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流实验报告范文(共32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2-25 13:11:15169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一篇

一、问题的提出

MATLAB 语言是当今国际上科学界(尤其是自动控制领域)最具影响力、也是最有活力的软件。它提供了强大的科学运算、灵活的程序设计流程、高质量的图形可视化与界面设计、便捷的与其他程序和语言接口的功能。MATLAB 语言在各国高校与研究单位起着重大的作用.它是一种集数值计算、符号运算、可视化建模、仿真和图形处理等多种功能……

二、重力场中小球落点问题

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到解决落体运动的方程:

d2ym2mg(1) dt

例:一弹性球,初始高度 h=10m,向上初速度 v0=15m/s, 与地相碰的速度衰减系数 k=,计算任意时刻球的速度和位置。

分析:用传统计算方法解决时我们需要列出传统方程,

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这样的计算不仅繁琐费时,而且没有图示很难给以直观的感受,现在我们用MATLAB语言来对此例题做以下解析:

MATLAB程序如下:

clear all %有衰减弹性小球运动程序

v0=15; h=10; %初速度、高度

g=; k=; % 重力加速度 衰减系数

通过以上程序对小球落地速度、位置以及运动过程的坐标描述,我们就会发现其在此

类问题中直观的表述,那么现在我们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

三、解决阻尼振动与受迫震动图像问题

1、阻尼振动方程

红线—简谐振动,蓝线22的阻尼振动,绿线202的阻尼振动,阻尼振动周期

比自由振动要长,当时,振幅按指数迅速缩减。

四、结论

从以上利用MATLAB语言对3种基本力学模型的分析我们不难的出以下结论:

五、课程体会

经过一学期紧张而有序的课程学习,在忙碌之余也得到了颇多的收获。我深深体会到MATLAB语言相对于同类程序语言更方便更简洁易懂,……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二篇

今天老师给我们开了演示实验,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在这节课里老师给我们演示了好多实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锥体上滚。当我看到这个实验时,眼看着一个椎体从低处滚到高处并且不会在滚回来,感觉好神奇。这个设备是两根钢管由低到高的固定在一个板子上,低的那边间距小,高的那端间距大,一个锥体架在两杆中间,将椎体移到钢管低的那一端之后,锥体就自动的滚到高处去了。

这个实验一开始让我看的目瞪口呆,还以为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呢 。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发现这其实只是一个错觉。这个轨道一头高一头低,椎就会从低的一端滚向高的一头好像是重心在向上滚,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真相不是这样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就违背了能量定理。首先这是一个椎而不是一个圆柱体,其次这不是一个斜面而是两条轨道,而且轨道是成八字形状摆开的,并且高处张得开。这样的设计会使椎处于高处时重心降低,而在低处时由于轨道变窄使的重心升高且高于在高处时的,这样看来这个实验就变成重心有高处向低处走的正常现象了,也就没有违背能量定理了。

通过椎体上滚这个实验说明了在重力场中的任何物体都具有从势能高的地方向势能低的地方运动的趋势。从这个实验中我想到了如果能把这个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就能节约很多能源。建筑工地可以用来运东西,医院里可以用来运伤员,游乐园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想到有些东西表面上的东西可以把我们蒙蔽到 ,但是我们如果认真的去对待就很容易把他们识破,我们不能总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演示目的

1 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规律运动。

2 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换。

二、原理

本实验的核心在于刚体在重力场中的平衡问题,而自由运动的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平衡在重力势能极小的位置。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重力场中势能极小值状态,重力的作用总是使它往势能减小的方向运动。本实验演示锥体在斜双杠上自由滚动的现象,巧妙地利用锥体的形状,将支撑点在锥体轴线方向上的移动(横向)对锥体质心的影响同斜双杠的倾斜(纵向)对锥体质心的影响结合起来,当横向作用占主导时,甚至表现为出人意料的反常运动,即锥体会自动滚向斜双杠较高的一端,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看平衡(锥体质心保持水平)时锥体的位置,AA1端较高,但AA1处两横杆向外测倾斜,较高的支撑有使锥体质心向上移的趋势,而支撑点较宽又使锥体因其中间粗两端细而使质心有向下移动的趋势,两种趋势互相抵消可使锥体在图4所示任何位置都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此时使AA1稍变宽或使BB1稍变窄,会使锥体在AA1端比在BB1端时质心位置更低,它将总往AA1(高端)滚动,从B端向A端看,如图2所示。

AA1端处于高宽端,BB1端处于低窄端,若支撑点遇锥面相切位置如图2所示,则当锥体滚动时,质心在水平面内运动,锥体处于平衡状态。设BB1端固定,AA1端宽度一定,只调节其高度,则AA1端下降,将会出现由平衡状态上滚的现象。AA1端至多下降到BB1端所在水平面上,不过此时滚动虽明显,但“往上”不明显。故本实验装置高低宽窄布局要适度,使AA1端比平衡位置略低,锥体能自动滚动即可

三 注意事项

1 锥体放在最低端

2 锥体应该放平

3 手放开时要轻轻的放,不要让锥体掉在地上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三篇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五、数据记录:实验中测得的原始数据和一些简单的结果尽可能用表格形式列出,并要求正确表示有效数字和单位

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计算误差或不确定度.

七、实验结果: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

八、误差分析: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九、问题讨论: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可能的解释,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建议,简述自己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回答实验思考题.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探究过程: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2.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3.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4.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5.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6.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结论:

1.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四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摇床发酵法制备糖化酶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方法

(2)了解利用黑曲霉菌菌种发酵时的生长条件及注意事项

(3)熟练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培养条件的选择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菌种:黑曲霉

仪器:锥形瓶(500ml)、移液管、恒温水浴锅、秒表、50mL比色管、牛皮纸、纱布(8层)、pH计。

药品:三水乙酸钠、冰醋酸、硫代硫酸钠、碘、氢氧化钠、硫酸、可溶性淀粉、玉米粉、豆饼粉、麸皮

三、实验原理

摇瓶发酵是实验室常用的通风发酵方法,通过将装有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摇瓶放在摇床上振荡培养,以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及产生许多代谢产物对氧的需求。它是实验室筛选好气性菌种,以及摸索种子培养工艺与发酵工艺的常用方法。

葡萄糖淀粉酶()系统名为淀粉α-1,4-葡聚糖葡萄糖水解酶,俗称糖化酶,是国内产量最大的酶品种。糖化酶对淀粉分子的作用是从非还原末端切开α-1,4键,也能切开α-1,3键和α-1,6键,产生葡萄糖。

