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活动总结100字(实用15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1-02 10:03:4446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1篇

汉服社团节日活动总结

2021年的汉服社团节日活动于XX月XX日在xx市xx区的xx公园隆重举行。来自全市的汉服爱好者和关注者,以及其他参加的民众,共同欢庆传统文化,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整个活动包含了主题分享、游戏互动、服装展示等环节。以下是各个环节的详细介绍。

一、主题分享

通过主题分享环节,不仅使参观者们对汉服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也让汉服爱好者们有机会交流和分享彼此对于汉服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1、互联网和汉服文化:由某知名博主探讨,分享网络时代的汉服文化发展,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推广汉服文化。

2、汉服与珠宝之美:由某汉服设计师分享汉服与珠宝之间的奇妙结合,以及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珠宝在汉装上的表现。

二、游戏互动

在游戏互动环节,分别设置了现场PK、才艺表演、兴趣小组、发型设计四个环节,旨在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带给来宾更多的惊喜与感动。

1、现场PK:由两支队伍进行表演比拼,并由现场评委进行打分,最后获胜队伍可获得精美礼品。

2、才艺表演:此环节为汉服爱好者们提供了展示自身才艺的平台,让现场观众感受古装舞与二胡,尤其是二胡的慷慨激昂。

3、兴趣小组:作为相聚一起交流的汉服爱好者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完成一些基础任务,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4、发型设计:在汉服的整体设计中,头发和盘发特别重要,同时也是汉服盛行的时代与人物特征的再现,此环节为爱好者提供学习盘发技巧的平台。

三、服装展示

此环节是活动的重头戏,也是汉服文化的重要展示。汉服善于考究色彩搭配,也善于考究面料的纹路、织法等细节。此次活动中,展示了各种风格、各种形式的汉服,从布料到款式,从装饰到配件,每一件汉服都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眼球。在展示中,参加者还分享了家庭传承的汉服故事和手艺,让现场观众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与文化底蕴。

总之,此次活动是一次相聚交流、感受传统文化的盛会,在汉服爱好者和传统文化关注者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了这个古老而优美的文化。期待我们可以在更大更广的平台上,把这门文化发扬光大。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2篇

近年来,汉服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为促进汉服文化推广,各大高校和社团经常举行汉服节等节日活动。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汉服社团节日活动的精彩瞬间。

整个活动以展示汉服、推广汉服文化为主要目的,吸引了众多汉服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首先,活动在场地和时间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场地选在了校园广场,而时间设在周六,方便大家放松心情和参与。

接下来,活动进行了一系列活动环节,例如表演、展演等。现场邀请了多位汉服爱好者和专业舞蹈团队,表演了民族古舞、古诗朗诵、歌曲演唱等,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艺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同时,为了推广汉服文化,组织了现场展览和推广活动。参加者可以亲身体验汉服的穿着,并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和相关参考书籍。

此外,活动还设置了课堂和会议等环节,更好地贴近现代社会的需要。课堂上,主讲专家讲解了汉服的发展历程、形式特点、文化内涵等。与会者积极互动,共同探讨汉服文化的重要性和现代价值。

总的来说,这次汉服社团节日活动成功地营造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推广和教育,深度挖掘了汉服的文化内涵,引领了众人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和传承。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汉服节日活动,让汉服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弘扬。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3篇

一席汉服,一展芳华,襦裙装扮下的优美身姿,青罗小扇下的莞尔一笑,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校园古风。这是5月5日怀瑾汉服社“千年古韵、礼衣华夏”社团专场活动上的一幕,现场引来同学们的驻足观看。

本次演出共设三幕。第一幕是“盛唐风韵”,表演者通过歌舞剧表演“盛唐夜唱”、汉服走秀展示等环节,展示了唐代时期的节日文化。第二幕是“大明风华”,社团成员们以歌舞剧“宝玉娶亲”的场景还原、诗词接龙飞花令的互动游戏,介绍了明朝时期的传统活动。第三幕是“衣冠尚国”,现场参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了猜灯谜、传统文化知识抢答等游戏,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满足同学们欣赏汉服魅力的视觉盛宴,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营造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4篇

近日,医院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护士汉服秀活动。活动旨在通过汉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增强护士员工的文化自信,提高工作积极性,增进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活动在午后3点准时开始,现场布置得十分精美,大红灯笼、彩带、花叶等装饰,让整个场地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第一场节目是由医院的几名资深护士走秀展示汉服。她们站在台上,身着色彩艳丽的汉服,深邃的眼神向着远方,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古代。观众们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下这美丽的时刻,不时传来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的节目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一位护士现场为大家演奏传统乐器古琴,悠扬的琴声传遍整个会场,让人沉浸在深深的音乐魅力中;另一位则手拿毛笔,现场挥毫泼墨,瞬间之间,她布满了手掌的黑色油墨,笔下的作品却流露着美好与祥和。

最为惊艳的则是服装时装秀。护士们精心设计和缝制了一系列汉服时装,从传统的绸缎襦裙到现代的丝绸晚礼服,款式无不精美、别致。护士们身着汉服在跑道上走过来,展示出了它们不同的特色和魅力。从柔和的儒雅风格到霸气的武装风格,每一个时装都展示了一个女性的纯美、奋斗和自信。在活动现场,无数的观众为她们的美貌和才华而惊叹叫绝。

此外,活动还举行了诗词朗诵、武术表演等传统文化表演,领略了非凡的艺术魅力。最后,由大家投票选出了最佳才艺表演和最佳服装设计,现场颁奖,气氛达到了小高潮。

护士汉服秀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体现了医院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和引导,让护士们更加有信心和动力为病人服务。通过这次活动,护士员工们有机会放松压力,加深感情,同时也有机会尝试新的事物,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

回顾此次护士汉服秀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魅力和美妙,也让我们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当做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真正财富进行尊重和整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创造出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5篇

汉服活动总结

近年来,汉服热慢慢地席卷了整个社会,不仅年轻人开始追捧和穿着汉服,就连中老年人也开始跟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汉服文化群体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汉服文化,不少社团和团体举办了各种汉服活动。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以汉服为主题的活动,以及对此活动的总结和评价。

一、活动背景

该汉服主题活动是由某社团和某学生组织共同策划、组织和实施的。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汉服文化,增强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同时也为年轻人提供一个了解汉服、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活动步骤

该活动共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裁制、打样、试穿和展示。下面将对每个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1. 裁制:本次活动的参与者将参照一些经典的汉服款式,和活动组织方提供的裁剪图纸,自己购买面料和裁缝工具,按照图纸进行裁制。该步骤主要是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机会,亲手体验汉服的制作过程,了解汉服的复杂性和独特之处。

2. 打样:在完成了初步的裁制之后,参与者需要将自己的作品带到某个指定地点,与其他参与者交流和学习。此时,组织方会评测并指导改进每个参与者的作品。这一步骤不仅可以让参与者相互了解、学习和借鉴,还可以增强参与者的归属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庞大汉服文化群体中的一员。

