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言曰:“夫孝何为孝顺的说说,德之本也何为孝顺的说说,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及教育中的地位。

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孝的教育在我国绵延几千年何为孝顺的说说,《尚书·康诰》中已有周公重视“孝”“友”记载,他认为人之罪恶莫大“不孝不友”。孟子在《梁惠王上》中也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他指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孝文化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的内化与理解,那其他国家对孝道是如何理解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涩泽荣一在《论语与算盘》中的描述。

真正的孝道

自德川幕府中叶开始,神道、儒教和佛教三教精神得到了统一,通俗易懂的语言也得以广泛推行。举一个极其浅近而且又通俗的例子来说明:在大力提倡实践道德方面,有—种“心学”,这是在八代将军吉宗时,由石田梅岩首先倡导的,著名的《鸠翁道话》等也出于这一派之手,梅岩门下还出了手岛堵庵、中泽道二位名士,由于他们两人的努力,心学得到了普及。

我曾经读过两人中中泽道二翁所著的《道二翁道话》一书,书中记载有关关近江和信浓两地孝子的故事,至今尚未忘记,非常有趣,我还记得其题目是《孝子修行》。

他们的名字叫什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内容大慨是,近江是一个有名的孝子,领会“夫孝天下之大本也,百善所依而生”,日夜唯恐不及,他听说信浓也是有名的孝子,就抱着试图问清怎样才能向父母尽最好的孝这一问题,往信浓会见这位孝子。他千里迢迢,翻山越岭,特意从近江出发,要到夏天也仍然凉爽的信浓去修行孝道。

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信浓孝子的家,进家门时已过了中午,当时家里只有老母一人在,显得非常孤寂。他问了问:“令郎在哪?”老母回答说:“上山干活去了。”近江的这位孝子详详细细的把来意告诉了留在家中的老母,于是,老母就劝他说:“他傍晚一定回来,请到屋里等一下吧何为孝顺的说说!”他也就不客气,到屋里坐了下来,到了傍晚,被高度赞誉为信浓孝子的这位儿子,背着在山上砍来的一捆柴回来了。这时近江的孝子想为了能仿效,就上一个能看得清的地方,他从里屋往外窥视,只见信浓的孝子背着柴在廊下的一个地方坐了下来,柴很重,他一个人没法卸下来,于是他说,帮忙卸—下吧,于是老母就去帮了他,这使近江的孝子感到有些意外,不知不觉就忘了,再去窥视,接着又听到说,脚被泥弄脏了,端点净水来,给我洗洗等等,随意地让老母去干,老母则显得非常高兴,笑嘻嘻地按照信浓孝子说的那样,无微不至地照料她的儿子,使近江的孝子又惊奇又感到不可思议。就在这时候,信浓孝子的脚被洗净,坐到了炉子边,看情况不知还将干什么,只见他伸出了脚。大概是累了,又让老母给他揉,老母一点都没有不乐意的样子,就给他揉了起来;一面揉,一面告诉她儿子说,有位从遥远的近江来的客人,正坐在里屋。听到这个信浓的孝子就说那就去见见吧,离开了座位,满不在乎地来到近江的孝子正在等待的那间屋子。

近江的孝子施礼之后,详细地把来意告诉了信浓的孝子,说完全是为了学习他的孝道而来。交谈之中,早已到了晚饭时间,信浓的孝子就让老母准备晚饭,招待客人,在料理晚饭的时候,信浓的孝子―点也没有要去帮助母亲的样子。饭菜端上之后,也仍坦然地让母亲侍候吃饭,并说:哎呀,汤咸了,真糟糕,饭怎么样呀?—味地责怪老母。这样,近江的孝子再也看不下去了,大喝一声,正颜厉色地责问说:“我因为听说您是天下有名的孝子,为了学习, 特意从遥远的近江前来求教,但从刚才所看到的情形,实在感到万分意外,您不仅没有丝毫爱护老母的样子,而且还训斥老母,这成何体统,像您这样的孝子,真是大不孝。”对此,信浓孝子的答辩非常有趣。

