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话说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幸福说说:“家有老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幸福说说,万事好。”

父母还在的时候,儿女们会常常围坐在父母身边,一起吃顿饭,聊一聊日常的生活。谁有难处了,在父母的安排下,其他的儿女也会帮助一把。

可是,当一个人很老的时候,父母多半就不在人世了。兄弟姐妹的感情,靠什么来维系?很多大家庭,在父母都过世之后,兄弟姐妹就断交了。

在人情淡薄的环境里,总有一些人,一辈子都和兄弟姐妹很要好,年纪越大,越珍惜这份感情。

从现实来看,人老了,兄弟姐妹不会断交,多半需要以下三个附加条件。

02

第一,有大的格局,谁都不会计较过去的烂事。

有这样一句治家格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以“亲”为重,尊老爱幼,还竭尽所能,那么家庭就会平安。

在《醒世恒言》里,有一个叫许武的人,家住阳羡县,生于东汉年间。

许武十五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他带着两个弟弟,守着祖辈留下的田地过日子。

失去了父母之后,许武带着弟弟一起睡,并耕种好家里的田地,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与此同时,他送两个弟弟去读书,希望他们考取功名。

许武对弟弟的关照,一时之间,闻名四海。有大臣举荐他入朝为官。

令人费解的是,许武做官几年之后,辞官回家,并且把财产都归于自己。然后逼着两个弟弟“自力更生”。因此,许武留下了“自私自利”的坏名声。

后来,两个弟弟“一举成名天下知”,做了大官。

许武感慨地说:“哥哥自毁前程,不为别的,只为逼着你们争气。现在,财产重新分配,一分为三。”

有道是,孝义名高身并荣,微利相争家共倾。

彼此让一让,这是光荣的事情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幸福说说;为了蝇头小利,互相争夺,家庭就会颠覆。

因此,放大自己的格局,对于利益的分配,不要去计较,兄弟姐妹的感情,自然就会变好。

认真想一想,只要财产在自家人手里,即便是自己没有拿到,也没有关系。因为大家的家,是你我的家,难分彼此。不管谁有困难,都可以倾力相助。

同理,过去的争执、各种不理解、妯娌关系、姑嫂矛盾,都会因为格局很大,得到包容。最后会慢慢淡忘。

03

第二,亲人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需要一起谋利。

孔子说过:“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

如果父母有过错,儿女可以补救;如果哥哥有过错,弟弟可以补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

如果一个大家庭里,家人可以“互补”,或者这样的互补关系,形成了定局,那就不得不互相帮忙,把事业做大做强。

建设一间房子,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房子就会很快建成。如果互相抬杠,即便有万贯家财,也会活成流浪汉的样子。

在美剧《兄弟姐妹》中,沃克一家人,原本过着幸福的日子。因为父亲过世,引发了家财的争夺、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事情。

在第六集的时候,兄弟姐妹狠狠地吵了一次,把对方的隐私揭露出来,狠狠地丑化。但是他们忽然发现,外界的人,对他们的家庭越来越关心了——对家庭企业虎视眈眈。为了家庭企业,他们不约而同地悔悟,并心平气和地对话。

十个手指不一样齐,但是各有各的作用。如果非要拆开,那么这个手掌,就废掉了。

手掌向内,还是向外?当你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就会主动和兄弟姐妹交往了。

04

第三,父母留下了好的家风,提高了家庭的整体素质。

知乎上,有人问:“父母都走了之后,兄弟姐妹就基本不来往了,是真的吗?”

热心的网友回复:“老人端水端不平的,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兄弟姐妹可能就已经不来往了。”

父母会不会做人?如何教育孩子?对家财如何处理?体现了父母的人品,传承了家风。要明白,兄弟姐妹的关系,很大一部分,是父母决定的。

孔子的学生子路,小时候很孝顺父母。有一天,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只能吃野菜。子路一个人翻山越岭,去亲戚家借米,为父母做了一次饭。

多年以后,子路的父母过世了。子路对孔子说:“我现在做官了,要是让我去借米,也许做不到了。”

孔子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活着的时候,把事情做好了,那么在死去之后,就没有遗憾了。我们不要把感情用反了。

与其之后忏悔,不如趁现在还有机会,好好相爱,留住真情。对待父母,如此,对待兄弟姐妹也是如此。

人老了,总不能带着仇恨离世。要在内心深处退让,要做出表率给晚辈看。

如果父母没有留下好的家风,那么到了你这一代,就要改变。亡羊补牢,虽然晚了一点点,但是幸福不会少很多。

05

有一副对联说得好:“德如家书一生读,和如良田一世耕。”

兄弟姐妹在一起长大,难免有摩擦,但是认真想一想,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过分计较,小事变成丑事;学会放下,小事就是“没事”。

作为父母,即便是天国,也不愿意看到儿女们闹得不欢而散。

作为老人,不管日子有多难,也不能断了血脉关系。

仇恨,不是一两句说得清,但是根本不要说清。

糊涂一些,难得糊涂,就是福气。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