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1篇

学生主要来自壮族乡和苗族地区,文化基础知识较落后,学生对各方面认识较少,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就成了我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x年级班级人数众多,管理教育任务很重,我经常运用课间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思想教育。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的激情,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好转,我运用美术课中的美来教育学生,是他们认识到,心灵美是学好画画的基础;养成耐心,细心也是学好美术课的良好品质。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及思想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心理,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2篇

一、师生交流

1、师生共同找出飞船的主要结构,师边讲边演示各种各样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造型。

2、教师总结学生们搜集到有关宇宙飞船的相关知识,讲述宇宙的多种造型特征与设计原理,以及有关载人飞船、载人航天器组成的知识。

3、教师重点边讲边演示自做的教具模型一一分解几种宇宙飞船的主要外型结构部件。

4、分组欣赏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外型组成部分。

5、启发每个小组应积极动脑,有创意地并要符合宇宙飞船的基本造型特点制作一艘宇宙飞船。

6、学生分组进行绘制草图。

7、师到各小组给予指导。

8、各组学生开始制作活动。

二、展示评价阶段

1、组织学生欣赏各小组展示自己组的作品,由各组组长阐释本组所制作宇宙飞船模型的特点与优点。

2、引导学生自评与互相评。

3、收拾与整理:学生整理桌面与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三、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有机会制作卫星城,有一定的场景,有多种形状的卫星,并配以一定的交通工具与自然景物。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们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在学习和利用各种废弃物来制作宇宙飞船。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3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卡通画的历史,分析卡通画的特点。通过学习和观赏,自己设计一个卡通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认识和了解卡通画,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出一个卡通形象。

教学难点:卡通形象的设计、环境画面的构成,以及学生对进一步创作卡通画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以提问法进入课堂教学

问题:同学们喜不喜欢卡通?想不想看一段动画片?(引入课堂教学。)

请同学们分析动画片中的动物形象与真实生活当中的动物形象有没有区别?(引入课题:卡通画的特点)

2、讲解卡通画的历史以及卡通画的特点

讲解卡通画的历史、来源。

分析卡通画的特点:夸张、变形、抓特点、拟人化。(重点)

3、播放各国动画片,激励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从小培养学生爱国,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让学生从各学科都能受到教育)

4、教师演示如何画卡通画

5、布置学生作业:对自己喜爱的形象来进行创作。(包括动植物、人物、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

6、让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来点评同学的作业,促进相互间的交流。

7、播放2段具有教育意义的卡通片,来结束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动画片不仅只是起到娱乐的作用,同时也能受到教育。

四、课堂小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了卡通,同时也创作出自己的卡通形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4篇

在小学的教育中,体育与美育二者是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美育与体育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分别作为完善人的整体结构的过程中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为目的与手段。以美术教学为主要手段的美育和以运动锻炼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在小学的素质教学中联系得非常密切,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体育对美育的重要性上,美育是人体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结构是以生理结构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在审美活动或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前,必须要保证学生有个健康和身体条件。通过正确有效果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身体条件,确保人的审美心理的完善与发展。

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大脑发育,这样便为审美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小学美术教育在体育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美术教育与体育相结合,即培养学生的身体美、精神美、技巧美等,美术教育对体育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体育活动需要美的思想为指导,美育的思想必须渗透到体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技巧的高难度性,运动造型的艺术性,运动动作的协调性,运动成员配合的默契性以及动作的整体性等等,这要些体育活动取得的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这些都必须要有美育的思想作为指导,则否将无法完成。因此,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美育与体育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为目的和手段的。

美育与劳育的关系,首先表现在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要从小培育小学生的劳动习惯,要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其次是劳动创造美。这是马克思的著名论断,指出了人类劳动与美的关系,人类的劳动不但是以创造美的目的,而且劳动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劳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美的认识与感受暗送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劳动创造性也是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素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可以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而美术课又对劳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将美术课和劳动课有机结合,对儿童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以及综合能力培养,都是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这些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美术课的过程就是劳动课的过程,美术课的目的就是劳动课的目的,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动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让美术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动手操作的实际场所,通过动手,使学生的美术知识与美术实践能得到完美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5篇

美术和音乐结合教学案例和反思

背景说明:

本课原为一年级上册第十课,现将其调至第一课上,旨在通过美术教学把社会人际交往,友情观念,朋友意识灌输给学生,让刚刚认识的同学建立朋友关系,为今后六年的共同学习生活打好感情基础。这样的安排较符合实际。

作为进入小学的第一节美术课,它的地位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在本课起决定作用,如果第一节课是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进行,那么容易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喜爱。为此本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降低技能难度,不讲人物比例,画面构图等,只要能大胆作画就是好的。

对于刚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新学校,新书本,新同学,新老师都是他的新朋友。但根据课本中提示:确定本课的作业为画新同学。

在技法指导上,本课借一系列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力求让其学会观察,并能抓住人物特征。范作形象稚拙,构图简洁,色彩明快,学生会产生“和我画的一样”的亲切感,消除高不可攀的神秘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

考虑到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的境遇因素,可借由本课的学习,树立班级是个大家庭,里面有我的许多新朋友的观念。所以把本课定位为以情感为主的课。

教学案例:

1.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美术课,陈老师先唱首歌给你们听,好不好?

生:好!

师:听的时候,比比谁的小耳朵灵,看谁能听出我歌里唱的是什么?

师唱: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新…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新…朋友。

导入环节把美术和音乐结合起来。学生首先感到原来美术老师也会唱歌。当听到是自己熟悉的《找朋友》时,便自然而然的跟唱起来,师生在合唱的愉悦声中拉开了本课的序幕。但部分同学因此而忘了仔细听歌词,所以老师再请同学听最后一句,唱时强调“新”字,学生马上听出了歌里原来唱的是“找新朋友”,由学生的回答揭示了课题,随即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提问:“那──你有新朋友吗?”

生1:没有。

师:没有?其实人与人第一次见面就是新朋友了,比如陈老师今天刚跟你们认识,我们就是新朋友了。

生2:有。

师:那是不是我们班的同学呢?先别告诉我是谁,让我来猜,告诉我他长的啥样呢?

老师边猜边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新朋友观察得更仔细,描绘得更详细。新朋友是胖胖的,还是瘦瘦的?脸长的什么样?有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头发怎样的?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穿什么衣服呢?……

通过描述引导学生对新朋友的外形给予关注,而不是从性格入手,因为小朋友最容易表达的是外形。随着老师猜出是谁,学生觉得非常好玩,争着也要来猜。老师改变游戏方法:请一位同学描述,另一位同学来猜。这一次描述外形时,学生已掌握方法,甚至把新  朋友的典型特征:额头上有一颗大痣也描绘了出来。

更多的同学举手想参与游戏,为了不打击大家的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练习观察和描述,老师再次改变游戏方法:

师:这么多同学想玩这个游戏,好,老师给每个同学一个机会猜,(学生欢呼雀跃)──请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猜,你猜猜我的新朋友是谁,我猜猜你的新朋友又是谁呢?

学生互相热烈的猜着,虽然只是小范围讨论,但大家描绘得都很细致,听的同学也很认真,有的甚至离开座位,跑到新朋友旁边指给同桌看,自己猜的对不对。尽管教室里看似嘈杂,但都是学生认真投入的结果。

师:好,你们有没有都猜出来的,来,为自己的.聪明鼓鼓掌!

师:那有没有谁把陈老师当成你的新朋友了?

(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教师的地位降低了,教师和学生处在了同一高度,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有的点头有的大声而充满感情的喊:“我!”

