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工作嘉奖总结(汇总16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1-15 08:38:2824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1篇

“因贫失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所有学生都应该有通过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多年前,一场变故让家里一贫如洗,刚考上浙江理工大学的胡鉴清差点失学。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领导的他,又尽己所能回馈社会,帮助更多在校的贫困学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由当年的受助者,变成了今日的施助人,胡鉴清说,希望更多有困难的人能得到帮助,把善的种子播洒得更远。

2016年,胡鉴清在母校浙江理工大学申请设立“接力棒”助学基金以帮助家境困难的学弟学妹。如今,“接力棒”助学行动得到许多师生的响应,胡鉴清的善举也被评为“浙江省最美爱心资助故事”。

大一的衣服都是老师帮忙买的

胡鉴清出生于浙江杭州,从小家境优渥、衣食无忧。2000年夏天,胡鉴清收到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家人都为此欣喜,他也开始筹划着美好的大学生活。然而没开心多久,父亲的生意就出了问题。

“我妈跟我说,‘家里只剩200块钱,供不起你上大学了’,我不敢相信我们家突然就变得这么穷了。”胡鉴清说,一直都记得母亲当时痛苦无助的眼神,“我之前在一所中专念设计,能考上本科很不容易,如果就此辍学真的会遗憾一辈子”。

心有不甘的胡鉴清没有就此放弃,他听说国家刚出台了助学贷款的政策,于是找到学院申请到助学贷款。

上学的钱有了,但生活费又是一道难题。“因为我是设计类专业,平时画画需要买颜料、纸笔,也是很大一笔负担。”胡鉴清说,当时每个月有50元的生活补贴,自己只好把吃饭的钱省下来买颜料,即便如此也还是不够。

胡鉴清的勤奋与拮据被老师们看在眼里,许多老师主动过来帮助他。“有些老师看到我吃的很差,时不时带我去教工食堂吃饭或者叫上我一起去外面吃;也有老师说,前段时间买的一件衣服小了,让我拿去穿,我大一的衣服基本都是老师帮买的。”胡鉴清说,如果没有老师们的资助,自己可能大一都熬不下去。大学期间,他身边的每位老师都用最合适的方法去维护他的尊严,用持之以恒的热情融化掉披在他身上自卑的外壳。

感恩他人的赠与和帮助,自强的胡鉴清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努力学习,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每次提及那段大学时光,他总是感念学校老师们的帮助。那时,他就在心里对自己说,以后有了能力一定要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让他们能完成学业、追求梦想。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6年,已是世界500强企业领导的胡鉴清回到浙江理工大学,表明了自己想资助贫困学子的来意,学校领导深受感动。他与艺设、经管等学院签下合约,成立了“接力棒”公益助学基金,这是他认为的对母校最好的报答。

他表示虽然开始的力量很渺小,但必须要迈出第一步。“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全世界,但现在资助1个孩子、100个孩子、1000个孩子,以后就能让更多孩子改变命运。可是如果连最初的1都不去做,那么最终所能改变的永远都是0。”胡鉴清说。

基金成立后,胡鉴清便资助了10名学弟学妹。平日里,他还会回到学校跟学生们座谈交流,以自身及身边朋友的经历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将来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家庭的命运。

胡鉴清说,在这些学生的身上,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除了资金上的捐助,他愿意用自己的感悟去影响这些学弟学妹们。他相信,这种影响会催生更多的自爱、自强,以及更多的善。

“助学基金之所以起名为‘接力棒’,也正是希望这些被资助的学生以后走上社会,自力更生之后,也能够为更多的贫困学弟学妹们尽自己的一份力,反哺母校、反哺社会,勿以善小而不为。”胡鉴清说。

如今,在胡鉴清的带动下,浙江理工大学已有不少老师及已毕业学生参与到“接力棒”的助学行动中,一棒又一棒的接力相传,一定会有更多人的人生因此改变。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2篇

XXX老师,这个名字在北京交大早已成为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代名词,同学们谈到她的时候总会用“热心”这个词来形容,同事们谈到她的时候总会用“敬业”这个词来形容,合作银行谈到她的时候总会用“信赖”这个词来形容,相关领导谈到她时总会用“放心”这个词汇来形容。

自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始实施以来,崔老师就在这里付出自己的热心、爱心、真心、诚心。多年来,她作为负责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老师,一个人完成了本需多人才能完成的大量的工作,在工作中经历了辛苦与波折,克服了各种的阻力和困难,赢得了学校领导、同事和银行同志们的赞不绝口,更为那些需要受助的大学生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为他们能安心学业,为他们的人生补足了动力。

一、提高业务素养

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发展,各种新情况的出现,对从事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深入做好助学贷款工作,XXX老师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相关文件,深刻领会国家及相关部委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把握政策的水平,对于这项工作的导向和宗旨有了切实的把握,这为交大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确保了方向。

做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没有对相关政策的深入领会是不行的,光有理论不懂得实际程序也是不行的。每年的'助学贷款签约、发放和还款工作在操作程序上要求极为严格,为了能高效的完成工作,崔老师对办理助学贷款的全部流程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操作都进行了细致地了解和学习,并在工作中落实到每一项工作的细节,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高度精准。

俗话说“学海无涯”,用崔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在学习中我真正得到了提高,也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质保量完成好工作,才能长久保持工作的青春和活力。”

二、兢兢业业工作

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交大每年有四千多名学生需要进行签约、发放和还款等工作。目前学校资助办的工作人员短缺,这些工作基本上全部压在了崔老师的肩上。崔老师不畏难、不畏苦,一直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长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假日不休息已经成为她的工作习惯。崔老师为学校的资助工作做出了贡献,工作中不时地闪现亮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效果显著:

1、助学贷款工作专门化

2006年3月,XXX学校资助学生工作办公室调整内部机构设置,按照工作需要经调整成立和加强了以下几个中心的建设,即国家助学贷款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奖助学金管理中心和宣传教育中心。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从此走上了专门化管理的轨道,从申请、递交材料、审核、签约到后期的档案管理以及还款工作都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保证了学生的顺利签约。

2、助学贷款工作全程化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已经从最初的校内办理延伸到校外,延伸到全程。

从新生录取通知书寄发开始,我们的工作就已经开始。崔老师组织编制了学校资助工作及助学贷款工作宣传册和相关材料,随同新生录取通知书寄给即将跨入大学的学子们,使贫困家庭新生及其家人清楚学校资助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了凡考入我校的经济困难学生百分之百入学。

新生报到,我校开设的绿色通道逐年创新、完善。2005年新生入学时,经济困难新生不但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理了入学手续,每人还得到价值200多元的学习生活用品,还为一些特困生免费发放了全套床上用品,其中大多数还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使贫困家庭新生入学后的能立即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学的温暖。同时,设置国家助学贷款咨询台,宣传资助政策,发放相关宣传材料。

之后的工作繁杂且要求高,签订国家助学贷款的手续是很严格的。XXX老师每年在组织学生与银行签订贷款借款合同前,总要先安排参与此项工作的各学院主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辅导员召开培训会,并对参加各项具体工作的国家助学贷款中心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在贷款学生与银行签订合同现场请银行的同志现场组织培训,在为学生详细讲解如何正确填写合同协议之后,再耐心指导贷款学生具体填写合同文本,以确保他们顺利地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工作还包含每年贷款的发放和还款的协助监督等工作。这对保证学校的正常财务和银行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管理数据化

这两项工作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助学贷款工作的后期管理,使得数据的使用更加的快捷,档案的保存更加的完整,也为督促还款工作提供了支持。

崔老师就是这样,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以上这些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是XXX老师一手策划和组织的。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套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体系,高效运作着。

