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通用65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3-01-25 01:27:33110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1篇

【摘要】为了提高高速收费站通行效率,切实改善民生,ETC成為当下时政热点。国家政府自2019年5月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通知,大力推动ETC市场覆盖度。但是在该政策推行的过程中,市场营销乱象造成了较多客户投诉,惠民政策却造成扰民现象。本文以近期ETC相关的政策为数据基础,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结合政策工具理论,将政策工具分为:管制型、市场型、自愿型和信息型四类,通过分析每类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发现ETC政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对应优化对策。

【关键词】民生 政策工具 ETC

一、问题提出

^v^在2019年5月起连续出台一系列和ETC相关的政策,进行全面铺开推广ETC,顿时ETC成为了热门话题。该系列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在2019年12月底之前,高速公路收费站要实现ETC全覆盖,汽车ETC安装率达到80%以上,通行高速公路的车辆ETC使用率须达到90%以上,力争在2019年底前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和完善操作结算系统的同时,政府依托各大商业银行、汽车4S点、收费站、服务区等一系列汽车场景服务点,迅速上量提升汽车ETC的覆盖度。在高速公路上使用ETC,可以减少车主停车排队等待缴费的时间,提高车辆通行效率,汽车也能够减少刹车、起步量,节能减排。该政策是一项利国利民、改善民生的重要公共政策,但是通过民意调查后发现该项便民措施却致扰民现象。

通过观察法,本文发现各大营销机构如银行、高速收费口,在营销的过程中时有过激行为出现:某收费站实行客车全ETC通道,不再保留客车人工收费车道;某银行员工身着稽查服在高速公路拦车营销ETC;某机动车检测公司拒绝为未装ETC的车子年检。而步入新系统使用阶段后,车主对新系统的收费方式和标准纷纷产生质疑;有不少车主过高速时,ETC识别失败导致该条通行道堵塞,反而降低了通行速度效率。同时向部分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对ETC服务进行进一步了解,车主对于ETC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时常接收到银行的营销推荐,着实影响日常生活;安装ETC设备后无人问津,售后服务空白;办理过程繁琐复杂,经常遭遇银行捆绑销售、收取押金等各种条条框框;个别车主因自身喜好、或因临时租用汽车等情况不愿安装ETC,面对排队收费却也束手无策。

政策结果在朝政策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偏移,而政策工具作为两者之间的纽带,是达成政策目标的重要途经,故本文以近期与ETC相关的政策作为数据,结合政策工具相关理论将ETC政策工具划分为四类:管制型、市场型、信息型和自愿型。通过对ETC政策进行工具分类及分析研究,提出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缺陷,并对此进行优化建议。

二、ETC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

根据ETC的民意调查,本文对ETC政策工具的使用进行探析。

(一)管制型工具效果不佳

政府在供给的过程中,大力建设了包括软件、硬件、安全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但自2019年5月出台政策至目标的2019年年底,仅7个月时间略显仓促,不利于基础建设的建设和测试,还未待稳定后就直接投入使用。

政府在完善法律法规时,更多的是基于政府推广和车主规制的角度出发,忽略了消费者保护板块,关于车主群体的自由选择权、信息知晓权等没有得到有效立法保护。

(二)市场型工具有待完善

ETC的推广主要依赖于市场工具,各大金融机构和车场景的部门在指标和竞争的趋势下确实干劲十足,在短短7个月中完成ETC安装覆盖度,政府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极大的效益,但是这种仅以“ETC安装率”为绩效考核目标的体系低估了市场型政策工具的真实实力,致使了扰民现象的发生。

(三)自愿型工具使用较少

与另两者相比,自愿型工具的使用程度和使用力度较少,仅仅引导车场景使用ETC,所针对的主体是那些主动到指定停车场的车主和新购置车辆的小部分群体,剩余未安装设备的大批存量车主们无对应引导型措施。

(四)信息型工具传导有限

车主们大多只知道2020年启用新系统,但对新的收费方式一无所知,所以在新系统上线后跑过高速公路的车主们产生了大量质疑和投诉,而政府也是在产生了民怨之后才在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做出回应,对消费金额和收费方式进行解释。且车主现在无法查询新系统中ETC的消费明细,相关系统正在研究开发中,无法及时做到消费信息公开透明化。

三、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基础建设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2篇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形势与政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要积极探索专题化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策略,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满足当前学生的形势与政策学习需求,构建起科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实现专题教学的全面创新,适应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 专题教学 实效性

在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策略,切实将学生核心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助力现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

一、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课程中的价值

(一)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和深化各学科教育改革,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整体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整体发展,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进步。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符合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能力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给予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是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就一直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是创新高校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专题教学的应用,抓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构建完整的想高校形势与政策特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乏形势与政策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获得学习动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在教师的驱动之下,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如果此时所学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会存在较多的阻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二)专题教学的应用缺乏明确目标

专题教学对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专题教学的优势,因此在高校形勢与政策教育中运用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就显得较为随意,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多数情况下,专题教学的应用都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质量起到实质性作用,这对于专题教学的运用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提升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发挥专题教学的启发性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有效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的教育方向,并且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中运用专题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启发性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专题教学的运用,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将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又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思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专题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原则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通过科学的专题教学设计,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品质等内容,都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设计之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

(三)要注重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专题教学和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应该有所转变,这样才符合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主导学习过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之中的教师中心论,而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深刻了解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立想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流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高小升,胡钢.新时代^v^形势与政策^v^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及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11):3-5.

[2]王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困境与路径[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9,(2):136-138.

[3]陈雪,周汉杰.打造高校^v^形势与政策^v^课专题化教学精品[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7):30-31.

[4]黄胜海.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7-8.

[5]赵华安.专题讲座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提升[J].高教学刊,2017,(6):42-44.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3篇

[摘要]北京市西城区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利用区内央企、地方国企、总部机构资源优势,紧跟当前数字化、场景化的技术变革趋势,以新基建为契机布局应用场景建设,挖掘新需求开展应用场景建设,培育新动能产业,探索核心区金融和科技双轮驱动发展的西城模式。

[关键词]新基建; 应用场景;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新基建是当前扩内需、稳投资、稳增长、稳就业、促消费、促转型,化解疫情不利影响,提升创新效能,培植新动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市西城区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要求,及时发布《西城区加强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推进精细化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赋能计划》,发挥央企、金融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握住新基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以新基建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为引领,做好“四个服务”,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力争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新装备新技术应用建设的高地,争做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区。

西城区在新基建中的区位发展优势

西城区央企、地方国企、总部机构资源全国领先,在新基建5G基站、区块链、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优势突出。目前西城区内已有多家央企开展了新基建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同时还有一批围绕新基建提供技术保障的优势企业。

拥有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的大型企业。中国交通建设股份公司作为交通领域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提前布局新基建领域,目前已与中国通信服务公司等机构达成新基建领域的合作。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咨询公司等市属国企也在城际轨道交通的设计、系统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长期承担城市地铁线路的建设管理任务。

新基建赋能西城区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新基建为西城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西城区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明晰,对于如何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应加快创新探索;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新业态、新经济体量较小,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疏解腾退的空间资源还没有得到高效利用,需要加快对低效楼宇改造提升的进度,为引进优质企业提供空间;城市治理能力有待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区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此次新冠疫情暴露出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尚有诸多需要补齐的短板。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4篇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关键词:国际形势;外交;合作;共同体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之对立不言,单就国家的利益博弈而论。中国,目前处于守势,而日本,美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出于攻势。他们视中国为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世界大国,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警惕加倍!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但是这种逐渐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动乱频仍,民不聊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为韬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势之下,已转为主动突围。2006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数十国论坛足以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方针:是以新时代的步伐在迈进,是以寻求外部合作为主的外交政策。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v^统一的关键关口。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当然,还有多年来一直充当台湾 “老大哥”--美国,它是“割舍”,还是将要采取什么奇异的干预对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将给于台湾什么样的支持,我想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时代,谁也不希望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国际上落下有损威信的骂名。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从立场上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超脱”。50多年来,朝鲜至少在对美国、日本、台湾关系等原则问题上没有出卖过中国。不管朝鲜的内政如何,中国在国际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须站在朝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家伙”一边。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或许,在某些时候,老美会想一些闲不住的做法来对中国进行“围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国曾游说韩国和日本加入“北约”,在这之前还劝说过澳大利亚,这不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而向中国和俄罗斯逼近吗?而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并隐藏着深层的风险。这一深层风险就是,随着两国的相继崛起,双边关系可能会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在美国与欧洲诸国看似亲密的关系渐行渐远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靠近,欧洲援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希望中国变,但是不宜过激,以免引起社会动荡。社会稳定了,也就稳住了欧洲人对中国大片市场的幻想。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如果中国的改革不稳定,引起了社会动荡,它所有的投资可能全都泡汤。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欧在将来的合作中一定会走向好的趋势!参考文献:[1] 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索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本质特征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又有其特殊的内在本质特征,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形势与政策课以其现实社会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自身内容体系、研究对象和教育方式上的特点和规律,表现为内容体系上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研究对象上的知识性与思想性、教育方式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是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体系上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教育的内容既处于相对静态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既要考虑系统性,又要突出实效性。首先,形势与政策本身既是不断发展同时又是相对稳定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线性与非线性、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一方面,政策是相对稳定的,政策的出台或者变更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能朝令夕改。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又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国家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都要下达形势与政策的要点,在教学上也比较容易安排内容。但内容有时也往往滞后,这就需要跟上形势,突出该课程的时效性。其次,形势与政策课要体现科学的、完整的和稳定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这些相对稳定的基本因素,可以让我们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预测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是形势与政策课在研究对象上的本质特征。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对象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宏观形势又有微观动态;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等,涵盖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历史、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动态的国际国内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和国际关系学等的综合,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又体现着强烈的思想性,要引导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所以,形势与政策课既要不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又要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是形势与政策课在教育方式上的本质特征。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体系上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必然派生出其他在教育方式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规范性是指与其他课程一样有大纲、有教材、有课时、有学分、有计划、有考核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灵活性是指“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体现了其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双重属性。对这一本质特性进行把握,有利于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新方式和新途径,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生命力。

二、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正是因为具有以上的特征,因此与概论课思想品德课相比,它更突出时效性和灵活性。按照“05方案”形势与政策课在高职高专各个学期里要开足16个学时,但学分却只有1个学分。在实际的操作中,各个学校往往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通过讲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来凑足学时,以避免挤占专业课的课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足,甚至被压缩掉了。而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便于形成系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使形势与政策课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做到三结合,与专任教师结合;即与概论课思品课结合;与学生参与结合。

与专任教师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构成比较复杂,除专任教师外,学院领导、各系部的书记、学生处的正副处长、辅导员以及邀请的校外专家和省市领导等。庞杂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知识水平。但也正是因为资讯过多,往往不利于形成系统理论和知识框架。有时学生参加讲座,变成了老乡会和联谊会等,由于缺乏跟踪和反馈,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打了折扣。因此,专任教师的教学变得尤为重要。专任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爱这门课,钻研这门课,上课全情投入、有激情会深深打动学生。在面对一些有分歧的观点,面对对待当代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敏感问题,面对对待和普世价值观等人生观世界观问题,允许有争议,有讨论。但教师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大张旗鼓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得到正确的答案。其次,教师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每年形势的要点,吃透政策的精神,站在最新理论的前沿,才能驾轻就熟,给学生以引导。形势与政策的教材是大学生版《时事报告》,发到学生手里往往是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或两个月,学生的兴趣热点已经有所转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积累多关注事实,在尽可能短的时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判断形势,给学生解答。时事报告可作为事件的理论上升和思想反馈。在多方合力的基础上,学生视野开拓了;在专任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形势与政策形成清晰的脉络和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今后独立自主地分析形势与政策发展的趋势和大局,掌握和运用使思维达到正确认识的武器和科学工具的知智。

与思品课概论课相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发展壮大的保障。由于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课程特点,独立生存的难度较大,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通常会变相压缩学时,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找到依托。与概论课和思品课有机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发展的可靠途径。由于思政课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这是形势与政策课与思品课概论课结合的前提。可以从内容、考核等方面进行结合,但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避免挤占概论课和思品课的学时。在内容方面:高职高专的学时安排中,大一的思品课3学分,开设一个半学期,与形势与政策课比较容易结合。有的高职高专学校是把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授课安排在每个学期的中间,也有的是上完思品课后接着上形势与政策课等等。不管怎样安排,形势与政策都会丧失了敏锐性和时效性,无法及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实事,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思品课结合一起来上。在充分理解形势与政策要点的基础上,思品课的前20分钟上形势与政策课(要与学生参与结合),后面上思品课。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新颖生动,会为后面的思品课提供鲜活的素材,两者相得益彰。大二的概论课也可参考实行。在考核方面,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方式多样,党委宣传部、学生处等都参与其中,往往是婆婆多了没人管。形势与政策课的专任教师应当仁不让,勇于担负起课程考核。考核的方式力求丰富多样,讲求实效。大一学期学时稳定,可侧重理论考核,学生课前制作的实事PPT、课后的实事评论等可作为考核的依据。大二、大三由于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可侧重实践考核,做社会调查报告等。开学出,根据形势要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安排考查内容,老师定期追踪指导,形成报告。与思品课概论课结合,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成为常态,而讲座和报告会等又使形势与政策课变得丰富多彩,由于有固定的渠道交流,学生可以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升华,反思,再去指导实践。

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灵魂。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形势与政策课由于紧跟形势,鲜活的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国内国际突发事件、热点新闻,一直是学生茶余饭后的焦点。把它们引入课堂,上升到理论高度,开拓学生的心胸和国际视野。由于每年的形势与政策下发的要点,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要点精神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在与学生参与方面,可与兴趣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如在思品课上,把这一两周发生的热点问题交给分好的学生小组,由学生小组负责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总结观点,做成PPT,在下节课课前进行演讲,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小组的集体表现作为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例如在年初的南方雪灾后,学生展示了震撼的图片,得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汶川大地震,学生紧密跟踪事态的发展,心与灾区灾民同在,一起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奥运成功举办,学生感受到崛起的大国自信;神七上天,学生在感受祖国的伟大和自豪,等等。由于学生有目的地去参与,逐渐养成了读报分析问题的习惯,他们会自觉地把发生的大事与世界观人生观结合起来,同时又为思品课、概论课提供了鲜活而又有说服力的材料,达到了双赢共生。学生的参与使形势与政策课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思考,也促使学生用在思品课和概论课学到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像奥运、神七等事件,学生很容易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理论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参与互动,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把理论外化为行为。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6篇

一、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思想大争论

196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和衰退,联邦德国国内政治冲突频发,社会矛盾集聚,新xxx主义、极端主义有所抬头,激进政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大学生抗议运动愈演愈烈,这些都使得西德社会经历转型的阵痛。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政治教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要面对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引导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理性、有序、合法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1965年,赫尔曼•基泽克(HermannGiesecke)发表了成名作《政治教育教学法》。作为欧廷格的门生,基泽克创造性地发展了“合作政治教育”理论。他借鉴风靡欧美的社会冲突理论,构建了一套以“政治冲突”为核心概念的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教学法,并将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为政治参与。“人们的政治意识越强,对民主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做出正确判断,这就要求政治教育首先涉及思想的主观部分。政治教育应该让青少年加强对政治冲突的学习和理解,以便使得未来的公民能够掌握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政治判断力,更理智、更负责任、更积极地参与政治。”[3](P57)基泽克的“冲突政治教育”理论对60年代及之后的联邦德国政治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联邦政府及“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决策与政治教育实践。联邦政府在1968年的一份政治教育工作报告中,高度肯定并汲取了基泽克“冲突政治教育”思想:“在政治教育领域有一种和谐、明确的民主规划,它强调社会理解、合作的价值,但要使人认识政治的本质,不引入利益、冲突这些概念无疑是危险的”[4](P288)。在基泽克“冲突政治教育”理论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左翼思想界深刻揭露了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带来的人的异化以及社会的物化,并进一步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全方位批判。这场发生在文化领域的思想革命,对60年代末席卷全德乃至整个西欧的大学生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引发了政治教育学术界关于“解放”与“理性”的思想争论。这场思想争论是70年代联邦德国政治教育大讨论的焦点所在。1972年,罗尔夫•施密德尔(RolfSchmiederer)的著作《政治教育批判》独树一帜地将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于“民主与解放”。施密德尔受法兰克福学派批判思想的影响颇深,也因其“批判政治教育”而被冠以“激进派政治教育学者”之名。他认为,政治教育不能只着眼于对现行社会关系的维护,更应为全人类的“解放”作贡献。而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政治教育首先要对政治统治及其终结进行分析,而其教育对象则要参与到对现存制度的斗争之中。针对施密德尔“解放政治教育”思想,伯纳德•苏特(BernhardSutor)提出了所谓“理性政治教育”。在《基本法与政治教育》一书中,苏特从捍卫宪法的逻辑起点出发,阐释了“理性”及其与“民主政治教育”(Bildung)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将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为“政治理性”。作为一名“主流”学者,苏特十分推崇德意志传统文化中的“秩序观”,认为以颠覆一切秩序的、彻底的解放是绝无实现可能的,因为人类社会永不可能发展到尽善尽美。所以,相对于“解放”,人类更需要的是“理性”。苏特指出,“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培养人们对社会、政治事件的理性判断能力,特殊目标在于培养个人行为自控能力。让每个人都做出理性的政治判断(与个人或社会的特殊利益无关)就是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和普遍意义”[5](P258)。政治教育学术界关于“解放”与“理性”的较量,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施密德尔主张的激进批判的、反权威的,并试图“取消现行体制”的“解放政治教育”理论,仅能成为德国政治教育思想长河上的一个支流。而苏特的“理性政治教育”无疑迎合了统治集团对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定位,即培养“能合法、有序、理性地参与政治的现代公民”。作为“联邦政治教育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苏特本人直接参与了许多重要政治教育文件的起草工作,其“理性”教育思想也对70年代之后的联邦德国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在联邦政府、“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政治基金会等社会政治教育机构颁布的文件公告、工作目标及主题内容中都得到体现。1960、70年代,各种政治教育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在促进学界围绕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内容等展开深入思考的同时,也凸显出就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达成某种共识的客观必要。为调和各方观点,辨明未来政治教育的方向,1976年,应巴登符腾堡“州政治教育中心”(Landeszentralefürpoli-tischeBildung)之邀,西德的政治教育学者齐聚博特斯巴赫,讨论并确认了政治教育的三项原则:第一,禁止灌输。即为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判断,应禁止使用政治教化式的灌输教学。第二,确保多元性。对那些在科学或政治上存在争议的议题,要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其争议。第三,保持政治参与。要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地分析政治形势和自身息息相关的利益格局,并能够根据自身利益诉求,寻求适当的手段来对现实政治施加影响。这就被称作德国政治教育里程碑的《博特斯巴赫共识》(BeutelsbachKonsens)所确立的政治教育最低原则。《博特斯巴赫共识》既凝聚了70年代联邦德国学界在政治教育领域的共同认知,也是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转型的标志。

二、联邦德国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多元发展

1970年代中期以后,经过近30年西方民主制度的施行和持续不断的政治教育,西方民主价值观在联邦德国被普遍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文化基本形成,西德社会的文化多元主义特征也日益显现。国民在生活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扩大,加之自由主义文化所标榜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批判思潮,导致西德社会产生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意义危机、信仰缺失以及道德滑坡。在此种背景下,政治教育的理论热点和时代主题逐步转向更为宽泛的社会领域,如物质高度繁荣带来的道德问题、现代化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冷战”带来的世界和平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伯纳德•苏特在1980年发表《基本美德:政治教育的目标?》一文,深入阐释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将“公平”、“明智”、“坚强”等德意志传统美德也吸纳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中。文中指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会引发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政治教育因其在国家民主进程和公民个人塑造方面的特殊功用而愈发重要。但同时,道德是无法替代的,它始终是一个核心因素,缺乏道德标准的政治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政治课和政治教育是关于‘政治’的共同思考,不能简单等同于政治。如果将美德的成分加入政治课和政治教育中,并以此协助学生形成理性判断,就是对政治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6](P125)。尽管苏特在联邦德国政治教育领域的影响巨大,但对于他所倡导的政治教育“道德化”,也受到学术界的质疑。1984年,西比勒•莱茵哈特(SibylleReinhardt)发表的《价值教育———从右还是左?》一文指出,“政治教育应培养民众这样的认知:政治涉及的不是良心问题,而是利益对比、妥协和生活;形式上的竞争规则是必要的、有帮助的”[7](P167)。莱茵哈特的这种将“政治”和“道德”划清界限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许多学者也反对在政治教育中加入过多的道德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将利益冲突(政治)上升为秩序和价值(道德)冲突本身就是有违道德规范的。这也表明,在联邦德国,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规律。在这一时期,学术界还深入探讨了后工业时代面临的危机及其对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1986年,乌尔夫•普罗伊斯•劳齐茨(UlfPreuss-Lausitz)的《90年代政治教育的前景———一个生成的教育概念的基础》提出,“20世纪末,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问题有现代化危机、生态危机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危机,‘冷战’、战争或核战争的可能性,‘工作的社会’的弊端等”[8](P13)。彼特•魏因布伦纳(PeterWeinbrenner)在xxx年发表的《处在进步与风险矛盾冲突中的工业社会的未来》一文中也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已持续威胁着未来人类的生存基础,有鉴于此,“未来问题不应再作为简单题材来看待,而是必须通过目的性的政治教育行为来开展相关教育”[9](P29)。魏因布伦纳文中指出的“未来问题”,除了能造成毁灭性威胁的化学、生物学、原子核等因素外,还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工业社会危机,如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市场饱和、高失业率等等。

三、“两德统一”与政治教育的新思潮

1990年前后,政治教育研究多集中在时事政治和“未来问题”上,技术发展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以及生态问题也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是两德统一后的政治、社会一体化问题无疑成为德国政治教育理论家的热点问题,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柏林墙”被拆除后,统一的政治教育应如何为推进两部分德国精神和社会融合做出贡献。1991年,汉斯•米塞维茨(HansMisselwitz)发表《新联邦州的政治教育:为整个德国的民主负责》一文,把民主教育作为新联邦州政治教育的开端,并指出“在德国西部起作用的民主面临着在东部还没发挥作用的危险,加强东部的民主机制是对此唯一可能的回答”。“必须在东部重新建立政治教育,而且把它作为实际的民主活动。”[10]同年,瓦尔特•加格尔(WalterGagel)的论文《联合———共同的政治教育可能吗?》探讨了两德统一后开展共同的“民主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加格尔对统一前两部分德国政治文化在二战结束后演变发展的状况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过去的40年中联邦德国抛弃了“特殊道路”或“特殊意识”,及在公民文化中的“臣民文化”。联邦共和国定位于西欧,它的历史就是重回欧洲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德人变成了欧洲人,而东部的德国人仍是德国人。但在德国传统的美德方面,如勤奋、宽容、责任感以及纪律性方面,两部分德国的青年之间只存在很小的差别。这种共同的历史传统是统一后在新的联邦共和国进行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石[11]。但是,加格尔认为在新联邦州推行西部传统的以“冲突”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教学法将遭遇诸多障碍。因为原东德青年很难适应政治生活的多样性和矛盾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习惯于充满“矛盾”的课堂讨论,冲突文化在他们那里是不可思议的。而在西部,自60年代以来,政治教育就一直在致力于这样的冲突文化方面的教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治教育理论界进行了深入探索。1992年,贝恩德•卢德科迈尔(BerndLüdkemeier)和米歇尔•西格尔(MichaelSiegel)的论文《新联邦州的政治教育形势》指出,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传授多元化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对某种政治体系(指原东德)的否定。“政治教育要使人们消除与政治之间的隔阂以及对政治责任的恐惧感,要通过消极的或积极的生活经验培养人们的宽容精神,以期作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参与到多数人的讨论中。”[12]加格尔等人关于“两德统一”后政治教育的探讨,也对“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工作重心产生了影响。90年代初的一份公告指出,“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工作目标就是“促进民众对政治实情的认知,增强民众的民主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促进以民主、宽容和多元化为基础的政治意识的发展”[13]。

四、结语

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理论是学术界、理论界对战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发展变迁的现状与趋势,以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形式所作的积极回应,并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不断演化。由于战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频繁变化,面临的挑战复杂多变,其政治教育也随之涌现了诸多理论流派和思想观点,产生了大批政治教育理论家。这些学者的政治教育思想多数是为满足现实政治和教育实践的需求而提出的,其政治教育理论,有的被联邦政府采纳而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的则仅作为某个理论流派被写入联邦德国的政治教育思想史中。联邦德国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演进过程实质上体现了联邦议会、政府、学术界对政治教育在二战之后国家重建和政治文化发展变迁中的历史地位、功能作用及其实现规律的认识历程。在联邦德国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次社会变革中,都赋予了政治教育不同的时代任务和要求,在学术上、思想上对这种任务和要求予以回应,是其政治教育思想理论嬗变、发展的直接动力。综上梳理,联邦德国政府、政治教育学术界极为重视不断从思想理论层面对战后西德社会政治发展的新情况做出及时回应,重视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德意志民族是擅于理论思考和思想建设的民族,在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效果显著,与学术界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思索、争论、创新关系重大。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7篇

【摘要】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期更好地适应市场形式变化,把握政策机遇等全面提升发展效能。本文围绕经济新常态探究了目前就业形势整体情况与问题,并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就业政策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形势 经济新常态 结构 政策选择 对策

新時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改革的新阶段,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优化就业政策,为广大就业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广泛的就业平台,成为目前相关部门探索的重点。加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进行转型发展,新时期我国在就业形势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或挑战,具体表现在:

(1)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比较凸显。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供需发生变化,那么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就业结构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力结构调整和产业机构变化之间未能协同的矛盾更加凸显。比如常见的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招工难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没有上升到依靠内涵式发展以及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等发展道路上来,市场劳动力价格低,且没有竞争优势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依然比较粗放,从而导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供给侧结构改革带来转岗就业的现实问题。伴随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进程的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工程有序推进,但是也要看到供给侧结构改革也会导致一些劳动力出现转岗等情况,进而导致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很多的职工需要转岗就业,面临新的就业压力。

(3)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与就业难度大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对科技方面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也要看到科技进步一定程度上在短时间内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中技术性失业情形的出现,尤其是对于劳动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的群体而言,他们对科技进步方面的认知度不够,甚至存在机器代替人工等作业情况,机器人等智能化工具的推广使用,将会导致很多的工作群体面临失业。

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劳动力用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工资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形势不断进行提高,加上国家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中国企业承担较重的社会保险费率,另外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导致劳动群体人数不断减少,进而出现人口红利逐渐衰减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市场形势的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的满足。另外还存在就业质量偏低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伴随国家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城乡差距依然比较大,劳动力就业质量明显不高的局面依然存在。

二、经济新常态视域下我国就业政策的选择探究

为了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公平开放的就业环境,切实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成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业政策进行完善探索:

(1)围绕稳增长与保就业两大基调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衔接机制。当前政府对民生问题越来越关注,一方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经济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对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因此应当围绕稳增长和保就业两大基础从战略发展角度进行统筹规划,财政方面要进一步探索实施扩大就业的财政支持与保障机制,稳妥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实施。同时在货币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扩大就业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引导更多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进一步扩大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当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主动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平台。

(2)完善积极就业政策。政府要发挥有力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就业政策的完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以此为基础出台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的就业政策。要充分结合创新创业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宣传,完善相关的信息发布管理机制,出台更多的创业优惠扶持政策等,从而进一步推动创业质量不断提升,创业规模不断扩大。

(3)深化劳动力市场供给侧结构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障力度。一方面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市场形势进一步围绕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市场活力的释放以及就业保障政策的完善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和政策机制完善,从而更好地为提升劳动者的就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实施多元化的竞争很难就业服务,加强贫困劳动力职业培训,强化对女性群体的劳动技能培养,针对女性创业者等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针对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从而更好地让越来越多的群体通过就业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贡献。

另外还应当全面加强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制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引导企业加强规范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更多的对优秀劳动者事迹等进行传播等,从而更好地引导劳动就业群体努力作为,转变观念,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总之,目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只有不断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才能切实为劳动群体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昌平,汪连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与政策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16(09).

