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1篇

今天是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节日是经_批准、_批复,自20xx年设立的,节日时间为每年“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是一件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20xx年5月,袁隆平(已故)、申纪兰(已故)、冯巩、海霞、冯骥才、李子柒等6人获聘“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

互助道小学利用这个契机,开展节粮爱粮教育,通过电子屏、红领巾广播等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丰收节的介绍和宣传;作为天津市中华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我们充分挖掘剪纸艺术与传统节日相融合的契机。剪纸小组的孩子们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农民想要得到一年的丰收,就得时刻关注节气变化。因此剪纸小组开展了24节气的主题剪纸活动;美术组的教师也利用今天这个教育契机,调整授课内容,组织各年级学生开展以“丰收节”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

作为少先队员,我们也要通过这个节日,一边与广大的农民们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另一边也要进一步形成爱粮、节粮的好习惯,尊重劳动、俭以养德、珍惜幸福,共同参与到“光盘行动”中。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2篇

在全国第二十五届“119消防宣传日”来临之际,日前,二七区马寨镇属刘胡垌小学、燕蓉希望小学、马寨一中等学校均开展了“重视消防安全提高消防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马寨一中举行“119消防日”板报评比。这次黑板报评比活动以“119”消防周宣传活动为契机,紧扣今冬明春消防安全教育活动的主题,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让老师、学生树立消防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黑板报制作形式多样,简洁明快,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内容涉及消防日的介绍、火灾处理办法、逃生误区、如何自救等诸多方面。一句句琅琅上口的.消防宣传标语、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图文漫画,构成了校园里、班级中宣传消防知识的一道亮丽风景。

刘胡垌小学、燕蓉希望小学先后组织开展了xxxx年消防演练,让孩子们熟知火灾逃生技巧,熟悉学校消防逃生路线。为增加逼真性,让孩子们第一时间进入角色,演习开始时燃放了一枚橙色烟雾弹,校园里烟雾弥漫。“火情”发生后,学校马上启动一级应急预案,利用广播向全校师生告知险情,命令紧急疏散。尖锐的警报声中,孩子们用手捂住口鼻,猫着腰从教学楼里鱼贯而出,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消防演练结束后,刘胡垌小学石福伟校长还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安全消防知识讲座。通过演示为燃烧的火柴灭火等方式,形象地讲解消防设备的使用及火灾逃生常识等,要求大家看到火灾不围观,遇到事情不慌乱。

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全体师生对消防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师生们学到了安全消防知识,提高了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使“参与社区消防建设平安家园”观念更深入人心。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3篇

新《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迫在眉睫。本学期我们根据本园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科研、园本培训活动,将教师科学的教育理念内化,逐步过渡到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本学期,开展了一系列的互动游戏——改变教师在课程进行中的角色。在边游戏、边学习、边思考中,巧妙地将“育己”与“育人”整合、发展起来,使教师们亲身感受作为“学者”与“教者”对课程的不同的感悟、体验与需求,进而激发了教师自觉提高理论水平、现代教育技能的积极性。通过一学期的互动游戏,教师对课程观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如:在游戏《夸夸我》中大家知道了赞赏别人和受到赞赏都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认识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不吝啬我们的大拇指。随着游戏的深入,更加明确了为什么不同的人对自己有不同的评价?评价的深度、广度为什么会不一样?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和同事的搭班为什么经常会不协调?家长工作为什么开展不顺利?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对方的了解不够,沟通不够。

而游戏《划去不重要的》更是让老师们明白了学会“舍得”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集体教学活动中,要学会归纳,抓住主要的!游戏《看图说话》让我们明白了要以孩子的教来设计老师的学是多么的重要!同时,让我们不断地思考每个人阅读方式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思维的方式导致每个人对阅读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阅读方式。

互动游戏积极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双向沟通,鼓励教育者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这样的互动游戏,老师们的收获是深刻的,学习是主动的,运用是灵活的。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4篇

秋分时节,瓜果飘香,秫熟稻馨。放眼神州,尽是丰收美景;细听华夏,到处田野欢歌。从西部的川西坝子到东部的浙江乡间,从雄浑塞北的嘎查到旖旎南国的村落,丰收号子唱起来,乡村文化火起来,农产品售卖忙起来,喜悦洋溢在中国乡村。

9月23日,浙江嘉兴南湖区湘家荡农业公园,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此举行。《红船》《丰收之歌》等乡村文化艺术表演首先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欣赏表演之余,人们沿田间步道,领略优质稻数字化生产示范方、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成果展、金秋消费季特色农产品展销、农创客“双创”展示推介以及采菱、裹粽等庆丰收传统民俗的魅力。

智慧农业数字营销,是丰收的底色。在金秋消费季特色农产品展销环节,微信视频号助农直播向全国网友推荐优选农产品,柞水木耳、滁州菊花、石城白莲等农产品悉数上架。在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成果展上,自动采摘、自动巡检、自动喷药等机器人让人耳目一新,国家、省、市三级农业数据平台应用成效显现。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特色农产品现场展示展销,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促消费活动,还组织头部主播开展农产品公益直播带货。

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是丰收的底气。这几天,在江西省定南县岭北镇梅香葡萄园,一串串葡萄悬挂枝头玲珑剔透,游客穿梭藤架间忙着采摘,一派喜人场景。“赶上阳光玫瑰葡萄丰收,不少顾客前来采摘和订购新鲜葡萄。”葡萄园负责人曾小军说,进入葡萄采摘期以来,游客采摘络绎不绝,明年将引种更加优质的葡萄品种,让葡萄丰收带动更大经济效益。定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黎先建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双丰收,种植业与畜牧业齐发展,丰收节成为展现乡村产业素质的大舞台。

农耕文明深入人心,是丰收的底蕴。从丰收大集、农事绝活到体育比赛、文艺汇演……今年的丰收节突出文化底蕴,融合农耕文化、聚焦农时农事,展示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连日来,各地坚持农民主体、城乡共庆、全民共享,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群众性特色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和市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不少地方开展农民歌会、乡村摄影、丰收诗歌朗诵活动,让丰收节既有乡土气息,又有文化韵味。

丰收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说,今年丰收节主场活动安排在长江流域的浙江嘉兴、湖南长沙、四川德阳,长江经济带11省份参加,呼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长江大保护战略,有利于带动各地办好丰收节。组委会的教育、文旅、体育等18个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开展文化研学、产品促销、民俗节庆、农民赛事等近百项庆丰收活动。各地因地制宜,举办一系列极具乡土气息、现代元素的产品展示、民俗表演、为农服务等活动。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丰收时节的华夏大地,笑容写在农民脸上,幸福留在农民心里。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5篇

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多次召开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为了开好20xx年第x届农民丰收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永利乡多措并举想抓手,充分利用农民丰收节契机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乡村治理上台阶。

一是多元化宣传农民丰收节重要意义,营造农民自己的节日氛围。为充分展示我乡农民劳动成果,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介各类特色农副产品,带动古路村体验式旅游,我乡通过横幅、展板、微信群、村村响等方式,大力向社会群众宣传农民丰收节重要内涵意义,在全乡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二是找准定位谋发展,千方百计保障农业特色产业提效增收。我乡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特点,发展了花椒、脆红李、高山蔬菜、苹果等特色产业。依托集体经济组织优势,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用政策鼓励农民自力更生、积极作为,促进农业多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我乡作为少数民族聚居乡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充分彰显了我乡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精气神;充分展现出我乡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形象;通过农民丰收节的开展,切实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了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改善了农村社会风气,促进乡村治理迈向现代化。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6篇

一、主题活动目标:

《朋友,你好》这个主题的活动中,教师主要让幼儿能在在情感上、生活上尽快地适应中班的生活,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初步学习为他人服务,形成责任意识,克服依赖心理。让他们愿意与周围的伙伴一起玩,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如:轮流、等待、谦让、协商等,能与他们友好相处,学习关系他人。愿意参与分享活动,能用合理的方法结交多个朋友,体验同伴间温馨的友谊。

二、养成教育:

1、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角中种植的植物,让幼儿每天给照顾植物,发现植物的变化。在自然角我们设立了,“你今天照顾我了吗?”“请你和我说说话”“请你给我浇浇水”等一些温馨的语言,引导孩子对自然角产生兴趣。

2、本学期我们班继续开展绘本阅读家长带来了很多的绘本,教师注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睡前给孩子们进行绘本的阅读活动,同时注意培养孩子们阅读习惯,学习从前往后翻书,提醒孩子爱护图书。引导孩子正确观察绘本中的细节。对个别看书方法不正确的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幼儿,教师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3、在班级中,教师提醒、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说普通话。对个别发音不正确或地方方言较重的幼儿教师及时的给予纠正,例如周小淇。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还有意识的让幼儿学习一些礼貌用语并鼓励他们积极的与同伴交流,是他们在语言方面有一定的进步。

4、最近天气忽冷忽热,班级里有个别孩子对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经常生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因为甲型流感的原因,发烧的孩子必须7天才能入园,大部分家长都能积极的配合。

5、继续拓展南京大排档游戏的内容,丰富材料,增加游戏情节。

三、环境创设:

1、教师请家长配合收集了男、、女厕所的标记并张贴在墙上,让幼儿了解,帮助幼儿区分男、女厕所。

2、请幼儿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带入园布置到墙上,让幼儿在日常活动观察、比较,自由交谈男女生的区别。教师还和幼儿一起开展了游戏“请你猜猜我是谁?”,幼儿活动的兴趣非常大,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游戏,幼儿对自己和同伴成长的`变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游戏活动:

1、教师在美工区中,增添了游戏的材料,让幼儿尝试设计发型,幼儿通过设计活动,对男孩、女孩在形象上的差别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把生活中父母、老师、同伴的发型融入到画面中,既丰富了画面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2、通过“娃娃家”的游戏,幼儿进一步的感受到了“爸爸与妈妈”在家中应分工合作,一起协商,共同游戏。

五、日常活动: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进行讨论:男生、女生的差别,还知道幼儿观察男生与女生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区别,如:男孩子站着小便,女孩子蹲着小便;男孩子的衣服色彩单调,女孩子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等,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

六、社区和家长活动:

请家长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鼓励他们与别人交往,多结交新的朋友,锻炼他们的交往、协商等能力。

七、社区和家长工作:

1、我们中一班设计了水果大聚会——家庭创意水果拼盘大赛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尝试,在尝试中学习,幼儿在制作水果拼盘的同时,动手切水果、剥水果、拼水果等,激发幼儿的乐趣及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与父母共同参与活动,增进与双亲之间的感情,营造和谐的家校教育环境。

2、请家长利用休息的时间带孩子去商场看看男装部与女装部,到公共场所中观察男厕所与女厕所的标记并记录下来带入园,使幼儿认识厕所的标记并知道自己应该上哪个厕所,给幼儿今后的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7篇