糖化酶有催化淀粉水解的作用,能从淀粉分子非还原末端开始,分解α-1,4-葡萄糖苷键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被次碘酸钠氧化,过量的次碘酸钠酸化后析出碘,再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计算酶活力。

四、实验步骤

1.培养步骤

种子培养基制备及灭菌

将新鲜土豆去皮切块,称取200~300 g土豆块放入500 mL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在电炉上煮沸至土豆块熟透,用120目纱布过滤,滤渣反复用一定量水清洗、过滤2次,合并各次滤液且定容至1000 mL即得土豆汁。取一定体积的土豆汁,在其中加入5%的蔗糖,溶解摇匀并调pH至,即得种子培养基。将适量种子培养基倒入锥形瓶(250ml),用纱布塞塞住管口,并用牛皮纸包扎,置灭菌锅中,于121℃下灭菌30min。待灭菌完毕,冷却取出。

发酵培养基制备及灭菌

取6只500mL摇瓶,分别按装液量100、200、300mL配制培养基(玉米粉6%、豆饼粉2%、麸皮1%),加水后稍微摇动,使原料湿润,浸入水中。用8层纱布包扎瓶口,再加牛皮纸包扎。置灭菌锅中,于121℃下灭菌30min。

发酵培养基接种:将已生长好的菌种,在无菌条件下,按照10%的接 量(8%-12%)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上。

发酵培养基发酵:将摇瓶固定在摇床上,培养温度为31℃,转速为120r/min,培养时间96h。显微镜观察菌丝形态,用试纸测发酵液pH,测定酶活力。摇瓶培养时观察各种摇瓶机的结构。

2.糖化酶活力测定

待测酶液的制备:

精确吸取液体酶,先用少量的乙酸缓冲液溶解,并用玻璃棒捣研,将上清液小心倾入容量瓶中。沉渣部分再加入少量缓冲液,最后全部移入容量瓶中,用缓冲液定容至刻度(估计酶活力在100~250u/mL范围内),摇匀。通过4层纱布过滤,滤液供测定用。

酶活力测定:

于甲、乙两支50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5mL及缓冲液5mL,摇匀后,于40℃恒温水浴中预热5min。在甲管(样品)中加入待测酶液2mL,立刻摇匀,在此温度下准确反应30min,立刻各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摇匀,将两管取出迅速冷却,并于乙管(空白)中补加待测酶液2mL。吸取上述反应液与空白液各5mL,分别置于碘量瓶中,准确加入碘溶液10mL,再加氢氧化钠溶液15mL,摇匀塞紧,于暗处反应15min。取出,加硫酸溶液2mL,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直至蓝色刚好消失为其终点。

酶活力计算:

样品酶活力(u/g或u/mL)=×(A-B)c×n式中:A与B分别为空白、样品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c为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n为稀释倍数。

五、数据分析

比较不同装液量下的菌体形态特征、酶活力,将结果填入下表:

装液量/mL

酶活力

菌体特征 100 420u/mL 200 510u/mL 300 570u/mL 出现球状的白色的菌丝团,瓶壁上出现黑丝的孢子和菌丝

六、 结论

1.不同的装液量对酶活力的影响是随着装液量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酶活力变化不大,并且酶活力不高,与其他组数据相比接种量跟酶活力关

2.菌体特征在锥形瓶的瓶壁上出现白色的菌丝,在培养基中也出现了丝球

3.菌种新陈代谢的旺盛二氧化碳的释放增加,使pH值逐渐下降,最终使培养基的pH下降至左右。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五篇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六篇

一、 实验准备

二、实验步骤

1. 在烧杯中放入100ML蒸馏水,加热到比室温高10~20℃,并加入足量硫酸铜;

2. 用玻璃棒搅拌,直到饱和(有少量晶体不能再溶解),趁热过滤到一个已加热的烧杯中;

3. 用硬纸片盖好,静置一夜,使其缓慢降温,析出晶体;

4. 第二天杯底出现小晶体,每个约长,取一个晶体较完整的,用丝线绑住,系在一根木棍上。

5. 将原来的硫酸铜溶液加热到比室温高5~10℃,添加少量硫酸铜,使其再次饱和。

6. 将已绑好的小硫酸铜晶体放入微热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注意使其被完全浸没,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

7. 用硬纸片盖好,静置过夜;每天观察,重复6、7项的操作过程。

三、实验注意

1.控制溶液的温度,加热时要把晶体取出,等溶液温度均匀后再把晶体浸入。

2. 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应使饱和溶液缓慢冷却。

3. 所用容器必须洁净,要加盖以防灰尘落入。

四、实验结论

(1)硫酸铜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过严格控制温度的变化,有利于加快晶体的成形速率;

(2)模型必须悬挂在溶液中,若模型与杯壁贴合,冷却后溶液析出的晶体将附着在线圈和杯壁之间,成形的晶体形状不规则。

(3)如果晶核“泛滥”,就无法形成大晶体。由于棉线和铜丝的表面积较大,即晶核较多;加上毛棉线和铜丝上生长的晶体,因相互堆积、相互挤压,致使晶体无法成长。相反,少量的硫酸铜细晶在溶液中分散性较好,容易形成大晶体。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了:用棉线作晶种,由于棉线表面存在着大量细小的棉纤维,形成大量的晶核,因此在棉线上“挂”了大量的、不成型的硫酸铜晶体。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七篇

实验名称

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目的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

一、实验器材:

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二、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

3、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体,用玻璃片盖好。

4、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5、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6、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八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配制马铃薯培养基(PDA)的一般方法。

2.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3.了解并掌握四类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

霉菌是可产生复杂分枝的菌丝体,其菌丝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本实验采用毛霉、青霉,曲霉,根霉四种常见的霉菌作为菌种进行观察。

2、小室培养法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沿琼脂边缘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曲霉(Aspergillus sp),青霉(Penicillium sp),毛霉(Mucor sp)和根霉(Rhizopus sp)培养48h的马铃薯琼脂(PDA)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及试剂

马铃薯琼脂(PDA),20%甘油(无菌),乙醇。

3、仪器及其它用品

无菌操作台,解剖刀,镊子,无菌吸管,U型玻璃棒,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绸布,酒精灯,载玻片,接种针,培养皿等。

四.操作步骤

1、培养基的配制

按附录所示配方称取PDA各组分,先将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称取20g煮沸

姓名系年级学号组别科目题目霉菌的形态观察

同组者:

