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实验的总结(实用4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1-02 08:47:3837

劳动争议实验的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基本经验 探析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①(以下简称共大)是根据关于“半工半读”的教育思想,经邵式平、_、刘俊秀的积极提议[1]P88,在江西省委的直接关怀和组织下发展起来的,是一所极具时代影响力的农业院校。虽然共大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以广大工农群众为服务对象,把学校办在了广大山区农村,办到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办到了工农劳动群众的家门口,密切了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为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2]P9。

一、心怀壮志,树立大实践观,科学指导具体实践教学工作

实践教学是根据认识的本质与规律,结合实践的情境性、体验性特点以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它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共大建校之初,就心怀壮志,致力于实现的伟大设想,即“免费招收适龄农民入学,学校的费用靠学生自己劳动创造……从教育入手,促进江西农业的发展”[3]P4。也就是说,共大将向一部分没有条件接受教育,但政治素养较高的农民闯开大门[4]P70-77,通过边学习边劳动,培养一大批社会急需的农民大学生。建校之初,共大便确立自力更生、半工半读的大实践观,即共大师生需要一边教学理论知识,一边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将理论寓于劳动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的理解。共大不同于一般的全日制院校,不能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验证或拓展理论认知的手段,而必须将实践教学视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1958年10月,共大总校1200余名师生在副校长黎超的率领下,奔赴奉新、宜丰两县交界的大港山砍伐毛竹,践行大实践观。在毛竹采伐过程中,广大师生将劳动生产与理论教学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一边劳动,一边教学,使广大师生收获颇丰。一方面,学生们学到了毛竹植物学,毛竹采伐作业,集材运竹、架桥、炸滩等方面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广大师生修建并改进了多种形式的竹滑道,创造了竹轨平车,修订了垂度和安全系数公式,设计并架设了各种架空索道。在该次实践教学过程中,共大总校师生不仅为学校筹集了38万余元资金,缓解了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的燃眉之急;更为重要的是,在劳动实践中,广大师生培养起一种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的精神。[5]P145

二、因地制宜,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凸显实践教学内容

在高等教育活动过程中,每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都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应,而且每个实践教学环节既具有相对独立特性,又紧密结合,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到一起,形成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社会性等特点,必须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6]P136-138这些特点,首先必须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得到明确体现。共大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学生在校时间有将近一半用于参加生产劳动。因而尽管学校采取了缩短寒暑假的做法,学生上课时间仍比一般全日制学校少近1/3,照搬一般全日制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不现实的。因此,共大积极探索适应自身需要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经过精心编排,共大按照“少而精、学以致用、一专多能”的要求编制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强调“三个面向”,即面向生产、面向实际、面向基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此外,共大还根据山区生产的特点,适当增加或精简了某些课程内容,因而更加便于集中精力,重点突出,将各专业课的内容学深学透,达到或基本达到一般全日制大学同专业的水平。同时,由于教学计划贯彻执行中,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政治与业务相统一,课程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统一,学与用相统一,因而广大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相当强,服务于社会的效果自然更好。[5]P148-149而这是一般全日制学校学生在短时期内难以达到的。

