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论文摘要范文(4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4-01-02 13:13:5529

化学教师论文摘要范文 第1篇

摘要:深圳初中科学课程自2013年起逐步由浙教版综合课程《科学》改为分科教学,原科学教材中涉及的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部分均采用人教版教材单科教学,其中化学课程在初三一年完成,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紧,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福田区谢宝凤(生物科学)教与学方式转变特色工作室的研究成果,着重研究生物知识体系与化学知识体系的联系,旨在帮助初中生物、化学老师探索出一些新的新课导入和知识传授模式,以使学生更高效、更轻松地完成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生物;化学;联系;应用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学科的联系。常言道:生化不分家,化学是生物学的基础,生物学是化学的延伸,两门学科在学科素养、知识体系、课程设定等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联系。

一、学科性质、教学目的上的联系

《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新技术革命,与人类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从学科大纲的直观解释上看,生物学和化学都提到和工业、农业、科学、生活、生产等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从教学目的上看,均有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等相同点;尤其在思想情感方面,更有培养热爱自然、环保、勇于探索、有科学精神等方面高度的相似和联系。

二、知识内容上的联系

比较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发现化学中的每一章几乎都涉及到了化学内容,相同之处还有一些基本用语、实验操作、探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

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的“物质变化和性质”与生物学的“消化和吸收”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等相联系;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空气”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相联系;第三单元中物质构成的奥妙中的“分子和原子”与生物学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相联系;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中的“爱护水资源”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及“节水农业”等相联系;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与生物学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等相联系;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与生物学的“光合作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联系;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生物学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相联系;第九单元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生物学的“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相联系;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与生物学的“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相联系;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中的“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与生物学的“人体的营养”及“健康地生活”等相联系;除章节内容外,还有“走进实验室”的共同要求及科学探究的方法等。

三、课程编排上的联系

化学与生物学的知识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仔细分析,生物在初一、初二开设,化学在初三开设,是有科学意义的。目前深圳市初中生物学课程安排在初一、初二年级两学年开设,每周2课时,初二下学期进行深圳市生物会考结业考试,考生成绩不直接计入总分,但作为中考录取参考分数;化学课程安排在初三一年,每周4课时,作为中考学科以总分40分计入中考成绩。相对于生物课程而言,化学教学进度快、教学任务重,生物学的学习对初中化学具有铺垫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生物和化学的教学安排,尤其是已完成学习的生物知识如何能应用到初三的化学教学中,更是值得分析、思考和探究。

既然生物与化学不分家,那么无论生物与化学教师单独备课授课,还是生化教研组集体备课,针对生物与化学中的具体内容及相互联系,应在适当时机下做好“加减法”,加强对学科间的整合。生物老师在初一、初二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识提前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化学、感知化学的兴趣,针对化学里重复出现的生物学知识可以适时重复;化学老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全局意识,综合备课,针对不同初一、初二生物学里学过相关化学内容要要善于利用、做好衔接,生物学里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轻略带过,重点强调知识上的不同之处,这样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生物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致相同的实验室布局,相同的学生安全守则等;

(2)实验前的准备、试验后的仪器及剩余药品、废弃物品的处置;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步骤要求;

(4)常规仪器破损后的处理、发生实验伤害后的应急处理等。

2、知识内容存在联系的应用实例。

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题,是学习化学的开始,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经常出现的考题就有:

(中考真题)以下属于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

C、馒头变质发霉

D、冰块从冰箱拿出后融化

本题中的ABC选项都属于初一初二生物学里涉及到的知识,考察的是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教师在准备这学时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这节课与生物学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导入案例如下: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但是在学习化学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生物知识。(利用“化学课复习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问谁可以告诉我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哪些物质?又生成了哪些物质?

生:消耗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有机物和氧气。

师:很好,看来初一的生物知识大家都掌握得很好。那再请问:二氧化碳和水与有机物和氧气是相同物质吗?

生:是……不是……可能是。

师:很好,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大家再思考思考,我们呼吸需要氧气,那我们能否用二氧化碳或者水来替代氧气呢?

生:不能,没有氧气,只呼吸二氧化碳,我们会死的。

师:嗯,很好,大家现在就知道氧气的重要性了,我们以后学习氧气的时候,就得认真了。那我们是不是由此可以证明: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呢?