我园要求教研组长在组织课程审议和主题审议时,与对目标的学习和解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以便能更好的把握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更高。通过集体备课,有效加强教师的反思实践能力。本学期,我园的集体备课的重点是对语言教学领域、数学教学领域目标的学习和把握。但是,我们也发现了需要老师改进的地方:老师对活动本身的把握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1、本学期,加大了对随堂课的听课力度。在听课中我们看到了年轻教师们的亮点:亲切的教态使她们具有的亲和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她们的稚嫩,如环节的设计和对细节的处理等、活动前期的准备不够。下学期的思路要求各教研组长、平行班的教师一起参与听课,从活动本身的价值、活动的目标及重难点的把握入手来评价活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

2、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自我提高意识。提高教师素质,关键就是要让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原则。本学期,根据我园教师的不同层次分别推荐并组织购买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化成长书籍,如:《竹节的力量》、《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教师专业化成长》、《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等,并结合县教师进修学校的统一部署为全体教职员工配备《给幼儿教师的1010条建议》(语言),要求详读并及时做好了摘记。

3、让她们接受更多的学习机会,武装她们的教育理论思想,提高她们的教学能力。本学期,我们先后派遣了16位教师分别赴南京和上海参加全国幼儿园音乐教学现场观摩与研讨、全国幼儿园教师有效教学设计与实施高级研修班的活动。聆听了这几所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的讲座,从专家的理论引领到结合实地观摩的过程中,感觉到她们的先进理念和实实在在的做法确实让孩子们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提高,更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随笔评比、教师主题折纸评比活动等。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精心准备,活动后的个人反思与集体评析,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身评析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评比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了彼此的亮点,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使评比成为彼此成长的舞台。同时,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老师的论文分别获得了市、县一二三等奖。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8篇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到之际,按照区教育工会的指示精神,我校以“颂改革、促振兴、建和谐”为主题,共建和谐、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唱响“劳动光荣,教师伟大”的主旋律,开展庆“五一”系列活动,以展示教师风采,激发广大教职工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教职工过好自己的节日,现把此次系列活动总结如下:

一、组织开展踏青活动,舒缓教师紧张的工作压力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校教育工会组织全体教师来到大连滨海路。漫步在滨海路上,体会着滨海路的浪漫与多情,忙碌的老师们也由此感到消遣放松,很是惬意。同时也将调整好身心准备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

二、组织开展学习“杨爱军事迹”活动,加强教师师德培养

为全面加强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增强教书育人、敬业乐教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职业精神,全面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做一个富有激情的好教师。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杨爱军事迹”活动。教师们观看了“杨爱军事迹”的录像片,聆听校长及专家的讲座,教师们撰写了学习笔记、教育随笔,进行了演讲比赛。

三、组织开展教学节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我校此次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举办的第三届教学节活动,不仅是对老师们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学校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开展情况的一次大检阅,它为展现教师的`专业素质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次教学节盛况空前,由个人素质、提升理念和实践研究三大板块10个项目组成。通过这些活动,启迪老师们的才智,发展老师们的特长。教师们在活动中有思想的翱翔,有感情的抒发,有激情的旋律,有技能的展示,有科学的探索,有诗意的飞扬,各项比赛充分展示了教师们的教学才华,展示了学校教学文化特色,丰富了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校园和谐团队建设。

可以说,以上活动依据“教工欢迎、广泛参与、师生互动、立足实效”来精心设计各项活动,通过新颖的载体、丰富的活动、扎实的工作,让广大会员感到贴心,振奋精神,展示风采,凝聚力量,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为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9篇

继上学期的团日活动圆满结束后,新一学期的“团员教育活动”也缓缓谢幕,为挽留有意义的日子,该作一曲小结。

“拥团爱校”是我们本次主题班会的口号,我们以响应团的号召,热爱我们的校园,崇尚我校的办学理念为宗旨,开展了一次具有教育性意义的“团员教育活动”,此活动形式多样,团与校的节目相交错进行,其间不乏枯燥,让同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接受更多的团知识,培养更高的爱校热情。

回顾这一次的活动,我们首先以“合唱团歌”导入主题班会,继而进行“团知识小测试”,其中有抢答题,选择题。尤以抢答题的效果最佳,气氛颇为活跃。接着是两首校园歌曲的演唱,此环节歌唱的'是校园纯洁友善,书香气息。然后是两位先进党员“沈浩,谭凯”事迹的介绍,这一环节,挖掘党员灵魂的精髓,以党员的事迹为标榜,让同学们从中启发,从一名优秀的团员做起,逐渐向党组织靠拢。最后环节,我们就学校的办学理念展开了一场精彩,具有教育意义的小品“重修天王之教育版”,把整个活动推向极致。最终,我们以大合照结束了这一次的班会。

当然,开展此次活动,仍有不足之处,出现极个别的同学无故缺席,未能积极涌入班集体的活动。但是,就总体而言,能够达到这次“团员教育活动”的预期效果,在此,我衷心的希望我们班的同学铭记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向上,为成为一名先进党员打好牢固的 “思想,行为,言语”等各方面的基础。

这次团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动员了班上的大部分班干部,因为他们的大力支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才能使这次活动圆满成功。在此,我表以衷心的感谢,愿我们班集体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只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10篇

秋分时节,瓜果飘香,秫熟稻馨。放眼神州,尽是丰收美景;细听华夏,到处田野欢歌。从西部的川西坝子到东部的浙江乡间,从雄浑塞北的嘎查到旖旎南国的村落,丰收号子唱起来,乡村文化火起来,农产品售卖忙起来,喜悦洋溢在中国乡村。

9月23日,浙江嘉兴南湖区湘家荡农业公园,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此举行。《红船》《丰收之歌》等乡村文化艺术表演首先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欣赏表演之余,人们沿田间步道,领略优质稻数字化生产示范方、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成果展、金秋消费季特色农产品展销、农创客“双创”展示推介以及采菱、裹粽等庆丰收传统民俗的魅力。

智慧农业数字营销,是丰收的底色。在金秋消费季特色农产品展销环节,微信视频号助农直播向全国网友推荐优选农产品,柞水木耳、滁州菊花、石城白莲等农产品悉数上架。在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成果展上,自动采摘、自动巡检、自动喷药等机器人让人耳目一新,国家、省、市三级农业数据平台应用成效显现。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特色农产品现场展示展销,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促消费活动,还组织头部主播开展农产品公益直播带货。

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是丰收的底气。这几天,在江西省定南县岭北镇梅香葡萄园,一串串葡萄悬挂枝头玲珑剔透,游客穿梭藤架间忙着采摘,一派喜人场景。“赶上阳光玫瑰葡萄丰收,不少顾客前来采摘和订购新鲜葡萄。”葡萄园负责人曾小军说,进入葡萄采摘期以来,游客采摘络绎不绝,明年将引种更加优质的葡萄品种,让葡萄丰收带动更大经济效益。定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黎先建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双丰收,种植业与畜牧业齐发展,丰收节成为展现乡村产业素质的大舞台。

农耕文明深入人心,是丰收的底蕴。从丰收大集、农事绝活到体育比赛、文艺汇演……今年的丰收节突出文化底蕴,融合农耕文化、聚焦农时农事,展示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连日来,各地坚持农民主体、城乡共庆、全民共享,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群众性特色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和市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不少地方开展农民歌会、乡村摄影、丰收诗歌朗诵活动,让丰收节既有乡土气息,又有文化韵味。

丰收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说,今年丰收节主场活动安排在长江流域的浙江嘉兴、湖南长沙、四川德阳,长江经济带11省份参加,呼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长江大保护战略,有利于带动各地办好丰收节。组委会的教育、文旅、体育等18个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开展文化研学、产品促销、民俗节庆、农民赛事等近百项庆丰收活动。各地因地制宜,举办一系列极具乡土气息、现代元素的产品展示、民俗表演、为农服务等活动。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丰收时节的华夏大地,笑容写在农民脸上,幸福留在农民心里。

我校根据天津市教委、区教育局下发的要求,积极组织丰台镇丰台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

一、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泛宣传“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二、一堂堂“劳动美、丰收乐”的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三、一张张丰收节手抄报,黑板报将农耕文明所蕴合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在华夏儿女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四、坚持实践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了解农耕文化,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

此次活动成为我校劳动教育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实践课堂,让学生体验农事、崇尚自然,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并下下决心为振兴农村做出我们应有贡献!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11篇

金秋十月,阳光温馨恬静,微风和煦轻柔,田野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山东师大二附中小学部六(4)中队的队员们,来到彩石街道南宅科村的赤松茸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到达目的地,队员们先认真聆听了关于赤松茸的知识,并掌握了采松茸的方法。随后迅速分组,带好筐子,进入核桃林寻找赤松茸。核桃树下,队员们低头从厚厚的秸秆中寻找,遇到肥硕的赤松茸,用手捏着菇脚,轻轻地从土壤里拔出,然后放进筐里。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收获了不少,顺利地帮助工人完成了今天的'采摘任务。

在金色的田野上,处处是希望和收获。队员们在工人的指导下,挖地瓜、摘南瓜、采辣椒、捡核桃、拔萝卜……忙得不亦乐乎。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丰收的喜悦,同时也深深地明白了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12篇

20__年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国迎来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论断。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契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为新时期我国农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农民收入明显增多,农村面貌明显改变,农业生产明显改善,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的腰包鼓了群众的笑脸多了,我国脱贫攻坚的担子也就轻了。

“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我们广大农民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农村是我们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也是我们生长繁衍的根据地。记得住乡土乡愁,才能建设好美丽乡村;留得住绿水青山,才能处理好经济同环保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中华大地的`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人民也会更加幸福。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农民富了,农村美了,农业也就强了。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而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古今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更使我们体味到了丰收的喜悦。不同地域会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也都有自己庆祝丰收的独特方式,可是那种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却是相同的。

“平凡的丰收,不平凡的喜悦”。金秋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喜悦的季节,而农民是丰收的主体,更是丰收的关键。我们每餐食用的五谷杂粮无不出自朴实的农民之手,正如小说《平凡的世界》里面写的:“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而丰收节给农民那像土地一样平凡的日子留下了太阳一般的光辉。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除了党和国家惠农为农的好政策以外,我们广大农民群众也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也为早日建成乡风文明生态宜居 生活富裕的新乡村,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注入新力量。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13篇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特色工作不够明显; 二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干部职工“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还不够严格,还存在漏洞。下一步,我们将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再接再励,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按照《金川区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备案制度(试行)》,加强对干部职工“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措施,努力抓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使社区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再上新台阶。

成立“农民丰收节”的意义

2023年 年农历秋分那一天,中国农民将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农民丰收节”。这个节日可不是一般的节日,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央高层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农民丰收节”,是我们传承农耕文明、分享和感受农耕文化丰富内涵的有效载体和创新舞台。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着丰厚的农耕文化和悠久的农耕文明。通过举办节日来提振农村的精气神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正在淡化,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可以汇聚人民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以乡村振兴为大背景,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文化的支撑和加油喝彩。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离不开物质的丰富,更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撑。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在国家层面设立一个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既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团结和发展,又为城乡联手共建,城乡群众互动交流、互通有无搭建平台。