3. 试穿:在完成了初步的制作和打磨之后,参与者需要在指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汉服的试穿。该步骤不仅可以帮助参与者更好地掌握汉服的穿着方法和技巧,还可以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汉服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同时,试穿也是参与者进行交流和互相赞美的重要环节。

4. 展示:在完成了前三个步骤之后,参与者需要在一个公共场所,进行汉服展示和表演。该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头戏,也是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汉服文化中的关键环节。在展示中,参与者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走秀、表演等活动。同时,观众也可以加入进来,与参与者交流和合影留念。

三、评价和总结

该汉服活动旨在推广汉服文化,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了解和交流机会。整个活动形式新颖、流程严谨,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汉服文化。同时,该活动还注重培养参与者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让他们通过汉服制作体验,更深入地了解汉服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总之,这样的汉服活动不仅有助于推广和传承汉服文化,更是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文化体验和自我提升的机会,令人叹服!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6篇

汉服传统活动总结

汉服传统活动是指以汉代服饰为主的传统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的增强,汉服文化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汉服传统活动的举行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更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汉服传统活动具有多种形式和内容,包括汉服展览、汉服秀、汉服游园会、汉服拍摄等。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爱好汉服文化的人士前来参加,其中不乏知名汉服手、汉服博主等文化名人。在活动现场,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观赏互动,加深了对汉服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学。

汉服传统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在汉服传统活动中,人们可以穿着古风汉服、品尝传统食品、体验传统民俗、学习传统技艺等多种方式来深度了解和学习汉文化。这些体验不仅让人回味无穷,也能够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和理解。

另外,汉服传统活动还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承。作为一种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传统活动通过活跃市场,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汉服服装、汉服配饰、传统文具、古风美妆、摄影器材等相关产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汉服文化产业链,为人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元化和高品质的选择。

总之,汉服传统活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着重要作用,也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彩、有趣的文化生活。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和支持相关活动,让汉服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7篇

关键词: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

库兹涅茨指出,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共同特征在于人均产值的高速增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要素生产率的增强及较高的经济结构转变率。相应地,经济结构不断转变又推动了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而经济结构的转变,就是农业向非农业、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1]库兹涅茨的研究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变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也表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经济增长力、生产推动力、产业协调力等巨大作用。正因为如此,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就武汉而言,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实现_关于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则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换言之,既要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高商贸、住宿、餐饮、仓储、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又要大力发展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包括但不限于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

首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_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核心议题,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武汉市作为一个特大城市,经济方式的加快转变面临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困境,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经济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还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

其次,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首要任务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不以资源消耗投入和环境污染破坏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发展,即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最后,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低碳时代的必然选择。随着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渐成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低碳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有别于其它产业及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势必成为未来武汉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就201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文明确武汉市江汉区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根据定位,江汉区将建成服务武汉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的6大服务产业中心: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企业总部中心、会展服务中心、都市时尚中心、中介服务中心。江汉区获准试点不仅为武汉市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契机,同时标志着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水平逐步提高。

事实上,自“十一五”以来,武汉市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比重和水平得到提高。

2010年,武汉市gdp总量亿元,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gdp的比重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已逾半壁江山,经济服务化步伐稳健。其中,旅游业增加值为750亿元,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8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接待海外旅游人数92万人次,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750亿元,增长;金融业增加值为亿元,全年新引进5家境内外金融机构,18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汉口银行设立宜昌分行。年末金融机构数32个,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亿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比上年增长。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增长。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增长。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下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为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部/百人。

互联网宽带用户万户,增长。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武汉市服务业发展成效显着。

(二)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尽管武汉市部分现代服务行业保持较快增长,但从总体

上看还存有不足。一是产业层次较低。现代服务业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新型业态发展不足。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为亿元,仅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gdp总量的;法律、会计、会展、文化等服务业则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资源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准入的障碍还存在,部分行业仍然存在较多价格管制,不利于鼓励竞争,增加供给。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乱收费现象严重,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服务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武汉统计年报资料显示,武汉服务业企业资产创利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不容乐观;三是同质化现象明显。武汉市几个中心城区都在建设具有功能相似的商务中心,存在功能重复、各自为战等问题,这些同城竞争,使相对缺乏的资源更加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城区应有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四是投资结构不合理。2010年武汉城镇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构成中,房地产业已达,而金融业不足,信息传输业仅,居民服务业仅。

此外,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所占比重高于武汉市平均水平,服务业投资在所有制结构上的转换仍然滞后。

二、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比较优势。

(一)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人才流失。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尤其是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然而,根据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数据表明,在武汉高校毕业生中,每年有99%的博士,96%的硕士和89%的本科生流向市属以外的单位。根据省人事厅抽样调查显示,最近5年全省高、中级职务人才的流失分别是引进的倍和4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骨干力量因此而减少了50%。大量高端人才外流极大地制约了武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竞争失范。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在于完全的市场与充分的竞争,但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诸多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失范。一是限制竞争。

武汉市部分现代服务业领域,如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所有或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同时产生行业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此外,准入门槛较高、市场准入范围狭窄也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其结果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既得利益得到保护,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二是无序竞争。一些企业为增强竞争力、抢夺客户资源,没有在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上下功夫,反而把精力放在采用不正当手段打击竞争对受上。如武汉某信息传输企业频繁剪断竞争对手通讯线路、采用诱导或误导等方式以竞争对手的名义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3、收入偏低。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是否随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服务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从较长时期看,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服务需求的一项重要的因素。据统计,2010年度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人均消费支出元,增长。其中,食品支出元,增长。

可支配收入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倒数第5,低于第1位深圳元、高于第15位哈尔滨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偏低,食品支出比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1、政策支持。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市自此可根据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2009年12月8日,_批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文明确武汉市江汉区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上述政策为武汉市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武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人力资源。湖北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在于科教资源。现有普通高校87所、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341个,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居全国第3位),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居全

国第3位)。特别是武汉市科教优势十分突出,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_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教资源优势为武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10].

