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实用31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3-01-11 22:31:4715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2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 1/2-1/3 5/9×3/5 2÷1/2 1/4÷4

18÷1/2 18×1/2 0÷2/5 1-3/4 1÷4/7

21×3/7 10/7÷15 21÷3/7 1/2×1/3 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 )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 )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提问:根据“男运动员占5/9”这个信息你还知道了什么?(把45个同学看作单位“1”、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为了清楚地表示男、女运动员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分析。你能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吗?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根据男运动员占5/9,先算出男运动员的人数,再算女运动员人数,列式:45-45×5/9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5/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2.少先队员一共采集标本168件,其中5/8是植物标本,其余是昆虫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3.张大伯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30米,宽20米。这块地的7/12种茄子,其余种番茄。番茄种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3篇

教学内容:

教材108页---111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和学习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体会教学来源于生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看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调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察主题图: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课外活动,今天教师带你们去科学宫参观科技展,去的同学很多,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参观人数情况,我们根据收信到的人数制作一个统计图。

二、合作学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独立完成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2、根据这个(教材108页图)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提出

问题:①哪两年参观人数相同?(答:xx年相同)

②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多?(答:xx年)③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少?(答:1998年)

3、引导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注意事项,老师再补充:

① 必须有标题名称,名称中要简要明了地说出内容和地点,标题下要注明统计内容的时间。

② 横轴、纵轴表示什么要标清楚。

4、除了会完成条形统计图,还有其它画统计图的方法。

三、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1、观察109页折线统计图

2、启以引导:看看这幅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学生说:折线统计图有格子;有点,还有一段一段的线。

3、边讲解折线统计图画法。

①让学生明白折线统计图是通过描点连线的方法画

②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方法不同,可以看到每一部分变

化趋势,能看到整体变化趋势。

③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特点;哪种统计图更好。

强调告诉学生:

1、象今天这样用曲折的线段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还能通过数量反映某一种事物变化的趋势。

3、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点,生活中根据我们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巩固练习:

1、 完成110页例2及做一做。

2、 让学生去调查家庭上半年用水情况并制作出统计图。

小结: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学会折线统计图画法和特点,懂得它在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4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

教学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商标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

书包 45元 文具盒 18元 圆珠笔 元

铅笔 元 橡皮 元 本 3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黑板的上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书 包 45元 圆珠笔 元

文具盒 18元 铅 笔 元

本 3元 橡 皮 元

左边这组数45、18、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准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子?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黑板上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文具标价的三个小数。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3、完成88页表格中的填空。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米和米都对的。

5、学生类推:完成89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元 角 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5篇

(1)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圆、绳子、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花坛和一个圆形花坛。

问:这是什么图形?围着花坛跑一圈,哪个长哪个短呢?

学生想办法:(1)看哪个跑得步子多。

(2)计算它们的周长,进行比较更为简便。

2、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C=(a+b)×2

3、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新知探究

(一)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得出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C = ∏d

C = 2∏r

(二)、解决新问题。

1、解决情境题中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2、教学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

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小组内想出解决的办法,并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已知d = 20米求:C =?

根据C =πd

20×(m)

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c=πd

50cm=

×(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周)

答:它的周长是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当堂测评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60分)

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40分)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倍。 ()

(3)C =2πr =πd 。 ()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四、课堂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呢?

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从以下几处着手:

1、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课前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

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在得出公式时及时解决问

题,体现数学课的应用价值。

2、重视动手操作,深刻理解公式。对于公式的探究,我改变

以往的教师演示教学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让他们

体会知识概念的形成。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6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2个简单物体组成的复合物体的形状。

3、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的所有的面。教具:大药箱、圆柱体、球体、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幻灯)

2、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到的?

3、这幅呢?这幅呢?

4、肯定认识它吧,这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到的?这幅呢?这幅呢?

5、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一个物体,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6、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二、例1教学

1、出示大药箱。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可以同时看到箱子的哪几个面?