在我国绵延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却始终没有一个真正隶属于亿万农民自己的节日。_、_批准首设“中国农民丰收节”,无疑是填补了这项历史空白与文化缺憾,契合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大势。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为农民专设的节日,更是全中国的节日;不仅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尊重,更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待;不仅是对增收创收和兴农富农的激励,更是对农民精神生活的丰富。“中国农民丰收节”承载着国家对农民是深切关怀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使命,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泰民安、走向共同富裕的光明道路。

_决定,自_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意义不言自明: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尊重农民、爱护农民、关心农民的良好氛围,也提醒社会各方面更加重视和关注“三农”工作,关心和爱护广大农民,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农民职业的尊重。

事实上,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如彝族的火把节、畲族的丰收节、藏族的望果节,但在国家层面上缺少一个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去年全_期间,45名人大代表提出设立丰收节的建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各级以及相关部门对今年的首届“农民丰收节”不仅高度重视,为举办好首届“农民丰收节”可谓新招频出:类似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电商促销促丰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把每个地方的特色挖掘展示出来,让全社会共同感受丰收的喜悦。

举办好“农民丰收节”,不仅在节日,应更多做好节外功夫。首先,不应只注重仪式感。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办乡村节会成为普遍现象,这种政府搭台的方式,对于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增加村民收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说,有的节会太注重仪式感,“热闹”一阵子后,“骤冷”表现明显。村民的农副产品,仅仅在节会期间俏销,之后很快又陷入“销售难”。举办“农民丰收节”,应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其次,应从政策、资源、资金、环境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创造良好条件,并探索乡村振兴的办法,创新“三农”工作的思路,让广大农民能够安心农村、安心农业、安心发展农村经济,真正让农民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总之,让农民口袋鼓起来、让农民收入多起来,才是“中国农民丰收节”要义所在。

农民丰收节,为农民集体点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古佳句,教育每一个人都应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尊重精耕细作的农民。然而,现实却存在发人深思的“倒挂”——农民,时常成为没有文化的代名词;时常因体力工作、收入不高,而被轻视。每一口粮食都是来自农民们那布满茧子的双手。从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农民丰收节”,成为继教师节、医师节、护士节、记者节之后我国第5个社会行业性节日,不仅是传承尊重农民、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也正是为农民点赞、为丰收喝彩、为致富助力,推动社会重拾对农民那份久违的尊重。

农民丰收节,为奋斗详尽注解。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辛劳耕作的酸甜苦辣,只有体验过才会知道。脱贫致富、奔向小康,不靠自己的勤劳双手是不现实的。可以看到,那些在丰收节上晒出漂亮瓜果、秀出稳稳幸福的农民,没有懒汉和愚民,只有奋斗路上的志士和走向胜利的战士。今年“丰收节”也有着特殊意义——70年来,_走向繁荣强盛,源自艰苦卓绝的拼搏、勠力同心的奋斗,也昭示着开创下一个70年的辉煌,同样离不开朴素的道理:唯有靠勤劳双手,才能奏响奋斗之歌、赢得丰收喜悦。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14篇

20xx年9月份,在中秋节与国庆节之间,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设于秋分的这一节日,包含着对农业丰收、农民劳动的.礼赞,对农耕文明的传承。农民是丰收节的主体,这提醒我们:自己的口粮来自农民的劳动,我们是世界最古老灿烂农耕文明的子孙,要不忘本、不忘恩,不忘其初。

不忘本,就是不忘粮食这个生存的根本。粮食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石。“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有人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生命的魅力无不闪现着“粮食的光芒”。丰收节是对每一粒金灿灿的颗粒饱满谷物的礼赞。从华北麦田到江南稻浪,从陕北高原的小米飘香到黑土地上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就是我们每日的食粮,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无论将来科技如何发达,智能机器配备怎样的新能源新动力,我们每天还得吃五谷杂粮。“民以食为天”,说的就是这个“天”。

不忘其初,就是不要忘了农耕文化中天道酬勤这个精髓。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华夏先祖在黄土地上筚路蓝缕,“沐甚雨,栉疾风”,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生产生态生活系统,推动了世界农业发展,保障了炎黄子孙生存繁衍,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春种秋收,天道酬勤,培育了中华民族诚实、宽厚、善良、谦逊、坚忍等传统美德,使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总能从苦难走向辉煌。

今天,在世界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在摩天大楼与人工智能的时代,中国农民丰收节提醒我们与农村、农民、农业的血肉联系。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稳固大国农业根基,铆足中国发展底气。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15篇

时代进步的潮流和社会变革的趋势,不断向我们提出改革和发展的新课题,在改革与竞争中探寻,在学习与反思中实践。一学期以来,用心营造自我追求,不懈努力,全园上下用心地投身于教研活动的实践工作,推进幼儿园自主发展,取得了必须的进步。新《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教师。本学期我们根据本园实际状况,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潜力。

一、以专题研讨为切入点,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评课潜力

本学期我园结合旗教研室“优质课、创新课”的评选活动,以及园内观摩活动,针对教师的听、评课潜力进行了专项研讨。

在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中,我们对教研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想法。于是利用学前教育网教研组建立了与“评课”相关的专题论坛资料,借助这一平台使教师能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用心发表个人的教育观点,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们认为评课能够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评教学目标评教材处理、评教学过程、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教师基本功、评师生关系、评教学效果等。

二、以教研组主题活动为契机,创造自主空间,提高教师的组织潜力。

本学期我们以年龄段年级组为教研小组,结合本组实际状况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主题性教研活动。小班组结合秋季运动会开展了亲子游戏活动,为家长带给了一个了解幼儿园的机会;学前组利用秋季主题活动开展了一次别开面的演出《丰收的喜悦》,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赞誉;大班组开展了语言潜力竞赛活动,中班组则结合新年活动,开展了与家长联谊的演出活动。

在合作互助的氛围中教师们越来越感到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教研主题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充分发挥了指导作用,在组织实施活动中,各教研组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活动形式下,每名教师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了挥主观能动性,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

三、全面拓展家长工作的思路,大力开展家长培训及互动活动,尝试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办园质量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16篇

今年,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我们围绕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充分认识教研活动的意义,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说起教研活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教研只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把让教师充分认识教研活动的意义,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作为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首要问题。具体做法是:首先,让教师明确教研活动是幼儿园保教业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针对性很强,主要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疑难。通过教研可以改进工作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其次,让教师明确教研活动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第三,让教师明确教研的内容来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而这种实践经验又来源于日常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时,不能忘记自己是研究者,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许正是教研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的意见和想法被纳入研究的行列中来,教师的意识上得到重视,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二、加强理论培训,转变教师观念,统一教育思想

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理念的更新直接关系到保教质量的水平。一年来,我们坚持外学习、内研究的方法,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加强研究,从转变观念入手,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在理论培训方面,我们借助外出学习、网络、书刊的先进经验对教师进行各方面的理论培训。

根据教研工作安排,x月份我们开展“主题环境创设活动”,首先进行了教学环境的创设如何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开展主题教学中如何优化主题环境、如何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让幼儿做环境的主人等理论知识培训。

我们通过不同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活动。这样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使整个案例分析的更直观、更形象。通过培训,使教师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积极提出各种问题,使教师在学习中以问题为线索,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使教师逐渐形成了一种边学习、边研究、边反思、边提升的教研方式,让教研更加有效的服务教学。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17篇

农耕文化-免费

农 耕 文 化

黄帝是传说时代游牧者首领,并且是带领他们从游牧生产和生活,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首领。所以,黄帝也是传说时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开创者。无论是古代华夏,还是今天的汉族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始终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认为自己是黄帝和另一位创立农耕文明的始祖炎帝的子孙,从而自詡为“黄帝后裔”和“炎黄子孙”。同时,他们还将历史上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都追溯到开创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黄帝或黄帝时代。

在历史上的中国,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明,主导着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然而,中国历史上肇始于黄帝和黄帝时代、独步一时的华夏文明,实际上是由中原华夏农耕文化,与其周边民族创造的游牧文化、游耕文化、渔猎文化,以及东南沿海和岛屿上的海洋文化融合汇成的。它是人类惟一绵延至今的古代文明,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古代,当中原华夏与周边民族文化发生交往、冲突和矛盾之际,或者中原地区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_,出现非华夏族为主要统治者的_之时,华夏先民显赫的始祖黄帝,便在剧烈的民族文化冲突、碰撞和交融中,成为维系和巩固华夏团结,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的一种象征。黄帝在历史上的中国,经常起着巩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以及维系中华传统、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纽带作用。

近年来,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为适应新时期农业转型的要求,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农耕文化的保护、开发和传承工作,着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农耕文明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农村民俗文化、传统民居、古镇村落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农耕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最早的文化,它持续时间最久,内容也最丰富。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和中华文明的内涵。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产生活的结晶,在它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伟大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弘扬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保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近万年的农耕生产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几千年农耕文化产生和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发

展的始终。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哲理、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如夏历、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的今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当代人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追溯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工,也是 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至省“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以此,人们的活动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而随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如前方所述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

农耕文化———耒耜之利

炎帝文化历史悠久。炎帝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它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陶瓷文化、天文地理气象、交易市场和社会文明等六个主要方面。

农耕文化———耒耜之利

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越来越少。这时,部落只有整体或部分迁徒,到新的地方披荆斩棘,烧荒垦土,刺穴播种,以取得更多的谷物。经过多次迁徒,炎帝部落来到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的广阔平原。这里,土地平衍广袤,土壤松软肥沃,是播种作物的好地方。频繁的迁徒,繁重的劳动,先民们疲惫不堪。为了让部落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炎帝决心改进耕播种和种植方法。

《易经·系辞》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礼·含文嘉》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讲到炎帝神农制作耕播工具耒耜。

传说,炎帝和大家一起围猪,来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供起。一路供过,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

野猪拱土的情形,给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能不能做一件工具,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呢?经过反复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板,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

这一改进,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史籍上称之为“耒”。

在翻土过程中,炎帝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来更省力,于是他将“耒”的木柄用火烤成省力的弯度,成为曲柄,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为了多翻土地,后来又将木“耒”的一个尖头改为两

个,成为“双齿耒”。

经过不断改进,在松软土地上翻地的木耒,尖头又被做成扁形,成为板状刃,叫“木耜”。“木耜”的刃口在前,破土的阻力大为减小,还可以连续推进。木制板刃不耐磨,容易损坏。人们又逐步将它改成石质、骨质或陶质,有的制成耐磨的板刃外壳,损坏后,可以更换,这就是犁的雏形了。为了适应不同的耕播农活,先民们又将耒耜的主要组成部分制成可以拆装的部件,使用时,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炎帝部落开始大面积耕播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其实,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以及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实现的。后人把这些成果归于炎帝,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尊崇和对先祖的怀念。

随着耕播农业的出现,原始的天文、历法、气象、水利、土壤、肥料、种子等知识和技术相应产生。《白虎通》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杨泉理论》说:“神农始治农功,正气节,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在部落迁徒和拓展过程中,耕播工具和耕播技术很快传播到黄河和长江广大流域,并逐步形成北方以种植旱粮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耕作习俗,就是这把拙朴的耒耜,在莽莽荒原上掘开了农耕文化的汩汩的泉流。于是,炎帝部落成为炎帝

