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 范文(优选九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08-17 08:04:37220

论文格式 范文(篇一)

导语:行政违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行政违法仅指行政主体的违法,广义的行政违法还包括行政相对人违法。

论文摘要:试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检察监督

论文关键词:行政,监督,检察,行为,执法

我国的行政法律体系随着《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相关行政法律的不断出台,越来越完备,依法行政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在行政执法中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制约产着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法治目标的实现。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甚多、最根本在于对执法环节中行xxx力的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行政执法行为过程中监督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是否享有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的独特权力,以及如何正确行使,值得探讨。

本文试从行政机关行政执法行为的现状、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法律监督实践等方面,来论述对行政执法行为实施检察监督的可行性。

一、行政执法行为现状

(一)当前行政执法行为的状况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人治走向法治,各方面的矛盾大量涌现并相互交织,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和稳定,也对公共行政管理特别是政府的执法行为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行政执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仍然不适应客观要求,已成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中的薄弱环节。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在实施现状执法行为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行政处罚环节上重利益轻义务,重罚款轻整改,重罚款轻监督,重罚款轻教育,有的行政机关受利益驱动,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过程中,凡是能扩大本部门管理范围并能带来实际利益的条款,凡是易于施行的规定,都积极主动地承担,凡是没什么利益所得,得不到实惠的规定,或是需要执行单位出资出力,工作难度大的条款。

往往借口职权重叠交叉,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科室之间推来推去,出现“争权于朝、争利于市”,导致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在行政强制环节上,重罚款轻管理,一罚了事、以罚代管,对行政相对人随意检查、重复检查、多头检查、多级检查的现象随处可见,作风粗暴,不文明执法,最典型的是曾多次见于报端的城市管理人员打人(等野蛮执法)事件,近年来发生在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迁和旧城改造等领域滥用行政执法权力的案例急剧增加,群众申诉上访数量剧烈攀升,就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事实。

(二)行政执法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个问题的产生,总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其中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笔者认为,目前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

1.行政管理的思维惯性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还不是很健全,行政机关人员素质跟不上社会发展,部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在实施行政活动时习惯于采取简单的命令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人员习惯于以行政命令进行各类行政执法行为,从而忽视了行政执法行为的依法性和规范性。

人治观念占主导地位,说话于法无据,办事随心所欲,与合法、规范、理性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一种习惯往往是长期形成的,想要在一时之间将其改变是不现实的,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在行政人员的潜意识中有着深深的烙印,是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主观原因之一。

2.行xxx力的监督不力

我国行xxx力偏大,而对行xxx力制约不够或者说是监督不力。

当前我国行政机关的监督,内部主要根据《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来自于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和行政机关内部核查监督,但由于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效果并不理想。

外部监督一是来自行政相对人,依照《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规定,提出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由于行政相对人许多是受益者,比如,土地、矿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实施了违法的行政审批行为,容易导致不符合法定许可条件的行政相对人低价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非法采矿或乱砍滥伐,使国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此时的行政相对人往往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因此也不可能主动向法院申请撤销这种违法审批行为,而其中受损害的行政相对人,又因为处于弱势地位,往往不敢或不愿提出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

二是来自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监督缺乏法律效力,故一旦实施违法违规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机关拒不纠正,则无可奈何。

二、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一)从监督现状看

目前我国对行政执法行为监督主要有3种类型。

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xxx作为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产生行政机关,并对其监督。

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听取工作报告和汇报、质询或询问等法律规定的方式了解行政执法活动状况,发现其中的违法行政行为,并及时纠正。

权力机关的监督虽然范围大,方式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很少使用。

二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内部也存在着对于行政行为的监督。

一种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比如行政复议。

按照《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在当事人的申请下,由上级行政机关按照行政复议程序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的审查,以裁决方式解决纠纷。

由于行政复议因其组织机构不具有独立性、程序的不完备以及行政机关领导不够重视等因素,部门保护和推脱职责的现象较为突出,监督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

另一种是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

以专门的监察机关的形式,对其他行政机关、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检查、监督,并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纠正。

但由于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权受制于行政系统,缺乏必要的权限和独立性,尤其是难以监察党政领导机关,因此职能作用的发挥是不理想的其次,缺乏足够的刚性和实效,其监督力度明显不足。

对于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主要是上述三种方式,行政执法行为的检察监督目前基本处于空白,急待通过相关法律予以确立,以便构建完整的监督体系。

(二)从权力特性来看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行政机关实施包括行政执法行为在内的行xxx力,来自于立法机关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的一种法律授权,故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执法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法律行为,因此,用法律手段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是必要的。

在我国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是一个专门从事法律监督的司法机关,由检察机关来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是合乎法理的。

“中国法律监督权是一种控权性的国家权力,我们称之为控权性的检察权。

作为一种控权性的国家权力,中国法律监督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

诚然,法律监督权也要对非国家权力的滥用行使检察权,但监督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更为根本。

控制和约束国家权力是中国法律监督权的本质特点。

”[1]上述笔者已经分析过,由于我国目前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制约和监督上的局限性,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最可能被滥用或违法违规行使却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比比皆是。

而根据上文的分析,目前存在的监督体系中的几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

因此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机关介入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而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的人民检察院,既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法律强制力作保障,因此检察机关介入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上看