2、总结: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3、如果我从药箱的正上方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4、如果我从药箱的左面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5、如果我从药箱的正面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6、总结: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长方体,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状与图案。

三、小组合作交流

1、把4本数学课本叠起来,也可以当作长方体,四人小组合作,分别说一说从上面、左面、正面分别看到什么形状和什么图案?并画出简单示意图?

2、交流汇报。

四、巩固拓展

1、出示圆柱体,想一想,从圆柱体的正上方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动画演示。

2、左面和正面呢?动画演示。

3、再出示球体,想一想,从上面、左面、前面看到的样子,画出示意图。

4、交流汇报。

5、动画演示。

6、从三个方向去观察物体可以正确的认识该物体,如果只是从1个方向观察物体就可能发生偏差。

7、动画演示“从正面看到是正方形”,它可能是怎样的物体?(正方体、长方体、方锥)

五、总结

1、这样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应用。你看到过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7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老师取下两个底面比较,得出是完全相同或者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把上面板书补充成: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用手示意侧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接前第二行板书: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在说明的基础上画出下面的立体图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板书:高)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在图上表示出高,并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8篇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知识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能力目标: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单明了、抽象概括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重点:

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二、新授。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3、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t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板书:

a=30=11+30=45

课后反思: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功能,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性功能,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9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说明: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说明:创设数机器猫只数的情境,分成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直接呈现数量较少的机器猫,学生一眼就可以观察得出;2.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引导学生感受估计的需要;3.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估计不精确;4.通过交流估计的方法,达到比较精确的估算。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到了估算的必要性与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8≈160,把29看成20。

×8≈290,把8看成10。

×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说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与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以尽情地流露与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到完善。学生在此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恰当,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发展,并在与他人方法的比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个结果,哪个与准确值最接近?(课件演示每种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个8,C是多估了2个29,D是多估了2个29和1个8;这里不需要向学生直接说明,只要让学生感受即可)

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给每人5只机器猫,估一估,这些机器猫够送吗?42×5≈200(只)

和前面一题进行比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试一试。

21×6≈ 48×5≈ 397×3≈ 510×7≈

9.小结:我们在估算的时候,都是把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拓展提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联系。陆老师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以数学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长城

长城离陆老师所住的宾馆有点远,汽车每小时行驶53千米,3小时才到达,长城离宾馆大约有()千米。

第二站:美丽的北海公园

告示:每条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个旅游团,每个团有31人,估算一下,他们能同时上一条船吗?

[说明:此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约等于120,却为什么不能上船?出现认知上的矛盾,学生通过争论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结果也比准确值小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在运用估算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必须考虑现实情况。]

比较:31×4○120(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另一个用途)

第三站:天坛公园

每张门票8元,陆老师所在的旅游团共有39人,320元钱够买门票吗?

为什么同样是估算,刚才不能上船,而现在买门票却又够了呢?

学生通过辨析比较发现,刚才是估小了,而现在是估大了,所以够了。

比较:39×8○320

第四站:购买北京特产

每种特产,老师准备都买8份,请你们帮助我算一算,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反馈:1.(58+11+33)××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单?想一想,老师大约带多少钱就够了?(让学生明白估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关注估算在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辩证看待问题能力上的作用。

1.大胆改变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体验估算的现实性。

乘法的估算,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习的新内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过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课中所设计的一系列练习,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现实问题,并具备用估算解决的现实需要,因而整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数学课,既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能将简单的问题深化。“乘法估算”一课,教师们都会想到要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设计的学习素材要富含现实气息,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现实运用估算的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根据估的结果就可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因为估的结果有时估大有时估小,单凭估出来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还需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考量。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估大”、“估小”的情况及如何运用这样的结果解决问题,同时穿^v^大小的训练,从而将现实性、思辨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10篇

教学内容:

练习二 Px。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11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24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120—144÷18+35(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应该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应该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应该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4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1、例2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12篇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导语: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给你们讲的微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2、讲述连加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图片。(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2只)(出示课件: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1只)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对了,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数学上叫“连加”。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5+2+1这样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最后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先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等于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等于8根小棒,所以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等于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等于9个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个三角形。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习惯上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

5、巩固练习

2+2+4=?5+0+3=?