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始作耒耜”的神农炎帝,则是开创我国农耕文化的始祖。

农业文化与农耕文化

农业文化,是指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内容可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其发展可分为原始农业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三个阶段。

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可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或古代农业文化时期。

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的的,它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基础,又是宋代以前中国农业文化的轴心。中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这是_同志在谈到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完全符合中国农业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发展的实际。

从吃“虫兽果蚌”到吃“粟黍牛鸡”

——中国农业最早在中原地区兴起

农业产生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洪荒的远古历史,都被时光的尘土深埋在了地下,只能从文献记载的传说和考古发掘出的石头中找到一些记忆。

李根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炎帝号称“神农氏”。据说神农氏之前,人们吃的是爬虫走兽、果菜螺蚌,后来人口逐渐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神农氏为此尝遍百草,历尽艰辛,多次中毒,找到了解毒办法,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接着又观察天时地利,创制斧斤耒耜,教导人们种植谷物。于是农业出现了。这种传说是农业发生和确立的时代留下的史影。

程民生(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始人在御寒能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温暖的地区生活。当时的黄河中下游一带自然植被茂密,遍布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草原,其中生长着众多种类的亚热带植物和动物。而且河流纵横交错。河南境内的土壤主要是黄土,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作物营养元素,具有一定的天然肥力,不需要进一步分化即可生长植物,只需用木、石等简单的工具就可耕作,加上土层深厚,便于保墒蓄水,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中原地区最适宜于人类获取生活资料和发展生产,故而在这里最先发展起了原始农业。

张九洲(河南大学教授):早在八九千年前,中原华夏族就开始

了农耕实践。中原地区发现了可以说是整个黄河流域迄今发现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遗址,就是距今约八九千年左右的河南裴李岗文化。这里出土了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表明农耕文化已经确立,并有了一定发展。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南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农业进入了锄耕(或耜耕)阶段。

大约在西周以前,中原地区的农业种植主要以粟黍为主。春秋到汉代时,中原农业作物已有“五谷”、“九谷”之说。故此,中原人又被称为“粮食之民”。不过,粮食生产不是唯一的。当时还饲养“六畜”(马、牛、羊、猪、狗、鸡),种桑养蚕,种植蔬菜、油料,樵采捕捞,搞农副产品加工等。特别是农桑并重的生产结构,成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程民生:当代许多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是多元发生的。在中原的周边,如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等,也曾兴盛一时。但持续的趋势却有不同,如南方的良渚文化在进入原始社会晚期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似乎处于停滞的局面,并没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进入文明、建立国家。而中原文化则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崛起,率先进入文明时代。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中原农耕技术曾领先世界

使用木石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

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中原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

张九洲: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原农业已由锄耕阶段进入了犁耕阶段。到了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原农业和农耕技术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期。在夏到春秋的这一过渡时期中,中原农业进入了沟洫排灌的农业时代。殷墟甲骨文除记载了不少农事活动内容外,还出现了“犁”字的象形文字,可能牛耕农业已在中原大地兴起。周朝晚期,铁制农具在中原地区渐次使用。作物施肥,病虫防治,土地连作与休耕制被人们所采用。耕作方式上出现了耦耕和犁耕,并重视深耕和修苗的作用。中原先民们还在田间管理方面创造了一套独特的作法──锄地。

如果说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和方法初步奠定了中原农业的优秀传统和技术体系的话,那么到了两汉和南北朝,则是这种优秀传统和技术体系的基本形成时期。两汉时期,中原冶铁业非常发达,政府对农具的制造和推广也非常重视,从而促进了中原农耕文化更加迅速地发展。就垦耕工具来说,除了铁犁外,还有铁齿耙、钅矍(即镢,相当于现代的铁镐、铁镢)和(即锹)等;播种工具出现了耧车。此外,还有新型的覆土工具、田间管理工具、灌溉工具、收割脱粒收藏和运输工具、加工工具等,到东汉时又出现了水磨。铁范铸造金属器

类已相当普遍。到魏晋南北朝时,以保墒防旱为中心的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标志是耕-耙-耱-压-锄相结合的农业耕作技术系统化。这一技术体系,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的领先技术,至今仍是中国北方农业中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后来随着大量中原人的南迁,这些技术措施也随之传播过去,从而奠定了南方水田耕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应该说,中原古代先进的农耕技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基础。

作为中国农业文化的内容之一,农作物品种的选育、栽培和粮食的加工、储藏,中原地区在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发展中也处于前列。丝麻的栽培与纺制,也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还应当指出的是,中原地区的先民们不仅最早在华夏大地开发了农业,而且也很早认识到了水利与农业的关系,并进行了农田水利建设和灌溉机械的创造发明,这正如_书记举例所说:“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是啊!直到唐代中期,中原农耕技术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是最先进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农耕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农耕文化是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的文化,它是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和社会行为模式的总和。从广义上来看,它既包括强制性的制度范畴,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式各样的规则等,也包括非强制性的制度范畴,如林林总总的社会风俗、习惯、传统、价值形态等。从狭义上来看,农耕文化是指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小农文化,通常也被称为小农意识,主要包括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非强制性的制度范畴,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则是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是整个农耕文化的精髓所在。

当前的文献大部分集中于农耕文化对宏观经济或区域经济层面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关于其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研究则基本上处于空白。本文将在分析农耕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详细阐述这些特征将给我国新农村建设带来哪些方面的负面效应及其影响机理。二、农耕文化在观念层次上的具体特征

1.悠闲性和自满意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惧怕竞争和冒风险。在长期的农耕中,农民虽然养成了勤劳、执著、忍耐、朴实、精耕细作的传统美德,但同时又形成了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保守落后的历史惰性心态。即使是现在,人们的心中仍然普遍存在着满足于过去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故步自封、沾沾自喜、盲目乐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小富即安”、“小进即止”的落后观念。在农耕社会里,因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灌溉方便,物产丰富,价格低

廉,交通方便,人们往往缺少压力而容易产生悠闲的心态。长期以来,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活工作节奏缓慢、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效率低下等倾向,根本谈不上生产工作上的压力感、危机感、紧迫感,更谈不上经济上的外向性和扩张性发展。

2.保守性: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经验主义,迷信盲从,拒绝接受新事物。“以不变应万变”、“天不变道亦不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这是农耕土壤滋生出来的又一文化特征。农业是对自然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农业社会靠天吃饭,这就极容易在生产者头脑中形成等待自然恩赐、祈求天命保佑的保守意识。他们讲求实惠实际,怀疑科学理性,对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首先总是难以认同,这种消极顺应自然的态度成为农业社会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其次,小农经济最大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小生产者容易由对土地的依赖演变成为土地的附属物。这种依赖性,延伸到政治和社会关系里,就是对权威和家长的依赖与仆从;发展到意识形态,就会表现为缺乏主体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凡事墨守陈规,不越雷池一步。农耕社会自然经济的特点和人们认识世界手段的局限性,决定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都是直觉式、经验型。然而,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远非人们的感官和经验所能及,凭经验判断和直觉推理势必会产生南辕北辙。

虽然中国农耕文明曾经引领世界文明七、八百年,有过许多举世瞩目的发明,但是,这些统统只是技术层面上的发明,是基于对经验的总结,属于直觉性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所倡导的求真知精神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近代200多年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极权统治,使中

国失去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接轨的机会,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被排斥在近代科学文明之外。这种因愚昧而无知,因无知而迷信,因迷信而盲从是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它使得中国人习惯于经验和模仿,不注重探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平均主义:“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曾说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并倡导在中国那片自然经济的土壤上建成一个“大同世界”,研究者们把这一思路称之为中国农耕文化派生出来的理想主义。这一主义的直解就是“均”、“等”观,这一观念不仅为中国老百姓接受,而“不患寡而患不均’’也成了封建统治者的经典说教。农耕社会中浓厚的家族制意识,往往使人们不能平等地承认各自的机会,同时更不愿承受其结果的不均,这就是农耕社会中平均主义的文化传统。这种长期在以家庭为核心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平均主义心态,往往排斥别人的成功,只讲结果均等,不讲机会均等。

4.封闭性:不愿流动,自给自足,排斥合作,不关注外界变化。土地是农耕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古代的农民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对土地的依恋感情尤为强烈,他们满足和习惯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加之生产工具的极其简陋,没有也不需要远距离的市场,人们的活动半径极为狭小,足不出户,一辈子就可以只生活在熟人圈子里,与外界的信息交换极为有限,人们对自己生活圈外的事漠不关心。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也很少像商人一样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农耕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小农生产基础上的封闭社会形态。极端的农耕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

不相往来。”人们不愿意背景离乡,乐于做小国寡民,更不需要与国际社会打交道。

5.浓厚的血缘与地缘意识:人治与帮派文化。农耕社会里,劳动以简单的自然关系分工,男耕女织,生产经验在上下代之间直接传递。人际交往主要在家庭内部,以及亲戚邻里之间,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家庭及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农业经济一直深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干旱、洪涝和虫灾等自然灾害都会对农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作为生产个体,势单力薄,没有组织,没有协作,没有利益责权的共存,自然也就没有抗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果风调雨顺则可以衣食无忧,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就根本求助无门。因此,有血缘、地缘关系的宗派亲族就成为唯一可以依赖的人,为了集合力量战胜灾难,农民除了相互相靠,任人唯亲之外,恐怕再也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农耕文化中特别强调血缘和地缘关系,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朝内有人好做官”,“肥水不流外人田”成为人们当然的价值观。时至今日,同乡会、同学会、宗族聚会等形式,还是中国人的一大乐事。在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中,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根深蒂固,难以消除,人情风、关系风随处可见。

6.“官本位”、等级和特权意识:行政职务胜过专业技能。在小农经济时代,等级意识和特权观念浓厚,农耕文化对人才的认识和理解上最典型的就是用“官本位”来衡量。在人们心目中,人的高低贵贱、品德能力、有无出息,很大程度上是以其职位职务的高低来论

定。例如古时一旦金榜题名,便意味着官运亨通,前程无忧。即使是现在,科学家出研究成果,运动员拿金牌,艺术家出作品,都会以其相应的水平和影响程度给予行政职务,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表现出他们的才能。更有甚者,就连寺庙里的和尚、方丈也要有行政级别。而我国现今的户口、籍地、身份和权益及地位相结合的社会分层体制,更是强化了这种等级意识。

三、破除农耕文化的消极特征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按照全会公报的解释,“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目前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新思路、新部署、新举措。从中央的精神看,新路子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另一方面,加大固本力度,培育农业良性发展、农村自我造血、农民适应市场的自立机制、自主能力。这就要求广大农民适应农村发展的新思路,树立争先意识、自主意识、环境意识、发展意识,为新农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破除“小农”意识,树立敢为人先的意识。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支撑,离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小农”意识,小进即满,小福即安的思想陋习,正是农村经济发展滞缓的根源。破除这一陋习的束缚,就要树立敢为人先的意识,敢于想大事、谋大事、干大事。