社会管理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既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领域,也是检察机关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

故社会管理创新应当是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的工作领域,而检察机关参与的立足点,就是其法律监督职能。

当今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与行政执法行为存在诸多问题不无关系,因此,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法律监督是非常必要的。

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进行法律监督,能够着力促进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建设和谐社会。

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三、行政执法行为检察监督的可行性

(一)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检察监督的法律依据

1.法理依据

在三权分立的西方国家,国家权力一般由三种权力组成,即立法权、司法权和行xxx,由于行xxx力具有管理领域广、自由裁量度大、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行使等特点,这决定了它既是与公民、法人切身利益最密切相关,又最具动态、最容易违法或被滥用。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停止。”[2]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真理。

行政机关过于强势,是行政机关不规范实施行政执法行为的主要原因,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实施行政执法行为依据的行xxx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对权力制约通常有二种方式,道德制约和权力制约。

道德制约,顾名思义实质上是一种对权力行使者道德的约束,没有强制力,全靠权力行使者本身的思想觉悟,在目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现有素质情况下,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权力制约,即以“权力约束权力”,以分权制衡的方法,以一种权力制约另一种权力。

“通过法律对权力进行控制是法治一项基本原则。

由于行xxx的强大地位,对国家权力的控制首先是对政府行xxx力的控制。

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的分工,相互制约。

在西方国家表现为三权分力,对行xxx的控制主要是议会的政治控制和法院的司法控制。

在我国表现为监督原则。

包括xxx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执政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等。

检察机关对行政的监督属于司法监督的一部分。”[3]我xxx力结构中检察机关的地位也决定了检察监督行政执法行为的可行性。

2.宪法依据

《宪法》第129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条均规定:“xxx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我国是以xxx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在人民主权之下,法律监督权与行xxx、司法权平衡而成为国家基本权力的一种,并对行xxx、司法权进行监督。

xxx是权力的本源,是一种上位权力,主要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监督,因此,人大的监督是必然是一种宏观的监督。

所以,这就需要一个专门的监督机关实施监督。

检察机关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全国xxx授权和宪法确定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对包括行政执法行为在内的行xxx力实施法律监督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能,这是毫无争议的。

3.其他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提起的行政诉讼。

这里实质诉讼内容是指向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检察机关的行政案件抗诉,就是对该行政执法行为行使法律监督职能,无非是通过司法审查途径来实施法律监督。

2001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九十七次会议讨论通过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第四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有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一)有关国家机关或者企业事业单位存在制度隐患的;(二)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严重违背职责,应当追究其纪律责任的;(三)应当向有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的其它情形”。

这里的制度隐患和严重违背职责,应当包括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表现出来的制度上的缺陷和其工作人员违法违规实施行政执法行为这两种情况,故上述规定明确了检察机关可以以检察建议的方式对有关国家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实施法律监督。

1979年11月29日公布施行的《xxx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第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实行监督。”1992年8月10日司法部令第21号《司法部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执法细则》第四条规定:“劳动教养机关的执法活动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司法部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劳动教养机关的执法活动是一种行政处罚强制行为,属于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执法行为,上述规定明确了检察机关对这类行政执法行为可以进行检察法律监督。

(二)行政执法行为检察监督与其他监督之间的比较

1、相对于其他监督,检察监督具有专门性和专业性,从法律形式看,检察机关是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实施法律监督是其专门职责,这种专门职责是其他机关所不能取代的。

从职业水准看,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还具有专业性。

由于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专门实施法律监督,在监督的程序与条件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检察官实行专业化,对其资格有严格的职业限制和要求,使检察官的职业化水准更是进一步提高,提高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专业性水准,进而提升了检察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专门性使得检察监督具有权威的宪法和法律根据,其专业性使得检察监督具有高度社会公信力,并且也使得对行xxx运作涉及到的复杂的法律问题的监督成为实际可能。

2、相对于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包括行政监察和行政复议),由于力检察监督具有中立性和超然性,因此更加具有社会公信力。

作为“一府两院”中的检察机关,在权限上不受行政机关节制,监督具有中立性,其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始终站在监督者的地位,具有超然的立场,其本身没有任何利益诉求,其目的是在于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和法制的统一,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而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由于其与被监督者同属一个行政体制中,在现实国情下,无论从实质上还是从外观上都不可能具有足够的中立性和超然性。

而检察监督所具有的中立性和超然性即能克服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的不足与缺陷,对从实际上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

3、相比较于恪守消极性的行政审判监督,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检察监督具有主动性。

审判权属于消极性的判断权,奉行“不告不理”的司法原则。

只有在有行政相对人依法提起诉讼的时候,审判权才能够根据诉由来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如果具有原告资格的主体缺位,或者虽有适格原告存在,但由于诸多现实原因而无力起诉或不敢起诉的情况下,诸多违法的行政执法行为就无法进入审判程序予以审查监督,从而出现行xxx司法监督的真空。

但是,检察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公权力,其发挥的监督作用空间较大,基于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本质属性,其主动性能够很好地弥补社会公共利益受到行xxx损害而出现主张权利之主体缺位造成的监督真空。