20min,然后先用1层纱布滤去未溶解的固体,再用6层纱布过滤,将滤液体积用无菌水调至100mL,然后再加入糖及琼脂,加塞后用牛皮纸包好,准备灭菌。

2、培养基及装置的灭菌

(1)灭菌准备

准备12个平皿,在其中10个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三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后再与另外2个空平皿一起用牛皮纸包好;在100mL锥形瓶中用甘油配制20%的甘油,加塞包好;最后取2mL移液管两支并用牛皮纸包好。

(2)灭菌

将上述用牛皮纸包好的仪器与试剂连同配好的PDA培养基一并放入灭菌锅中110℃灭菌20~30min(由于培养基中有葡萄糖,为防止由于高温而使糖发生糊化而变质,灭菌温度不宜过高)。

3、琼脂块制备

分别取已灭菌并溶化冷却至约50℃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6~7mL注入两个灭菌空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在两个凝固后的平板背部用记号笔画下约1×1cm的方格,通过无菌操作,用解剖刀沿画下的方格线将其切成方形的琼脂块。(注:解剖刀使用前应先在酒精中浸泡,然后在酒精灯上灼烧,冷却后再进行切割操作)

4、接种

在无菌操作台上,先用镊子将载玻片放于U型玻璃管上,然后用解剖刀取一小块儿琼脂块,置于载玻片上,用接种环分别从斜面培养物上挑取很少量的4种菌的孢子,分别接种于培养小室中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将盖玻片覆盖在琼脂块上。最后用移液管在培养小室中的圆滤纸上加2mL灭菌的20 %的甘油(用于保持平皿内的湿度),盖上皿盖并贴上标签,每一种菌接种两个小室(其中毛霉接种4个小室)。

5、恒温培养

将接种后的平皿正置于28℃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6、镜检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小室培养后的载玻片,用低倍镜即可较为清晰的观察到霉菌的菌丝体及孢子,根据所学的四种菌的基本特征对四种菌进行观察比较与区分,必要时可以采用高倍镜对菌进行观察。

五、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会了小室培养培及马铃薯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另外,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并且有特别的关注不同霉菌的细节及不同之处,比如菌丝是否有隔,孢子囊形态等特征,细心比较各种霉菌细节状态的不同,掌握了霉菌的一些基本形态特征,扩展了视野。

六、思考题

1、黑曲霉和黑根霉在形态特征上有何区别?

①菌丝:根霉无隔有假根,曲霉无隔有足细胞。

②孢子梗:根霉位于假根上,曲霉由气生菌丝分化而来。

③孢子囊形态:根霉孢子囊表面平滑,曲霉表面不平滑,呈絮状。

2、如果要求对某放线菌或霉菌不同发育时期(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或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九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数字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及对信息代码的要求。

2、掌握位同步器的同步建立时间、同步保持时间、位同步信号同步抖动等概念。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数字环的失锁状态和锁定状态。

2、观察数字环锁定状态下位同步信号的相位抖动现象及相位抖动大小与固有频差的关系。

3、观察数字环位同步器的同步保持时间与固有频差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1、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一台 一台

四、实验步骤

1、安装好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2、插上电源线,打开主机箱右侧的交流开关,再按下开关POWER301、POWER302、POWER401和POWER402,对应的发光二极管LED301、LED302、LED401和LED402发光,CDMA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均开始工作。

3、发射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扩频”均拨下,“编码”拨上,接收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跟踪”均拨下,“调制信号输入”和“解码”拨上。此时系统的信码速率为1Kbit/s,扩频码速率为100Kbit/s。将“第一路”连接,“第二路”断开,这时发射机发射的是第一路信号。将拨码开关“GOLD3置位”拨为与“GOLD1置位”一致。

4、根据实验四中步骤8~11的方法,调节“捕获”和“跟踪”旋钮,使接收机与发送机GOLD码完全一致。

5、根据实验五中步骤6~7的方法,调节“频率调节”旋钮,恢复出相干载波。

6、用示波器双踪同时观察“整形前”和“整形电平”,并将双通道置于直流耦合,零电平、电压设为一致。调节“整形”旋钮,使整形电平置于“整形前”波形上部凸出部分。用示波器观察“整形后”的波形,并与“整形前”比较,如完全相同,则整形电平调节正确。

7、用示波器观察接收机“BS”信号,该点即为接收机恢复出的位同步信号,将其与发射机的“S1-BS”进行比较。

8、改变系统的信码速率,按“发射机复位”和“接收机复位”键,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BS”信号的变化。

9、将“第一路”断开,再连接,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接收机“BS”信号的变化。

五、实验思考题

1、设数字环固有频差为△f,允许同步信号相位抖动范围为码元宽度Ts的η倍,求同步保持时间tc及允许输入的NRZ码的连“1”或“0”个数最大值。

答:同步保持时间t c =1/△f K,允许输入的NRZ 码的连“1”或连“0”个数的最大值为η 。

2、数字环同步器的同步抖动范围随固有频差增大而增大,试解释此现象。

答:由公式t c =1/△f K,当固有频差增大时,同步保持时间减小,那么抖动范围就增大。

3、若将AMI码或HDB3码整流后作为数字环位同步器的输入信号,能否提取出位同步信号?为什么?对这两种码的连“1”个数有无限制?对AMI码的信息代码中连“0”个数有无限制?对HDB3码的信息代码中连“0”个数有无限制?为什么?

答:可以提取位同步信号,因为整流后的AMI 码或HDB 3 码为NRZ 码,自然可以

提取。对这两种码连 “1”个数有限制,对 AMI 码的信息代码中连“0”个数有限制,对HDB 3码的信息代码中连“”个 数无限制,因为其连零个数不超过4 个。

六、实验图片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十篇

课程名称:芯片解剖实验

学 号:

姓 名:

教 师:

年6月28日

实验一 去塑胶芯片的封装

实验时间: 同组人员: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集成电路封装知识,集成电路封装类型。

2.了解集成电路工艺流程。

3.掌握化学去封装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

1:烧杯,镊子,电炉。

2:发烟硝酸,弄硫酸,芯片。

3:超纯水等其他设备。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实验原理:

1..传统封装:塑料封装、陶瓷封装

(1)塑料封装(环氧树脂聚合物)