教师非常高兴:能成为你们的朋友我很开心。

2.精讲博览

师:陈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新朋友,大家欢迎吗?好,我们一个一个把他们请出来。

教师出示一系列8K范例给学生欣赏。

一年级的欣赏是小学欣赏活动的入门,而且也是对美的事物产生审美意识的萌芽阶段。就这层意义而言,应该特别的加以重视。阿恩海姆说:“鉴赏应从具体作品中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这是感性关照法的根基,尤其年龄愈小其感受性愈真实,愈有弹性,所受的影响也愈深远。”欣赏的同时教师根据图片引发一连串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的讨论和理解,一步步深入教学。

出示图片(一)

师:这位朋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看到图片学生不由自主的爆发出笑声,并踊跃举手作出一连串不同回答:

生1:头发乱乱的。

生2:像乱稻草的。

生3:眼睛是三角形的,挺好玩的。

生4:还往下斜呢!

尽管教师只把图片在学生面前出示了几秒钟,但可以看出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强,只看三秒比看三分钟更能见效。(以下图片都快速展示)

师:我们再请一位,这位朋友让你什么地方记得最牢?(图片二)

学生反映更强烈,再次爆笑,一个接一个举手回答:

生1:脸好大哦,却戴着一副小眼镜。

生2:嘴巴像蛤蟆嘴了,咧着在笑呢!

生3:一颗颗牙齿像珍珠米塞满了嘴巴。

师:你们记得最牢的地方就是这位新朋友的最大特点,是他跟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你如果要画新朋友,可也要把他的最大特点画出来哦!

师:还想认识吗?好,再请一位!(图片三)

学生发出更响亮的笑声,在大家的笑声中老师随便指一位学生问:你笑什么?

生:脸黑黑的像黑人了。

师:如果把你的脸涂成这样你喜欢吗?

生:不喜欢。

师:那你知道他为什么这样画吗?

没有人回答。教师代小画家做介绍:因为这个小朋友他认为自己太喜欢自己的这位朋友了,如果颜色涂的不够深,就表示不出他对朋友的喜爱。世界著名的大画家_就用这种方法画人物的(出示《戴帽子的女人》)。_认为人脸是高低不平的,就应该画不同的颜色。那他用了哪几种颜色画人物的脸部呢?

学生很容易就答出:“红、黄、白。”

师:这样几种颜色画的人物的脸给人一种光亮的感觉。

这张大师的作品,左脸红色,右脸由黄、白二色涂成,色块并置所构成的画面常常可以打破儿童画中形象关系分离的弊端,使学生迅速形成完整的画面意识,让学生体会大师在色彩上的追求,在自己的绘画中“复兴”。

师:身上的其他地方也可以装饰呀,画出五颜六色的头发既好看又有趣。

以上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要大胆的用颜色画画,这可以作为我们对小学新生发出的第一个号召,事实上在没有展开色彩知识的具体教学之前,色彩感觉的训练已有计划的拉开了序幕。

师:接下来这位朋友就更有趣了,想不想认识?一,二,三,把他请出来,瞧这头发,摸摸看,这位朋友跟前面几位有什么不同?

学生边摸边说:“用纸做的。”

师:怎么做的?

生:撕成纸条贴上去的,旁边还剪了几朵小花贴在了头发上。

师:哦,原来除了画还可以撕撕、剪剪、贴贴。

从进入欣赏环节,课堂的气氛非常好,每张范例出现学生都爆发出笑声,包括听课的老师也被一张张稚拙的范例和学生的笑声所感染,跟学生一起边欣赏边盈盈浅笑,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范例学到了表现事物的观察方法。

师:老师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了:你平时和你的新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呢?

此时教师利用问题即时把学生的兴趣重心转移,把过于激动的情绪拉回到对问题的思考上。

生1: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回家。

生2:一起做游戏,他当大灰狼,我做小红帽。

生3:到我家吃我的生日蛋糕。

师:的确,跟新朋友在一起我们还可以讲讲悄悄话(图片四)女孩子在一起“你可以帮我梳个头,我帮你扎个小辫”,如果你有许多新朋友(图片五)大家还可以在一起唱歌跳舞呢!(图片六)

只有前面的方法的介绍和情感的引导是不够的,让学生经历各种感情的体验,绘画可以重温这些感情,获得体认,使他们确立绘画的主题,这样就有了故事和场景。结合前面的两个环节构成了完整的体系,情感+方法+场景=表现。最后作业就丰富了,每张作品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内容。

3.切磋创新

师:这些新朋友都被留在了纸上,你们想不想也把自己的新朋友在纸上留住呢?

生:充满信心地齐声说:想!

师:其实,画新朋友的方法还有很多,不信我们瞧瞧书上第10课,请你拿着书到你的新朋友那儿去一起聊聊,有哪些方法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呢?

讨论好了,请带上你的绘画工具到你的新朋友桌上去,边商量边画,也可以两人一起画。

以上环节学生会自觉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讨论书上范作绘画方法时,教师要参与其间,听到有较好的发现,要及时表扬;有的同学一时找不到新朋友,要帮其配对。并引导总结书上的绘画技法:这张是剪出许多新朋友,胶水粘住小手跳圆圈舞;这张是把自己的照片剪下来贴到画好的新朋友的旁边,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挺有趣的……

第二步学生作业的形式采用了开放式教育,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的作业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而且边与新朋友交谈,边画会使画面更丰富、有趣,在相互启发、密切合作中体会合作的“好处”与快乐。

作为统领全局的教师应该清楚知道孩子们在干什么,提醒他们避免绘画中的太小则“空”和太大则“憋”的现象。

4.巡回指导

5.作业点评也采用摄像的方式,让学生上来介绍创作作品的思路和经过。

生1:这是我和新朋友一起坐着公交车到无锡城里去玩。

生2:这是我和新朋友XX一起画的,这是他画的我,这是我画的他。我们晚上一起看星星。

生3:XXX当小老师,在帮我背拼音。

生4:我们把自己的照片剪下来贴在一起,再添点风景,多好看!

生5:……我还用白颜色画了XXX在流鼻涕呢!

当有反面作业出现时,教师不能盲目批评他表现的内容不好,不能这样画,而应巧妙地引导:“那你是不是该在他手上画块手帕,让他把鼻涕擦干净,这样你的新朋友就是个人见人爱的爱清洁的小孩了。”

6苯萄由

大家画的新朋友太让我喜欢了,你们画的开心吗?问问你的新朋友喜欢你画的他吗?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新朋友。妈妈带回家一只可爱的小猫,你也可以和它做朋友;爸爸的同事叔叔来家做客,你还可以和他做朋友;甚至可以把雪人、大树、娃娃都当成你的朋友。但我们现在首先要学会和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友好相处,让每位同学都成为你的好朋友,好吗?

生活中处处有朋友,愿你们今后能结交更多的新朋友!

