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下梵高(21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1-15 14:59:3222

总结一下梵高 第1篇

《画家梵高》是四年级下册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程。欣赏活动是一种视觉分析练习,是从感性开始的。在“欣赏·评述”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欣赏活动从感性层面逐步提升到理性层面,用美术语言、形式分析作品,积累美术知识,建构美术能力。梵高对于小学生可能是陌生的,但是梵高的绘画,学生们并不是十分陌生,甚至有些学生是有好感的,喜欢的。基于这样的基础,本课首先通过作品,建立起学生对梵高的基本认识,并对梵高这个“很会画画”的人有了一些疑问和好奇。再介绍梵高的基本资料,让学生对梵高的疑问能够逐步展开,并在越来越了解的过程中,慢慢对其产生新的兴趣,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课中,主要以印象派对梵高的影响为分界线,用前期的绘画方法和风格与后期的绘画方法和风格作比较,感受两种风格的不同魅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印象派对梵高的影响。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不仅要精心设计设计每个环节,还要教给学生欣赏评述的方法,搭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支架,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达到潜在发展水平的高度。教材中的“小实验”环节,指导学生从色彩、线条、情绪三方面,对画家作品进行描述,并且提供了相应的美术语言小词库。这样不仅降低了描述作品的难度,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美术语言小词库,增强学生用词语搭建完整句子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本节课中评述环节也一直贯穿全程,结合着进行对比欣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还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明确的引导孩子们关注重点,并且尝试用美术语言进行论述。

本节课是非常具有人文特点的,梵高是一位十分具有人格魅力的画家,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学到的是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艺术家的献身精神和他们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品质。

总结一下梵高 第2篇

《画家梵高》的教学反思

《画家梵高》是四年级下册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程。欣赏活动是一种视觉分析练习,是从感性开始的。在“欣赏·评述”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欣赏活动从感性层面逐步提升到理性层面,用美术语言、形式分析作品,积累美术知识,建构美术能力。梵高对于小学生可能是陌生的,但是梵高的绘画,学生们并不是十分陌生,甚至有些学生是有好感的,喜欢的。基于这样的基础,本课首先通过作品,建立起学生对梵高的基本认识,并对梵高这个“很会画画”的人有了一些疑问和好奇。再介绍梵高的基本资料,让学生对梵高的疑问能够逐步展开,并在越来越了解的过程中,慢慢对其产生新的兴趣,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课中,主要以印象派对梵高的'影响为分界线,用前期的绘画方法和风格与后期的绘画方法和风格作比较,感受两种风格的不同魅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印象派对梵高的影响。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不仅要精心设计设计每个环节,还要教给学生欣赏评述的方法,搭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支架,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达到潜在发展水平的高度。教材中的“小实验”环节,指导学生从色彩、线条、情绪三方面,对画家作品进行描述,并且提供了相应的美术语言小词库。这样不仅降低了描述作品的难度,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美术语言小词库,增强学生用词语搭建完整句子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本节课中评述环节也一直贯穿全程,结合着进行对比欣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还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明确的引导孩子们关注重点,并且尝试用美术语言进行论述。

本节课是非常具有人文特点的,梵高是一位十分具有人格魅力的画家,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学到的是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艺术家的献身精神和他们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品质。

《画家梵高》教学反思3篇(扩展4)

——《粗心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粗心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总结一下梵高 第3篇

《粗心的小画家》教学结束了,反思整节课的教学,在我让孩子观察画帮助**改改他的四幅画,在按儿歌内容改说几句话,使**不再是个粗心的小画家,引发我深深的思考,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改变儿歌的时候,一个孩子的稚言稚语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和感动,田龙是我们班学**比较吃力的孩子,读书经常是吭吭巴巴、错字多多,挑战听者的耐性,以前为此,班里有个别活泼好动,没有耐心的同学,和一些在朗读和口语表达较突出的同学,总是在田龙读书和发言时发出一些不**的声响,如何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和倾听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没有找到好办法之前,我告诉自己除了有一颗真正平等、无私的心之外,还要有一双会偏向的耳朵和一双专注的眼睛。几乎每节语文课田龙都会被我请起来发言,在他发言时我对身旁传来干扰的“电波”努力做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鼓励他一遍一遍的读,一句一句地说,每次他读完我都带头给他送去掌声和鼓励,慢慢的田龙的家长和同学们都感觉他爱读书,敢发言了。

说真的,一开始我也是逼着自己耐心专注地听他读书和发言,我只希望他把一篇文章通顺地读出来,把自己心里想说的一句话明明白白的说出来,可我真没想到,他小脑袋里结出了智慧之果,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在改编“画只小兔圆耳朵”这句儿歌的时候,孩子们开始改的都是“画只小兔尖耳朵、长耳朵……”从田龙的嘴里却迸出一句“画只小兔灵耳朵”,他怯怯地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都乐了,我笑着冲他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知道吗?大家这是赞赏的笑,因为你能把兔子当**来写,这想法很奇特呀!这是目前为止,我听到改编的最好的一句了。同学们的笑声是对你最好的赞扬,老师再用掌声对你表示最高的奖赏。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田龙羞涩的挠挠头,抿嘴笑了。新的儿歌也在这快乐、温暖的氛围中诞生了。

