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国外研究综述范文(5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3-01-05 16:48:20383

文化自信国外研究综述范文 第一篇

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_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_[1]现在关于文化的定义已逾百种,学界对于文化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基本共识是文化大致上有_广义文化_与_狭义文化_之分。_广义文化_泛指的是人类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一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产品都标识着文化的价值属性;_狭义文化_指的是人们的精神创造,注重对人们精神生活状态的价值表达和价值反映。文化的基本定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一)_以人成文,以文化人_的传统理念

《易经》有言:_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_一方面,人创造出文化,文化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区别于只能进行依存生命本能活动的一般动物,人具有能够进行劳动生产实践的能动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劳动产品中赋予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符号。_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_[2].文化建构主体中的人是现实中、活生生的生命主体。人对生命的真切把握通过具体的有意识的劳动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的。人依靠_物的尺度_与_人的尺度_两种价值尺度,进行能动意识的劳动生产,并主动融入现实的社会历史生活中,创造出纷繁多彩历史文明。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国家和群体由于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国家制度等差异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向前推进而不断演化发展。文化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深深根植于人的现实生活实践中,并影响着人的文化价值塑造和精神生活建构。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在一定阶段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存在,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产生重要的价值影响。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凸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对生命价值内涵的主体性把握,表露的是对人的价值内涵的文化生命力的持久影响。

(二)_文以载道,道以文传_的基本内涵

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社会道德的理性透析,通过一定的文化作品或文化标识表现出来,文化艺术的现实创作是人社会生活实践的价值表达。不同历史发展环境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人的文化创造和艺术表达。善良正义、道德良知等价值观念深深根植于优秀的文化作品之中。正是在人类生命延续和文化创造的社会发展中,人有限生命价值被赋予无限的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不同民族、国家、政党在不同的地理区位、不同社会风俗、不同国家体制的影响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出于对自己民族发展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知共识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每个民族都应该对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内涵,保持高度的自尊心与自豪感。文化自信是一种群体自信,强调的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保持深刻的价值认知和高度的价值自信,并对其他民族文化保持高度的价值尊重与理解。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_[3].文化自信的基础是要以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自明认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形成历史和逻辑发展脉络,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的价值认知与价值认同,在多元文化观念的价值冲突中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二、文化自信生成的逻辑起点

__强调:_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_[4]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离不开对革命文化的深刻反省与自觉,更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一)文化自信源于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源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它的价值逻辑演化与民族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5].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史书典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建筑雕塑、星象观占、农学地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滋润着中国人的精神心灵,铸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禀赋。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并随着中国人的世代延续和文化传承,历久弥新、灿烂夺目。中华文化始终以辉煌灿烂的文化内容、深远持久的文化积淀、博约恢宏的文化气度、深刻精妙的文化观念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禀赋。_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_[5].纵观古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理由、有自信、有底气,且有必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历史表明:_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_[6]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时期,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方向保证。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必须_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_[7].

(二)文化自信源于对民族过往历史的深刻反省与自觉,源于对民族前途命运的责任与担当

近代以来,特别是_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深受打击,产生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不同与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西方列强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了晚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被迫沦为_半封建半殖民_的困难境地,面临着_亡国灭种_的民族危机。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都是在中国各族势力的对抗斗争中,并没有跳脱于中华文明的整体框架体系,没有摆脱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在_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腐朽落后的晚清政府面对的是外来列强的武力入侵,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西方文明对中华民族进行了沉重的打击。正是在这种外来民族先进文明的巨大冲击中,中国人自诩为隐忍宽宏的精神世界崩塌了,并在民族危机的加剧中,中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生根发芽。

但是,自强奋进的中国人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口,并未放弃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主动承担起民族振兴的责任,积极探寻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出路。晚清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开办工厂,推崇_器物_层面的变革,试图挽救大厦将倾、千疮百孔的晚清政府,最终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告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试图进行_制度_层面的变革,改良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但最终以戊戌六君子被杀而失败。_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_,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_、胡适、蔡元培等先进知识分子,针对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思想和文化,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进行_观念_层面的变革,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启发了人们的思想。

总的来说,虽然地主阶级的_自强、求富_运动与资产阶级的维新、革命运动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它们是中国人逐渐摆脱_文化自卑_,重塑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一环,特别是中国_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使饱受剥削与压迫的劳苦人民站起来了,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人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得以更加坚定。这种复杂的文化心理经历锻造了中华儿女坚强不屈、自强求进的文化性格,锤炼了中华民族团结爱国、积极奋斗的文化精神,筑就了中国人兼容并蓄、包容和谐的文化气度和文化胸襟。