6、结束语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连加的含义和连加的计算顺序及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1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04—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年月日》教学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14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15篇

【教学目标】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模型思想。

3.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激发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相等”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的珍稀动物,你知道有哪些?

预设:熊猫、白鳍豚、东北虎??

课件出示:(金丝猴、短尾猴、白鳍豚、东北虎、熊猫)

谈话:这些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

谈话:老师非常喜欢憨态可掬的熊猫吗?瞧,它们在做游戏呢。

2.提供素材、感知“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跷跷板平衡,追问:说明了什么?

2.熊猫一样重,追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熊猫的质量是50千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预设:50=50

谈话:观察这个式子,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以前的式子中有运算符号,这个式子中没有。

追问:没有运算符号,为什么也能用“=”连接呢?

预设: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

小结:原来相等的关系就可以用“=”表示出来。

谈话:想一想,生活中,你学习的知识中,也有相等的关系吗?

2.预设:这辆车的速度和那辆车的速度一样ab=ba

二、分析素材、理解“相等”

1.借助跷跷板,理解相等与不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能用式子表示现在的关系吗?

预设:40100,100span=

谈话:同学们看,又来了一只熊猫,你猜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1.左边重、右边轻或左边轻、右边重

2.平衡,一样重

谈话: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

预设:1.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或两只小熊猫的重量span=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认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谈话:小熊猫跳上去后,跷跷板是这样的。你能说说这三只熊猫的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1.小熊猫的重量+40=100

谈话: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一只熊猫的质量加40千克熊猫的质量等于100千克熊猫的

追问:你能用谁和谁是相等的再来说一说吗?

谈话:同学们找得到了跷跷板中相等的关系,能用更简洁的式子

来表示吗?

预设;a+40=100

谈话:真了不起,会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不知道的数量,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

出示课件

谈话:现在两边的熊猫交换了位置,你还能用式子来表示吗?

预设;100=x+40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还可以表示相等的关系。

三、借助素材,理解等量关系

1.理解图示中的等量关系。

(1)课件出示:

谈话:谁会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

预设:3x=200+200,x+x+x=200+200小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谈话:说说你这个式子的意思?(引导学生说说谁和谁是相等的)

谈话: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相等,你能说几个这样相等的式子吗?

预设:10+20=30

x+300=1000

(2)课件出示(出示动物的名字)

谈话:这幅图中,既没有跷跷板、天平,你还能找到相等的关系吗?预设:两只金丝猴的质量和一只短尾猴的质量是100千克

教师引导,也就是这些猴子的质量和与100千克时相等的

小结:像这样相等的关系数学上称为等量关系。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先找到这样的关系。

2.理解信息中的等量关系。

谈话:看图找等量关系同学们都学会了,有些等量关系还藏在文字信息中,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到他们。

(1)课件出示: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

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

谈话:信息中提供了哪几个量?

预设:1980年只数2004年只数300只

谈话: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预设:1980年只数-2004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04年只数

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

谈话:你怎样找到等量关系的?

预设: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

谈话:你太棒了,抓住了关键的信息,你很会读题和思考。

谈话:1980年的只数和2004年的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980年的只数比2004年的只数多300只

谈话:根据这个关系,你能用未知数x表示出它的等量关系吗?

预设:x+300=400

(2)课件出示:2004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谈话:为了保护珍稀动物,我国采用了人工繁殖的技术来增加珍稀动物的数量。

谈话:自己默读题,你能找到哪几个相等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16篇

教学内容:

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口算练习

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17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

2、方法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中事物搭配规律和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归纳出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今天有许多位老师来到了我们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课,我想用握手的方式对他们表示欢迎,谁愿意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握手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2、揭示课题。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中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办法来学习新课——“搭配中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笑笑的生日

1、穿衣搭配: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一条休闲裤,如何搭配出一套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

2、早餐搭配:

饮料:牛奶豆浆

早点:面包油条

饮料和早点各选一份,有几种搭配办法?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

汇报。板书搭配方法,强调有序搭配。启发说出不同的方法。

3、去动物园的路线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汇报,再次强调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规律。

6、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2、猜电话号码。

四、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18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19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时

16:00是下午()时

18:30是下午()时()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20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P29、P30 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谈话引入。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课前同学们到银行调查了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

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带现金,只带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

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

二年

三年

五年

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过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压岁钱,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些压岁钱呢?