三、扬长避短,强调教学、生产劳动与科学研究三结合

四、争取支持,不断扩大实践基地,确保实践教学有序开展

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平台。缺少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只能是空想。因此,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共大也不例外。就实践基地问题而言,共大的情况应一分为二,即分为分校与总校分别进行分析。就分校来说,它们多依托国营综合垦殖场建立起来,属场办学校。本着不与民争地的基本思路,分校多设立在深山老林、荒坡草滩之上。在山多田少,林业资源丰富的山区,划出部分国营森林归学校经营;在田多人少的地区,征购当地群众无力经营的土地归学校种植。因此,各分校建立实践基地比较方便。它们根据教学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需要,就近陆续办起了自己的农场、林场、加工场,使其成为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基地,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就共大总校来说,它是利用原南昌中等林业学校的校址创办起来的。附近的土地不少已被开垦出来了。为了解决生存与实践教学的需要,建校之初,共大总校师生便盯准尚未开垦的荒地,征得当地政府的同意后,建起了南湖农场、大港林场、枫景园艺场、瓜州农场劳动实践基地。但是,这些基地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因此,1961年4月,共大领导又争取了省里的支持,将省农林垦殖厅所属的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并入共大总校,更将原隶属于林科所的青岚生产队、芭茅岭生产队、蛟桥生产队的果园、茶园、旱地、荒山、水田共计334公顷土地全部划归共大总校直接管理,后又争取到燕子山苗圃和老飞机场苗圃约40余公顷土地划拨林学系。这些新增资源,为共大总校解决各科系的教学、生产、科研基地,实现系、场合一,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1962年冬,为缓解瓜州农场被撤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共大师生苦战鄱阳湖,围湖造田,创建了面积达454公顷的将军洲垦殖场,既满足了共大师生的自给自足需要,又成为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基地。[8]p64-66至1964年,共大总校的实践基地基本稳定,包括五金机械厂、农业机械厂、将军洲垦殖场、南湖农场、枫景园艺场、大港林场[8]p80,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共大因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五、多管齐下,通过改造培养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劳动争议实验的总结 第2篇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全面启动,9月27日,省委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9月28日,厅党组在各处室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上,传达了省委会议精神,并就我厅如何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了总体要求。今天,我们召开全厅党员干部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省委对我厅的学习实践活动非常重视,专门派出了指导检查组,来我厅指导工作。指导检查组组长是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方根雄同志,副组长是省海洋渔业局副巡视员胡式考同志,还有郑忠耀、张志海两位同志。今天到会进行指导的是方根雄组长和张志海同志,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下面,我代表厅党组,就切实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深入开展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讲五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_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和深化,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根据省委的安排,我厅属第一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单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省委交给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充分认识学习实践活动对于促进我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充分认识作为第一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单位肩负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切实增强做好学习实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的具体要求上来,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_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作出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决策。这对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统一思想、推动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全厅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也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我厅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劳动保障工作实践,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劳动保障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障、组织保障。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改善民生、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生产总值由5000美元向8000美元到10000美元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同时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资源环境性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要破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我省在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任务和重要方面,也是结合实际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和成果体现。同样,我省劳动保障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企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等问题成为阻碍我省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这一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思路,以改革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努力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从我厅的情况看,各级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与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的问题,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正是为了有效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推动各级领导班子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进一步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中去,始终保持我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旺盛活力。

二、准确把握省委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

要按照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我厅的学习实践活动。根据厅党组确定的活动实施方案,要牢牢把握三个方面。

(一)明确指导思想。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完善社保体系,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实践载体,以处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推进全省劳动保障事业加快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把握目标要求。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要努力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凝聚转型升级共识。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事关我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形成共识,切合*实际的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实现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的统一。

二是解决突出问题,增强发展活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之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着力解决工作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再创特色优势。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认真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我省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构建和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优势。

四是推进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前列。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党性修养的自觉行动,保持和发展全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好势头、好局面、好氛围,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三)坚持主要原则。

在实践活动中,要坚持四条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解决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解放思想、用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以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和劳动保障事业大发展。

二是突出实践特色。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再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实践载体为总抓手,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完善社保体系,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具体抓手,总结借鉴“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经验,确保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

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参与,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四是正面教育为主。着眼于保护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在自我提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干部的发展积极性。

三、全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

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学习实践活动从今年9月份开始,到明年2月底前基本结束。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共有11个环节,具体内容在我厅的实施方案中已经明确,总的来讲既要按规定做好“规定动作”,又要结合我厅实际做好“自选动作”。这里我再强调一下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是学习调研。时间三个月(9月份至11月底)。主要任务是学好理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主要抓好4个环节:做好前期准备;搞好学习培训;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组织开展好“三大行动”,即开展科学发展理论传播行动、开展科学发展理论扎根行动、开展科学发展举措调研行动。