在这种情况下,检察机关即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而对行政执法行为依法进行监督。

(三)行政执法行为检察监督的司法实践

1、在查处渎职犯罪上的实践

检察机关对渎职犯罪的查处,实质上是一种对行政执法行为实施检察监督的方式。

涉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罪名,主要有滥用职位权罪、玩忽职守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逃脱罪、徇私不征、少征税款罪、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环境监管失职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商检失职罪等,从以上所罗列的罪名就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行政执法行为后导致的法律后果,所以检察机关对渎职犯罪的查处,就是一种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方式。

这种以国家刑事法律保障的监督方式,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2、在检察建议监督上的实践

上述对渎职犯罪的查处这种监督方式,缺陷在于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执法行为虽然违反法律规定并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但该行政执法行为若不构成渎职犯罪,就难以立案查处。

如何避免这一缺陷,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检察建议或违法纠正通知书等形式进行监督。

浙江省检察机关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2007年4月23日,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通过电视新闻媒体了解到该区城管办在核发“渣土准运证”的行政执法行为中存在失误,此消息引起该院民行科的高度重视,经及时调查证实,该项不当行政执法行为对公共利益产生了危害,应及时进行法律监督。

次日上午,该院发出书面检察建议,建议拱墅区城管办撤销该项不当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审批管理,完善审批流程,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当日下午,拱墅区城管办即书面回函,反馈纠正和整改措施。

事后,杭州市有多家省、市级媒体都作了详细报道,社会公众反映良好,认为“本案是从媒体监督上升到司法监督的成功案例”[4]。

在本案例中,检察机关在纠正行政机关违规实施行政执法行为上给了社会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2010年,浙江省检察机关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对行政执法行为检察监督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论文格式 范文(篇二)

论文附录格式要求是什么

1、毕业论文附录的格式要求

(1)附录编排格式要求。

“附录”二字用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两字中间空一格,下空一行是附录题目(四号黑体居中打印),下空一行是附录内容(用小四号宋体)。若有多项附录,可按顺序附录1、附录2、附录3……编号。类似于上图格式

(2)附录撰写要求。

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义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此项为可选项目。附录大致包括如下一些材料:①比正文更为详尽的理论根据、研究方法和技术要点、建议可以阅读的参考文献的题录,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②由于篇幅过长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宜写入正文的材料;③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公式推导、软件源程序、框图、结构图、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照片、电路图等。

2、毕业论文附录怎么写

附录对论文来讲主要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附属于正文,必要时才添加,一般情况是省略掉的,毕业论文附录是放在正文末尾,是正文中不便于放置的一些资料,为了保证引用资料的权威和完整性,所以放在末尾,并且标上标号,要把它在原文出现的地方找到,在原文中写,XX详见附录1.

附录的内容补充:

(1)正文中过长的公式推导与证明过程可以附录中依次给出;

(3)在正文中无法列出的实验数据。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在毕业论文的最后,应附上学员本人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得的专利,获奖、鉴定及工程实现的社会评价及有关资料(一般只写目录清单即可)。

论文的附录是要附上您在论文中使用的相关原始材料 一般是因为在正文中无法或者不合适呈现的内容比如问卷调查使用的题目(有时为了保护版权这些材料只呈现一部分)

1.论文格式要求

2.写论文的格式与要求

3.论文全文格式要求

4.学年论文格式要求

5.新闻论文格式要求

6.论文要求格式参考

7.论文格式的要求

8.论文格式要求【简洁版】

9.会计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10.毕业论文正文要求格式

论文格式 范文(篇三)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语言受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自然而然在原有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变化。究其前人对语言变异社会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方面来进行研究,通过探讨这些方面的语言变异,尝试对未来语言变化的趋势做出预测。

关键词: 语言; 变化; 社会因素。

现如今世界上已被查明的语言有五千种之多,它是人类社会形成,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必要条件,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思想、文化等方面沟通和传递的重要媒介,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Thedivine theory、the bow - wow theory、the pooh - poohtheory、the ding - dong theory 和 the yo - he - yo theory等理论都是对语言起源的探索和解释。语言学中普遍接受的对 language 的定义为: “Language is a system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这一句话就说明了语言的五个特征。

首先,语言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有规则的,且各种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不能任意结合; 其次,语言是具有任意性的。一个词和它所指的内容并无内在的联系; 再者,语言在本质上是具有符号性的,一词的意思和真正对应的事物是有关联的,并通过约定俗成传达意思。语言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有声的,且有声是适用于所有语言的主要媒介,书面表达是在声音系统产生之后才出现。最后一个特点是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生命形式下的交流。

语言是人们基于对内外部世界的经验以及与他人的交流的反响而产生的,随着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1].既然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且具备多样的交际和社会功能,研究其变化的社会因素十分必要。

一、影响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范围都将有所提高和扩大。当代社会语言学认为,不但语言发展的最初动因应该从社会的变动中去寻找,而且在它的变化过程中,也还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到变化的速度、方向和结果[2].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社会因素为语言变异提供了动因,正因为如此,语言在这些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语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有因为一个民族或者相应社会活动的消失而不复存在的现象,例如现在的满族人已经不会说满族语,这种语言也没有被记录和保存下来。

