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冬奥会总结(实用16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1-16 11:48:0236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1篇

随着互联网媒介的迅猛发展,广播剧中的“广播”早已不是以往利用电台频率进行播送的单一途径,网络传播一定程度上减慢了广播剧的衰落步伐,“听书”“听剧”使“听”再度成为人们的文化生活习惯。如今借助音频APP,一方面实现重复播放,反复收听,不再是收音机时代的一次性语音;另一方面,广播收听也可以帮助人们不需要耗费眼力就实现信息的接受。但无论形式如何演进变化,不变的却依旧是人们对广播剧所代表的思想意义和戏剧故事冲突以及人物形象。

北京冬奥组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和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APP联合出品的特别节目《冬奥冰雪之旅》,以介绍北京冬奥会绿色办奥成果为目标,通过中国交通广播、云听以及总台新媒体矩阵平台,展开丰富多彩的报道。

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频率首次推出冬奥主题评书《登峰-冬奥故事新编》,将北京市民喜迎北京冬奥的风采及冬奥发展历程、著名人物故事、北京冬奥会筹办重要工作等结合一起,兼具原创性和艺术性,展现北京评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将更多的冬奥信息传递出去。

河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3集广播剧《中国赛道之羊倌教练》,讲述冬奥人物的励志故事及冬奥历史发展等,其内容具有创新性,剧本创作和声音塑造具有差异个性,激励更多人参与到冰雪项目中来。

冬奥传播在全矩阵布局的过程中,广播的搭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和适宜场景相结合,既可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采取丰富有趣的广播节目,也实现将冬奥声音以更丰满的形象传递出去。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2篇

在数字化社会,明星可以获得更多自我呈现的机会,而用户也更大程度上处于数字化生存的状态,所以明星与粉丝的互动机会变得更多。因此,如今的明星效应较之以往效力更强,也可以说是明星对粉丝的号召力更强。媒体将冬奥歌曲的演唱者聚焦于本身有一定粉丝基础的明星,邀请他们通过数字发布或现场演奏两种渠道进行冬奥音乐传播,吸引粉丝的关注。

从数字发布讲,网易云音乐独家发布了大陆知名歌手、演员王一博演唱的歌曲《冬梦飞扬》;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_合发布了台湾知名歌手、演员张韶涵演唱的歌曲《北京有约》;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_合发布了香港歌手和演员成龙演唱的歌曲《叫醒冬天》。媒体选择了不同地区的明星来演唱冬奥歌曲,以期引起广大歌迷与影迷对北京冬奥会的共同关注。

从现场演奏说,由北京冬奥组委会制作,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北京卫视、河北卫视等联合直播的《一起向未来——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准备了6首冬奥歌曲《一起向未来》、《向世界微笑》、《致敬勇士》、《燃烧的雪花》、《我们北京见》、《冰雪冬奥》,并邀请陈伟霆、袁娅维、周深、萧敬腾等知名歌星与陈璐、佟健、庞清等冰雪运动员联合演唱。媒体充分利用了跨界明星的明星效应,吸引歌迷、体育迷两大粉丝群体共同关注冬奥音乐,实现其传播广度的效果最大化,即让尽可能多的粉丝用户感受音乐与奥运文化。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3篇

基于世界最大智能模型——智源“悟道”的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在2021中关村论坛亮相,这是一个完全由数字人实现的3D模型,将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发布。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手语播报数字人将提供全流程智能化的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方便听障人士收看赛事专题报道,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幸福感。这一项目还得到了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和市残联聋人协会的大力支持。智能手语播报服务冬奥,惠及更多人,让更多的人享受冬奥盛会。同时,智能手语播报在冬奥会上的实践也将为其它领域带来启示。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4篇

塑造IP形象的手段分两种,一种是借用,一种是原创。从借用来说,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所制作的冬奥宣传片中,它借用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等经典动漫IP形象,并将这些形象置于冰雪运动的场景中,以唤起用户的童年回忆,让用户更有共情,并使他们开始关注冬奥与冰雪运动。从原创而言,北京冬奥组委会在从全球征集的5816件原创作品中最终选择了“冰墩墩”和“雪容融”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IP。这两个原创IP形象以憨态可掬的中国国宝熊猫和象征团结吉祥的红灯笼为原型,让用户获得了良好的形象符号的解读体验。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5篇

《面向冬奥的云转播平台关键技术》于2019年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对该项目进行研发是为了在冬奥赛事转播中,稳定高速传输、实时高效处理超高清视频,将传统转播模式转换为轻量级的远程制作模式,即导播、制作等工作在云上进行,有效提升赛事转播效率和市场空间的同时,制作成本也有所降低。具有轻量制作、高可靠、低延时技术的云导播亮相于2021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同时,视频直播Live 系统、云导播台及虚拟演播室互动方案面向公众得以展示。云导播将为轻量级的赛事转播制作带来更多可能性。