三、诚信,互助,合作

诚信,是目前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提到最多的词汇。

学校开展诚信教育,提倡诚信借贷,从各个角度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的保障工作。在崔老师的倡议和组织下,交大以召开全校贫困家庭学生大会的形式对学生开展诚信及自强教育。在毕业生离校前专门组织召开了“XXX学校贷款毕业生诚信教育大会”,请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为贷款毕业生详细讲解了国家征信系统的工作运行情况,组织贷款毕业生进行了诚信还款宣誓,为提高学生诚信意识,提高还款率充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其实诚信不仅表现为贷款学生对银行的诚信,也包含有学校对于银行的合作态度。XXX老师自开展助学贷款工作以来,积极与经办的银行建立密切的关系,做到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当崔老师和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时候,她已经不再是个人,更是交大的代表,是几千名贷款学生的代表。崔老师待人诚恳,工作中善于互助,和她合作是很愉快的事情。她为自己赢得了银行工作人员的信赖,也为交大和交大的同学赢得了信誉。诚信,最基本的交往法则,在崔老师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合作,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在崔老师身上同样表达的酣畅。

四、以真爱培育真爱

这些年来,崔老师为助学贷款工作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她用自己的真心真爱诚心换取了银行的认可同事的赞许,同时也用自己的热心爱心换取了学生的好评,2005年XXX老师因在学校资助工作中贡献突出荣获了交大教师最高荣誉奖——红果园奖。了解交大的的人都知道,红果园就是交大,红果园奖代表了交大人最深沉的感情。这荣誉,崔老师当之无愧。

几年来,近千名贫困家庭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谋得满意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为他们创造了明天的希望。崔老师有一个愿望,就是播种爱心,用爱心培育希望,用爱心浇灌树苗的成长。她做到了。

五、在工作中不断奋斗、进取

交大的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到今天,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管理和制度上都是相当完善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XXX老师在工作中不断奋斗、进取是分不开的。现在,她依然奋战在资助学生工作和助学贷款工作的第一线,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交大人和交大学子们对于学校资助学生工作的未来充满着期望,因为他们知道,有崔老师,他们的学业不会有阻碍;有崔老师,秋天不会萧瑟,冬天不会冰冷,只有春天般的温暖和夏天般的热情。

迎春,别样美,只因那份爱,只因那份执着。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3篇

湖北省麻城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唐常齐同志,自资助中心成立以来,一直负责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他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面对这项工作,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与家长的好评,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热爱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认真落实资助政策,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赞扬。 麻城是国家确定的贫困县市,总人口120多万人,在校学生近20 万人。麻城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自成立以来,肩负着义教资助、普高资助、中职资助、生源地贷款及其他的社会资助等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十分繁重。每年上级下达学生资助任务后,唐常齐同志总是首先带领中心的同志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政策精神,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起草和印制宣传资料发送到各乡镇、办事处及有关学校,并积极联系新闻媒体,在麻城电视台播放,广泛宣传学生资助的有关政策、条件、办理程序,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唐常齐同志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学校,了解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同时对受助学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检查和督办。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学生了解了国家的资助政策;深入的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学生家长感激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能继续上学,获得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有的家长对唐常齐同志说:“是你们用辛勤的劳动播撒了阳光和雨露,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和滋润,你们做的是善事,是好事!”

二、身先士卒,克难奋进,怀着“三心”搞资助,深受同事的尊敬。

学生资助工作说到底,就是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做爱心工作。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唐常齐总是要求大家要饱含三种心情来工作:一是要怀着对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感激之心;二是要怀着对学生和家长经济困难的同情之心;三是要怀着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诚挚、热爱之心。因此,唐主任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来的热心、爱心、耐心不仅感动了学生和家长,也让同事深受鼓励。每年在办理学生资助时,他总是带领中心的同志,克服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加班加点,办理学生贷款。每天他都来得最早,走得最晚,除了组织和安排好一天的工作以外,他还亲自参与到办理生源地贷款的具体业务中去。因为办理贷款现场分为几个工作小组,按照工作流程分设在几处办公,所以,工作人员常常能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他,不是正在热情接待、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咨询,就是在耐心地向他们宣传解释相关政策和程序,或者是在埋头整理、签订合同。哪里最忙碌,哪里就有他工作的身影,哪里最拥挤,哪里就有他沉稳的声音。正是他用这种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身先士卒、不怕吃苦的精神激励着工作人员,才使大家在四十多天办理2009年生源地贷款期间,自觉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加班加点,克服种种困难,成功签订了3711份新贷合同,接受了413份续贷申请,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贫困大学生的需要。

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制定完善的资助管理制度,得到领导的肯定。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资助助政策,确保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在他管理资助工作期间,进一步完善了学生资助机构,对几名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并改善了学生资助的办公条件,保证了各项资助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

为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杜绝人情资助,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资助管理制度。如:《麻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暂行办法》,从资助对象的认定、资助工作操作程序、监督管理几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做到有规可循,有据可查,增强了工作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麻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评审发放实施细则》,并附量化评分表,实行量化考核推荐。量化评分表将评审对象的家庭情况具体到人员组成、住房条件、家用商品、经济来源等进行学生自评和学校评分,并对特困户和暂不纳入资助范围的家庭经济较好户作了硬性规定。这一创造性的探索,不仅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避免了人情因素,而且直观方便,易于操作;并专门下发了《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征订、发行和循环使用工作的通知》,对中小学教材征订发行工作和学校循环教科书使用、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责任,规范了管理行为。

他的这些工作管理措施和相关规定要求,使麻城的各项资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今后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一系列的措施也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在省资助网上以《面对情况,解决新问题,麻城市创造性开展工作》为题,向全省宣传推广。

麻城市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开展到今天,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管理和制度上都是相当完善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唐常齐主任在工作中不断奋斗、进取是分不开的。现在,他依然奋战在学生资助工作的第一线,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为麻城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为构建和谐麻城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4篇

2018年3月27日,福建省教育厅等18个部门对2017年“最美资助人”和“最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进行表彰。在“最美资助人”的名单的第一行,有这样一位老人,怀着一颗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困难学生群体的善良之心,书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故事。

他叫左允甘,福建省纪委原副书记,今年76岁高龄。11年来,他义卖书画作品280多幅,募集助学善款近500万元,资助52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圆了大学梦。

笔墨丹青铺就学子坦途

左允甘出生在宁德市蕉城区的一个贫民家里,1945年,他父亲患病早逝,母亲坚强地把孩子养大。左允甘8岁时,母亲打定主意送他去读书,感恩的情愫很早就在他年幼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左允甘说:我是幸运的,当时,国家刚解放,对在校生实施助学金政策,我就是靠助学金念完中学的,应该说,我能有现在的好日子,是党和人民给予的。

1963年,高中毕业的左允甘,在学雷锋的高峰阶段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从战士、班长、指导员、参谋直至后来的师政委。转业地方后任福州市纪委书记、省纪委副书记以及省_、法制委委员。贫困而自立的成长历程,部队和地方的工作经历,锻造了左允甘坚毅、正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长期的工作实践让他深深感到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性。同时,当他在工作中接触到大山里的贫困家庭,看到由于山区生活困难,许多孩子早早辍学,过早踏入社会,影响了家庭脱贫致富,他下决心将资助贫困学子上学当做自己的一份事业。

2007年,左允甘即将退休,他知道仍然有很多贫困学子需要帮助,而自己的工资毕竟有限,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大学,做到“长流水,不断线”?爱好书画艺术的他,想到了书画义卖捐资助学的点子。

2007年1月,在热心慈善人士支持下,他将几年来辛苦创作的105幅字画,在老家宁德市蕉城区进行义卖,募集善款32万元,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宁德蕉城乐善助学促进会”,当年就资助22个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了大学。

2010年,正在漳州师范学院就读的钟婷,父亲因高血压引发脑溢血住院,做了两次手术,保住了性命,却差点变成植物人。母亲有点精神方面的疾病,弟弟又还在上学。堪忧的家境,让钟婷的求学路前途茫茫。左允甘在乐善助学活动中了解到她的情况,将她列为资助对象,圆了她的大学梦。