三、武汉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

武汉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政策体制为驱动,注意优化行业内部结构,促进行业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

在具体工作中,市政府已经意识到相关问题的存在,并有的放矢,结合金融、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行业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如提出进一步发挥现代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创新更多金融产品,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改善股权结构,扩大资产规模,加快异地发展步伐,推进光谷金融港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服务中心;突出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升旅游景区品质,打造旅游精品,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大力实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促进“三网融合”,推进“光城计划”,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工程勘察设计等产业,着力打造工程设计之都;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步伐等新的工作要求等等。[11]在战略层面上,武汉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则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创新。

为加快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结合武汉市地方立法权,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行业从业者的权利,为吸纳投资、吸引人才、吸收技术打造优良的平台。

例如,依据现行税收制度,服务业实行的是营业税,是对全部营业额征税,不能像制造业只对增值部分交税,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分工越细,营业税负越重,不利于服务业专业化分工。此外,服务业的营业税不能抵扣,导致工业部门倾向于内部提供所需服务,而不是从外部购买,从而限制服务外包的发展。[12]武汉市无法干预中央税的征收,但可制定相关政策,对所涉企业减免、退返地方税。

(二)市场开放。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促开放。武汉市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的体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放宽经营业的市场准入。尤其是当前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武汉市要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采取多种方式,依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国加入议定书》及中国的具体承诺减让表的要求逐步开放市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另一方面,应鼓励充分竞争,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各种反竞争行为,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

(三)人才兴业。

实证研究表明,教育、科研方面的财政投入与高端人才的流向具有极大的关联性。[13]然而,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武汉市教育财政支出为亿元,科技财政支出为亿元,两者之和仅占同期gpp的,[14](第243页)远低于同年北京的,也低于上海的。因此,武汉市财政必须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并以此为契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留住本地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增强吸引外地人才的竞争力。

[1]simon kuznets,modern economic growth:findings andreflec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3)。

张菊萍“。十一五”武汉市服务业发展主要成就及“十二五”发展初步建议[db/ol].武汉市统计信息网:.

武汉市_。201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载武汉市统计信息网:.

肖志雄。武汉市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09(2)。

严春华。201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简析[db/ol].武汉市统计信息网:.

科教大市遭人才流失之痛武汉如何留才俊?[n].楚天金报。2011年2月15日。

尹勤。长城宽带遭艾普宽带“寄生”[n].武汉晨报。2010年6月30日。

唐煜。退网就剪你家网线[n].长江日报。2011年4月29日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

[10]路洪卫。湖北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战略分析[j].当代经济。201

0(12下)。

[11]阮成发。武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

[12]郭同欣。对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的分析[j].中国统计。2010(9)[13]敖慧、刘莉。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2)。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8篇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护士汉服秀活动在某医院内举行。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护士的优雅风姿,更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美丽。

活动开始前,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参赛的护士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汉服,身着宽袖长裙,戴着古朴靓丽的首饰,精心化妆,一个个美若天仙,美轮美奂。在现代的医院环境中,这些穿着汉服、配戴传统首饰的护士形象,无疑让人眼前一亮。

比赛开始后,护士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她们分别现场表演中国传统舞蹈、汉服模特走秀、传统手工艺制作、茶艺表演等多个节目环节,每个节目都展示了护士们在汉族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娴熟技艺。

在现代的医院环境中,护士不仅要承担医疗护理工作的重任,还要为病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和文化内涵。此次活动的举办,让人们在感受医护人员的温馨服务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此次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更激发了人们对护理团队的重视和关注,唤醒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看到这些身穿汉服的护士们,人们更加相信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也更加看好护理工作在未来的发展和前景。

综上所述,这次护士汉服秀活动极大地展示了护士们的风采,也让大众在医院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在未来的活动中,我们可以与医护人员们以更多形式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融合,让文化弘扬在我们的生活中。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9篇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四届人民政府工作回顾

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富裕城市目标,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迎难而上、苦干实干,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良好开局。

━━综合实力整体跃升。六年来,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毗邻地区前列,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16年达到亿元,总量由全省第7进到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16年达到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16年达到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16年达到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产占比较2010年下降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占比分别上升、个百分点。猪、药、茶、菜、渔五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主导作用更为明显;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绿色食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骨干支撑更为有力;旅游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8%,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非公经济占比达。

━━投资拉动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是“十一五”的倍。2016年完成亿元,增长、居全省第1位;民间投资增速达,居全省前列;我市促投资稳增长的典型经验受到中省肯定。在投资的强力拉动下,一大批事关汉中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支撑日益强劲。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市级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由520项减少到197项,精简率。率先在全省完成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创造“兴汉新区PPP典范”,教育体制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受到中省肯定,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医改先进市,组建了文化传媒集团。

━━生态文明成果丰硕。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空气、水、土、声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年度减排任务均超额完成,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级天数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达,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生支出六年累计达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年均增长。“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和;2016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595元、8855元,较上年增长、,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第2位。

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产业兴市,全力保持较快增长。纵深推进“农业倍增工程”,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6年,粮油生产实现“十三连丰”;与2010年相比,生猪出栏增长17%,茶叶产量增长157%,蔬菜产量增长39%,水果产量增长51%,水产品产量增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783个,家庭农场达到794个,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209个生产基地、34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认证,11个产品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洋县创建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大力实施“工业翻番工程”,千方百计引导企业促销稳产保市场,工业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是2010年的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59户、比2010年增加89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205户、比2010年增加149户;累计创建中国驰名商标6件、陕西名牌产品48个、省级著名商标207件和1个部级、2个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强力推动“全域旅游工程”,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带动了三产服务业加快发展。六年累计投入旅游发展资金亿元,4A级景区从“十一五”末的1个增加到9个,星级饭店和商务酒店发展到423家。2016年,尤曼吉游乐水世界、诸葛古镇、汉山广场竣工投用;紫柏山创5A级景区通过省上资源评估,石门栈道、五龙洞成功创建4A级景区,新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1个、特色名镇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汉中油菜花节跻身“全国十大花节花会”,连续3年开展旅游惠民活动,旅游总收入173亿元、是2010年的倍。以天汉大道为主轴的百亿元核心商圈基本形成,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2010年的倍。

二是坚持项目拉动,做大做强发展支撑。大力实施“千亿投资工程”,六年实施重点项目1304个,完成投资亿元。立体交通方面,建成汉中机场并开通6条航线、连通三大经济区8个城市,汉中火车站新站房竣工投用,十天高速汉中段、宝巴高速汉中至川陕界、西汉高速佛坪连接线、210国道西乡至镇巴段改造建成通车,西成高铁汉中段铺轨完成设计的65%,阳安二线、兰海高速青木川连接线等项目进展顺利,西乡至镇巴高速公路试验段开工建设,汉巴渝快速铁路列入国家交通规划。产业发展方面,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28个,建成省级以上工业园区21个、现代农业园区37个、3A级以上景区22个,汉烟仓储及指挥中心、汉机精密高新技术基地、汉中茶城等项目建成投运,汉中褒河物流园、亿丰国际商贸城等项目进展良好,黄玉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园等项目取得突破。农田水利方面,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7万亩,补充耕地万亩,保障建设用地万亩;汉江综合整治建成堤防主体204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71座,云河水库、引汉济渭等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电力能源方面,大唐略电扩建和宁强巨亭等33座水电站项目建成投运,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汉中段、汉中330千伏主变扩建、机场11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完工;略阳至汉中第二输气管线基本建成,天然气管网达451公里、受益群众15万户。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动转型升级。设立了汉中循环经济研究院,引进和招聘377名高层次人才,培育37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50余种高新技术产品,大运飞机、数控机床、应变式传感器等在国内或国际处于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累计申请专利5626件、授权3556件,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1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0项;攻克重大关键技术118项,其中国际领先12项、填补国内空白36项;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居全省第4位。六年累计实施循环发展项目455个,初步形成4大循环产业体系、1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中航工业集团与省政府共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进展良好,铺镇工业园创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洋县现代材料园、城固五郎非金属产业园成为循环发展的新亮点。