云转播技术将转播中的采、编、播从物理空间转换到了云上,转播设备更轻便,制作更方便。面向冬奥,该技术可大幅提升冬奥赛事转播效率,为冬奥转播工作助力。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6篇

2018年开始,咪咕视频先后推出4K/8K超高清、子弹时间、多视角、自由视角、多屏同看、5G+AR、VR演播室、明星AI解说员等一系列高科技观赛方式,并通过智能媒体终端实现用户观看赛事的随时、随地、随心。

6-5咪咕视讯赛事转播技术一览

作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持权转播平台,咪咕视讯以应用前沿技术为底层逻辑,通过5G+系列黑科技,创新赛事转播模式,探索5G+4K/8K超高清赛事转播,提供个性化观赛体验。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咪咕视讯创造了奥运转播史上新媒体端首次实现全量全场此的赛事直播纪录,全网曝光量达476亿。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7篇

在前文的视频、音乐、直播等传播形式中,用户通过点赞、转发、评论、发表弹幕等手段达成与其它用户、平台、媒体的互动。除此之外,冬奥官方组织与各类媒体还充分利用了VR、AR、H5等技术,创造出更多具备高互动性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这些形式塑造了高沉浸性的媒介环境,为用户的沉浸式互动赋能。通过沉浸式互动接收冰雪知识与冬奥信息,人们会获得更强的主体意识、更佳的体验感以及更深刻的信息记忆。

2-5 互动新媒体类别结构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8篇

全面开启预热,造势冬奥氛围,直播无疑是当下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如今直播形式与内容的丰富多样,将冬奥信息以直播的形式传送出去也更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更便利地将信息传送到千家万户。

在火炬揭晓的快手直播中,2021年2月4日当天,快手联合央视新闻进行了一场长达9小时的2022冬奥火炬揭晓的联动直播,并通过线上直播+有奖互动的方式吸引用户参与。据官方数据显示,当天直播间总观看人次突破500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31万,活动全程观看直播总人数近1亿。

由央视新闻联合央视体育共同推出,中国冬奥首枚金牌得主杨扬亮相的“冬奥在线第一课”直播现场,以冰场为讲台,与冬奥速滑冠军张虹、花滑世界冠军陈露一同讲授热门冰雪运动教学课程——花样滑冰、冰球、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趣解冰雪运动知识,传递奥运精神。

在冬奥倒计一百天时,央视新闻联合130多家媒体进行冬奥倒计使100天主题活动的直播与转播,并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形成超话,联合多家媒体平台形成强强联合多家进行的冬奥活动直播。

各个媒体与平台间合作直播丰富了冬奥主题,为冬奥的到来及时预热,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冬奥活动中来,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9篇

基于低成本、高效率的云转播技术,于2018年推出的“奥林匹克转播云(OBS Cloud)”推动了奥运赛事高效转播,为奥运赛事转播注入活力。OBS Cloud在东京奥运会首次投入应用,向所有奥运会持权转播机构(RHBs)传输奥运会相关影像,并支持各个转播机构在云上设置专属工作台,创建云上转播环境,减少转播中心占地面积及转播工作人员的同时,还能输出更丰富、更精彩的赛事内容。OBS首席执行官埃克萨科斯表示,在云计算等技术支持下,OBS不仅能产生更多创新内容和报道类型,而且可以简化报道流程、减少场地空间占用。对于冬奥会,埃克萨科斯曾表示,云转播技术在北京冬奥会将得到更广泛应用。这将给主办城市减负,让转播工作更有效率,也让全世界的观众获得更多个性化内容。北京冬奥会作为展示前沿科技的平台,也将推动OBS Cloud进一步发展。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10篇

央视奥林匹克频道自开播以来充分发挥“5G+4K/8K+AI”战略技术优势,利用媒体技术提升内容品质,实现节目创新。其中《奥秘无穷》采用扩展现实(XR)技术定制了沉浸式演播室场景,在演播室里仿佛置身赛场。主持人和嘉宾在“赛场”上对运动项目和经典比赛进行通俗化解读。节目还创新引入“3D+AI”建模技术,专家可以通过先进的可视化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动作解析,这一技术的应用突破体育赛事传统观赛视角,更立体形象地揭秘冰雪运动的奥秘。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11篇

举办有关冬奥的线下活动还有助于推动北雪南移,助力“南展西扩东进”的冰雪运动战略,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运动不同于田径或者球类等运动,其普及范围较小,同时也由于其特殊的条件限制,导致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南北差异。这也是我国民众对于冬季奥运会关注相较于夏季奥运会关注较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媒体通过打通南北文化差异的壁垒,进一步增强冬奥传播效果。而线下活动就带有这样一种功能,通过实地举办线下活动,修建冰雪运动设施,推动冰雪运动南移,提高南方民众对于冰雪运动的参与度,增强南方地区对冬奥的参与感,南北聚力,凝聚冬奥社会共识。