[2]李长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中国培训,2017(10).

[3]彭帮银.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08).

[4]李长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8篇

[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一、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資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人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是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职院校一般的理论课,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体鲜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透过大量纷杂的现象点明本质再回到现象本身,难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经常直接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质疑和问题,现实而敏感,差异性大而又有相似之处。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对任课教师极大的考验,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和重视不到位。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思政课“无用论”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对思政课的厌倦,几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几乎把思政课与“^v^”“无聊”等字眼直接挂钩,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也把思政课归入鸡肋课程行列。第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技轻思政的传统。第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考证侵吞。于是,“形势与政策”课学分少课时少,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大班上课成为常态。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一般归属于三类——带其他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第一类教师能上但不愿上,能否上好还是未知数。第二、三类教师愿意上但很难上好。这三类教师分属不同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三类教师中,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比例高达,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严重缺乏,占比不到7%。这三类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授课任务之余,难以留存科研工作所需的充足时间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精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客观上也制约了教师继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因而导致部分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低下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9篇

一、“学以变化气质”

张载在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合一”说,他说:“阴阳者,天之气也,刚柔缓速,人之气也。生成履帱,天之道也;仁义礼智,人之道也。损益盈虚,天之理也;寿夭贵贱,人之理也。”(《张子语录中》)这里所说的“天”,指“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与人都统一于气,人之气源于天之气,人之道源于天之道,人之理源于天之理。他把“人性”分为两个层次,即“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人性论,从而奠定了他“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的理论基础。关于“气质之性”张载指出:“气质犹人言性气,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气也,质,才也。气质是一物,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气质。”(《经学理窟?学大原上》)在张载看来,“气”扩散开来的状态万殊不一,故人所禀受的“气”也各有偏全,也就使“气质之性”呈现出善恶混杂的状态。“气质之性”中包含着人的生理或生存本能,如饮食男女之类,在一定限度内的存在是正当的,人人皆不可免,但如果不加节制,便会累其心而丧其本“性”。张载认为,“天地之性”是人和宇宙间所有有形之物在成形以前就已先天赋予了的太虚之本然之性,是一种“久大”永恒的纯粹的至善性,是人所有善的道德品质的本源。张载明确提出气质之美恶虽是与生俱来所受的定分,但只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与修养,“学”之不懈,“变化气质”而立于“天地之性”,去其气质之恶与偏,任何人都能成“圣”成“贤”。

二、“礼以持性”

张载认为,“气质之性”向“天地之性”发展的“变化气质”过程就是“成性”的过程,而完成这一过程的主要途径是“礼以持性”或“知礼成性”。在他看来,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内容就是立于“礼以持性”、“养心”、“变化气质”,其核心是“礼”。张载强调:“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经学理窟?礼乐》)他十分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以礼成性”,推行设礼、明礼、守礼。张载很注重“礼”在“成性”中的作用,他的“礼”教观念重视“礼”对人内在道德品行的提升,以达善为本。他认为“礼本天之自然”,“礼不必皆出于人,至于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经学理窟?气质》)同时,他还强调“礼之原在心”,“礼”之体是“天道”自然,而制礼、行礼等“礼”之用。他指出:“盖礼之原在心,礼者,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张载特别强调在贯穿学“礼”、得“礼”、行“礼”等“礼以持性”、“知礼成性”这个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全过程中,应首先“立于礼”,即“立本”、“立心”或“中道而立”,先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学者先有所据守”。“学者中道而立,则有仁以弘之,无中道而立,则穷大而失其居,失其居则无地以崇其德。”(《正蒙?中正》)心有所据守,才能不违于礼,才能“崇其德”,实现“知礼成性”“,礼”立则“性成”,“性成”则“道义立”。

三、“知礼成性”的方法与途径

张载的“变化气质”、“知礼成性”与其修养功夫是紧密相关的,在此基础上,他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有:

1.“大其心”。

所谓的“大其心”,就是以己心而合于“天道”。张载说“: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正蒙?诚明》)在他看来,以“心”统“性情”,只有“尽心”才能知“天道之性”,“心”是一个人识“性”的工具。“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在张载看来,即使个人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等感性认识的“见闻之知”也是非常狭隘的,极容易形成自己的“私意成见”,很影响到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道德教育与修养首先必须做到“大其心”,才能超越狭隘的“私意成见”,达到天下万物有机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张载特别主张,“大其心”便是“平物我,合内外。如是以身鉴物便偏见;以天理中鉴则人与己皆见。……只为天理常在,身与物均见,则不自私”。(《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立诚”。

张载认为,“诚”乃“天所以长久不己之道”,既是个人“尽心知性”所追求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所谓“立诚”,就是通过“穷理尽性”,使个人扫除己私而顺乎“天道”。他说:“‘屈伸相感而利生’,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以伪也。至诚则顺理而利,伪则不循理而害。”(《正蒙?诚明》)人如果“至诚”则顺应了“天道之性”,就具有道德价值。张载把《孟子》“良知良能”说,与《中庸》的“诚明”说相结合,提出“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因而,只有以“立诚”这个“知礼成性”的基本方法,去除个人私欲,才能使个人复归“天地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

张载在《西铭》中明确提出了“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西铭》被认为“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二程集?伊川文集》卷五),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性命之学,忠孝仁义之理。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于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正蒙?乾称》)他主张世人和万物都是一体,都来自同一个“气”,因而应将乾坤当作父母尊长,视天地为自己的躯体与本性,将世人看作自己的骨肉同胞,把万物作为自己的亲密同伴。他将“仁孝之理”从血缘家族拓展到了宇宙天地,提出对宇宙这个扩大的父母也应当像对父母那样同样尽孝道,认为国家社稷是君为父母、臣为家相的道德大宗族。在“民胞物与”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尊高年”、“慈孤弱”的道德要求,主张应将儒家伦理现实化为世人的生活准则,在有限而坎坷的人生中,用道德的自律与践履,达到“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

4.“克己”。

张载认为“克己”也就是“无我”,即人应当“以理义战退私己”,(《横渠易说?下经》)“反归其天理”,以“立天理”(《经学理窟?义理》)而去私欲,不断地克服“私己”、“人欲”和主观偏见,才能最终改变自身“亦是一物”的客体地位,而达到与天地同德的境界。他说:“今见人意、我、固、必以为当绝,于己乃不能绝,即是私己”(《经学理窟?学大原上》),而“人欲无厌,而外物有限”(《学大原下》)。在张载看来,人若徇“私己”、“人欲”,任其发展,则“天理”就会丧失,就必致于行为恶,导致人格尽丧,“天理”无存。这里的“人欲”,除“饮食男女”的本能之欲外,还指人的“利己”之心。这种“私己”之心既违背了“天理”,也必然影响到人的行为价值。因此,必须“不为外物所役”,“不以嗜欲累其心”(《正蒙?诚明》),达到“无物我之私”的道德境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十分丰富,涉及到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理论基础、作用、目标、内容、过程及方法原则等方面问题。张载在他毕生教育教学实践和创立发展关学的学术追求中,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的名句和理念,形成了“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对宋明理学尤其是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做出了极大贡献。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从“天人合一”和“知礼成性”的理论基础出发,以“礼以持性”、“养心”、“变化气质”为其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的摘要内容,以“大其心”、“立诚”、“民胞物与”、“克己”等为其德教育与修养的原则与方法,有效实现了道德教育和修养本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通过其内化功能而“滋养人德性”、“内外发明”、“内外交养”(《经学理窟?气质》),以至“位乎天德”。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对后世的诸多教育家和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更是推崇备至,称赞道“:呜呼!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附录?王夫之张载正蒙注序论》,《张载集》)张载丰富深刻的“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尤其是他对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作用、目标、内容及方法等问题的论述,以及人的外在行为规范化与内在人格的完美化有机结合等观点,对于当代教育尤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10篇

在庆祝中国^v^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v^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中国^v^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阐述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牢牢把握的八方面要求,对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推进“六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00年前,中国^v^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应运而生,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840年^v^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同外国侵略势力和封建统治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却都没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必须找到有先进理论指导、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v^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v^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肩负起救国救民救亡的重任,从此中国人民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v^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v^,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v^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以上伟大历史贡献和伟大飞跃,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v^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v^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v^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对中国^v^成立100周年的纪念,就是按照习^v^的要求,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要统筹推进“六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v^为^v^的^v^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凝心聚力、扶正祛邪,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要固本培元、激浊扬清、立规明矩、以上率下、继承创新,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v^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做结合、以学促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努力使自己在“十三六”规划开局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建功立业。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今天,我们比历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v^为^v^的^v^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11篇

通过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我们党的光荣历史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就我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弄清了形势才能更加体会到国家政策的良苦用心,坚信并支持国家的政策才能缓解形势的紧张。当代我国很多人对国家的某些合适的政策心存偏见,往往是由于自己没有对整体形势有良好的把握而失去了独立辩解政策适合与否的能力,只偏信于媒体或者某一个人的宣讲,导致了很多政策不能一致的贯彻下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浪费。同样,有很多人根本就是对国家政策曲解,对政策心存怀疑,这样社会和国际形势能好起来吗?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更真诚地的去了解形势,理解政策,政府和人民间的关系一定会亲切起来,全中国人才能同心协力,共同朝着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前进。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论》中就明确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时代发展,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例如神舟七号航天飞船飞天成功。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党的^v^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要抓住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以^v^同志为领导核心的^v^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力保发展与生态达到平衡,确保和谐发展。在^v^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大战、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v^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12篇

“一九二一年中国^v^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v^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宣告了中国^v^的正式成立。”这简短的一句话,向我们讲述了一百年前,可是其中传递出来的那种“百年饮冰,难凉热血”之精神,却是在沉重的历史背负下,积淀而来。

过去屈辱的历史不必再赘述一遍,党的付出在今天已经得到回馈。面对危难,有志之士奔走呼告;国人寻求救国之方;中国^v^探索革命道路,找到新方向。终是一个“国”字,将五十六个民族,千万人之家,九百九十万公顷土地紧紧捆绑在一起。郑州,河南,不过是这小小板块中的一部分,不过是历史最悠久中的一小部分。小小一隅,表露出来的是文天祥诗作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v^的“面壁十年图壁破,难酬蹈海亦英雄”,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党的精神,带领我们一路向前,如果不停下脚来回顾,很难让人再提起昨日那一张张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中国的剥削,那一次次帝国主义铁骑的蹂躏。雄师不会再沉睡,因为唤醒它的力量在不断壮大。我看祖国巍巍高山,我看华夏汤汤大河,我看四周芸芸众生。雄鸡独立,华夏不屈,是党的愿景,是党的奋斗之花,拼搏之果。前人奔赴,后人扑继,这样的投入怎么可能会让央央古国,神州大地的五千年被阻隔?“我听见角声振天,战鼓铮铮;我看见厮杀不绝,骸骨森森。”

百年对一位老人叫做期颐之年,对于一个政党叫做风华正茂。百年,正是中国^v^诞生以来的风华正茂。中国^v^百年以来,用一件件大事向我们展示出什么叫做硬实力,什么叫做软文化,什么叫做强精神。什么叫做真担当。

回看这几年我们周围的发展,没有那一步不让人血脉偾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依靠着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也要求着我们有更加崇高的奋斗目标和更加强大的奋斗动力。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如今,重庆在与长江经济带共同发展,成为其中坚力量。

2017年3月,重庆市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供气突破100亿立方米,标志着中国页岩气加速迈进大规模商业化发展阶段,实现了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自主和关键装备国产。这又是一个令世界都为之震惊的成就,我国在能源方面的开发和商业化,不断推动着国家的发展。

如今,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科技水平开始领跑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在先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v^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党和人民一路风雨同舟,这就是我们的道路,在这百年征程里,有风调雨顺,凯歌高奏,也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但不论再艰苦,我们这个民族都从未想过放弃。我们都知道 一个简单的道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路都不忘初心,对人民永远保持赤子之心,砥砺前行,如今,在建党一百周年,同时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的第一小步中,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看看为我们牺牲的先烈,回头望望来路的脚印,今天的一切都是我们党筚路蓝缕的收获,更是中华民族的勋章。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13篇

1.精华摘 要.作为时政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华摘 要”类微视频占据时政报道的大部分内容,主要为主流媒体制作播出新闻的短小片段截取,这类视频往往突出直播内容的重点,抓住关键画面和同期声进行时政信息的有效传达,例如央视“V观”系列.

2.第一现场.“第一现场”类微视频主要为会议或报道现场的媒体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拍摄的微视频,这类视频时长相比“精华摘 要”类更加精简,并更符合新媒体生态.主要是突发现场或关键瞬间的及时捕捉,由于这类“用户生产”的微视频对新闻现场的反应速度更快,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的效果也更好.

3.轻剪辑.“轻剪辑”类的微视频在形式上和视频平台“现场视频+图片+文字+音乐”的视频形式相类似,提倡“轻剪辑+深阅读”的视频理念,往往能通过几张时政图片配以简单的文字吸引受众,并在有限的时长内尽量提升信息的丰富性,例如《^v^》2017年“*”推出的微视频《4年回答60问,感受大国总理范儿》.

7.音乐.音乐类时政微视频因复兴路上工作室的《十三五之歌》一举走红,这类视频通过配合当下的时政热点,用流行的曲风进行歌曲创作或改编,主打趣味性来吸引受众,例如2017年的“*”报道中《^v^》推出的“*”版《成都》.

综上所述,时政微视频发展至今已经能够具备一般微视频的基本特点,并且逐渐在向类型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成为我国主流媒体时政报道的标配和品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时政报道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促进着更加有效、有质量的时政微视频产品的打造和推广.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14篇

一、生命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

现如今大学校园充满着一些负面能量,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发展,采取一些积极而有效的治理方法,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要以学生和广大教职工为中心,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能够具体落实到人、事。以此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才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安全问题才能够减少,大学生受到危害的概率也会随之下降。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持久的开展下去,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校园。

(二)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

在生命视野下,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高校之所以开展一些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在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几乎都与学生的安全有很大的关联,这不仅仅对学生和所在家庭有影响,也给学生的安全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而且高效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够稳定,所以要在合适的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样才能避免一些同性质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社会以及高效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三)对大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具体体现

在生命视野下,能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对他们的极大爱护和关心。保证大学生的安全是高校和国家的责任,这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从各个层面予以高度的重视。国家也颁发了许多规定保证学生的基本安全,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就指出高校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辅导,这也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针对屡次发生的安全问题,政府也多次强调,要予以高度重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这些都是对学生的高度重视,要让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生命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生命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大学校园,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需要解决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基本安全。

(一)认识到位与措施落实相结合

高校应该从生命视野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对于时代的需求。高校的有关部门,要以“安全重于泰山”的态度,对校园安全予以充分的重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将措施落实到位。例如在校园发展资金上将安全防范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安排上实行制度化的措施,这样才能让安全教育充分发展,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安全。

(二)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教育和管理两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共同发展,对于安全教育而言,才是促进作用。因此要达到安全的目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提高思想上的重视,这是在教育上的引导;此外高校要加强对于安全的管理,让学生意识到高校对于安全是及其重要的。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法律采取一些防控措施,这样能够防止学生的犯罪行为。在处理一些校园安全事件时,要按照规则严格处理,不能有所包庇,将安全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

(三)内容拓宽与方法创新相结合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15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且,在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采用有效的引导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有效对策,以期能够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参考。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 现状 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market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ly fierce, and in college students' Graduation number increas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n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refore,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psycholog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effective way to guide,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employment,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steady growth of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through the brief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mproving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mooth progress of students' employment.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y; current situation; factors; countermeasures目前,在市鼍赫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①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时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成为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1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就业期望值较高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认为是精英人才,是天之骄子,因此,这种社会意识使得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心理优势,认为与社会青年相比,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其就业期望值很高。存在自卑心理虽然与社会青年相比,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其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都深受打击,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等,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诸多不顺,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②这种自卑心理,造成大学生缺乏就业的信心,就业竞争力不足,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具有从众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未能认真考虑自己的就业需求、就业方向以及适应能力,盲目跟从其他同学的就业方向,从而给自己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具有焦虑心理应聘是就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应聘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到自己的表现,没有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在就业竞争中,一些大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焦虑心理。③另外,一些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参加招聘会、投简历,并且看到其他已经顺利签约的同学,从而产生焦虑感。具有攀比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例如,比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如果感觉自己找的工作没有其他同学好,就会放弃自己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给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造成不良影响。具有依赖心理目前,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待在家里,让父母帮忙找工作,希望父母能够花钱、托关系帮助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有部分大学生会让父母帮自己投简历找工作,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就业形势严峻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④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有限,供需之间的矛盾致使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观念不合理虽然在原则上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专业,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社会文化制度、就业形势以及家庭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从而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⑤在家庭方面,许多父母可能会以工作稳定、工作地点以及薪资情况等来要求大学生选择工作,在社会方面,受到拜金主义、人情关系等不良影响,许多大学生过度重视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等,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缺乏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目前,由于受到户口指标、跨区域就业等政策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⑥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来突破以往政策的限制,但是,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的理解程度和贯彻程度不同,大学生的自由流动存在着诸多问题,进而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自我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渐增加,以往的精英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教育,而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沦为普通劳动者,但是,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种转变,盲目高估自己的身价,过高期待就业条件,没有正确定位就业方向,从而影响到自己的顺利就业和长远发展。3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有效对策制定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国家应该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⑦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政府应该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断增强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大力支持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区就业,以缓解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竞争压力。另外,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严厉打击虚假招聘信息,建立良好的就业环境,合理优化配置人才资源,以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积极改革高校专业结构就业形势与高校专业设置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立足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等,合理O置专业,夯实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考虑就业形势和发展需求,合理选择职业,以实现自我的长远发展。实践能力较低,工作经验不足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努力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深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准确定位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及时把握就业机会,以确保顺利就业。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专门的发展策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⑨同时,大学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努力克服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以实现灵活就业。4总结总而言之,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持续发展,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此,在就业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应该制定科学的就业政策,建立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以维护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大学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认识自我的发展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长远发展。此文为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团体干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获得省部级立项,项目编号:2016LY500W03注释① 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81-88.② 崔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才智,:190.③ 乌拉,旭日花.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19-21+43.④ 陈慧义,宋歌.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176.⑤ 左莉.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探讨[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⑥ 张丽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渤海大学,2014.⑦ 江滨,王兴国,高原璐.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及调适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11-115⑧ 张婕.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成因分析[J].现代交际,:194.⑨ 王建东.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优化[J].管理工程师,:76-78.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16篇

摘要:回首“”辉煌成就,令人倍感欢欣鼓舞;展望“”规划,未来五年人民生活将更幸福。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圆满的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文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v^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xx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xx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v^、^v^“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xx年一季度的,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从20xx年到20xx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xx年相比,20xx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和,“”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年均降幅为。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亿吨。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xx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累计实现节能量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回望“”,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xx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xx年突破万亿元,20xx年更是超出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xx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此外,“”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xx—20xx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和。从“十五”迈进“”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规划是^v^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xx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xx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xx年末的亿户增加到20xx年末的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xx年的下降到20xx年的,农村居民家庭由20xx年的下降到。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参考文献:[1] 促进“”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v^ ^v^出版社。[2] “”规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v^ ^v^出版社。[3] 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辉煌·20xx-20xx);^v^^v^出版社。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17篇

【摘要】现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开创者,要想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具备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在很多层次及方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存在一般问题,而是很突出的问题,有待于进行提高,如何加强当今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题,也是我们大学生必须直面和接受考验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突出问题;对策;提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考

当前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商品意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外先进技术文化的引入、国内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以后的新观念,新体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及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的问题不可忽视。

1、市场经济在当今新形势的大潮下,在当前带给我们很大的好处,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及正面效应也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是不能忽视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面临的考验,他们趋于功利化。很多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非常明显呈增长趋势,透明的思想上蒙上了浓厚的功利化色彩,在参加活动中抢先是好事但是他们中喜欢当主角的居多,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大有人在,而不喜欢当配角的人就更多了,普遍的问题是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繁琐的事更不愿愿意做重复性、舍不得付出性质的工作。有较强的虚荣心,不重视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兴趣的发挥。在校时往往以追求成绩、学历为最高价值,。毕业时又以自身待遇的高低为目标做为基本价值取向。忽略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

2、思想认识得不到提高,高度不够,导致承受能力降低。加之心理素质较差,如何面对学会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都变成了一种能力。在改革开放快节奏的今天,市场经济致使社会不断发展,如何学会坦然的面对,是考验种种复杂的社会现实导致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很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出现多重心理障碍由于认识水平的高低,有些学生的理想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群体意识,如何发展他们的协调性,提高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容易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感是大学生不能正常工作,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不利的影响的最大原因。

3、成才动机上的个人主义倾向不严重是不现实的。把理想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考虑的是自己的买车、买房等等生活。同学的学习动机不能和国家振兴、祖国强大以及社会发展形成必然的联系,这些都不关他们的事,以自我成才为中心才是他们的思想,自扫门前雪的思想非常严重。为实现自我价值,自己过得富裕是他们的目标并为之努力的而奋斗,上大学的最终目的是拿一张大学文凭,找个好工作。没有这则想的吗?其实有很多人就真是这么认为的