受助学生杨巧玲清晰记得,2014年8月25日,她和其他59名贫困大学生一起从“左爷爷”的手中各领到了3000元爱心助学金。“这就像及时雨”杨巧玲告诉记者,这让濒临失学的她重续了大学梦。

刚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不久的陈华十分感慨。她说:“读书有时难免遇到情绪低落,但一想到这笔钱,想到‘左爷爷’

人家非亲非故为什么要资助你?我就恍悟过来了,决心把书读好。”在校期间,她年年获得奖学金,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当地红十字会志愿者活动,也在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

“能多资助一个孩子上大学,就能多解决一个家庭的困难,就为社会多培养了一个人才。”这是左允甘常说的话。走进左允甘的客厅,一组梅、兰、竹、菊水墨画格外引人注目。在左老笔下,梅的高洁,兰的空幽,竹的风骨,菊的清贞,通过细腻的笔触,层层渲染的色彩,艳丽多姿生机勃勃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告诉记者,他将继续在书法和国画创作上潜心研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慈善事业尽一点微薄之力。

书画有价,爱心无价,书画有形,真情无形。左允甘用画笔,为四季的美景留下了笔墨印迹,也为一个个寒门学子画出了求学的坦途。

随时援助帮困难学生解燃眉之急

“孩子,别担心,爷爷会帮你的。”

那是孙嵋鸿第一次见到左允甘。孙嵋鸿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她的两个兄弟因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年近80岁的奶奶常年卧病在床,家里的大小事全靠她的母亲打理。她的父亲则为一家人的生计四处奔波,由于长期劳累过度,父亲于前年因患肺癌不幸离开了他们。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塌下,一家人陷入了绝望。

当意外的出现让这个柔弱的小姑娘准备放弃升学机会,挑起家里重担时,是左允甘伸出的援手让她看到了希望。左允甘知道后当即自己捐出3000元,还协调从乐善助学基金中捐赠6000元,解了孙嵋鸿一家的燃眉之急,同时他积极对接协调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孙嵋鸿家庭争取到3万元补助。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碰到这样的好书记,我与全家都记得这份恩情,将来有能力了也要像他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家庭。”当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孙嵋鸿仍然心怀感激。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帮助受助学子度过生活的难关,2012年6月,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贫困家庭念高中的17岁女孩雷惠斌遭遇了死神的威胁,她身患尿毒症和红斑狼疮两种重疾,需要血液透析换血,巨额的医疗费让她的父母坐立不安。左允甘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回乡,从个人创办的乐善助学促进会基金里拿出两万元资助雷惠斌治病,又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几千元汇给她,并安慰她要好好配合医生治好病。为了给孩子治病,左允甘还发出倡议,在他的影响下许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帮雷惠斌渡过难关。坚强的雷惠斌终于战胜了病魔。

左允甘自己已经不记得多少次,当听到受助学子遇到困难时他毫不迟疑冲在前面,也不记得多少回,当了解到受助学子有经济上的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口袋中掏出救助金。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受助学生能够将关爱化作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强大动力,将来回报社会就足够了。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很多受助学子将“左爷爷”当做最亲的人,经常和他分享学习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当收到孩子们来信中讲到生活中遇到困境时,左允甘都毫无怨言地给他的孩子们寄钱去,并且一定要附上信件,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战胜苦难。

正如受资助学子钟婷在给左允甘的信中所写的:“感谢您的帮助,让我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让我们看见了新的曙光。金钱有价,情谊无价,它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而且在精神上不断鼓励与支持着我们,照耀着我们不断前行。”

语重心长激励学子奋发有为

对左允甘而言,钱的资助只是一部分,而更重要的,他想给孩子们带去精神的力量。

每当金榜题名那天,“左爷爷”都要对学子们表示祝贺,他说,乐善助学是一项关注民生、关心教育、温暖人心的民心工程,希望受助学生能把社会的关爱化作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强大动力,化作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自觉行动。

11年来,每年发放资助金的时候,左允甘都会为孩子们开一场座谈会,对他们讲道理、提要求。

对于即将走进校门的学子,左允甘常叮嘱他们,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门,是真正人生的开始,要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要有清醒的头脑,能够分辨是非,排除各种干扰与诱惑,随时准备接受艰苦磨炼。

“将来不论在党政机关还是自谋职业,知识是决定因素,一定要把基础打牢。”左允甘经常提醒受助的在校学生要勤奋学习,大学生首要任务是读书实践、掌握知识,要勤奋,勤能补拙,勿仗着聪明而懈怠。学习中会遇到多种困难,要有思想准备,一帆风顺时不要得意忘形,一波三折时不必灰心丧气,要不断总结,不断前进。

对即将参加工作的受助学子,他常常教导他们要有远大理想,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学习与奉献,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只有确定了方向,坚定不移,锲而不舍,把握精彩的今天,才能走进灿烂的明天。

一路走来,左允甘把这些资助过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他就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在他们困难的时候送去关爱,在迷惑的时候为他们指引方向,看着他们飞翔。

前些年,有个受助大学生报考化学专业,读了一年认为专业不好,不想继续读下去,左允甘听闻后很是焦急,趁着这名学生春节回家的机会,特地找到这名学生跟他分析专业利弊和未来前景,经过开导,这名受助学生最终打消了放弃的念头。在了解到有名受助学生因受到不好环境的影响,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的情况后,左允甘找到他交心谈心,督促他沉下心来,好好学习。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左允甘给多名受助大学生写信、打电话,讲解十九大精神,鼓励他们作为年轻一代,要担起新时代新使命,更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十余年来,左允甘最欣慰地是,他资助的孩子不仅在校成绩优异,出来工作创业,表现都不错。他说,做慈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更不是为了让大家觉得他这一路多么地辛苦,而是为了让孩子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帮助身边的人。

积极发动让更多人奉献爱心

“没有什么能比贫困学生不失学更让我快乐。”这是左允甘常说的一句话。

2014年夏天,左允甘因创作大量书画用眼过度导致左眼视网膜脱落,手术过后,医生叮嘱他要多休息,少写字作画,保护好眼睛。但他刚出院没几天,就重新拿起画笔。心疼左允甘身体的太太,责怪他不该这么不注意自已的身体,可他总对家人说:“我辛苦一阵子,所换来的是可能帮助一个人改变一辈子命运的机会,因此,我很快乐。”

而如今,他将这种乐善好捐的快乐,传递给了更多人。

当年他资助的第一批22个农村农村大学生,已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奉献社会。在左允甘的感染下,许多企业家和爱心人士也纷纷加入慈善接力,他们或出钱,或出力,为贫困学子伸援手。

宁德市蕉城区慈善总会志愿者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进村入户,了解核实贫困生家庭情况,协助当地把需要受助学生及时汇总上报。左允甘对志愿者们说:“谢谢你们这么辛苦劳动。”志愿者们回答道,“您年纪这么大还为贫困学生四处奔走,不断创作书画作品,我们跑跑腿不算什么。”

11年来,左允甘共举办过5次义卖活动,每次都携家人一起去布置会场,张罗义卖活动中的具体事情。他堂弟左允斌每次助学都发动爱心人士来参加。乐善助学十周年活动,他堂弟左允文捐出8万元。在左允甘的带动下,蕉城区委文明办、区民政局、区教育局等单位共同发起“慈善蕉城爱心联盟”,参与助学、助困等慈善公益活动。

福州东方投资公司董事长丁宁,了解左允甘的助学事迹后,发动公司全体员工参与助学活动,在2016年左允甘助学十周年时候,丁宁和员工一共捐出8万元助学金。福州蕉城商会在微信发动会员参与捐资助学活动。朗盛眼镜公司_霖董事长在左允甘的感召下,亲自开车带着验光师于去年9月到周宁县为65个中学生验光配镜,价值6万5千元。香港籍林祥华等三位侨胞,平时经常请左允甘写字作画,在助学十周年时候,捐出20万元助学款。左允甘的好友吴贤德、刘嘉水、林义耿等大力支持,积极发动爱心人士助学。