上完这节课我最大体会就是:做为教师的我们,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一定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等待,多一些尊重的倾听,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产生一些另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结一下梵高 第4篇

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学生读画家和牧童的对话,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戴嵩很谦虚,牧童很大胆,有经验。”这个孩子很会读书,概括能力强。有的说:“画家画的画也不一定是全对的.,没有一个人会十全十美。”这个孩子还会辨证地看问题,不简单。……大家的发言基本上都是在赞扬牧童的大胆和画家的虚心。这时,一个孩子的发言也像“炸雷”:“小牧童说的是错的,美术杨老师说过,画画没有对错,你随便画个什么动西,都是没有错的。”

我不禁暗暗为这个孩子叫好。这是多么富有个性的理解啊,现在的孩子他接受到的绘画不是一些写实的技巧,而重在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这个孩子能结合自己的生**验来解读文本,是很不错的,尤为可贵的是面对课本、教师、同学的一致的观点,他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身上具备的不正是小牧童所拥有的品质吗?──率真,不盲从,勇于挑战权威。

当时我没有否定这个孩子,也没有充分肯定,只是说,国画是要求按实际情况来画。虽然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赏,那个孩子坐下来后很自豪地看看周围的同学,看来他对自己发言是很满意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有创见,同时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契机。如果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认真读课文,展开适当的讨论,我想课堂上一定会出现令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老师接下来的那些费力的引导,迂回的问题都可以抛开,学生更能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激活思维,体会语言,可能有的会说:牧童是放牛的,天天和牛在一起,看见过牛相斗,他没说错;有的会说:牧童说的是他的生活实际,哪有错呢?有的会说:古时候人画国画都是按真实的情况画的。也有的会说:画画想象最重要,我还可以把太阳画成五彩的呢?

《画家梵高》教学反思3篇(扩展6)

——画家和牧童优秀教学反思(三)份

总结一下梵高 第5篇

《画家凡高》一课是以启发学生情感创造为突破口,力争深层次地理解凡高的作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都是表现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是有现实的依据。走入凡高的艺术世界,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会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欣赏者。然而让四年级的小学生去深入感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在感悟凡高作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感受他对艺术热情、执着、勤奋创新的精神。我的这节课堂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充分地运用了网络的资源丰富,方便共享,交互性强等特点来展开教学。学生可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来满足学习的需要。 教师则利用网络上的资料,制作出直观生动的课件,把一幅幅作品展现在孩子眼前,使孩子切身感受到大师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欣赏凡高作品时,我分不同的时期向学生展示凡高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绘画风格及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这时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凡高生平的基础上向他们介绍此画的创作背景。通过让他们理解凡高的悲剧人生和他对生命力的渴求,以及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来全面阅读凡高的作品。

在学习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从欣赏——描述——分析——评价——四个层面,由感性到理性逐渐上升,并能由此形成一定的自主的鉴赏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资料,能动地获取知识,深入的思考问题,从内容、色彩,笔触等美术形式上感悟分析,让学生逐渐理解凡高的艺术追求及艺术价值。

本节课的内容设置安排对“营造氛围”这一点进行了一番思考和探究,根据前面学生对凡高生平的初步了解及对不同时期作品的欣赏,学生对凡高有了大体的认识,但在情感方面却并没有完全置身于凡高的世界,体会不够深刻。因此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根据凡高的不同创作时期,利用此前没有欣赏的其他作品的展示,利用音效及教师语言创设情景,营造一种或悲凉,或激情或愤怒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体会凡高那种对艺术的执着与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那悲惨痛苦的一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虽然这节课只是一些粗浅的教学探索,但是为了这样的教学理想,多走一些路子也是值得的。

《画家梵高》教学反思3篇(扩展3)

——《画家梵高》的教学反思(精选一篇)

总结一下梵高 第6篇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_,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_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_。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_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_机关

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_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_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_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_、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总结一下梵高 第7篇

今天执教了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一课,上课引入课题以后,我直接板书课题,在板书时,我故意将“牧童”的“牧”写成了《收》,写完后,眼尖的同学,大声喊“写错了”。我就让他告诉我哪个地方写错了,然后向他表示感谢。然后,我问学生,从老师刚才的做法中明白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老师故意的。”有的说“老师想考察我们的***”。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是想告诉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我对学生说“这也正是这一课想告诉我们的”。然后就引入学习。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最愉悦的心灵享受。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意联系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猜猜找找、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2、对比感悟促深化:

我在读课文是,就被戴嵩的做法感动了,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所以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我稍稍倾向了后者:

(1)一大一小书写课题,突出大画家和小牧童,后来在文本解读时我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又重新书写课题,让学生感悟到牧童虽小但精神可佳,教师有在学生的建议下改写课题。

(2)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和“呆住了”的.空白处,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

(3)在结课时我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并建议他们可以上网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把学习的领域拓宽到课外,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语文了学科的人文性。

总之,这堂课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学生读书时间较多,通过读,就对课文有了感悟。教习生字时,分类指导,个别板书、范写。不用一个字一个字的教了。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感悟。