4、语言与行动分离。大学生在高校里面经历了大学系统的教育之后,他们学到了本领有了很强的理论认识嘴上功夫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在进行理论探讨、演讲等方面表现出很高的水平,然而在行动上、具体的体现是什么样哪?说白了就是理论能力强,实际动手能力差。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不注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协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严重,整体意识、协作意识薄弱;在对社会和他人方面不具备奉献精神。比如说现在一些大学生乘公共汽车虽然有让座的。但是这种热情和冷漠比起来还是前者更大一些,中华传统美德在很多大学生生活中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大学生大多都是过集体生活,在宿舍里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其他同学服从自己的意愿,经常由于一些小事而与宿友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很多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可是就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它们就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的自立意识不增强,协作意识不提高总的来说都是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道德素养问题:

1、诚信的问题:作弊,“作弊”不单单在中小学中存在,在现在的大学中更是大学校园中风行的,它们不是一般现象,确实是普遍现象。大学生的“作弊率”比校园手机的“持有率”还要高。现实中,作弊现象在普通高校内普遍存在,拔尖的一些高校也有这种现象吗?回答是肯定的即使是我国最好的学校也不能说没这种现象。抄夹带、传答案等作弊形式是传统的也由^v^秘密行动^v^发展到公开抄袭、而且集体作弊也存在等等,买答案,发短信、带手机甚至找^v^。尽管学校采取了最严厉的处罚措施,但这股风头没有遏制住,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主要原因,也有就是我们教育制度所导致的。

2、自私狭隘的现象:当今的大学生很多不是独生子女的少,过分地溺爱,孩子,而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的教育,对他们提供足够的物质需求,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唯我独尊的性格。晚课的“占座”也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晚自习开始了,人不用到,先拿纸条、书本“占”着座位,那么后来的人只能“望座兴叹”。“座无虚席,人不过半”是更有甚者了,晚自习结束了,很多被“占”的座位却还一直空着。“占座”事情不大,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很多同学对此感到既窝火却又无可奈何。现在一些大学生乘公共汽车有让座的热忱的也不多,从小教科书上灌输的基本美德消失无踪。在宿舍里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大多都是过集体生活,要求其他同学服从自己的意愿,经常由于一些小事而与宿友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我们不能否认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可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措施

1、从大学生刚开始入学就进行思想教育,很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政治理论灌输对大一的学生。通过政治理念的提升,为辨识是非奠定科学而坚实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集感性与理性于一身,培养自律和自主的好习惯,从而塑造完善的道德人格,实现高尚的道德人生。大学生本身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用学会的本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通过学习让大学生他们在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关心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是表现大学生重视个人的价值的自我意识。大学生渴望成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一件好事。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重、发展的一个标志。是人生价值观问题,是自我意识对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多种认识,是认识自己和对待他人的统一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并跟随它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思维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说白了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具体表现为他们对自己的体力、智力、能实际上就是自立意识的成长过程,力都充满信心。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18篇

[摘要]新时期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发展时期,教师和学生都面对着与以往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应进行创新和改革。课程要进行包括线上教学等方面的系列改革,教师要真正适应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新模式,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使课程的教学模式出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2019年长沙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G2019034)

一、引言

目前,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高校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而从矛盾辩证法来讲,课程受到的挑战中也包含着机遇,紧抓机遇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成效。在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线上教学,并且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前所未有的創新,推进该课程教学模式质的飞跃。概言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紧抓全面进行线上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全面加强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全面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这四个方面。

二、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开展线上教学,这是大力推进该门课程改革的契机

三、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充分利用线上课堂将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教授给学生

当前任课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多数教师操作电脑和手机相关教学技术设备能力有待大幅提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依然是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重要障碍。在脱贫攻坚时期,教师应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形势与政策”云课堂,将我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与思政课堂相结合,体现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思政课教师肩负重大责任,每位教师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教学中结合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件开展教学,弘扬爱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使思政课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取得积极的成效,为下一步本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19篇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在这个花果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祖国70岁的生日,能与大家同祝国庆,我感到非常快乐。

在这里,我要自豪地对祖国母亲说:我爱你,中国!啊!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你们哺育了一个多么辉煌的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饮誉四海的华夏文明,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哦,祖国,涓涓流贯的河川是你飘逸的长发,绵亘悠久长的山岳是你硬朗的脊梁。你有满山遍野的宝藏,你有秀丽多姿的山水,你有金碧辉煌的故宫,你有蜿蜓伸展的万里长城,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你还有很多很多……在你辽阔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也曾几经沧桑、几经痛苦,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倍受欺凌与污辱。我们忘不了园明园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v^”的帽子,忘不了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大地在咆哮,黄河在哭泣,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压垮。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的旗帜、戊戌变法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

五四运动的呐喊,中国*的成立,更似惊雷划破夜空。从南昌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灿烂的新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巨人终于又站起来了同学们,我们中国已经很强大,但是不能忘记,我们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国际****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日本对我国的^v^垂涎三尺,更不能忘记,1999年我国使馆的被炸,同胞的鲜血告诉我们: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的诞辰!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之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儿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儿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七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浑神圣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巍峨的群山响应让磅礴的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似乎更遥远更艰难。但是我们都不会退缩不会畏惧我们要大声地对祖国母亲倾诉:我们都是您的十三亿分之一是您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浩瀚辽阔掌心上的一员,对于您我们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是何等深沉炽烈地爱着您,我们是多么想紧紧依偎着您,我们是如何想尽一份力量把您装扮得更美丽!

让我们把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火热的青春,把青春之歌唱得更激越昂扬,把青春之诗书写得辉煌无悔,把祖国的篇章写得雄壮高亢!我们要把科学、理性、勤奋、坚毅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把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涵养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可爱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甘。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20篇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的重要部分和根基,因此,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无疑是夯实顺利贯彻 “四个全面”思想的重点。

何为“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包含两个关键的词汇,一是全面,二是从严,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全面而却不从严,就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假如从严而不全面,难免会有偏差。党的建设有五个方面,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就要从这五个方面进行。

一、思想建设要从严

中国^v^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不管是在革命战争阶段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国^v^一直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事实证明,思想建设是中国^v^的政治优势。就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的原因在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v^同志为^v^的^v^以发展的理念出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这体现了中国^v^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从此,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新时期。

思想建设方面的从严管党、治党就是要求党员必须坚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v^人的精神追求。政治思想上的坚定,最关键的是来自于对思想理论的清醒认识。如果对马克思理论不了解的一些人,甚至是对理论理解不够透彻的党员,很难在根本上能够拥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精神的追求。

二、组织建设要从严

组织建设方面的从严首先重点在于造就和重用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唯有党员素质上去了,思想上才不会产生不良作风,党内发展才能更佳,才能更好的体现中国^v^为人民服务的主旨。其次,党员干部代表了党的高尚形象,也是党的重要脊梁,要起到带头的作用。党员是体现党的形象和先进性的唯一对象,因此党员要以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来约束自己。即“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从入党关口上保证党员的质量,保持党的纯洁性。从而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中国^v^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建设力量,又是主要领导核心,那么党的干部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骨干分子,是党的理论制定者和方针的执行者。因此,管好党员干部,是党要管党的关键所在。组织建设从严皆在重点管理好党内干部,也就是从严治党的重点是从严治吏,以及认真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以下三点即是如何管理党内干部:一是要选人用人关要从严把守,二是要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要加强,三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要始终突出。中央依此要求制定了一些规定和措施,这些规定和措施更好的提高了党员素质,使得真正的人才得到重用,拓宽了上升渠道,纯洁了党员干部队伍。

三、作风建设要从严

中国^v^能够长期作为中国的唯一执政党,来自于党内的优良作风建设。中国^v^的主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执政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执好政。执好政源自党内优良的作风,源自强大的对真理追求的信仰和强大的人格力量。对真理追求的信仰集中体现在中国^v^的正确理论上,即思想建设上。人格力量则体现在优良作风建设上。每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期望能够长期执政,能够长期执政的原因不在于执政党的主观意志。而在于人民的意愿,即人心向背。^v^^v^反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不难看出,作风建设要从严是全面从严治党五个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因此,优良的党内作风建设是在群众面前树立光辉形象的根本。

四、反腐倡廉建设要从严

腐败现象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政党一直存在和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难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v^决心重拳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先后数十名省部级以上高官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查处了许多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党的一系列的反腐行动体现了中国^v^始终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理念,更是体现了中国^v^反腐倡廉的态度和决心。^v^曾明确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v^领导着大局,从严治党的认真落实才能让依法治国有效的推行,反腐倡廉才能更有保障的贯彻与落实。

五、制度建设要从严

中国^v^的自身建设中,无论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还是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都离不开健全的制度、有效的机制作保障。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从严,良好的党内制度能够培养良好的党员。制度是利益和权利的根本保障,中国^v^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党的制度建设从严意味着人民的利益和权利能得到根本的保障。良好的制度能够使党的各方面行动方针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章是我们立党、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在党内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约束力。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贯穿于党的组织和活动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核心。健全的制度能够保障党员什么是能够做,什么是不能够去做。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能够对党员进行约束。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v^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v^自改革开放以来,由革命性的政党转变为建设性政党,但中国^v^始终没有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v^始终代表最广大的人民,始终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经过岁月的沉淀与发展,中国^v^已经成为^v^的唯一执政党。正如伯克所言,“政党是建立在一些人们集体认同的特别的原则之上、以共同努力促进国家利益的联合起来的实体。”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中国^v^由革命时期的革命性政党转入到和平时期的执政党,随着党内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党员工作的条件变化对执政方式产生的偏差影响,对政党的认同产生不正确的认识,由此造成党的执政合法性受到了威胁;其中,一些党员干部生活作风的腐化堕落,致使社会人民群众对中国^v^这个^v^唯一执政党的合法性质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基于当局的政治形式下,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提出,充分彰显了中国^v^直面问题的勇气和魄力。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中国^v^在新时期探索政治合法性的首要选择,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创新。

在当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唯有坚持从严治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党的治理水平,以及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从容不迫的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增进人民的福祉,才能使中国^v^永葆活力,才能更好的体现中国^v^理想的执政理念。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21篇

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22篇

2020年,注定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年。98年的洪水、02年的非典、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国已经经历了许多的灾害,面对这些灾害的时候中华民族从未因为畏惧而退缩。这些灾害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但也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成长。苦痛固然难以承受,但总是有那样一批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带来了无数让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为黑暗中的我们带来希望。

2020年的春节本该洋溢着喜庆的气息,本该与家人们相聚团圆,本该在欢声笑语中将那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饺子还没端上桌,不幸的消息却已经传了过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破这一切。最先开始的地方是武汉,但很快,其他地方也开始出现了病例。随着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的不断攀升,整个中国都被笼罩在一种巨大的恐慌之中。截止到现在2020年6月13日全球累计确诊的人数已达到760万,累计死亡人数达到42万,累计治愈人数达到380万,而中国的累计确诊人数只有84671人,累计死亡人数4645人,累计治愈人数高达79903人。就这些数据来看,中国的防疫工作无疑是最成功的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灾害来临的时候,总有这样一批人奔波在抗疫的第一线,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在人们最慌乱的时候站在了最前面,带领全国人民一同面对这一场疫战。士众一,则军心结,军心结则战无不胜。

钟南山院士是我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为我国战胜非典疫情做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但一场战争的胜利绝不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努力就能够达到的,在非典疫情中,还有许多像钟南山院士一样的人,他们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他们始终把民族放在心中,正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非典疫情结束后,他们便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他们“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正是这些人撑起了中国的脊梁。如今新冠病毒带着更凶的气焰滚滚而来,中国又一次处在了危难之中,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又一次站了出来,由此同时也有了许许多多的平凡人也在为之努力,正如陆游所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无数医疗人员在请愿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他们大多数都是80后、90后,曾经他们被打上非主流的标签,如今他们已成为抗疫战争中坚力量。 他们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时代在不断前行,他们也在不断成长。xxx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就算在如此危机的时刻依旧有许多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医务人员、警务人员、快递小哥,还有那些自愿组织的社区工作人员,正是这些人的坚守,才有了我们安全的保障。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必将战胜这次的疫情。

我们能够抗疫方面取得如此良好的成绩,与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在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 ,万众一心战新疫。武汉火神山医院用了10天建成,从2020年1月24日到2月2日,仅仅10天的时间,这座可以容纳1000张床位的专用医院就建成了。在这10天之中,7500名建设者夜以继日地建设,在疫情最严重的时节,在三班倒的作息之下,终于建成了火神山医院。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奇迹,当整个世界都在为这样的中国速度而感到惊叹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对那些为建设付出了无数心血的汗水的工人心存感激,没有他们的不知星夜的赶工也不会有这样的奇迹,这样的中国速度。

驰援武汉的人员从各个地方赶来,他们日夜兼程义无反顾的奔向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难道不了解新冠病毒的恐怖之处吗?他们难道不害怕吗?但他们深深的明白害怕是最无用的,与其躲在角落瑟瑟发抖,不如背负命运无畏前行。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多数人并不用因为自己没有做什么就感到愧疚,安心呆在家里,不随便出门,保持好自己和家人的卫生,积极配合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这便是我们也能做出的贡献。病毒的研究交给科学家,防疫的工作听从政府的指挥,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干的事。

疫情始伊,在其他国家还没有受到波及的时候中国收到了许多来自世界其它国家的物资支援。俄罗斯、白俄罗斯、巴基斯坦、韩国甚至还有日本以及其它的许多国家都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医疗物资和人员的支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人道主义灾难面前,许多国家都对中国伸出援手,这些帮助都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在中国的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后,海外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就在这种时刻,xxx宣布为83个国家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对善意的及时回报正是中华民族亘古的优良传统。 此举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善意,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好意都能够得到理解,也有少部分国家非但不感激中国,还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孔子说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对待这些不怀好意的国家我们也应如此。中国帮助他们,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的,既然你不领情还诋毁我们,那我们也没必要自讨没趣。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待到疫情散去,春暖花开,我们继续相约。空间阻挡不了情亲,时间冲淡不了友情,灾难更阻止不了爱情,相信来年的春天一定会更加的美好。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23篇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思政课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它对于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取向,将产生极大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谈谈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与同仁探讨,以求得廓清教学中的一些是非曲折。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观价值取向

一、探讨的缘由

就一般而言,“价值”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关性,是客体所具有的属性及其对主体而言的意义.教育的价值是建立在教育的本质特性基础之上的,是教育对于主体的存在和发展而言所具有的意义。追求价值是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的驱动力,而且教育教学还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这不仅意味着教育教学的内容本身是具有价值的,还意味着我们对教育教学活动存在一种价值期待,希望能藉此实现我们在某一方面的需要、利益和追求。

因此,如果没有动态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没有存在于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整个价值系统就会成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课程的真正价值也就无法实现。而很多老师没有重视这一点.

二、教学实践中形成“基础”价值取向的依据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理论武装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理论认识、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根源。因此,培养怎样的人才,培养这些人才具有怎样的素质品质,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教学中价值取向的形成必须充分体现这一基本目标,并由此出发形成一条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线索。新课程在展示其全新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安排的同时,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础”课程教学中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教学的至高宗旨是以此为方向引领学生的思想、观念,并进而引导其行为。这一方向既要落实在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的教学中,也要体现在法律修养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避免具体地、逐个地讲解法律条文。可以说,政治性与科学性共同构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程生态”,政治性是其根本方向,科学性则是其生命之源,新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形成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要做到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必须把思想、道德、法律领域社会性的要求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内在需要,事实上,在这些领域的社会性要求中包含着许多对于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性生存等方面内容的关注。因此,我们的理论教育一定要紧扣学生的现实生活,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分析学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深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思想实际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唤起并引导学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把规范领域社会性的要求放到社会实践的情境中去体验,才能形成学生在实践中遵循规范的心理基础,并成为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

(三)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取向

“新教材从社会秩序结构的角度,把这个法哲学、社会哲学中的问题以全新的面目展示在我们面前,把思想、道德、法律放到社会规范的层面上让我们重新认识:思想、道德与法律都以社会为其发生的基础,它们在内容上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在实施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立足于社会、历史经验和现实的基础之上,共同构成影响社会秩序的要素;它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综合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来形成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特定的社会秩序。可以说,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取向,是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四、以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来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笔者以为,在教学实践上尝试以下方法,将有益于促进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案例导入法。在强大的理论逻辑下凸显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内容体系三大组成部分均具有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现实出发,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转化设计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人入胜的案例,把案例分析作为实施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这一过程也是把抽象的理论还原到丰富的实践中并从实践中提炼和升华理论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具体生活来观察、分析他们的思想、行为的根源及其与规范、理论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挖掘的问题和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积极地融入到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第二,专题研讨法。新课程内容体系的各个环节之间既有一致的精神相贯穿,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我们可以以这些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题。以“爱国主义”的教学为例,“国家利益”是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教学中首次引入的概念,我们可以在“做忠诚的爱国者”一节中设置“国家利益”专题,列出“国家利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国家利益的判断依据和分类”以及“国家利益的实现途径”等专题,在研讨中把教学要求落到实处。

第三,对话教学法。对话式教学在德育领域并不是一种新方式,我们可以把事先设定的“案例”和“专题”作为对话的主要内容,通过充分展示价值公理、展示冲突和差异,使学生逐步形成共识,并由此在思想情感上、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上不断走向理性与成熟。总之,在”基础”课中,讲清并正确处理好价值取向问题,是决定这门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它,不然的话,我们必将为自己的失误而埋单。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24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bai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已意识到,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文化背景;文化障碍;价值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也随之相互交融,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下面的案例就从多侧面体现了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

康沃公司是加拿大一家生产印刷设备的公司。公司派两名商务代表到中国江苏省上海北部的一座小城与一家印刷设备公司谈判。公司总裁查理波顿和市场主任菲比瑞内斯同行。之前该公司从未向加拿大境外销售过设备,两人对中方对他们的热情款待非常高兴。李经理亲自到上海机场接机,然后行驶九十公里开到小城,安排他们住在一个新建的宾馆里。几小时后主人盛宴招待他们,并有很重要的政府官员出席宴会。这种红地毯式的接待令他们对销售前景十分乐观。

第二天上午是观光。他们迫切地想开始谈判,但午饭后却让他们休息。下午一个会说英语的公司雇员来告诉他们说晚上将安排他们去看歌舞演出。第三天终于可以坐下来谈判了,进程非常缓慢。双方先概括介绍自己,加方认为这与销售毫无关系。中方提供翻译,虽然翻译的友好使加方感到很舒适,但翻译环节使沟通缓慢。中方还花大量时间谈论之前曾来过小城的加方贸易代表并问及他。波顿从未见过这位贸易代表,所以无话可说。当轮到加方进行陈述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竟有十个中方代表隔桌相坐。中方代表不停地微笑并点头赞许。波顿和瑞纳斯准备了充足的数据并有力地证明了五年之内他们公司产量将会翻一倍。最后二位满怀信心地返回了宾馆。

第二天中方代表又增加了四人,并让他们再次解释已经陈述过的事情。他们开始觉得沮丧。中方让他们解释有关技术方面的微小细节。加方两位代表均未涉入如此高科技的技术活动,这是此设备的核心。加方代表尽其所能地解释完后,疲惫地回到了宾馆。

第二天中方代表中的一员指出他们所陈述的内容与他在加拿大时生产总监工程师所说的不一致,中方抓住这一点不放。午餐时加方代表迅速向加拿大发传真索取细节和解释。下午的情景令波顿和瑞纳斯有点不安。谈判过程中一位中年女匆忙进入谈判室与中方谈判领导耳语,随后他立即起身离开。没有任何人对此做出解释。

第二天加方收到了传真,谈判就昨天的问题再次进行了讨论。进程十分缓慢,中方很欣赏加方产品的高质量,但担心一旦产品损坏,他们不会维修。他们希望加方提供维修培训服务。加方提出如果派专人在中方工作数周或数月将会增加巨额开销,他们认为设备不会有问题并且中方完全有能力维护此设备。

最终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价格。这是最艰难的阶段。中方要求打折20%。加方认为这种谈判过于粗暴,他们坚持原价格,并认为此价格非常合理,但在滚筒部件上可打3%的折扣。

尽管之前加方代表听说在中国谈判会很费时间,但他们认为一周的时间是足够宽裕的。但时间飞逝,再有两天他们就要回国了。他们开始询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双方达不成协议,他们需要再就什么问题做进一步讨论。最后的谈判过程中他们竭力使中方讨论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但中方似乎并不愿意这么做。

第二天下午告别宴会开始之前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价格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付款方式没有解决,这是难以解决的难题,中方不能保证付款计划,因为这要由市政府最终决定。尽管如此,李经理还是微笑着提到了今后的合作,中加双方过去的友谊,以及他们从加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再次签了九个月前已经在加拿大签过的意向书。加方代表失望地回国了,但还希望双方通过传真或邮件进一步讨论销售事宜。

两周后,加方惊愕地得到消息:中方已经从日本生产商手中买下了此设备。他们的设备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是什么使谈判失败呢?