四是坚持城镇带动,提升城乡发展水平。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工程”,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心城区建设上,天汉大桥、龙岗大桥、滨江西路、江南西二环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天汉文化公园文创街区开园迎客,汉江两岸滨水生态湿地公园基本建成,兴汉新区强势推进,打通了前进路西段、西新街东段等20余条“断头路”。2016年,城市建设重点年活动成效明显,8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亿元,是上年的10倍。县城建设上,重点实施畅通、生态、点亮、文体、安居“五大工程”,整体提升承载能力和宜居水平。重点镇建设上,打造了一批个性鲜明、带动力强的特色名镇,青木川镇入选中国首批特色小镇,9个镇跻身省级重点示范镇或文化旅游名镇行列、占全省的14%。村庄社区建设上,重点打造的500个美丽乡村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新型社区、示范社区174个。全市城镇化率达、比2010年提高个百分点,荣获“美丽中国?最美城镇”奖。

五是坚持文化名市,增强发展软实力。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文化事业发展持续繁荣。先后建成市非遗保护及羌文化中心、群众大舞台等标志性工程,新建和提升“两馆一站”223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16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906个、农家书屋2767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1000余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6万余场次;打造了《汉颂》、《青木川传奇》、《风过菜花黄》、《汉水汉中》、《汉源》等精品力作;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4个,成功创建3个部级文化先进县。海军“汉中舰”命名下水,汉中成为西北首个以地级市命名海军舰艇的城市。建成汉中体育运动中心和1495处体育惠民工程,“环中赛”汉中段比赛成功举办,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六是坚持生态立市,精心打造美丽汉中。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工程”。中心城区东排洪渠、燕子河治理等工程建成投用;六年累计实施减排项目222个,关停淘汰工艺落后企业或生产线126个;拆改燃煤锅炉960台,秸秆禁烧、清理城乡垃圾、淘汰“黄标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扬尘治理成效明显。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99%。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镇巴、宁强、佛坪建成部级园林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实现全覆盖。六年累计完成造林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43平方公里。

七是坚持改革开放,激发活力释放潜能。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市场活力加速释放;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镇村综合改革,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实现全覆盖,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序推进,户籍登记实现了城乡统一,国企改革稳步实施。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完成压减100万吨生铁、70万吨粗钢的去产能任务;商品房库存消化周期由上年的17个月下降为个月,低于全省平均16个月的周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同比减少元,降成本取得初步成效;短板领域投资加大,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增长,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深化与京津沪务实合作,打响“张骞文化经贸使团”品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六年累计2317亿元、年均增长15%,中交建、中电建、陕煤化、陕有色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汉中。

八是坚持发展惠民,不断增进群众福祉。统筹推进“民生改善工程”、“扶贫攻坚工程”和“治理创新工程”,加快构建补缺兜底的社会保障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升,高考上线率实现“五连升”,陕西理工学院升大成功,汉中职业教育集团挂牌运行。城乡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医疗卫生县域就诊率达80%。全面两孩政策稳步实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728个,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移民搬迁万户,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万套,棚户区、土坯房改造分别完成万户、万户。住房公积金支持干部职工住房消费成效明显,资金使用率居全省前列。解决168万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佛坪县可望在全省率先脱贫。深入开展双拥共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扎实有效。工作成效显著,网上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矛盾纠纷化解、治安管理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力度加大,社会治安平稳可控,公众安全感调查结果居全省前列,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城市”奖,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综治及平安建设优秀市。

九是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健全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坚持政府领导班子集体学法和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出台政府性债务、产业资金、国有资产(配置)等管理办法,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六年共邀请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84人次列席政府重要会议,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2987件、办复率100%。法治汉中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市。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转作风。深入贯彻落实“三项机制”,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强化重点领域监督管理。2016年,全市“三公”经费较上年下降,“两代表一委员”对市政府工作满意度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全市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审计监督有力保障经济健康发展,供销系统扎根“三农”助力脱贫,人防体系平战结合能力明显提升,物价监管的市场机制渐成主导,民族宗教工作有序推进,地方志和档案管理工作持续加强,地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老龄、慈善、残疾人事业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民兵和预备役建设较好发挥了服务发展、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

春华秋实,天道酬勤。过去的六年,我们始终坚持谋发展不停顿,自觉把汉中发展置于全国、全省大格局,深化市情认识,科学分析研判,开辟了“三市”建设新路径;始终坚持稳增长不松劲,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保速度、扩增量、强实力,推动发展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始终坚持调结构不放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改善需求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始终坚持促改革不止步,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释放发展活力动力;始终坚持保生态不自满,持续放大生态优势,蓄积转型发展新动能;始终坚持惠民生不懈怠,全力增进群众福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级各大班子精诚团结、聚力发展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顽强拼搏、开拓奋进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创新创造、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汉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六年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汉中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内生动力不足,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不牢,追赶超越的压力较大;二是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三是群众收入不高,贫困人口量大面广,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和民生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较为突出;四是少数干部责任担当和进取意识不强,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依然存在,法治政府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仍是长期任务。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奋力追赶超越、同步全面小康、更高水平建设“三市”的决胜阶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省战略决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按照市五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项机制”为保障,围绕追赶超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六大战略”,发展壮大“六大产业”,强力推进“十大工程”,建好“五大园区(村)”,构筑“三大项目支撑体系”,做优唱响“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建成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

主要奋斗目标是:五年期间,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1年达到2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到2021年达到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1年达到660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12%,到2021年达到44189元、16105元,以上指标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的1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15%以上,以上指标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5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的53%,以上指标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21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等指标接近我省的渭南市和毗邻的达州市。经过五年努力,经济总量继续领跑陕南三市,在全省位次前移,在陕甘川毗邻地区优势更加明显。重点抓五个方面:

━━全力推动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汉中实施方案》,推动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文化旅游、养老养生等产业向高精尖、集约化迈进,集中力量打造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和6大循环农业产业链,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多点支撑、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1年,一产占比调整到10%左右、三产占比达到40%以上,工业园区产值突破2000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360亿元、比2016年翻一番;建成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全力完善基础设施。建成西成高铁、阳安二线,开工建设汉巴渝铁路汉中段;建成西乡至镇巴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平川县城通一级路、重点镇及4A级景区通等级公路,全市公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拓展汉中城固机场“四向融入”新航线,建设洋县、宁强等通用机场,梯次推进秦巴深山公路环线建设,基本形成“四环红太阳”的立体交通网。开工建设750千伏电网工程,建成330千伏南郑、西乡等变电站,形成汉中电网与陕西主网双回通道,建成覆盖全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干线公路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中心城区建成便捷化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实现“气化汉中”三级全覆盖。开工建设城固焦岩水库及12个骨干水源工程,大力实施汉江生态修复治理、引汉济渭等工程。到2021年,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0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累计达到1万亿元。