总结一下梵高 第8篇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②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总结一下梵高 第9篇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组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情感丰富,具有深刻内涵,而且非常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以下是我教学完《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语言、通过动手改画来感受语言、通过动笔标画词句来学习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综合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评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能更好的体会大画家戴嵩在画画时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导学生在看图时主动展开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在《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动笔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标画的词语,合作学习。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标画出来,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

总结一下梵高 第10篇

粗心的小画家是一篇幽默小诗,主要写了一名叫**的孩子,喜欢画画,又喜欢向别人炫耀自己会画画。可是他马马虎虎的,画出的动物错误百出。这首小诗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要养成做事实事求是的品质。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特对此课进行如下教学反思。

一、写成功之处

在本课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改变了以往的***的教学。首先我在导入的环节,就设计了情景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他跟你们一样,也特别喜爱画画。而且还自称是小画家呢?今天我特意带了他的四幅画,想看看吗?出示四幅画,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生说出画中的错误)那么你觉得**是个怎样的小画家。生答(粗心的小画家)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并**谁能说说粗心的反义词是什么?生答:细心。

在这一环节中,师没有像以往一样直接入题,而是由**的四幅画引人,学生积极性很高。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在课依始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也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接着,老师又入情入境的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幽默不仅令人发笑,也能给人智慧,让人深思。之后让学生深入文本,**读,并思考读懂了什么?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自主识字,并说说每个字是怎样记住的,也做了扩词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文字,孩子字记得快、准、牢。

文章接近尾声,播放粗心的小画家歌曲,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的粗心大意,接着让学生总结你从**身上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的语言几近完美,都能说出不学**粗心大意,要仔细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孩子们的思维的大门被打开了,他们有话想说,愿说。课堂上改变了一堂冷的场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只有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愿意去学,而且他们个个学得认真。而且全文的重点难点不攻自破,真的是事半功倍,要将这种学习氛围发扬下去。

二、写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改正**画中的错误的环节,但是因为时间不足,没有让学生去做。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如果再有这样的机会,老师不会拘泥于时间的束缚,要让孩子们尽情的畅谈,启迪孩子们的灵性,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所在。

三、写学生创新

在本节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们都体现了乐学,爱学。就连班里最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能读出**神气的语气,也知道粗心大意什么也做不好,对我来说这是最大的欣慰。

四、写再教计划

如果有幸再教这节课时,我一定更加深入文本深入教材,而且又要走出文本,让孩子们不仅找出话真的错误,并说说画画如何改正,相信孩子们的智慧是无穷际的。

一节课下来,精心沉思,让我从中认识了自我,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能扬长补短,把自己的教学提供的一个新的高度。

总结一下梵高 第11篇

画家梵高》是四年级下册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程。欣赏活动是一种视觉分析练习,是从感性开始的。在“欣赏·评述”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欣赏活动从感性层面逐步提升到理性层面,用美术语言、形式分析作品,积累美术知识,建构美术能力。梵高对于小学生可能是陌生的,但是梵高的绘画,学生们并不是十分陌生,甚至有些学生是有好感的,喜欢的。基于这样的基础,本课首先通过作品,建立起学生对梵高的基本认识,并对梵高这个“很会画画”的人有了一些疑问和好奇。再介绍梵高的基本资料,让学生对梵高的疑问能够逐步展开,并在越来越了解的过程中,慢慢对其产生新的兴趣,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课中,主要以印象派对梵高的影响为分界线,用前期的绘画方法和风格与后期的绘画方法和风格作比较,感受两种风格的不同魅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印象派对梵高的影响。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不仅要精心设计设计每个环节,还要教给学生欣赏评述的方法,搭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支架,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达到潜在发展水平的高度。教材中的“小实验”环节,指导学生从色彩、线条、情绪三方面,对画家作品进行描述,并且提供了相应的美术语言小词库。这样不仅降低了描述作品的难度,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美术语言小词库,增强学生用词语搭建完整句子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本节课中评述环节也一直贯穿全程,结合着进行对比欣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还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明确的引导孩子们关注重点,并且尝试用美术语言进行论述。

本节课是非常具有人文特点的,梵高是一位十分具有人格魅力的画家,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学到的是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艺术家的献身精神和他们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品质。

《画家梵高》教学反思3篇(扩展2)

——美术《画家梵高》课后的教学反思合集2篇

总结一下梵高 第12篇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明亮的声音,生动有趣的演唱歌曲《粗心的小画家》;

2、能运用夸张、幽默的表情和动作表演《小虾变成小罗锅》;

教学重点:

能用明亮的声音生动有趣的演唱《粗心的小画家》。

教学难点:

运用夸张、幽默的表情和动作莱表演《小虾变成小罗锅》

教学用具:

钢琴、磁带、录音机、CAI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5 - 1 5 5 - 6 3 3 - 5 4 3 2 1 -小朋友们好,你好你好,尹老师你好!

二、基本训练

1、发声练习1=C - 1=F 2/43 5 3 5 3 2 1 2 - 3 3 5 3 3 5 3 3 2 2 1 -脚踏水车唱山歌gulu lu gulu lu gulu lulu lu.