( 一) 语言变异和社会因素。

1. 语言变异。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由语音、语义和语法等系统组成。语言变异就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在陈松岑教授的《语言变异研究》的书中也说到,“变异”就是指某个语言项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状况。而“语言项目”则具有多种形式,可以是音、义等语素的结合,也可以是某个语法范畴或语法手段。语言变异的实际存在形式是变素,变异是由许多变素按照互相是否对立的原则归结出来的,一个变异可能包含不只一个变素,研究实际话语中的各种变异,从而说明各种社会因素和语言变异之间的相关关系等理论,这种研究不仅新颖,而且有科学性[3].关于语言变异成因的分类,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认为,语言变异的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因此他认为语言变异可以从语言变异形成的原因、语言变异在语言系统中出现的范围或层次以及变异在语言社会中的作用来分类[4].其中最后一种分类是为了了解这些变异在社会中的不同作用以及相应的变化。

2. 社会因素。

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熔炉,其构成和发展有着众多的因素。社会因素就是指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即与社会有直接关系的因素,它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各项法律政策、民族、地域、社会地位、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等。而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的发展和变化都受到社会的影响,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虽然语言的发展有它本身的内部发展规律,但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对社会有依赖性。语言的使用要受到社会的制约,人们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时,要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思维的进步促使语言日益丰富、日益精炼[1].影响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大体上是社会地位、年龄、职业、性别和种族等等,这些也可以被分类然后加以研究。

( 二) 影响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的具体体现。

上述已经说到,影响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可以加以分类研究,下面将从政治、人文两个方面重点阐述。

1. 政治。

既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诸如社会制度、国家各种法律法规、意识形态等的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反映的载体,必然会受其影响。

( 1) 社会阶级和地位。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社会阶级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人们由于生活、工作环境以及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阶层和集团,也就有了各自的语言习惯,形成阶层变体[5].例如古代中国的各种阶级,从官、吏、僧、道、工、农、医、娼、儒到丐,这十个阶层,各个阶层都有相对应的生产活动,使得语言也会产生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相应的专门术语。这样的阶层的划分使得各个阶层在平常的交流活动中都有了自身的习惯用语。

在社会地位上,不管在中国还在是外国,都有权利大小的体现。例如,古代天子皇上最大,不可直呼其名,需要用敬语和敬称代替;古时对妻子的称呼也有“贱内”、“拙荆”等的谦称;而国外古时在问候女皇或者是国王时也是用“MyLord”或者是“My Majesty”.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现代并不采用这样的语言规则。不论是一国的主席还是总统,还是老百姓,都可以畅所欲言直言直语。只是各种职业和地位的人在使用语言时在场合上有所区别。但也有国家的人们在日常交流中还是会保留这样一种地位上的差别,例如在韩国和日本,晚辈对长辈说话时还需要使用敬语。

社会阶级和地位的不同,会造成低阶层或者是地位比较低的人模仿上层社会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而且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也是以高级阶层和地位人群所使用的语言为衡量标杆的。

( 2) xxx更替。

古时候,xxx更替所带来一系列革命、xxx和社会动荡不仅会造成地域上的划分,而且对民族团结的分割会产生作用,这势必会给语言带去重大的影响和变化。

A 地域划分。

xxx更替所带来的地域划分对语言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通常一国在划分之后,由于散乱和没有统一的规划,在相对稳定后又会形成各自部落或者地区的语言。不同地区所讲的不同语言又可以成为一地的方言。而在相对统一的稳定的国家里,又会有国家强制的标准语和方言的同时存在。古时国与国之间讲的并不是同一种语言,各国在语言表达和使用上都有所差别。春秋战国一直到汉魏时期流行的“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标准汉语普通话,汉魏时也叫“通语”,再到后来隋唐时期的“官话”和民国时期的“国语”等。但实际上各个时期在允许以上语言存在的同时,民间和其他国所使用的语言并不是单一和唯一的。古时英国使用的也是古时的英语,和现代标准语言也有很大差别。通常采用的都是一种诗体化的语言。而现代,统一后和现代化的中国以北方方言为标准,即以普通话为标准汉语,而同时又存在七种方言。英国国内现在使用的也是英语为主的混合语言,同时存在爱尔兰语,苏格兰语和威尔士语等等。

B 民族融合和分裂。

战争也会促使民族融合和分裂。国家的各项关于民族改革的措施在带给民族部落影响的同时于无形中也对语言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春秋时的“雅言”语音消失于晋末的五胡乱华,但同时北方人南迁,也把“雅言”的语音带到了南方,因此现在闽南语和粤语中保存了大量“雅言”的语音和使用习惯。之后,不管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还是唐中期以后的民族大混合,都是对语言的重新整合,对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民族的融合,分裂或者是迁徙,逐渐让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国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了欧洲殖民活动,促进了文明交融和传播,也给大陆上的居民带去了新的语言和变化。

2. 人文。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核心部分。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不管任何活动和变革都离不开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就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肯定也离不开人。人们的性别、年龄和种族等等都能反映语言的变异。