做慈善,有的人靠热情做一天,有的人却是一辈子。左允甘,一个注定要与慈善结缘的暮年老者,正是用榜样的力量,唤醒人们的爱心,让更多的人加入捐资助学的队伍。

2018年3月27日,在全省学生资助工作视频会议上,省教育厅领导对左允甘说:“你助学的事迹很感人,大家都要向你学习”。左允甘谦虚地回答道:“退休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

左允甘,以心为笔,以情为纸,将真情书写在画纸上,铺就了贫困学子求知的坦途。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5篇

修素华同志现任学院学生工作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自资助中心成立以来,一直负责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她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面对这项工作,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与学生的认可,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0年获自治区教育厅表彰为“全区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其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一、热爱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认真落实资助政策,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赞扬

2005年学院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来,肩负着学生资助、生源地贷款、学生勤工俭学、奖助学金的评定发放等多项工作,及其他的社会资助等工作,涉及范围广、人员少,工作十分繁重。修素华同志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政策精神,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起草和印制宣传资料发放给系部学生管理人员、学生及学生家长手中,广泛宣传学生资助的有关政策、条件、办理程序,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二、工作积极,出色完成各项资助任务,深受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学生资助工作就是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做爱心工作。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修素华同志在工作中怀着对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感激之心;怀着对学生和家长经济困难的同情之心;怀着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诚挚、热爱之心。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来的热心、爱心、耐心不仅感动了学生和家长,也让同事、师生深受教育和启迪。

每年在办理学生资助时,她总是带领中心的同志,克服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加班加点,热情办理学生贷款。在入学绿色通道中热情接待、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咨询,耐心地向他们宣传解释相关政策和程序。2010年出色地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2010年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达800余人,办理助学贷款76人,办理助学贷款万元;另外生源贷款1377人,通过审批放款有1201人,金额万元,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贫困大学生的需要。

2、积极开展征兵入伍学费代偿宣传工作,2010年完成了新兵应征入伍代偿学费工作9人。金额万元。同时做好学院3位同学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国家学费代偿和补偿工作。

3、根据学院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自治区扶贫办公室的支持,获得广西大石山区特困村屯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试点工程项目的资助100人,每人资助1500元,连续两年,为贫困学子又添了资助通道。发放仪式于2010年12月1日在我院阶梯教室隆重举行。广西电视台招生与就业栏目组、《金色通道》杂志社等派记者来校进行了采访报道。

4、千方百计开辟勤工俭学岗位,2010年给学院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450多人次,发放勤工俭学酬金35万余元。

5、精心组织奖助学金的评定评审工作,完成了国家奖助学金、学院奖学金5200余人,万元的评审和发放工作。

三、制定完善的资助管理制度,得到领导的肯定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资助政策,确保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资助管理制度。从资助对象的认定、资助工作操作程序、监督管理几个方面制订了具体的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增强了工作的可操作性,使各项资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6篇

在会同县人民法院,有这样一位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大爱无疆的女法官,当人们得知她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的善举时,无不被她的事迹感动、敬佩和鼓舞。

2009年,因为工作的需要,黄新婷同志被组织安排到堡子法庭负责法庭的工作,面对辖区内十个乡镇的繁重工作,她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辱人民法官的神圣使命,公平公正办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辖区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赞誉。先后多次被评为该院的先进个人、调解能手和办案能手,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荣获县政府嘉奖,2012年被省高院授予“全省法院办案标兵”的荣誉称号。担任堡子法庭庭长期间,她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400多件,结案率达到93%,调解率达70%,调撤率达82%。

在工作中她具有男人的刚强,但生活中她却更具女人温柔、善良、博爱的一面。2012年3月她在会同县马鞍镇暂板村巡回办案时,对2010年她所审结的一起离婚案件当事人艾某进行回访。艾某是马鞍镇暂板村四组14号的村民,2010年3月,经黄新婷调解其妻与他离婚。回访中,她看到艾某家徒四壁,甚感凄凉。后得知其子艾方正在马鞍中学读初中,因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面临缀学的境遇时,顿时心生怜悯、热血沸腾。返程的路上,她直接到马鞍中学与教务处主任联系,了解艾方当前的学习和经济状况。经校方证实艾方确实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时值初中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缀学的可能。“绝不能让这个孩子断送前程!”听了校方的介绍后,她在心里默默许诺。同时与家人简单联系,征得丈夫同意后,她便与艾方本人进行了交流,得知艾方渴望读书的心情,她坚定地表示愿意资助其完成所有学业,免其后顾之忧。这一举动让校方领导很是感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艾方虽然家庭贫困,但却十分懂事、好学。虽然父母离异,也阻断不了艾方前行的求学之路。就这样,在黄新婷的资助和关怀下,艾方这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该县重点中学。来到县城读书后,黄新婷对艾方的关爱就更频繁和细腻,一到周末就把艾方叫到家里改善伙食并对其嘘寒问暖、进行思想沟通,开拓他的视野、建立健康的心理,想法设法地减轻艾方的思想包袱和学习压力。在黄新婷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小伙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稳步提升。在黄新婷眼里,艾方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资助对象,而是她乖巧懂事的儿子;在艾方眼里,黄新婷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好心人,而是用心用爱去关心他的妈妈。

黄新婷的资助事迹看似平淡,但实际上却是多么的不简单!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艾方的求学路中将牵扯工作繁忙的黄新婷多少精力和心血!艾方每学期的学杂费、补课费和每月的生活费不是一笔小的数额,何况黄新婷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且夫妻双方父母年纪都大了,自己的儿子还在外读大学,这些开支都需要夫妻俩精心计划着来实现。尽管如此,黄新婷从未有过放弃资助艾方的念头,她总是对艾方说:“你安心读书,我会一直资助你完成学业直至学业有成。”她的父母和老公都在积极支持着她这一善举。她曾担心儿子会反对,但放假回来的儿子也高兴的告诉她说: “妈妈,我看好他!我支持你!”

黄新婷是个平凡的女人,她的事迹也是平凡的,但每件平凡的事里充满了爱,她用瘦弱的身躯谱写了一曲爱民之歌,更是为广大干警作出爱的榜样。她的爱,决不囿于自己的家庭。 2010年初,她承办的一起原告黄某某诉其公婆龙某某夫妇监护权纠纷一案,在审理案件期间得知被监护人龙某某生病发烧时,她及时赶去看望并给予了二百元钱的资助;在寒冷的冬天她发现小女孩的手被冻伤,又及时买药给孩子送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她无私的关爱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小女孩跟她说出了心里的想法,在案件开庭前便主动回到了母亲身边。一起棘手的家庭纠纷就这样被她的真心、耐心、爱心给软化了。她正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方式感动了无数当事人,化解了不计其数的矛盾纠纷,办理了一桩又一桩的民商事案件。她经常说:“作为基层法院的法官,心中有爱是十分重要的,只要用这份爱去办案、就能取得好的社会效果!”

黄新婷的事迹被单位同事意外知晓后,她只是平静地说:“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能做和该做的事情,我不图名利,更不是图他们对我的回报。我只是希望爱学习的孩子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希望他好好学习,能培养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并呼吁身边的朋友:“我们稍微省点都能帮助这些孩子们,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大家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莘莘学子圆大学梦!”

春去秋来,岁月无声。二十多年的法官生涯已经将她的生命与审判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法、以理、以情,办理着一起起看似琐碎却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以实际行动展示着一名人民法官的为民情怀!爱是与生俱来的,在血液里流动,在骨子里结晶,它源源不断的由心而生,永不枯竭;她总是说助人为乐,付出总比得到好!她坚持每年都无偿献血,并经常轻松地告诉身边的人,这血不献也浪费了,献出去还能救人命,何乐而不为?