第二阶段是分析评议。时间50天(12月初至2009年1月中旬)。主要任务是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方向。主要抓好3个环节: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形成厅党组分析检查报告;组织党员干部进行评议,根据评议意见,对分析总结报告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三阶段是整改落实。时间40天(2009年1月下旬至2月底)。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切实取得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主要抓好4个环节: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搞好活动总结和满意度测评。重点是开展“破解体制机制难题”专项行动,制定一批劳动保障政策性文件,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要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完善整改措施,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四、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与以往的学习教育活动不同,突出强调实践性。省委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再创*科学发展新优势”作为实践载体和总抓手。厅党组确定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完善社保体系,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实践载体,既是对省委实践载体的具体落实,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劳动保障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总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五个突出问题,出台六项举措,形成五个方面成果”。

(一)着力解决五个突出问题。

一是积极促进就业。要认真落实《就业促进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加强就业服务和培训,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重点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户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扩大覆盖范围、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解决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接续和历史遗留问题。

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上下功夫,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

四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全面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大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关系调解工作。以贯彻落实_《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为契机,切实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五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要在工作中着力查找和解决办事拖拉,工作程序繁杂,节奏不快、效率不高的问题;着力查找和解决心态浮躁,对利长远、打基础的工作不重视的问题。着力查找和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把为人民服务根本的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去,进一步增强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能力,增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机制创新的能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二)适时制定出台六项政策措施。

一是制定建立健全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意见,确保动态归零;二是制定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就业工作进一步发展;三是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企业减轻负担;四是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接续办法,畅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渠道;五是出台关于贯彻《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的若干意见,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六是制定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努力取得五个方面成果。

一是思想认识要有新提高,形成学习成果。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逐步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

二是解决难题要有新突破,形成实践成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工作思路,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影响和制约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工作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有效破除制约劳动保障工作发展的瓶颈和难题。

三是体制机制建设要有新进展,形成制度成果。要在进一步把握规律和增强工作预见性、系统性基础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加强保障为核心,研究制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政策制度,推进劳动保障体制机制的创新。

四是工作作风要有新转变,形成勤政成果。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检验我们的思想、工作和作风,把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结合起来,做到思想讲“纯洁”、工作讲“透明”、作风讲“扎实”、为官讲“为民”。

五是工作能力要有新提高,形成效能成果。要使党员干部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方法的能力,抓全局、谋长远、议大事的能力切实得到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党支部和全厅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一项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务求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一)落实工作责任。

为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我厅成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会后,厅直属事业单位也要立即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厅党组对全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负责,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厅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党支部书记为本支部具体责任人。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定要发挥表率作用。全厅党员干部要自觉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省委的要求上来,要注意防止和纠正一些党员干部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模糊认识,克服厌倦感,切实增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各项工作,努力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搞好舆论宣传与引导。

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及时报道我厅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反映活动取得的成效,特别是要集中组织宣传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典型做法和新鲜经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厅网站、劳动保障杂志要设立专栏,及时有关信息,开展征求意见和评议等活动。要编发《工作简报》,宣传交流开展活动的经验和做法,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引导学习实践活动健康发展。

(三)处理好学习实践活动与当前工作的关系。

劳动争议实验的总结 第3篇

一、萌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理论

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手稿》中的“劳动”理论的提出,可谓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

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劳动,而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构成了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类的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劳动,另一类是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对象化劳动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占有和改造,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本质的集中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这样就明确地把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了。人在类本质的支配下,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我。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人是类存在物,对象化劳动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对象化的劳动中,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终点,不是创造外部世界而是创造自己。但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同时,人也将自己的本质凝结到劳动产品中,因此,人们可以在劳动中确证自己的本质,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劳动理论的提出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成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萌芽。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人改造自然的历史。马克思在这里看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为马克思提出科学的实践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理论