双列直插 DIP、单列直插 SIP、双列表面安装式封装 SOP、四边形扁平封装 QFP 具有J型管脚的塑料电极芯片载体PLCC、小外形J引线塑料封装 SOJ

(2)陶瓷封装

具有气密性好,高可靠性或者大功率

A.耐熔陶瓷(三氧化二铝和适当玻璃浆料):针栅阵列 PGA、陶瓷扁平封装 FPG

B.薄层陶瓷:无引线陶瓷封装 LCCC

2..集成电路工艺

(1)标准双极性工艺

(2)CMOS工艺

(3)BiCMOS工艺

3.去封装

1.陶瓷封装

一般用刀片划开。

2. 塑料封装

化学方法腐蚀,沸煮。

(1)发烟硝酸 煮(小火) 20~30分钟

(2)浓硫酸 沸煮 30~50分钟

实验内容:

四、实验步骤

1.打开抽风柜电源,打开抽风柜。

2.将要去封装的芯片(去掉引脚)放入有柄石英烧杯中。

3.带上塑胶手套,在药品台上去浓硝酸。向石英烧杯中注入适量浓硝酸。(操作时一定注意安全)

4.将石英烧杯放到电炉上加热,记录加热时间。(注意:火不要太大)

5.观察烧杯中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6.取出去封装的芯片并清洗芯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腐蚀效果。

7.等完成腐蚀后,对废液进行处理。

五、实验数据

1:开始放入芯片,煮大约2分钟,发烟硝酸即与塑胶封转起反应,

此时溶液颜色开始变黑。

2:继续煮芯片,发现塑胶封装开始大量溶解,溶液颜色变浑浊。

3:大约二十五分钟,芯片塑胶部分已经基本去除。

4:取下烧杯,看到闪亮的芯片伴有反光,此时芯片塑胶已经基本去除。

六、结果及分析

1:加热芯片前要事先用钳子把芯片的金属引脚去除,因为此时如果不去除,它会与酸反应,消耗酸液。

2:在芯片去塑胶封装的时候,加热一定要小火加热,因为发烟盐酸是易挥发物质,如果采用大火加热,其中的酸累物质变会分解挥发,引起容易浓度变低,进而可能照成芯片去封装不完全,或者去封装速度较慢的情况。

3:通过实验,了解了去塑胶封装的基本方法,和去封装的一般步骤。

实验二 金属层芯片拍照

实验时间: 同组人员: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芯片拍照的方法。

2.掌握拍照主要操作。

3. 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电动平台

二、实验仪器设备

1:去封装后的芯片

2:芯片图像采集电子显微镜和电动平台

3:实验用PC,和图像采集软件。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1:实验原理

根据芯片工艺尺寸,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用带CCD摄像头的显微镜对芯片进行拍照。以行列式对芯片进行图像采集。注意调平芯片,注意拍照时的清晰度。

2:实验内容

采集去封装后金属层照片。

四、实验步骤

1.打开拍照电脑、显微镜、电动平台。

2.将载物台粗调焦旋钮逆时针旋转到底(即载物台最低),小心取下载物台四英寸硅片平方在桌上,用塑料镊子小心翼翼的将裸片放到硅片靠中心的位置上,将硅片放到载物台。

3.小心移动硅片尽量将芯片平整。

4.打开拍照软件,建立新拍照任务,选择适当倍数,并调整到显示图像。(此处选择20倍物镜,即拍200倍照片)

5.将显微镜物镜旋转到最低倍5X,慢慢载物台粗调整旋钮使载物台慢慢上升,直到有模糊图像,这时需要小心调整载物台位置,直至看到图像最清晰。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十一篇

实验题目:供应链啤酒游戏——物流与信息系统

组号(代号)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啤酒实验中,根据市场需求(老师每次提出的需求量),来模拟供应链上各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的订货需求变化,从而增加同学对供应链管理、牛鞭效应、库存持有成本、缺货成本及在时间滞延、资讯不足的环境下,信息沟通、人际沟通的必要性的认识。

2、分析造成零售商订货量波动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3、分析造成零售商库存量波动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4、探索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系统是如何运作?

5、认识供应链中需求变异放大原理,即“牛鞭效应”的形成过程。

6、探索“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危害及解决办法。

二、实验基本步骤

每班各为一条独立的供应链,每条供应链中有一家生产商为,其为两家批发商生产啤酒,每家批发商为各自下属的四家零售商供应货物,彼此间不能越界,每家零售商每周尽可能为顾客出售所需的啤酒,并且每周都需向上一级订货,订货量根据市场需求预测而定。参加游戏的学员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只需每周做两个决定,那便是订购多少啤酒,出售啤酒,唯一的目标是使利润最大化。

由于本组零售商只有两名学员,所以设销售人员一名和库存人员兼经理一名。情人啤酒是我们的经营产品。

1、第一周由销售人员接受顾客需求订单。

2、销售库存中的啤酒(第一周期初库存为12箱),销售数量不得大于本期需求量加累计欠货量(欠货可以在以后各期归还)。

3、销售人员填写零售商情况表中的啤酒需求量A、销量B、本期欠货量c、累计欠货量D、期初库存量E。

4、接收批发商送货(零售商向批发商订货时,订货提前周期为两周,批发商欠零售商的货同样可以在以后各期归还。因此接货在第三周开始)。

5、库存人员填写零售商情况表中的本期批发商应送货量F、批发商实际送货量G、本期欠货量H、累计欠货量I、期末库存量J。

6、库存人员向批发商订货,填写零售商订货单。

7、经理填写零售商情况表中的本期订货量K、本期利润L。审核零售商情况表,结转库存。

三、实验数据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啤酒市场需求量逐步上升,我们的订货量也逐步增加,我们每期的期末库存量也基本稳定。我们的订货量基本是高于市场需求量的,这是我们能够持续每期保持住利润的主要原因。在第10期我们对顾客的缺货量达到4件,为所有周期缺货量最高的一期。而这次我们主要的缺货原因是我们的上一级批发商在第9期没有能送达我们实际的订购量。

以上数据,特别是最后几期数据说明了,顾客和批发商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而引起了牛鞭效应,这种现象对批发商带来了经济损失,由于我们的订的货不能送达,更使我们零售商库存不能满足实际市场需求儿损失了订单,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我们的缺货,造成的损失,影响我们今后的发展。

四、实验体会

为适应顾客需求量变换,考虑到未来顾客需求量会增大,所以我们会根据历史需求,预测需求量,而适当加大订购量,满足今后的市场需求量。批发商也同样会有像我们这样的想法,进行加量批发。这样,当顾客的需求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零售和批发等环节的实际订购量会逐步放大。这样一层层的增加,就造成了所谓的“牛鞭效应”。

为了应付市场需求量变大,作为零售商尽可能增加库存量,这就有可能造成库存积压,如果库存量大了,就不需要再增大订货量。我们不能掌握顾客的需求也不能掌握批发商的供货能力,所以只能多备货。我们需要对市场需求准确的预测,才能稳定住库存,减少牛鞭效应。