破除“有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意识,树立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的意识。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的不仅是城乡差距的缩小,更为重要的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避免先发展再治理,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的关键环节。

破除传统劣势论,树立全新优势论。这里所说的传统劣势论,就是认为在发展的基础条件上,内陆、西部地区的区位、交通、资金、技术、人才等均不如沿海、东部地区。因此,要超越农耕文化,就必须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所在地区的基础条件。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承认本地发展的劣势的前提下,更要看到本地明显的发展优势。

破除传统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由于西部、内陆地区相当一部分地方,还存在手工作业,甚至刀耕火种,至今还没有完全走出小农经济的藩篱。“养牛为耕田,种粮为吃饭”这种自给自足的农耕思想依然普遍,一些干部搞“行政命令瞎指挥”,一些群众“不找市场找市长”等等都与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搞西部大开发是不协调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强化市场经济意识,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要大胆地走进市场,按市场法则,在竞争中寻求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立适合小农村社的合作制度。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必须用适宜小农经济的思路来解决农业问题。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就必须根据中国国情,不能照搬西方,而东亚小农经济社会模式的基本政策安排值得我们借鉴,即放开农业外部规模经

营。我国农村需要多种形式的合作化模式。应该把农民作为生产力要素来看待。农村怎么建设?应该引导他们发展与农村经济有关的规模经营,如加工、购销乃至于进一步进入餐饮业、金融、保险领域。农民组织起来进入这些领域,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优惠。要充分相信广大农民的创造力,让农村劳动力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要依靠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文化基础。为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国家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首先,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其次,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农民就业能力强起来,就业途径就会多起来,收入水平就会高起来,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利用文化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动农民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化活动,这种方式成本最小。建设新农村,我们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近年来很多地方这种所谓加强,搞的难道是无源之水?执政党在农村基层几乎没有经济基础,怎样加强上层建筑?因此,一要加强其经济基础“合作社”,主要是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合作社,实现农户在购销,防疫等方面,尤其是金融上的合作。(“合作金融”不是官方机构,在有盈余的条件下,对农民也是救急不救穷)。二要加强其社会基础,办好各种协会,诸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等等。

农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华,自汉朝以来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并且与佛教,道教等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而形成独特一个的东方文化中心,而在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深入到普罗大众骨髓里面的农耕文化。那么,农耕文化究竟给我们中国带来了什么呢?

笔者认为:这种文化对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它,让中华文明兴盛了两千多年;同样,也是它,为我们注入了注定要经历痛楚的基因,使我们在耻辱中走向现代化,继续容纳新的血液,焕发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一》

自汉代伊始,以儒学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就深深地影响到国人心中。那时,每隔一个百年左右的时期,国家就会面临战乱不断,人民一方面要战胜战乱以获得安宁,另一方面,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统治阶级要需要平定战乱,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由此,一种极度需要安定,平静的思想在人民中蔓延开来。

恰好这时,佛教传入中国并且不断被广大民众接受,道教产生。

于是,在统治阶级的引导或控制下,以佛道儒为主的思想就不断融合,一方面推动文化的传播,人民素质也不断提高,反过来也推动农耕经济与文化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且,由于这种以尊礼爱幼,追求安定生活的思想极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在以后的历代中,无论朝代怎么更换,这种文化传承都未断绝,这也是为何中华文明强于西方文明一千多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在唐代之前,由于统治阶级相对比较开明,对文化的控制相对比较宽松,因此,此时的农耕文化不断地吸收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唐代的皇帝的血统与对待北方少数民族与外来民族的开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子,“天可汗”称呼之空前绝后,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在坚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农耕文化不断与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融合,促成自身文化的不断繁荣,唐代的突出成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且,汉代组建了大一统时期的第一支彪悍的骑兵,唐代组建了中国第二支彪悍的骑兵,而且在安史之乱前夕,发生在西域的那场与阿拉伯军队的激战,说明了唐朝军队的战斗力是如何凶悍,虽然最终未能取胜。军队战斗力的形成是以雄厚的经济与充满朝气蓬勃的文化为依托的,不然,任再强势,也无法持久。因此,历届王朝末期的衰落,实际上是农耕文化在这阶段的衰落。

因此,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可以这样说,没有农耕文化,就没有两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

《二》

但这种农耕文化自形成之日起,便带有一种难以出去的缺陷,可

以说:是这种缺陷,让中华文化自明代以后不复昔日荣耀,也让中国经历百年的耻辱,痛苦的近代化。

首先,统治阶级过多干预文化的进程。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大一统为核心的封建帝国,帝国内高度集权,而且皇权总是在不断的强化中,这决定了文化核心——儒家文化必须要受到统治阶级的严格束缚,即使是吸收外来文化,也必须要保证能够不对其构成威胁,久而久之,就形成官僚体制下的封闭的文化,难以长期保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要求,这构成了这种文化的致命缺陷。

其次,小农经济下,思想也将变得沉顿与保守。自春秋战国起,中国便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农民追求安定的生活,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可那种狭隘的小农思想一方面让人民永远保持安逸,安于现状,“天仙配”便是证明之一;另一方面让农民固步自封,不愿吸收外来文化以推动自身的不断发展,变得保守,不愿去探讨外面的世界与冒险,古代的中国,除了明朝初期有比较强大的海军之外,历代均没有其成就便是最好的证明。

再次,文化的长期繁荣,让人民逐渐滋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进而不思进取。自秦汉以来,中间虽有战乱,可农耕文化的传承却从未中断,这也是文化能够长期保持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不断繁荣的文化,让民众及中原王朝的统治阶级产生夜郎自大的心理,“天朝上国”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这种心态的长期影响下,文化的逐渐衰落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文化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明确宗旨的进取心理的独树一帜的文化。中华文化是在以儒家为核心,佛道等为辅的基础上不断融合而成的,却缺乏有明确定义,没有明确宗旨的富于极强进取心理的,能够与儒道佛等并驾齐驱的文化,这种“四肢不健全”的文化就像“木桶原理”一样,无法长久支持下去。因此,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便因后继力不足不可避免地逐渐陷入衰退。

因此,农耕文化对我国的影响,一言以蔽之:虽有功,亦有过;无法一概而论。

走进加榜梯田体验农耕文化——从江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探究实践活动从江县第二民族中学 青青科技实践活动小组 指导教师:何兴莲、秦昌州、张喜见二0一一年1 走进加榜梯田 体验农......

农耕教育活动心得摘西瓜,摘玉米、锄地、„„这些农耕活动,现在进校园啦。九月我校全体师生小学在开展了体验农耕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不少学生大呼新鲜有趣,家长也希望这样的特色......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18篇

一:活动背景

以“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为宗旨,按照务实、开放、共享、简约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突出xx镇民俗特色,在镇域打造一个农民丰收节活动点,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弘扬悠久厚重的农耕文化,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全镇农民的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为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活动亮点和成效

xx年9月xx日,本镇在xx镇文化广场举办了以“山灵水韵原生态,五谷丰登在xx”为主题的xx市xx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生态农业博览会系列活动xx镇分会场。本次活动我单位高度重视,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单位各个部门职能与工作实际,制定周密、具体、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将责任落实到人,任务落实到位。各责任部门对所牵头的活动任务负总责,强化责任意识和保障措施,确保活动过程中不发生意外和事故。

(一)活动前期预热阶段

1.通过两期微信公众号推文进行活动预热,第一期推文先是以介绍xx镇当地特色作引子,在xx地区让人们知道和了解xx镇的魅力,并同时为第二期宣传xx镇丰收节推文作铺垫;

第二期推文则是侧重以介绍丰收节活动内容为主,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xx镇丰收节来。

2.在xx镇各个村落间,通过宣传车播放广播对群众进行活动告知,吸引本镇群众活动当天前往现场,进一步增加活动人流量。

(二)活动现场

1.活动现场非常火爆,吸引了千余名游客前来参加。此次活动共开展了舞龙舞狮入场仪式展演,武术、广场舞、腰鼓、歌舞等表演节目,其中,农特产品介绍环节,由穿着农家服装的小朋友负责将xx镇出名的农特产品在舞台上展出,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节目最后,还进行了剥板栗和红豆杉采摘比赛,将现场氛围再次推向高潮。

2.活动现场精心谋划的各项主题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现场节目表演:

暖场由xx村醒狮舞龙和xx村青狮表演,通过表演让群众更直观的感受xx镇的传统民俗文化,从而达到宣扬xx镇民俗文化的效果。

腰鼓表演展现出了农民丰收的喜庆,在一片欢腾的鼓声中将丰收节开幕式推向序幕。

xx镇优质农特产品展示秀,展现了xx镇物阜民丰,良田沃野,瓜果飘香,鱼米共欢,五谷满仓。

朗诵《莲》,《万爱千恩》歌舞表演,《歌唱祖国,庆丰收》舞蹈表演更是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剥板栗比赛有趣又好玩,现场“农味”十足,妙趣横生。

3.活动现场的农产品同样也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农特产品展示:

三:存在问题以及意见

(一)组织协调有待进一步提高。前期时间准备不充足,活动安排上不够周密细致,工作措施上考虑不够周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开展不协调。

(二)接待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我镇的接待设施不足、礼仪培训不到位、统筹安排不够等原因,在接待方面还不能做到贴心服务、细致服务。

(三)由于天气因素,造成部分活动的开展不顺畅。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19篇

为庆祝我国第xx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九月份,小学各班开展丰收节主题班会活动。现将我校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 围绕丰收节主题鼓励学生以手抄报、书法等形式进行创作。作品规格:手抄报、书法需 A4美观的书法纸。

(二)在学校食堂开展包饺子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品尝饺子 学校食堂煮好水饺,师生同品,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带来的。

(四)开展以丰收节为主题的班会。

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背景、设立丰收节日的重要意义、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们通过课件和图片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感受和体会到农业发展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小学通过“丰收节”庆祝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和优秀民族文化,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20篇

今年农历秋分(9月xx日)是xx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经_批准、_批复后迎来的第xx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从此,全国亿万农民有了专属自己的节日。我市为庆祝改革开放xx周年,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为主题,坚持农民主体、因地制宜、节俭热烈、开放搞活五大原则办节日,通过各种形式隆重组织开展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在有关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0xx年是以农村改革发端的改革开放xx周年,各地要切实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协调,创新形式和内容,确保把我市“庆丰收”系列活动办成精品盛会。市农业局(市委农办)联合市直有关部门,成立xx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指导委员会,协调组织市委文明办、林业、渔业、商务、司法、文广新、旅游、教育、民宗、体育以及团市委、妇联、工会、文联等有关部门,做好对各地的指导、支持和组织、协调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各部门通力配合。

农业、工商、粮食、供销社、卫生计生、气象等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参加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各自部门职能与工作实际,制定周密、具体、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将责任落实到人,任务落实到位。各责任单位对所牵头的活动任务负总责,强化责任意识和保障措施,确保活动过程中不发生意外和事故。

三、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从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农民生产生活巨大变化、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当代农村新风俗、新时代“三农”先进人物事迹等多视角切入,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持续性宣传报道,使“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最有特色、最有人气、最为丰富、最有影响的农民自己的节日。通过xxxx线上发布等方式为节庆活动宣传造势、营造浓厚氛围。

三、精心谋划各项主题活动

(一)晒丰收,产销对接红火热闹。“大同好粮”与京东集团签署“互联网+”乡村振兴合作创新框架协议;右玉县马营河村,金黄的玉米棒挂在粮屯上闪着金光,晒秋活动和手机摄影赛引得大家踊跃参与;偏关县组织农民现场观摩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片、高粱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阳曲县、清徐县农产品展销会在山西省展览馆举办,阳曲县展销会两天就销售260万元,签订意向订单8000万元;阳高县“西红柿红了农业嘉年华”活动20多个展台将今秋塞北的丰收盛况充分展现,北京新发地蔬菜供应基地在阳高揭牌;原平市农委以“赶集”的形式展销农副产品;平顺县举办绿色有机旱作蔬菜种植交流活动;保德县特色花卉、特菜栽培、南果北种等特种项目花样展示。

(二)话丰收,农耕文明永久话题。长治市举办炎帝农耕文化论坛,展示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和上党文化的独特魅力;晋中市榆次区举办乡村振兴战略论坛暨什贴特色小镇蓝图绘就研讨会;阳曲县召开第二届中国小米产业发展大会;平遥县农业生产托管秋收现场会上,合作社整合的旋耕、播种、施肥、收割、秸秆返田等新型农机一一亮相!