我国南方各省也积极举办有关冬奥的线下活动,安徽为庆祝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举办了“我为中国冰雪加油”活动;在重庆,一场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的庆祝活动在南岸区南滨路弹子石广场举行;“百万市民牵手冰雪,申城逐梦喜迎冬奥——上海迎接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也在东方明珠电视塔城市广场正式启动。除此之外,“为奥运喝彩”组委会主办的“百名画家绘冬奥”系列文化活动也走进我国各省市地区。百名画家通过线下实地创作,以创作中国画的形式,展现当地河山风貌,为冬奥喝彩。例如画作作品《漓江岚韵碧峰翠》就通过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以此呼吁大家关注环保、关注绿色奥运。

5G时代,人们习惯于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来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因此,在当下这个以注意力为核心的时代,媒体也更加注重线上形式的传播,但线下传播形式仍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12篇

2021年7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腾讯在北京联合举办发布会,宣布腾讯成为总台2020东京奥运会以及2022北京冬奥会赛事持权转播商。

腾讯旗下腾讯视频、腾讯体育、微信、QQ、腾讯新闻、腾讯网、腾讯微视、QQ浏览器、腾讯看点等子产品全面整合,旨在进一步为主流媒体提供发布平台,帮助主流媒体持续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配合传统新闻报从多角度触及用户,作为官方冬奥传播矩阵中的新媒体一环发挥作用。如表6-4所见,微信公众号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章阅读量排名前十的文章中,发布主体为主流媒体的文章共7条。

6-4微信公众号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章阅读量排名前10名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13篇

我国的媒体融通多样化的传播形式,生产出不同长度的冬奥视频作品、多元风格的冬奥音乐作品、各种类型的冬奥直播节目、多样化形态的动漫产品,以及VR、AR、H5技术建构下的互动新媒体设备与程序,并组织参与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呈现出了多样态的冬奥图景。从效果来看,媒体综合多种传播形式提高冬奥传播的广度、深度、新颖度,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扩充了用户的信息、知识,并使用户达成一定的冬奥文化认同、冬奥文化群体认同。

第三章 媒体科技加持助力冬奥传播

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科技无疑是一个重要支撑点。从赛道场馆运维、训练基地建设、冬奥项目高性能器材,到气象预测、运动技能优化、冬奥会安保指挥、运动创伤防治与应急医学保障;从5G共享、交互式观赛、8K数字转播、冬奥多语种语言服务,到智能车联网、氢能出行、延庆崇礼绿色智慧小镇,“科技冬奥”理念渗透于北京冬奥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新技术的加持将促进场馆设施、绿色环保、赛事传播、赛事服务等各个领域更加完善。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首席执行官埃克萨科斯将2022北京冬奥会定义为“将是史上最具‘科技驱动力’的奥运会”,凸显了科技在冬奥会中的重要作用。

在冬奥会的整个运行系统中,媒体在宣传冬奥文化、赛事传播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人们深刻感受冬奥的文化与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冰雪运动当中来,各大媒体都在积极探索科技与冬奥的融合之路,以更加创新的方式传播冬奥文化、知识和理念。5G+4K/8K、VR/AR、AI、云转播等新技术赋能冬奥传播,助力媒体打造传播新生态,从而为观众带来一场独一无二的冬奥盛会。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14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成。其中,中央电视台是全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电视媒体,同时也是2008年至2024年冬季和夏季四届奥运会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独家持权转播商,在冬奥传播活动中发挥着普及冬奥知识、直播冬奥重要节点、权威发布赛事相关信息、政策深度解读、提振民族气势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在冬奥传播活动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15篇

冬奥会是让世界各国人民汇聚在一起的体育盛会,“用技术跨越声音的障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这场盛会的精彩与魅力,这也是央视推出AI手语主播的初心。

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推出的首个AI手语主播不仅能报道冬奥新闻,还能进行准确及时的赛事手语直播。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用AI发声,采用语音识别、手语翻译虚拟人像驱动等技术,可以实现音视频内容转化为虚拟数字人手语视频,将于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正式上线,让听障群体也能感受冬奥赛事的激情。

媒体冬奥会总结 第16篇

在新媒体时代下,参与式传播逐渐兴起。冬奥会传播最终的目的是让更多的用户更深入地参与冰雪运动。因此,北京冬奥组委与媒体通过发起参与式的冬奥音乐生产活动,制造了一种全民共同创造冬奥文化的仪式氛围。

2019年8月8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面向全球启动了第一届冬奥音乐作品征集活动,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国内外音乐人士和大众积极响应。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共收到1137件作品。2020年7月13日,官方选出了10首优秀冬奥音乐进行出版。2021年9月8日,官方在数以千计的作品中又筛选并出版了20首优秀冬奥音乐。

成千上万的音乐生产者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自下而上地参与进了北京冬奥组委与中国媒体所发起的活动中。虽然最终仅有30首冬奥音乐得以出版,但全世界的冬奥音乐生产者在生产、投送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参与感,并在生产与筛选仪式中认同了冬奥文化与中华文化。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