( 1) 性别。

在大多数语言中,性别差异导致的语言上的差别是很大的。

A 歧视色彩。

例如,法语中许多表示“…人”的词语,profes-seur ( 老师) ,docteur ( 医生) ,ingénieur ( 工程师) 等在表示女性时都必须在这些词前加上明显表示女性的词语“femme”.英语中也有许多词语,如“chair-man”,“spokesman”等词缀都是以男性结尾的。中文中有些词语在形容淫秽或者表达卑贱之意时大多也是与女性有关,语言变异在性别上除了有这种对女性的歧视色彩之外,还有语调和感情的差别。

B 语调。

女性使用语言时会采取各种不同的语调类型,而且比男性更多使用降升调。女性多使用反义疑问句。在讲英语的国家,女性比男性更注重自己的身份,因此语言更接近超级礼貌的类型,使用脏话的频率相对男性较低。因此,在人类社会中,女性通常会普遍使用更加有礼貌的方式,用各种规范来约束要求自己,说话方式和表现行为更加儒雅。

C 感情色彩。

美国英语中的在性别上女性有如下特征:

1) 女性使用更具有想象意味的颜色词;

2) 女性使用不太强烈的诅咒词语[6];

3) 女性使用更夸张的词语;

4) 女性使用更多的反意疑问句;

5) 女性使用更多的陈述问句;

6) 女性的言语行为更加间接,比男性更有礼貌[7].相比之下,女性更喜欢使用带有情感的句子,如 oh,my god! Oh,dear 等,也倾向于更多的使用lovely,cute,terribly 等词汇,这些词的使用使女性用语比男性用语更礼貌但欠肯定,而且显得不正式。而中文环境下,女性在表达愤怒悲伤等的情绪时,也会使用“哎呀”,“啊”等感叹词,会使用含蓄、简洁的句子“怎么回事啊”,“烦死了”等等,以此来避免粗俗和不雅。

( 2) 年龄。

( 3) 种族。

一般情况下,不同种族会使用与其种族身份相匹配的语言[8].种族中能反映语言变异最突出的就是黑人英语。黑人英语的随意性常常在美国给人留下十分负面的印象。其实都是源于大众对于黑人种族的歧视。黑人英语就是一种不标准的英语变异,有其自身的语音、语法和句法特点。黑人英语在发音上常常省略很多音素,力求简洁。比如“love”一词在黑人英语中常常是“luv”,而且说话时常常省略 be动词,就有“You beautiful”这样类似的语言句子。

二、结论。

( 一) 发现。

本文通过对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的研究,发现语言变异是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发生的。语言不可能一成不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xxx更替下的地域划分最容易造成语言上的变化,一个新地域的出现,民族的融合和分裂等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当地的或者是新民族的语言; 而在社会阶层和地位上,由于之前的政治制度和等级制度在人们心中有着严苛的地位分别,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有明显的地位之分,且各种职业的分工,产生了各个行业中的专门语言。男女的说话方式以及感情色彩存在着差异,女性的语言伴有多种感情色彩,表达很含蓄,而男性则更多地表现出直接和豪放的风格;随着人的不断成长以及阅历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语言的变异也会得到充分体现。正常情况下,年长者的语言比孩子的语言更有水平和成熟。种族上,每个种族都有自身的语言规则和使用习惯,不会受其他标准语的影响而有太大的改变。

从上述的研究来看,未来语言的变化受社会阶层和地位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虽然现在有些国家xxx依然动荡,但即使出现新的地域划分和民族,世界一体化下的语言系统的影响还是占主导地位。而男女两个不同主体上语言的差别还将长期存在,即使现在普遍女性地位都有所提高,两者在语言上的感情色彩的差别还将极大地影响语言的变异。而从个人来说,年龄差异在语言变异中的体现一直都是相对稳定的。种族上体现的语言差异也将一直存在,随着种族人口的社会活动而发生改变。

( 二) 局限和不足。

本文只是论述了影响语言变异的一部分社会因素,社会是一个繁杂的环境,还有很多影响语言变异的其他因素,笔者在这里并不能穷尽这些社会因素,加之最新和最前沿参考文献的缺乏,也是本文的局限所在。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势必也会对语言产生深刻的影响。导致语言变异的因素远不止社会这一个层面,在对语言变异的各项影响因素的归类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德春。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论社会变异和语言变体的关系[J]. 扬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2( 2) : 38.

[2]陈松岑。 语言变异研究[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3 -25.

[3]黎运汉。 语言变异研究的深人与开拓---读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J]. 语文研究,2001( 1) : 24.

[4]Labov,M. Studied in Sociolinguisitcs[M]. Bei-j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2001: 68.

[5]邢欣。 语言的社会变体及其分类[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 : 72.

[6]李英华。 论女权运动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 2) : 30 ~32.

[7]陈瑜。 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J]. 剑南文苑( 经典教苑) ,2012( 10) : 119.

[8]李展。 李道胜。 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及社会语言学的应用[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4) : 80.