生产商离顾客比较远,需要经过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传递,导致市场需求信息的扭曲程度很大,各层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偏差越来越大。各层都害怕缺货,所以都采用大库存政策,牛鞭效应就会明显。

我们这次游戏涉及的方面比较少,造成牛鞭效应的原因也比较少。特别价格变动,如果价格降低,增大库存,然后市场需求小于订货量,就会造成库存成本的增加,大大影响了利润。如果想解决牛鞭效应,需要各层信息共享,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零售商与供应商通过协商确定了订单处理的业务流程以及库存控制的相关参数,比如最低库存水平、订货点等等。实施VIM工策略,大大缩短了产品的订货期以及产品的流通环节,让我们这些流通环节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从而降低供应链的库存,减少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绩效,有效避免了需求信息的波动,最终弱化了本次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十二篇

准备材料:一个玻璃杯、一枚硬币、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颜色的)、蜡烛和一个平底的容器。

实验内容:在一个盘子里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币。手既不许接触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来,怎样才能把硬币取出来呢?

实验过程:

第1次:我们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没硬币。然后点燃一节蜡烛放在盘子里,罩上玻璃杯,蜡烛会因为缺氧停止燃烧,这时,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涌进玻璃杯。(可惜吸水不够多,所以没有把硬币取出来)结果:失败。

第2次:和第一次一样,失败。

第3次:我们换了一根大一点的蜡烛,这次流进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们用了两根蜡烛,不过因为杯子扣的太紧,杯口被盘子吸住,水没能流进玻璃杯,失败。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点点,导致蜡烛提前熄灭,失败。

第6次:同样是放了两根蜡烛,这次很正常,成功。

实验总结: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气体冷却后,能让压力下降,于是外面正常的大气压把盘子中的水挤进了杯中。另外,在实验中,我观察到,用玻璃杯盖住蜡烛的时候,火焰不是马上熄灭,是继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说明玻璃杯的空气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的。

而做这个实验应注意:

1、 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则会让火焰提前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2、 水最好是有颜色的水,我选择在水中滴蓝墨水,效果不错,这样方便观看。

3、 可以用燃烧的纸片代替蜡烛,但是水一定要放少一点,放多了难吸光。

4、 要保持距离,让火焰离自己远一点。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十三篇

【实验原理】

辉光球发光是低压气体(惰性气体)在高频电场中的放电现象。辉光球外表为高强度玻璃球壳,球内充有稀薄的惰性气体(如氩气等),中央有一个黑色球状电极。球的底部有一块振荡电路板,通过电源变换器,将低压直流电转变为高压高频电流加在电极上。通电后,振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场,球内稀薄气体由于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而光芒四射。辉光球工作时,在球中央的电极周围形成一个类似于点电荷的场。当用手(人与大地相连)触及球时,球周围

的电场、电势分布再均匀对称,故辉光球在手指的周围处变得更为明亮,产生的弧线顺着手的触摸移动而游动扭曲,随手指移动起舞。这其实是分子的激发,碰撞、电离、复合的物理过程。人体为另一电极,气体在极间电场中电离、复合而发生辉光。

【实验现象】

辉光球通电后呈静止样。当人手触摸时中间电极出现放电致球壳触摸处。五颜六色的闪电会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球内出现放电现象。一旦手离开,闪电消失。

【实际运用】

霓虹灯,把直径为12—15毫米的玻璃管弯成各种形状,管内充以数毫米汞柱压力的氖气或其他气体,每1米加约1000伏的电压时,依管内的充气种类,或管壁所涂的荧光物质而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多用此作为夜间的广告等。

日光灯,亦称“荧光灯”。一种利用光质发光的照明用灯。灯管用圆柱形玻璃管制成,实际上是一种低气压放电管。两端装有电极,内壁涂有钨酸镁、硅酸锌等荧光物质。制造时抽取空气,充入少量水银和氩气。广泛用于生活和工厂的照明光源。

还有一种是氙灯,氙灯是一种高辉度的光源。它的颜色成分与日光相近故可以做天然色光源、红外线、紫外线光源、闪光灯和点光源等,应用范围很广。

人体辉光,疾病辉光,爱情辉光,意识体能辉光,“人体辉光监控”。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十四篇

一.酱卤及制品

1.实验原理:

酱卤肉类是将肉在水中加食盐或酱油等调味料和香辛料一起煮制而成的熟肉类制品。一般酱卤肉类的原料在加工时,先用清水预煮 15~25min,然后用酱汁或卤汁煮制成熟。某些产品在酱制或卤制后,需再经烟熏等工序。酱卤肉类的主要特点是色泽鲜艳、味美、肉嫩,具有独特的风味。

酱卤制品根据加入调味料的种类、数量不同又可分为很多品种,通常有五香或红烧制品、蜜汁制品、糖醋制品,卤制品等。

(1)五香或红烧制品 是酱制品中最广泛的一大类,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在加工中用较多量的酱油,另外在产品中加入八角、桂皮、丁香、花椒、小茴香等多种香辛料,故又叫五香制品。

(2)蜜汁制品 在红烧的基础上使用红曲米作着色剂,产品为樱桃红色,鲜艳夺目,辅料中加入多量的糖分或增加适量的蜂蜜,产品色浓味甜。

(3)糖醋制品 辅料中加一定比例的糖醋,使产品具有甜酸的滋味。

2.实验步骤:

(一) 调味

根据各地区消费习惯、品种的不同而加入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调味料,加工成具有特定风味的产品。调味的方法根据加入调味料的时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基本调味 在原料经过整理之后,加入盐、酱油或其他配料进行腌制,奠定产品的咸味,称基本调味。

(2)定性调味 原料下锅后,随同加入主要配料如酱油、盐、酒、香料等,加热煮制或红烧,决定产品的口味称定性调味。

(3)辅助调味 加热煮制之后或即将出锅时加入糖、味精等以增进产品的色泽、鲜味,称辅助调味。

(二)煮制

(1)清煮 在肉汤中不加任何调味料,只是清水煮制,也称紧水、出水、白锅。通常在沸腾状态下加热数分钟至一小时。它是辅助性的煮制工序,作用是去除原料肉的腥、膻异味,同时通过撇沫、除油,将血污、浮油除去,保证产品风味纯正。

(2)红烧 是在加入各种调味料后进行煮制,加热的时间和火候依产品的要求而定。要掌握由汤与肉的比例和煮制中汤量的变化,分为宽汤和紧汤。加热火候根据加热火力的大小可分为旺火、文火和微火。最终使产品酥润可口、风味浓郁。