课后反思

1、“孩子的画是性格差异被形象化的结果,是可以窥探其心灵的。”当我面对学生们大胆随兴画出的造型各异,内容各异的作品时,我深深的感染了。

低年级的儿童虽然以表现活动为主,但并不表示他们对欣赏作品漠不关心。他们会欣赏美术作品中表现的很有趣和特别美丽的地方。当他们发现欣赏作品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情时很快就引起他们表现的兴趣与欲望。他们也会大胆尝试,选择自己认为好看的鲜艳颜色,进行涂抹,竭尽全力表现自己的感受。

2、对于本课的人文目标:加强团结,增进友谊,本课在每个环节都不露痕迹的实施着:通过猜朋友加强对朋友外形的观察;同桌互相猜时,在交谈中加强了彼此的友谊;介绍和新朋友一起做什么时,和新朋友一起讨论作业形式、共同完成作业且合作的作品更是达到完美的契合;在课后延伸中提示让学生可以和生活中的人、物结交朋友,扩大朋友概念。学生的感触会由浅入深,体味会由淡到浓。

但是观察一下全班学生的情况,就能发现总有一些孩子不能投入到绘画中,当时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给予太多的指导。现在想来,应让他们知道自己与活动有关,是活动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轻松明朗起来,然后再进行具体方法的指导。当然这也是一件磨合善需的工程,根据学生在造型能力和兴趣方面的差异,一步步用长远的目光加以指导。

回顾整节课,学生时不时的沉浸在笑声中,他们的欢乐产生的巨大涟漪不仅激荡在第一节美术课上,还将延续到他们今后的美术课。老师和学生对每节美术课将会共同用心的去感悟,倾心的去创造!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6篇

教材分析:

发现和感受老房子丰富的人文蕴含和工艺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民居的多样性,初步了解造成民居的多样性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因素。

了解表现民居的艺术词汇和语言。

能用形、色、材质、使用空间等美术语言表现家乡民居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与比较中认识民居的多样性。

在资料收集、分析、讨论中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和体验发现的乐趣。尊重传统,能感受生活和艺术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主要的五种民居类型。比较南北民居及其在造型上的不同特点,并思考它们与环境、气候的关系。

2、了解民居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多样性。

3、欣赏和描述民居的造型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民居的人文性质。

教学准备

有关民居的光碟、图片资料;表现家乡民居的视觉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们了解家乡的老房子吗?你觉得家乡的老房子漂亮吗?它和我们现在的高楼大厦有什么区别?

二、欣赏课件

1、设问、激趣

对比一组民居图片,分辨南北民居,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2、观察、感受

观赏有关民居的图片或_,引导学生对民居进行初步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三、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关民居的种.种疑问,教师酌情补充一些学生遗漏的重要问题,如各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在造型上有何不同?在选材上有什么特色?民居和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各小组可负责某一问题的探究,由组长安排组员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组织组员发言讨论,最后由组长或组员写出学习报告。综合各小组的研究结果后,就能对各种民居建筑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四、学生描述、欣赏、表现

认识家乡老房子在建造形式、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特征,提出用恰当的口头或书面语言对典型的民居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感受,同时鼓励学生课后以绘画形式加以表现。

五、课后延伸

引导学生课后观察家乡的古老民居,翻阅有关的资料表现家乡民居的绘画、雕塑和邮票上的作品。信息课可以网上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2课时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表现建筑所使用的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利用盘条成型是、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表现老房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体验老房子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认识老房子的艺术价值,发现老房子的美感。(认知目标)

2、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老房子的美,在实践中提高表现力。(技能目标)

3、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情感目标)

重点难点:

发现老房子的美感和领悟老房子的独特艺术价值是本课的重点。用合适的泥塑方法再现老房子的美是本课的难点。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7篇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相对的一则概念,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平衡,充分发挥情感意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作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培养求知、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品质和人格。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普及并深入人心,情感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因此在这样一种宏观的教育背景下加强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渗透,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众多美术学家、教育学家也认同情绪的培养、情感的发达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能够间接提升创造力和审美力的重要渠道。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8篇

1、我在本学期初便定好学期工作计划,排出教具、学具及使用日期,平时经常对照检查,督促学生带好学具。

2、课后,我用心组织开展美术兴趣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探索新知识,提高学生的绘画潜力、创作潜力、欣赏潜力,并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激起学生欣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学习兴趣。

3、这学期二年级使用岭南版美术教材,在教学中我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新的教育基本理论。透过学习,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关心社会发展,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充分相信并尊重每位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并帮忙学生建立贴合各自个性、天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体验、感悟美的渠道。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9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及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2增强对传乘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这些伟大的古建筑物是祖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术的结晶,从而认识到,爱我中华,保护好国宝是我们新一代神圣的职责.

教学难点:通过考察,调查,史学声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从而提高认识美丑的能力,潜移默化地爱护文物的道德教育.

课前准备:收集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制成幻灯片或挂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上课,师生问好

揭示课题——《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作启发性谈话.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建筑,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东方乃至世界享有盛誉.今天介绍的我国古代建筑均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中国的万里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称得上是世界的奇迹.还有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雄伟,最古老的宫殿建筑;_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现存海拔,保存,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建筑……”

(二)请同学谈谈见到古建筑时的心情,描述见到的古建筑的外貌等等.

(三)教师谈谈自己见过的古建筑,谈谈身临其境的感受,(如青岛崂山瀑布;曲埠孔府,孔庙;泰山绝顶;海南南山等等.)

(四)根据部分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的介绍和讲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破坏,偷盗,价值)

(五)弄清古建筑与仿古建筑不同的概念:

古建筑:是前人保存下来的遗产,是国宝.

仿古建筑:是现代人按古人建筑的模样新做的,不是文物.

中国的古建筑一般都由石,砖,木构成,特别是木结构的建筑常因战争,火灾等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原貌很难保存.但宁波的保国寺历千载而完好如初,它是江南至今保存的一座北宋木结构殿

堂.其建筑奇特雄伟,令人神往.保国寺由此成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简介部分古建筑:

万里长城嘉峪关布达拉宫北京故宫太和殿颐和园

杭州西湖山西恒山悬空寺苏州网师园,拙政园

(七)课后小结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10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理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弹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主动探究学习,进而把握之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技巧等,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进行评价反思,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

美术理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后现代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已知识经验的过程,将主体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活动相互联结,进而成为内化的知识经验。美术理论类课程案例教学通过创设美术教学论、中外美术史、汉画像石艺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境结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内化知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预测的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环节案例教学都依据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激发提升。

二、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将案例课程的设计、案例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和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作为相互关联的部分,引导学生把美术教学理论与技能运用到教学情境中。案例课程的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比如,录像案例《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案例在教学中施行的步骤包括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诠释与总结。案例教学在本质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可说是随着系列问题不断深入的思维激发。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观看案例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录像形式的案例比较感性鲜活,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运用;案例教学进展到更深层面时,可使用凝练的文字形式的案例。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运用人物角色扮演、视频播放、实地调查、艺术作坊考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师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开发运用