(三)颂丰收,华彩乐章精彩呈现。晋城皇城相府农民《夸夸咱的新农村》等节目用最质朴、最生动的表演展示了农村的变化;阳泉市鼓舞《五谷丰登》表达着农民的喜悦之情;翼城县《挂画》等蒲剧经典唱段让农民朋友大饱耳福;柳林县《枣乡八月歌如潮》等节目抒发着农民的喜悦与幸福;朔城区举办“塞上绿洲·月圆神头”系列活动;首届“赵树理杯”山西省曲艺说唱优秀节目展演在沁水举办,农民作家写农村,农民演员演农民,用特殊方式弘扬文化、振兴乡村。

(四)庆丰收,花式呈现趣味横生。丰收节上,舞龙舞狮、割禾比赛等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活动相继登场,营造出浓厚的丰收欢乐氛围,展示了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好多地方举办农民趣味体育比赛、书画摄影作品展、诗歌朗诵会、特色美食节、农机具展等特色活动,全方位展示农村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示新时代农业新业绩、农村新面貌、农民新风尚。曲沃县在史村镇西海村磨盘岭介园广场举办厨艺展示;潞城县“摸石头过河插秧苗”趣味比赛,加油声和呐喊声此起彼伏;吉县“巧手都来削苹果”,闻喜县“美丽乡村收获忙”等赛事紧扣农事、农趣、农情,不仅展示了农耕生活的乐趣,更展现了当代农民昂扬向上的干劲。

我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按照“务实、开放、共享、简约”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突出地方民俗特色,在广大乡村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弘扬悠久厚重的农耕文化,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展示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的同时,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营造了几十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电商促销助丰收的浓厚节日氛围,把“农民丰收节”办成宜都农业的嘉年华、农民的欢乐节、丰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台。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21篇

本学期我们继续坚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立足本园特点,充分挖掘渔乡资源,形成浓郁的地域办园特色;我们紧紧围绕县教育局本学期工作重点,以《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深入课程改革,优化幼儿一日活动,扎扎实实做好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1.年级组每周组织教师开展了集体备课,互相探讨、相互指导,帮助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明确了方向,转变了观念,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2.加强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在业务学习过程中鼓励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相应的理论依据。引导大家对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主题、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

3.加强教师技能技巧训练,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本学期我园组织教师学习了PPT、SMART课件制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并要求在一日活动中常态使用,使老师们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为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年级组长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园长室成员深入教学实践,与年级组长和老师们共同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指导能力;在教研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和明确园本教研的组织程序及有效策略,提高了教研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

5.切实做好新入职、进编教师的培训工作,依据新教师职初共性问题确定了培训内容,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织了新教师师徒结对,理论指导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注重体验性学习,强调个人主动发展,充分发挥了园本培训在新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另外,我园还注重挖掘教师潜能,打造领域特色教师。引导教师发挥其领域优势,鼓励并组织全园教师师徒结对,努力为幼儿园队伍建设及教师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22篇

根据上级的精神,我校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分为“宣传学习、讨论查摆、整改提高、总结表彰”四个阶段进行突破。

(一)学宣传学习阶段

活动中我们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并搜集教育系统个人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榜样,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履行岗位职责,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提高了他们加强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了思想基础。

(二)讨论查摆阶段

开展了一次深刻的自查自纠活动。认真查摆教师队伍思想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深刻汲取不良师德言行造成严重后果的教训,以案促教,以案促建,针对部分教师纪律涣散、作风不振的.各种现象,引导教师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度,认真剖析、分析根源,真心诚意地自觉去纠正。自查自纠以个人为主,每位教职工都写出了书面学习反思材料和学习体会文章,内容客观全面,认识深刻,既写出了成绩,又找出了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问题找的准,整改措施到位,起到了很好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整改提高

提出整改提高方案。在前几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要求教职工对自查的问题、评议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要求逐一落实。对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大力宣传并给予奖励,对有损教师形象的人员,学校进行了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建立师德档案,作为教师考核奖惩、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四)总结表彰阶段

开展“优秀班主任、师德师风标兵”评选活动。为了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激励广大教师切实强化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积极献身教育事业,以不同方式大力宣传我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提升我校教师良好的形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促进学校制度建设、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校中开展了优秀班主任、师德师风标兵评选表彰工作。

总之,我校开展的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活动的创新性不强。

2、开展师德建设与日常教学协调不够。

3、个别教师奉献精神有待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不够,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

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师德水平,开辟教育工作新天地,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把师德建设工作长效有序地开展下去。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23篇

每年9月23日(农历秋分)被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我镇以“丰收座谈会 康养文艺汇”主题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现将有关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话丰收,农耕文明永久话题。我镇开展了关于农民丰收节的座谈会,邀请了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相关人员参与,会上大家都积极地参与进来,主动分享与交流各自的丰收成果与经验。

二、庆丰收,花式呈现趣味横生。我镇组织开展了文艺演出,邀请附近村民在戏楼举行文艺活动以庆祝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大家载歌载舞,氛围浓郁,这不仅展示了农耕生活的乐趣,更展现了当代农民昂扬向上的干劲。

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农民主体作用,突出了民俗特色,弘扬了农耕文化,展示了农业成就,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24篇

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连日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丰收文化活动,展示各具特色的农业物产,展现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让全社会感受到丰收带来的快乐。丰富的地貌,多样的气候,成就了中华大地不同风情的土特农产。勤劳的人民,勤奋的文化,也涵养出中华民族质朴浑厚的民族气质。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农民和丰收为要义,既有身份职业特征也有产业地缘,既有现实地理特性也有文化风貌韵味,这一节日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赞誉和广泛支持并不意外。

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一般的节日,既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国家意志的体现。从历史脉络看,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上至帝王祭祀社稷,下至黎民祭拜灶王,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被视作国泰民安的标配。从文化现实看,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一个全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有助于更好传承和展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凝练生成重视农业、尊重农民、庆祝丰收的新时代先进文化。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也是对中国农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充分肯定。截至今年,从农村发端的改革开放,已走过整整xx年。xx年来,从安徽小岗大包干点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热火,到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增进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释放,推动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政策信号,也是一个鲜明的改革旗号,将极大调动起蕴含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伟大创造精神,提升亿万农民的自信心、荣誉感、获得感,为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25篇

全国第x个爱眼日的活动主题,为进一步普及科学爱眼知识,预防屈光不正,提高青少年健康视力水平,针对目前青少年近视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俎店镇中心卫生院组织专业科普队伍,于20xx年x月27日走进俎店镇中心小学,进行“爱眼日”科普宣讲活动,目的是指导学生科学用眼,防治青少年近视。科普宣讲活动中,俎店中学学师生们积极参与,眼科王主任首先从目前小学生近视人数增多的现状说起,逐步帮助学生剖析近视的.原因,提出了预防近视的措施,特别强调坚持适度的户外活动,让眼睛经常沐浴在大自然光线下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近视发生率。

活动中医院制作了这次爱眼日主题活动健康知识宣传图板,放置到学校教学楼大厅,同时为参加科普活动的师生发放科普手册,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如何预防近视的知识,进一步增强爱眼护眼的意识。学生们一致表示要好好爱护眼睛,不当“小眼镜”。

医院为加强“爱眼日”活动宣传力度,提高活动服务群主范围,当天在医院附近街道开展了“爱眼日”义诊活动,活动中由眼科医师和服务团队为前来咨询的群众查看眼底、用药指导、预防知识等服务,其他团队人员为群众免费测量血压、发放了健康宣传资料等,活动受到了群众的认可。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26篇

“华夏农耕文明”主题艺术展示活动策划方案

五千年的华夏农耕文明在人类农业发展史上散发着灿烂的光辉,她不但养育了中华民族,更孕育了中华大地的文明;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杨凌继往开来,即将迎来80诞辰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农业专业人才,还使杨凌成为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开发区,成为见证华夏农耕文明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珍宝。

一、活动意义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立足点,展现杨凌农业发展成果,弘扬悠久的华夏农耕文明。

二、活动概述

以展现华夏农耕文明为主题的绘画艺术作品为活动核心载体,衍生“华夏农耕文明”研讨会、艺术展、纪念品(纪念邮票册)等活动。

1、主题画品:

请国家级画师*根据主题系列规划进行绘画,篇幅可根据规划在40~50幅。该系列画幅的市场价值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并且具有收藏、保值、增值的价值。

上述画幅可①由某个艺术基金拍下来后转赠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或②由西北农林直接买下。2、纪念邮册:

绘画完毕后,以绘画为蓝本,制作由中国邮政出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监制的纪念邮票册1000~2000套;可请农业部等相关部门作为顾问单位。

 邮票册制作完毕后,组织拍卖会,确定邮品的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应不低于万元/每套。

 每套邮册费约为4000元。邮票册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有收藏和馈赠价值的纪念品购入。

3、根据活动方案设计拍卖会、赠予仪式、艺术展、华夏农耕研讨会

4、… …

三、关键要素1、2、3、四、收益规划 1、我方:集邮册约有50%收益空间。其他活动基本是赚取社方案的细致策划。客户购买意愿与决策能力。计划的缜密执行。

会效益。校方:拥有目前市场价值1000万元的绘画资产(含版权);有收藏及纪念意义深远的集邮纪念册。注:若基金会由我方帮助落实,则我方拥有该绘画50%版权。

2、有关成本:

① 绘画成本;②邮票制作成本;③运营成本(注册、场地、差旅、接待、公关、税金等)