二、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单一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也是可以准确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谈判则具有不确定性,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进行的谈判行为。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下面就案例中谈判失败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国人注意培养关系

中国人谈判焦点不在于谈判主题,而在于建立长期合作的人际关系。因此,谈判初期双方谈论的内容涉及宽泛的议题及社交活动,直到彼此建立相互信任、增进相互了解之后才进入谈判主题。而对西方人而言,谈判焦点就在于实质性的内容,在于交易,而非人际关系。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看重感情和人情的。一方面,这源于中国人古老文化和和谐相处、友好往来、团结共事、合作互利的精神和观念。这种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有利于交往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对商人说来则有利于交易的成功。从这方面讲,这种观念和行为有其有益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求人办事总是礼数先行、中国商人与他人谈生意之前总是先宴请对方的原因。

利奈尔•戴维斯说得好:“在宴席上,人们常常谈论食品,交换一些十分正式的、表示敬意或友谊的词语。从低语境文化的视角出发,人们所谈论的事都不是与个人有关的,也不含有多少信息。人们只是在比其他场合更为精确地遵循一套礼仪规范。这包括彼此敬酒,同时使用一些与相互关系和当时场景相适宜的套话。……交谈是愉悦而轻松的,来自高语境文化的赴宴者将此情景解释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到可以开始谈生意或谈完生意的地步了。”

“合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文件类型。对于西方人说来,合同的含义全在于文字之中。在签署合同之前,一位西方人肯定会审读小号字体印刷部分,这意味着他会十分仔细地关注合同细节以确保没有不利的条款隐藏在用以撰写合同的专用法律术语中。一旦表示赞同,合同就将牢牢约束签约双方,即使签约之后发生了双方都未曾预料的事也不可违约。例如,假如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其中一方因此而遭受损失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签约方不会把它当成更改合同的理由。这种态度对于来自高语境文化的签约方却似乎是不公平的,后者总是习惯于将情景事态的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假如一个西方人从合同中获得了超过他事先预料的利益,他仅仅会认为他一直是好运相随。假如他亏损了,他就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佳。”

“假如签约双方有了争议,则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就会竭力通过参照合同条款来解决分歧。而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则会更有可能在精确的合同条款之外去考虑公关因素和情景因素。事实上,对于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说来,情景因素要比严密的合同条款更为重要。”(Davis, 2004:68-69)

从上面这段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制观念很重的西方人与人情观念很重的中国人之间在处理彼此关系和相互纷争时的巨大差异。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在保留人情观念中有益因素的同时,正在努力摒弃那种有害的极端人情观。

(二)西方人注重时间和效率

西方人在历史上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科技和经济都较为发达,至今生产力水平已有了迅猛的提高,每一分钟都意味着新的产品问世、新的价值产生,由此而形成的快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使他们深切感到“时间就是金钱”,而无休无止、尽最大可能地追逐利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为此他们必须要节约和利用分分秒秒,去创造最大的价值,故而他们看重和珍惜时间,认真对时间进行规划安排,也十分守时。而东方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长期的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导致其生产和生活节奏缓慢,尤其因他们相对更重视形式、礼仪,不惜在繁文缛节上花费时间,因此他们远不如西方人那么珍惜时间,守时观念相当差。约会时间、计划安排等常常随意变动。对此,萨莫瓦评论道:

“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来的时候,有关时间的观念和实践的运用也颇具有重要性。大多数来自西方文化的人是依据线性空间看待时间的。我们是受时间约束的。我们的时间表和工作日程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德国人和瑞士人的时间意识甚至比我们还要强。对他们说来,火车、飞机以及一日三餐都必须始终准时。但有很多文化并非如此。在他们看来,是活动而非钟表决定人们的行动。” 

(三)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不同

西方人特别尊崇个人主义,这源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以及财产的私有制观念。美国学者萨莫瓦说:“来自非洲某些国家或地区、古巴以及中国的人多半会认为,企业以及生产手段应当归国家或人民集体所有。另一方面,一些出生在美国或加拿大的人从小到大都会认为,生产手段应该归于拥有唯一业主身份的个人所有,要么归拥有共同业主身份的几个人所有,要么归合股经营公司的许多人共同所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为赚得尽可能多的资产和钱财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从而逐步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主义”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个人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信条,即个人的利益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观、权利和职责都起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个人的隐私性。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个人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个人的权利、财产、隐私、事业、目标等被摆在他人、集体、乃至国家之上,绝对不可分侵犯;而集体或团队的意识则相对淡薄。

集体主义,又称集体本位、集体意识或团队观念,是指看重集体利益、重视集体力量、强调集体作用、主张依靠集体、注重协作配合、提倡团结奋斗的观念。一般而言,贫穷落后的国家 (尤其是非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民族或种族通常都崇尚集体主义精神,甚至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非洲裔美国人也尊崇集体主义。据Triandis估算,全世界70%的人口生活在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文化中(Triandis, 1990:48)。这或许是由于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滞后不仅造成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导致个人的能力与机遇的极大缩水,使得个人无论是与自然作斗争,还是谋求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都更加依赖于国家、他人或社会组织的集体力量。

在中国,数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特别是儒教、道教以及佛教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尊崇“天人合一”、注重人情亲情和团结友爱的传统,是导致中国人看重和依赖家庭、团体和社会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民族、国家拥有不同程度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观念,这同样也表现为一个连续体,有些国家的人个人主义意识更强烈一些,有些国家的人则集体主义思想更浓厚一些。其中,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个人主义观念越强烈;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其集体主义意识越浓厚。

三、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意识到,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在单一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也是可以准确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谈判则具有不确定性,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进行的谈判行为。首先,我们应正视并承认本民族以外的种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继续弘扬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风土人情,并虚心学习乃至接收吸纳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其次,深入了解、认真研究其他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找出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异同,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内在规律,掌握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知识、技能及正确策略,恰当运用这些技能与策略,在跨文化商务谈判过程中获得成功。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25篇

从2019年12月8日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到疫情的全面爆发,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正值春运,喘息之间疫情如洪水猛兽蔓延于全国。顿时人心惶惶,武汉为中国而封城,形如孤岛等待救援。这里是病毒肆虐的地方,更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一、抗击疫情,全球支援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公共突发性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肆虐,被禁足的假期里红色的疫情标记逐渐蔓延开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便在这新年钟声敲响的之际,悄然爆发在每一个普通、平凡的中国人身边。

这是一场人民的战争!疫情无情,人间有爱。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共克时艰中牢铸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形成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同舟共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但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不会忘记来自世界各国的守望相助,收获了来自全球的支持和援助。来自全球170多个^v^和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向中国领导人来函致电、发表声明、表示慰问支持,并积极评价中国为抗击新冠疫情所作努力,我国科研队伍很快分析出毒株并向世界分享。

多国领导人在疫情期间访问中国,表达了对中国抗击疫情的信心和支持。来自多国及国际组织捐助的疫情防控物资源源不断运抵中国,送达国内最需要的地方。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2、全球抗疫,中国支援

我们在疫情发生发展之际,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防止疫情蔓延。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为人类最终战胜新冠病毒疫情注入了信心。

与此同时,中国在自身抗疫吃紧的同时,仍彰显大国担当。向遭遇疫情的各国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并引经据典为他国加油打气,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积极姿态。

中国作出的巨大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中国人民展示的必胜信念和团结奉献精神,中国为保障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的积极贡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重要实践。

不仅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树立了典范,也为国际社会应对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继续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决胜攻坚,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的前提之下,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在整个疫情防控国际化合作中。一直做到信息公开透明。^v^主席会见世卫组织总干事,与多国领导人通话,及时分享病毒基因序列。其次,提振战胜疫情的信心。^v^以自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辛努力向世界各国表明,只要措施正确,疫情可以遏制。

^v^主席从通电话到会见会谈、从致慰问电到给外方友好人士回信,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出了生动诠释,为人类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注入了信心。再次,重视国际合作。^v^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国际卫生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周边和有关国家密切合作,分享防控措施和研究成果,邀请国际专家并肩工作,加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联合研发工作。

三、守望相助、同舟共济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人类都是“当事人”,绝无袖手旁观者。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应携手同行、守望相助,同呼吸、共命运,形成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韩国总统文在寅第一时间发出“助邻即助己”的兄弟情义,也正体现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德国中学生《让世界充满爱》的温馨传递,拉进来彼此的距离;日本友好人士“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肺腑之言,让我们为之动容。

同时,在各国面临困境的时候,中国慷慨解囊,“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铁杆朋友,风雨同行!”“团结就是力量”“青山一道,同担风雨”“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一句句印在援助物资上的话语、寄托着中国人民支持与祝福的话语被运往世界各地。

这时新时期、新环境、新挑战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好的实践证明。历史将铭记的不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仅有中国人民抗“疫”斗争的众志成城和英勇顽强,也有各国携手合作应对危机的同舟共济和共同担当。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与病毒较量,人类必胜。人们需要总结经验,珍视抗击疫情中凝聚的全球力量,也需要检视不足,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携手抗击疫情,必将为人类文明之光增添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能量。人类面对像新冠肺炎病毒这样的共同威胁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我们坚信,只要世界各国团结一心,精诚合作,人类一定能够经受住这次疫情带来的考验与洗礼。国际合作的举措越多,国际合作的能力越强,国际社会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就越近一步。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26篇

学习形势与政策已经有三个学期了,虽然这个学期的课较少然我们感觉意犹未尽,但我的收获却很多,尤其是在一些现在很敏感和热门的话题上有了很多新的看法。并且是我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对问题的见解也更加客观。

这学期的形势政策课涉及到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老师通过滔滔不绝的讲述和丰富多彩的素材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真正思维活跃的人的不凡表现力,课堂上老师精选的视频内容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那些大师级人物通过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来看待一些国内国际的重大问题,并将这些观点讲述给我们,我们的思想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进步。

形势政策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解当今局势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复兴。首先,社会的大发展早以成为决定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又是受社会的大环境影响比较大的群体,我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受到这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我们将来毕业首先影响我们的就是找工作的问题,这就是由当今国家的经济形势决定的,再一个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住房问题,这更是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因此学好形势政策,关注国家当前的大形势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事。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利用形势与政策的导向作用,把握住当前的发展方向,让其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和能力。

马上我们就要接过上一辈人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我们抱着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只能是十八世纪的东西,而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同时也让我们国家与诺贝尔无缘的宿命一直持续下去。当今的世界时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形势与政策然我们紧紧抓住世界变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为我们了解国家和世界的新形势是很有帮助的。就拿老师讲过的一个国际货币形势的问题,当前的美国作为一个唯一的超级大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解除,于是想着将这一危机转移,在多次要求中国提高货币汇率无效的情况下,竟然大量印纸币是自己的汇率降低丧失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感。这将会导致世界新一轮的经济形势动荡。此时的形势与政策课便发挥了它紧紧把握时代动向的特征,老师及时将这一信息给我们讲述,让我们了解了这一关系国家和我们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前的领土争端问题,xxx成为每一个人心中最关心的问题,并且当前也有很多的问题出现。很多人走上街头参加了反日游行,然而在和平的示威过程中却发生了很多然我们伤心的事。很多人在游行过程中没有能够保持理智,做了很多伤害这次游行本意的事情。而作为思想比较激进的大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比较不安的年龄阶段,有一定的激情是很好的,但是这些都必须建立在不违反法律,不破坏公众利益的基础上。这些东西在形势与政策课中便的到了很好的阐述,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爱国要在理智的前提之下。此时,形势与政策课便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形势与政策就是引导当今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的很好的形势。他对于提高当今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大局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27篇

摘要: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打赢脱贫攻坚对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现梳理了辽宁省朝阳市西大川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并深入挖掘了致贫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加快推进光伏项目进度;扶贫先扶志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推进的作用。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准脱贫;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辽宁省朝阳市西大川村2015年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该村下设七个村民组,人口476户共1703人,其中党员51名。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户共76人,其中低保户14户共26人,五保户10户共12人,一般贫困户16户共38人,已于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其中,2016年脱贫14户共18人,2017年脱贫28户共59人,预计2018年脱贫6户共11人,2019年脱贫4户共10人。该村现有耕地面积2135亩,林地面积万亩,以种植业为主,发展落后主要因为土地少,人均耕地仅为1亩,并且土地贫瘠,多为旱地。种植业以玉米为主,品种单一,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产量波动大。且可选择性产业少,农民收入渠道狭窄。导致该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劳动力、重病大病患者和残疾人较多,据统计,该村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达82%。

二、扶贫主要举措及成效

十八大以来,西大川村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脱贫攻坚工作相关精神,立足本村实际,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实施的扶贫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康扶贫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患病人口进行疾病筛查,分类救治,符合救治条件的扶持对象享受入院治疗零负担兜底政策。对患慢性病的贫困户实行一对一签约服务和帮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扶贫政策落实之前,许多贫困户身患疾病却不检查、不治疗,带病生活,目前这种情况已得到极大改善。二是残疾人帮扶方面。对有康复需求的扶持对象,提供签约服务,使其免费享受精准康复等有关服务。一、二、三、四级残疾人,可享受每月70元的生活补贴。一二级残疾人,可享受每月55元的护理补贴,为建档立卡参加人免费发放各类辅具。三是产业扶贫方面。2015年之前,西大川村集体经济薄弱,仅有一個硕丰果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除此外无其他产业项目。2015年合作社成功注册了“大川村”大枣商标,初步形成了区域品牌效应,实现了统一经营、统一包装销售,合作社转亏为盈。另外,西大川村于2016年通过协调大户创办了凌源市大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利用本村资源优势,积极培育食用菌种植基地,创办了“脱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十余人就业,通过蘑菇采摘、菌棒整理等工作,人均实现增收60元/日。此外,还能获得人均分红收入600元/年,使贫困户年收入明显增加。

除以上主要扶贫措施外,西大川村还积极协调就业岗位,其中村镇两级为贫困户提供草原沙化管理员公益性岗位两人,每人每年增收5300元。植树造林工程吸纳贫困户两人,每人每日增收80元。结对帮扶人介绍到饭店工作一人,每月增收3500元,介绍到碳棒厂工作一人,每月增收4000元。

通过几年的努力,西大川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西大川实现了村村通、村组通、组组通。以前村民深受出行难这一问题的困扰,遇极端天气,道路泥泞,交通不便,水泥路建成后,路面平坦整洁,村民出行得到保障。第二,西大川村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两年进行危房改造23户,贫困户安全住房率已达到100%。水电方面,到目前为止,村内所有住户均实现生产生活用电便利、饮水安全。第三,村内患大病的村民得到有效救治,患慢性病者得到长期治疗,且该村在2017年新建卫生室120平方米,实现了治疗室、诊室、处置室、药房、档案室^v^五室分离^v^,运行良好、效果较为显著,极大改善了广大村民的就医环境。

尽管西大川村近年来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村容村貌变化明显,但村内病残率较高,贫困人口劳动能力弱仍是主要困难之一,因此发展壮大村集体,为贫困人口提供稳定的收益保障以及易参与的工作岗位是解决这一困难的主要途径。为此,该村2016年组建了食用菌合作社,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帮助大户协调贷款40万,进一步扩大了食用菌的生产规模,通过合作社分红,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到目前为止,已有27户受益。

三、脱贫攻坚的难点

(一)因病因残致贫者多

对于病人、残疾人而言,其日常生活需要家人照料,因此,对其家庭来讲,不仅是缺失一位劳动力,整个家庭都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影响整个家庭正常的生产活动。面对劳动力的不足,部分贫困户通过雇工形式种植玉米,但其生产成本显著提高,按照一般水平计算,种植玉米的生产成本平均每亩增加143元。另有部分贫困户不舍得雇工,继续依靠紧缺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但受其精力、体力限制,无法做到精耕细作,对农作物的打理较为粗条,导致亩均产量、质量明显下降,进而影响收入水平。对于此类因病因残致贫群体的家庭而言,严重缺乏劳动力,即使提供就业就会,也是力不从心,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因病因残群体较多,缺乏劳动力是目前西大川村所处的主要困境。如何通过产业带动此类贫困户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是西大川村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二)后续发展难以推进

西大川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整体来说进展顺利,并且成果显著。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通水通电、水泥路、安全住房全覆盖、基本解决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但依然存在返贫风险,为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西大川村依靠双轮驱动脱贫,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二是增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支持引导贫困户自主就业创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合作社为主要模式,完善现有合作社,使其运行更加规范,进而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贫困户增收。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受现有困难(病残群体较多,无劳动能力)的消极影响较为严重,贫困户劳动能力的不足,极大地阻滞了这一工作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但与贫困户现状脱轨,即贫困户仅能享受基本的生活设施建设,对生产设施建设,由于劳动力的丧失,缺乏应有的使用率。如何克服贫困群体劳动力不足,充分利用好国家、政府前期工作成果,使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于本村产业的发展,对贫困户发挥最大造血带动效应,促进脱贫攻坚后续工作的顺利推进,是西大川村需要解决的另一难题。

四、解决困难的创新性做法

(一)发展优势产业合作社

2015年,西大川村一大户自己创办食用菌棚,培育、经营食用菌。2017年,该村帮助大户协调扶贫贷款40万元,以金融撬动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目前,菌棚占地45亩,在使用的菌棚43个,每个菌棚平均能放置9500~9600根菌棒,每根菌棒能产两斤左右的食用菌,食用菌市场价5元/斤。培育菌棒的过程并不复杂,大户从河北购买菌棒材料,后期放在冷棚中定期注水,不使用任何其他药物,一根菌棒平均一个月收获一批食用菌,使用寿命在六到七个月,即一根菌棒能收六到七批的食用菌。食用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不苛刻,5到25摄氏度是最适宜温度,32摄氏度以上才停止生长,基本每年的小雪到开春是食用菌的歇活期。目前市场上的食用菌供不应求,个体来收并卖到冷库。河北省平泉食用菌有限公司曾想长期下订单出口韩国,但因产量较小,未能达成,进一步证明食用菌的销路很广。整体来看,食用菌产业属于西大川村的优势产业,一方面,村中已有农户在早年间接触过食用菌产业,对食用菌的培育环境和方法都有详细的了解,村级无需再投入资金邀请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食用菌产业本身的经营风险较小,对温度的要求不苛刻,不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培养方式简单,无过于复杂的技术要求。最后,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较大,前景可观。

目前西大川村贫困户以两种方式参与到合作社中,一种是打零工,工资50元/天。因43个菌棚中的食用菌分批生长,每个时间段都需要人工来完成采摘、集中打包等工作,歇活阶段也需要工人收拾菌棒,所以不会出现长期无活可干的情况,对于那些家中有病人,家庭需要照料的贫困人口来说,村内合作社为其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加之菌棒合作社内的工作较简易,贫困户无需花费时间学习,省出很多时间照顾家人。另外,村内消费水平较低,50元/天的工资虽不能解决大问题,但基本满足每日基本生活花销。另一种是享受食用菌的利益分红,600元/年每人,村内贫困户大多因生病或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除国家给予的补贴以及种植收入外无其他收入来源,合作社的分红使每户贫困户实现2000元/年的增收,且西大川村的食用菌产业风险小,市场供不应求,菌类有益身体健康,在现代人们追求健康饮食的大环境下,该产业具备一定长久性,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目前西大川村已有7人常年在菌棚打工,20人参与到分红,带动效果较为明显。

(二)“村村互助”带动贫困人口

牛营子镇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上级拨付扶贫发展资金,通过郭家店村利万家果蔬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带動本村脱贫户5户共8人,每人年利益分红400元。通过白尺沟村粒万金合作社发展肉食鸡养殖项目带动本村脱贫户28户共57人,每人年利益分红400元。2017年,通过牛营子村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带动本村脱贫人口28户共57人,根据项目收益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差异化利益分红。这种借助其他村优势产业的做法值得借鉴,对目前的贫困村现状而言,要想同时做好几项产业并不容易,也不现实,某些产业虽不适宜本村发展,但对其他村而言却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村与村之间可互相帮助、协调发展,将产业做精比做多更有效果。

五、思考和建议

(一)初步思考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已陆续得到保障。住房安全、出行方便、饮水安全,看病、上学均有保障。目前造成贫困人口贫困的原因可从两方面总结,一方面,近年来扶贫力度的加大,使部分人产生可以享受“免费午餐”的错觉,劳动不积极,脱贫不主动。对于这部分人,村组织与上级领导应共同采取制约措施,做贫困人口的思想工作,争取转变其思想。另一方面,贫困由个体自身的身体健康因素造成,此类群体占比较大,为该类群体提供稳定的收入支撑合情合理。经过调研,各村级最普遍的做法是建立合作社,发展产业,让贫困户享受分红,有些村庄采取土地流转与分红两种方式叠加,有些村用扶贫资金帮助大户建立合作社,采用金融撬动的方式给贫困户分红,有些村用扶贫资金建立光伏电站,产生收益后给贫困户分红。建立合作社是见效较快的方式,通过合作社分红,可实现贫困户年增收600元到1200元。在扶贫工作的推动下,很多合作社被重启或新建。但任何事情均有两面性,合作社分红好的一面是各村开始致力于扩宽村民的收入渠道,给村民寻找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这不仅是对贫困人口的帮助,对一般户等其他村民也是利好,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发展产业最重要的是可持续性和盈利性,适合本村及利润可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是好产业。但目前很多合作社的建立仅仅是为了完成脱贫任务,分红靠扶贫资金,其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二)建议

1.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西大川村发展的食用菌棚合作社是值得借鉴的经验。首先,食用菌产业是西大川村早在2014年建立的,村里大户有一定的经营经验,对食用菌的生长环境以及市场供求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发展村里原有的产业不仅相对简单,而且效果明显。其次,食用菌产业本身的风险低,对培育技术的要求不高,成本相对较低,食用菌使用的冷棚相比暖棚结构简单,建造容易。最后,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量大,即可在国内出售,也可出口国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助力脱贫攻坚。牛营子镇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上级拨付扶贫发展资金,通过郭家店、白迟沟等村的合作社带动西大川村贫困户,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本村贫困户并非仅由本村产业带动,也可通过上级政府的协调,由其他具备特色产业的村子带动本村贫困户发展。这对其他村子而言,可谓是资源的共享,好产业就是好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村民利益最大化。

3.加快推进光伏项目进度。西大川村所处位置日照充足,年日照数达小时,拥有充分可利用的太阳能。集合光伏项目的风险小、收益高、环保等优点,西大川村应抓住机遇,发展该产业。据了解,西大川村正在洽谈6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预计占地4100亩,投资四个亿以上,但此项目受基本草原和公益林占用审批手续制约,进展缓慢。

4.扶贫先扶志。对于个别贫困户脱贫意愿不强的情况,要多措并举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一是继续开展“比干劲、奔小康”活动,对通过自身努力成功脱贫致富户给予物质奖励,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争脱贫的社会氛围。二是对村规民约进行必要的修改、明确,加强对不赡养老人等不良行为的惩治。三是提高各级司法部门的参与,介入赡养老人问题,通过通报公职子女单位、司法部门约谈、法院快审快办快执行等有效手段,匡正社会风气。四是区别发放扶贫项目利益分红资金,以劳动补贴的形式发放,对于有劳动能力而不劳的贫困人口停止发放,鼓励贫困人口勤劳脱贫。

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2]陆益龙.构建精准、综合与可持续的农村扶贫新战略[J].行政管理改革,2016(2).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28篇

摘 要:文章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预习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大学物理实验预习MOOC的设计策略,并分析实验预习MOOC的实施效果,以此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实验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提高实验预习效果,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预习MOOC;高校

“大学物理实验”课是高等学校理工科类专业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为提高物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国内各高校在物理实验课程设置、内容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推出多项改革措施,比如开展分层次教学、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等等。但从物理实验课的学习环节来看,一般包括课前预习、实验观察、操作、测量、数据分析处理和完成实验报告等环节,其中课前预习是首要环节,并且对后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应当重视实验课的预习环节。

一、“大学物理实验”预习现状

课前实验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实验涉及的物理理论方面的知识,掌握实验原理、测量方法,熟悉实验装置的结构、调整方法,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等等。但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只是将上述内容抄写在预习报告上,并没有真正领会、理解实验内容。这种现象不仅在我们实验室出现,在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2-3],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习兴趣不足。非物理类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实验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因此对“大学物理实验”投入的学习精力较少,写预习报告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

2.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遇到学习难点不能及时得到教师或其他有效的帮助,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出现厌学情绪,导致终止学习。

3.学生的物理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不同,教師为学生提供的预习资料只有教材,而教材受篇幅限制,对实验背景知识、实验装置、仪器内部的详细结构等内容不能作详细介绍,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预习情况的评价方式,一般是通过预习报告来判断,而不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达到预习的目标,这也是导致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抄写教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大学物理实验”预习MOOC设计策略

中设置的每个实验项目,都对实验背景知识及实际应用方面作了介绍,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前景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生动的认识,弥补了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中对实验装置的整体结构,仪器内部构造细节,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等内容,通过图、文、动画等多种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预习起来会比较轻松,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将每个实验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都拆解成多个短视频来讲解,每个视频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学生只需花费几分钟时间就可以预习一个知识点,学习时间灵活,并且对不清楚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利于巩固知识,提高预习效果。

中设有章节测试,帮助学生了解预习的效果,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反过来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在线下的实验课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学习平台设有讨论区,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习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布置思考题,使学生明确预习要点,比如在等厚干涉实验中布置的问题有:(1)什么是光的相干条件;(2)如何利用牛顿环获得相干光;(3)什么是等厚干涉、牛顿环干涉条纹的特点;(4)测量平凸透镜曲率半径的测量原理及方法;(5)什么是逐差法、为什么要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6)读数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这样的问题设置思路是先介绍实验涉及的理论背景知识,然后引入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最后是实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这样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厘清预习思路,明确知识点,对实验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这样的问题也可以在线下实验课堂上进一步讨论,教师通过学生回答的情况可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然后再评价学生的预习成绩。这样,学生的预习成绩不仅看学生写的预习报告,更看重学生实际预习的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预习。

三、“大学物理实验”预习MOOC实施效果

黑龙江大学在2018年开展了引进优质MOOC活动,并引进了国防科技大学何焰兰教授的“大学物理实验”MOOC。由于各学校开设的实验题目、实验内容及使用的设备等有所不同,其中有6个章节中39个视频内容与我们的课程内容相近,可直接使用;实验室自己制作的课程内容涉及8个章节22个视频和6个章节测试。黑龙江大学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预习MOOC有10个章节,64个任务点和6个章节测试,内容主要包括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方法和9个实验项目(力学、电磁学和光学实验),实验内容基本涵盖了必做实验项目和部分选作实验项目。本课程从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在黑龙江大学自主学习平台上线,至完成此论文时已运行两个学期。

我们统计了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学生线上预习MOOC学习情况,人均任务点完成个,任务点完成百分比;章节测试平均成绩分(满分20分);平均综合成绩分,综合成绩及格率81%。从汇总的数据来看,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线上预习MOOC的学习内容。我们从实验预习MOOC的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对线下实验课的影响以及对实验预习MOOC的建议等方面做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212人,调查内容及结果如下表。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多数学生线上学习实验预习MOOC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对线下的实验课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师上课时也感受到学生的变化,学生对实验原理、测量方法及仪器结构等方面有较清晰的认识,课堂讨论也很活跃,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针对“大学物理实验”预习方面出现的问题,国内各高校都提出了很多有效的解决办法[4-6]。黑龙江大学采用的线上开设实验预习MOOC,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预习实验中出现的困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时,学生对实验预习MOOC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促使实验预习MOOC在课程内容、制作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使其更适合学生预习,给予学生更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2]栾晓宁,康颖,李春,等.改革课前预习环节,提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J].高教学刊,2017,(16).

[3]李承跃,xxx军.改进《大学物理实验》预习教学方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5).

[4]张晓旭,王素红,张胜海.基于MOOC教育理念的大学物理实验预习模式改革[J].大学物理实验,2016,(3).