她的爱,一直在播撒、延续……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7篇

李维正,男,汉族,1929年7月生,_党员,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乡太塘村村民。

他扎根山区学校,奉献乡村教育30余载;他不计回报,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资助贫寒学子成就人生;他退而不休,创办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奖学奖教助学,让省级贫困乡连续20多年无一人因贫辍学。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心系教育、情系孩子、热心公益。他就是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创始人、终身名誉理事长李维正。

对自己“抠门”,助学却“一掷千金”

1929年,李维正出生在上栗县长平乡太塘村一个贫困家庭。20岁时,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4年后,他复员回到萍乡,在张家坊乡、麻山乡等中小学校任教;1962年起任长平乡中心小学校长、长平中学副校长、长平乡教育组组长。

自身的成长经历,让李维正深知教育是山区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每每看到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时,李维正十分痛心惋惜。

参加工作后,李维正把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作为“良心事业”。面对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的孩子,李维正自己掏钱给学生代交学费;见到有些孩子冬天赤脚上学,李维正拿钱为学生买鞋子防寒;得知有孩子吃不上午饭,李维正就买饭菜票送到学生手中。李维正对贫困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竭尽全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让长平乡这个省级贫困乡实现“孩子上学一个都不能少”。

从教30余年,李维正的心始终放在学生身上,生活中对自己“抠门至极”的他,对助学却“一掷千金”。在儿子李明利的记忆中,父亲在家里就是“甩手掌柜”,工资都是父亲自己支配,全家就靠着母亲的工资生活,小时候家里经常四个人吃一份菜。家里人知道父亲的钱是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也都支持他。

通过读书走出山村的瞿刚,一直把李维正视为自己的恩人。5岁失去双亲的瞿刚,寄居姑父家。生活上虽有着落,但姑父家经济并不宽裕,上学读书成为瞿刚渴望而不可求的事。了解情况后,李维正找到瞿刚的姑父,允诺资助瞿刚小学到高中的学费。当瞿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正为学费发愁时,李维正又四处奔波,帮助筹集了万元学杂费。瞿刚参加工作,就从第一个月工资中拿出500元钱,托姑父给基金会捐款,成为爱心助学的“接力者”。

瞿刚仅仅是李维正资助的贫困学生之一。长平乡太塘村曾思瑶和曾金禄的父亲在意外事故中死亡,母亲重伤生活不能自理,姐弟俩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过日子,生活极为艰辛。为让姐弟俩能读好书、改变命运,当时已经资助了5个孩子的李维正,还是找到姐弟俩的爷爷,送去800元钱助学金,并连续8年每年都给姐弟俩送去400至800元钱,直到姐弟俩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

除自己资助贫困学子外,李维正还影响带动爱人、儿女参与其中。2011年,读高三的彭华奇,因为家庭困难,打算辍学外出务工,减轻家里负担。彭华奇的父亲在赶集时碰到李维正夫妇,诉说家里的困难。李维正了解情况后对老彭说:“读书能改变人生,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读好书。”并当场与老伴商量,每年拿1000元支持彭华奇读书。一周以后,李维正和老伴就给老彭送去1000元助学金。

一个个生动的助学实例,不胜枚举。30多年来,李维正用微薄的工资,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寒门学子。对于自己资助了多少学生,李维正把它当成隐私,从不外露。每当有人问起时,李维正总是很谦虚地说:“资助别人,帮助别人,我不会去惦记,没有必要记有多少人,更不图回报,只希望他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

只讲奉献、不讲俸禄;唯有付出、不求回报

一个人帮扶,能力有限;众人出力,才能让更多贫困学子改变人生。李维正萌发了成立一个社会慈善组织募集资金助学的想法。

1985年,李维正光荣退休。在教育战线忙碌30多年的他,本可在家安享晚年。但为了帮助家乡孩子读好书,1991年3月,李维正与几位退休教师牵头创立了长平教育奖励促进会(后更名为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李维正被选举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从此,他与老同事走上一条只讲奉献、不讲俸禄,唯有付出、不求回报的爱心奉献之路。

基金会创办之初,没有工作人员,李维正就一个一个地邀约;没有办公地点,他就借来一张办公桌开始办公;没有资金,李维正和几位牵头创办人,带头捐款筹集第一笔基金,并提出“三不”原则,即: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报一分钱餐饮发票,不图任何回报。

为争取更多爱心人士的支持,李维正白天徒步走村串户募集捐款,晚上起草章程、传书海内外,至今基金会的档案中还保存着100余封李维正写给海内外爱心人士信件的底稿。

“父亲退休后也不着家,每天很早出门募集爱心捐款,晚上披星戴月回家。”李明利说,“很多时候还被村民误会为骗钱的‘骗子’。”

多少个冬日,凛冽寒风挡不住李维正募集捐款的脚步;多少个夏日,烈日炎炎映照着李维正忙碌奔波的身影。李维正的爱心善举,得到了长平乡干部群众及长平籍乡贤的积极响应,1元、5元、10元……基金会成立第一年就募集到捐款5万元,为44名优秀学生教师发放奖助金。

1991年至1998年,李维正先后担任筹备组组长、筹委会主任、理事长。在这期间,他没有报销过任何费用、未领取分文报酬。1998年下半年,因身体、年龄等原因,李维正辞去了理事长职务,但他仍四处奔走募集捐款。2008年10月,基金会召开理事会,李维正自告奋勇,负责联系住在萍乡城区的理事。由于年近80岁,劳累过度,李维正晕倒在萍乡市区街上,被人送进医院救治。2015年,基金会举办首个爱心助学捐款周活动,李维正捐款5000元,个人累计为基金会捐款万余元。同时,他的爱人、儿女都为基金会捐款,全家累计捐款3万余元。

仅靠爱心捐款资助,长平教育奖励促进会将难以维系。李维正与几位创办人商议,以爱心捐款作为基金,用基金利息和衍生收入助学奖教奖学,并争取到长平乡政府的支持,用基金在临街置地,建起了一栋6层共2000多平方米、集商住和办公为一体的基金会大楼,还购置了3个临街店铺。历经30年的发展,基金会拥有会员4200余人,从起初不到3万元的总资产,发展到现在资产总值400余万元,年固定收入达50万元。30年来,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通过举办29场奖励资助大会,资助、奖励贫困学生、优秀教师、贫困教师5791人次。

如今,虽然已是92岁高龄,但李维正仍十分关心基金会发展,时常打电话到基金会了解情况,提出建议。“我现在走不动了,不能为基金会做什么事,希望基金会越办越好,帮助更多学子读好书。”李维正说。

“节俭自己,帮助贫困学子成就人生值得!”

走进李维正家里,餐桌是祖辈留下的老式方桌,卧室里是上世纪50年代的花板床,最时髦的物件是上世纪70年代儿子结婚时留下来的一张高低床,最值钱的电器是一台儿子留下的21寸彩电和1台空调。这台空调是李维正80岁大寿时,部分学生趁他不在家,“撬门而入”安装的。不了解情况的人,都以为李维正是“低保户”。

日常生活中,李维正一直保持布衣旧衫常相伴、一天两餐粗茶淡饭的俭朴作风。一次生病住在儿子家里时,李维正的儿子看到父亲内衣破旧不堪,心疼地说:“你们对自己太寒酸,老人内衣要好,贴身才保暖,你却破衣贴身;老人要少吃多餐,你却只吃两餐。”

2007年,村里修路资金有缺口,李维正四处奔波筹得5万余元。而他的牙齿脱落多年,乡里领导建议他去配套假牙,可李维正咨询几家牙科医院,听说要花七八千元,李维正直接拒绝了。他说:“我已经这个岁数了,就是可以报销,也没有必要浪费这些钱。”

随着年龄增大,病情复发,需要住院治疗,可李维正从来都不住大医院,他总是说:“住县医院花钱少,能为国家节约一分钱也是好的。”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自己生活这样节俭、帮助他人却那么舍得时,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节俭自己,帮助贫困学生渡过难关,看到他们不再因贫困上不了学,看到他们成就事业、改变人生,值得。”