五、执行计划 1、2、3、4、5、6、7、与校方谈意向,确定可行性。以有关人为核心成立文化公司。与校方签订活动协议,收取50%预付款。请专家顾问规划作品主题系列;

落实画品:签约画家→预付款→画品制作→ 落实邮册:打样→制作→交货并收取余款 开展系列活动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27篇

4月28日,义乌市教育系统启动“迎接G20文明商城礼让先行——做文明有礼义乌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据了解,本次主题教育活动从4月开始到12月结束。历时九个月的实践活动以“八个一”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结合时政教育,开展一次“看世界,看未来”活动;利用班会、教师例会等途径,组织一次“迎接G20,文明在哪里”师生大讨论活动;举行一次“文明商城,礼让先行”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进行一次“做文明人,建文明城”为主题的社区宣传活动;布置一次以文明为主题的亲子实践作业;开展一次以校门口斑马线为主的'文明劝导活动;开展一次“春风十里,因为文明的你”代言活动;开展一次以文明为主题的系列美术实践活动。 为保证活动取得实效,义乌市教育局要求各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文明教育实效;充分发挥校园网、公众微信号、广播、橱窗、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宣传功能,进行G20知识集中宣讲活动;通过粘贴宣传标语,向家长发送文明提示短信、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文明教育的热情,将“文明礼让斑马线”教育延伸到社区、家庭,积极营造“小手拉大手,携手文明行”的浓厚舆论氛围。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28篇

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教师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们南麻五小幼儿园立足本园发展,加强园本培训。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园本教研工作

如果说,教师的素质是决定一切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那么,我们认为,面对今天我园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园本培训及开展园本教研应是我园保教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的办园理念就是:“自主、协作、探究、创新”。通过园本教研,让教师成长于学习之中,发展于工作之中。在施教的同时,为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从合格教师逐步成长为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加强园本培训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首先,园长亲自抓幼儿园工作,由她牵头成立了以园长为首的园本培训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辅导员具体负责培训工作,其他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其次,我们把园本工作列入幼儿园每周活动设计中;每学期,我们还定时召开园本培训园本培训活动,及时解决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园本培训工作进行及时的调度,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

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计划,确保培训落实到位

为确保园本培训落到实处,制定了园本培训工作的计划,列出培训的内容和安排,教师再依据总的计划制定出本班的园本活动计划。这样既指导了教师的学习,又明确了学习的内容,让老师们知道了学什么,什么时间学,统一了步骤,保证了学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督促教师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29篇

幼儿园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以家长的评价为标准的。加强幼儿园的宣传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本学期,我们精心组织了新生开学红毯秀、亲子运动会、第xx届艺术节活动等。我们教研组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的发挥了作用,所有活动都事先在教研活动中交流、讨论,真正做到了互帮互学。每个活动都办得很成功,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本学期我组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很多成绩,首先是我们的《乡韵游戏课程开发的实践游戏》获得市二等奖。幼儿园自主游戏在市里和县里展示,获得专家和领导的很多好评。潘xx老师在县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郑老师在县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的好成绩。

虽然教研工作在领导的指导下,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真正成为了老师们交流、学习、成长的地方,但就本学期的工作,我们也清晰的意识到,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还有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结合本园实际,加强课题研究,提高全体教师科研意识。

2.要继续加强教师对幼儿自主游戏的研究、指导等方面的学习交流。

3.集体备课要注重实效,认真落实备课展示活动,克服教研倦怠。

4.争取教研经费,为教研活动提供保障。

这一些,将作为我们下学期教研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将充分发掘每位教师的潜力,真正让教研促进教师成长,让教师的成长带来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让教研活动本身成为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让教师的研究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教师从中感到愉快和幸福,从而心甘情愿做教研的主人。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30篇

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多次召开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为了开好20xx年第四届农民丰收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永利乡多措并举想抓手,充分利用农民丰收节契机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乡村治理上台阶。

一是多元化宣传农民丰收节重要意义,营造农民自己的节日氛围。为充分展示我乡农民劳动成果,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介各类特色农副产品,带动古路村体验式旅游,我乡通过横幅、展板、微信群、村村响等方式,大力向社会群众宣传农民丰收节重要内涵意义,在全乡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二是找准定位谋发展,千方百计保障农业特色产业提效增收。我乡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特点,发展了花椒、脆红李、高山蔬菜、苹果等特色产业。依托集体经济组织优势,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用政策鼓励农民自力更生、积极作为,促进农业多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我乡作为少数民族聚居乡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充分彰显了我乡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精气神;充分展现出我乡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形象;通过农民丰收节的开展,切实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了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改善了农村社会风气,促进乡村治理迈向现代化。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31篇

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农业农村部研究,决定将各地举办的经济林节庆活动作为系列活动统一纳入中国农民丰收节。日前,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和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经济林节庆活动的指导意见》。

一、鼓励各地举办经济林节庆活动

《意见》明确,经济林节庆活动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对正常举办的经济林节庆活动进行摸底调查,按照尊重主办方意愿的原则,通过当地政府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其纳入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鼓励各地举办经济林节庆活动,鼓励以中国农民丰收节冠名,鼓励在宣传资料、节庆现场使用中国农民丰收节标志。

二、丰富经济林节庆活动内容

经济林节庆活动要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要求和活动方案,紧密围绕_确定的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突出展示各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经济林产业,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要因地制宜设计活动内容,可组织如果品、果树、最美果园、最靓品牌、果农、最新成果、技术等接地气的大赛、宣传、推介活动,邀请权威学者、科技_、科技推广员、乡土专家、林果能人参加的研讨会,推选先进典型人物,推出优秀林农代表和新型经营主体,搭建乡村创业创新的舞台。

要结合推进乡村旅游、科普教育、园艺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活动,增加丰收喜悦和节庆欢乐的氛围,吸引城镇居民走进乡村,活跃和繁荣消费,大力培育节日市场。

各地林业和草原、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协调引进林果经销商,提供“互联网”“线上直播”等技术和模式,支持帮助搭建城乡互动、产销对接、产业融合的大平台,助力林果产品优质优价、丰产丰收。

三、扩大经济林节庆活动影响

各地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与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强化经济林节庆活动的宣传保障,做好宣传策划实施,主动发布经济林节庆活动信息,吸引社会各界参与。

要发挥好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主渠道作用,及时发布丰收场面和产品信息,营造全民参与、共享丰收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领作用,大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严格保护耕地的有关规定、经济林发展成就、林农生产生活巨大变化、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扩大社会共识,铭刻丰收记忆。

四、务求经济林节庆活动取得实效

各地林业和草原、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当地经济林节庆活动的组织指导,切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重点安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注重提升产品知名度、产销对接精准度,以及农民参与度、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要严格遵循中央“过紧日子”、严控庆典活动和减轻基层负担等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严禁搭车搞庆典和转嫁负担,确保活动不走偏、不变味。

要增强安全意识,科学制定预案,排除各种风险。当前,要重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保持合理社交距离,确保经济林节庆活动平安祥和。

各地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经济林节庆活动总结工作,在每年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之后,将总结材料及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将适时推选一批中国农民丰收节经济林节庆活动品牌,推动经济林节庆活动越办越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32篇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我国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愉悦的节日,也是全国人民“把酒话桑麻”,喜庆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和谐筑梦的佳节。自20xx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我国亿万农民的福音,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关心农民的生动体现。

我校根据天津市教委、区教育局下发的要求,积极组织丰台镇丰台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

一、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泛宣传“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二、一堂堂“劳动美、丰收乐”的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三、一张张丰收节手抄报,黑板报将农耕文明所蕴合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在华夏儿女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四、坚持实践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了解农耕文化,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

此次活动成为我校劳动教育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实践课堂,让学生体验农事、崇尚自然,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并下下决心为振兴农村做出我们应有贡献!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33篇

每年9月23日(农历秋分)被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我镇以“xx”主题举办了“第x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现将有关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话丰收,农耕文明永久话题。我镇开展了关于农民丰收节的座谈会,邀请了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相关人员参与,会上大家都积极地参与进来,主动分享与交流各自的丰收成果与经验。

二、庆丰收,花式呈现趣味横生。我镇组织开展了文艺演出,邀请附近村民在戏楼举行文艺活动以庆祝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大家载歌载舞,氛围浓郁,这不仅展示了农耕生活的乐趣,更展现了当代农民昂扬向上的干劲。

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农民主体作用,突出了民俗特色,弘扬了农耕文化,展示了农业成就,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34篇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9月25日上午,市一小xx校区全体师生在学校操场集合,举行了“中秋美”主题教育活动。

鲜艳的五星红旗伴着雄壮的国歌冉冉升起,“中秋美”主题活动在三一班全体同学洪亮的经典诵读声中拉开了序幕。他们带来的《望月怀古》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全体师生仿佛置身于皎洁的月光之下,感受到中秋节时人们盼望团圆、思念亲人的情感。

四一班张xx同学与全体师生分享了中秋节的来历。关于中秋节,前人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农历八月十五是农作物成熟的日子,古代人通过祭祀祈求丰收;二是嫦娥奔月的传说,让人们将赏月的活动延续下来。时至今日,中秋节更是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通过张xx同学的分享,全体同学深刻地体会到,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中秋节主题校会在温暖祥和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本次“中秋美”主题活动,将中华传统节日融入德育教育之中,让学生感知中华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大队辅导员彭老师为这次竞选活动做了最后总结,她对全体参加竞选队员的精彩表现给予了肯定,并鼓励落选的队员不能气馁,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继续提升自己。她要求新入选的队员要积极配合新一届大队委的工作,不负使命,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带领全体队员勤奋学习,求实创新,争做新时代的好队员,为安康市第一小学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贡献力量。

这次竞选活动的成功举行,让队员们真正感受到了民主参与队活动、自己管理队事务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了少先队组织的凝聚力。相信在新一届大队委暨红领巾服务岗位队员们的带领下,我校少先队工作将会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35篇

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本学期采取小组式研讨,使研讨活动更灵活性、操作性。因为,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需要,编制教材内容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教材,在研讨中,每人根据自己的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反思,从反思中寻找问题切入口。活动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整合学习,使老师从点点滴滴中树立整合的思想,又从研讨中总结经验,列出问题,然后通过大家一起商讨问题存在情况,寻找资料解决问题。比如:主题活动中,各部分内容整合?生存的整合?活动中运用手段形式的整合?学科之间的整合?一日活动中的各环节整合等等?通过这些问题,让教师们带着问题进行实施研讨,实践体会,每次小组活动互相交流分享,交流之余,又不断地反思学习,总结提炼。改变以往单纯指导为对话研讨。另外,有通过本学期对孩子的个案记录,寻找个性化发展,即发展教师观察记录能力,又为整合全面性提供帮助。

反思性学习,给教师带来了许多的反思经验,特别是专题研究,更需要去反思、总结。本学期为深化专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我们幼儿园又根据自己园情,在实践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每班都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全体教师都积极参活动方案设计,使专题研究深化完善,从而更推动教改的发展。小班以电化教育为引领,关注孩子习惯的养成发展,中班以美工区为引领,关注孩子动手动脑的发展,大班以艺术教育为引领,关注孩子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后以专题总结的形式进行了交流,使整合的思想通领教改的发展。