3. 材料及用具

(1)原料选择与整理

原料选用健康、新鲜、优质牛前肩或后腿肌肉,可选用淘汰乳牛或肥育牛肉。除去脂肪、淋巴、用冷水浸泡一下清除淤血,按部位分切肉,把肉再切成1~2kg左右的肉块备用。

(2)主要用具:台秤、不锈钢器皿、盐水注射机、滚揉机、刀具、煮锅、灶具、盘子、包装机、包装袋等。

4.传统酱牛肉加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预煮

把肉块放入100℃的沸水中煮1h,目的是除去腥膻味,同时可在水中加几块胡萝卜。煮好后把肉捞出,再放在清水中洗涤干净,洗至无血水为止。

(2)调酱

取一定量水与黄酱拌和,把酱渣捞出,煮沸1h,并将浮在汤面上酱沫撇净,盛入容器内备用。

(3)煮制

锅底和四周应预先垫以竹篾,向煮锅内加水约3/4,待煮沸之后将调料用纱布包好放入锅底。将结缔组织较多肉质坚韧的部位放在底部,较嫩的、结缔组织较少的放在上层,先用旺火煮沸1h,转至小火煨4h左右。期间为使肉块均匀煮烂,每隔1h左右倒锅一次,再补加适量老汤和食盐。必须使每块肉均浸入汤中煮,使各种调味料均匀地渗入肉中。用特制的铁铲将肉逐一托出,码在盘上,将锅中余汁淋在肉块上,使成品光亮油润。并计算成品率。

附:酱牛肉新工艺

(1)原料肉选择、处理同上

(2)工艺流程

原料肉处理→配制腌液→腌液注射→滚揉→煮制→成品→冷却→包装

(3)配制腌液:(以牛肉100kg计)将胡椒粒(用时砸开)、花椒、大料各15g;鲜姜、大葱各75g放入料包投入20kg沸水中熬制30~40min,冷却至30℃左右,加入食盐2kg,品质改良剂2kg.搅拌溶化后过滤备用。

(4)注射及滚揉:用盐水注射机将配制好的腌液按10~20%注入牛肉块中;滚揉机放入牛肉块,低温条件(≤10℃)下持续滚揉4~6h。

(5)滚揉后立即酱牛肉块放入85~90℃的水中焖煮2~3h,出锅冷却,切片包装。

三.品质分析

产品描述:

酱牛肉我国大部地区都有生产,其中北京月盛斋酱牛肉最富盛名,因加入多种天然调味料,又名五香酱牛肉。其选料精良、做法独特,产品外表有光亮,深棕色,香浓味醇,食之酥嫩爽口,有韧性但不粗老,瘦而不柴,切片性好。 炸烧鸡腿加工的加工

1.原料选择与整理

冰鲜鸡翅或翅根为最佳,洗净晾表面无水待用。

2.主要用具:台秤、不锈钢器皿、刀具、(电)炸锅、煮锅、料袋、灶具、盘子、包装机、包装袋等。

四.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选择和处理→腌制→(烫皮)上色→油炸 → 煮制→冷却→包装

(二)原料配方(单位:kg)

(三)烫皮上色

(四)油炸

(五)煮制

(六)冷却包装

五.品质分析

特色:香味浓郁、肉质熟烂,易消化、肥而不腻;完整、美观,肉色酱黄。咖喱鸡金黄味浓。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十五篇

一、定义与作用

实验报告,就是在某项科研活动或专业学习中,实验者把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结果等,用简洁的语言写成书面报告。

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成功的或失败的实验结果的记载,有利于不断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提高实验者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写作要求

实验报告的种类繁多,其格式大同小异,比较固定。实验报告,一般根据实验的先后顺序来写,主要内容有:

1.实验名称名称,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定律,可写成“验证×××”;如测量的实验报告,可写成“×××的测定。”

2.实验目的实验目的要明确,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定律,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仪器或器材的技能技巧。

3.实验用的仪器和材料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溶液、颜料、粉剂、燃料等。

4.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要写明经过哪儿个步骤。还应该画出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5.数据记录和计算指从实验中测到的数据以及计算结果。

6.结果即根据实验过程中所见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作出结论。

7.备注或说明可写上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实验后的心得体会、建议等。

有的实验报告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使用时只要逐项填写即可。

三、撰写时应注意事项

写实验报告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工作,要讲究科学性、准确性。求实性。在撰写过程中,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观察不细致,没有及时、准确、如实记录。

在实验时,由于观察不细致,不认真,没有及时记录,结果不能准确地写出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故在记录中,一定要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不能弄虚作假。为了印证一些实验现象而修改数据,假造实验现象等做法,都是不允许的。

2.说明不准确,或层次不清晰。

比如,在化学实验中,出现了沉淀物,但没有准确他说明是“晶体沉淀”,还是“无定形沉淀”。说明步骤,有的说明没有按照操作顺序分条列出,结果出现层次不清晰。凌乱等问题。

3.没有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

例如,“用棍子在混合物里转动”一语,应用专用术语“搅拌”较好,既可使文字简洁明白,又合乎实验的情况。

4.外文、符号、公式不准确,没有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

验证欧姆定律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熟悉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知识准备】学习有关理论(略)

【实验器材和装置】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组、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导线、开关、装置(略)

【实验步骤】

1. 按图示连接电路。

2.保持定值电阻r不变,移动滑动变阻器的铜片,改变加在r两端的电压,将电流表、电压表所测得的电流强度。电压的数值依次填人表一。

3.改变定值电阻凡同时调节变阻器,使加在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将电阻r的数值与电流表测得的电流强度的数值依次填人表二。

4.通过实验分析:当r一定时,i和v的关系及v一定时,i与r的关系。

表 一

r(欧姆)=4ωv(伏特)

i(安培)

表 二

v(伏特)=(欧姆)1ω2ω 4ω

i(安培)

【实验记录】

1.调节滑动变阻器矿,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可以看出,电阻r两端的电压增大到几倍,通过它的电流强度也增大到几倍。这表明,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同这段导体上的电压成正比。

2.更换不同的定值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矿,保持r的电压不变,可以看出,定值电阻r的数值增大到几倍,通过它的电流强度就缩小到几分之一。这表明在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实验小结】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i,跟这段导体两端电压v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i=v/r。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十六篇