小河流水唱新歌huala la hualala hualalalala .

2、节奏练习(1)、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2)、 X X X X X X X X -咦,哈哈哈哈哈哈哈。

二、新课教学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你们都爱画些什么呢?今天啊,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小朋友,他也喜欢画画,可是啊,他却闹了笑话,为什么呢,听老师讲个故事吧!

2、范唱《粗心的小画家》

3、有感情朗诵歌词;

4、la音模唱曲谱;

5、跟琴轻唱歌曲;

6、全班齐唱。

三、总结下课师:**是个粗心的孩子,你们可千万不要学他,那你们要做个什么样的好孩子呢?

教学反思:

《粗心的小画家》是一堂通过歌曲和歌表演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音乐课。本课我采用“看—学—唱—演”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让幼儿“认识**、评价**的画”和“我问你答”的游戏,以及“我当小画家”的活动来进行歌词的创编和歌曲的学唱整个教学在**和幼儿的游戏中进行,让幼儿在玩中找到表演和演唱的乐趣,大胆、自信的参与音乐表演活动。

总结一下梵高 第13篇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_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_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_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_: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_。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_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_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_。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_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_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时间:191☆☆9年6月

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时间:1922年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第5课_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__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_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_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_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_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_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_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_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_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课世界反_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_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_。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_。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_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_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_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_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_。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_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_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二、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_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_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_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_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_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_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总结一下梵高 第14篇

朋友,你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身处于熙熙攘攘的城市的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人们的情绪如同车水马龙的街道一般来回变换,欣喜、忧愁、苦闷、惊讶、漠然。我们处在互联网的时代,一切都变得那么快,甚至,我们的情绪,也是如此。上一秒,我们为相爱而不能相守的苦命鸳鸯擒住眼角的晶莹,下一秒手指一滑,我们又为网上故弄玄虚的跳梁小丑感到不能自制的愤然,几个视频后,那件把愤怒情绪调动到高潮的事就早已被抛掷脑后。从何时起,是否我们的世界已经被这错综复杂的交通网和互联网所控制,我们的世界是否渐渐的在变得单一变得雷同变得无趣乏味?

当你真正思考过自己的世界是怎样的了之后,再让我们走进梵高的世界,那个赤诚灼热的世界,那个歪七扭八的世界,那个畸形奇怪的世界。

梵高的一生穷困潦倒,但他的家庭,在当时不可以不说是显赫的。他的叔叔uncleHein是一位画廊老板,uncleJan是海军司令,uncleCent开着全欧洲著名的画廊,但由于不受家里人的待见以及他本身古怪的性格,这一切似乎都与他悲惨的人生没有什么关系,他还是那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他说,他太穷了,穷到没有什么可以给到他心爱的女人,因此,在他对抗内心极度的不可忍受的巨大痛苦的博弈中,他选择割下自己的右耳,献给他心爱的女人;他说,他太穷了,连与他心爱的人的温饱都无法确保,他曾与这个女人立下誓约:等到他可以每月赚到150法郎时,他们两人就结婚。而因为他迟迟无法达到标准,婚约也被迫取消。

他没有朋友,他向所有认识的画家发出邀约,而最后赴约前往奥威尔同他一起探索艺术世界的只有高更一人,他们也仅仅一起相处了62天。梵高一生最忠诚的朋友和最狂热的崇拜者,就是他的弟弟提奥,也是提奥,长久以来,一直为梵高的生活提供着经济支持。他从27岁开始投入绘画事业到37岁自杀离世,十年间一共创作了2000幅画作,但只真正卖出过一幅油画。他两次经历爱情的懵懂的美好。他曾不可控制的爱上伦敦房东的女儿,为之神魂颠倒,而面对这个驼背且不修边幅甚至有些神经质的男人,对方极力逃避他。第一次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梵高离开了伦敦,前往了巴黎。此后他用艺术疗伤,在一次回家探亲时,又陷入禁忌的爱恋,迷上了他刚刚成为寡妇的表姐。而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似乎梵高的凄凉是命中注定的戏码。

生活的洪流不可阻挡地冲击着这个佝偻的弱小身躯,命运的烈焰如嘶吼地野兽一样扑向他撕咬他。就是在这样的苦难之中,文森特·梵高,他心中那颗纯净的追求艺术的心火从未熄灭过,他用无可比拟的卓越的才华和不可想象的热情铸就了一幕幕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一瞬,用这一幕幕创造了属于文森特·梵高的奇妙世界。

当我们本着这种纯粹的欣赏的目的去理解梵高的作品,就能真切而强烈地感受到梵高炙热无比的滚烫的灵魂,那个面对十恶不赦且恐怖惊悚的生活时即使痛苦难耐即使无力反抗仍坚持用绘画去表达自己内心的赤诚和美好的灵魂。