本学期我们注重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促进幼儿自身的修养,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指导家长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积累生活经验。如:开展主题活动《小兔子衣服》、《有趣的萝卜》时,我们利用家长资源,搜集农村自然资源,一些有代表性的豆类、谷类、蔬菜、水果等都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大大的丰富了孩子的操作材料。家长的参与,扩大了幼儿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了研究的渠道,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总而言之,面临幼儿教育的重大转折,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加强反思,学会反思,只有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的有创新出现。

农耕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第36篇

走进加榜梯田

体验农耕文化

——从江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探究实践活动

从江县第二民族中学 青青科技实践活动小组 指导教师:何兴莲、秦昌州、张喜见

二0一一年走进加榜梯田 体验农耕文化

——从江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探究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的:

1、了解加榜梯田的形成、特点、分布、总面积、人均占有梯田等情况。

2、了解、体验加榜梯田的农耕文化。

3、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加榜梯田文化旅游的现状。

4、通过活动了解本地区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培养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为传承和发扬本地区的民族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5、通过活动,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6、通过活动,培养同学们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7、培养同学们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活动时间:

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历时7个月。

三、活动过程及内容:

1、活动组织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在学校及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开展活动。

活动小组的学生一共150名,由初一至初三各50名组成。按年级分为三组:

第一组(初一)组长:顾重苏

组员:刘立慧、李林红、梁娟等。第二组(初二)组长:吴国霞

组员:杨金天、夏丹、贾云通等。第三组(初三)组长:李睿恺

组员:禹鸽、付一杰、潘秀兰等。教师小组:组长:何兴莲

成员:秦昌州、张喜见

2、活动内容

(1)组织召开动员大会。2011年3月22日下午,在大会议室由鄢从龙校长主持召开动员大会,鄢校长大会上分别对这次活动的内容、目的、意义作了动员讲话。

(2)成立课题小组。这次开展的“走进加榜梯田,体验农耕文化”的活动,学校选定了校内最有经验的科普指导老教师,带领两名中青年教师,在各年级选择自愿参加,并且家长全力支持的同学组成活动小组,然后按年级分为三组,并选定组长。

(3)制订切实可行的考察计划。这次活动以党扭村、加叶村、加车村为活动基地。为了全面了解和全方位体验加榜梯田的农耕文化,所有活动小组分别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分三次进行实地采访、考察、体验。在考察之前老师对同学们进行野外考察的技能培训,制订应急预案,并写出预案呈报学校领导审批。

(4)开设专题讲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分别请县旅游局的老师、州级科普专家到学校开展“科技创新”和“梯田文化”专题讲座共3次。本校科普教师开展专题讲座2次。

(5)师生进行实地走访、考察、探究、体验实践活动。师生分别于2011年4月9日、7月16日、10月2日三次到党扭、加叶、加车三个村进行实践活动。第一次活动为期3天,第二次2天,第三次4天,三次一共是9天。活动期间,走访了潘小花、杨金开、王故汪、潘老歪等老人,潘小羊、王金贵等种田能手,党扭村的王进中村长,“加榜梯田驴友之家”的老板王波等人,了解加榜梯田的历史、分布、总面积、人均面积、产量、农作物耕作、旅客流量等情况。实地考察、探究这三个村梯田的特点、修筑灌溉、蓄水、筑埂、施肥、“稻鱼鸭耕作”方式、收割等。

(6)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加榜梯田文化”活动。为了让全校学生都能了解加榜梯田文化,活动小组成员在各班召开“活动报告会”,参加师生达1628人次。学校、班级、小组出墙报、黑板报、专刊48期,图片展3次,并做了问卷调查,办手抄报各一次,同学们撰写调查考察报告、心得体会200余篇。

(7)活动总结。活动后期,活动小组安排初一组的成员收集、整理活动的图片资料,初二组收集、整理校内开展活动的资料,初三组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写活动总结。

四、活动结果

1、加榜梯田是当地的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用勤劳的双手在大山雕琢出来的。海拔高度在160—1200m,坡度为15—75度。加榜梯田总面积1万余亩,人均占有约为亩。主要分布在党扭、加叶、加车、从开、平引、摆别、摆党等村,其中景色最美的是党扭一组的那片。梯田以垒土成埂为主,少部分为垒石埂。

2、加榜梯田的美学价值。加榜梯田是顺山势和山形修造而成的,梯田依着山势盘桓曲折,一层层的一直延伸到深深的河谷,把数座山体连接在一起。其以窄而细长、延绵不断的腰带田为主,其中也分散着一些鱼麟田。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线条极其优美,如一根根波光盈盈的腰带缠绕在山间,它的“田中有寨、寨中有田”的意境是其它地方梯田无法比拟的。有人说它比云南元阳梯田更加秀丽、比广西龙胜梯田更加壮美,极具魅力。

3、加榜梯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富有智慧的加榜劳动人民面对着大山,没有对抗,而是顺应自然、善待自然,选择了开辟梯田这种农耕方式,获得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安身立命之道。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在陡峭不能开辟梯田的地带是一片片森林,层层梯田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特别美丽。山涧中淙淙的流水使得层层梯田充满生机,而散落在层层梯田中的村落,使梯田不再孤独和寂寞。森林、溪水、村寨、梯田四大良性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蕴含着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这也正是现代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4、加榜梯田是充满智慧的农耕文化。

(1)加榜梯田的耕作方式为“稻鱼鸭耕作”。这种耕作方式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渐积累的智慧结晶。其耕作方式在2011年6月11日被联合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使这种农耕文明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稻鱼鸭耕作模式主要均衡和多样化利用各种生物资源,保持各种生态系统的多样并存。事实上,稻鱼鸭三者并不具备天生的和谐,鸭会吃鱼、鱼和鸭也会吃稻,鸭子也会撞坏秧苗。因此,采用先种稻,再放鱼,待鱼长大,再放小鸭,这样小鸭也吃不了鱼和稻苗,而吃的是害虫,而鱼和鸭子又使稻苗获得了天然养分。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李文华评价“这个系统利用物种之间相互有益的作用以后,还能自我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这恰恰 是我们现代农业很缺乏的,现在都是缺乏养分施化肥,来了病虫施农药。”

(2)多功能的“牛棚”。走在加榜田中,总会遇到一幢幢矮小的两层的小木屋,立在层层梯田之上,别小看它,它体现了加榜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当地人称它为“牛棚”。牛棚下层关牛,春耕时免去天天赶牛回家的麻烦,而且一打圈门牛就可以到田边、山坡上吃草,省去了割草,放牛的辛苦。到了施肥的时节,农民把圈中的农家肥直接翻到棚下的田里浸泡,最上层的粪水顺着水流层层而下,从上施到下,这样既节约了劳动力又保证了肥水均匀地流到每一块田。加榜梯田的每块田的排水口绝不会在一条线上,上一块的开在左边,下一块绝对开在右边,这样就保证了来自牛棚的肥水滋 润到梯田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浪费。上层则是农忙时节农民休息、生活的临时场所,省去来来回回的赶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劳动中。秋收时又是临时的仓库,收割了粮食没来及搬运回家,就存放在牛棚里,牛棚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加榜梯田独有的,是加榜梯田农耕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其他地区梯田中是没有的。

(3)加榜梯田在浸泡、选择农作物、水源的保护上无不体现出其合理和科学性。

三、四月间村民从溪流中引水进田对梯田进行浸泡,此时的层层梯田犹如一面面闪闪发光的镜子,显得空灵而美丽,让人流连忘返。浸泡一段时间,待泥土变软,村民就开始筑埂,筑埂是为了使田埂变得牢固,不垮塌,更好地护水保田,为丰收做好最基本的保证。然后犁田、耙田,最后把农家肥投在梯田中浸泡。农家肥浸泡一段时间后,梯田的水就变成了褐色。经探究这是农家肥中的有机物被腐生细菌、真菌充分分解,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形成的。泡田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实践中探寻出的农耕方式,它可以杀死地下的一些越冬害虫,使一些土壤中的真菌核漂浮,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能很好地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加榜梯田由于处于崇山峻岭、密林覆盖的环境中,那里阴蔽、潮湿、光照时间短、强度弱、气候多变。许多梯田是山冲、沟谷中的冷、阴、烂、锈田和陡坡的坡塝田,这样的生态环境对于许多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是极恶劣的。然而充满智慧的加榜先民们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一直以“禾”作为加榜梯田的主要农作物。当地村民利用禾具有耐冷、耐阴、耐烂、耐湿、抗旱、感光和抵抗鸟兽危害的特殊性能,广泛种植禾发展生产,解决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粮食问题。禾支撑了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繁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独特的禾文化。

加榜人十分注意保护森林,在高高的山头和不当阳的山沟都有保护得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的存在,就很好地保护了水土,为梯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到过加榜的人无不感慨“有好高的山,就有好高的林;有好高的林,就有好高的水;有好高的水,就有好高的田”。正是这些森林和水养育了加榜梯田。完善的生态系统成功地抵御了2010年西南百年不遇的大旱,经过走访了解,当年粮食虽有减产,但仍有收成。自然灾害的有效消减,得益于良好的森林植被。在环境一天天恶化的今天,我们不禁惊叹于加榜人民的远见卓识。

5、经过走访了解到,加榜梯田的游人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泡田时节和稻禾成熟为最盛,游人多为自驾游的散客,到了那里也只能摄影和观光。当地能提供食宿的旅馆只有两家,梯田的旅游开发没有形成规模。

五、活动的体会与收获

1、认识到加榜梯田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瑰宝,是充满智慧的农耕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我们先辈在漫长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渐积累的智慧结晶。

2、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认识和了解了加榜梯田农耕文化的精髓,增长了知识。它作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一种,为人类所奉献的不光是大山壮丽雄伟的梯田,它传递的更是一种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用智慧、辛勤、勇敢、汗水、心释放出来的情感。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它不光属于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它更是全世界人民所共享的财富。地球上的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进步,它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悟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的真谛,才能真正实践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4、在老师的帮助指导,同学们通过活动体验了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5、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目的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互为补充交流,充分体会到一个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6、现代教育所面对的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心中的宝贝,很少走出家门。这一次活动使同学们得到了思想品德上洗礼,锻炼了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7、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六、建议与意见

在活动中,我们注意到,加榜梯田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整理、开发。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

1、首先抓好配套建设,完善景区功能配套。要建有能容纳游客吃、住的饭店、宾馆,停放车辆的停车场,在景区设多角度的观景台。为游客切实解决“吃、住、行、游、娱”等一系列问题。

2、要把加榜梯田文化作为一个旅游产业建设,开发梯田文化旅游的产品特色,使游客在欣赏梯田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有体验和受到教育,形成以原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品。

3、开发旅游民俗项目,要注重旅游与民俗娱乐的结合,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应该是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

4、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也应是值得开发一个旅游项目。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