三、文化自信生成的理论逻辑

文化理论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论证,是各种文化观念的系统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经受了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的转变,直接反映了中国人在社会历史转折进程中的精神生活和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之初,_同志曾预言:_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_[8]随着_三大改造_的顺利完成,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纪元,进行积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1940年,_提出了_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_[9]._的文化观念凝练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现实关注,对民族兴亡历史的深刻反思,对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伟大设想,对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中华文化自信,既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文化的_根_,_取其精华、去其糟粕_,又要对其进行辩证否定的发展,_推陈出新、革故鼎新_,还要辩证地看待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关系,开放包容地_面向世界、博采众长_,与世界文化友好交流、共同繁荣。

改革开放后,中国_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最好的精神食粮培育_四有_青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成就: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们表现出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模式,提供了国家、社会治理的新方案,这些新模式、新方案正在通过中国自觉参与国际事务、主动承担全球发展责任的积极实践诠释着中国的大国形象、大国责任和大国气度。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全球化发展中,中国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的文化气度和刚健自强的文化精神,向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与自信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__在多个重要场合阐述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并对文化自信的逻辑生成和价值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由此建构起了文化自信的理论体系。2014年2月24日,在_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__提出了_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_[10].2014年10月15日,__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_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_[11]文化自信的理论阐述是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以载道,文以聚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从一种文化心理状态的表达到文化理论的建构,始终是与国家兴亡、民族振兴的历史主线相关联,始终没有脱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理论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风云多变、历史激荡的复杂世界格局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

参考文献

[1]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马克思_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贺来。_主体性'观念的价值内涵与社会发展的_价值排序_[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3)。

[4]_中央文献研究室_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_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6]_央宣传部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9.

[7]周培清。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IN] _, 2014-10-16(7)。

[8]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9]_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_在__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_,2014-02-25(1 )。

[11]_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_, 2014-10-15(2)。

文献参考:秦华伟,谭小花。论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10):65-67.

文化自信国外研究综述范文 第二篇

一、前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衡量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提高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紧迫的课题。体育专业本科生文化基础薄弱,对毕业论文深感困难,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在如今多校区办学、就业难、重技能轻文化、毕业论文(设计)流于形式等形势下如何提高本科论文质量呢?为此应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他们对论文写作的认知、以及对论文写作的知识储备。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从广西某高校体育学院随机抽取2009级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共210名。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设计“本科生对毕业论文认知情况调查表”,于2012年11月向正在进行选文选题的2009级(大四)体育专业本科生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达。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访谈法

文化自信国外研究综述范文 第三篇

摘要:本文中,笔者总结了《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过程,并进行了深刻反思,主要内容如下:总结成功之处主要包括课堂引入、学生感受驳论文、文章结构分析、驳论文知识扩充、教材补充、学生谈论等内容;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提出个人拙见。

关键词:《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回想这篇课文的教学,现将点滴得失总结如下:

教学本文的成功之处

1、课堂的引入比较成功

我是这样引入的课堂:“同学们,我知道我们初三.七班是一个团结、求实、奋进的班集体。可是有人说初三.七班没有自信心了,要垮了,完全是一个烂班了!请问你怎么想?会怎么做?”这一问,群情激奋,都认为自己受了奇耻大辱,有的甚至磨拳擦掌。于是有如下答案:揍他、用我们班的事实回驳他、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时老师点出:中国人民在纪念“九、一八”事变三周年的时候,有人说“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同学们:是不是我们也一样像受了奇耻大辱啊?因为我们中国人民是从来就有自信力的。那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义正词严地说: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

2、让学生自己感受出“驳论文”

3、从分析结构入手,让学生感知出本文完美的结构

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完美。单就结构来说,本文可以说是学习议论文的典范:

A(1-2)提出对方的论点论据

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论点: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

B(3-5)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C(6-8)间接反驳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D(9)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文化自信国外研究综述范文 第四篇

文明是文化系统催生和呈现出来的成果或产物。

文化,是特定的地缘地貌,在特定的历史,特定的环境,摇荡出一种维护特定人群以及社会的生存系统。

自信,源于对事物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对未来非凡的预见和精准的把握,不然自信就会变成迷信或盲信。

文化本质就是生存,当一种文化不能有效维护特定社会与人群的时候,这种文化就需要变革,只有不断变革、融合的文化,才能有效维护人的生存。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诞生文化这片“土壤”的了解,对“种子”的熟悉,对“根茎”的认识,方能看清文化的脉络以及走势,不至于被文化的枝叶、花朵而迷惑。

文化的土壤,就是文化诞生特定的时间、地缘、地貌,以及文化的主体先民;文化的种子就是先民们最初对这个世界和不可抗拒自然力量的想象,然后虚拟出了最原始的神话和宗教、宗教的出现预示着文化的开启和哲学的萌芽。