星月夜

蓝色的调子铺满了整张作品,忧郁的颜色用如此奔放的笔触和粗犷间断的线条表现出来却尤为震撼人心,当我们置身于这星月轮转的世界,似乎一切都那么躁动,时空仿佛在不息的流动中静止。是逃离吗?是对这肮脏世界的恐惧吗?不啊,那直插云天的柏树像不存在的幻想一般,可它就在那。我们对抗的了现实吗?也许不行,但在这里,可以。站在这柏树上,星星以不可思议的轨迹运动着膨胀着最终变得如同月亮一般明亮一般皎洁,无数的明月悬挂在夜空中,此时望向远处,那最深的一抹蓝色,那群山像蓝色的蠕虫似的落荒而逃,星光闪耀,奇异的云朵最终一团一团拥着繁星,也闪起亮光。天,亮了。

《星月夜》是1889年梵高在精神病院所创作的,这是他生命的倒数第二年。

吃马铃薯的人

作为后印象派艺术家,梵高的前期作品一直是极其灰暗的色系。就如同这幅作品,昏暗到只能看清屋内大概轮廓的灯光,就是这副作品的焦点,灯光映射出五口普通百姓的如沟壑搬凹凸不平的沧桑的脸,那是农民最真实的样子,而环境如此黑暗的情况下,五口人仍然在为了生活,不,为了活着而徒手抓起餐桌上唯一的食材——马铃薯。淡淡的光,就是他们活下去唯一的希望,就如着苦难中只能握紧手中沉甸甸的画笔的梵高,也如着失意中只能凭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爱意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勇往直前的你我。

《吃马铃薯的人》是梵高在1885年创作的,是他自认为自己最好的一幅作品。

向日葵

色彩能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冲击,当我欣赏《到这幅作品时,蓝绿色的恬静的背景给我以极度的舒适感,像置身贝加尔湖畔般的柔软与恬静填满了我劳累不堪的身体,我体会到了难以置信的舒爽。而前面这鲜艳的向日葵花,不论是向光的闪耀着的黄色,还是背光的不甘落后的褐色,都像是被注满了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能量,这自由的线条更是为此添上了恰到好处的帮助。仔细感受,我能看到梵高在作画时内心的澎湃和不可抑制的激动,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男人为了作画汗流浃背同时激动不已的样子,在不可抵挡的绝境中仍然不低头的倔强,凭着纯粹的热情,和幼稚的思绪。

《向日葵》创作于1888年。

最后,我想用梵高的书信中的一些话来结束此次梵高奇妙世界之行

1890年2月20日,梵高再给母亲的信中写道“这些天,我一直想着给你回信,但是总没有时间。我每天从早画到晚,而时间又是过得飞快。我很想念约翰娜和提奥,你也跟我一样吧。当我收到他们的消息说一切安好时,我真的太高兴了。其实我觉得,我更高兴提奥用父亲的名字,而不是用我的名字来为他的儿子命名。最近我总是想起父亲,不过现在也挺好的,我已经开始画一幅画了,可以挂在婴儿的卧室里,大幅的白色杏花盛放在蓝天下”其实在这一时期,梵高遭受了许多生活的重创,他在这一年被确诊为癫痫。

1890年4月30日,梵高在一封给弟弟的信中写道_画杏花的时候,我病倒了。如果那个时候能继续画,你就会知道,我其实应该多画一些在花期的树,现在树上的杏花已经快掉完了。我真是不怎么走运,不过,最近几天,我在画艳阳之下的绿色田野,盛开着黄色的蒲公英。_这一年的二月底梵高的癫痫再次发作,直至四月底才恢复,而他信中的杏花确实充满着温暖与希望的一幅作品,也许,这是他对生命最后的几次挣扎。

枝上杏花开

1890年6月,梵高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我为加解医生画了一副表情犹豫的肖像画,看到的人估计会说,这是一脸苦相。尽管如此,我依然要这么画,因为与前人冷漠淡然的肖像画相比,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下的人物面部有着多么丰富的表情和强烈的情感。比如,热切盼望或某种怀旧的情愫,伤感而温柔,但又明朗睿智,很多肖像画就应该这么画呀。”

欢迎光临梵高的世界。

总结一下梵高 第15篇

终其一生,梵高都天真地相信全世界都会看到他的艺术革命。

《麦田群鸦》是他痛苦和挫败的呐喊,因为他无法实现他在绘画上的梦想。

《麦田群鸦》1890 梵高美术馆

在金灿灿的麦田里,一条阡陌小径向着远处延展,成群的乌鸦向乌云密布的天幕飞去。悲伤孤独的情绪蛰伏在这漫天风雨和阴暗的天穹之中,而金黄的麦田却渲染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饱胀的情绪几乎从画布上喷涌而出,这戏剧性的场景好像预示着梵高的自戕悲剧,也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梵高临死前的最后一幅作品。

随便问一个人,痛苦的艺术家和疯狂的天才是谁,很大概率会得到一个相同的答案——文森特·梵高

毕竟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至少很多人这么认为。虽然也有说法他只是切掉了一块耳垂,但也已经足够说明他的疯狂。

《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1887 梵高美术馆

很多人会想,这样一个疯狂的人怎么能够创作出这样的艺术呢?