━━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节点、特色名镇为依托、美丽乡村为点缀的“一心一带三辐射”城镇群。在中心城市建设上,深入实施“双百”战略,加快打造“一江两岸”、滨江新区、兴汉新区、龙岗新区,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深入实施城市道路、地下综合管廊、雨污分流、生态修复等工程,全面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城市宜居度显著提升。在县级城市建设上,依托资源禀赋,彰显山水园林、生态宜居特色,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南郑、城固撤县设区和勉县、西乡撤县设市步伐。在镇村建设上,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机会均等、共建共享。

━━全力增进群众福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现行标准下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主要就业指标稳居全省前列。实施居民收入增进计划,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至2个百分点。着眼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的需要和发展养老养生等产业的巨大需求,高标准谋划和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行13年免费教育,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启动汉中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到2021年教育发展水平在全省和毗邻地市处于领先位次;深入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制度定型完备、法定人群全面覆盖、保障标准合理调升目标;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6平方米;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以上。

━━全力放大生态优势。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大力推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着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继续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强化汉江、嘉陵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到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市。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勇于担当追赶超越的历史使命。追赶超越是引领汉中今后五年发展的最强音和主基调。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汉中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仍滞后于全国、全省“四化同步”进程,在全省和毗邻地区竞相赶超的发展格局中,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形势。只有赶超,才有出路。我们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汉中追赶超越的历史使命,突破盆地意识的桎梏,站在秦岭、巴山之巅谋划汉中发展,在拼抢机遇中主动作为,在克难攻坚中奋起直追,在争先创优中大胆超越,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的汉中篇章。

二要牢牢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本质要求。始终坚守经济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举,加快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推动发展朝着产业结构更高级、经济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阶段迈进。更加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创新来推动,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的优化和提升来支撑,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三要始终遵循系统化思维的工作方法。坚持把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作为搞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强化“四化同步”理念,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强化改革创新理念,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抓关键、善统筹,用改革破解难题,靠创新激发活力,全面释放改革红利。

四要发挥三大项目支撑体系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建设,使之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的全面性布局、骨干性项目支撑体系;倾力打造“一环、两城、三园、四极”十大重大项目,使之成为实现追赶超越的战略性布局、突破性项目支撑体系;分年度谋划实施若干产业类、基础设施类、环保类、文化事业类、民生类等大项目或实事好事,使之成为实现追赶超越的群体性布局、基础性项目支撑体系,多点发力、多元支撑,奋力实现追赶超越。

我们坚信,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汉中,将会加速崛起在秦巴大地,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重要一极。

三、2017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全面贯彻市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的起步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财政总收入同口径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

(一)全力稳增长扩投资,迈出追赶超越新步伐

毫不动摇地把稳增长扩投资作为首要任务,想尽千方百计,调动一切力量,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培育“四上企业”,推进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力促工业持续向好。围绕新一轮“工业翻番工程”,大力落实省、市工业稳增长促投资的政策措施,市财政拿出资金以奖代补,用于规上企业培育、骨干企业扩销、企业技术改造、省级园区创建等方面,激励企业提速增效;加快建设陕飞运X飞机生产及总装扩能配套、燕航精工年产10万台汽车自动变速器生产线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引导和带动企业走“名、特、专、新、精”发展之路,打造一批“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规上企业”,全年培育中小微企业2000户、中小企业梯队企业100户、科技型企业50户、瞪羚企业30户、规模以上企业30户、亿元企业10户;强化政银企合作,扩大范围、提升层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投身实体经济发展。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不懈实施“千亿投资工程”,强力推进六大板块304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54亿元,确保西成高铁、宝汉高速汉中以北段等29个收尾项目尽早完工,阳安二线、西镇高速等98个续建项目加快推进,天汉大剧院、244国道汉台至南郑一级公路等74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如期启动,秦巴深山公路环线、民用货机研制等103个前期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密切跟踪天然气、石墨烯、黄玉、天坑群地质遗迹等资源勘探进展,突出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民生保障、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策划一批稳增长、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大中省项目资金和国家专项资金争跑力度,全面推广PPP模式,认真落实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环境整治力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引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0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引领,持续推进“农业倍增工程”,粮、油产量分别稳定在100万吨、17万吨,出栏生猪410万头,生产蔬菜220万吨、水果40万吨、茶叶万吨、水产品万吨,林下经济产值16亿元。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持续发展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示范社,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深化与京、津、沪等地区的农业经贸往来和务实合作,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扎实做好农业普查工作。

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着眼高铁时代到来,围绕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更加注重游客的感悟和需求,加快实施“全域旅游工程”,加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力度,建设重点文旅项目30个、完成年度投资195亿元,全力加快紫柏山、华阳、黎坪、青木川景区创5A步伐。精心谋划和推动“汉中天坑”地质遗迹旅游开发和“大汉中、古栈道”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积极开发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康体健身、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加大竹园五星级酒店、龙岗温泉酒店和农家宾馆、自驾车营地建设力度,建成汉中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市级智慧旅游数据中心,加快智慧旅游在线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三建设一整治”,创新举办油菜花节等品牌推介活动,狠抓旅游形象宣传。全年接待游客3850万人次、增长18%,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210亿元、增长2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工建设汉府长乐坊、华汉新世纪等商业综合体,加快亿丰国际商贸城、普汇中金世界港、社区便民消费工程、农村商品和农产品流通网络等项目建设,全年实施农村市场建设项目17个。扎实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创建活动,加大电商、物流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培育电子商务应用企业50户,新建电商扶贫网店318个。坚持生产性与生活业并举,对接六大产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等生产业;着眼群众需求,大力培育订制类消费、大众化餐饮等消费热点,千方百计扩大市场消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0亿元。

(二)久久为功调结构,培育追赶超越新支撑

更加注重把追赶超越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园区集约承载。按照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要求和资源共享、区域共建的思路,加快完善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市、县互动的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模式,组建和引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开发公司进行市场运作、综合开发,建立健全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园区配套服务体系。支持航空智慧新城、创智产业园、铺镇工业园等园区围绕功能定位,开展产业链招商,促进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集聚,以特色产业园区构建特色产业集群。

做优产业绿色循环。以汉江循环经济产业带为核心,重点打造4大循环体系、18条循环产业链,形成协作配套、耦合共生的循环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拉动绿色消费,推动转型升级。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