爱心接力、薪火相传。在李维正及基金会一批爱心人士的影响带动下,曾经受到资助的贫困学子加入到基金会爱心助学队伍中,由曾经的受助者变为如今的资助人。长平乡石溪学校老师钟检,就读初三以及师范学校时期,一直得到基金会的资助。回乡任教后,她对学校的留守儿童格外关心,定期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开展“一对一”学习辅导,给孩子们购买学习资料和课外书。“基金会帮助我完成了学业,我要向李维正爷爷学习,把对基金会的感恩转化为对孩子们的关爱,用爱心和行动传承这份精神。”钟检说。任职电信公司部门经理的朱顺开曾两次得到基金会的奖励,回乡探亲时,他携妻带子专程到基金会捐款5000元。

李维正大爱无疆的事迹在长平乡父老乡亲中广为传颂。在他80岁过生日时,长平中心小学赠送牌匾赞扬他“为人师表、仁爱永恒”;90岁生日时,基金会赠匾“厚爱寿长”。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8篇

蒋海斌同志,_党员,系哲桥镇中心学校总务处主任,是哲桥中心校教育扶贫和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负责人。2017年以来,蒋海斌同志担任哲桥中心校教育扶贫负责人,在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和扶贫办公室领导和指挥下,把哲桥中心校的教育扶贫和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圆满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1.建立了以中心校校长为组长,自己为主要负责人的教育扶贫和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让教育扶贫工作有了大脑。

2.修订并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学生资助各项规章制度,确立各校校长(园长)为教育扶贫第一负责人,确保扶贫工作有章可循,确保扶贫资金发放公开透明,确保资助对象(建档立卡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百分之百享受资助。

3.高标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扶贫工作事情繁杂琐碎,但蒋海斌同志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不管是临时性的工作还是突发性事情,他都能及时完成。在耒阳市教育扶贫“一站式”管理云平台和全国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资助信息上报中,不管是学生信息录入、还是学生信息修改都做到了及时和准确。他积教育扶贫各项活动;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他不但在中心校校长会议上着重指出,而且还下到各小学检查,确保国家政策宣传到位。在“四包”活动中他和普通老师一样,参加“大走访、大宣传、大帮扶”活动,一对一帮扶困难学生。在“一季一专题”活动中,参与教育局督导检查小组,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好评,组织和参加了“98”助学和“慈善一日捐”活动,并捐献了自己的爱心。

4.及时准确按要求上报各项数据,为教育扶贫资金的发放提供了依据。确保入学的适龄儿童中的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百分之百享受资助。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湖南省精准扶贫“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和耒阳市教育扶贫“一站式”管理云平台填报准确及时。组织和开展困难学生、幼儿生活费,入园资助活动,让学生感到温暖。

5.督促各学校按国家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建档立卡等四类人)免除学杂费,免除课本费,补寄学生生活费(未寄宿的开“天窗”补),对3-6年级的困难学生(建档立卡等四类人)免教辅费。

6.积极参与社会爱心人士捐赠活动。岁末时参加了“越野e族耒阳中队向哲桥中心完小10名贫困学生捐赠了羽绒衣裤,保暖运动鞋及现金活动;组织了长沙市卢卢娃童装服饰有限公司在哲桥中心校向哲桥镇贫困家庭和260名贫困学生、幼儿捐赠了棉衣、棉裤、棉鞋的活动并担任捐赠活动主持人。

7.认真学习,不懂就问,不断超越自己。扶贫数据大而多,需要一定的电脑基础来处理。蒋海斌同志对自己不懂的数据处理问题经常向资助中心的领导请教,不懂就问,边学边做,边做边学。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9篇

在我们北镇市动检站,有这样一位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检疫员,当我们得知他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的善举时,无不被他的行为感动、敬佩和鼓舞。

2006年,因为工作的需要,李勇同志被组织安排到北镇市动物检疫站负责动物产地检疫工作,面对繁重的检疫工作他认真履行检疫员的工作职责,不辱一名检疫员的神圣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吃上放心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赞誉。先后多次被评为单位的先进个人。从2006年工作至今在工作中没有出过一次差错,由于李勇的工作表现突出,被单位领导班子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

在工作中他具有男人的刚强,但生活中他却更具有、善良、博爱的一面。一次偶然我听到了李勇在电话说往孩子卡里打钱,他孩子还小在家怎么还给孩子打钱啊 ?我问他怎么回事,李勇不好意思的说 我在资助一个贫困学生,听到李勇说的话我感到很惊讶,李勇平时是个不抽烟、不喝酒穿着也很朴素,一直以来在我心里他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没有想到他竟然在资助一个学生,这时我才明白他其实是对自己很节俭,从资助贫困学生来看,是一个善良大气的人。通过了解才知道,李勇是在2012年一次同学聚会上,从同学那里得知有个学生家里非常贫寒。于是李勇和他的同学们来到这个同学的家里时候,看到学生家里家徒四壁,甚至凄凉到极点,孩子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抛弃了孩子改嫁他人,不知道去向,现在只有一位将近七旬的奶奶和他生活,奶奶身材矮小仅靠种地和平时打点零工来维持生活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看到这样的情况李勇他们心里很酸,暗下决心帮助这个同学,以免孩子有后顾之忧,助孩子完成学业。他和同学们直接到北镇市高中与有关校领导联系,了解该名学生也就是于宏志同学的学习和经济状况。经校方证实于宏志同学确实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缀学的可能。“绝不能让这个孩子断送前程!”听了校方的介绍后,他们在心里默默许诺。同时与家人简单联系,征得妻子同意后,李勇和他的同学们与于宏志同学本人进行了交流,得知他渴望读书的心情,他们坚定地表示愿意资助其完成所有学业,免其后顾之忧。这一举动让校方领导和于宏志同学家人很是感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于宏志同学虽然家庭贫困,但却十分懂事、好学。家里在困难,也阻断不了他前行的求学之路。就这样,在李勇和同学们的资助和关怀下,这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不负众望,在北镇一高中学习成绩一直是佼佼者,现在于宏志同学高考已经结束了,李勇他们相信,我们也都相信这名学生会不负众望,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他理想的大学。

李勇的资助事迹看似平淡,但实际上却是多么的不简单!资助孩子读高中,孩子考上大学那?他们还要资助的,于宏志同学的'求学路中将牵扯工作繁忙的李勇多少精力和心血!于宏志同学每学期的学杂费、补课费和每月的生活费不是一笔小的数额,何况李勇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且夫妻双方父母年纪都大了,自己的女儿还在读书,这些开支都需要李勇夫妻俩精心计划着来实现。尽管如此,李勇从未有过放弃资助这名学生的念头。

李勇是个平凡的人,他的事迹也是平凡的,但平凡的事里充满了爱,他是善举更是为我们动检站所有检疫员作出爱的榜样。我们动检站全体职工和李勇一道呼吁身边的朋友:“我们稍微省点都能帮助这些孩子们,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大家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莘莘学子圆大学梦!”