美术教学论课程包括美术教学的前提、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育评价、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原理的认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开始接触美术教学论时会对定义、原理等抽象概念感到枯涩、乏味,由此学习兴趣缺失。引入案例教学,在感性切入的基础上原理更简明清晰,使教学原理和教学实例一体化,具象与抽象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可使学生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具有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景况。通过教学录像等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中外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介绍中外美术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形式,重点放在绘画部分。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全过程,并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外美术史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对中外美术史料的把握以及对美术发展规律的探讨的兴趣,掌握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美术史以及从事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中外美术史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唐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革故鼎新,形成了恢弘豪放、雄健宏大的风格。以唐代人物画单元探究学习为例开展案例教学,可分为兴趣导入、分组探究、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展示探究成果、相互评价五个阶段。兴趣导入:了解唐代人物绘画发展概况,搜索相关书籍做好笔记,并分组;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并制订学习计划。分组探究: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园局域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以及因特网上查找的信息,了解唐代人物画文化背景知识及技法;各组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为制作演示文稿作准备。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唐代人物画师生互动网页,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一幅唐代人物画进行临摹,对唐代人物绘画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展示探究成果:各组发言人通过多媒体制作的演示文稿,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解体会唐代人物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解答由发言人提出的本组研究的问题:根据演示文稿对唐代人物画不同风格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相互评价:最后各组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谈谈对人物画现代地位的亲身体会,发表自己对人物画与不同艺术题材之间相互作用的看法,畅谈振兴人物画的想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做总结。使全体学生对唐代人物画这一艺术的理解更深刻。本案例通过系统的对唐代人物画的探究学习,结合情感体验,使学生了解唐代人物画的基本特征,使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重点对历史政治画与绮罗仕女画进行探究,教师采用有效的情境设置,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掌握绘画艺术风格,进而进行临摹与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汉画像石艺术赏析主要讲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汉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分析汉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汉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汉画艺术奠定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和i徐州地区的艺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发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对徐州地区的文化特色,汉画像石做赏析式讲解,教学内容应注重科学性、应用性、实践性。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汉代画像石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国内画像石博物馆等。例如学习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徐州汉画艺术馆经典藏品、徐州白集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和观念信仰和徐州茅村画像石墓考察与研究;学习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古为今用,从袁运生的油画作品看汉画像石在中央美院教学的具体应用为案例,探讨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徐州本地区丰富的楚汉文化艺术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对案例教学的评价不应只限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而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人内评价相互结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与校外评价共同进行,从而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学生内在素质得到成长,教师持续反思提高教学技能与智慧,促进优质课程的生成。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11篇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各种乐器的发生原理,了解乐器的基本组合和制作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草图来制作一件乐器,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体会制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乐器的发声原理,并设计制作一件乐器。

教学难点:将材料巧妙利用,合理设计,使乐器声音动听,外观精美。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自制乐器。

学生:能制作乐器的铁盒,竹筒纸等多种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看视频“另类乐器神奇演奏大法”片段。

2.看了这段视频,你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件乐器呢?出示课题《我做的乐器》。

二、发展阶段

1.选择材料

(1)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打击乐演奏。乐曲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看一看

图示打击乐器。老师出示自制乐器,一边出示一边演示演奏方法。像这样能打、敲、摇、刮响的乐器都是打击乐器。

(3)选一选

你觉得什么材料适合做打击乐器?并说明理由。

现在老师再添加几种新的材料:网线、颗粒状小件(如米粒、豆子、彩珠、铃铛、铁环等),你能不能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刚才的材料组合构成一件打击乐器?

(4)试一试

尝试组合,并在小组内交流组合方式。

小结: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乐器音质是不同的。选择材料时,先敲一敲、打一打、听一听音质,再根据需要选择材料。还可以尝试把几种材料组合到一起制作乐器。

2.外形设计

乐器王国里除了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家族,还有一个重要分支,那就是声音柔美、动听的弦乐家族。

(1)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弦乐曲。视频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看一看

图示弦乐器。老师出示自制乐器——竖琴。请学生观察用橡皮筋做的弦是怎样绷上的。还可以怎样绷弦?

(3)想一想

①弦乐的音质和什么有关呢?

②弦乐的外形与它的发声有没有联系呢?

(4)试一试

①尝试拨响几件粗细、多少、松紧不同的弦板,体会弦乐音质的变化。

②尝试拨响带回音箱和不带回音箱的弦乐及不同大小孔洞的弦乐,体会音质的变化

小结:各种乐器独有的外形并不是随便设计出来的,乐器的外形是为了发出更动听的声音而精心设计的。弦乐是通过改变弦的粗细、多少使音质产生变化。弦乐还通过改变孔洞和回音箱的大小形状来改变音质。

3.排列组合

(1)听一听

管乐是利用嘴唇把气流吹入,引起乐器的发声部分产生振动而发声的乐器。教师演示吹瓶子口,但这个瓶子还不能称为乐器,现在把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几个瓶子组合在一起,吹奏起来有音阶的变化,就成为一件乐器了。

(2)看一看

欣赏利用排列组合的方式形成的乐器。学生观察排列组合的方法。

小结:把形状、质地相同的物体按大小相接,顺序排列就能组合成一件乐器了。

(3)试一试

收集挑选形状、材质相同的材料按大小排列组合,并试着演奏。

4.装饰

(1)欣赏各类装饰独特的乐器,启发学生思维。

(2)装饰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乐器的材料选择适合的装饰方法。

三、创意制作

1.设计草图。

2.根据草图选材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四、展示评价

1.独奏并请学生介绍为了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做了哪些设计。

2.组织学生按不同种类乐器分组合奏。

五、收拾整理

收拾整理各种工具、材料。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12篇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带来了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观念的巨大变化,美术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首先要求美术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和完善美术课堂教学,追求课堂上学生最大化受益。人常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也是如此。针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我想谈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堂高效的美术课,离不开切题巧妙又新颖的导入环节。精彩的课堂导入总能立刻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为整堂课的高效教学打开良好的局面。我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各环节都做过一些探究,教学效果很不错。

关于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方法和艺术,国内已有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导入方式有复习导入法与直接导入法,这两种方式比较直接、简洁、平静,却因为缺乏激情,很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强烈催生作用。有一些文章还介绍了“教具法”、“巧妙悬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模拟情境导入法”、“联想导入法”等,导入设计的方法很多,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无定法。只要教师遵循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重视教学活动的实效,拿出一颗爱心,充分尊重中学生的审美需求、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突出学习的愉悦性,并能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开动脑筋、灵活地创造和应变,就能找到新颖高效的导入方法。

在美术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上,我始终将教学具体的内容、技能目标训练和学生学习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设计出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导入方案。

一、湘教版《桥》第一课时导入方案实例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条代表宁波到嘉兴的地图曲线,中间标明了杭州湾。边画边介绍:“宁波到杭州约153公里,杭州到嘉兴距离大约93公里,宁波到嘉兴距离全程大约246公里。”接着设问:“同学们,看了地图,你能想到的宁波到嘉兴有几种办法?”同学们抢着回答:坐飞机、坐客车、坐火车、坐轮船、还有说游泳、步行的。我又提出问题:能否建造一座桥梁,有必要吗,有可能吗,怎么建?然后放手让同学们按小组合作的形式将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并汇总出讨论结果。

这种导入,是让同学们扮更换身份作桥梁工程师,通过讨论感受桥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消除了人和桥的距离感,再介绍杭州湾跨海大桥特点的(全长仅36公里)。通过这样的活动铺垫,让学生感受我国桥梁的辉煌历史和在它在世界桥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鼓舞自信心,然后再让他们参考教材资料采用石拱桥、独木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多种模式试着设计出杭州湾跨海大桥方案,从而引出了桥模的手工设计制作。

二、湘教版《我的故事》――技能挑战性导入方案

导入环节:教画不同方向的卡通人物头像。我快步走上讲台,快速的在黑板上画出10个大小形状不同的不规则圆。同学们被我的突然的举动弄懵了,都在看我想干什么。“你们会画这些圆形吗,太简单了,是吧?”稍作停顿,我又说:“老师能将它们变成不同方向的不同神情的人物头像,三分钟就能让你们学会,相信吗,想学吗?”我的言语充满了挑战性,同学们的注意力完全被我控制了,好奇地静静地看着我表演,“不可能!吹牛!”也有些同学充满的表情看我怎么收这个场。“十、九、八、……三、二、一”随着同学们的倒数,我提前两秒完成了任务,全班同学爆出了掌声。接下来,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着添画人物不同动作,创作出自己的卡通故事。这就把后面的学习时间、空间都还给了学生。

