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科学教师工作计划 第1篇

针对音乐教材零散、课堂教学薄弱、学生接触作品较少等弊端,我开始研究“主题性音乐文化专题课程”。主题性音乐文化专题课程源于问题,基于教材,紧扣课标,以国家教材中的歌(乐)曲为核心曲目,用“文化主题”串联起相互关联的音乐作品,在整合重构的课程中,凸显“立德树人”的育人取向和价值追求。例如,针对每周一升旗仪式上,部分学生演唱国歌缺少庄重感甚至显得漫不经心的状况,我开发了“聂耳叔叔和他的歌”文化专题课程,通过编写文化读本,把散落在不同学段、不同教材中的聂耳作品《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码头工人歌》等串联起来,加入根据音乐设计的适合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作曲家的故事和创作逸事、从作品中提炼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与音乐相关的其他艺术作品的拓展学习等内容,帮助学生通过对聂耳歌曲的欣赏演唱,感受报童、码头工人生活的艰辛。进而让学生了解与国歌相关的重大事件,感知国歌的变迁,体会如何用音乐元素表现国家的庄严与大国的风范。学生从此明白应用肃立的姿态、庄重的神情唱好国歌,升华爱国情感。这种主题引领下的课程整合重构,形成了教育的合力,让学科的育人价值有了落脚的地方。

我还与本校的语文教师合作,采取“一课两师”教学形式,打破学科壁垒,开展音乐与语文相融合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如涉及“高山流水”与“伯牙绝弦”、绘本阅读与音乐欣赏、京剧大师梅兰芳等内容时,将两个学科中的教材内容重组整合,突破学科边界,扩充了教学内容。

小学音乐科学教师工作计划 第2篇

我初上讲台是1987年。那时候,唱歌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音乐教学一直停留在单纯教几十首内容正确的歌曲——教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上。在望而生畏的识谱中,在乐理知识的灌输中,在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中,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

如何让音乐课变得有意思,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正是初出茅庐的我的朴实追求。直到今天回头看,这也依然是很多音乐课堂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银色的桦树林》是一首加拿大民歌,歌曲采用重复乐句加尾声的布局形式和叙述性的口吻,描绘了具有浓郁异国风情的桦树林。在教学中,我采用图画再现和语言渲染等手段展现加拿大风貌,还适时加上从加拿大带回的枫糖、钱币、风光明信片、驯鹿玩偶等礼物,让学生观察、触摸和品尝。渐渐地,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尤其是衬词“蓬得得蓬蓬”,引发了他们无限的遐想:

“我觉得‘蓬得得蓬蓬’就是‘河狸建筑师’发出的声音。”

“我觉得像驯鹿的脚步声,它们在欢快地跑着。”

“我觉得,那是风吹桦树林时,树枝相撞发出的蓬蓬声。” ……

在充满文化韵味的音乐教学中,陌生的加拿大,在学生眼中变得清晰真实起来。他们唱出的“蓬得得蓬蓬”,不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衬词”,而是带着丰富联想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歌声。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喜欢这样的音乐,喜欢这样的音乐课。以后每每拿到新的音乐作品,我不仅努力听透唱熟,还会通过“专题阅读”,了解音乐蕴含的文化密码,用文化把音乐课堂撑起来。

小学音乐科学教师工作计划 第3篇

“多做”、“多想”、“多听”,在未来的二年时间中,不时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改善自身的坏习惯,将自身改变成一名主动学习者,使自身成为同学心目中具有亲和力、轻松、快乐的老师,并逐步将自身打造成吃苦耐劳型的教师,使自身的课堂成为诗意的课堂,是同学向往的精神家园,满足同学生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

(1)、提升个人修养,做有品位的教师。用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广播的知识积淀影响同学,实质性成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做”、“多想”、“多听”。

(2)、做一名业务上、教学上都过硬的教师,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为自身打造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善于考虑,使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争取机会参与区、市级优质课评比。

(3)、做一名轻松、快乐的受欢迎的老师,向优秀班主任学经验,使自身具有一定的管理班级的能力,做到时时处处以班主任的规范严格要求自身。

(4)、做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老师,对自身的教学工作的失败与胜利注意积累,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在今后的教同学活中,我会以高规范严格要求自身,不时提高空虚自我,踏实勤恳的走好每一步!争取在收获的季节,有着属于自身的丰硕效果!