论文格式 范文(篇四)

题名(二号黑体,居中,不超20字)

学校名称

(5号宋体居中)

(若为已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且标明了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的

论文,请在此处注明出版物名称及发表时间)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四号楷体-GB2312,居中)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室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针对这些要求,设计了以单片机技术为核心的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对两大子系统:基于B/S的实验教学辅助子系统及基于C/S实验室管理系统,给出了系统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详细设计。实验表明,此系统功能全面,可靠性强,具有良好的实用前景。

英文摘要(小五号宋体,加粗):不超过120个实词(小五号Times New Roman体)

关键词(小五号宋体,加粗):

词1;词2;词3(3-5个反应所研究的领域和关键特征的词,小五号宋体)

要便于编制题录、索引和选定关键词,不宜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代号等。

标题一(四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一)标题序号(空两格,加黑)

下接正文。论文标题层次采取如下方式:一级标题用“一、 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 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 ?”来标识,不使用五级标题。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

2.插图和表格

(1)文中只有一个表(或一个图)均不加表(图)序。

(2)插图的图序、图名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排印。图序与图名之间空一个字。“图注”应排在图的下面(图序上面)各条说明可连排,其中间加分号,末尾一条不加标点。

(3)表格的表名和表序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排印;表格的左右边框线应去掉;表格中的文字结束时,不加标点。“表注”排在表下,左起空二字,末尾加标点。

(4)图片需提供可供出版的电子格式。图片分辨率不低于72dbi。

3.公式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尾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隔开。

4.数字

以下情况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在书写公历世纪、年代、年、月和时刻时;在记数与计量时(包括正负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以下情况应当使用汉字: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饰色彩的语句时;邻近的2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的时候应当使用汉字,连用的2个数字之间不应用顿号隔开。

参考文献(小五号宋体,加粗):

[2]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高等教育研究,20xx,5(1):18-19.没有卷的就直接写20xx,(1)(本条为期刊杂志著录格式)

[3]谭丙煜. 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本条为中文图书著录格式)

论文格式 范文(篇五)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 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序号 如:一、二、三、 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 如:(一)(二)(三)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 如:.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 如:(1)(2)(3)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 如:①②③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

1xxxx(小2号黑体,居中)xxxxxxxxxxxxxx(内容用4号宋体)。(3号黑体,居左)xxxxxxxxxxxxx(内容用4号宋体)。

(小3号黑体,居左)xxxxxxxxxxxxxxxxxxxx(内容用4号宋体)。

①xxxx(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三)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xx”。

(四)插图: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公式()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论文格式 范文(篇六)

题目

【摘要】:用简短的语言(小于等于300字)来总结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结论。

【前言】:就是阐述一下背景,现状,你要的问题(最好是以案例的形式将问题呈现出来,以及你的的意义。

【经过】:

一、 详述的方向和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 活动安排(包括每一阶段时间安排以及每一阶段的方法(包括每一种方法想要达到的目的)。

三、 人员分工

四、 获取资料的方式

【内容】:

一、 【收集案例】:如果对象不属于同一类的话,就要用图表的形式将对象比例情况展示出来。

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尤其是现状的背景下,问题依然存在的具体原因、深层次原因)。

三、【问卷调查】如果有问卷调查的在此可加入调查的问题以及调查结果。

四、【结果】总结的结果,可以用图表形式。

【结论】:

根据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结论。

参考文献:

注明资料的出处

论文格式 范文(篇七)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变革,蕴含了对于学校制度、 文化、 组织等各方面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课程领导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推行、实施、成果4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与变革需要,通过自身的角色转化,演化出多种支撑变革的策略,促使学校课程积极、开放、灵活、优质地 发展 ,日益彰显出课程领导在改善制度、更新组织和重构文化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课程领导;校本课程

课程领导是在学校情境下课程领导者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历程,被视为学校课程发展与学校变革的“同心轴”。[1] 这一历程可以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和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目的。在学校变革的过程中,课程领导被天然地赋予了“校本”的属性,其指向学校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以保障变革的连贯性。同时课程领导者具有明显的团队化特征,在其背后需要一个具有协同精神的共同体的支撑。有研究表明:领导需要多样化的角色,课程领导在不同阶段得扮演不同的角色。[2] 在学校变革的不同阶段,课程领导依据变革的需要以及特点,不断尝试新的角色,通过有效的领导策略,实现其不断引领、促动变革的内在价值。本文拟通过分析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推行、实施、成果4个阶段的特点与变革需要,梳理课程领导发展演化的脉络,呈现出课程领导鲜活的现实表征。

一、启动阶段:改革家与发起者

变革的启动过程是为了变革的推广与实施所采取的动员方式和 计划过程。变革启动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领导困境,是在进行革新之前就寻求大多数人的同意还是一开始就自行决定。[3] 如果领导炮制的愿景仅仅是纸上的东西,当大多数人都不理解,而领导未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或坚持,仅采取肤浅的谈论而不是有根据的咨询和行动时,这一愿景并不会得到发展。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样的问题:创新性的观念(外来的思想)要与学校现有的文化、习惯产生碰撞,进而产生抵制与消解,学校教师不愿意理会或者不想理会关于变革的事宜,部分教师犹豫不决或存在困惑,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接受并愿意追随。面对此种情况,校长应凭借自身的学术智慧与专业特长,不断地在教师群体中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用改革家的勇气与决心,承担起变革发起者的角色与责任。