图示1

图示2

利用这种导入形式去完成教学任务,我都要在课前做充分的训练准备。比如教授国画《梅竹精神》一课,导入时,我向学生挑战五分钟完成一幅墨竹图。国画课《苍松翠柏》第二课时导入环节,我和学生展开竞赛:我利用粉笔在黑板上6分钟完成100棵以上树木的一幅山水画。实际我只是利用大约4分钟时间完成了画面近处的一棵大树,其他树木则画为远处的树林或丛树。这样做的好处:作画步骤清楚,示范具体,画面主体突出,远近虚实层次分明。学生的任务是15分钟在宣纸上完成一棵自己喜欢的树。

这样的“似乎难为却为之甚好”的导入和技能示范融为一体,在有限时间内快速突破了教学难点,既调动学生激情又同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任务完成有保障,很受学生欢迎。

三、《画故事》――教学难点突破导入法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13篇

本年度认真按照美术教学新课标教学教改,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按照学校安排课时认真把美术课上好,课前要做到备好课写好教案,课中要上好45分钟,多引导好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课后要辅导好学生的兴趣爱好,能更好的接受美术的陶冶。这一年度基本能按时完成教学,效果也还可以,很多学生对美术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审美知识也提高了不少。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想法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而且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教学中运用故事、游戏、图像等到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14篇

1、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设备,实施全新的美术课堂教学。

改革美术课堂学习及美术作业形式,打造美术高效课堂,使每个孩子融入其中,乐在其中,全面提高整体美术素质。在教学中准备适合学生学习的PPT 课件,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美术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修改导学方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具有美术潜力的学生。导学案在设计上就要更加适合学生的心理,因在本学期对导学案重新进行了修改和设计,对学习的流程及评价方式做了改动。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榜样为媒,提升学习欲望

在学校参演的各种演出节目中,出于一则为了学校集体的荣誉,二则是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的的目的,我设计制作了活动的大树和演出的服装等等。这些就是要学生在感叹节目的精彩的同时,也为在节目中必不可少的的演出道具的逼真赞叹。让学生在崇敬的心情中对美术学科有努力学习的冲动和激情。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15篇

通过《中国美术教育》“大家评课”栏曰平台,笔者有幸研读了蔡晓晴老师的《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教学案例文本,并观看了该课的教学视频。在本课教学中,蔡老师在整体设计上高屋建瓴、环节上丝丝相扣,细节上精到、细腻,令笔者获益良多。下面就该案例谈谈个人的心得和感想,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教学的亮点

(一)巧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建构知识的重要条件,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学生与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个有益于学生去积极探索的情境,当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情境中的信息相互作用时,生成对信息的有意义建构。笔者认为,该案例最值得欣赏之处在于贯穿始终的情境创设。

1.启发引导,链式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甚至有学者认为:“问得好”是“教得好”的基础。蔡老师的问题设计在整体上层层推进,有很好的“支架”作用。如在色彩探秘环节,教师出示图片后提问:“这只风筝的色彩有何特点?”倾听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很醒目?”在学生能大致回答后再引领:“—讲到黄色、红色,我们心里就暖洋洋的,所以它们又叫做……?”从而引导学生做出满意的回答。

同样,在色彩面积对比的学习中,教师用布老虎作为观察对象,问:“运用了何种色彩搭配方式?”由于布老虎的颜色很“花”,学生并不能用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预想到学习难度偏大,因此,在学生回答出现困难时予以耐心的启发:“这只布老虎哪些颜色用得多?哪些颜色用得少?如果按比例计算,冷色面积最多只占暖色的10%,这是一种什么对比呢?”所谓“问得好”的问题,是指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引”的作用,问题设计在学生临近发展区的认知阈限,这时候老师就像是个优秀的组织后卫,传出的好球可以让学生来一个漂亮的空中接力,其中的教学乐趣可想而知。

2.精选范作,创设直观情境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创作。蔡老师在范作的选择上可谓颇费苦心,比如,所选用的风筝与教材上的“沙燕风筝”有较大的区别,它不仅极具民间特色,且其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对问题的解决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福建漳州的木版年画《狮衔剑》,很好地说明了面积对比和明度对比的问题;苏绣《双鱼图》的选择也恰当地说明了明度的变化。

其次,配色口诀采用大量的民间俗语,如“软靠硬,色不愣。红靠黄,亮晃晃”,不仅情境感强,而且朗朗上口,用一种学生喜闻乐学的形式,寓知识的学习于快乐之中,更凸显了民间美术独特的色彩语言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另外,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以传统音乐《步步高》为背景,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渲染了民间节庆活动的情境,利于学生的想象、体味和感悟。不仅如此,教师甚至在衣着上也选择了带有民间美术元素的服饰,真的是细致周到。

3.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情境

在本课中,蔡老师并没有把知识简单地呈现出来,而是创设了探究发现的情境。在色彩探秘环节,从活动设计及其意图中可以看出,教师一开始用问题引领着学生探究,再慢慢地放手,随着开放式问题的增多,最终在综合探究环节时将探究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创设了一个共同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相互合作,主动面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迁想妙得,营造思维情境

在教学的前几个环节中,教师都采用“设问—追问一引问”这种链式的问题设计,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和学生认识的深化。但是,这些问题相对比较封闭,其答案的指向性比较单一,学生能够做到针对问题有思考,但是,这些问题还没有触及思维的深度,也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高阶思维。

在综合探究环节,教师采用“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围绕小毛驴玩具的配色方法展开讨论,如“是一种什么样的面积对比?”“你是怎么看出明暗对比的?”“是渐变,还是软靠硬?”面对这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往往会生成多元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环节特别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维能力,可以说是课堂质量提升的关键点,优秀的教师敢于在思维的情境中和学生们一起参与、面对,以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带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主见的思考者,这对于学生知识的习得、言语的组织和思维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二)精布流程

一切事物都是有机的系统,美术知识亦是如此。在知识的传播与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知识系统进行有效的统筹安排,是教学设计时应认真对待的问题。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一节是以知识习得为主的课,教学重点是要学习民间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再创造。蔡老师总共安排了感受美、提炼美、探究美、创造美这四个环节,这样阶梯式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分别是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粗看这些知识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上下位关系,但细品起来,其顺序安排却是逻辑关系非常严密的。如冷暖对比,其特点应该是最容易被学生发现和掌握的,而接下来留给学生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鲜亮的色彩纯度了。以上环节中,风筝是—个很好的载体。那么,如何将鲜亮的冷暖颜色协调起来呢?黑与白恰逢其时地出现了。最后是认知难度比较大的面积对比与明度对比这两块内容,而蔡老师也明显在问题的设计与活动设计上下足了功夫,从本课学生的实践结果看,这一设计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结构清晰,活动合理

综观整个教学案例,蔡老师充分展示其深厚的教学设计能力。导入、引领探究、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展示交流、拓展延伸,六个环节结构清晰,层次感强。首先,从导入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到程序性知识的探究,达到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的强化认识。其次,在知识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方法形成策略,从而达到能力内化。最后,通过展示活动使学生获得了对民间美术的情感认可,并促进了对其认识的深化。

不仅如此,蔡老师还在各环节中安排了类型多样的学习活动,每种活动均指向不同的主旨。如,淘宝——激趣;合作探究——思考;角色扮演——沉浸;展示交流——分享。活动的安排合理、高效,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蔡老师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思维和探究的情境,设计精巧的活动与环环相扣的问题成功地触发了学生的思维激荡,这种思想的沟通与交流拉近了学生与作品、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民间艺术作品的色彩运用规律。换而言之,在这种理想的情境中,学生自己的“前见”通过解题的过程“迁想妙得”,在学习中有了“意外”收获。