他的爱,一直在播撒、延续……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10篇

白方礼(此姓名是户口本上的正确写法,“白方礼”属于以讹传讹的错别字),生于1913年农历五月十三,故于2005年9月23日,享年92岁(虚岁为93岁)。籍贯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2005年9月23日,93岁的白方礼老人安详地离开。 蹬三轮近20年,35万善款,圆了300个贫困孩子上学梦。

爱是与生俱来的,在血液里流动,在骨子里结晶,它源源不断的由心而生,永不枯竭,只要人人都愿意奉献一点爱,就如甘霖沐浴大地,人间处处盛开幸福之花。

2012年9月,就有一簇幸福之花盛开在了复兴镇高岩村的上空。罗永龙,复兴镇高岩村高岩组村民罗德坤的大儿子,今年高中毕业,被广洋大学录取。考上大学,按理说一件高兴的事,但罗永龙同学却高兴不起来,几千元的学费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来说是小菜一碟,对他家却是天文数字。虽然母亲在外打工,每月可以挣得壹仟多元回家,但他患上尿毒症后期的老爸罗德坤每月的血液透析费就要2000元以上,真是入不敷出。因为生病,罗德坤既不能外出务工,也不能干活,罗永龙与其弟弟正在读书,家里的农活无人做,就靠微薄的土地租金维持生计。大学录取通知书只带来孩子稍许的兴奋,学费,学费在哪里呀?像一座大山压着他心上。

这样的困难不仅让罗永龙一家夜不能寐,也时时牵动着咱们复兴镇党委领导的心,_四帮四促_活动在各个地方有声有色的进行中。县林业局挂帮复兴镇高岩村,考虑到罗德坤家庭困难,情况特殊,村里把他家纳入林业局干部一对一帮扶的对象,帮扶他家的是林业局林业派出所干警林玉。林玉同志帮扶期间总是关心罗德坤一家的生活情况,常常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得知罗永龙考上大学而为学费发愁时,局领导非常重视,号召全局职工献爱心,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帮助莘莘学子上大学,圆他的大学梦。

当复兴镇高岩村贫困学子罗永龙在县林业局会议室接过杨局长7500元现金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笔钱是该局全体职工自愿捐助给罗永龙同学的,是该局全体职工爱心的凝聚,以资助罗永龙同学顺利读上大学。为感谢林业局全体职工对自己一家的关怀,罗德坤发自内心的送给林业局一面锦旗,上书:_四帮四促_见成效,扶贫助学显真情。

_四帮四促_活动中,林业局全体职工用自己的行动交上一份令社会满意的答卷,复兴镇党委全体也向党和人民充分展示了_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_的真实写照。希望我们的爱心像常青藤,越牵越远,牵动着共同心愿;四季常青,见证不变的永恒;不管是遇到悬崖绝壁,还是面对骤风暴雨,仍然要展示出我们不变的信念。让你我的心里永远充满爱心和友谊,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11篇

闾老师是位年轻的教师,但自从2006年进入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中学至今,他就特别关注生活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动承担贫困生助学金的宣传和申请工作,积极联系社会各界,为贫困生争取各种资助。自06年至今,闾老师为学校贫困学子争取到80余万的贫困资金,其中包含新浦助学、阳光利群、泰州希望工程、慈善资助、社会个人资助、学校勤工俭学、学校集资资助及其个人资助等,惠及学生人次达到350余人,几乎每一届有困难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定的帮助。闾老师的努力也得到了省助学机构的认可,在2010年获得江苏省十大“阳光大使”的光荣称号。在2010年度教育系统万人帮困助学“阳光行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

闾老师在每一次的申报过程中,都尽心尽力,走进学生群体中,通过单独交流及大会宣传的方式,打消学生的自卑心理,鼓励他们客服眼前困难,争取阳光、自信的生活。在宣传之下,每次的申报人数都极多,面对各种困难的孩子,纷繁杂乱的申报单,闾老师都会一份一份的认真检查,备案,核实,每次申报都会熬到深夜。记得2000年申报泰州希望工程时,有一个叫叶婷的学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随奶奶一起生活,在宣传的时候已经领取表格,可递交的时候却没有她,闾老师很是焦急,通过其班主任找到了家里的号码,赶紧打过去,奶奶在解释了很多遍后才听明白,说叶婷骑车出去了。团市委在不断地催,外面又下着磅礴大雨,闾老师非常焦急,他知道可能这四千元就能帮一个濒临困境的家庭渡过难关,于是就一边向团市委争取时间,一边嘱托门房等待,自己其实摩托车顺着学生家的方向找去,最终找到了出了车祸,腿受伤的叶婷,闾老师将材料赶紧递交后,又回到诊所陪孩子做好护理,并将她安全送到家里,这次雨淋后闾老师得了重感冒,但最终叶婷顺利地获得了这份助学金。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如争取张老板资助、陪同贫困生打工等。闾老师的助人事迹在一高已经广为宣传,甚至有些贫困学生就是冲着一高的资助而选择一高。

在2010届新生中,有一个孩子叫陈亮,刚入学时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在贫困生情况普查及新浦助学金的申请时他都没有提出,且在学习上也是表现平平,但通过接触闾老师发现他长时间穿同一件衣服,有时甚至穿上打着补丁的初中校服,且在性格上也显得孤僻,拒人千里,有着极大的自卑和抵触现象,以至成绩上和生活上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对此,闾老师通过谈心交流,了解到他特殊的家庭及其自强下的怪癖个性。为了从生活和心理上帮助他,闾老师一有时间就和陈亮走在一起,陪他谈理想,谈学习,谈励志故事,甚至陪他吃饭。有一个阶段陈亮情绪非常低迷,在了解后闾老师知道原来相依为命的父亲病了,他赶紧嘱托陈亮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家里的事他由他来处理,每天时间允许就前去帮助照看,时间不够就拿起手机和陈亮一起给他父亲煲会电话粥,这样孩子放心了,心思也就集中了。为了更多地帮助陈亮,2010年闾老师为他争取到了社会上一位好心人的资助,并申请到了新浦助学,解决了他基本生活需求。在闾老师的帮助下,陈亮相信了爱的存在,逐渐开始接受群体,变得乐观开朗且成绩优异了。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闾老师必将再接再厉将助学工作做得更好更实,让更多的贫困学子受惠,并将在一高掀起新的助学风潮。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12篇

在从事学生资助工作5年来,他始终以昂扬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可以说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先进进事迹如下:

一、 热爱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学生资助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惠民政策,要做好这一项工作,首先要深刻领会政策精神,做到心中有数。每年上级下达学生资助任务后,庞珍坠同志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利用闲暇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政策精神,做到心中有数,克服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加班加点,领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资助工作。同时,以召开学生会、家长座谈会、发放宣传材料、宣讲咨询等形式,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另外在各村街道进行资助政策的张贴工作,并做好政策宜传工作,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档案管理规范,信息管理数据准确

日常工作中,他严格按照区局文件要求,对档案分门别类,规范管理。同时按要求填报资助系统数据,加强了资助工作的后期管理,使得数据的使用更加的快捷,档案的保存更加的完整。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以上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他一手完成的。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套资助工作体系,并高效运作着。

三、深入细致开展学生资助工作

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多种方式尽力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1.成立东王明德小学学生贫困认定领导小组。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先由班级内部成立评议小组进行班级内部评议,将评议结果上报东王明德小学学生贫困认定领导小组进行复议,然后进行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级单位。

2.利用假期进行了贫困生走访。在假期开展贫困生家庭走访工作,在结合我校贫困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困难生进行了走访,此次走访活动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我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水平、完善资助工作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3.庞珍坠同志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学生了解了国家的资助政策;深入的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我校王璐,董改梅家庭特别困难,他利用工作之余联系社会热心人士为其送来衣物等生活用品,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东王明德小学的资助工作开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管理和制度上都是相当完善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庞珍坠同志在工作中不断奋斗、进取是分不开的。如今他仍然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地奉献着辛勤的汗水,为陈仓区教育事业抛洒自己的一腔热血。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13篇

为营造“感受最美、争当最美、弘扬最美”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江苏最美资助人”的示范效应,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门组织力量精心遴选江苏资助人的典型事迹,编印成《最美资助人:2019年江苏资助育人典型事迹集萃》一书,于近日正式出版。我校资助办公室孙妍老师事迹光荣入选。

孙妍老师,负责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从事学生资助工作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工作态度面对繁重的学生资助工作,做到学生情况心中有数、经费发放精准资助,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在资助育人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精准扶贫,贯彻落实国家政策