……(学生讨论)

师:是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我告诉大家,因为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氧气和有机物,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某些物质生成了另外的、不同的、新的物质,在化学中,这样的变化就叫化学变化……

本课时就顺利地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知识顺利过渡到了化学学科的学习,并且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联系,还复习了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当然,在“化学变化”的讲解中,我们还可以联系生物学学习过的呼吸作用、食物消化吸收、腐烂分解、发霉变质等同样属于化学变化,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概念的诠释,既通俗易懂,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3、其他方面的应用。

生物学上已经学习过的探究方法及过程,同样适用于化学的学习,可以由复习简单的生物探究,让学生复习探究的方法及过程,再重新应用到化学的学习中。生物与化学的思维方法上也存在相同之处,所以概念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学生熟知的自主阅读、归纳分析等方式进行;生物实验和化学实验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再如,初一生物学习种子的萌发时,学生就已掌握用控制变量法用于实验探究,初三化学学习影响物质溶解速度因素的探究就可以先从复习控制变量法开始引入。仔细分析,可以找到更多共同的学习方法,由教师进行引导,已掌握的生物学学习方法、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可以应用于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初中生物学与化学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要将生物学知识成功的、更多的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去,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综合知识储备,在教学之余,化学教师和生物教师要多交流、通有无,争取集体备课,遵循并深化指导思想和教学思路,争取有教学上的突破和创新,以使教师能教得轻松,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能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化学教师论文摘要范文 第2篇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里,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对立的地位,大多数学生不懂得合作,缺乏团队精神.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的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在本次的新课程改革中,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被提出.在新课程实施中,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通,在教师间建立一种交流与合作的关系,摆脱“孤独”的处境,形成一种集体教育的力量;同时教师应该把合作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合作,带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渐渐掌握合作的技能,在合作中得到共同的发展.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鲁教版)•第一单元“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中,教师就可以将合作学习贯穿其中.具体教学过程为:

(1)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设计方案.课前同教研组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讨论在进行“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探究活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4人一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将方案写出待课堂讨论用.

(2)师生共同讨论,优化设计方案.探究实验开始前,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设计思想、实验原理、方案、实验步骤、所选仪器和药品.在代表发言期间,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其他组指出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如有可能,最好提出改进方案,并可借鉴别人的优点,优化本组设计.教师根据讨论情况,适时提出自己意见,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案或提出自己的建议.

(3)分组进行实验,教师解惑答疑.讨论结束之后,各组采用本组认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帮助有困难的组完成实验.

(4)报告实验结果,讨论分析评论.待各组实验基本完成之后,教师要求各组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大家评价实验方案,得出最优方案,并对效果最好的小组给予适当奖励.

二、初中化学教师要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它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学习和创新的结果.新课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下了极大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师的可支配因素,使教师可以有较大的自主性,能够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这意味着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师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将作为课程有机构成部分的主体存在,他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这样一种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将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潜质、不同的特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气氛,设计出带有自身个性标志的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以更大的自主性进行教学,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结语

化学教师论文摘要范文 第3篇

一、加强学校内部教学设施的完善,保证教学完整性

由于学校相关设施的不及时更新,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想要进行的各类实验都不能真正得到实现,这样的现状让许多教师对化学教学“心有力而力不足”,这样不能保证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真正了解和掌握。因此,学校教育应该积极落实到课堂内部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更新教学设施,保证课堂实验操作过程中实施的高效,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教育下积极参与和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利用现代化学器材参与教学,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教师的带领下明白具体的操作流程,完成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注重课堂实践教学,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化学课程就是一门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课程,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真正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汲取量,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验当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和练习,激发学生在学化学课堂上的思维创造能力,高效学习。例如: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一步步不断引导学生由不会、不懂到真正了解掌握。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现代优秀、专业人员的渴望度越来越高,对于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的现代初中其教学责任需要内部教育者真正认清和明晓,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是现代学校义不容辞的重任。

第二篇

1.化学实验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分析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就要有针对性地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一定且必要的措施,尽量使学生处在同一个学习水平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兴趣,借此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树立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点