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部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力度,建成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汉中分中心,启动汉中高新区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工作,吸引科技型企业来汉开展研发、中试和落地项目。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壮大民用产品制造产业,打造部级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利用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创业公寓和创业交流等孵化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打造新兴产业亮点。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汉中”建设。支持陕飞公司做大规模,构建航空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资源优势,选择有潜力的企业精准招商,促进现代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大力发展生物提取、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积极开发植物制剂、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等高端产品。推动文化创意和创新设计在各领域应用,培育更多新产品、新服务以及多向交互融合的新业态。

(三)紧锣密鼓促改革,释放追赶超越新动能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实现追赶超越、建成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唯有开放才有未来。

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动钢铁企业资产重组,完成煤炭“去产能”任务;继续抓好“三房打通”政策落实,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全市商品房库存减少3%;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和投融资渠道拓展,组建汉中金融控股投资集团,扩大与上市公司的合作,加强与资本市场对接,抓好投融资平台和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在主板、新三板上市,缓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的资金困难。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要素逆向流动常态化、规范化;认真落实省市关于降成本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搭建汉中企业低成本运营平台,进一步减轻企业成本负担,进而支持新项目落地和招引;全面落实省上十大补短板举措,提升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全面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优化种养殖、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布局,构建“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推广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落实好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等试点,加快南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贷款国家试点进程。

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更有力举措推进“放管服”改革,再取消下放一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工商注册全程电子化,落实“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健全政府数据共享开放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稳步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完善政企服务对接机制,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纳入目标责任考核。

强推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按照中省国企改革的要求,抓好略钢、收获机械厂、粮油总公司改制,启动一批条件成熟企业的改制工作,推进国有企业“三供一业”移交、剥离办社会职能。立足改革和发展,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完善并发挥好汉中国企在承担国计民生保障、重点产业引导和战略新兴产业引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深化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产权保护法制化,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

全力以赴扩大对外开放。围绕打造“丝路源点城市”,强化“四向融入”举措,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出台支持“汉商”回归创业的优惠政策,弘扬企业家精神,壮大企业家队伍,激励汉中籍在外客商回报桑梓。要围绕六大产业发展,超前谋划、科学策划包装重大项目,深化与央企、省属企业的合作,积极参加中、省举办的系列投资促进活动,继续开展“张骞故里文化经贸使团”系列招商活动,瞄准国际国内500强、创新行业100强等企业招大引强,全年引资到位560亿元、增长12%。稳步推进汉中口岸、汉中海关、电子口岸和保税仓库建设。

(四)趁势而上抓脱贫,增添追赶超越新活力

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举措,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确保426个贫困村、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汉台区整体脱贫、留坝县脱贫摘帽。

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特困户“交钥匙”工程,加快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步伐,完成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建房万户万人,生态避灾移民搬迁8000户。持续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剩余26个贫困村通村水泥路建设任务,解决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标准化卫生室、文化书屋、健身设施、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推进贫困镇义务教育学校和贫困群众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为增收脱贫创造良好条件。

多措并举促进增收。注重政策叠加,推动扶贫与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电子商务等相互融合,扎实开展“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坚持生态补偿促增收,挖掘护林员岗位开发潜力,扩大符合条件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加大教育扶助和技能培训力度,扩大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对贫困户子女的免费教育,增强转移就业、增收致富能力,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效果。落实好低保和符合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线合一”工作,夯实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防线,对特殊贫困群体实现优惠政策全覆盖。

各方联动共同帮扶。建立脱贫攻坚年度“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四倾斜”,市县财政按不低于一般性预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确保增幅不低于20%;全年新增小额扶贫贷款10亿元;新建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100个。积极推进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省级单位“两联一包”、市县部门单位和干部包村扶持、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和“苏陕对口协作”。驻村帮扶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贫困人口识别退出精准度达到95%。

(五)坚定不移保生态,厚植追赶超越新优势

把生态建设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建设陕西最美城市的各方面,加快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的美丽汉中。

持续整治环境污染。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铺镇污水处理厂等五大治污项目,强化“六厂(场)一车”等重点企业脱硫、脱硝设施的运行监管,确保减排任务圆满完成。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实治污降霾六项措施,空气优良天数、、PM10年均浓度达到考核要求;全面推进“河长制”,统筹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面源污染防治,加快西汉水嘉陵江锑污染、废弃矿山等生态恢复治理,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无重大污染。持续开展环保“零点行动”,全面整改中、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

大力开展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项目,持续推进经济林建设和退化防护林改造,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坚持见空布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补绿、生态增绿,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全年完成造林20万亩。做好冷水河入汉江河口整治与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全面铺开水保重点项目建设,治理水土流失500平方公里。逐步扩大“旱改水”试点,巩固“双退”成果,完成1万亩改地任务。

建设宜居宜业家园。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工作,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加快打造沿江串珠式城镇带、汉中盆地城镇群。中心城区建设上,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深化年活动,实施重点项目412个、完成投资338亿元,全力推进滨江新区、龙岗新区开发和东关、南关等十大棚改街区改造,开工建设汉宁路、望江路等断头路改造项目;兴汉新区要加快推进梁中路、轩辕新桥、汉源湖等项目,开工建设西华路、汉乐府等项目。深入开展“五城联创”,综合整治交通拥堵、渣土运输、占道经营、物业管理等突出问题,确保国卫复审顺利达标、国园创建一举成功、国森和国模创建全面启动、国文创建基础扎实。县城建设上,紧扣发展定位,依托资源禀赋,突出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承载能力。特色名镇建设上,全力推进39个省、市重点镇、特色专业镇建设,引领和带动全市小城镇快速发展。社区和村庄建设上,建好4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2个社区服务站、4个社区室外活动广场;加快打造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和20个旅游精品村,新启动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800个清洁乡村、300个生态乡村、200个幸福乡村、20个魅力乡村。

(六)以人为本惠民生,分享追赶超越新成果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不断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

持续完善社保体系。认真落实就业创业10项优惠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5万人次以上。加快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五大保险”参保率超过98%。加大城乡低保和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对困难职工、孤残群体、农村留守人员和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加快发展,着力形成机构养老、社区照料、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服务“四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全年新建和改扩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25个,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达到37张。继续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建成全省一流的信息管理系统。持续深化保障房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万户。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实施170所“全面改薄”及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校建设项目,完成11所公办幼儿园新建、168所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创建任务,建成3个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3个省“双高双普”县区。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逐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两票制”,推进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镇卫生院等制度,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建成汉中水上运动中心和滨江体育公园,办好市第六届运动会,精心做好第十四届全运会汉中比赛项目的筹备工作。社会事业事关民生大计,需加大审计监管力度,及时发现问题,严惩违规违纪违法。

全力推进文化振兴。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陕南民歌、汉调桄桄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和优势文艺门类为载体,精心打造一批富有汉色、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大戏好书名作,力争在省第八届艺术节创造佳绩。加快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军休干部活动中心、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市级文化设施和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基层综合性文化站建设,组织文化惠民演出600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万场次。加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重大项目和龙岗遗址文化生态园等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整体提升。