[5]李伟,王逍,姜永恒,等.物理实验预习教学平台构建的研究[J].大学物理实验,2016,(2).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29篇

[论文关键词]形势政策,公民教育

[论文摘要]公民教育视野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公民教育的指导思想,就要求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受教育者,让青年学生在形势政策教育中受到公民教育的熏陶。

党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全面而系统地探索现代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促进现代公民教育,对于加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具重要意义。

一、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德育教育的理念弱化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应当立足现实,注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追踪,提倡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然而,当下封闭性的高校德育教育缺少与社会热点的追踪,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因此,当处于年轻气盛的高校学生在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如房价过高、贫富差距悬殊、看病难、看病贵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时,传统德育教育灌输式的方法效果不佳。

(二)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三)公民意识培养薄弱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体现为高校学生对于公民权利、公民义务以及公民责任的认同与遵循。目前,高校存在重视公民义务教育,而忽视公民权利教育,注重的是臣属公民角色的塑造。教师作为权威,基本以大班讲课的.方式进行灌输,学生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的公民参与大都是被动的,大学生往往处于金字塔的底层,他们作为公民参与相关活动是被动式的,无法彰显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二、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的意义

学校公民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形势政策教育的关键,在于切实把它融入公民教育的全过程,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所谓“融入”意味着有机结合和渗透,形势政策教育体系建设和公民教育工作不应该是“两张皮”,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使形势政策教育体系内容有更强的可接受性。

三、把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加强我国公民教育全过程的主要途径

把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全过程,也就是要把形势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同公民教育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思想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注重意识培养

应当注重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道德品质,使他们透过事物的现象来看本质,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借助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对时事热点的传播,可以促进学生对多种价值文化产生思辨,以增进大学生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

(二)多开设相关形势政策教育讲坛、论坛

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经历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四个阶段。因此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建议多开设相关的形势政策教育的讲坛、论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聆听。要通过国内热点形势的阐述,引导大学生观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当下可以结合建党90周年来回顾党史,重走长征路,体验国家发展等,为大学生提供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成功范例。

(三)建立价值坐标——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公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努力发挥模范的榜样作用,特别要注重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可亲可信的优势,引导广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把形势政策教育与校园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在校园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总之,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回顾党史,总结经验,引领学生更好地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一媒介,更好地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正是当下我们形势政策教育的特殊魅力。

【参考文献】赵晖.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建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30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伟大的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伟大在于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会计行业而言,运用了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科技的进步,使人工智能不仅正逐步取代部分会计人员的一些低技能的低端工作,它还可以完成人类大部分的工作。本文将从了解人工智能出发,结合人工智能时代下会计行业的发展变化分析人工智能给会计行业带来的诸多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人工智能概述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1950年,艾伦,麦席森,图灵发表了一篇划时代之作《制作机器会思考吗?》里面提出了测试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方法,并因此摘得“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约翰,麦卡锡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术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1997年,IBM公司“深蓝”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更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完美表现。2017年7月,xxx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个面向2030年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发展蓝图,也表现出我国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与支持,同时,人工智能人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二)人工智能的意义

人工智能的出现代表我国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人工智能也慢慢的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现在正朝着教育、金融、服务、医疗、信贷等诸多领域发展,比如经济领域、空间技术、主动控制、计算机规划和制作,其首要运用领域是制作主动化工厂、医疗、物流和家庭效能;在商业领域中,无人驾驶轿车在机器人工作中占有智能轿车技术的主导地位;在金融领域,有了人工智能的监督和把关,那些企图利用系统或其他漏洞进行金融犯罪的不法之徒将无处藏身:那么,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又有那些意义呢?

二、人工智能时代下会计的发展变化

人工智能在会计、审计、税务等行业的广泛运用,使得传统、简单、重复性的基础会计工作岗位将面临被智能化取代,人工智能已成为促进会计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近三年来,德勤、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4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利用财务机器人进行会计、审计等工作,使得数据的准确性、工作效率、管理决策水平等明显提升,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早已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了系统自动识别票据、生成会计记账凭证、记录明细账户以及生成总账和各类报表。作业过程中系统按时间顺序记录每笔业务,对每一笔账务进行核实和验证。财务机器人还实现了信息的语音、扫描录入,财务软件可自动生成证、帐、表,这将更加高效准确地完成基础会计核算工作,提高此项工作的效率,会计人员因此节省了大量用于基础核算工作的时间,从而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企业内部管理型的工作上,同时又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了。受自身能力、专业素质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数据的滞后性和人为失误在所难免。人工智能将会计模型和方法程序化,它既减少了人为失误又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工作重心逐渐转向数据的挖掘、分析等重要环节和高附加值工作中,同时,会计档案由纸质变成电子档案更便于信息系统的管理、流程化的管理和监控,避免了人工作业的失误以及造假的可能,数据信息和记录的真实性和精准度得到保证。

(三)会计职能重心转移了。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替人做一些简单、繁冗、重复性的基础会计工作,但并不能完全替代会计人员,随着人工智能与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结合,从事简单记账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将会越来越少,而中高级会计人员将会集中于行业中涉及分析、预测和统筹的领域。因而会计职能的重心将向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评价等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管理会计的职能转移。

(四)会计人员从业压力加大了。随着人工智能被引入到会计行业中,一方面,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将被智能化财务软件逐步替代,普通核算类型工作的岗位势必减少,基层会计人员面临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财务软件能够高效完成基础财务工作,企业更需要财会人员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决策分析和经营管理上,使其有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转型的压力。

三、认清挑战,抓住机遇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到来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对会计行业整体工作效率与工作方式带来提升,但是人工智是不能完全代替会计人员的工作的。比如,智能化的设备无法完全替代充满人情味的服务。李开复也指出,社交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协商能力强的人,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感情,想象、创造等特质也是人工智能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人工智能只是一种行业对于自身的探索以及进步,顺应这种变化,会计人员应当认清挑战,抓住机遇。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31篇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xx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xx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仅有和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来自:

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32篇

时隔两年半,美加没有找到华为掌门人任正非的长女孟晚舟任何违法的证据。在没有任何借口的情况下,美加的做法就是非法刑拘。美国和加拿大深知,想要利用孟晚舟进行敲诈勒索已经不再现实,如今想出了释放间谍的办法,可见已经“无计可施”。但是,孟晚舟一事与两名加拿大间谍案件完全就是两件不同的事。要知道,加拿大两名公民是因为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才被中国依法逮捕,孟女士可是被非法拘禁的。这二者没有任何关联不说,其性质也是截然不同的。美加的伎俩完全就是缓兵之计。事实上,在去年6月,就有19名加拿大前高级官员就开始动“歪心思”。一致要求加拿大总理用孟晚舟来换回那两名加拿大间谍,之后的9月又有近百名的外交官致信加拿大总理,但目的都是一样,希望用孟女士换回加拿大两名间谍。这分明就是一场“劣质”交易,既不公平,又没有底线。可以说无赖到底!这时刻提醒着中国人,要保持“警醒”,因为事实上,加拿大的大多数对华决定,都是因为美国。如果把加拿大比作美国的“傀儡”也毫不夸张。加拿大自建国以来一直是“英联邦”殖民地,二战后,英国经济衰落,其政治和经济都更多地向美国靠拢,受到美国的“控制”。这对加拿大来说,既不可避免,又无能为力。然而美国正是把加拿大当政治“工具人”来使,从一定层面来说,美国可以决定加拿大的“存亡”。所以说,从政治上来讲,对孟女士的扣押就是对中国的挑衅。然而这波操作背后的“大佬”就是美国。这就不难解释,为何要“无理由扣押”了。美国现在如同无头苍蝇,只要是蛋都去叮。利用孟晚舟事件来对中国搞事情,其目的就是想打压中国企业,损害中国国家利益。最重要的是,这家企业是:华为。毕竟,华为就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企业,这代表着中国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华为集团除了在中国市场上匹敌美国企业外,在东南亚、中东等地也有着“超级影响力”。这对美国来说,岂止是威胁!简直就是眼中钉肉中刺!所以这一波政治操作,时至今日都是美国自导自演的大戏。我国外交部华春莹就曾表示,孟晚舟女士事件是纯粹的、彻头彻尾的政治事件,而对于两名加拿大公民来说,中方对其逮捕、起诉和审理,纯属依法办案。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33篇

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进火红的七月。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中国^v^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v^。砸碎铁牢的斧头和收获秋耕的镰刀勃然相会,悠悠长夜下终于熬出了一盏灿烂的灯塔,照亮着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驱赶着黑暗,卷起改天换地般的红色浪潮。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熟悉的歌声,把我们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那风雨飘摇的岁月。在那个时代,做一名^v^员不是为了索取,而是随时准备牺牲。血雨腥风之中倒下了无数的真正英雄,击碎了许多无价的生命辉煌,他们以五千年长夜中亘古未有的荣光使历代风流人物黯然失色。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霞,多少革命烈士的躯体铸就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流金的“七一”,燃情的“七一”,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展现着信念与理想。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是“七一”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用血与火熔铸的铁锤、银镰砸碎旧世界的机器,铲平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将中国^v^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彻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在战争年代里的每一天,都会为每时每刻发生在战士身上的故事感动着。董存瑞、黄继光、张思德、刘胡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国^v^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和平年代里的雷锋留给我们做人的真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对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般的火热。雷锋的精神鼓舞着几辈人,教育了几代人。雷锋的名字与点点滴滴为人民服务的事业连在一起,雷锋成了做好人好事的代名词,雷锋成了为人民服务最闪光的符号。他圆圆的笑脸同五星红旗下的晴朗连在一起,他二十二岁的年龄同中国^v^永恒的青春连在一起。

光辉的“七一”,绚丽的“七一”,华夏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为铺就强国之路,几代中华儿女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在困难面前,有铁人王进喜,有投身治理沙患事业的谷文昌,有抗洪勇士李向群;有献身边疆的“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有顶天立地的^v^人、人民的好公仆郑培民。

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大庆油田灯火辉煌,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蘑菇云直冲云霄,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殷殷热土涌起滚滚浪潮;“^v^”的宏大胸怀,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露出久违的笑脸。申奥、申博成功、加入世贸……中华大地喜事连连。“七一”宣言汇集了一代代仁人志士,托起了东方地平线上一轮不落的红日。在我们新世纪医药公司,众多默默无闻的党员同志,爱岗敬业,公正廉洁,热爱本职工作,将“七一”厚望转化成拳拳之心,用燃烧的生命之火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火红的誓言。他们时刻牢记入党誓言,把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在平凡的岗位履行着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庄重承诺。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八十三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v^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要以时代为己任,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要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要高举^v^理论的伟大旗帜,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我们的全部才智。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34篇

摘要: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我们应当重视和挖掘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价值和作用,以便更好地让教师讲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让学生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关键词:儒家道德文化;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价值

基金项目:5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515SSK3)最终成果。

儒家道德文化是指由孔子开创,经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发扬,后经董仲舒、程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继承和发展的,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道德规范,对天道、人道、社会和人性做出深刻的阐释,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价值系统。儒家道德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主流,在一定意义上,儒家道德文化是“道德中国”的代名词。儒家道德文化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固然可以从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中汲取价值资源,但是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尤其是儒家道德文化丰富的资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

自从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几乎每年都有修改或者提供教参补充说明。但是无论怎样修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都占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通行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包括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因此内容十分丰富。如果排除儒家道德文化资源,那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内容就显得十分单薄。

儒家道德文化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价值和意义。儒家道德文化认为,“仁”是人生最核心的价值规范。什么是“仁”?在儒家最基本的经典《论语》中,孔子向不同的学生解释了“仁”的内涵,但是“仁”最根本的价值就是“爱人”。兹引《论语?颜渊》孔子关于“仁”的回答。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由上可知,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仁”的内涵,但是,“仁”最根本的内涵是“爱人”。可以说,“仁”贯穿在整个儒家道德文化传统之中。它最根本的道德维度是成就人、发展人、实现人、超越人,让人人不断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社会。孟子提出的“仁义”“浩然正气”;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

以xxx同志为代表的中国xxx人,在继承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这是更高层次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在三千多年的儒家道德历史文化传统中,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这种道德文化传统,成为当代人进行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品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必然要加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否则,对学生讲授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就游谈无根。

美国著名学者希尔斯认为,传统是现代社会秩序的保证,是现代文明进步的质量保证,同时传统和其他道德文化资源一样,均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传统是活着的现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当前高校的重要的政治理论课之一,必然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的重要体现。

根据现代社会道德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内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应当在许可的范围内增加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比例,这样才能真正显示传统儒家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二、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

尽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一般来说,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兴趣比其学习专业课相对要低得多。一些学生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去听课。上课的时候,人到心不到。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低头玩手机,或者记英语单词,或者看所谓的专业书。同时,一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于师资缺乏,开设大班,一个班上百人,全挤在一个教室里。这必然影响听课的效果。

但是,如果加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内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或者经典的儒家道德故事,再配以理论分析和引导,或许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会提高。比如,讲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节,我们可以借用戚继光、林则徐等故事来说明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再进行理论阐释,这样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就会比较深刻。再比如,讲到“家庭美德”这一节,教师可以采取引导的方法。比如,老师问:为什么表哥不能和表妹结婚?学生基本上会做出爱情功利主义的回答:因为这样生出的小孩可能会畸形。老师再问:假如表哥和表妹结婚不生小孩,做丁克家族,是否可以结婚?这样追问也许会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候教师可以借用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道德伦理来做出问答,让学生明白,人不仅仅是功利的存在物,更是价值和道德的存在物。

这样引入儒家道德传统文化理论,也许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课后,有兴趣的学生,也许会去图书馆找些儒家关于婚姻道德方面的资料来看。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

三、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高校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是培养高校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最基本的文本载体。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候,可以采用理论讲授、视频教学、师生讨论等方式。但是如果在采用这些教学方式的时候,仅仅是进行现代道德伦理的阐释和解说,会缺乏理论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儒家道德历史和道德理论就会被埋没。这样,不仅不能从理论上说服学生,而且在实践上就很难让学生变成一个对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有兴趣的人。

道德理论固然需要理论的阐释和论证,但是道德理论不仅仅是理论阐释和论证。儒家道德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儒家道德实践的典型案例布满整个儒家道德文化史。

中国的“二十四史”几乎是另类的儒家道德文化史。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因此,在对待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上,我们不能带着现代人的自负,傲慢地审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应当老老实实地阅读儒家道德文化经典,然后才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说出让人信服的道德结论。

不过,我们应当明白,儒家道德文化强调道德绝不是脱离人类社会之外的一种抽象的理论存在物。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密切联系在一起。道德与人密不可分,离开人和人的实践来谈道德,道德就成为一种虚无主义。

所以,儒家经典作家在阐释儒家理论的时候,总是与天道、人道和人性等结合在一起。通过人们的理论和实践,如“仁”“理”和“功夫”,来阐释人的德性和德行。儒家道德文化始终是围绕人而存在,使人通过人的实践或者道德修养的“功夫”,做到“学贵自得”,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担当精神的人。在儒家看来,人的价值或者成人的标准,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人的德行和德性达到道德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的这种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至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果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能够将儒家道德伦理和儒家道德修养的“功夫”理论说透,那么,这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无疑是有裨益的。

总之,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作为当代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无法绕开的存在,它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35篇

摘要:本文从中职德育课程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出发,进一步探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是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引导中职学生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他人,培养中职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前世界变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社会公民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其中规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荐使用《时事报告》(职教版)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0]78号和粤教思函[2010]65号}文精神,明确将《时事报告》(职教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指定辅助教材。中职学校要切实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列入德育选修课程,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落实教材、落实课程、落实时间、落实教师、落实检查督促,选修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可见,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为内容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时事政治敏锐性,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学生社会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德育课程,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状况。

从用人单位的现实情况来看,如今的用人制度已经打破过去的讲学历的用人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为准则,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才又有德。两者之间的关系曾有这样的比喻:有德有才之人是优等品;有德无才之人是次品;有才无德之人是危险品;无德无才之人是废品。若以这样的一种用人标准来衡量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决不能称为优等品,这样的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可想而知。从社会发展来看,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更需要具有远大抱负、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社会公民。在此背景下,强化技能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出卖自身劳动力,单纯控制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劳动者。因此,要让学生更体面的劳动,更有尊严地工作,更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中职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必须成为中职教育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应得到普遍的重视。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渗透在德育课的全过程。

我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怎么样的人”的问题实施教育活动,提出“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与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良好公民素质、具备独立批判意识和正确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质等品质的社会公民”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并坚持在德育课程和学生德育工作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模式。

(1)坚持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发挥德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如今的中职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享受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巨变,但对于国内外时事、中国历史与国情却缺乏了解,对社会事件缺乏社会参与意识,以致在对某些时事问题的认识上容易受社会中非主流意识左右,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中职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必须的,是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更是中职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增强主人公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公民意识,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该课程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书本理论知识教学,而且还要紧紧抓住国际与国内的重要时事内容,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让身边的时事政治经济事件成为教学的“素材”,成为学生们提高思辨能力的“养分”,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大胆尝试,废除以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把课前的时政播报模式作为学生考核成绩之一,教师上课前组织学生做好素材准备,把相关主题的时政内容进行提炼,利用课前5分钟对全班学生进行时事报道。另外,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时政手抄报小组项目工作,也成为本课程的考核成绩之一,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并进行整理,以团队完成小组的手抄报工作,有利于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普及性、针对性。

(2)坚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入各年级德育课堂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时代敏锐性。我校结合德育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地把时事政治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第四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把《时事报告》(职教版)杂志纳入该课程辅助教材。事实证明,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更多了解社会大事,可以开拓个人视野,拓宽人际交往空间,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现该杂志成为我校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又一重要途径。辅助教材的使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学生对最新的国内外大事日益关注,开始对各种政治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反思,学生普遍对该杂志的使用表示满意。

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我们选用《时事报告》(职教版)2010-2011学年度第一期的“职业教育的新蓝图”内容,向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介绍。通过具体数字和事例,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意识到“读职校,成为第一线技术人才,同样可以成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以更自信的心态面对中职学习和生活。

三、坚持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强化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实效

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不仅在德育课堂,而且贯穿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抓住具有教育意识的时代事件,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生活动,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摸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在每日下午5点10分向全校师生进行时政专题播报。根据每月的主题项目,定期开展多种时事主题的黑板报评比工作。

此外,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每年国家的重大节庆假日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时政教育工作。例如,2011年我们抓住日本大地震之事件,开展“爱是最大力量”等多种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2010年,我校紧紧抓住亚运盛会在广东召开这一契机,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争做文明公民,为亚运添光彩”系列活动。2010年9月,我校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开展“争做文明公民”校园热话座谈会等多种活动,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文明习惯和提高文明修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多年的教育活动,笔者发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能有效地弥补德育课本知识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能有效培养中职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是中职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径。而中职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合理发挥,更需要教育者们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符合校情、学情的方式,不断创新时政教育的模式,不断整合资源,方能提高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起到重要的教育效果。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36篇

摘 要: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团结一心都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在其中所起到的凝聚作用。在面对疫情时青年人担当使命、奋斗拼搏、团结互助,以自身行动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同时青年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因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青年人;爱国主义精神

2020年伊始,伴随中国新年的到来,源自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也以一种“来势汹汹”的姿态蔓延至全国。在^v^^v^常务委员会会议上,^v^^v^就指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场与疫情的赛跑,不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青年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疫情期间青年爱国精神的表现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无数人带来了巨大的恐慌与不安,但与此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青年人毅然地站了出来,做出了绝不平凡的决定,以勇气和毅力带给更多的人以温暖。青年承担着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期望,肩负着责任与使命,在疫情的重压下青年对祖国的热爱,不仅没有退缩萎靡,反而蓬勃向上,发挥出巨大作用。

(一)青年“疫”不容辞的使命感

参与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青年人,大多经历过2003年席卷全国的“非典”病毒,亲身感受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病魔的氛围。17年后面对“新冠肺炎”的肆虐,青年人以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诉说着:这次轮到我们守护祖国。在防疫的第一线,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青年人义不容辞。

疫情期间,无数青年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防疫、抗疫的第一线,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若有战,召必回”附带着写在请战书下的一个个年轻的名字,近千名的医护人员放弃休假,随时准备回到工作岗位上与疫情作战。“已经退票,可以随时上班”伴随着武汉宣布关闭城市通道的通知,年轻的他们成为了人潮里最美的“逆行者”。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科的护士,24岁的佘沙,从医院征集援助武汉的医护人员开始,就积极报名请战。她说作为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幸存者,自己见证了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无私的援助,所以“如果有机会去前线尽自己的一点力,我义不容辞”。年轻靓丽的医护人员为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和节约穿脱防护服的时间,选择剪去心爱的长发;喜欢宅在家的他们,化身“全能”的社区志愿者,上下爬楼梯、挨家挨户送上爱心菜,提起消毒剂不放过一个楼道死角。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志愿担当责任,守护在与疫情交战的第一线,真正怀揣着“疫情当前,匹夫有责”的使命感。

青年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为祖国、为民族、为终将到来的胜利而战斗。面对疫情,青年人不顾个人安危、不看重自身利益迎难而上,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挺身而出的身影,就有他们支援的力量。“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疫情期间的爱国,绝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单单是血脉感情的归属关系,而是对祖国的认同,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是外化于行的支援力量。

(二)青年人排除万难的奋斗拼搏

疫情能够得到控制,绝不是某个个体努力的结果,而是一群人拼搏奋斗的结晶。疫情期间,青年为祖国、为人民、为每个家庭、也为了自己而不懈奋斗,他们是穿着厚厚防护服累倒在污染区的白衣天使;是夜以继日开着运输车奋战在“双神山”建设工地的司机;是除夕夜整装待发的解放军医疗员;也是做好防疫工作不给国家添乱的每个个体。

身处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的不仅仅是病毒肆虐所带来的危险,还包括艰苦的工作环境。一个护目镜、两个口罩、三层防护服、两层手套,再加上两个鞋套,进入隔离病房的每一名医生、护士都要严格穿戴好全套隔离服,不給病毒一次与自己密切接触的机会。然而,密封的隔离服也阻碍着热量的散发,穿着厚厚隔离服的医疗队员们往往都忍受着里衣湿透、汗水随时会流入双目、防护面具上遍布水汽的状况,在体力快速消耗的同时,精神也始终高度的紧绷。但年轻的他们没有轻言放弃,写在防护服上的“加油”是冲锋的号角;护目镜和口罩的勒痕也宛如花瓣;少喝一口汤便是多节约一套防护服,困难可以克服,生命的救援却不能有一秒延误。他们也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不过是穿上了战袍,披上了铠甲,便英勇无畏,便一往无前。

青年人因为那份使命,那份责任,那份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情谊,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抗疫的前线。但毫无疑问疫情是可怕的,它无情地收割着生命,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肆虐在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上。直面疫情的青年人也会坦言自己有担心、有害怕,但职责所在,更需要挺身而出。在国家有难,人民需要的节点,为了更多的家庭,为了阻隔病毒的进一步蔓延,青年人选择顶上来 “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力拼搏着。

(三)青年人团结互助共克时艰

“新冠肺炎”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也广泛地激起了青年人对祖国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包容。在疫情面前,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青年人纷纷放弃了假期间的个人安排,主动报名参加到防疫、抗疫的第一线。

疫情是一场“人民的战争”,这场战争里没有“观战”的选项,每个人都必然“参战”。同时也只有所有人团结在一起,才能取得这场“防疫阻击战”的最终胜利。正如^v^^v^在给比尔·盖茨的回信中写道的“团结合作是最有利的武器”。全国各省市纷纷派出自己的最强医疗队伍支援抗疫第一线,仅2月9日一天武汉天河机场就迎接了40余架医疗队航班,近6000名医疗队员,青年人更是其中的主力军。从全国各地发往武汉的捐赠物资络绎不绝,青年人自觉自愿、踊跃捐款、捐物,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向祖国与同胞表达出最深切的情感与关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防疫大环境下,青年人认识到祖国的强盛,更认识到团结的力量。也许只有于危难之际,方能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14亿人的令行禁止,14亿人的团结一心,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新时代的大国风貌。从炎黄而起的中华民族以“和”的精神,谱写着相互间的宽容、理解、奉献和支持。一场危难,足以令还年轻的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关系。 青年人在疫情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新时代中国的一个缩写。团结,于是即使经历再多磨难,中国也不会被压垮;即使因病毒隔离,但与祖国同在的心却更坚定。

二、深刻认识抗击疫情中青年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因此,对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和实践行为,一刻也不能忽视。青年人在抗击疫情期间,所展现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值得关注和深刻认识的。

(一)增强责任教育、激发青年责任之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人承担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对青年人担责能力的一次考验,同时也再一次的警醒我们青年的责任教育不容忽视。青年人只有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才承担得起时代交付的责任。也只有不断加强青年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才能使他们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主动挺身而出,成为拥有责任之心的有志青年。