要想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必须全面了解化学实验给教学带来促进作用,而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实验过程也相当重要,即便是知道化学公式和实验结果,如果对化学实验过程没有全面的认识和掌握,那么其化学知识也就谈不上扎实,因此,授课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不仅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讲解,更要对实验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进行描述,激发学生观察、体验的兴趣,让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全面认识。例如在“高锰酸钾制氧实验”中,实验要求是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如果试管没有完成均匀受热,有可能就达不到完全制氧的效果,由此可见,单纯地用“公式套实验”并不全面,必须在实验全程中仔细观察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明确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基本上都是较为简单和基础的化学实验,大多以短期的一次变化为主,有些学生虽然没有主动做过这方面的实验,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的许多知识和这些实验极其相似,就容易轻视这些实验。授课老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这种思想动态,明确给学生讲清楚,做化学实验并不完全为了这一个实验,而是需要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掌握与此类型相近的一系列实验的流程和效果,为以后更加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化学知识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即便是以前对这些化学知识有所了解,也很可能因为介质的不同,导致实际化学实验过程与结果完全不同。例如最基本的燃烧实验中,如果在燃烧完全的情况下,那么形成的是二氧化碳是无毒的,但是如果燃烧不完全,则极易产生一氧化碳,是有毒的。

鼓励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

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需要老师通过适当的化学实验进行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更多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较为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有一个方向性认识,这其中最突出的授课方式就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仍以“实验室制氧”为例,按照《初中化学》教材及化学实验教学计划上的安排,应该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因为这个实验效果明显且实验教具较容易安排,而一些同步教科书上则对“过氧化氢制氧”做了一定讲解,学生在完成“高锰酸钾制氧”之后,如果对“过氧化氢制氧”的方式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相关实验。在了解了两种不同的制氧方式之后,在初中阶段是否还有其他的制氧方式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呢?授课老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以怀疑或者否定的创新思维看待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内容。不过,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科书和化学实验教学计划中的化学实验基本上都是选取的没有危险的实验过程,有许多实验虽然了解和认识起来并不难,基本上都在初中的化学知识覆盖面里,但是由于其极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实验本身有一定的危险性,基本上不会在初中阶段向学生普及,而化学实验老师也应该注意尽量让学生规避这个方面的风险。

2.结语

初中的化学是整个化学知识学习中打基础的最关键环节,而这个时期的化学实验内容也是整个化学试验学习中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授课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的授课效果,借以通过完整的实验教学检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化学教师论文摘要范文 第4篇

二、多媒体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多媒体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通过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抽象知识和理论,用课件中的动画,相同事物的比较等手段的应用,得到比用语言叙述更为准确和实际的效果,为了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更明确,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做一些演示性的小实验,使课堂效果更好,但有些小实验可能产生有毒物质,虽然是简单的实验却会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有些类似的实验在多媒体实验教学出现之前我们干脆只讲不做,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有了多媒体教学,形势就不一样了,我们先在实验室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做出实验现象并录像,将录像资料放入到多媒体课件中,这个矛盾得到了解决,并且使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得到大的提升。如我在讲授“氯气的性质”时,因为氯气有毒,并且气体不易存取,在课堂上演示其性质实验难度较大,我们可以把氯气与铁的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及氯气与氢气的反应等实验用录像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把氯气的性质实验演示出来,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接受氯气性质的活泼性这一知识点。

三、化学课件制作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科学性是它自身具备的最重要的一个性质,没有了科学性,化学也就不能在自然科学中立足。所以,教师在设计相关化学课件时一定要注意时刻不忘其科学性,时刻用科学性来衡量自己的课件。绝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否则制作的课件既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起到一些负面作用,这是我们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愿看到的,所以在科学性的把握这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严谨再严谨。否则制作的课件不管多么形象,多么真切都会对学生的认识起到误导的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要正确处理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任何一个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都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课本和多媒体课件,这四者既要相互制约又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只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有机的整体,四要素的最大潜能和效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此就必须处理好四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自始至终要把握课堂节奏,要做一个真正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时刻关注课堂的进程和效果,及时调整课堂气氛,始终让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兴趣点,要使课本知识的重点在教师制作的课件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让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创造的学习情境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为此就需要教师备好课,备好每一个细节,及时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个问题,要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听讲,积极思考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多媒体课件中出现的各个知识场景。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只能为实现课堂教学目的而服务,而课堂教学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五、结语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