哲学是一个文化的根茎,深埋于文化的底层,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启动和操作系统,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它深受文化“土壤”制约;哲学是一个文化的核心,它会给这个民族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相对来说,地理上隔绝的越远,文化的差异性越大,兼容性越差,但互补性越强。

中西方文化就是如此,西方文化的土壤是“畜牧+工商”,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以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为核心,注重个性自由、主体意识,重知识的内在价值;东方的文化土壤是“农耕+游牧”,农耕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者的地位,这就导致我们的文化重德,重知识的应用,重教世俗的教育,缺乏了西方哲科的纵深追问,精密逻辑。

近代驱动西方社会发展的是科学,而科学又是哲学的分科之学,科学的尽头似乎又是玄学,比如弦理论,量子纠缠,高维空间等等;而西方的哲学从最初对宇宙自然的追问,到对心灵的追问,再到语言的追问,似乎越来越浅薄。

文化所催生出来的文明似乎迫在眉睫,气候环境问题,社会老龄化,人口负增长,战争、病毒等等问题,迫切的需要这个世界联合起来,一起打造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后科学时代。

后科学时代的特征就是,制衡单边主义和极端主义,从人之间的竞争,自然的索取,回归到对人,自然的关怀,这正是我们儒家中庸和道家的自然,将会成为下一期文化的核心!

文化自信国外研究综述范文 第五篇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于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态度上要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要具备这种态度,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中国、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前者是广义的解释,后者是狭义的解释。文化是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文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促进人体生物进化。文化是指人与自然相对应、融合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的沉淀。

《博弈圣经》中说:精神是虚无的,没有个性,在浮浅无知的层面上自我构成,以绝妙的组合与大自然的节奏和谐。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有进程,没有核心,是虚无的精神谎言,但又***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里的非绝对对立性。每一个人的观念都是一个文化信息,它会形成一个有规则的文化私湍。文化是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长期积累的产物,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规则不断发展碰撞、冲突、渗透、融合,逐渐抽象和升华出一系列新的规则。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自信是一种多么重要的信念和心理状态。自信,才会有坚守的从容,自信,才会有奋发的勇气,自信,才会有创新的活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对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来说,文化自信是必修课。

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自觉、自省作为基础,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国运的沉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倾向。而文化自信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文化是什么,对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自己是否足够重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会从天而降,关键在于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完美交融。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我们的文化都体现着包容的特性。自信不是盲目的排外,更多的是包容并蓄,是一种“和谐万物”的大智慧大气度。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一直在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去主动地吸取融合、兼容并蓄,让世界人民了解传统、博大、神秘的东方文化,中华文化的智慧之光永不褪色。

我们自信,因为我们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文化建设,这为我们当前全社会蓬勃向上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面对财富分化、经济危机、文化碰撞以及人与自然的冲突等文明困境时,中华文明创造性地转化和运用“仁者爱人”、“道法自然”以及“和”、“合”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表现出尊重自然规律、承认差异、肯定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等理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力保障。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含着我们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底蕴,我们有着辉煌的历史,而且在当代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神面貌好像改变了很多,但是中华文化的灵魂至始至终并没有改变。人生观中的尚“和”精神,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则是一种社会化的人生观,追求世界万物的和谐,信奉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而今天,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在新的科学理论指引下发展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于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态度上要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要具备这种态度,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修养。只有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才能够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的,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才能够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文化和文化发展;才能够全面的、深入的、科学的认识各种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首先,在于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热爱。在文化中,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是对文化的鉴别能力。其次,对于中外不同的文化要有批判的`勇气。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仅要有辨别文化的能力,更要有批判的勇气,好的要给予坚持和鼓励,坏的要敢于批判和揭露。最后,对文化发展的趋势要有预测能力和掌控能力。当今的中国处在文化振兴时期,我们拥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建设文化,我们对于这些文化的了解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今天的世界快速发展,文化也处在交融频繁,我们要学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还要知道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进攻”、“文化渗透”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常用手段。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只有主动预测和掌控文化发展趋势,练就一双识美丑、辨真伪的“火眼真睛”,敢于并善于批判继承,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和前景。

在今天的文化格局中要有更多文化惠民的成果。也就是说,要实现文化权利的平民化,让普通老百姓能够通过正常的途径分享传统文化。这些应该是零门槛的,甚至不能是低门槛。培育健康、浓厚的文化氛围,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上下功夫。按照公益性、便利性的要求,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运用各种文化资源,特别是本地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龙头项目、特色项目,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积极开展一些广大群众能够参与的文化创作、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今天的中国开放了,不能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要建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系统这才是今天中国文化的使命。只有人民群众接触、参与、融入到这种文化中去,才能够相信和拥护这种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自信。所以归根到底文化的根脉还是属于人民大众的。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