同学们注意!

5.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

(3)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4)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

(5)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6)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三次

6.位移-时间图象的信息点

(1)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图线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不表示轨迹。

(2)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切线的斜率表示某时刻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横截距表示物体出发的时刻,纵截距表示零时刻物体的出发位置。

7.速度-时间图象的信息点

(1)横坐标表时间,纵坐标表速度。图线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切线的斜率表示某时刻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横轴上方为正,下方为负)。

第三章 相互作用

1、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⑴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

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 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 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3.重力的大小:G=mg

3、弹力

1.弹力

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胡克定律: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典型例题:

如图所示,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处于自然状态的弹簧一端靠着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A,现对物体作用一水平恒力F,在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这一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A、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

B、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

C、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

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4、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

说明: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O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² 典型例题:

用水平外力将木块压在竖直墙上,使木块保持静止不动,如图所示,当水平外力增大时,则木块 ( )

A、对墙的压力增大,受静摩擦力不变

B、对墙的压力增大,受静摩擦力增大

C、对墙的压力不变,受静摩擦力不变

D、对墙的压力增大,受最大静摩擦力不变

答案:

5、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⑴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⑵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1)一个物体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这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亦即F合=0

(1)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2、力学单位制

1.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基本单位就是根据物理量运算中的实际需要而选定的少数几个物理量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确立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2.在物理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与其它的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力学单位制。选用不同的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力学单位制,其中最常用的基本单位是长度为米(m),质量为千克(kg),时间为秒(s),由此还可得到其它的导出单位,它们一起组成了力学的国际单位制。

² 典型例题:

物体在F1、F2两个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方向( )

A、一定沿F1的方向

B、一定沿F2的方向

C、不是沿F1方向就是沿F2方向

D、可能既不沿F1的方向,也不沿F2的方向

答案:

方向应是沿着F1、F2的角平分线的方向

² 典型例题:

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小车便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

A、力是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B、力是使物体产生速度的原因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答案:

第五章 曲线运动

一、曲线运动及其研究

1.曲线运动

(1)性质:是一种变速运动。作曲线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和所受合力不为零。

(2)条件:当质点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质点做曲线运动。

(3)力线、速度线与运动轨迹间的关系:质点的运动轨迹被力线和速度线所夹,且力线在轨迹凹侧,如图所示。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一是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效性和等时性;二是各分运动具有独立性。

(3)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是要对相关矢量(力、加速度、速度、位移)进行合成与分解,使合矢量与分矢量相互转化。

二、平抛运动规律

1.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轨迹方程为

2.几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1)加速度

①分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零,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为g。

②合加速度:合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因此,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速度

①分速度: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分速度为vx=v0;竖直方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分速度为。

②合速度:合速度。

,为(合)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3)位移

①分位移:水平方向的位移,竖直方向的位移。

②合位移:物体的合位移

, ,α为物体的(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4)注意:平抛运动的时间由高度决定

三、圆周运动的描述

1.运动学描述

(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①线速度(v):,国际单位为m/s。质点在圆周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w):,国际单位为rad/s。

③转速(n):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所转过的圈数,单位为r/s(或r/min)。

④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国际单位为s。

⑤向心加速度: 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国际单位为m/s2。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角速度、转速、周期、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2)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

①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②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③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④转速与周期的关系:

⑤向心加速度与其它量的关系:

2.动力学描述

(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向心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可以是某一性质力充当,也可以是某些性质力的合力充当,还可以是某一性质力的分力充当。

(2)向心力的表达式: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向心力表达式为。

² 在水平面上转弯的汽车,向心力是( )

A、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

B、静摩擦力

C、滑动摩擦力

D、重力、支持力和牵引力的合力

² 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L=的细线悬挂后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已知在最高点的速度v1=4m/s,则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细绳拉力多大?(g=10m/s2)

答案:

15N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天体的运动规律

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提示了天体的运动规律,回答了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