生:当然是存到银行了。

二、 探究思考。

师:是啊,存到银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到期还能得到利息。根据存款的种类和时间的长短,利率是不一样的。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我们存钱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怎样存,刚才同学们说的存款方式,到期后利息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计算。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年利率x年限,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21篇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

三、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3、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

四、巩固练习

1、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米尺长1()

1把米尺长10()

1把米尺长100()

2、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3、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22篇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知识目标: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为用方程解应用题等量关系做准备。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力目标:注重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

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2)当a=5时,2a=(x),a的平方=(x)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23篇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

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

上北下南北

左西右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24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平均分

1、导入,操作

(1)、请把你组内的东西分给每一个人,要一样.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

(1)、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名称吗?

(4)、学生取名。

3、出示课题

(1)、平均分。

(2)、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

二、动手操作

1、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讨论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三、应用拓展

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如何做?

(3)、学生讨论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2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并会应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2、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提高计算正确率。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把估算与笔算结合起来,提高计算正确率,逐步形成在笔算时要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0与一个数相乘都得0。

教学对策: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将任何数加0、任何数减0和任何数乘0结合在一起,为学习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作铺垫。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

1、出示小猫钓鱼图,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蓝猫钓到了3条,黄猫钓到了2条,红猫钓到了4条,它们一共钓到了多少条?

学生列加法算式计算:3+2+4

3、第二天它们又去钓鱼了,每人钓到了2条,它们一共钓到了多少条?

学生列式计算: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2×3。

说说2×3表示什么意思。

4、第三天它们又去钓鱼了,蓝猫钓到了3条,黄猫钓到了0条,红猫钓到了4条。

问1:它们一共钓了几条?

问2:蓝猫和黄猫一共钓了几条?(学生列式,教师板书:3+0=3)

问3:红猫比黄猫多钓了几条?(学生列式,教师板书:4-0=4)

5、第四天它们又去了,这一天它们一边钓鱼一边捉蝴蝶,所以每人都只钓到0条鱼,谁能说说它们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1)一条也没有。

(2)0+0+0=0

(3)你能把它变成乘法算式吗?学生跟同桌交流一下。

(4)0×3=0或3×0=0

(5)谁能说说为什么0与3相乘会等于0?学生交流一下。

二、0与一个数相乘得0。

1、除了0与3相乘得0外,你还知道谁与谁相乘等于0吗?

(1)学生交流一下,列出一些算式。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说说一些0与一个数相乘等于0的算式,如0×7为什么等于0。

(3)你发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发表意见,师板书:0与一个数相乘得0。

3、你能说出这样的几个算式吗?这些算式有何共同特点?

4、练习:0×4 9×0 16×0 234×0 839×3×0

(1)为什么你那么快就知道839×3×0的结果是0呢?

(2)789×4×3×0×7它的结果也是( )?

(3)指出:不管这个数有多大,只要它是乘以0的,结果总是0。

5、观察三个板书:你能发现什么吗?(任何数加0都得任何,任何数减0等于任何数,任何数乘0都得0)

三、应用: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1、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其中一个是这样的:师出示图画

6排,每排17个

(1)谁能估计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如果要求你计算,你打算先计算什么?可以先计算: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3)17×6=102,你再估计一下。

(4)用竖式计算:102×4

1 0 2

× 4

4 0 8

(5)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学生讨论一下。

四、练习

1、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完成在书本上。集体核对。

2、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找一找,错在哪里,再在书本上改正。

3、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你能估计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本书吗?能说说你的方法吗?