《星夜》1889 法国奥赛美术馆

和我们印象中梵高的割耳的疯狂形象不同,日常的梵高特别爱看书,因为他认为多吸收新的思想和观点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对表达有着极高的热情,这种热情甚至可以在他与弟弟信中的文字可以感受到。

他还是个隐藏的夸夸群小话痨。看书高兴了就写信给弟弟夸夸莎士比亚,形容他的语言和思想就像是一支因为兴奋和狂喜而颤抖的画笔

(他好会夸啊!!!)

《一堆法国小说》1887梵高美术馆

他看莎士比亚、维克多·雨果、狄更斯、斯托夫人和埃斯库罗斯的书,一遍一遍地阅读,而且总是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

他在和弟弟的信件中说道:

梵高对艺术的爱几乎能用狂热来形容,他为了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离开了荷兰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的艺术学院,从那时起,他对鲁本斯的色调以及画笔的运用技巧着迷,同时也开始接触版画艺术。

后来他前往巴黎与弟弟同住,在巴黎,梵高第一次看到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他原本色调昏暗的画风也在巴黎现代艺术的影响下变得明亮清新。

《克利奇大道》1887 梵高美术馆

他的创作主题也逐渐发生变化,从早期的农民和劳动者转变为巴黎的咖啡馆和林荫大道、花卉静物和塞纳河边的乡村。

《塞纳河畔》1887 梵高美术馆

这幅阳光普照的公园场景是梵高在巴黎时期创作的尺寸最大的油画作品。

《公园里成双成对的恋人》 1887年 梵高美术馆

他那时正被新兴的点彩派技术所吸引,这幅作品就是尝试点彩效果的最好例证,但不同于完全的点彩派画家,梵高并没有使用纯粹的点,而是用宽松、粗短的条纹笔触来进行绘画,可以说同时兼具印象派和点彩派的风格。

在绘制画面的各个部分时,他使用了不同长短、粗细和厚度的笔触,将天空、植物和地面的质感区分开来。

这幅夏日花园的作品被梵高亲切地称为“花园恋人”,是他在巴黎展出的第一幅作品。

《蒙马特:风车和农田》1887年 梵高美术馆

后来厌倦巴黎快节奏生活的梵高开始向往乡村的阳光和宁静,他搬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勒,那里的光线、太阳和强烈的色彩让他感到极度兴奋,此间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激情。

在这里他以地中海、麦田、人物和卧室为主题创作了大量作品。

《丰收》 1888年 梵高美术馆

《卧室》1888年 梵高美术馆

梵高在给1888年4月3日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我着迷于一项疯狂的工作之中,我要画下这些开花的树木,画下普罗旺斯这座华丽至极的果园。”

《白色果树园》1888年 梵高美术馆

《粉色果树园》 1888年 梵高美术馆

在给提奥的信中,他还附上了《粉色果树园》、《白色果树园》和《粉色桃花树》3幅作品的素描草图,为了完成这项创作,他不知疲倦地挥舞画笔—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他描绘了一系列至少15幅以开花的树木为主题的作品。梵高将这些作品寄给提奥进行售卖,他认为这是“人人都会喜欢的画面”,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共鸣。

但他依然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

《粉色桃花树》 1888年 梵高美术馆

梵高对艺术的爱几乎能用狂热来形容,他长久的雄心开始于巴比松和蓬塔旺沿线的画家合作团体。在提奥的帮助下,他们认为高更会成为他们的首位加入者,并且希望后续仍会有其他人加入。

对于这位好朋友,梵高尤其重视,在约翰娜·梵高·邦格整理的书信资料中,高更的“出镜率”极高,在信件中被提及近200次……

在这期间,梵高与弟弟提奥的书信往来可以用三个来总结“我爱画画;弟弟钱钱饿饿,高更高更”……

《高更的椅子》1888 年 宽725mm 高905mm

除了写信,梵高还经常与高更互寄自画像和肖像画,在他一再的邀请下,1888年10月,高更终于来到阿尔与梵高同住。

《黄房子》 1888年 梵高美术馆

两人都想要在这里建立法国南部的艺术家聚集工作室,但由于梵高性格中霸道的一面与高更希望保持独立性的一面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使得双方很快失去了共同工作的热情。

之后在临近12月中旬时,他们的关系有了一个短暂性的改善,并再度携手进行创作,就在关系好转的这几天,高更创作了《阿尔的姑娘》,梵高则创作了这幅《阿尔的歌舞厅》。

《阿尔的歌舞厅》局部 1888年 法国奥赛美术馆

歌舞厅位于阿尔的布勒瓦赫林荫大道,画面中表现出一个疯狂激情的夜晚景象,可以明显看出梵·高此时的画风受到高更的影响,而且浮世绘风格对他的影响也仍然存在,如视平线的高度被人为地抬高,前景中女性弯曲的头发占据主导地位等。

这幅作品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相互重叠,表现出一种拥挤且趋于饱和的状态,尤其是画面右侧转头看向观众的女性人物(该人物为鲁林夫人的形象),眼中流露出被禁闭的恐惧感,在高更同时期创作的《阿尔的姑娘》的作品中,两个女性角色也带有同样焦虑和痛苦的神情,这充分反映出此时两位画家自身的精神状态。