1.开普勒第一定律说明了不同行星的运动轨迹都是椭圆,太阳在不同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表明:由于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所以行星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越近速率就越大,离太阳越远速率就越小。所以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最大,在远日点的速率最小;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告诉我们: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比值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仅与中心天体——太阳的质量有关。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同样适用于其他星体围绕中心天体的运动(如卫星围绕地球的运动),比值仅与该中心天体质量有关。

三、宇宙速度

V1= km/s(使卫星上天成为地球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最大的环绕速度)

V2= km/s(使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成为太阳系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V3= km/s(使卫星逃离太阳系的最小发射速度)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13篇

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

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 F合 =ma 。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 =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

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mg-ma,当a=g时F=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① 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② 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7,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1.楞次定律:(“阻碍”——“变化”;不是“阻止”)

四个说法——

(1)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2)阻碍相对运动;

(3)使线圈有变大或者变小的趋势;

(4)阻碍自身电流变化

理解技巧——

你要来我偏不让你来,你要走我偏不让你走,但是阻止不住你的来往

你要变大我偏不让你变大,你要变小我偏不让你变小,但是阻止不住你的变大或变小

(相见时难别亦难!)

即“新磁场阻碍原磁场的变化”

实际上楞次定律只能直接判断出“新磁场的方向”,并不能直接判出I的变化。应该再由安培定则判出I的变化。

2.楞次定律:求感应电流的方向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感应电流的大小

二者合起来就可以求出完整的电流。

3.物理“最高点”和“最低点”:

在复合场中,与合力方向重合的直径的两端点是物理最高(低)点。

4.电场、磁场、复合场中是否计重力的依据——

基本粒子(电子、质子一般不计重力,除非特别说明或者暗示)

宏观小物体(液滴、尘埃、小球一般计重力,除非特别说明或者暗示)

其中的d必须是沿着电场线方向的距离。

6.比较难接受和难理解的概念:(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电势差)

技巧:重力场与电场对比(高度-电势,高度差-电势差)

7.含容电路的动态分析:

(1)先写出公式C=Q/U=εs/4πkd ; E=u/d=4πkQ/εs

(2)与电源接通则U不变,与电源断开则Q不变

(3)插入电介质(即绝缘体)则介电常数增大,插入导体相当于两极板间距d减小。

(4)技巧——认为一个电荷发出一条电场线,由疏密变化判断E变化。

8.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

(1)先写出公式I=E/(R+r)

(2)只要外电路中有一个电阻增大,则外电阻增大,否则减小

(3)由I——U内——U外

(4)由干路到支路,由不变量判断变化量。

9.绝缘体不导电。(此说法错误,其定义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只要说到“超导体”,其电阻一定为零!

10.靠近电源的不变外电阻可以看做内阻(技巧)

11.“欧姆定律”(包括“部分”与“闭合”)适用条件——纯电阻

电功、电热、电功率、热功率的公式选择由“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决定,最佳方法如下:

纯电阻 ——以上四个量的公式都有三个可以按照题意条件任意选择。

非纯电阻——以上四个量的公式都是唯一的。W电=UIt,Q=I2RT,P电=UI,P热=I2R.

(电动机转动时是非纯电阻,不转时是纯电阻)

12.电场中的几个基本物理量——场强、电势、电势能

比较上述量的大小时有两法:

(1)定量:公式法 E=F/q=kQ/r2n ΦA=UAo(求某一点的电势即求这一点到零电势点的电势差)

EpA=qΦA(即求A点的电势或者电势能都可以用此公式,

特别注意用此式时三个量一定要严格带入正负号)

(2)定性:文字表述法(更简单有效,常用)

电场线的疏密表示场强的强弱,

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

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降低,反之升高。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14篇

一、基本概念

1、质点

2、 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15篇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

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16篇

一、基本关系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推论

1、 vt/2=v=(v0+v)/2

2、vx/2=

3、△x=at2 { 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五、理解伽俐略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17篇