粒度分布通常是指某一粒径或某一粒径范围的颗粒在整个粉体中占多大的比例。它可用粒度分布表格、粒度分布图和函数形式表示颗粒群粒径的分布状态。颗粒的粒度、粒度分布及形状能显著影响粉末及其产品的性质和用途。例如.水泥的凝结时间、强度与其细度有关;陶瓷原料和坯釉料的粒度及粒度分布影响着许多工艺性能和理化性能;磨料的粒度及粒度分布决定其质量等级等。为了掌握生产线的工作情况和产品是否合格,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按时取样并对产品进行粒度分布的检验,粉碎和分级也需要测量粒度。

粒度测定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筛析法、沉降法、激光法、小孔通过法、吸附法等。本实验用筛析法测粉体粒度分布。筛析法是最简单的也是用得最早和应用最厂泛的粒度测定方法、利用筛析方法不仅可以测定粒度分布,而且通过绘制累积粒度特性曲线,还可得到累积产率50%时的平均粒度。

一、实验目的意义

本实验的目的:

①了解筛析法测物体粒度分布的原理和方法;

②根据筛分析数据绘制粒度累积分布曲线和频率分布曲线。

二、实验原理

筛析法是让粉体试样通过一系列不同筛孔的标准筛,将其分离成若干个粒级,分别称重,求得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粒度分布。筛析法适用约20μm~100㎜之间的粒度分布测量。如采用电成形筛(微孔筛),其筛孔尺寸可小至5μm,甚至更小。

筛孔的大小习惯上用“目”表示,其含义是每英寸()长度上筛孔的数目。也有用l㎝长度上的孔数或1㎝筛面上的孔数表示的,还有的直接用筛孔的尺寸来表示。筛分法常使用标准套筛,标准筛的筛制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的筛孔为1㎜的筛子作为基筛,也可采用泰勒筛,筛孔尺寸为(200目)作为基筛。

筛析法有干法与湿法两种,测定粒度分布时,一般用干法筛分;湿法可避免很细的颗粒附着在筛孔上面堵塞筛孔。若试样含水较多,特别是颗粒较细的物料,若允许与水混合,颗粒凝聚性较强时最好使用湿法。此外,湿法不受物料温度和大气湿度的影响,还可以改善操作条件,精度比干法筛分高。所以,湿法与干法均被列为国家标准方法,用于测定水泥及生料的细度等。

筛析法除了常用的手筛分、机械筛分、湿法筛分外,还用空气喷射筛分、声筛法、淘筛法和自组筛等,其筛析结果往往采用频率分布和累积分布来表示颗粒的粒度分布。频率分布表示各个粒径相对应的颗粒百分含量(微分型);累积分布表示小于(或大于)某粒径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含量与该粒径的关系(积分型)。用表格或图形来直观表示颗粒粒径的频率分布和累积分布。

筛析法使用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筛分结果受颗粒形状的影响较大,粒度分布的粒级较粗,测试下限超过38μm时,筛分时间长,也容易堵塞。筛分所测得的颗粒大小分布还决定于下列因素:筛分的持续时间、筛孔的偏差、筛子的磨损、观察和实验误差、取样误差、不同筛子和不同操作的影响等。

三、实验器材

⑴标推筛 一套 ⑵振筛机 ⑶托盘天平 一架。⑷搪瓷盘 2个。(5)烘箱 一个。 四、实验步骤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十七篇

实验一

一,实验名称:黑白照片上色

二,实验目的: 掌握Photoshop的基本上色操作技巧,

三,实验内容(步骤和方法)及数据记录

①导入第一张图片到PhotoShop中。

②复制背景图层,并在背景副本上处理导入的图像。

③使用魔棒工具抠出男军装

④调整色相,饱和度

⑤如上述步骤依次抠出女装,皮肤,嘴唇,领章,五角星。再上色

四.实验总结:

1. PhotoShop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图像处理软件,我们在本次试验中所用到的功能只不过是其所有功能的冰山一角,要想精通PhotoShop还需要漫长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

2. 使用图层可以很好地保护原图像和保存我们的修改效果,一般情况下不建议直接在背景图层上直接修改图像。

3. 对图片进行色阶、曲线、色彩平衡、亮度、对比度等的调整没有具体的规范,一切以视觉上的美观为准。

4. 图像处理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

实验二

一,实验名称:建立选区

二,实验目的: 掌握Photoshop的基本抠图操作技巧,

三,实验内容(步骤和方法)及数据记录

①导入第一张图片到PhotoShop中。

②利用魔棒工具或快速选择工具抠出各个元素

③对花朵图层复制并用变形工具(快捷键ctrl+T)对花朵进行缩小

④可加上白背景使图像更完整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十八篇

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原理:

光的折射

实验器材:

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十九篇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的目的是创建锚点链接。

二、仪器用具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

创建锚点链接。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在页面中插入1行4列的表格,并在各单元格中输入导航文字。

2) 分别选中各单元格的文字,单击“”按钮,在弹出的“超级链接”对话框上的“链接”文本框分别输入“#01”“#02”“#03”“#04”。

3) 在文档中输入文字并设置锚记名称“01”,按下“ enter”键换行,输入一篇文章。

4) 在文章的结尾处换行,输入文字并设置锚记名称“02”,按下“ enter”键换行,输入一篇文章。

5) 同样的方法在页面下文分别输入文字和命名锚记为“03”和“04”,并输入文章。

6) 保存页面,按下“f12”键预览。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添加瞄记的作用是可以帮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章,同时也可以使页面更加精简。本实验的关键难点在于链接文本框输入的名称和瞄记的名称要相一致才能达到实验的效果,同时要记得是在上一篇文章的结尾处输入文字并设置瞄记名称,并记得输入对应的文章,否则瞄记可能不能用。熟练程度低在实验中不能很好地使用各种工具,无法一次准确地寻找到适当的位置。实验中忘记选择“不可见元素”,几次实验都失败,最后才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实验前要先做好预习,否则实验过程会比较吃力。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二十篇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不同剂量的xxx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的不同。

2、研究不同的给药途径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的不同。

二、实验原理

1、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用强弱。

2、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一般是腹腔大于皮下大于灌胃的药效。

实验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Mice18-22g,2只/组鼠称、xxx、1mL注射器、生理盐水、、、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

2、分别、、钠溶液(注意注射器勿搞混);

3、给药后仔细观察小鼠活动情况,并记录在表1;

4、实验结束后,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表2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全班数据)p<表示与作用维持时间有显著差异。

2、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剂量的xxx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不同。

3、本组实验结果与全班实验结果对比——潜伏期。

六、思考

1、了解药物剂量与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答:剂量-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在药理学研究中常用浓度-效应(曲线)关系。