(一)“唤醒”——引起变革共鸣

教师课程改革意识的唤醒一方面有赖于课程改革方案与构想的清晰程度及合理性,另一方面要靠校长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整体性、全方位的培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校长意识到仅仅一次的培训并不能够唤醒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与热情。为此,学校利用假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培训与学习,并为教师布置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作业。时至今日,有些教师回忆说,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理解确实是从那一个假期开始的。事实上,集中的理论培训与学习使广大教师经历了一次头脑的风暴与思想的涤荡,唤醒了教师最初的课程改革意识。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一次课程变革都不是等待全体教师高涨热情的到来,而是在持续推进与“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解与认同度,此时真正的“唤醒”才刚刚开始。

(二)“卷入”——激起研究热情

建立核心的研究团队有效地保障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启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集中培训与学习后,学校将部分学科的骨干教师以及学校的课程主任、教学主任组建成研究团队,将重要的职责赋予这些支撑整个课程开发的“关键人物”。他们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职责和权力的下放有助于他们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研究和变革的极大热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阶段,这些被“卷入”的关键人物成为了校长这个课程改革发起者的最初的同盟。

二、推行阶段:推动者与扶持者

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行阶段就是要有计划地把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将实施方案与教师更广泛地 联系起来,吸纳更多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后续的深入实施做好组织、思想和资金的保障。学校的课程领导团队在这一阶段也逐渐扩大,从最初的校长或者学校的领导班子扩大为已经融入了“关键人物”的课程领导团队。课程领导内涵的丰富,决定了校长角色由最初的改革家与发动者转变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者与扶持者。

(一)权力下放,自主驱动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组建了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团队,赋权增能,实现了学科的自主发展。学科团队的建立标志着广大学科教师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展开了课程研究与开发。同时,学科主任实施对本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对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确定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方案。学科研究团队的成立无形中更广泛地吸纳了一线教师来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以学科课程委员会为核心的新一层级的课程领导,为广大教师直接参与变革提供了足够的基层组织保障。

(二)研培并举,多元沟通

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信息要经过自上而下、由局部到全体的传递与共享。信息沟通的方式是多元的,包括文本上的,如学校文件的下发,同时也包括会议、沙龙、培训等多种形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行阶段,学校一方面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实施方案,另一方面主要是依托学校的教研活动,将研讨与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校本课程开发与自身的 教育 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关联,打开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推进教师的持续学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面实施提供思想上的保障。

(三)资金扶持,适当激励

适当的激励能够唤起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信心。学校设立了教师科研基金,鼓励教师深入研究并提供资金保障,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创设良好的 环境。获得专项基金支持的教师能够进一步引领、带动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教师共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此同时又孕育了新型的研究团队,使更多的教师以多元的身份和形式参与课程变革,不断实现其作为课程领导者的角色与价值。

三、实施阶段:协调者与促进者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实施,原有的课程体制与新课程存在的矛盾日益凸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校长、学科主任和教师所经历的角色转变。校长作为最高一级的课程领导者更多地成为了变革的协调者和促进者,而学科主任和教师更加自觉、理性地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来。让教师有能力、有动机、有条件在变革中参与研究与反思,已经成为课程领导在本阶段的使命。(一)转变制度,确保落实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展开,学校发现原有的课程制度遇到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比如:一些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对集中的课时,新增加的校本课程可能会占用学科课程有限的课时安排;校本课程的定期研发与学校原有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提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研究质量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引发学校课程制度、教研制度的变革。此时校长适时大胆引入学校课程制度的变革,提高制度对于改革的适应度,从而将变革引向深入。

首先,学校将传统的固定的课时制度改变为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弹性制度。课时制度应该为课程内容的需要服务,传统的课时制度保障了学科教学的统一性,但忽视了学科的独特性以及不同课程形态的差异性,无法满足校本课程实施的需要,而弹性课时制度通过设立长、短课时,能够满足不同课型的需要,能够为某些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提供相对集中且较长的课时,从而保障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其次,学校将教研制度转化为研修制度。传统的教研制度更多地指向常规教学的备课活动,并没有为广大教师提供针对某些问题的专门研讨时间,而且多数是以集体讨论的固定形式进行,缺乏教师的内省与反思。为此,学校将传统的备课制度与教师专业 发展 制度结合起来,规定了每月两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日,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究活动,也为教师的个人反思预留了时间与空间,真正实现了教师的内外兼修。

(二)跟进督导,提高质量

在实施阶段,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学科范围内均衡发展。各学科原有的发展基础是不同的,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研究的深入程度与课程开发的质量也是各有差异的。对于每一个开发校本课程的学科或者教师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 实践方面的指导。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督导委员会,督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学校的课程主任以及学科主任组成,定期参与所负责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讨,并给予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督促各学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展开。

在变革的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推进遇到了来自制度上的阻力,同时也遇到了来自研究团队自身的压力,而问题的解决与缓解,需要来自制度上以及 组织上的有力的革新与改善措施,这些进一步彰显了课程领导对推进变革的决心与执行力。

四、成果阶段:评价者与推广者

评估一直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领导在评估阶段,一方面要全面 总结 ,整体评价,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果,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评价者与推广者。

(一)关注多元视角,全面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全面、客观地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方法,动态地把握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评价始终坚持学生发展评价与教师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通过观察、测量来评价校本课程作用于学习者身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经历的发展和成长。同时,校长也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各学科课程开发委员会建立了本学科课程开发档案,定期记录研究日志。学校鼓励各学科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将优秀案例汇编成集,从而提高了学校研究成果的水平与档次。