切实维护安全稳定。巩固“三查三打三整改”活动成果,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社会组织的培养和监督管理,更好发挥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基层防灾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依法推进打非治违,坚决防范和遏制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全面加强行政监管、稽查执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建成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4个县级区域分中心,至少建成1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区;扎实开展高频次、全覆盖的检查抽查,着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坚持“谁执法、谁普法”,深入推进“七五”普法,突出抓好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继续加大领导干部“四访”和包案化解工作力度,坚持依法治访,严厉打击违法上访行为和无理“缠访闹访”人员,维护正常的秩序。创新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开展严打整治,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汉中。

四、建设人民更加满意政府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肩负着追赶超越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以“激情、干净、超越”主题作风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执行力、公信力、创新力,努力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政府。

(一)强化“四个意识”,始终做到政治过硬、信念坚定。强化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坚守清正之风,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坚决做到无私无畏、绝对忠诚。强化大局意识,主动适应新常态、顺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紧紧围绕中省和市委决策部署,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推进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强化核心意识,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始终与以为核心的_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四个服从”。强化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地向中央看齐,向看齐,向中省决策部署看齐,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又好又快发展。

(二)落实“三项机制”,始终做到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增强执政为民的担当意识,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敢于破除固有藩篱,着力破解招商引资、项目融资、机制创新等方面难题。强化对为官不为的追责力度,下功夫治理廉而不为、廉而不勤、懒政怠政等突出问题,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夯实责任,激励政府系统干部职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加强对为官有为的支持奖励,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真正让敢担当、善创新、有作为的干部没顾虑、有舞台,推动工作提速、效能提高、形象提升,凝聚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强大合力。

(三)遵循“两部法规”,始终做到纪律严明、廉洁清正。严守《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坚持执纪在前,厉行“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完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管理、招投标监管等机制,严格落实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制度,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从严廉洁治政,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从严查处、失职渎职和损害群众利益等腐败问题,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10篇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民俗和优秀文化,5月31日下午,汉服社团广邀五系一部师生参加庆端午活动,得到热烈响应与参与。社员先在映月潭表演了汉服歌舞展演和走秀节目,之后邀请在场观看师生移步新教学楼一楼一起动手包粽子。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也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2009年9月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令人着迷,质朴中不乏典雅。汉服社团通过汉服歌舞展演、走秀节目和包粽子活动,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引导同学更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师生、学生间建立发展和谐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汉服社的社员也表示,很高兴能够为全院师生提供节日服务,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尽一份力更是值得自己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今后将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办好各类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11篇

汉服是中华传统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如今,随着汉服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汉服社团中,展示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在汉服社团节日活动中,我们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这种魅力。

一、传统文化的展示

汉服社团节日活动正是汉服文化得到展示的最佳舞台。通过各种形式的汉服展示、武术表演、音乐演奏等,我们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了汉服文化。

二、活动策划的设计

汉服社团节日活动的策划是让参与者能够体验到更加有意义、有特色的活动。除了展示汉服文化外,我们还组织了比赛、游戏、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参与者能够在互动中感受汉服文化的魅力。活动策划中还加入了现代元素,如时装秀、现代化的音乐表演等,着力打造一个既具有传统气息、又不落俗套的汉服节日。

三、互动交流的平台

汉服社团节日活动是一个让汉服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里,不同性别、年龄、背景的人都能够以汉服为媒介,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加强了与其他汉服社团的联谊,相互借鉴,提高自身的汉服文化素养。

四、对青年人的意义

汉服社团节日活动对于青年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青年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汉服社团活动还可以锻炼青年人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演讲表达能力,培养出未来社会中怀有民族情怀、具有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

五、反思和展望

回顾这次汉服社团节日活动,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到一些问题,如活动时间的安排、场地的选择、活动流程的合理性等等。此外,我们还需要展望未来,持续精进活动策划和执行的能力,带领更多青年朋友加入到汉服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中来。

总之,汉服社团节日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有意义和难忘的时光,让我们更加热爱和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珍贵。在今后的汉服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我们将不断努力和创新,让汉服这种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珍宝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12篇

关键词:长信宫灯;汉代生活方式;服饰;发式

长信宫灯,出土于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通高48cm。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此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

在我国的灯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灯也是出现在西汉。这种灯是供宫廷贵族使用的青铜灯,灯的火苗上方带有连着烟管的烟罩,灯烟可以经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灯身里达到“取光藏烟”的环保效果。其中最著名的釭灯就是长信宫灯。长信宫灯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宫灯,是我国特有的手工艺品,它以工艺复杂、做工精良、造型雅致而闻名于世。相传在南朝梁武帝时,我国民间就有正月十五挂灯赏灯的习俗,这种习俗逐渐从民间传到宫中,在唐代,宫灯逐步形成,到了明清,宫灯发展到极致,成为皇家的专用品。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反映,汉代是物质生活趋于丰富的时代,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物质消费产品较为充裕,使人们生活中消费多样化选择成为可能,汉代衣冠制度齐备,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文化的演进,汉代服饰呈现了繁复多样的特点。西汉取代了秦后,服饰上大体沿袭了秦制,直到东汉明帝,又将汉代服饰制与三代古制融为一体,重新制定了等级森严的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绶等依据人的官阶大小和品级贵贱而有着很大的差别。长信宫灯的人物形象,从其造型上看,梳着发髻,穿宽袖长衣,跪坐姿态的宫女,形象生动,她身穿的正是汉代最流行的曲裙深衣。她的衣着打扮为研究汉代妇女服饰提供了可靠证据。汉代的服饰从头饰、衣裳、鞋履、佩绶四个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时代特征。

总体来看,汉代着衣有以下一些特点:着外衣时,由于领大且弯曲,有人称这种交垂的领型为“古者文领”;着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着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袖宽为一尺二寸;衫无袖;着裘毛朝外;腰带极为考究等。常见到汉代陶俑,有女奴仆,也有男扫地夫和牧羊人。以长衣覆地不露足为多,服装宽大,袖子端立或双手摊开或作握物姿势,也有的微露双足。女人一般在头后挽髻,形象端庄持重,敦厚朴实。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刺绣在汉代是民间妇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艺术,在服饰文化中不仅是装饰美化的手段,更是妇女们表达爱心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生活用品如香囊、手套,甚至靴底、袜子上都能够发现。

从发式上看,汉代时期,妇女的发型已经非常讲究。但从发髻的数量看,主要有单髻,双髻和多髻三种。汉代妇女流行的发式还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等。汉时妇女的鬓发,初时仍如秦制,修剪成直角状,到了东汉末年,不少地区的妇女都将鬓发整理或弯曲的钩状了,这与思想意识的转变当有直接的联系。