同年底,由于艺术理想的分歧,两人产生了激烈的摩擦,在大吵一架之后,梵高割下了自己左耳的部分组织

他意识到自己即将变得疯狂,自愿住进了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这离阿尔勒并不远,他在这里创作了近130幅作品,到达疗养院的第一个星期,他就开始画疗养院花园里的鸢尾花。

《鸢尾花》局部 1889 年 本·保罗盖蒂博物馆

画面中的每一朵鸢尾花都是独一无二的,梵高仔细观察每朵花的形状和动态、叶子舒展的弧形轮廓、风吹动时的曼妙线条等。

1988 年,这幅画在拍卖时卖出5300万美元的高价,对比梵高生前穷困潦倒的生活,颇具讽刺意味和传奇色彩。

1890年1月,弟弟提奥写信给梵高,告诉他自己的儿子出生了,名字是文森特·威廉。作为祝福,梵高画了他最喜爱的主题:蓝天下花朵盛开的杏树。这也是梵高最著名的画作之一。

《盛开的杏树》 1890年 梵高美术馆

《盛开的杏树》象征着新生命的到来,因为2月份就开花的杏树是法国南方地区春天开花最早的植物,它的开放代表作新生机的降临。

2个月后,他的六幅作品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展览中展出,他终于以400法郎的价格卖出了人生中第一幅,也是唯一一幅作品《红葡萄园》。之后梵高离开了精神病院,在奥维他受到加歇医生的照顾,由于加歇医生他也是业余画家,因此两人迅速成为好友。

梵高迷上了奥维的风景,创作了许多关于奥维的茅草房、麦田等乡村风景的作品,并画了多幅肖像画作品。

《奥维麦田里的收割者》1890年 托雷多艺术博物馆

在完成这幅肖像画的一个月后,梵高在奥维开枪击中自己的胸部,受伤严重的他挣扎着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两天后在加歇医生和弟弟提奥的陪伴下离开人世。

《保罗·加歇医生像》 1890 年 法国奥赛美术馆

梵高曾在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这幅肖像,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

他做到了,人们追忆它,欣赏它,给了他极高的评价……

作为西方艺术极具代表性的绘画大师,他总是吸引着无数人想要去了解,去学习。

他的生平,他的艺术创作经历,他创作的小心思,都被后人放大再放大地研究,印刷成不同版本的画册……

而这本,则是可以带着看展的一本画集!

在现在各种巡回展越来越多的今年,带上一本掌上画册,随时翻阅,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和艺术爱好者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收藏、学习两不误!

#头条创作挑战赛#

总结一下梵高 第16篇

1、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雅典民主制的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

总结一下梵高 第17篇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重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空泛的道理,而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任务去学习课文、朗读语句,从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在上课前,我把课题板在黑板上,画家写的稍大,牧童写的较小,接着情学生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不唯一,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画家和牧童身上的优秀品质埋下伏笔。

接下来,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谦虚。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谦虚的人?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习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最后,我又出示了一些与人物品质有关的名人名言,与学生共同分享。同时,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下与此有关的名言或警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总结一下梵高 第18篇

《粗心的小画家》是一首活泼、诙谐的儿童歌曲,歌曲以富有童趣的语言,表现了小画家**粗心大意,画动物缺腿少尾的故事情节,教育小朋友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能粗心大意。

一堂课的上课气氛特别重要,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故我尽量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在轻松地氛围中学知识如创编歌词呀,击节奏,练耳等等并让讲台成为学生的展示舞台。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

我先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接着我把**画的四幅画挂出来,叫学生指出其错误之处。然后进行创编表演,最后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充分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我始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并且用了很多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真是“火眼睛睛”“你太聪明了”等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尽量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通过即兴创造,合作过程等一系列动手,动脑,动口的基本音乐素养训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审美的体验,并把课堂推向了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从而使课堂达到了**。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总结一下梵高 第19篇

《粗心的小画家》是一堂通过歌曲和歌表演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音乐课,我所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轻松幽默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歌曲《粗心的小画家》,以歌唱教学为主。根据歌曲活泼、诙谐的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认识**”——“评评**的画”——“帮帮**”这一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编儿歌、唱歌曲、改歌词。在一系列的学生参与活动中,达到了教学目标,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是一种有**、有目的、师生平等参与的课堂。而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并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非常轻松、愉悦、有趣的课堂氛围。根据情境内容和学生一起编儿歌、唱儿歌,还用动作记歌词的方式进行歌表演。在歌曲基本学会后,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帮助**改画”,然后根据改好的画改编歌词,最后唱一唱自己改编好的歌曲。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运用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性,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发掘他们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和合作能力,丰富审美体验。同时,根据歌词所表现的内容,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和美术活动结合起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科综合原则。本节课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切身参与,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音乐。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学唱歌曲时的细节。比如:歌曲审美和情感体验的相互融合:将表情、语气、动作表演等情感表现贯穿歌曲教学始终。再如:附点节奏是这首歌曲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唱准附点节奏,又不用机械地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我采用了按节奏读歌词的方式,在以儿歌形式呈现歌词的时候,就带着学生按照歌曲的节奏读歌词,并找出附点节奏在歌曲中出现的规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附点节奏,从而在唱歌时,教师稍加点拨,难点瞬即突破。