二、商榷之处

这是一节朴实无华,看似平淡却丰满有料的好课。下面就该课的微瑕之处与蔡老师商榷。

1.预设与生成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隐含着矛盾,其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课前预设的蓝图。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教师在预设上花费的精力过多,势必造成生成时的畏首畏尾。这一点在蔡老师的教学案例文本上有所体现,在教学视频中体现得也比较明显。如在明度对比环节:“讨论中形成两种看法”,“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私底下讨论着,但对自己的答案都没有把握,都不敢举手”。其实,我们很难如此准确地预知学生的反应,因为教学时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如果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就悖逆了知识是个体主观建构的原则,过度设计使得教学难以应对即时的情境,过度设计就有可能突出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存在。

2材料的选择

“我是民间小艺人”环节,学生在角色情境下进行色彩搭配练习,用水彩笔在图形的轮廓线里填色,这是非常有效而且便于操作的方法。但这种作业的方式是否还能再加以改进?是否可以拓展材料的范围?试想,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是其生产制作环节的一部分,如布老虎的制作过程中,在色彩搭配时可能是从大量的“模件化”的碎布片中选择色彩。教师可否收集一些废旧的形状大小不一的色布,设计色彩拼搭环节,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涂画的时间,还能使学生有机会不断尝试错误,不适合的色块可以马上替换,也符合“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理念,便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3.文本的解读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16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

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

生:书写。群众订正。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你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群众订正。

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

生: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

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师:(课件展示题目)

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

总结: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规性的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我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得以往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都很不错,而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明白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让探究式学习具有必须的开放度。

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必须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取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带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透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17篇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学生极有无从下手的可能。这样一来即使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未必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我思考过后将教材处理,确定其教学重点为民族服饰的简易画法;难点为真实、生动地表现某民族服饰艺术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为以“挑战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形式,使学生在惊心动魄的竞赛中,主动的接受本课知识学习。而我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片断回顾:

片断一:课前准备活动。(迅速组织课堂)

战前热身:涂出三组对比色,两组邻近色。(设计意图:利用1分钟时间,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自主复习旧知,为后面环节做一定铺垫)

片断二:宣布挑战规则和挑战宣言,组织挑战游戏。(以游戏贯穿于整节课堂,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入课程学习,在玩中学)

首先,宣布挑战规则:1.每次挑战过程中只能动眼、动脑,不能动口。违者取消小组竞赛资格。2.小组长负责记录,获胜集体或个人可得到老师的神秘奖励。(设计意图:强调纪律,突出小组团队性、指导小组开展竞赛活动,自主管理、控制比赛秩序)

接着,提出挑战宣言:你强,我比你更强。(设计意图:提升竞争意识,掀起竞赛氛围)

然后,组织挑战游戏。游戏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挑战难度递进,学生玩得刺激,玩得自信)

(设计意图:环节一和环节二是利用旧知对教学的难点起到“化整为零”,分解突破的作用。这两个环节的挑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学生很快进入了冲锋状态,孩子们主动突破不敢动笔的尴尬僵局)

(设计意图:环节三是利用前两个环节作为引导,对教学的难点起到“化零为整”,加强突破的作用。这两个环节的挑战相对来说稍有难度,但有了前面挑战环节作铺垫,加上教师的点拨,这些难度也变得方向明确、容易突破。孩子们畏难情绪随着几级的挑战活动主动破解。而环节四则是对本课的拓展训练,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而设计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游戏时有意识的放宽了挑战要求,学生在创新中体验)

整个挑战环节紧张刺激,为了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劳逸结合,我特在一、二环节和三、四环节之间嵌入如下片断:

片断三:

1.欣赏图片。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讨论总结民族服饰的组成部分和特点。(设计意图:抛出问题,通过欣赏图片去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18篇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这句话表明,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要的,同时要想拥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样,在教学《我爱树木》这课中,我带学生去公园认识树木,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树木,比较树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细,这就是对学生观察力的一种训练和培养。只有让学生通过认真、细心的观察,才能使他们把握树木的色彩和造型。

小学美术教学中,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形成了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将在自己的美术教学工作中不懈努力!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19篇

【教学内容】

《剪纸》

【教学目标】

1.了解剪纸艺术悠久的历史,了解12生肖的基本知识及民俗文化。2.初步掌握对物体的概括、装饰表现能力。3.通过学习增进对生活美的感受力及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生肖剪影的概括方法。

【教学难点】

剪纸基本技法运用,图案的连贯性。

一、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1)剪纸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窗上都会贴上很漂亮的窗花,墙壁和天花板上都会贴有大红的团花,还有很多表达喜庆之意的剪纸带给人们吉祥与祝福。(2)欣赏窗花、吉祥图案剪纸。(电脑演示片段)

2.学生活动——欣赏剪纸作品。(1)欣赏窗花、吉祥图案剪纸。让学生了解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它具有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2)学生讨论,谈一谈看过后的感想或自己对《剪纸》知识的了解。

3.教师活动。师:看过这么多精彩的剪纸作品,老师也想表演一下,剪一个给大家看看怎样?(教师剪一只猴子:图1)师:这是什么?你们从哪看出是只猴子呢?(尖嘴猴腮,长长的尾巴,瘦瘦的身体等)这只猴子和真的猴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电脑演示片段)(1)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启发。抓住了猴子的基本特征,突出事物的形态,采用从外形进行夸张和概括剪纸方法,显得简练、生动、形象。(2)请同学们选一个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尝试自己剪一个小动物(以外形为主)。要求:抓住基本特征、概括外形。

图一 图二

4.学生活动。(1)观察教师示范,参与讨论剪小动物的方法。(2)按要求练习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3)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5.教师活动:师:(出示一种动物玩具)我过生日这天,朋友送我的礼物。猜猜朋友为什么会送这个礼物给我?(引出生肖)师:你属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属相?你能说出12生肖吗?(1)欣赏12生肖剪纸作品。重点欣赏:鸡(羽毛剪法)猪(形态夸张)兔(添加团花)(2)教师将“猴子”加工一下,增添装饰花纹,并和原作比较(运用折、剪、刻等技法进行形象表现)。(图2)(3)剪纸的基本步骤:(板书)想外形剪外形剪花纹

6.学生活动:(1)在教师引导下,了解学习12生肖的基本知识及民俗文化,初步掌握对物体的概括表现能力。(2)了解剪纸的基本方法(折、剪、刻等技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

【设计意图】

“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我国民间世代相传。学生对“十二生肖”动物较熟悉,在这一环节中,以“十二生肖”这一主题为情境,直观形象引导学生从外形特征着手,抓住了动物的简练、生动、形象的基本特征,学习突出事物的形态从外形进行夸张和概括剪纸方法,将剪纸艺术基本意图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再以增添装饰花纹,将折、剪、刻等技法融入到有趣的活动中,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实现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枯燥的艺术技能学习,使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二、学生创作(电脑演示片段:媒体播放剪纸作品及轻音乐)

1.可以为自己剪一个生肖,也可以为家人剪一个送给他们。能不能也试着剪一件?

2.注意:把握外形特征、装饰点缀花纹

3.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表扬

三、展示与评价

1.学生边展示边自我表达与评价

2.学生互评及教师讲评

四、知识拓展

1.生活中剪纸欣赏:(电脑演示片段五:知识拓展,生活中剪纸欣赏。)

2.一把小小的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不少民间艺人用剪刀剪出了国际金奖,剪出了中国人的志气!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愿同学们用灵巧的双手,剪出美好生活,剪出美好未来!