1、水的密度:ρ水=×103kg/m3=1 g/ cm3

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_左物右码_。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电动势的方向知识点

电动势的方向可以通过楞次定律来判定。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指出:感应电流的磁场要阻碍原磁通的变化。对于动生电动势,同学们也可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也就找出了感应电动势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楞次定律的应用更广,其核心在”阻碍”二字上。

(1)E=n_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sinA(切割磁感线运动)E=BLV中的v和L不可以和磁感线平行,但可以不和磁感线垂直,其中sinA为v或L与磁感线的夹角。{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其中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显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对其本质的深入研究所揭示的电、磁场之间的联系,对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电磁感应现象在电工技术、电技术以及电磁测量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18篇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物理必修一匀速圆周运动知识点

1.线速度的大小等于弧长除以时间:v=s/t,线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

2.角速度的大小等于质点转过的角度除以所用时间:ω=Φ/t

3.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间的关系:

(1)v=2πr/T;

(2) ω=2π/T;

(3)V=ωr;

(4)f=1/T;

4.向心力:

(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力,这个力叫向心力。

(2)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

(3)特点:①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②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

(4)计算公式:F向=mv2/r=mω2r

5.向心加速度:a向= v2/r=ω2r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19篇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 秒末”,“速度达 2m/s 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③v=s/t 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②v=s/t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20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基本概念

1、质点

2、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基本关系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推论

1、vt/2=v=(v0+v)/2

2、vx/2=

3、△x=at2 { 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五、理解伽俐略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三种常见的'力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弹力

(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

(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

(1)、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f=uN。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

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

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 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三、力的分解

1、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

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

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

2、两个概念:①、力

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表述)

2、公式:F合=ma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要点:

①、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合力。②、矢量性③、瞬时性

④、独立性⑤、相对性

三、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1、内容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①等值、反向、共线、异点②瞬时对应③性质相同

④各自产生其作用效果

3、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四、力学单位制

1、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质量(m)时间(t)

力学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

2、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

五、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v0 v t x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F合或某个分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的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在Y轴和X轴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都应统一单位,一般统一为国际单位。

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

六、平衡状态、平衡条件、推论

1、处理方法:解三角形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封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

2、若物体受三力平衡,封闭三角形法最简捷。若物体受四力或四力以上平衡,用正交分解法

七、超重和失重

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超重指加速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ma;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ma。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21篇

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

2.公式:a=Δv/Δt

3.单位:m/s^2(米每二次方秒)

4.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方向始终相同。特别,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反。

5.物理意义:表示质点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

举例:假如两辆汽车开始静止,均匀地加速后,达到10m/s的速度,A车花了10s,而B车只用了5s。它们的速度都从0m/s变为10m/s,速度改变了10m/s。所以它们的速度变化量是一样的。但是很明显,B车变化得更快一样。我们用加速度来描述这个现象:B车的加速度(a=Δv/t,其中的Δv是速度变化量)

6.注意:

1.当物体的加速度保持大小和方向不变时,物体就做匀变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

2.加速度可由速度的变化和时间来计算,但决定加速度的因素是物体所受合力F和物体的质量M。

3.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也可以很小。

4.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相对于同一参考系)。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看作是无数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合成。

5.加速度因参考系(参照物)选取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

6.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时,即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是正数;反之则为负数。

特别地,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恰好等于90°时,物体既不加速也不减速,而是匀速率的运动。如匀速圆周运动。

7.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产生加速度,或者说力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说明当物体做加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时,加速度为正值;当物体做减速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时,加速度为负值。

8.加速度的大小比较只比较其绝对值。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物理知识点必修一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

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5、重力(A)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3.重力的大小:G=mg

6、弹力(A)

1.弹力

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

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弹力: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22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位移:平面直角坐标系 通常设位移方向与x轴夹角为α

2.曲线运动的速度:

①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②速度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分解为水平速度Vx及竖直速度Vy,V2=Vx2+Vy2