他说:“孝行、孝行,百善孝当先。这些话是不错的,但是,有意做出来的孝不能说是真实的孝行,而无意做出的举动才是真实的孝行。我让年迈的老母做各种事,甚至让她给揉脚,对她做的汤饭都加责备的原因是,老母亲看到儿子从山上干活回来,想到一定是累了,就关心,体贴地说:一定累了吧?为了使她知道我理解这种关心,我就伸出脚,让她给我揉。在招待客人的时候,老母亲一定会想到有什么不周到之处而叫儿子不满意的,也是为了让她知道我感谢这种关心,我对她做的饭和汤说三道四,这一切都是任其自然,都是按母亲所想的而做的,也许这正是社会上赞美我是孝子的原因。”听了信浓孝子的回答,近江的孝子幡然悔悟,认识到孝的根本在于什么事都不勉强,一切任其自然,而为了孝行而去尽孝的,的确还有许多不及之处。这就是《道二翁道话》中有关学习孝道的教诲。

自发的孝顺才是真正的孝顺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又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乎以别乎?’” (《论语•为政》)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

关于孝道,孔子屡有说明。但是,如果父母而强行让子女们行孝道的话反而会使他们成为不孝之子。我也有几个不肖的子女,将来会怎样,我并不知道。对于他们,我只是时而向他们讲解 “父母唯其疾之忧”而已,并不要求他们尽孝,或者是强使他们尽孝。父母们只根据自己的想法而判断,那么既有可能使子女成为孝子,也有可能使之成为不孝之子。如果把不按照自己的想法而办事的子女都看成不孝,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都只按能不能供养父母这一点而论,那么,即使是犬、马这样的兽类,也都能很好地做到这―点。但子女的孝道,决不这样简单。不按父母的想法去做,不经常在父母身边供养父母的子女,并不—定都是不孝之子。

这样看来,就像是在自吹自擂,实在有些惭愧,不过有实例,所以我才敢大胆地说。大概在我23岁时,父亲对我这样说:“从你18岁左右的情况看,的确同我有所不同。你书读得好,做什么也都很利索。依我的想法是永远想把你留在身边,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是,这反而会使你成为不孝之子,所以以后我不会让你按我的话去做,由你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正如父亲所说,此时,从文字能力来看,我虽不肖,但也许已超过了父亲,另外,在其他方面,我也在不少地方比父亲高明。这时假若父亲强迫我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认为这样做就是孝道而强使我去尽孝的话,那么,我可能会与之希望相反,而去反抗他,成为不孝之子。值得庆幸的是,父亲没有这样做。即使我做得不够好,但也没有成为不孝之子。这完全是父亲不强使我尽孝,依宽宏的精神对待我,使我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发展的结果,孝行并不是在父母指出之后,子女才去做的,这样的话,并不是子女尽孝,而是父母让子女去尽孝。

由于父亲以这样的思想对待我,我自然受到了他的感化,所以,我也以与父亲相同的态度对待我的子女。我这样说,多少有些不谦虚。但是,不管如何,由于多少比父亲有点长处,所以在行动上完全不同于父亲,与父亲有所差别,没有像父亲那样。我的子女们将来会如何呢?我非神,虽不能断言,但按现在的情况看,他们和我是有所不同的,在这—点上,正与我和父亲的不同恰好相反,要说的话,就是不够好。有人责备我不应如此,而认为我应照我所想好的,让子女们照着做。可是我认为,强制子女们按照我所想的去做,是我的不对。我即使强制他们去干,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我所想象的子女的;即使再加勉强,让子女们一切都按我所想的去做,其结果仍会是子女们无法合乎我所想象的,最终不得不成为不孝之子。也就是说,我所想的即无法达到,而子女们却成了不孝之子,这实在是无法容忍的事。

所以我不勉强子女们去尽孝,父母用应该尽孝的这种根本思想要求子女们们,而子女们却不能完全合乎他们所要求时,也不能因之而视为不孝。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