【教学反思】

课改以来,美术教学明显地发生了新的变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课堂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教师重视美术情景的创设和艺术氛围的渲染;注意突出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美术实践;从偏向少数拔尖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从单纯追求美术知识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审美素质的提高;从美术教学与社会脱节转变为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过多的统一模式、标准答案转变为追求教学的多样化、个性化;从强化竞争的教育转变为以合作为基础的教育;从教学技术手段单一转变为充分发挥教学多媒体潜在优势,逐渐从过去单一的教书匠努力向理论联系实际,既有教学能力又有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转变。

在本课教学中,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走向综合,融知识、艺术、人文等为一体。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而且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将会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热爱美术、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学会自主创造表现美。这样才能体现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方面的得天独厚性。因此我感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

1.是教师要做有心人,精心设计“主题情境”。要让学生敢于联想,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出多样的“主题情境”。在本教学案例中,就是设置了“十二生肖”这一主题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20篇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或者景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浮雕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

2、技能: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3、情感: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泥浮雕。

教学难点

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浮雕的资料、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示范用材料。

学具准备

陶泥、泥塑工具、报纸、画稿、抹布

课件内容

1、浮雕图片

2 浮雕的概念

3、制作步骤

教学评价

1、大胆想象,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泥浮雕

2、装饰方法多样,作品突出

3、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

教学过程:

活动一:欣赏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雕塑馆去参观,想去吗?(生答:想)

2、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如:中国唐朝的《昭陵六骏》,《人民_》、非洲浮雕、青岛沿海的浮雕柱子等或者是其他学生的浮雕作品

这不仅有中国的雕塑还有外国的,看还有我们家乡的雕塑呢!

欣赏到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教师拿同学以前做的泥笔筒或完全立体的雕塑(本地特有的雕塑)与我们欣赏的这些雕塑有什么不同?

(生答: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

3、揭示“浮雕”的概念

我们知道,从背景中凸出形象的雕塑称为浮雕。根据凸出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浅浮雕。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

为什么我们说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因为浮雕和普通雕塑一样是凸出的,但却又和绘画一样只能从一个方向进行观察,所以我们这样说。)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认识、了解浮雕,先由学生揭示浮雕的概念,然后老师给以总结

活动二:学习制作泥版浮雕

1、看到这么多的浮雕作品,我想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了,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浮雕呢?(生答:动物的、人物的、植物的、太阳的等)

2、那怎样做呢?来看书上下方的步骤图,请同学说出制作泥版浮雕的步骤,师生共同演示制作一条鱼的泥浮雕

制作泥版浮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揉泥

2、拍泥板

3、割边

4、画形象;

用铅笔或者自己的泥塑工具在底板上画上形象。画形象时我们可以参考我们制作漏印版画时制作的形象。

5、堆出大的形体;

注意看老师都用了那些制作方法?

(生答:用搓、捏、压、剪、刻、画等方法制作出泥版浮雕大的形体,并将他们按照刚才画出的形象,利用水作为粘合剂,将他们粘在底板上。)

6、塑造形象局部;

注意看老师都用了那些装饰的方法?

这一步实际上就是绘画过程中的精细描绘。我们要利用泥塑工具或者手指,将自己已经制成的大的形体进行仔细的描绘,也要用到压、剪、刻、画等方法进行装饰最后形成制作好的泥版浮雕。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看书和师生的共同演示、探究,自己总结出制作的方法

活动三:创作.评析

1、分小组讨论你打算怎样表现泥浮雕

选出代表谈一谈想法

2、小组合作、实践

3、评析作业

将小组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请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作品,其他小组可提宝贵的意见

今天我们各小组的作品不仅创意好而且制作的也非常精美,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过的陶艺制作方法,作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来!

板书设计:

泥雕塑

课件展示 制作步骤

排泥板

粘墙和窗框

刻出砖痕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2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邻近色,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

2、用邻近色进行涂色练习。

3、感受色彩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邻近色并掌握其调色方法。

2、如何运用邻近色表现出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画面效果。

教具学具: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作业纸、报纸,抹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

(1)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画面

(2)出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3)复习对比色,比较邻近色与对比色的区别。

2、目标发展:

(1)什么是邻近色?(出示色轮)

在色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如:黄——黄绿——绿

红紫——紫——蓝紫 黄橙——橙——红橙

(2)寻找邻近色(师生互动)

A、家居图片

B、生活图片

C、建筑图片

(3)欣赏画家作品,找出邻近色,并说说邻近色在画面中产生的效果:和谐

(4)师示范邻近色的调配方法

3、作业:用邻近色组织一幅画面。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评

五、课后拓展:寻找邻近色的彩纸,用剪贴的形式表现色彩的和谐。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22篇

本学期,我校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如:创强验收、教室布置、队列队形比赛、一年级家长会、跳绳比赛、期终工作等。其中,涉及到我需要做的工作:为迎接省、市、县领导的检查验收,补充美术室的许多资料和器材的摆放,做到室内干净整洁;协助班主任更换好黑板报和学校的板报、班级标志牌;协助教研组长更换学校的版面;写好学校的奖状等,对于学校分配下来的每一项任务,我都能以最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够做到不拈轻怕重,力求优质高效。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与李萱老师的微型课题“构建生动有趣的美术课堂研究”,获陕西省教科所立项课题。我辅导的16名学生参加“关爱杯”书画赛分别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在新的学期里,更要做到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强学习,勤于反思,使自己在美术教学工作中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心中有梦,路就在脚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半年的时间,在胡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在高校长的带领与辛苦指导下,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学案导学体会。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我有以下几点收获和思索。

一、收获:

(一)、学案教学能“用活”教材。“学案导学”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按照有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把具体的知识落实到学案上,再结合合适的课件教学,直观形象。特别是地理学科,让学生学习到了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地理,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不仅是为了上高中、结业,而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比如结合今年的海地的地震的事情讲解复习板块的运动的知识,学生就很感兴趣,认识到了地理的用处;再比如说结合近几年的南方的冰雪灾害讲解气候的异常对农业和人民的生活造成的破坏,形象直观。

(三)、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很多老师的课堂有些沉闷,老师在讲,看看下面,真正听的没几个,就算是优质课,课堂往往是老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跟我们的课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达不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目的。学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搞的有声有色,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力,我们的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为了集体得分,他们都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同学为了增强小组的整体实力主动给成绩弱的同学辅导,使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原来初一的地理成绩很差的同学现在都能考优秀了,很是令老师们感动。双语学校的学习气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

(四)、学案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案导学”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在一个的问题的探讨中,学生可能就会做出很多做法和答案,他们的想法非常独特,他们的思维也异常敏捷,学生的创造性和潜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特别是对于理科数理化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五)、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向在哪里。以前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摸不到头脑,甚至有的老师表达能力不强,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哪里是重点、难点,知识的逻辑层次是怎样的等等。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并且学案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自己思考,小组讨论,老师点拨,学生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并且学生根据老师讲的学案可以课下及时复习,一学期下来就是很好的复习资料。结束了以前课下学生漫无目的的抱着书本复习的历史。

(六)、学案教学讲练结合,知识掌握效果好。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完课就走,基本没有课堂练习巩固的时间,因为很多老师总怕学生掌握不好,说得太多,所以一节课下来,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学生模模糊糊。而学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系统的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能有一定的时间做基础知识练习和达标测试,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效果好。