增强青年的责任教育,让青年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国家的兴盛与青年的人生紧密相连,正如^v^^v^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距离达成中华民族复兴目标越来越近的今天,不仅仅是疫情防控的工作,握住“接力棒”的青年人更需要承担起促进民族团结、展现国家良好形象的责任。培养青年人对国家责任的担当意识,合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合力,搭建能够激发青年国家主人翁意识的平台。通过多渠道的共同配合,积极宣扬抗疫过程中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引导青年成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可以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增强忧患意识,培养青年谨慎之心

疫情当前再谨慎、再小心似乎也不为过,毕竟疫情当前每个人都身处前线。这也要求青年人决不能有敷衍应付、轻视大意的心态,只有时刻保持着如履薄冰、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才是取得疫情胜利的关键。

增强青年人的忧患意识迫在眉睫。此次疫情不难看出,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不仅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更需要有见叶知秋的敏锐。只有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心,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与生活,才能在面对重大风险时第一时间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今天的中国正用腾飞的速度向前发展,以自身实力屹立于世界。但并不意味着,新时代的青年人可以有一丝半点的松懈,恰恰相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决胜期,我们的祖国还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这都迫切的需要青年人增强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

培养青年人忧患意识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畏首畏尾,而是在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习中更谨慎,更小心,以更专注的态度面对可能遇到的风险。理想的实现、国家的繁荣都需要青年人脚踏实地、切实可行地努力。培养青年人的问题意识、居安思危,对待小问题也要做到“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三)引导青年爱国实践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37篇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中印两国双边合作贸易和高层领导人互访的增加,两国关系明显改善。但中印边境地缘环境复杂,领土争议长期悬而未决,可能导致武装冲突的各种潜在的危机爆发点依然存在。特别是今年印度积极通过发射间谍卫星、购买雷达、修建机场、部署新型战机等加强其实控线地区的防空能力,对中印边界地区进行监控,这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战略威慑,使中印关系趋于敏感。

关键词:xxx;军事投入;监控;威慑

自独立以来,印度就谋求占据英国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曾占据的主导地位,奉行地区性扩张战略,将核威慑作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国实施威慑的手段。印度长期保留其核抉择,并在1998年5月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连续进行了5次核试验,明确要求国际社会承认其核国家地位。为了牵制中国,曾一度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反对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印度一改初衷,转而支持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这对中国的军事策略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在进行核试验的

同时,印度还完成了射程达2500千米的中程“烈火”导弹携带核弹头的试验,其命中精度可达300米。但印度似乎并不满足于此,现正加紧研制射程达250千米的短程地地“普利特维”导弹和射程达5000千米的洲际弹道导弹。这些导弹的射程完全可以覆盖包括中国在内的印度周边国家,并对其发挥战略威胁作用。印度当前已有能力建造破坏力与世界主要核大国相当的xxx,提升其核战略防御能力。今年9月新德里高级原子能官员就曾表示,印度已建成20万吨当量的xxx,而此前宣称印度1998年核试验是个败笔的印度核专家桑塔纳姆以“来自中国的核威慑”为由要求政府重启氢弹核试验,可见其志不小。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38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大,不仅是国内市场的份额压力,更需要应对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企业在这样的困境中求发展,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创新方法进行改革,从而达到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下面就新形势下,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优化措施,助力现代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理念不足。

大部分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具体策略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理念创新工作的实际需求关注度不足,并没有结合经济管理工作的理念特点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先进性研究,难以凭借创新工作理念的有效转变实现对经济管理业务的精准支持,不利于企业凭借经济管理观念的优化实现对经济管理具体创新活动的有利处置。除此之外,一些企业经济管理业务在推进的过程中,缺乏对内部业务体系贯彻活动的关注,并不能保证凭借经济管理业务的理念特点实现对经济管理业务具体创新处置的关注,无法在固有的经济管理体系的阶段化特征分析过程中实现经济管理具体业务与理念创新体系的有效对应。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拥有转化经营管理理念的意图,但在处理企业经营性危机的过程中,难以凭借常规业务理念的创新实现对企业经营性障碍因素的有效规避,造成部分管理工作的创新控制难以充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优化要求,导致企业虽然可以在决策层的业务推进过程中实现对经济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却难以充分按照管理性质业务的先进思维理念实现与企业经济管理具体业务的对接,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按照较为有利的方式实现业务处置。

(二)优化设计不明确。

目前,一些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具体创新战略制定过程中,对于创新战略的执行切入点重视和分析程度不足,并没有将创新方向的明确作为一项优先设计的内容,这就使得一些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具体优化策略设计的过程中,难以凭借战略实施的趋势特点和竞争性业务核心动力的培养特征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立足点价值的研究,无法按照全球化竞争性质业务的优化管理趋势进行竞争策略价值体系的精准分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处理价值。还有一些经济管理工作的方向设计工作缺乏对市场竞争力因素的关注,并没有充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优化控制需要,对具体的经济管理战略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这就使得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竞争力因素调查应用的过程中,难以在核心竞争力的优化控制方面具备与经济管理体系的实际对接能力,不利于企业凭借经济管理环境的调查执行具备较强前瞻性的竞争力优化战略,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案设计业务执行价值。

(三)组织结构体系不完善。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39篇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受大众流行文化、时尚消费风潮和现代传播媒介的深入影响,部分消费者开始表现出非理性的消费势态,这种消费社会下非理性的消费势态对大城市青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城市青年经常因为过度或超前消费而陷入焦虑当中。本研究将基于自我认知的相关理论,通过对8位“隐形贫困人口”的深度访谈,针对大城市青年在消费社会中的行为、态度进行访谈分析,探讨青年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关键词:消费社会;大城市青年群体;自我认知;“隐形贫困人口”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1.研究方法

本文试图通过传播学质化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来探索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城市青年对自我认知的架构,并试图探讨他们此种自我认知与当下所处社会现实环境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拟根据潜在被访者在实际生活与日常线上线下社交活动中是否将自己视为“隐形贫困人口”进行甄别。正式访谈采用一对一深度访谈的方式,为了克服地域限制、降低成本,深度访谈主要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主要有微信语言及文字、QQ语音及文字等方式对8位受访者进行访谈。所有访谈数据均在访谈完成后及时整理记录,并通过电子邮件发至受访者进行二次校对,以确保访谈数据的内容效度和解释效度。

2.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三个大城市的8名青年,男性4名、女性4名,年龄分布在23至28岁,对“隐形贫困人口”出现频率较高的年龄段进行研究,大致是在个体毕业后至结婚前这一时期。受访者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现居住地为大城市;二是认同并接受“隐形贫困人口”身份。本文主要从朋友圈和微博平台中遴选,在地域、性别、年龄、职业,尤其是社会阶层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上,也尽量选择了差异化样本进行收集。

二、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城市青年自我认知为“隐形贫困人口”的原因分析

1.“隐形贫困人口”消费方式与大城市青年群体新型消费观念相契合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40篇

xxxxxx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部署了三农工作。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的新战略配置,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果,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债务多,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业基础不稳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仍未解决,许多农村存在空壳、空壳、空壳、活力衰退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又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建议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是全球高度统一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措施。目前,农村发展失衡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能消灭农村,也不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农民整体上必须当场城市化。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虽然有城乡之分,但少城乡之分。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将更多的公共资源布局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乡共生共荣,是实际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加大政策趋势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联系。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管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团队,培养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农业相关人员,要贯彻执行十九大精神,认真理解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配置,理解各项政策,实际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际措施,推进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以钉子精神全面执行,为我省乡村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41篇

一、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现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中,界定了国家、社会、公民的构成内容和层次,三个层次各有不同,但都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高度抽象性,是社会成员的导航器,是社会的共同信仰体系,是被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并被遵守的信仰、原则和规范,它只有落地生根,通过公民的生活道德价值观反映出来,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公民生活道德价值观受到高层次的价值观引领,同时公民的生活道德价值观又不断地丰富和实现着高层次的价值观,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才能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导向和旗帜。正因为公民道德生活价值观内在地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方法就体现在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上。513年5月4日xxxxxx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谈到“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1]由此可见,每个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去感知和领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再不断地外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如此弘扬社会的向善和向上的力量,从中体现着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诉求。

二、教学创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进入了“基础”课的教材,实现了从理论到教材的转化,但是能否真正被学生接受并成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还需要一个重要的转化阶段,那就是:从教材到课堂,从课堂到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在此转化过程中,大学生的认同至关重要。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社会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共同价值观的形成。”[2]价值认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探索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至关重要。

1.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认同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任何民族不可能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一定是对传统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立国之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才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才能对受到几千年中国文化浸染的中国人民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今的大学生面对价值多元的社会,接受了太多西方文化的刺激,加之社会阅历和理性分析能力有限,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否定传统文化,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因此,只有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大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才能实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鉴于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要强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文化选择能力及文化创造能力,提升其对世界多样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使其能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面对世界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正如xxx在十八届xxx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所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

2.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价值认同的心理基础

价值认同,是一个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一般要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步骤。有研究表明,相比行为认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从情感上接受。[4]所谓情感认同是指在对一事物有了深刻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情感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由此可见,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贴近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将更有利于获得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法,其基本理念就是不再将大学生只当成思想教育的客体,而是更加强调其主体性地位,让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的对象而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学要考虑学生之所思所想及所需,就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做一个联结。“基础”课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能够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四有新人”,而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大学阶段的学生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和需要:学业与社会活动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等问题;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如何才能学有所成,如何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如何能为将来事业有成打好基础;如何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等。面对这些矛盾和需要,他们迫切需要情感支持和正确的指导。如果课程教学只是谈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而不关注学生的需求,就易成为空泛的理论说教。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小组合作性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学习主题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这个主题的设定除了一定要符合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之外,主题的内容还要能满足以下几点:让学生能主动去关注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每个人都与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让学生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不带有逆反心理;要做到从本课的逻辑出发来讨论核心价值观,做到并无生拉硬拽之嫌。如此,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才会态度是积极的,心情是愉悦的。学生在准备内容及演讲过程中,要用充分的理由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学习的效果远远高于被动听课的效果。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因此,在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中,要通过设定符合学生心理需求,解决学生现实矛盾和困惑的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由切身感悟到理性认知再到行为认同,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自我教育和无教之教的教育方法来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国家重大事件感悟分析法———价值认同的行为升华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42篇

一、社会需要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缺乏正确的辨证的认识和理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强调思政课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点、难点的把握机械化、教条化,讲课时面面俱到,一味灌输,习惯性把学生当成了高级领导干部,一出口就是“领导指出”、“几个必须”、“几个应该”,教学活动中见不到“学生”,从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需要。这样的思政课很难被学生接纳和认同。二是片面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只关注学生的兴趣,迎合学生的价值倾向,满足于课堂气氛的活跃,甚至喜欢讲社会上流行的庸俗笑话,堕入“三俗”的境界,而放弃了社会要求和原则,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保证作用。要防止以上两种倾向,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为社会服务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明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明确历史和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可以有效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盲目的、自发、随意的活动,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要看到,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只有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必须十分重视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地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努力找到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结合部和增长点。“两个需要”结合的实质是将思政课教育的宗旨与受教育者关心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两个需要”结合得好,既造福社会,又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习惯于“教师中心论”,过分强调教师的“控制”作用,使得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搞“独白”,演“话剧”,把教学的“公共活动”变成了教师的“个人活动”,基本是“教师讲完——学生下课”的单一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必须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动、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现在80后、90后的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不断增强,特别反感对他们进行概念化的说教。教师上课尤其不能只讲“必须”、“文件指出”等政治性话语和口号,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师生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产生精神上的碰撞、融合和共鸣,教师要允许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从而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不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对思政课教育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更高级的育人艺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的关系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五个多样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五个多样化”在思想领域的直接反映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活动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空前增强“四大特点”。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在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平等、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问题的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和多样性。如何面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形势、新特征,就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的关系。其一,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推动全社会巩固发展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其二,就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事情、舆情决定了的,是客观实际,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扩大社会认同,增进思想共识,才能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认识水平的劳动者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同样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作出贡献。同时,也只有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减少思想矛盾和冲突,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的对抗和冲突。才能使先进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健康文化得到发展,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思想受到抵制。坚持这两个重要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就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必须从认识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讲,就是要按教学的计划、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组织教学,要抓主要矛盾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还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并非自然而然地就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只有充分体现“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产生科学意义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一重要原则已被教育的历史和实践所证实。其二,教学要体现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设立的专业化、专门化、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师的选拔都经过严格的、科学的设计和安排,体现出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这样的课程教学必须体现理论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否则就不能完成“发展”的任务。其三要用“发展”评价教学。教学是否具有发展性或者说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甚至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遵循了发展性这样一个终极性原则,才能够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才能真正体现“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应有地位,也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43篇

儒家学说是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敬畏之感的学说。敬畏思想在儒家传统中多有体现,天道、自然、人类社群、自我等等都是敬畏的对象。

儒家的敬畏传统自原始儒家创立时就建立起来了;孔子对此有原创性的阐释:“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大人,侮圣人之言。”古代百姓普遍对于天、神等心存敬畏,而孔子则敬畏“天命”。天命在于孔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天主宰人的命运,即自然的定数,它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一股力量;一是指上天赋予人的使命、才能,即自然的察赋。较之前者,后一层含义更为重要深刻,因为“孔子和儒家所关心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类的问题”。孔子的敬畏天命,兼具敬畏超人间的力量,和敬畏人所担负的神圣使命的双重含义。因此,孔子对于鬼神的问题采取敬而远z的态度。不管其存否,既要有虔诚敬畏之心,又要保持距离。对自然界的现象也是心存敬畏,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态度去对待,因为理性之于自然的现象,完全应该从中感悟出现象以外的真理。

孔子提倡“知命”,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对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的感知和履行。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因为这是道德的要求,是天所赋予的使命。因此,对于德行要躬身而行,不可懈怠、轻忽。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但是,“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人们行事的成败与否,并非人力能够全部控制,还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不过,人的态度应该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惜。

孟子之于敬一良,主要见之于对天和道德本心的敬畏。孟子沿用先前天论的思维传统,将道德的终极根源归结为上天。“这个表面看起来并没有实质内容的天,对于儒家来说,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儒学不是宗教却有宗教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孟子借助“天”对于普通民众的无限威慑力量,使道德本心拥有了强大约束力,确立起人们对道德本心的敬畏。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皆备于我”说的正是:“良心本心我全具有,道德根据就在我心中,除此之外,毋需外求”。在道德本心的指导下,凡是正确的一定要去躬行,这样做也就成就了道德,做到了“自诚不欺”。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是孟子人生三乐之一。人只有做到心正无邪,才能无所愧作。是否愧于天,作于人,其根据全在于心,所以只有无愧于心,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做了道德本心已经告知不该做的事情,就会良心不安,就会有愧,这是有愧于心;按照道德本心的要求去做该做之事,良心则安,不会有愧,这才是无愧于心。无愧于心是性善说的一个重要思想,体现了人对道德本心的敬畏。

汉代的董仲舒结合阴阳五行的学说,推出了“天人感应”论。他从“以天为律”、“天主人从”这一核心意识出发,形成了一套强调秩序与持守、以他律性自律为本质、并与封建社会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学说在为统治者寻找xxx合法性的同时,为天的宗教性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董仲舒言“阳尊阴卑’,,建立起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带有浓重政治倾向的伦理学。徐复观先生认为三纲之道的提出“是儒家向专制政治开始低头,是伦理思想的一大转变”。这一改变对儒家思想的本身影响至大。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44篇

1农场职工的思想特点

农场职工作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也占有很多,有着工人阶级较多的优点。在党的指导下,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之后进行了不断的开拓和实际探索。农场职工作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于整个职工队伍来说,农场职工是一支政治觉悟高,纪律性好的队伍,他们不但有着专业的技术,更有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农场一直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与普通农民相比,他们接受过更多的、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多的新事物。总之,他们的思想品质更高,文化科学知识更丰富,更能够展现出新时期的精神面貌。但是,由于农场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历史原因,农场职工表现出了有异于国家企业工人的思想特点。现在,有点农场职工由于历史上原因,思想上有着小农经济的思想。他们因循守旧,害怕变化,导致他们不能接受现代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思想。而且小农经济思想更使农场职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忽视集体的、国家的利益。因为国有农场职工人员结构很复杂,农场职工的思想更容易出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国有农场职工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不像世代居住在当地的农民。所以农场职工和农民不但在生活习惯上,更在文化教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常常让使他们在思想上更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在感情沟通上和某些问题达成共识方上面都存在着很大难度,我们要做的是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有效的去做好农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2新时期下农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对于我们国家的农业职工的思想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工作的出发点,要用严谨的态度将工作抓起。第一点,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农场经营的发展需求,考虑要对农场职工进行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引导,并且思考如何加强工作的实效性。第二点,对于农场来说什么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收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将政治教育引导与问题相结合。例如:职工的技能熟练程度不高,农场的部门管理存在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会使农场的收入不能增加,那么对于农场所有员工的福利待遇肯定会有影响。如何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员工对于农场的新技术主动地去学习,对外界新形势和销售价格的接受。此时,政治教育引导工作的重要就得以体现了。

3新时期农场职工思想政治解决办法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农场改革和发展为中心对农场而言,有两件大事对其非常重要,就是改革和发展,这两件事也与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进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相关的矛盾,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农场的不同时期的特点来确定不同阶段的改革任务,与此同时,把工作的思路调整好,把握住主要的矛盾,与时俱进的发展,积极地把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到底,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农场来说,所有的农场职工工作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春种秋收,再把所收获的粮食出售获得劳动报酬。但是在种植和养护,收获阶段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在农场开一个讨论会,对于发现的问题大家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找寻处理问题的方法。需要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之中,我们才能深入的去体会和了解群众的心里,对于我们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帮助,同样也为日后良好的开展工作做下一个好的铺垫。

引导职工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农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楷模的树立不能丢掉。特别是青年职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引入企业发展历程中的楷模榜样,将给予青年职工内心深处强烈的震撼。最终起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工作态度的作用。以农场传帮带制度的建立,又必将通过中年职工的言传身教不断感染青年职工。最终,促进职工整体良好职业观念的形成。

农场职工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不可否认,现在职工所面临的生活压力比较过去已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交换都货币为媒介。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活压力的改善方面,主要建立在生活费用增加的基础之上。同时,只有在改善了生活压力的前提下职工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在工作之中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企业管理者不应回避职工希望获得物质利益的诉求,这是时代变迁所形成的客观因素使然。设立一系列职务晋升机制按正常渠道增进他们的福利待遇,并伴随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这样一来三管齐下必定事半功倍。

4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45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人口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产和分配物质财富的基础。我国在增加人口资源上提出二胎的政策,鼓励符合指定条件的夫妇生育二胎。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行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没有民族限制,没有地域限制,不分城市和农村,所有夫妇允许生育二胎,^v^二胎政策^v^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v^,二胎政策^v^遇冷,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阻碍。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二胎政策;阻碍;遇冷

我国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后,放弃实施独生子女的政策,允许适龄夫妇生育二胎,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二胎。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下降了160万,这一次的下滑是二十年来第一次下滑。说明我国急需增加人口资源,人口资源是生产和分配物质财富的基础。二胎政策可以改善我国人口结构,对^v^失独^v^家庭来说是一件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政策。

一、当前社会形势下^v^二胎政策^v^遇冷的原因

(一)^v^二胎政策^v^的实施受^v^计划生育^v^政策的影响。

计划生育是我国在1982年提出的,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政策在我国的实施长达30多年,很多人的思想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是计划生育的口号。计划生育在城市职工中的实施比较严苛,城市职工夫妇若生育第二个孩子,会受到开除党籍和开除公职的后果,因此,在城市工作的职工,都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若不是城市职工,夫妇生育第二个孩子也会遭受失去分房的福利以及失去其他的福利的风险。若是在农村出现超生的情况,当地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制止。^v^计划生育^v^在我国1982年的国情环境下实施的,是比较适用当时的情况的,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不能更好控制人口问题,不仅会造成家庭负担,还会对社会造成负担。^v^计划生育^v^影响着目前适龄夫妇的上一辈,他们一般都是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的不多。这样的情况造成上一辈人已经习惯了家中人丁少的状态,并且也不在乎男孩女孩的区别,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变淡了,由于这样的情况,现在即使开放了二胎政策,也很少有人选择生育二胎。这是实施^v^二胎政策^v^遇冷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经济条件影响^v^二胎政策^v^的实施。

在我国全面开展二胎政策的时候,有一部分夫妇选择了生育二胎,这些生育二胎的夫妇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才有能力负担孩子的花费。还有一部分夫妇不选择生育二胎,是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孩子,这些夫妇每天为了生活而奋斗已经十分劳累,若在生育二胎,无疑是雪上加霜,造成夫妇经济压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上不断发展,培养一个孩子要花费的金钱是十分多的,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从小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长大后给孩子准备房子,存款等。孩子小的时候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长大后又给孩子铺好未来的路。在二胎政策没有实施的时候,家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的宠爱都在一个孩子身上,如果突然新增一个成员,会导致孩子有抵触情绪。这些情况也是导致^v^二胎政策^v^遇冷的原因之一。

二、对当前社会形势下实施^v^二胎政策^v^的对策

(一)加强对职业女性的保障,促进^v^二胎政策^v^的有效实施。

国家应该发表一些有关女性生育保障政策,最大限度的保证女性的权利。在用人单位中,不安排怀孕女性出差,给女性提供专门的休息场所,在需要体力劳动时,注意怀孕女性的身体状况,尽量让男性或者没有怀孕的女性来操作。这样不仅保护了怀孕女性的安全,还锻炼了其他同事的工作能力。加强职业女性的保障,不仅仅是在工作上,政府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给生育二胎的夫妇优厚待遇,促进适龄夫妇生育二胎的意愿,最终达到二胎政策更好的实施,为我国增加的人口资源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上对策可以促进^v^二胎政策^v^的实施。

(二)实施^v^二胎政策^v^的同时,完善妇女生育二胎的医疗设备和服务。

适龄夫妇在选择二胎计划的时候,考虑的事情比较多的,在备孕方面、怀孕方面、生育方面,这些对医疗设备的要求很高,由于二胎夫妇年龄相对比较大,生育风险也是比较大的,在选择二胎生育的时候,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支付比较困难。在生育的时候,很多会选择剖腹产,剖腹产要求医生具有专业的水平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才能更好的保障孕妇的身体健康。孕妇在二胎生育后,会容易患抑郁症,心理医生也需要加强对产妇的思想引导,帮助她们度过这个阶段。

结束语

^v^二胎政策^v^是我国对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家人口情况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是国家用来调整人口数量的手段。目前我国出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颁布这一政策,促进人口的短期增长。在这一政策的颁布后,很多夫妇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还是有部分夫妇没有选择生育二胎,没有选择的原因有:自身的原因,经济情况不允许的原因。^v^二胎政策^v^的实施,不是指一味的增加中国人口数量,是希望父母生育二胎后,一样可以为孩子在教育、成长和发展等方面做打算。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出栋梁之才。本文讨论了^v^二胎政策^v^遇冷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升平。浅析当前社会形势下^v^二胎政策^v^遇冷[J].农家参谋,2018,(15):203+266-267.

[2]王伊欢。社会视角下单独二胎政策分析[J].全文版:社会科学,2016:96.