(二)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广校本研究成果

高质量的成果代表着学校和学科较高的课程开发水平和研究能力。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总结与推广的过程中,应遵循实效性强、具有可操作价值和成本低的原则。学校确定了研究 发表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学校的研究发表会,通过该项制度为推广校本研究成果搭建平台,使教师能够分享在实践中生成的 经验与智慧,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精品意识,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历程告诉我们,学校的变革成果与变革的过程同样重要。学校在变革的历程中,要善于总结、提炼高品质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升学校科研与课程变革的实际效率,通过成果的继承与发扬,进一步传承学校变革的精神与旨趣,从而实现变革的可持续性。而课程领导者要为课程变革的评价提供导向,为成果的分享与推广提供支持与帮助。

透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的课程领导内部结构上呈现出了多层级化的发展态势,即除了校长以外,学科开发主任以及随着课程开发深入推进所涌现出的学科骨干教师,形成了多元力量的课程领导群体,从整体上提高了课程领导的能力。内涵的扩展决定了课程领导在校本课程开发的4个阶段所经历的角色转化,以及因此而表现出的不同的领导策略,其核心在于不断通过权力下放与监管指导相结合,为教师广泛、持久地参与学校课程变革提供思想、资金和组织上的保障,从而推动课程制度的重建,使课程变革持续、全面引领学校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靳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J]. 教育 理论与实践,2007(4):44-48.

[2] 黄显华,朱嘉颖.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 科学 出版社,2005:222-223.

[3] 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M].3版.赵中建,陈霞,李敏,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8-69.

论文格式 范文(篇八)

摘要

是对论文基本内容的简要陈述,可以说是论文的缩影。它在论文的标题和全文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读者是否阅读全文,一般在他阅读完摘要以后就能决定了。此外,摘要也能给文摘者提供方便。

摘要的种类,主要有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性摘要两种。指示性摘要只叙述论文内容的精华,不涉及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其字数一般只有30~50字,少的甚至仅有十几个字。报道性摘要一般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范围、重要性,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得到的结果、结论等,其中,结果、结论是重点。报道性摘要的篇幅,一般为正文文字的2~5%。笔者建议,期刊论文中的中文摘要不要超过200个汉字,英文摘要不要超过100个实词。

对报道性摘要的主要要求,是简短、精练、完整。所谓完整,是指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其内容应包含与原文等量的主要信息,可以独立成篇,可供文摘人员直接采用。

摘要应当用第三人称写,不要用传统的本文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一般情况下,摘要不要分段;摘要要用规范的术语,一般不宜出现插图、表格、数学公式及参考文献序号等。

关键词

关键词是最具有实质意义的检索语言,其主要作用就在于方便检索。因此,应当选取在论文中起关键作用的、最能说明内容实质的单词、短语或术语作为关键词。关键词的数量一般为3~8个,它们之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组合,不必要考虑语法结构,也不必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关键词,称为叙词。目前有少数杂志要求采用叙词,如《机械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叙词的选择不如关键词来得方便,需要查阅相应的叙词表。与机械工程科学相关的叙词工具书是《机械工程叙词表》。

对于论文标题与关键词选取的关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标题中的词与关键词重复是一种浪费,另一种观点认为标题中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关键词。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因为标题要高度概括论文的内容,关键词应对说明论文的内容实质起关键作用。所以,如果关键词选择精当的话,一个好的论文标题中存在重复它们的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反之亦然。

论文格式 范文(篇九)

[摘要] (“摘要”应是对全文内容的准确、简明的概括,是对全文内容的创新的浓缩,200-300字。以下为范例)近年来高速、大规模扩张的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对新闻专业毕业生需求日益减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暴露出当前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最主要内容的术语,每篇论文一般可选3—6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应以分号隔开。以下为例文)新闻教育;发展规模;课程结构;实践教学

一、当前新闻教育存在的几个矛盾

(一)粗放式的发展规模与媒体对新闻院校毕业生需求日益减少的矛盾

需要强调的是,调整专业分类和课程结构不是一墩而就的事情,它关乎当前新闻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是为今后新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合理的体系,因而要科学论证,与时俱进。

二、当前新闻教育的调整

(一)控制规模,准确定位,推进差异化的办学理念

当前规模庞大的新闻教育格局,已经导致了高校招生、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过度饱和的竞争和市场秩序的混乱。反观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奉行的是规模适量控制的道路:全美国目前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学校二百余所,每年招生四千人左右,总体规模约占我国的十分之一;除密苏里、哥伦比亚等少数几所大学外,绝大多数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在学科排列位置上均落在文、史、哲、经、法学等之后,同我国的现状呈明显反差。

(二)调整专业分类和课程结构,应对融媒体的时代要求

三、开门办学,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一)实践教学是?

(二)做好宏观上的规模控制和微观上的专业分类、课程设置 针对我国高校新闻教学中实务型教师缺乏的实际,必须??。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专著、教材、学位论文、报告

[1]刘宪权著:《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60年的演进》,法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2]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2)期刊文章

[3]朴宗根、高荣云:《论间接正犯》,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4]朴宗根、高荣云:《论间接正犯》,载《法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4)报纸文章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