马克思在深入分析国民经济学之后,得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结论。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人通过劳动与自然发生关系。马克思的新哲学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改造世界不能凭空想象,必须以劳动为基础付诸实际行动。后来,马克思进一步意识到改造世界的活动不只是作为人类早期活动形式——劳动。因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实践的概念,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基本观点,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确立。

《提纲》的第一条马克思就重点阐述了实践的观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在这里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把客观事物作为自在存在之物,是与人的实践没有任何联系的、孤立的直观对象:没有从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没有看到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被旧唯物主义忽略了,但却被唯心主义大肆发挥。“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和片面的夸大,人成为无所不能的人。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诞生之前,所有哲学的共同缺点是没有真正理解实践。针对旧唯物主义,其学说具有直观陛的缺点,马克思明确指出实践具有能动性;针对唯心主义不理解“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其学说具有抽象性的缺点,马克思明确指出实践具有客观性。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就是主体的“能动的”“现实活动”、“感性活动”、“客观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时,总是以一定的思维活动为前提,而思维活动又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区分正确与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实践,也只能是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实践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强调哲学家不能仅仅满足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从《提纲》来看,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是对传统哲学的总体性变革,用实践把主体与客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克服唯心主义只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和旧唯物主义只从客观方面去理解的不足。实践从此成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首要观点和理论基础,同时也标志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三、构建核心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物质生产”理论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对象世界的双向对象化活动,物质生产是人们为了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对象世界活动的总称,而物质生产只是人类实践活动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是实践的具体化。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时就明确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基本形成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对实践的最基本形式——物质生产作了系统的阐述,建构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物质生产理论。这既是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完善,也是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目的、理论旨趣和关键所在。

现实的人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离开人来谈人类社会是毫无意义的。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生存问题,也就是解决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果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就很难想像人们会有心情去做别的事情,就谈不上创造历史,更谈不上追求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明确告诉我们,“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显然在这里,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基本条件的思想,已经超越了自己先前提出的作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而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和日常生活。

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人要想存活下去。就要有保障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因此,马克思认识到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这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社会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同样人的需要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这就是说人类的第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引起新的需要,人类的第二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用以满足相关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的活动,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历史运动的动力和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而这种物质生产活动不再被认为是费尔巴哈眼中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的活动,而是人类改造现存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历史活动。

劳动争议实验的总结 第4篇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历时九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主要就是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刚才,大家听到了整个活动情况的通报,表彰了六个成绩突出的班级和90名优秀学生,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请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他们,同时,也希望我们这次还做得不够好的班级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查找自己的问题,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激情,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光彩夺目。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在课程计划中也规定初中学生每年应该有144学时的劳动教育课,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可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在近20年的中国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已逐步走出了校门,目前,有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强烈的呼声缺少劳动教育是中国目前教育中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失业?就是因为我们的劳动教育没有跟上,在人们心目中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多数青年人,鄙视劳动,厌恶劳动,把自己看来太高,都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地从基础做起,其实有很多人,他根本就不会做事。中国真的没有就业岗位吗?根本不是。

我们应该知道,劳动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方式,一个不能劳动的人,他只能寄生一生;一个不愿劳动的人,他只能乞讨一生;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他只能贫困一生。劳动只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简单劳动开始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他连简单劳动都做不好,那么他还哪有能力做复杂劳动呢?所以,在这里,我请同学们记住,你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全面打基础的阶段,你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劳动锻炼的机会,从简单的劳动做起。

首先,我们应该做一名愿意劳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珍惜目前的大好时光,把学习搞好。我们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学习成绩也是检验我们劳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吃苦精神。

第三,我们应该懂得我们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今后的劳动。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聪明起来,心灵手巧起来,就是让自己成人以后会劳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有,让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在一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书村网 )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