全班汇总计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并提出问题。

五、课堂作业

p77 想想做做第4、6题。

板书设计: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 +0=3

4-0=4 102×4=408

0×3=0或3×0=0 1 0 2

× 4

4 0 8

0与一个数相乘得0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教学成熟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教学成熟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二段教学成熟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由于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乘法计算中相对特殊的情况,所以安排在三位数乘一位数基本笔算方法的教学之后。

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小猫钓鱼的童话事情导入教学,学生感兴趣,他们在这种兴趣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一开始的时候我担心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出0×3(三个0相加),所以我特地设计了三个2相加用2×3表示,并且顺势将题目转化成所要新学的知识,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这样学生有了前面的启示,就能很容易的说出3×0并且知道得数是0。然后以此类推,学生能说出100×0也是0,逐步得出结论:0乘一个数都得0。在这一新课上,学生能很轻松地得出这个结论,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也就毫不费力。当然,0与任何数(任何数与0)相加都等于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都等于任何数这两个知识点也进行了复习,特别是0与任何数相加都等于任何数,在笔算中需要用到。经过了几次简单的笔算后,总结了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不同类型,主要是个位有进位时,进上来的数就是积的十位,可以直接写在积的十位,如果没有能力的同学,应该一步一步乘。通过几次笔算,有一部分学生能直接口算出得数,其熟练程度可想而知。但在练习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出现0乘任何数等于任何数这一情况,经讲解后,有改善。

课后反思: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知道0不管乘以哪个数都等于0。课堂上,出示场景图后,学生思考写出乘法算式3×0或0×3,并确认积是0。接着“想一想”中0×7和8×0这两道题,学生都可以口答各题的得数。学生能通过比较上述各题的共同特点,并归纳出:0与一个数相乘仍得0。第二道例题,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一个看台座位的数量,有的学生说先数一数几排,再数一数每排有几个座位,然后相乘。也有很多学生说只要看第一个座位“1排1号”和最后一个座位“6排17号”,可以知道这个看台一共有6排,每排17号,所以只要用6×17就可以知道这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在作业中发现学生有0×4等于4的现象。

课后反思:

本课第一部分内容的知识,部分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了。通过三只小猫钓鱼的情景图帮助学生理解0×3=0的具体含义,由0×7=0,8×0=0使学生发现0的特殊特征:0与一个数相乘得0。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与乘数中间没有0的乘法之间的不同,并抓住“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当个位上数相乘,三位数的十位是0的情况下,个位的进位可以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但是从作业的批改中发现有极个别学生积的十位上没有写进位而是直接写了0。

课后反思:

小猫钓鱼的故事袁老师之前跟学生讲过,所以当我出示小猫钓鱼的情境图时,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提了很多问题,引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接着出示839×3×0×7 让学生说说结果是多少,改变题目后变为839×3×0+7让学生再说说结果是多少,学生都能异口同声的回答我,最后帮他们总结为三条:第一不管多大的数与0相乘,结果还是0;第二任何数与0(0与任何数)相加结果等于任何数;第三任何数减0结果等于任何数 。教学第二部分内容时,是让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座位号能获得哪些信息,看图说信息学生已不止一次遇到过,所以很快告诉我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开始教学今天的重点,笔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先让学生根据算出一个看台的座位数估算同样的4个站台的座位数是多少,为学生接下来探索并理解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提供了支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26篇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27篇

【教学设计】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我适当改进教材内容,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比较感兴趣、比较贴近实际的材料,从生活常见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百分数。通过比较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即^v^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v^。然后通过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自学讨论,补充完善对百分数的认识。要特别注意的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不表示一个数值。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中,我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并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练习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层次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读写百分数,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教具:多媒体

学习准备: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填写到调查记录单上。

教学过程:

里庄是个篮球之乡,村村都有篮球场,是不是?同学们爱篮球、画篮球、更爱玩篮球。谁能告诉我班里谁打篮球?前阶段举行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知道男篮和女篮冠军都给哪个队拿走的吗?(解放军队),我们江苏获得多少块金牌?

一、报道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10月23日,全国十运会在江苏南京隆重闭幕。我们江苏队获得56块金牌,占了金牌总数的12%,解放军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9%,广东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10%。

同学们,这三个队中,你们知道哪个队获得的金牌数呢?然后呢?的又是哪个队?