3.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是矢量,方向或大小任一的改变都会造成速度的变化,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一定改变)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二.平抛运动(曲线运动特例)

1.定义: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这时的运动叫做抛体运动,抛体运动开始时的速度叫做初速度。如果初速度是沿水平方向的,这个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的速度:①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初速度V0即为Vx一直保持不变

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Vy=gt

③合速度:V2=Vx2+Vy2=V02+(gt)2 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θ tanθ=Vy/V0=gt/V0

3.平抛运动的位移:①水平方向 X=V0t

②竖直方向y=1/2gt2 ③合位移 S2=x2+y2=(V0t)2+(1/2gt2 )2 方向:与X轴夹角为α tanα=y/x=V0t/?gt2=2V0/gt

三.圆周运动

1.线速度V:①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量度 该比值即为线速度 ②V=Δs/Δt 单位:m/s③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tips:方向时时改变)

2.角速度ω: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它与圆心连线扫过角度的快慢来描述,即角速度 ② 公式 ω=Δθ/Δt (角度使用弧度制) ω的单位是rad/s

3.转速r: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圈数 单位:转每秒或转每分

4.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 单位:秒S

5.关系式:V=ωr(r为半径) ω=2π/T

6.向心加速度①定义: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②表达式 a=V2/r=ω2r=(4π2/T2)r=4π2f2r=4π2n2r(n指转过的圈数)方向:指向圆心

7.向心力 F=mV2/r=mω2r=m(4π2/T2)r=4π2f2mr=4π2n2mr 方向:指向圆心

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①铁路的弯道:

②拱形桥:(1)凹形:F向=FN-G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上 (2)凸形:F向=G-FN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③航天器失重:航天员受到地球引力与飞船座舱的支持力,合力提供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所需的向心力 mg-FN=mv2/R v=√gR时FN=0 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

④离心运动(逐渐远离圆心):(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总有沿切线方向飞去的倾向。当向心力消失或不足时,即做离心运动

(2)应用:洗衣机脱水 加工无缝钢管(离心制管技术)

(3)危害:公路弯道不得超速 高速转动的砂轮 飞轮不得超速 否则会酿成事故

四.开普勒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

3.开普勒第三定律:①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②a—椭圆轨道的半长轴 T—公转周期 则 a3/T2=k 对同一个行星来说,k为常量

五.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F=Gm1m2/r2 G为引力常量r的单位为米;m的单位为千克;F的单位为N

3.适用范围:自然界任意两个物体

4.引力常量 G=×10-11N·m2/kg2 卡文迪许(英) 扭秤实验

5.应用①地球质量:(1)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所受的重力mg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即mg=GmM/R2 M=gR2/G R为地球半径 M为地球质量

②计算天体质量:设M为某天体质量 r 为环绕星体的轨道半径 T为环绕周期

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可知 GMm/r2=(m4π2/T2)r 得出M=4π2r3/GT2

6.宇宙航行:①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超过该速度,脱离地球。最大的环绕速度,最小的发射速度)

②第二宇宙速度:太阳系内

③第三宇宙速度:脱离太阳系

7.经典力学具有局限性:适用于低速宏观

六.能量

1.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重力势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七.功(W)

1.物体做功的条件:①力 ②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2.公式:W=FLcosα F—力 L—位移 α—力与位移的夹角

3.单位: 焦耳 J 1J=1N·m 标量

4.正功与负功 ①α=π/2 不做功 ②α<π/2 正功 ③π/2 <α<=π 负功

5.当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

八.功率(P)

1.定义:做功的快慢

2.公式: P=W/t=Fv 单位 瓦特 简称瓦 符号:W 1W=1J/s

九.重力势能(Ep)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表达式:Ep=mgh

3.重力做的功(WG):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得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运动的路径无关 WG =mgh1-mgh2=Ep1-Ep2 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正功

4.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物体的重力势能总是相对于某一水平面来说的,这个水平面叫做参考平面。在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取做零。