国家资助政策日益完善,学校的每一步都是认真按照省政策去执行的。在每一个录取通知书的包裹中,都有一份江苏省高校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孙老师告诉小江,这份简介能够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我校的资助政策,以便寻求帮助,三江学院绝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为了在有限的名额里,切实帮助到更多的同学,孙妍老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遵照“逐级认定、受理评审、张榜公示、过程监督”的评审程序规范操作,认真细致地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学校奖助学金资助政策落实到位,通过发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江学院励志奖学金、“吴其瑾”学生奖助金以及“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学费减免、残疾学生学费减免、学费缓交、临时困难救助、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应征入伍学费补偿等资助项目,真正做到“优有所奖、困有所助”。

调整状态,从生疏到熟练

今年是孙老师在这个岗位上的第六年了,她和小江分享道,刚刚接手这份工作时,还是有些生疏的,在2016年最忙的时候,几乎没有在12点以前就入睡的时候。自己从前也接触过困难生,但真正深入了解并帮助他们,还是需要在工作中慢慢摸索。

虽然手上有名单,但每个学生的困难程度都有不同,孙老师为了杜绝“一刀切”的情况,决定一个一个去了解核对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她谦虚地认为这份工作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有一颗真挚的心,认真地核查核对,就能够完成。

即便是在假期里,孙老师也心系着同学们,她和东山校区的郁政宏主任就在寒假中一同前往淮安,为我校大一的同学送去生活必需品,考虑到冬季天气寒冷,孙老师又个人为学生购置了一件大衣送去。

每年的新生报到时,孙老师都会在“绿色通道”现场,介绍国家资助政策,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

随着我校在资助工作上的不断完善,各项政策越来越人性化的同时,资助中心的队伍也在慢慢扩大,除了周学军主任、齐鹏副主任两位一直关心相关工作之外,邵桂红老师也加入了这支队伍。越来越大的队伍,对应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切实的帮助,这令孙老师十分欣慰。

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学子圆梦三江

孙老师告诉小江,每年九月份开学时的常规工作,就是进行贫困认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这是一年中工作量最大的时候,为了更加精准的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学生,每一年都要进行信息重新审核认定,不容一丝马虎,老师们都需要加班来处理大量的学生资料。有时还会有学年中间家庭突发变故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学院辅导员会及时提交上传信息到每个学院负责老师处,然后汇总给孙老师,最后她再汇报给部长。学校会综合考虑为每一位需要的学生量身制定最合适的资助方案。

平日的假期中,尤其是新学年开学前的暑假,是老师们比较放松的时间,可对于她来说,却格外的忙碌。在这段时间内,会接到很多家长打来的咨询电话,孙老师都会仔细地一遍又一遍向他们介绍相关申请操作流程和细节,她认为这才是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以及宣传国家与学校资助政策最好的方式。

在多年的资助工作中,有很多家庭困难却十分优秀的学生给孙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张杰同学就是其中一位,虽然家中是低保户,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一等奖学金。在筛选他的信息时,孙老师发现他还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却没有申请,便找到了他询问原因。而张同学的话令人深深触动,他表示,自己有了其他的资助项目和贷款,已经足够支付学费,至于生活费,可以靠自己勤工俭学挣来。学校里的名额不多,他想把这个名额留给更需要资助的同学。孙老师讲到这里,十分动容。

虽然这件事过去了很久,但是想起来还是会非常感动。之后这样的情况也遇到过很多次,孙老师对此也是特别欣慰,因为这就是她一直所坚持的,不仅要“资助”更是要“育人”的理念的最好诠释。

在孙老师的办公室中,还有着一些勤工俭学的学生。刚开始学生们不擅长使用电脑,一些工作也处理的很慢,孙老师会耐心地指导他们,慢慢地让他们去学习接触,做excel、word等工作软件。工作做好的同时,也通过了计算机考试。

孙老师在帮助指导他们申请资助,获得国家助学金后,更会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尽可能去获得三江励志奖学金以及国家奖学金等。不仅减轻了学生的生活压力和负担,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后面的学年里,孙老师还会给予学生一些课业上的指导,以及生活上的帮助。面对大三的学生,会多多和他们交流,鼓励他们迈出考研的一步。

“每一位孩子我们都要公平对待,我们要去鼓励他们,让他们自己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孙老师不仅是他们的良师,更像是一位益友。

身边例子,搬上荧屏鼓励他人

为了更好的宣传我校资助政策,孙老师想到,可不可以将其与微电影融合起来,用全新形式来展现呢?于是她与我校张丁心老师取得联系,提出想法,将真实的学生经历和国家的资助政策融入进了这个《我要上场》这部作品里。

在商量确定主题拍摄之前,孙老师精心设计修改过很多次稿。谈起这部作品时,她告诉小江,团队的每个人都为了这个作品付出了很多心血,尤其是张丁心老师,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都追求完美。功夫不负有心人,作品最后取得了省级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不仅仅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奖项和荣誉,也是老师们为了资助工作付出的良苦用心的一份回报。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14篇

4月4日和5月31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连续两次在官微宣传我校资助育人学生事迹,受资助学生阿卜杜力艾则孜麦图荪、兰文辉的事迹得到全国高校和社会各界关注。

经济管理学院2017届毕业生阿卜杜力艾则孜麦图荪,是一名来自南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农村学生,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大学四年,他在老师和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在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阿卜杜力艾则孜麦图荪立志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回报祖国,帮助出生于边远偏僻地区的孩子,给予他们一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为他们的人生提供更多可能性。抱着这样的想法,毕业后他返回南疆,以一名南疆农村学前双语支教老师的身份来到库车。对于自己的选择,他深感自豪:“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我接受了一流的教育、看过外面广阔的世界,学好一身本领后开始用自己绵薄之力回报家乡。希望我能做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一块铺路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化学工程学院2016届毕业生兰文辉,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他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考上大学,在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师生的帮助下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兰文辉主动与辅导员联系,每学年向学院捐助人民币1000元,给予那些积极上进、学习成绩优秀的大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定的帮助,回报社会和母校。他在来信中说道:“毕业工作半年有余,时常怀念在学校的时光,也经常想起那些在我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的同学老师。上大学的时候就许诺毕业后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和学校,现在终于可以兑现自己的诺言。”“希望考上大学的每名学子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目前,兰文辉在新疆昌吉军户农场飞机场任职工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两名受资助学生知恩感恩、回报社会和母校的言行表现,是我校资助育人成效的缩影和体现。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了以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学生保险为主要内容的九位一体资助体系,年均资助在校学生近50000人次,资助金额达6000余万元,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做好保障性资助的同时,我校资助工作始终坚持育人导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核心”,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项能力”,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三类教育”,培养受助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四种素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成长成才。

校学生资助中心表示,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化落实,资助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受到高度重视。我校将进一步坚定资助育人理念,明确工作价值导向,树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立德树人人人成才”的资助工作责任观,坚定“资助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点亮一份自信、成就一个梦想”的资助工作情怀,坚持“育人为本、需求导向、精准资助、服务发展”的资助工作新理念,切实提高认识、转变思路、破解难题、创新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生资助工作。

资助工作嘉奖总结 第15篇

“拼却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百千重”。跃进小学资助负责人张亚梅主任牢记_员神圣使命,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工作态度面对这项繁重的工作,付心血、洒汗水,使这项惠民工_正做到了与家长贴心,让学子暖心,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赞誉。

其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家喻户晓

自从2015年6月下发资助通知,张亚梅老师高度重视,运用板报宣传,下发通知,校讯通等增加宣传力度,重点宣传学上级下发的资助政策、申请条件和办理程序等,宣传工作覆盖到所有困难家庭。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张亚梅老师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学校,了解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同时对受助学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检查和督办。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学生了解了国家的资助政策;深入的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学生家长感激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能继续上学,获得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二、明确管理职责,制定办法方案

为了完成上级下发的资助政策,确保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张亚梅老师不断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资助管理制度。使各项资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了各项资助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这样,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认定,确定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名单。

此次我校的贫困生资助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救助策略并时刻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关爱教育,真正把学校的资助工作落实到了实处。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