[3]舒晟,谢悦佶,王也喆。^v^二孩政策^v^遇冷现状下浅谈其社会利弊[J].法制与社会,2015(35):173-174.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46篇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学思想其特征可归纳为几个方面:个人主义、普遍主义和改良主义等。其中个人主义可以被视为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灵魂,其它特征都要以维护个人主义这一思想作为其主旨。个人主义意味着:(1)个人是道德价值的最终单位;(2)社会拥有作为恰当目标的对于个人的益处,不存在超越或凌驾于个人益品之上的社会益品;(3)个人的福利需要人们尽可能地作出自己的选择。简言之,自由主义认为只有在对个人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的关于社会集体事务的公共理性,个人拥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权利。要实现这一目标个人首先必须是平等的单元和价值的终极。所以对“平等”的诉求是实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虽然自由主义的思想具有某些极端性色彩,并遭到其它政治理论的批判,但自由主义思想传统内部在不断变革创新,企图将其思想日臻完善。尤其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使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正义”成为自由主义的新主题

以罗尔斯正义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兴起为古典自由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区别在于:古典自由主义关注的主题是自由,而新自由主义关注的主题是正义。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3罗尔斯认为正义是评价现代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内涵首先就是平等。

在古典自由主义时期就已经提出平等的政治概念。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平等也是一种权利,即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权利。资产阶级尤其强调“天赋人权”,“天赋人权”是指国家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剥夺公民的权利。在强烈的权利意识下,自由也被纳入权利范畴之中。由于基本权利为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每个人都要求一种权利上的平等。因此,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原则,又是权利原则,同时也是平等原则。

古典自由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时期。古典自由主义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它对平等的理解仅限于形式。因为古典自由主义虽然提出了平等的理念,但只是抽象的、形式的平等,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使平等的理念真正实现。罗尔斯赋予平等更加丰富的内涵。罗尔斯认为平等有形式的平等与实质平等之分。一种是政治上的平等;一种是经济上的平等。古典自由主义关注前者,新自由主义关注后者。

形式平等的理念同制度相关联。平等的权利原则归根到底是一种制度原则,这种制度就是法律制度。形式平等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权利平等,权利平等是由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来保障确立的,法律规定的权利为每个人平等的享有。因此,真正支撑形式平等理念的是现代民主法律制度。

启蒙思想在反抗宗教的思想禁锢和神权统治的运动中产生,当神权统治被推翻了之后,人在上帝面前的神恩平等变成世俗的法权平等。资产阶级革命打碎了几千年的特权等级制度,每个人在政治上的平等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予以确认,人们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古典自由主义所理解的平等也就仅限于此。这种形式的平等是远远不够的,人类的不平等更多地体现为经济的不平等,特别是在启蒙哲学之后的历史时期。工业革命创造和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许多人并没有因此而摆脱贫困,相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弱势群体更加边缘化。罗尔斯认为这些所有的不平等在于整个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分配政策的不公平。因此,只具有形式平等是不够的,必须实现实质的平等。所以他对平等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二、平等的三种样式

在罗尔斯看来认为平等具有三种样式。它们是自然的自由、自由的平等和民主的平等。

罗尔斯认为历史上前两种平等观念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中曾经有着重要影响,即自然的自由和自由的平等。自然的自由是一种基本自由市场制度的平等,它可以被认为是早期自由主义者所坚持的平等。这种平等取消了封建等级制度的阶级差别和固定特权地位,将人看作是完全自由平等的个体。它要求一种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每个人都能有同等的权利进入市场参加竞争,并在市场中尽其所能地获得相应回报。但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的平等只局限于形式的平等,因为在看似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人们往往在两方面是不平等的:一方面进入市场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平等;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不平等,前者的不平等导致了后者的不平等。在自然的自由体系中,个人的前途(收入、财富和机会等)总是受到自然偶然性和社会任意性的影响,如天赋能力的高低、家庭出身和社会环境的好坏等。罗尔斯由此认为:自然的自由体系最明显的不正义之处就是它允许分配的份额受到这些从道德观点看是非常任性专横的因素的不恰当影响。72自由的平等力图解决由社会和文化环境给人造成的不利影响,它通过增加教育机会、实行再分配政策和其他社会改革措施,为所有人提供一种平等的出发点。自由的平等可以被看作是18世纪自由主义的平等观念,是对“放任自由主义”的超越,也是对靠纯粹“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地反省。自由的平等应该说比自然的自由体系更可取,但罗尔斯认为它同样有不完善的地方。原因在于即使它完善地排除了社会偶然因素的影响,但它还是允许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受能力和天赋的自然分配的影响。这从道德的观点上看是不合理的。就像通过历史和社会的机会来确定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是不合理的一样,让天资的自然分配来确定这种分配也同样是不合理的。一般来说,造成人们之间不平等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和文化的,人们在出身、环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比其他的人更为“幸运”;另一种是自然的,人们生来就具有不同的天赋,有些人高一些,有些人低一些。人们通常认为,产生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因素经过努力是可以消解的,但自然的因素却无法消除。如果人们的自然天赋(智力、体力、理性和想象力等)方面存在着消灭不了的差别,那么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就永远存在不平等。罗尔斯认为,仅仅消除由社会文化因素产生的不平等是不够的,还应该消除由自然因素产生的不平等。在此意义上,罗尔斯认为自然的自由与自由的平等都是不可取的。自然的自由只是形式的平等,没有触及实质平等。自由的平等虽然有向实质平等迈进的趋势,但并不全面。以一种深切的道德关怀来讲,人类社会应该解决一切不平等,不论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不平等还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平等。由此,罗尔斯提出了自己解决不平等的理论范式,即民主的平等。罗尔斯认为民主的平等相对于自然的自由和自由的平等而言是最理想的平等观念。

对于民主的平等,罗尔斯认为最好通过结合机会公平的原则与差别原则来达到。差别原则的核心观念: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该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左右社会基本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差别原则体现了一种不平等社会下的最大平等理想和观念。

罗尔斯认为,一个理想社会的分配方式应该是完全平等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任何社会都无法做到完全平等,那么就应该争取达到相对而言最大的平等。社会中最需要帮助的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拥有最少的权力、机会、财富和收入,社会不平等最强烈地体现在他们身上。这些人被罗尔斯称为“最少受惠者”。一种正义的制度应该通过各种社会安排来改善这些最少受惠者的处境,增加他们的希望,缩小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分配差距。这样,如果一种社会安排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那么它只有最大程度地增加最少受惠者的利益他才是正义的。

差别原则构成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思想。从平等角度而言,差别原则体现了实质平等的观念,表明了罗尔斯想解决一切不平等的政治理想。

三、正义原则

在对平等的概念的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罗尔斯提出了正义理论。

罗尔斯首先提出正义一般的直觉性的观念,即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这个一般的正义观体现为两个正义原则。

第一个原则:每个人都拥有与其他所有人同样的自由体系相容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的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蓄原则相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如果说第一个正义原则体现了形式正义的观念,那么差别原则则体现了实质正义的观念。正义的一般观念是阐明什么样的平等观是符合正义的,罗尔斯在此是要表明:不正义就仅是那种不能使所有人得益的不平等。两个正义原则是对这一观念的具体原则支撑并作为社会基本制度的分配原则。

罗尔斯认为,这两个正义原则主要适用于社会的基本结构。他将社会大体上分为两个部门,即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第一个正义原则适用于政治领域,它用以确保公民的平等的自由。对于罗尔斯来说,平等虽然非常重要,但自由同样不能忽视,否则将会同古典自由主义一样犯简单化的毛病。罗尔斯在自己的正义中给自由一个价值定位,或者说在正义的框架中给自由以相应的理论位置。在启蒙的价值谱系中,自由位于首位。罗尔斯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同样接受了这一价值谱系的安排。

第二个正义原则适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罗尔斯把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作为第二个正义原则的第一部分,而将差别原则作为第二部分。可以说,最能代表罗尔斯平等观念的就是差别原则。罗尔斯指出如果存在满足上述两原则的制度结构,它只有在达到下述目的时才是公正的,即当且仅当境遇较好者的较高期望是作为提高最少获利者的期望计划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时。差别原则最简单直接的观念,社会结构并不确立和保障那些状况较好的人的较好前景,除非这样做适合于那些较不幸运的人的利益。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实际上体现的都是平等的政治价值,第一个原则用来处理平等的自由,第二个原则用来处理平等的分配。自启蒙时代以来,自由、平等和博爱就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重大价值目标,但在实际上,人们只能很好的解决自由(古典自由主义的贡献),而对于平等和博爱却无能为力(古典自由主义的局限)。罗尔斯认为自己的“正义论”能够很好的把三者统一起来:第一个原则确保了平等的“自由”,第二个原则的第一部分(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确保了“平等”,第二个原则的第二部分(差别原则)确保了“博爱”。

经济平等不能在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中出现,在于古典自由主义把“自由”作为市场经济的最好理解。市场经济让人们在其中自由选择,尽最大努力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由于市场和放任主义政策在产生赢家的同时也产生了输家,如果不考虑到经济上的平等,不以差别原则作为补充原则,弱势群体将得到不公平待遇。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真正的机会平等的效果将是采取某种福利主义的、再分配的税收政策,以帮助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的劣势群体。

新自由主义则希望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以防止市场的任意性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不平等。古典自由主义坚持市场下的自发分配,人们凭借自己的才能智力在市场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并作为自己的财富和私有财产而不可侵犯,因此那些天生有残障或缺陷者沦为贫穷者也是应该的。新自由主义力图纠正这种自发的市场分配,以国家的名义实行再分配以实现社会的正义。新自由主义强调正义总意味着平等,因此,它必须解决市场经济下的不公正,调整经济上的不平等,最终实现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的内在统一。

总之,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超越了古典自由主义对正义的理解。古典自由主义过于强调个体权利,包括政治参与的权力、言论集会的权利和私人财产的所有权的。尤其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表达了对君主专制时期对个性压制的一种反抗。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社会财富急剧集中,虽然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但并未使普通社会成员过上幸福的生活。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只有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工人阶级为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这些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社会实行一些内部改良。即便如此,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民权运动,如反歧视运动、反贫穷运动、反战运动等仍然此起彼伏,从未间歇。

罗尔斯试图确立一套适用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来重新调整基本善的分配,最终实现最大程度的平等。

罗尔斯的平等思想并非平均主义,他仍然保留古典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契约论等特征,只是在坚持自由的基本立场上,使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保障他们拥有自由的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生活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主义这一自由主义的根本特征发挥,所以不得不承认,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思想是自由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巨大进步。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47篇

运动艺术概论论文范文一:浅析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现代艺术艺术运动平面设计

论文摘要:绘画和设计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虽属于不同的门类,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理念、技法等方面,绘画和设计是互为作用,互为服务的。而现代艺术不是单纯指各种美术流派,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思潮的体现,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影响到其它领域。现代艺术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更多的形式语言,促进了平面设计的表达和新风格的形成,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由此,现代平面设计在自觉的层次上步入了多元化、自主化的境地。

20世纪是一个无法比拟的时代,各种艺术形式在反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它几乎很难用一种风格和形式进行描述,也很难用传统的观念进行分类。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在190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运动,是针对传统艺术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艺术革新运动不仅是对人类文明中从传统艺术的内容、目的价值观、服务对象、表现形式、创作手段到表达媒介的彻底改变,而且也为现代视觉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一、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运动从190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运动,它不仅对20世纪初的前卫艺术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新艺术运动的出现,并且对平面设计从表现形式到思维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帕布罗·^v^和乔治·布拉克。他们的创作来自两个不同的源泉,一个是非洲的原始艺术形式,特别是原始部落的面具、雕塑和埃及的出土文物;另一个是保罗·塞尚的静物和风景绘画。20世纪初,当人们还沉浸在传统艺术的浪漫优美的氛围中时,^v^在1907年向世人展示了“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亚维农少女》,人们被这抽象成几何人形的画面震惊了,这是向传统的审美观进行的尖锐挑战。因为立体主义“否认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立体主义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08年到1912年,这时期基本上是^v^和布拉克的二人活动,后来影响到其他青年艺术家进行尝试,逐渐形成一个国际运动。他们分析绘画中的各种基本组成元素,对于色彩、形式、结构都提出了具体的分析原则,在绘画上逐步走向理性分析的方向,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v^还开始尝试把这种思维方式、观察处理艺术状态的方法用在雕塑上,受他影响的几个前卫雕塑家推动了立体雕塑的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从1912年开始的,立体主义往更主观、更抽象、更复杂的方向发展。^v^开始尝试使用新的媒介进行拼贴,他在作品中使用旧报纸、海报残片、废弃的公共汽车票等,之后还使用了木片、沙、金属等材料在作品中进行拼贴。这是绘画史上第一次使用其他材料,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和造型,达到和谐的艺术效果,被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开创了绘画渐新的方向,表现方式使艺术家空前的自由。

立体主义在造型、空间的处理手法上,新材料的运用方面都给现代平面设计带来了新的启示。在进入了综合立体主义阶段后,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开始使用拼贴来进行表现,强调肌理和色彩的质感。传统的写实的、具象的形象被抽象的几何化的形象代替,新材料拼合出色彩和肌理都逼真的形象,创造出新的平面设计语言。抽象的几何形态,多视角的画面,不同空间的物象组合,新材料的运用,拼贴手法的使用,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新的创造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平面设计语言,开拓了新的设计思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的招贴设计和平面设计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立体主义的影响。

二、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于20世纪初在意大利兴起,它是涉及到绘画、雕塑和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一场影响深刻的艺术运动。它崇尚机器速度,抛弃传统的趣味,反对一切模仿的形式,对抗和谐与高雅的趣味,否定艺术批评的作用,对达达主义运动和构成主义运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高度自由的设计方式。

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为意大利诗人费里波·马里内谛,他于1909年2月份在法国报纸《费加罗报》上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为标志,成为未来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他认为应该庆祝速度、战争和暴力,这些活动才是代表未来的实质。他反对任何传统的艺术形式,认为真正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应该是意大利和欧洲的技术成就,而不是古典的传统,应该歌颂技术之美、战争之美和速度之美。

未来主义摒弃一切传统的绘画方式和表现手段,强调艺术反映工业时代的现代感,致力于通过表现运动和速度来展现工社会的审美观念,赞美机器、运动、速度和暴力。未来主义一面吸收了分析立体主义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运动感,另一方面借鉴了新印象主义点彩的绘图技巧,用线和色彩表现连续的层次组合和一系列重叠的形,还经常把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放在一幅作品中,来表现物体运动时的情景,用无拘束的构图,狂乱的线条和笔触表现物象的运动感和速度感。巴拉的代表作《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体现了未来主义的风格,描绘的是奔跑的狗和女人的足,用重复的形来表现物象的运动,将奔跑的狗连续运动时在不同的时间腿部的动作瞬间定格在一张画布上,这些动作瞬间就会凝固成一个个变化阶段,这是未来主义艺术家以静态的手段描写动态物体的积极尝试,对后来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画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未来主义主张利用抽象元素在画面中的穿插、重叠,以及线的力量来表现作品的运动感、速度感和力量感。他们对字体设计、字母形态及组合构成有独到的见解,强调对时代和生活的感受、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把平面设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画面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等要素体现出力量感是未来主义平面设计的风格,未来主义诗歌和宣传品的设计是他们平面设计风格的典型表现。马里内谛正于1913年6月份在《拉谢巴》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宣传他的平面设计观点,他认为新时代的语言应该是不受以前规律限制的自由组合。在版面编排上,他也主张推翻所有的传统的编排方法,以完全自由的方式取代。他在其中一页上发表了自己的诗歌,完全违反语法,编排自由,纵横交错,杂乱无章,字体各种各样,大小不一,在版面上形成一个完全混乱的,无政府主义的形式。从这里开始,意大利未来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平面设计风格,称为,成为“自由文字”。马里内谛任认为诗歌额其他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是解放作家自己的手段,解放的内容包括从语法中摆脱出来,从陈旧的版面编排控制下摆脱出来。他的这一主张,在未来主义艺术家这一时期设计的招贴画、书籍和杂志中得到充分发挥。

未来主义艺术家对艺术和人类文化的进步,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他们是现代机

器文明和技术进步的狂热歌颂者和崇拜者,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也并不只是艺术风格、形式语言的创新,其重要性更体现在激进的艺术主张,,以及自由不羁的无政府主义的宣传所引发的强大感染力与煽动性。未来主义在平面设计的形式上给后来的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高度自由的编排借鉴,而且还影响着计算机出现以后的当代平面设计。三、达达主义(Dada)

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对社会前途感到失望和困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首先在瑞士苏黎世,之后在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和美国的纽约发展起来的一个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他们用偶然在字典上翻到的词来称呼这一艺术运动,主张用消极的无政府主义和破坏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以前的艺术,现实世界和战争的反映,以批判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对艺术的准则进行瓦解和嘲讽,力图反主流文化和彻底解放视觉的想象。达达主义反对所有的现存艺术,反理性,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的,唯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达达主义具有强烈的虚无主义特点,是知识分子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对20世纪的艺术和平面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破坏意义上的达达精神的真正先驱是制作现成品的马塞尔·杜桑,他曾用立体主义语言创造过经典的绘画《下楼梯的裸女》,用静止的形象记录传达了运动的可能性。他的惊世骇俗的“作品”是在1917年用小便池制作的“泉”,引起了极大的哗然;另外还在复制的蒙娜丽莎脸上加上两撇胡子的画等。他以坚定不移的自我逻辑和杰出的禀赋,将他艺术家的命运贡献给了颠倒的、贬义的、反艺术的、甚至非艺术的美术原则。但他是艺术与生活融合的主倡者。

德国汉诺威的诗人兼画家库特·施威特是达达主义平面设计的代表人物。他的版面编排随意,强调艺术视觉效果,版面没有实质的内容,且大部分的版面内容都难以读懂,但是他的版面排版工整,并经常使用象征的版面设计手法,追求完全自由与偶然性法则相互作用的创作方式。同时,他还大量利用各种平面印刷品、照片进行随意拼贴、拼凑,是照片拼贴设计的重要早期探索人物。

达达主义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是从形式上开始的,他的对现成品使用的随意性、偶然性,成为现代平面设计创造语汇与表现手法的能源。达达主义对意大利未来主义的精神和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继而又为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超现实主义运动是1920年出现在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在文学、喜剧和艺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文明造成了巨大破坏和损害,使大批知识分子感到茫然,出现了虚无主义思想。他们以为所谓的真实表象都是虚伪的,要了解社会的真实,只有艺术家的自我感觉可以依赖和信任,这种思潮很快得到其他艺术家的认同,发展为一个运动。1924年,安德烈·布里东发表了一篇名为《超现实主义宣言》,宣告超现实主义的开始。超现实主义继承了达达主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态度,对于字体、文字、文学的表达方法、语法规律,文化、美学持否定态度,对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西格蒙德的心理学研究倍加赞赏,声称要进行精神领域的革命,主张发觉未开发的想象,幻想的心灵世界,全面地解放思想。超现实主义是非理性的,更强调无意识是一种与理性思想相分离的意识流。超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学风格,还是一种认识方式,一种生活方式。

超现实主义有两个着名的大师——萨尔瓦多·达利和琼·米罗,二个人都是西班牙人,却代表了超现实主义两种相反的表现方向。达利以写实和近乎摄影搬的形象来尽力捕捉他梦中的感觉,梦中所看到的景象,让不可能的现实变为一眼目睹的真实;而米罗则采用抽象的纯视觉语言进行创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去完成作品的释读与理解。他们把现实观念与梦境幻觉及本能潜意识等结合起来,不受逻辑和现实制约,由非理性的联想来指导并表现原始的冲动和主观意象,营造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形象和环境,以达到超现实的境地。超现实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美学风格:那种看似真实的、光怪离奇的形象之间非逻辑的联系,有一种怪诞的、神秘的美;其次超现实主义还为平面设计的创意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感觉生活的新思维。

平面设计中常常把毫不相关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强调主观比喻,或者采用荒诞、夸张的手法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梦境,进行主题表达和信息传递。同时,超现实主义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写实技法和儿童般天真的抽象、半抽象的神秘有机形为平面设计广泛运用,其强烈的视觉形象对平面设计造型、表意、信息表达都具有很好的作用。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运动已经逝去,但它为后来者建起了一座丰富的创意宝库。

五、结语

以上几种西方的艺术运动不仅仅是绘画方面的成就,绘画所体现出来的艺术观念、审美精神也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生和发展。绘画和设计本是一家,只是在当今社会发展之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绘画是设计的视觉准备,不仅给予设计造型的方式产生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意义,同时绘画的美感知觉也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品味美,为设计打好基础。设计在飞速发展的今天被赋予了很大的商业价值,成为产品宣传的最有效途径;设计也可以激起学生的绘画热情,可以使绘画变得精致细腻合乎现代人的审美。因此,设计和绘画可以进行互动性教学,在互动中激活有灵感的创意,从而做出有创造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8.

[2]詹文瑶,李敏敏.现代平面设计简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梁梅,梅法钗.世界现代平面艺术设计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季铁,李轶南.现代平面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李路葵,汤雅莉.现代艺术运动对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开拓[J].装饰,2006

[6]李瑛.论西方现代艺术运动对平面设计的引导作用[J].大众文艺.

运动艺术概论论文范文二:现代标志设计风格演变趋势的研究

摘要:标志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发挥着各种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标志设计已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的视觉通信,本文旨在论述新时代背景下标志设计的新思路,以国内外的大量成功的设计作品为例,从剖析基础知识入手,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加以详细说明,使大众能够熟练地掌握有关现代标志设计的概述、历史发展趋势、美感特征、设计准则、表现程序等。

关键词:现代标志设计;发展趋势;风格演变

第一章绪论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现状

现代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它的基本功能是以图形来传达信息,表现其内在的质量、特点,而以之作为一种沟通的媒介;它是人类文明高容量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缩影。纵观历史,从原始社会的记号到图腾,从商周的象形符号到秦汉的印章,再从唐宋的幌子到明清的洋化标志,标志的这些变化无不体现

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状况。我们在进行现代标志设计时可以借用象征意义的原始符号体现某种意趣、情感和思想;或者将原始符号的某些元素进行变化、重组和出新,使其具有传统的形似和神韵,又有现代设计的意味;或是将传统图形渗透于现代标志设计的方法之中,进而体现出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在设计过程中,不同设计领域风格的融合已经成为设计风格变化的主题之一。现代标志设计就是在方寸之间尽显无尽的意趣和思想,在交流与交换中传达出很强的符号性和象征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审美心理,而整个设计世界的设计趋势则出现了“反国际化”的现象,倡导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设计,一个新的设计风格不断涌现,日趋多样,这同样在标志设计中表现出来。

课题的意义

旨在论述新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标志设计新思维,分别从标志设计的表现手法、历史文脉的继承、消费者情感需求、及后现代标志趋向方面予以阐释,归纳出具体新趋势和表现风格,希望对现代标志设计的研究知识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以国内外大量成功的设计作品作为实例,从剖析基础知识入手,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加以详细说明,使大众能够熟练地掌握有关现代标志设计的概述、历史发展趋势、美感特征、设计准则、表现程序等。同时又借助优秀案例生动具体地帮助读者掌握如何赋予简洁的标志图形以丰富的内涵,以及如何把图形所承载的信息以恰当的、生动的形式传递出来。

第二章概念与定义

标志设计

“标志是用以区别个人或集体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的标记”。它是根据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应运而生,既是一种知识产权,一种脑力劳动成果又是工业产权的一部分。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它不同于古代的印记。

现代标志设计

现代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文字和图像组合起来的的大众传播符号,它能够借鉴和运用原始符号并给予原始符号以更高的艺术境界,原始符号是人类有记载以来为了交流、记录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视觉语言。原始社会中,一些部落的图腾、手工艺品及其物品的符号和记号都是现代标志设计形成的萌芽,它们都代表着群体文化,这类标志、符号和记号并非是一种纯装饰的纹样,它们充满了部落信仰和传统观念,凝结了原始人一定的动作和目的,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内容和各种含义,表现着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

现代标志设计的特性

一、多元化特征更为鲜明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48篇

一、前言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我开始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我这半年都在寻找自己想要的,我开始多方面的了解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规划啊,规划,终于让我走近自己,开始看清自己。

二、自我分析

我自小有着严格自律的性格特征,做事有自己的原则,喜欢独立思考问题。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自己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

我爱学习,但我指的是广义的学习,就是生活中值得我停下来去思考的地方我都愿意去想一想。我想过当冰箱门打开时,它和空调的区别;想过如果把地球倒过来世界会是什么样;以及为什么《水浒传》中的阮氏三兄弟只有二五七这样类似的问题。所以我的思想经常会处在游离状态。但是这不是说我做事不认真,相反,当我下定决心做好一件事时,我就一定能做到,这点,我有充足的自信。比如说,今年三月份,我们学校民族博物馆招志愿者讲解员,因为成为志愿者是我大学期间的一个目标,而讲解员又是我爱做的事,所以,我努力的搜集资料,背讲解词,经过一个月的三轮面试,我成为了300人最终的15个。所以我觉得如果我确定了我的理想职业,按我的性格分析,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我的兴趣爱好也不能算广泛,我喜欢听音乐,但是只是几种风格;我喜欢读书,但偏向于有思想性的。思想具有创新性是我的极大优势,我常常能在集体活动中提出新点子,大多也会被团队成员所采纳。

由于我性格具有双重性,所以我的性格可以随外界的需要而变化,不过多数情况下还是会保持沉默。总的来说,我的外现性格是随着我的状态而转变的。

我喜欢和陌生人交谈,这可能也是我选择争取志愿者讲解员的原因。因为,我喜欢听别人独道的见解,这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我有点幽默感,被认为是宿舍里最有幽默的人。

我有着严重追求完美的倾向,所以当我做事情没有达到我当初想的目标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很痛苦。所以我会很努力地去实现我的目标。我做事有时也会显得比较急,不能多个项目一起来做,不然我会觉得自己哪个都没做好。