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具体说说看吗?如果把金牌总数看作是100份的话,江苏队就获得了——12份,解放军队?广东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二、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理解意义

老师在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带来了吗?

(1)从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出意义

A、实物投影学生收集的百分数。说一说,这个百分数是谁与谁比的。

板书:是的

B、像这样,请同桌交流你收集的这个百分数的意义。

C、我们现在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百分数了,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就能把它叫做百分数了呢?

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2)巩固对意义的理解

老师收集两条信息。

(出示)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人口却占世界的20%。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由于沙漠化、开发等因素,还在不断减少。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而日本却高达60%。尽管如此,日本却从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很少砍伐本国树木。

问:这条信息中的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看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想法?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百分数的意义?你还知道有关百分数的什么知识?

那你还想知道百分数的什么知识?

(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有顺序的板书:读写法、用途、和分数的区别……)

三、自学课本,探究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28篇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以下题:

2/9+5/9= 2/7+5/7= 5/8+1/8= 4+1/4=

5/6-1/6= 7/10-1/10= 7/9-2/9= 1-11/30=

学生以接龙的形式快速回答出这些计算题的答案。

教师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如果分母不同时,该怎么相加减?”

学生猜想,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2)讲授新课

环节一:理解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教师:我们先看第一道加法题:1/5+7/10,为什么分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呢?

请同学回答并鼓励补充: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就不同,就不能相加。

通过多媒体图示加深理解:

用两个大小相同的圆表示单位1,根据分数的意义,涂色的部分分别表示1/5和7/10。1/5的分数单位是1/5,用这样的一个大扇形表示,7/10的分数单位是1/10,用这样的一个小扇形表示,它们的大小不同。1/5+7/10就是用一个大扇形加上三个小扇形,能直接相加吗?(不能)所以,1/5+7/10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环节二: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如何相加。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只要解决了什么问题,1/5和7/10就可以直接相加了?(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用什么方法可以转化呢?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

学生分组讨论、试算,教师巡视指导。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到前边谈谈你们的想法?请各小组介绍各自的计算和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选出最好的方法。并板书:1/5+7/10=2/10+7/10=9/10

环节三: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教师: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再从图上看一看1/5+7/10的过程。1/5和7/10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同学们就用通分的方法,把它们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2/10和710。这样,分数单位就相同了,都是1/10。你看,表示2/10和7/10的两个图形都变成了由许多个大小一样的小扇形组成的图形,就可以直接相加减了。

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3/10-3/20。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环节四:总结异分母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师:我们已经计算出两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了,你们考虑过没有,我们计算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通分)结合以上的计算,同学们能试着总结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吗?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

请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补充并板书: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

(3)巩固练习

教师:刚刚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老师现在来检验大家掌握得如何了,大家在5分钟之内完成第20页第一道大题的练习题。

(4)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同学来回答,教师最后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梳理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29篇

教学目标

1.对乘法口诀进行归纳整理,列出乘法口诀,找出规律.

2.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口诀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具和学具

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口诀表.

1.教师谈话:过去我们已整理了1~6的乘法口诀表.出示口诀表.

同学们还记得,第一横排是1的乘法口诀,只有1句;第二横排是2的乘法口诀,有2句;第三横排呢……第六横排呢,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这个阶段我们又学了7、8、9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7的乘法口诀有7句,应排在第七横排)

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8的乘法口诀有8句,应排在第八横排)

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9的乘法口诀有9句,应排在第九横排)

整理出完整的乘法口诀.

3.同学们还记得,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时,我们可以横着背,竖着背,还可以拐弯背,由学生横着读一遍,竖着读一遍,谁还记得什么叫拐弯背.(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九十八)

本来1的乘法口诀只有一句,2的乘法口诀有两句,3的乘法口诀有三句,……,9的乘法口诀有九句,拐弯背以后,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每部分乘法口诀都有九句)

由学生拐弯读乘法口诀,两人互相背,指名学生背,争取1分钟内背完全部口诀.

把乘法口诀的得数盖住,任意指一句口诀,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把乘法口诀里任意一句的乘数或被乘数盖住,指名学生很快背出这句口诀.