本节课的CAI课件制作精美,在课堂上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情境导入环节,CAI课件中出示本课的主人公“**”,采用动画配音的形式让“**”热情地与大家打招呼并进行自我介绍,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本节课的板书采用的是我课前精心准备好的贴字和贴图,色彩美观,排版精致,给学生一种美的视觉享受。

在本课教学时存在了很多不足之处,大家也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要让学生爱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要让音乐和生活联系起来,老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上课要引领角色,要说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而且还要用心准备,要融为一体,老师要把歌词背下来,二年级的学生不用划拍,根据音乐的感觉划拍子玩游戏,可以启发学生表演附点是神气的表现,先在下面全班表演,挖掘表演,在钢琴演奏上每个乐句都要松踏板,接龙演唱要多练习运用,老师要注意歌唱的表现。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细节、关注常规、关注学生全体参与性,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最有效的学习。

总结一下梵高 第20篇

在第二课时教学儿歌时的时候,我先是让学生自己尝试朗读(自读、指名读纠正、范读、以组为单位**读、演读),再说说自己对**的了解,找出有关语句读给大家听。接着分组帮**改改他画的四幅画,按照儿歌的内容,改说几句话,使**不再是个粗心的小画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改编儿歌的时候,一个孩子的稚言稚语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和感动。缪承志是我们班学**比较吃力的孩子,读书经常是吭吭巴巴,错字多多,挑战听者的耐性。以前为此,班里有个别活泼好动、没有耐心的同学和一些在朗读和口语表达方面较突出的同学,总是在缪承志读书和发言时,发出一些不**的声响和讯息。如何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和倾听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之前,我告诉自己除了要有一颗真正平等、无私的心之外,还要有一双会偏向的耳朵和一双专注的眼睛。几乎每节语文课缪承志都会被我请起来发言,在他发言时,我对身旁传来干扰的“电流”、“电波”努力做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只一个劲儿的鼓励缪承志一遍一遍的读,一句一句的说。我问孩子们,我们人为什么长着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一张嘴呢?

这就是要让我们多看、多听、少说。每次缪承志读完我都带头给他送去掌声和鼓励,有谁能从缪承志的朗读中发现他的进步和错误,我就把大家都渴望得到的、只有在每星期的班会时间才颁发的、数量极少的“小金杯”送给他。慢慢地,缪承志的家长和同学们都感觉他变得爱读书、敢发言了,我也感觉到在他发言的时候,课堂氛围也开始变得温暖、让人欣慰了。说真的,一开始我也是逼着自己耐心、专注的听他读书和发言,我只是希望他能把一篇文章通顺的读出来,把自己心里想说的一句话明明白白的说出来,可我真没想到他小脑瓜里结出的智慧之果会带给我意外的惊喜。在改编“画只小兔圆耳朵”这句儿歌的时候,孩子们开始改的都是“尖耳朵,长耳朵……”,从缪承志的嘴里却迸出了一句“画只小兔灵耳朵”,他怯怯地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都乐了,我笑着冲他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知道吗?大家这是赞赏的笑,因为你能把兔子当成了人来写,这想法很奇特呀!这是目前为止我听到的改编的最好的一句了。同学们的笑声是对你最好的赞扬,老师再用掌声对你表示最高的奖赏。”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缪承志羞涩的挠挠头,抿嘴笑了。新的儿歌也在这快乐、温暖的氛围中孕育、诞生了。

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一定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等待,多一些尊重的倾听,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产生令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结一下梵高 第21篇

《画家梵高》是四年级下册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程。欣赏活动是一种视觉分析练习,是从感性开始的。在“欣赏·评述”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欣赏活动从感性层面逐步提升到理性层面,用美术语言、形式分析作品,积累美术知识,建构美术能力。梵高对于小学生可能是陌生的,但是梵高的绘画,学生们并不是十分陌生,甚至有些学生是有好感的,喜欢的。基于这样的基础,本课首先通过作品,建立起学生对梵高的基本认识,并对梵高这个“很会画画”的人有了一些疑问和好奇。再介绍梵高的基本资料,让学生对梵高的疑问能够逐步展开,并在越来越了解的过程中,慢慢对其产生新的兴趣,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课中,主要以印象派对梵高的影响为分界线,用前期的绘画方法和风格与后期的绘画方法和风格作比较,感受两种风格的不同魅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印象派对梵高的影响。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不仅要精心设计设计每个环节,还要教给学生欣赏评述的方法,搭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支架,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达到潜在发展水平的高度。教材中的“小实验”环节,指导学生从色彩、线条、情绪三方面,对画家作品进行描述,并且提供了相应的美术语言小词库。这样不仅降低了描述作品的难度,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美术语言小词库,增强学生用词语搭建完整句子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本节课中评述环节也一直贯穿全程,结合着进行对比欣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还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明确的引导孩子们关注重点,并且尝试用美术语言进行论述。

《画家梵高》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画家梵高》教学反思3篇(扩展1)

——《画家梵高》教学反思范文二份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