我做事会很负责。只要我认识到某事在我的职责之内,我就会完全负担起它。只要是我的过错,我会主动的认错。

我有很强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在短期内分析出一个人的基本性格特征。

三、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就业方向:

在国内外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不过,鉴于这个专业的学生实力相对较强(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所以现在的就业渠道很宽泛。从我们学校20_年毕业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走向来看,5人被保入北京几所高校,9人考上赴泰国留学的志愿者教师,部分考研,目前所知的直接就业人数和出国留学人数较少。从与他们了解到的就业趋向来看,大多数人倾向于教师职业,只是不同领域的教师,有的是想做国内大学老师,有的是想做国外大学老师,有的是想去类似于新东方的教育机构从教,最多的是想去外国的孔子学院做传授中国文化的“外教”。

在_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位师兄,现在在浪淘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做接线员工作,但在了解他的就业取向的时候,他认为现在的工作虽然看上去低端,但是他学到了很多。现在他了解到了许多业内的相关知识,他的职业最终理想是成立自己的类似浪淘金的公司。因此,尽管专业学的是对外汉语,就业的领域也许并不对口。

前景分析:

据报道,全球约有2500万人在学习汉语,近10年来,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保持30%的递增率。近几年来社会办学机构如雨后春笋,他们抓住海外各行业人士渴慕中国语言文化这一契机,加强语言培训与中外文化交流,大量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将成为必然趋势。所以,仅从从事教师职业的方向来看,就业前景应该说也是很好的。

四、职业分析

(1)个人的职业选项

我最想做的职业是做教文学的老师。这倒不是受到学姐师兄的影响,而是我长久思考的结果。我比较倾向于做国内的大学老师。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49篇

纵观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百年历史,很多现在的问题早在创办之初就已埋下伏笔。19世纪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取得大发展,社会财富疯狂增长的时期,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请进“德先生”“赛先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观点,而他们没有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困惑和精神问题,所以才有现代派艺术对工业社会强有力的批判。在这种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中国艺术选择了以技术训练见长的西方学院派写实主义而抛弃了以人文方式培养艺术人才的传统模式(中国古典艺术的琴、棋、书、画;诗、书、画、印;词、歌、赋等综合艺术培养模式)。随着引进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各类专业越分越细,各种艺术学科由于各自技巧的差异性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相互间毫无联系的专业,艺术本身的综合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专业艺术院校: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学院。专业化越来越来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高考当中。艺术考生的高考文化课分数线比普通考生分数线低1/2或1/3以下,起点本身就很低,再加上大学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的问题,一批又一批生产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将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贯彻到底。在这种体制、这种模式下,怎么能培养出大师呢?其次,现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一方面,当代艺术中最新鲜的艺术元素无法进入高校。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要进入教育体系的学科必须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即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在教育中以伟大的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价值观代代相传的载体,这种源于美国的艺术教育理论是具有保守主义特征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当代艺术缺乏一个评价体系,其新鲜、活跃的因素无法进入高校当中,而进入高校的这些艺术作品,在挑选的过程中标准的把握却是一个问题。所以,当专业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会有很长一段时期的茫然和不适应,他会发现在学院中学习的实际上有很多是用不上的,稳定、成熟的学科模式在给学生传授着已经老去的东西。重视当代艺术,就是要求重视当代艺术批评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体系中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院校艺术教育,又被称为“纯艺术”,以培养纯艺术家为目标,目前在专业院校中还涵盖有专业设计类艺术教育;二是普通艺术教育,这包括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院校所有非专业艺术教育;三是师范艺术教育,这在艺术教育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以什么人来教授艺术,行会时期是以工匠师傅来教授,有一段时间是以艺术家来担任,现在由谁来担任呢?在现代中国这三种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不清晰的;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师范类艺术教育是雷同的,都以教授素描、色彩、创作等技法课为主,用培养专业艺术底子的专业艺术人才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来培养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实践和技法课程比重过大,而艺术史、艺术理论等文化课程比重不足,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中小学艺术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将师范类型办成“小美院”、“小音院”,而没有体现其教育科学的特点;其次,由于忽视普通艺术教育使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质量下降。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挑选人才是以高考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压力,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各类附中、培训班成为了艺术教育的主要模式,而普通生的艺术课在进入初中二、三年级就已基本停止。艺术高考由于文化课要求低,成为大部分学校为文化课差生提高升学率的主要出路,相互之间已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现在,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艺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也有人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其在改革中发展,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确立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师范类艺术教育就应体现其师范性,课程设置以艺术史、艺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主,缩小技法课的比例,中央美术学院在进行大规模的二级院校调整中,依然保留教育学院是具有前瞻性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提倡普通艺术教育,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应开设艺术课,而不是只开几个附中、培训班,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加强职业技术类艺术制作人才的培养,着重体现其制作技术,体现短周期、快速培养的特点,职业技术类学校不必要向高等专业院校看齐,但可以考虑为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技术型训练,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双赢”的目标。二是走出艺术教育本身的狭窄圈子,提倡整个学校教育的艺术化教育模式,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内涵,各种技术(诸如声、光、电、多媒体),各种材料媒介,各种观念,使艺术越来越紧密的与现代生活相接合,接受艺术化教育是提升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精神因素,而不仅仅体验物质生活带来的虚幻的幸福,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方向,也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人文的全面结合,将艺术教育最终扩展为文化的教育。三是提倡社会化艺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仍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应该看到的是许多社会机构具有学校艺术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许多机构追求经济利益削弱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现在,许多美术馆定期开办艺术讲座,请名家、教授讲解艺术品。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批文化学者、专家长年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参观者服务。社会化的艺术教育虽还未形成主流,但也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也提出了种种改革的设想和建议,无论怎样发展,将来的中国艺术教育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聂振斌.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阿瑟·艾夫兰.西文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摘要中国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体制,使艺术教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从学科发展、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几方面剖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分层面的、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艺术化教育之路与社会化教育等改革艺术教育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问题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50篇

摘要: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11-2020年教育扶贫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从政策工具、政府扶贫领域二个维度构建了教育扶贫的二维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教育扶贫政策工具强度越强,政策使用比例越高。本文提出政策工具向能力建设型转移,以强制型政策工具+激励性政策工具为模式进行调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策工具;教育扶贫;内容分析法

目前,对于教育扶贫政策文本的研究大部分是对政策内容的梳理,而从政策工具视角来研究教育扶贫政策内容的较少。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扶贫政策展开研究,构建以“政策工具分类”和“教育扶贫领域”为主的二维分析框架,整理并筛选过去10年教育扶贫政策,从政策工具、教育扶贫领域分析并优化梳理教育扶贫政策。

一、數据来源与分析框架

1.数据来源

2.分析框架

X轴:基本政策工具维度。政策工具是在既定环境下,政策制定者为解决政策问题、达成政策目标、实施政策方案等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式[1]。关于政策工具的分类。本文采用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的观点,政策工具分为强制型政策工具、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和激励型政策工具[2]。

Y轴:教育扶贫领域维度。根据已发布的教育扶贫政策,教育扶贫领域主要划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Y轴以教育扶贫领域设置为基础,分析不同领域内的政策工具。

研究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将不系统的、定性的内容如文字、图像等转化为系统的、客观的、定量的数据文本的研究方法[3]。采用质性软件Nvivo11按照“编号—具体章节”的方式顺序进行逐条编码,在具体条款中以表达一句完整意思的话语或以句号为一个编码分解的标准分类。

3.信度检验

对于信度检验,多位文本编码评判员的编码结果一致性超过80%即表明编码结果可信。通过多位编码评判员主评判员编码结果一致性对比,经过多次调整优化,文本编码结果一致性比例达到,表明编码结果可信度较高,可以接受编码结果。

二、教育扶贫政策文本分析

1.教育扶贫政策文本的X维度分析

教育扶贫政策工具使用呈现“以强制型为主、重长远能力建设、轻短期激励”的特征。强制型政策工具是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重视长远能力建设表明政府推行政策时,较为注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长期发展能力的培养,激励型政策工具等注重短期规划建设被视为辅助性措施予以实施。

以强制型政策工具为主的教育扶贫政策。强制型政策工具总体占比,内部工具政策落实使用过溢。其中,政策落实占比最高,达到,法规管制和机构改革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分别占比、。政策落实运用过溢,这充分反映政策制定者迫切推进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机构改革政策工具运用尤为短缺,这表明教育扶贫政策涉及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机构重组较少。法规管制作为教育扶贫政策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未得到足够重视。

注重能力建设型的教育扶贫政策。在具体措施中,内部工具的使用相对均衡,其中教育发展占比,人才培养占比,环境改善占比。教育脱贫效果的稳固与长效取决于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能力为着力点,与教育扶贫的内在诉求相契合。因此,在教育扶贫中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应被更充分地应用。

激励型政策工具不足的教育扶贫政策。激励型政策工具在教育扶贫政策工具中所占比例仅为,总体上政策工具运用不足。具体而言,财政补助、资源倾斜、社会保障分别占比、、,反映激励性政策工具中财政补助占据了较大优势。

2.教育扶贫政策文本的Y维度分析

教育扶贫政策工具主要以义务教育为主要抓手,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为辅的方式。其中,在义务教育中,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较多,高中教育占比仅次于义务教育,表明政府使用较多的政策工具来促使贫困人口更多地接受良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更多地使用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发挥出教育扶贫政策的“造血”功能。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占比较低,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激励型政策工具为主,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

三、政策启示

针对本文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政策工具使用向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转移。脱贫的关键是激发内生动力,而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与教育脱贫的内在诉求相契合。部门实施教育脱贫政策时要适度扩充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加强各领域不同阶段教育发展,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和能力建设。第二,以强制型政策工具+激励型政策工具为模式进行调节,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将强制型政策工具作为调适点,配置激励型政策工具,既检查督促政策实施主体,缓解各权利主体利益博弈所带来的冲突与矛盾,给予政策实施主体信任和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DonnellLM,:[J].EducationalEvaluationandPolicyAnalysis,1987,3(2):133-152.

[3]李樵.我国促进大数据发展政策工具选择体系结构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11):5-15.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51篇

题目:礼仪修养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解析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内涵,剖析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从多方面探讨了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途径,旨在说明礼仪修养对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影响。【关键词】高校;教师;礼仪修养;教育教学1、前言礼仪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道德风尚的体现;修养是人们在思想、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一种品质和能力。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教育人才,不仅要道德高尚、知识渊博、身心健康,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渊博学识、创新能力及个人魅力等,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的精神面貌、礼仪修养及价值取向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2、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内涵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礼貌、礼节及所持的仪表、仪容、仪态。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应包括以下几点:良好的职业道德礼仪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要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言传身教;追求新知,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端庄的仪表仪容仪表仪容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教育因素,它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品德情操、身份地位等。高校教师必须了解和懂得着装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时,不论其服装质量、新旧程度,首先,要整洁、大方,要根据年龄、体型、肤色、时间、地点、场合选择符合个人气质的服装。其次,男教师出入正式场合穿着西装时,要遵循“三色原则”,上衣、衬衫、领带、裤子、鞋袜、包等颜色不宜超过三种,切忌着短裤、吊带、背心、拖鞋等出入教学或办公场合。儒雅的言谈举止言谈举止是人与人之间思想表达、情感传递的重要方式。语言表达是高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良好的语言修养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表述清楚、音量适当、语气语调适宜、适度表现幽默。礼貌的交际方式礼仪作为行为准则和规范,其核心是“尊重”。高校教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尊重”对方。与学生相处时,要亲疏适宜、远近有度。对待学生要如子、如亲、如友,要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宽容学生,同时在学生面前要保持老师应有的尊严,做到庄重自尊。与同事相处时,贵在和谐,要积极主动地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坦然面对领导的批评;同事之间交往重在礼貌谦让,宽容友善,相互尊重,真诚以待。规范的日常行为平常在校园里,教师随便一些虽能理解但不可失礼,因为教师的身份规范着教师的言行。然而有的教师在公共场合过于随便,如上课看手机玩微信,与学生座谈时旁若无人地抽烟,时不时还夹杂着一些不文明的用语等,均会给学生造成不好影响。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在任何场合都应自觉地保持良好的礼仪修养,待人接物诚恳而温和,举止态度谦恭而自信,这样,方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3、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礼仪修养的重要性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很多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他们第一次接触教师时,会特别注意老师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主观地为该老师定位。教师整洁的仪容、大方的仪态、恰当的言谈和得体的服饰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教师形象,从而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偏爱某一学科、喜欢某一老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堂课的影响。当学生认可了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和不凡的内在修养后,他们会更喜欢该教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形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自身形象能直接影响学生形象的塑造。教师在施教的同时,学生通过对教师形象的观察和模仿,形成对自己形象的定位。虽然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已经基本形成,但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个性独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展现自我、易于接受新事物。高校教师的言行对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教师所展现出的良好的外在形象、优雅的言谈举止、丰富的知识底蕴、崇高的职业道德,会吸引学生模仿,从而形成自身的形象定位。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然大方、庄重得体的着装和言行举止向学生传递有效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穿着朴素、举止端庄、谈吐儒雅的教师形象,有助于在学生中建立威信,这样的课堂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反之,不注意个人仪表仪容、形象欠佳的教师,不容易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甚至会成为学生茶余饭后议论的对象,严重的还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构建文明校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而且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更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道德风尚的体现。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礼仪表达对彼此的尊重与友好,可以弱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促进社会和谐。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校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其良好的礼仪修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可以带动大学生自觉习礼,促进文明礼让、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的形成,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途径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还要有必要的设施和手段做保证,更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因此,必须积极行动,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提升高校教师礼仪修养认识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礼仪意识,高校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影响教师本身的事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而且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道德风尚。这样,学习者会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把学习教师礼仪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为,并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一种自然流露,体现出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风范。其次,加强对道德理论的学习。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理论水平,是指导其礼仪修养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高校教师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把高校教师质量关、强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教师行为规范准则,将教师礼仪列入其中,并使其制度化,引导高校教师规范自己的仪表仪容和言谈举止。其次,强化个人礼仪修养的学习和训练。将礼仪学习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中,通过学习基本知识、配以具体训练,使其具备基本的礼仪修养。再次,全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相关政策维护、保障高校教师的权益,使高校教师形成较高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幸福感,将加深教师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内化为自身的动力。加强高校教师礼仪培训首先,将教师礼仪纳入高校招聘的考察范围。这就要求学校既重视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又重视其礼仪修养,以此保证高校招聘到专业知识扎实、礼仪修养良好的双优教师。其次,将教师礼仪纳入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领导应将教师礼仪素质的培养作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定期、不定期开展礼仪培训、礼仪实践和礼仪辅导等。同时,对教师职业道德和礼仪行为进行评估,将其列入教师年终考核的指标范围,使之制度化与终身化。再次,创造良好的全员礼仪环境。高校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师生员工的基本形象和言行举止,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教室、楼梯、走廊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文明礼貌用语、宣传标语等,在一些重要入口处安放镜子,让师生随时关注自己的仪容、仪表。培养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名师出高徒,教师的素质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礼仪教育也是如此。礼仪教育涉及到心理、形象、语言、体态、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礼仪教师具备厚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面,熟知各种礼仪规范操作及科学的训练方式。礼仪教师形象好,审美能力强,语言表述风趣,富有人格魅力,这样的教师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力。所以,作为礼仪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文明的氛围,以自己的一举一动来实际诠释良好礼仪规范的教育价值和无穷魅力。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当教师文明优雅的口语与体态语、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有机的融为一体时,就会构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整体旋律,弹拨出教书育人的最美乐章,这也是一名教师驾驭事业走向成功的基石。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如今的大学校园,已过多的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文明礼仪方面,不仅没有为人师表,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比如上课不注意形象,不修边幅,蓬头垢面,出口成“脏”,着奇装异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和教学效果。因此,各高校都应出台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规章制度,以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和氛围。高校应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比如垃圾箱、标示牌等,时时提醒大家注意卫生,打造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各种文明规范随处可见。总之,要让礼仪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师生在其中耳濡目染,以达到环境育人的要求和效果。5、结语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是外在形象、内在素质的综合表现。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在深入认识和理解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层面的规范要求和高校教师自身的反思改进,高校教师队伍的礼仪修养会有较大程度提高,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好的'为教育工作服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1]黄玉萍.现代礼仪实务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李欣,杨德利.浅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J].学理论,2014(5).[3]赵亚灿.浅析礼仪修养对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16(15).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52篇

道德需要是道德敬畏感生成的内在根基。康德在《纯粹理论批判》中有力地证明了上帝只是一种假设。但在《道德形而上学》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又为上帝腾出了一席之地,把他请了回来。这是因为康德认为上帝虽然不是理性的对象,但在实践理性中,若缺少民众对上帝的信仰这一因素,道德终归不圆满。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宗教信仰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对上帝的敬畏造就了大多数西方人的道德境界,赋予了他们履行道德的自觉性,这是源于道德的他律作用。

通过对孔子直至宋明理学等儒家主要道德思想的考察,我们明确了敬畏之于儒家道德传统的重要意义。对于道德的敬畏之情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传统,确立道德敬畏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孟子通过人与“夭”关系的设置,确立了德性的内在需求。在孟子,仁义礼智源于内心,由于内心的仁性,人有了自然向上的力量。本心认识到正确的,自然就会行;认识到错误的,自然就会加以阻止。这是道德的自律在发挥作用。

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认为:“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首先是对他者(theother)的追求。”“他者”是一个外延十分宽泛的范畴,不仅涵盖他人,而且包括人类社会、自然宇宙。人类必须像朱熹倡扬的那样:“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才能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睦。对“他者的尊重”、“敬畏”,有助于人类的“狂性自歇”,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虽然孟子自信人类最终能够通过“尽自”、“知性”而“知天”但是我们还是应当保一份对天命或天理(自然和社会之必然律令、人类安身立命之内在本原)足够的、应有的“敬畏”。因为敬畏之心的拥有,不仅是进一步“尽心”、“知性”、“知天”的基础,更是人们修身养性、培养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条件。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敬畏伦理”的范导,以符合人性深处蕴含着的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内在祈盼。

(一)成功在于坚持滴水穿石在于日积月累的实践,弱小的力量不懈的滴答穿透坚硬的石头。愚公移山也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心怀一种信念一定要把山移过去,理想中的指明灯照亮他前进的道路,光明就再眼前。...

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53篇

2020年10月29日,中国^v^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闭幕。本次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统筹考虑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绘就了发展蓝图。

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奋力进取。“两个一百年”目标首次出现是在1997年,中国^v^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v^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2012年,中国^v^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第一次明确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v^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自此成为一个固定关键词,在^v^^v^自^v^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出现超过100次,与中国梦一起,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向下一个“五年规划”进发。2020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一年。^v^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如此关键的历史关口对新形势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作出了回答,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建议。五年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密码之一,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挑战与机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不再追求GDP等总量指标的高增长,而更关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关切产业结构的均衡,更强调人民福祉,更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为我们踏上新的征程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

时代的擘画已经绘就,即将踏上“十四五”征程的我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离我们愈来愈近。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54篇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xxx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xxx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xxx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xxx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xxx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xxx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xxx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xxx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xxx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xxx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xxx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xxx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xxx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xxx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xxx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xxx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xxx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2007年是反对xxx、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xxx”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xxx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xxx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xxx”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xxx,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xxx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xxx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xxx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xxx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xxx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政治微视频论文范文 第55篇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教改思路》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今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重要性的论述,以及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军事理论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期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形势;军事理论课;教改思路

大学生的军事理论课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也是大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门课,更是高校的“窗户”课,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当今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局部战争依然存在,以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多种斗争方式为主的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军事理论教育。

一、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性

(一)国家有关文件的制定是开设军事理论课的依据

我^v^事理论课的开设要追溯到1984年颁布的《兵役法》,该法有明确相关规定的条例,一直到2006年修订的教育部、总参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开设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文件。比如,1984年《兵役法》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于是全国许多大学开展了学生军训,此时主要是集中搞军事技能训练。

2001年,我国颁发了【2001】48号文件,文件规定了从2002年开始,全国要将学生军训纳入普通高校本、专科生的必修课,并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列为考查科目。2002年6月19日,教育部、总参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该《大纲》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明确规定了军事理论课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2006年修订版的《大纲》强调指出: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其教学时数为36学时,除完成规定的学时外,还应积极开设相关选修课和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讲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由此可见,国家出台系列的法律法规等文件为全国各高校开设军事理论的教学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使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及大纲时有法可依。

(二)当今大学生亟需加强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教育

从古到今,每个国家都把国防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说明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则这个国家将不能长久安全地发展下去。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没有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导致他们国防观念淡薄,忧患意识缺失,对国际形势漠不关心,甚至有个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v^家机密等。因此,必须大力培养当今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教育,包括民族忧患意识、国家安全意识以及爱军尚武意识。

通过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树立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居安思危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通过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认清当今国际局势总体处于和平时期,但是局部战争、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以及我国周边环境等诸多威胁仍然存在,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国家安全意识;通过爱军尚武意识的培养,不仅要继承^v^同志“枪杆子里出^v^”的优良传统,更要让学生树立一种强国兴邦和爱军习武的国民意识。每所学校都把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深知国防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重要措施。

二、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校不够重视,随意减少授课学时,授课地点安排在军训期间或周末或晚上,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一)重视不够,对军事理论课教学投入不足

《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第十一条:普通高等学校(包括高校)应当把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第十二条: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机构与人民武装部共同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组织实施。明确指出了军事理论教学工作应该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由军事教学机构(军事理论教研室)和人民武装部共同组织实施。很多高校对军事理论课教学重视程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军事理论的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即没有单独建立军事教研室(部),并与武装部(单设)合署办公,大部分高校是由设立的武装部与学工部(或保卫处)合署办公,在这种模式下作为二级机构的军事教研室的职权和地位非但没有得以加强,军事教研室和武装部的职能和地位反而被弱化了,甚至有个别高校将军事理论教研室归并到其他公共课程教研室,导致军事理论教学的保障设施与经费的投入不足,不利于形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教师以非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居多,严重影响了军事理论教学任务的质量。

(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很少是从军事院校毕业的,大多数是从学校相近专业调剂过来的大学教师或学生辅导员。因此,他们的学历层次、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背景都有很大差距。在教学时,有些教师脱离国内外军事现状,只会照本宣科,很少会去更新知识,教学内容陈旧。此外,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的不一样,导致他们教学和科研能力截然不同,甚至会出现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追根溯源,这是由于缺乏一只专业化、职业化的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而不是由“杂牌军”担当大任。

(三)教学内容不规范,教学方法单一

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时间被减少,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的教学时间――36学时,不能完成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缺少系统而全面持续性的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上大课、上统课的现象,课时不够,很多高校就会分专题或章节授课,这样做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每个教师只关注于讲课的专题或章节,而缺乏对整个学科内容的掌握,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内容极不规范。加上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教学手段单一,采用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少与学生互动,缺乏吸引力,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改措施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较广,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上,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在围绕国防教育这条主线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学校整体师资力量,直击当前热点和敏感话题,把握学生动态,力求把当今国际形势和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反思和共鸣。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大胆突破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的新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方法、导问式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法等,使用这些方法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讲透,确保军事理论教学质量。

此外,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可采取寓教于乐式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辟一条国防教育实践路线。校园里可以组织一些国防教育类的活动,比如以革命题材为主的演讲比赛、观看爱国战争电影、举办国防教育讲座以及针对当前国内外热点话题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校可以根据情况,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遗址、博物馆等红色圣地,通过这些载体中的国防教育元素使他们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二)加大引进高素质军事理论人才,调动现有教师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师。建设一直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是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引进高素质军事理论人才,并充分调动现有军事理论教师的积极性。

在引进人才的时候,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候选人最好是博士研究生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军事人员,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丰富的军事方面教学经验者最佳。

对现有的军事教师,学校要实行奖励机制。一方面,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军事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和生活待遇情况,每年选派一部分教师出去参加专题培训或研讨会,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待遇留人、关爱留人的方式解决军事教师的生活问题,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不称职的军事理论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惩罚,甚至撤换。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高校军事理论课的考核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的考核主要是由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组成,分值的比例可以设为4:6。学生的平时成绩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课内成绩依据上课出勤率和课堂表现情况确定,课外成绩可体现在学生组织或参加国防教育、社会调查等活动方面,建议课内和课外的平时成绩比例设为7:3。期末试卷的考核以闭卷方式考试,题目及题量恰当,题型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可以建立相应的题库。

实践部分的考核主要是学生的军事训练,这部分成绩可以根据军训时的出勤情况和军训情况来给分值,具体分值可以由军训教官和辅导员来打分,然后取其平均值,这样更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军事训练情况。

合理的考核体系既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后检测,也是为以后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数,因此,建立清晰合理的军事理论考核体系对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至关重要。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