小学音乐科学教师工作计划 第4篇

1、个人优势分析:

(1)、热爱教育工作,对同学有一颗爱心,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能关注同学的综合全面发展。

(2)、有较高的语文教学素养,较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语文教学中教学理念日益更新。

(3)、已初步养成在实践中考虑的习惯,有一定的反思能力。

(4)、工作认真踏实,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历,从而使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个人缺乏剖析:

(1)、工作目标不是十分清晰,工作措施不是十分具体,工作上易受情绪的动摇而变化。

(2)、整个小学各年级语文教学还没能全面掌握,

小学音乐科学教师工作计划 第5篇

党的^v^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互动中,教育是根基。这对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建成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一流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党的^v^报告阐述了教师教育的工作使命,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和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受到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先后出台《^v^中央 ^v^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重大政策文件,启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简称“强师计划”),着重面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出部署。

通过这些部署,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面临着高质量师资体系的深化改革和发展需求。2021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量达万人,相比2020年的万人,增加了万人,增长%。庞大的师资规模及继续壮大需求,以及教师培养层次提升问题,既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也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挑战。例如,根据2021年统计数据,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规模分别为万人、万人和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这距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在2020年要达到75%、到2035年将超过95%这一指标,尚存差距。

当前,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尚不能满足高质量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师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存在突出的东中西部及城乡区域配置差距,此外,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科学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教育强国的需要。这种差异也存在于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中。这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发展存在的不均衡密切相关,该体系仍面临提高生源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效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师范院校发展、完善U(高等学校)—G(地方政府)—S(中小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应对数字技术等诸多挑战。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合理配置教师教育资源既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内生需求,也是教育现代化“强师”的现实需求。

教育部2022年9月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和劳动技术课程教师分别达到万人、万人和万人,较10年前分别增长%、%和%,表明我国在紧缺学科师资补充上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国家也致力于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在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相比首轮仅2所师范大学入围,第二轮有10所师范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且这些大学均将教育学、教师教育相关学科列为建设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的排头兵及“双一流”建设大学,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引领示范作用。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北师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v^精神、^v^^v^给我校“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以及“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坚守“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启动“强师工程”,实施“优师计划”“启航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等6大计划,不断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创新,致力于培养乐教、适教、善教的“四有”好老师和拔尖创新人才,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及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建设方面起到了排头兵和标杆作用。

第一,创新“招生—输送”模式。2020年,我校率先开启“优师计划”试点项目,推出定向培养师范生的“志远计划”,按照“省来县去”原则,面向52个未摘帽贫困县所在省份招收本科定向就业师范生,累计录取1000余名学生。设立“优师”基金,定向招收“优师计划”毕业生回校攻读教育硕士,强化终身支持和跟踪帮扶。2020年起,我校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引导优秀毕业生投身西部基础教育,推出就业激励、职后支持、终身服务的全周期帮扶举措,已选拔774名优秀毕业生投身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一线。

第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立足培养高素养的“四有”好教师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位,统筹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和“强基计划”,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建设教师素养类通识必修金课,构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科—专业—课程”本研一体化建设,以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为双引擎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完善教材管理、选用和建设体系,推进数字化课程建设、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

第三,开辟教育教学实践模式。我校深化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模式改革,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基于项目县为基础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发展机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开辟全国百所基础教育合作学校为“第二校园”。

第四,创建特色思政课程体系。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批试点开设“^v^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v^^v^教育重要论述”课程,打造“校级—省部级—国家级”三级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建设全国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