5.势能是系统共有的

十.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各部分之间,由于有弹力的相互作用,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弹性势能

十一.动能定理

1.动能表达式:Ek=1/2mv2

2.动能定理:

①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②表达式:W=Ek2-Ek1 (W指合外力做的功)

十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十三.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高中怎么才能学好物理 学好物理的技巧在哪里

物理是高中理科的一门重头戏,学好物理对于理科生提分十分重要。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那么,高中怎么学好物理?具体内容如下:

就是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对第二天所要学习的课本内容进行预习,通过课前的阅读了解知识重、难点和疑点,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前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请教,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一直保存。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如果有矛盾就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能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题目。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对于完成作业要有如下的五点要求:①书写工整;②作图规范;③表达清楚;④推理严密;⑤计算准确。还有作业批改完发下去以后,有错的要认真订正并装订保存好,留待以后复习时用。

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要随手拿专门的本子记下,然后通过再思考琢磨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来解决。专门的本子命名为“疑难问题记录本”,记完一本要再换一本,每本都要编号保存着。

每学完一个板块,要把分散在各章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想活跃。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23篇

1、性质:接触力

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

3、弹力产生条件

(1)挤压

(2)发生弹性形变

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5、常见弹力

(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

(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

(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

k劲度系数N/mx伸长量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24篇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_)]、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和统一*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化细菌、乳*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

无机物无机盐

组成细胞蛋白质

的化合物脂质

有机物糖类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基*: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分子通式:

NH2

R—C—COOH

三、氨基*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

(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25篇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26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基本要求: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值及变化范围.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难看出,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关键是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因为物体的运动是比较直观的,但千万不要认为“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方向,这是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所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例如,你在运动的汽车上推动箱子时,箱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箱子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当然这里的关键也是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成为一个难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①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摩擦力大小的确定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遵循关系式F=μFN,式中的F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称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式中的μ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及是否发生相对滑动无关,μ没有单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与物体的运动性质无关,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只要出现相对滑动,滑动摩擦力恒为F=μFN.

(2)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部因素决定,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确定其大小.目前可根据初中二力平衡知识求解静摩擦力.当人的水平推力增大到某一值时,物体就要滑动,此时静摩擦力达到值,我们把它叫做静摩擦力(Fm).故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

3.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效果

(1)两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

②两物体间存在弹力;

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因此,若两物体间有弹力产生,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若两个物体间有摩擦力产生必有弹力产生.

(2)静摩擦力中的“静”指的是相对静止,滑动摩擦力中的“滑动”指的也是相对滑动,其中应以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参考系.静摩擦力产生在相对静止(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两物体间,但这两个物体不一定静止,它们可能一起运动,所以,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滑动摩擦力产生在相对滑动的两物体之间,但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静止的.

(3)在两种摩擦力的定义中都出现了“阻碍”一词,所以有些同学就认为,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其实不然,摩擦力的方向只是与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的只是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对于物体的实际运动(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例如:人跑步时地面给人的摩擦力就是动力;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时,摩擦力也是动力.

压强知识

1. 水的密度:ρ水=×103kg/m3=1 g/ cm3

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 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 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 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 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 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14. 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 V物

15. 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电动势的方向知识点

电动势的方向可以通过楞次定律来判定。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指出:感应电流的磁场要阻碍原磁通的变化。对于动生电动势,同学们也可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也就找出了感应电动势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楞次定律的应用更广,其核心在”阻碍”二字上。

(1)E=n_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sinA(切割磁感线运动) E=BLV中的v和L不可以和磁感线平行,但可以不和磁感线垂直,其中sinA为v或L与磁感线的夹角。{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其中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显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对其本质的深入研究所揭示的电、磁场之间的联系,对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电磁感应现象在电工技术、电技术以及电磁测量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物理必修一各章总结 第27篇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共力点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2.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1.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牛顿第二定律

1.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

2.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3.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4.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5.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