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汉代青铜灯具设计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解决了灯烟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汉代的灯座大多设计导烟管,并于灯体内贮入清水,这是汉代青铜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其造型尺度和结构,都是根据其实际功用而确定的,首先从造型尺度上看,不同灯具的造型尺度的制定是以使用方式的不同为依据的,至于夜间行灯、提灯等,其造型尺度都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汉代青铜灯具的造型题材大多模拟人物,动植物的形象,青铜灯具的象形造型艺术,从对自然形态的表层模拟发展到象形寓意,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汉代民族文化精神观念的物化载体。

放眼汉代的器物设计,所展示的对象是丰满的、全面的、林林总总的各类生活场景;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所暗含的是它们的创造者对于生活的无与伦比的热情。这充分显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美的追求,无处不见的对待生活的讲究。我们看到了一个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汉代的浪漫世界,一个充满力量、气势、古拙美的繁华世界,一个“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和谐世界。汉代的这种既浪漫不乏神韵又理性不乏虔诚的设计思想渗透在了汉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13篇

2021年10月1日,太阳高照,天空湛蓝,四季如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汉服社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节日活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场活动的盛况吧!

活动于上午9点半开始,活动现场已经聚集了许多汉服爱好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或是身着明丽的汉服,或是佩戴华美的头饰。整个活动场地被布置成了古色古香的风格,让人感觉仿佛来到了古代,回到了那个优美的时代。

活动的第一项是展示环节。参赛选手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汉服造型和优美的姿态。他们的身穿的汉服有深青色到嫣红色,每一件都是设计精良,细节处理到位。选手们优美的行动和仿佛跨足千年的穿梭,让观众们看得入迷,不时的欢呼和鼓掌。经过评委们的认真评分,最终评选出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接下来是义务拾荒环节。汉服社团带领大家,穿过街头绿叶红花的景象,来到了社区规划的公园。在这里,志愿者们分成小组,开始了义务拾荒。他们拿起垃圾袋,捡起地上的垃圾,有的人趴在地上,他们在用行动宣告了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保护者,更体现出了汉服社团的公益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午餐之后,是草地上的田径运动。虽然太阳有些西斜,汉服爱好者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分为四队,用轮流接力的方式,奔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这里没有一等一二等的分别,只有共同努力,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属于汉服的团结奋进和人文关怀。

晚上的时候,大家在社区广场举办了音乐盛宴,这个时候就有可以穿现代服饰的随行人员和路人,混在了现代服与汉服的人群之中.所有人情绪高涨,共同跳起了古代舞曲。舞蹈是一种注重身体语言,传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让每个人都在音乐的律动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这次活动的热爱和激情。

整个活动充满了热情、活力和感动,进一步推进并推广了汉服文化,使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汉服文化,想了解更多关于汉服的人们,不仅了解了汉服最基本的包括种类,风格和发展的进程,而且将了解历史,文化,人文和精神方面也更深刻的认识。丰富多彩的汉服节日活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汉服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汉服社团会继续为宣传汉服文化的推广贡献力量!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14篇

四月清和雨乍晴,百花盛放柳絮舞。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全校同学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4月11日,我校殊谨汉服社举办了首届花朝会和花朝节晚会。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_花神节_、_百花生日_、_花神生日_,是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根据各地风俗不同,节日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

活动当天,天公作美,汉服社的同学们俱看华裳,齐聚笃学楼广场,活动的第一项是繁花神仪式,献者赞词,十二花神轮番献祭。同学们以投入的精神还原古时花事习俗,展示汉服文化、传统仪礼,现场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祭花神活动结束后,活动转移到大学生活动中心,汉服社指导老师吴莉新老师热情而饱满的开场致辞为晚会拉开序幕,接着汉服社社长许祥祥带领大家解读花朝节的由来;汉服舞蹈《桃花笑》《折枝花满衣》《汉服走秀》和《烟雨行舟》依次登场,这些舞蹈以专业精湛的艺术效果折服了现场观众,而其他社团友情参与的吉他弹唱、钢琴伴唱以及武术表演等节目与传统舞蹈相映成趣。

本次的活动以同学们自己喜爱的方式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了民族文化,沉醉其中的同学也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自信,最后汉服社同学齐聚舞台,大家一起喊出口含∶_今年花朝春日暖,来年花朝往重逢!_

汉服活动总结100字 第15篇

汉服拍照活动总结

近年来,汉服在中国的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起来。汉服作为一种古代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传统审美。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校于近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服拍照活动,旨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古代文人雅士的风采,并通过拍照留念的方式传承和宣扬这一美好的传统。

这次活动我们特意选在了校园内的古朴建筑群中进行,意在将现代与古代文化融为一体。校园的石桥、琉璃瓦屋顶以及园中的湖泊等地理特色无一不映衬出汉服的韵味。当天,校园里的人们披上了传统的汉服,不论男女老幼,皆以这一身古装为自己增添了几分与众不同的风采。

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学生会的成员都投入了很多心思。首先,我们确定了活动的形式,邀请了几位对古代文化有着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老师,他们将成为我们这次拍照活动的指导教师。然后,我们学生会组织了一场汉服展览,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汉服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同时,我们还从网上收集了一些古代文人书画的图片,打印并装裱好,摆放在展览厅的墙上,增添了一些古朴和雅致的氛围。

活动当天,我们早早就到了活动的现场进行布置。在校园内的一处空地上,我们摆放了一座小小的舞台,舞台的背景是一幅巨幅的古代山水画,增添了一丝神秘感。舞台两侧还悬挂了几幅古代的文字条幅,用以衬托汉服的美丽姿态。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穿着汉服,我们还特地找来了几个专业的设计师,提供了专业的汉服穿着指导。当天,同学们穿上汉服之后仿佛回到了古代,无论是齐肩的逍遥纱裙还是宝蓝色的一袭长袍,都展现出了古代文人的风采。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精心安排了一些与古代文人相关的游戏环节。比如,我们模拟了当年的诗酒宴,同学们抵挡拿着古代的酒杯,依据我们所给出的题目进行对古代文人诗词的作答。还有一个环节是同学们可以模拟当年的文人雅士,在石桌石凳旁举杯畅饮,感受当年的闲适与悠然田园的情怀。

此外,我们还邀请了学校的摄影团队参与活动,为同学们拍摄精美的汉服照片。通过摄影师的专业拍摄技巧,同学们一个个身姿挺拔地被定格在了镜头中,流露出深沉飘逸的古代气质,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之前的尘世之间。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仅能够了解汉服的历史渊源,更能够感受到汉服所传递的文化内涵。活动结束后,我们将这些拍摄的照片制成了书籍,每位参与者都能够带回家中珍藏,并与家人朋友分享这份珍贵的回忆。同时,我们期待这样的活动能够持续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传承汉服文化的魅力。

对于大家来说,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时尚的尝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传承和弘扬。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热爱汉服,传承汉服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只有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