二、找规律.

1.斜着看,也就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这九句口诀有什么特点?(每句口诀的被乘数和乘数一样)

以上每句口诀只是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如七七四十九,7×7=49,49÷7=7)

其余的口诀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几道除法算式?(其余的口诀能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在每句口诀的下面,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三七二十一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

7×3=216×8=487×8=56

3×7=218×6=488×7=56

21÷3=748÷6=856÷8=7

21÷7=348÷8=656÷7=8

2.找一找,下面的数是哪些口诀的得数.

4: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6:一六得六,二三得六;

8:一八得八,二四得八;

12:二六十二,三四十二;

18:二九十八,三六十八;

24: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

36:四九三十六,六六三十六.

3.找一找,哪几组口诀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调.

三四十二:三七二十一

三六十八:九九八十一

三八二十四:六七四十二

三九二十七:八九七十二

四九三十六:七九六十三

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

三、利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利用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下面81道乘法,同学们试一试,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在这些乘法中,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有关7的乘法比较难算,下面重点练习有关7的乘法.现在把乘法算式按照积的个位数1~9的顺序排列,请你把乘法算式填完全.

7×□=□17×□=□27×□=□3

7×□=□47×□=□57×□=□6

7×□=□77×□=□87×□=□9

四、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例如,()×4<29.

这道题的意思是几和4相乘,它的积比29小,答案就很多,1×4=4,比29小,2×4=8,比29小;3×4=12,比29小;4×4=16,比29小;5×4=20,比29小;6×4=24,比29小,7×4=28,比29小;8×4=32,比29大了.题目中要求()里最大填几,只能填(7).

练习: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8<55()×6<387×()<30

()×9<3234>5×()60>()×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30篇

教学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第31篇

教学目的:

1、通过买书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胡计算方法。

2、使学生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胡估算能力与求异思维。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生自备学具。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书店吗?今天啊,淘气在动物王国的快乐书店开开张了,老板淘气进了不少的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挂图课本主题画:书架上层依此放好28本《汪汪乐园》,4本《海底世界》。)

2、提问:快乐书店都进了什么新书呢?你能向老板淘气提出问题吗?

3、学生讨论,互相提问。指名学生就刚才的主题画提出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棒,老师能提出一个问题吗?《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

2、学生列出算式,老师在黑板上板书:28+4=

3、师:这个算式可真难,是我们以前都没有看见过的,你们有信心把算式的答案给算出来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小棒,纸,还有笔开动我们的脑筋来打败这个难题。

4、分小组讨论,研究算法。

5、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有选择性地板书。比如:

(1)摆小棒

(2)28+2=3030+2=32

(3)8+4=1220+12=

(4)用竖式计算:

(当学生想出办法用竖式计算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师:这个小组可真棒,想出了用我们刚学过的新知识:列竖式来进行计算,谁来说一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要对齐)。刚才我们发现写算式的时候个位上加起来等于12,那那个十位上的1我们把它写到哪里去呢?我们把它先写到横线的上面,算十位的时候再把它给加进去。

6、尝试练习。

师:小朋友们聪明了,为了难住大家,淘气又买来了好多书(继续图片出示7本《淘气历险记》,16本《咪咪学校》。)

提问:你能算出下层共有多少本书吗?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三、巩固应用

1、找书游戏。

(1)把剪好的书模型贴在黑板上,书上写有得数。

(2)发计算卡片给部分学生,自己上台找书。

(3)其余小朋友观察他们的书找对了吗?

(4)讲评。

2、师:淘气看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很喜欢同学们,于是他请来了他的小牛售书员。(CAI出示课件,图片出示四种书的价钱。)你们想买书吗?看看小牛怎么说。

动画小牛提问:你最想买哪两种书?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列出算式算出答案。指名告诉老师你用了多少钱。

3、师:同学们买书买得可真好,啊?那边有个小男孩碰到难题了,我们去帮帮他好吗?

动画小男孩提问:我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让学生先估算,再列算式计算,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4、套圈游戏:

淘气套中了42分,你能说说他都套中了哪些小动物吗?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