(七)、“五清”工作使知识的巩固落实到位。我们的学案教学有“五清”,即环节清、堂清、日清、周清、月清。每一环节我们的老师都抓重点知识抓落实,学生想掌握不好都不可能了。

二、思索

为了提高学案教学的质量,有许多问题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一)、学案质量的保证。没有高质量的学案,就注定了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师生没有了信心,所以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设计学案,特别是学案的前面几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高校长曾经听过我的课,说我设计的几个问题面太大了,学生无从思考,后来我反省自己,发现确实是这样,所以学案的设计的好坏是学案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全体老师的参与度。使用学案的老师要真正愿意走进备课老师的思想,才能体会设计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有效的使用,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的老师的集体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一张高质量的学案,提高教学质量。

(三)、使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学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模式,在学案的使用中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灵活的运用,把握好课堂,把学案教学的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使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太死板而禁锢学生的思维,而使课堂没有生机与活力。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学案,把握好课堂。

(四)、提高学生的兴趣:学案教学的使用并不是完成学案就拉倒了,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依靠课件等辅助教学设施随时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把课本、课件与学案结合起来,老师要注重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

(五)、要使学案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很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因为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解决学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课堂上成真正的学案教学课堂。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小组的合作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组长的组织能力,并采取合适的学生感兴趣的鼓励措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六)、做好导师制工作。在整个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这就需要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切忌讽刺、挖苦差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特别是我们双语学校是小班化教学,老师的这种品质更加重要,我们要尽力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关心后进生的生活和学习,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等各种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预期目的。

总之,我们要高度认识学案教学的意义,坚定课改的信心。学案教学虽然有一些困惑,但是,实践证明,学案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的茫然,增强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使之成为学习的好帮手。课堂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放开思维,我们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创新,踏实肯干,推动教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我相信,通过_学案教学_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更加坚信,通过学案教学的推进与不断成熟,定会成为我们双语的一大特色,双语的辉煌的明天会很快到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既紧张,又忙碌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一学年和五学年的美术教学工作。今天借此机会,把一学期来的工作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23篇

《花花衣》:

【设计意图】

本课是人教版美术第三册第六课的学习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于本课是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如果再教学生对瓶子进行包装,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新意。所以我从增强废旧物品的实用性入手,引导学生开发废旧物品的用途,并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装饰,使这些废旧物品既美观又实用。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对废旧物品进行改造,并用包装、彩纸剪贴等方法进行装饰,使其成为一件即能美化生活,又有实用性的装饰品。

2、设计、制作过程中能够合理选用媒材及方法。

3、体验制作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美化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掌握装饰废旧物品的方法。

难点:能根据用途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具准备】

师:课件、范例、彩色纸、皱纹纸条、剪刀、乳胶等。

生:废旧物品、剪刀、乳胶、彩色纸、纽扣、毛线、彩带等等可以用于装饰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阶段

⑴感受历史

现代人很重视对物品的装饰,美的物品能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课件1)。不过装饰、美化物品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你们看:这是陕西省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懂得要把物品装饰得美美的。这种美化的物品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瓷盘、瓷瓶、家具上的花纹(课件2-5)。

⑵环保意识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制造了越来越多的垃圾,给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如果我们能把原本要丢弃的物品进行改造、再利用,不就能为保护环境尽点力吗?这些东西就是用不起眼的冰棒棍、螺丝、易拉罐等创造出来的。(课件6-7)

⑶导入课题

这些由废旧物品做成的工艺品是不是非常有创意,上学期咱们也学习了变废为宝的方法,用包装的方式把瓶子进行装饰,你们看小朋友们都把瓶子装饰得可美了。今天老师再教同学们用几种简单的学过的方法来为废旧物品穿上漂亮的花衣裳,让它成为即能装饰生活又实用的宝贝。(课件8-10)

2、发展阶段

⑴老师这里有个空的矿泉水瓶,想把它利用起来装点东西。于是我把它剪开了,当成一个笔筒。你们说这笔筒好看吗?老师把它装饰一下,你们瞧!

老师运用彩纸剪贴的方法,剪出各种点、线、面来装饰这瓶子。(简单讲解)(课件11-12)

⑵老师要把这鞋盒子做成收纳盒,装美术工具,可外观一点儿都不好看,装饰以后,也就成了个艺术品。

示范如何包盒子,怎样用点、线、面,甚至是画画的方法装饰。(准备:盒子装饰成品—半成品—未装饰三种盒子进行较详讲解)(课件13-14)

⑶老师给大家一些时间思考一下,你要对废旧物品进行怎样的`改造?你想怎样装饰它?(课件15)

生回答,师对好的创意给予表扬。

3、本课练习:(课件16)

对废旧物品进行改造,并穿上花花衣,使它成为既美观又实用的物品。

要求:大胆想象、制作;构图饱满,颜色搭配合理。做工要细致。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评价:发挥了废旧物品的什么用途?是否美观?是否精致?

6、拓展(课件17-19)

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皱纹纸条。(课件:纸条制作方法)

师根据课件,介绍制作方法,并简单示范。展示成品。同学们可以课后会去尝试制作,有完成作品的可以排成照片发送到老师的邮箱。

改造和装饰废旧物品的方法还有很多,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树立起美化生活和环保的意识,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24篇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创造出有活力的美术课堂。在这方面首先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注意对学生培养方式的改变,美术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需要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只需要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把自己的想法勇敢的表达出来。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注重对小学生美术方面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美术知识掌握量的提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想象力和表达力的教学,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压制每一个学生的自身个性。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对小学美术进行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增加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不断的美术实践,提升美术绘画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指引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在新的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改变以往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树立起与学生平起平坐的意识,同时积极的参与到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让老师体会学生的学习感受[1]。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25篇

心理学研究证明:“最大最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内在兴趣”,只有这种“内在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课堂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比如,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启发的语言激发学生想像;用各种实验性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的互动氛围。

学生做练习时,我采用一题多练的方式,即同一课题内容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可让学生用钢笔,铅笔,水彩笔等多种表现形式,也可用手工形式表现。另外,课堂实践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多多利用美术来体现学生自己生活的环境,画面的故事可以充分发挥创新意识,让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26篇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一节基础知识课。学生进入五年级,对简单的美术常识已有一定的积累,因此,适时地补充一些美术知识,会使他们感受到美术中的奥秘,这也是提高学习美术兴趣的重要途径。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能发现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4课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4课美术中的比例知识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书中的范画,你有什么体会?

师: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的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维鲁维斯的人》时达?芬奇在和罗马建筑师维鲁维斯研究人体比例所绘,用以说明人伸张四肢和立正时,应当是圆形和正方形的比例关系。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首都巴黎,建与1163年。它正面每一层的高宽比例是按黄金分割律设计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总体效果协调统一,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的建筑。今天,我们学习美术中的比例关系,它有助于我们探寻美的奥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

(小资料:把一条线条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使用1:的比值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美观而得名。)

三、讲评上节课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正确?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

2.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这些透视现象你能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吗?

4.选择简单、典型的场景通过写生让学生描绘。

5.在绘画上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近处的色彩颜色亮一点、鲜艳一点,远处的颜色灰暗一些。

四、学生做画老师辅导

五、作业展评

小学美术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第27篇

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同时,素质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然手段。美术教育的内容是,是其它各科的教学手段的补充与完善,而以美术教学为主要手段的美育,则是其它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美术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起作重要的作用。

一年度美术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担任x年级美术教学工作,在这个年度中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的教学教法,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地去分析,探讨综合探究及多媒材的运用。我还和其他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学习新课标,并把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运用到教学当中。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年度的工作小结如下: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