在剂量-效应关系(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中,纵坐标:表示效应的强弱;横坐标:表示药物浓度(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量效曲线说明量效关系存在以下四个规律:

1、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产生效应。

2、在一定范围内剂量增加,效应增加。

3、效应的增加不是无限的。

4、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对剂量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

量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例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缩等,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质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例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从量效曲线可以看到下列几个特定的位点:

最小有效浓度(剂量)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浓度(或剂量)

半数有效量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如:ED50:半数有效剂量EC50:半数有效浓度TC50:半数中毒浓度TD50:半数中毒剂量LC50:半数致死浓度。

LD50:半数致死剂量。

最大效能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即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在量效曲线上,产生最大效应水平的高低。

极量是治疗量的最大限度,即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药典为剧毒药规定了极量。

最小致死量指因严重中毒而开始出现死亡的剂量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开始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

有效量/治疗量比最小有效量大,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并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药物效应强度/效价是指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治疗指数TD50/ED50或TC50/EC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比值愈大愈安全。但由于TD与ED两条量曲线的首尾可能重叠,即在没能获得充分疗效剂量时可能已有少数病人中毒,因此这一安全指标并不可靠。

安全范围以ED50~TD50之间的距离表示,比值越大越安全,是一较好的安全性指标。药物的最大效能与效应强度含义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以上各项指标的确定可以知道临床用药。

2、本实验属于哪种药物反应类型?

答: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催眠及抗惊厥作用。

实验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Mice18-22g,2只/组鼠称、xxx、1mL注射器、生理盐水、小鼠灌胃针、2%ni可刹米

1、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

2、灌胃、皮下、腹腔给予2%ni可刹米(给药后立即放入另一个备用带盖鼠笼,防止惊厥小鼠窜出;注意按顺序给药);

3、给药后注意记录给药时间并仔细观察小鼠反应;

4、记录给药后立即开始计时,记录小白鼠惊厥出现的时间(潜伏期);

5、结果比较用三种不同给药途径给予药物小鼠反应程度以及潜伏期时间的差异。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p>,故差异显著。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的给药途径ni可刹米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不同。

三、思考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

答:给药途径不同,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时间和剂量都不同,药物作用时间也不同。例如:口服给药由于首过效应和吸收等因素,血药浓度曲线有较长的吸收期;而经脉注射的血药浓度曲线没有吸收期,药物瞬间达到最大浓度,且起效快。

四、注意事项

1、在进行实验之前,要对小白鼠进行称重,然后进行分组进行实验以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

2、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吵闹以免惊扰小白鼠,影响实验结果。

3、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若全班实验结果数据量不够,或差异性太大则将两个班或本部京江学院的结果合在一起统计。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二十一篇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问题和建议:

蜡烛为什么能够燃烧?蜡烛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燃烧?像这样物质燃烧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二十二篇

一.实验目的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ELISA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加待测抗体(抗原), 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借助分光光度计的光吸收计算抗体(抗原)的量。待测抗体(抗原)的定量与有色产生成正比。

二.实验原理

用于免疫酶技术的酶有很多,如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碳酸酐酶,乙酰胆碱酯酶,6-磷酸葡萄糖脱氧酶等。常用于ELISA法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等,其中尤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多。由于酶摧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呈色后须立刻测定,否则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颜色加深,无法准确地定量。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一种糖蛋白,每个分子含有一个氯化血红素(protonhemin)区作辅基。酶的浓度和纯度常以辅基的含量表示。氯化血红素辅基的最大吸收峰是403nm,HRP酶蛋白的最大吸收峰是275nm,所以酶的浓度和纯度计算式是(已知HRP的A(1cm 403nm 1%)=25,式中1%指HRP百分浓度为100ml含酶蛋白1g,即10mg/ml,所以,酶浓度以 mg/ml 计算是HRP的A(1cm 403nm mg/ml=)HRP纯度(RZ)=A403nm/A275nm纯度RZ(Reinheit Zahl)值越大说明酶内所含杂质越少。高纯度HRP的RZ值在左右,最高可达。用于ELISA检测的HRP的RZ值要求在以上。

ELISA的基本原理有三条:

(1)抗原或抗体能以物理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可能是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并保持其免疫学活性;

(2)抗原或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学和酶学活性;

(3)酶结合物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可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而且颜色反应的深浅是与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显色的程度显示试验结果。

ELISA法是免疫诊断中的一项新技术,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及非传染病等方面的免疫诊断。也已应用于大分子抗原和小分子抗原的定量测定,根据已经使用的结果,认为ELISA法具有灵敏、特异、简单、快速、稳定及易于自动化操作等特点。不仅适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查,而且由于一天之内可以检查几百甚至上千份标本,因此,也适合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本法不仅可以用来测定抗体,而且也可用于测定体液中的循环抗原,所以也是一种早期诊断的良好方法。因此ELISA法在生物医学各领域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可概括四个方面:

1、免疫酶染色各种细胞内成份的定位。

2、研究抗酶抗体的合成。

3、显现微量的免疫沉淀反应。

4、定量检测体液中抗原或抗体成份。

基本方法一 用于检测未知抗原的双抗体夹心法:

1. 包被:用 PH9.牰碳酸盐包被缓冲液将抗体稀释至蛋白质含量为1~10μg/ml。在每个聚苯乙烯板的反应孔中加,4℃过夜。次日,弃去孔内溶液,用洗涤缓冲液洗3次,每次3分钟。(简称洗涤,下同)。

2. 加样:加一定稀释的待检样品于上述已包被之反应孔中,置37℃孵育1小时。然后洗涤。(同时做空白孔,阴性对照孔及阳性对照孔)。

3. 加酶标抗体:于各反应孔中,加入新鲜稀释的酶标抗体(经滴定后的稀释度)。37℃孵育~1小时,洗涤。

4. 加底物液显色:于各反应孔中加入临时配制的TMB底物溶液,37℃10~30分钟。

5. 终止反应:于各反应孔中加入2M硫酸。

6. 结果判定:可于白色背景上,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反应孔内颜色越深,阳性程度越强,阴性反应为无色或极浅,依据所呈颜色的深浅,以“+”、“-”号表示。也可测O·D值:在ELISA检测仪上,于450nm(若以ABTS显色,则410nm)处,以空白对照孔调零后测各孔O·D值,若大于规定的阴性对照OD值的倍,即为阳性。

基本方法二 用于检测未知抗体的间接法:

用包被缓冲液将已知抗原稀释至1~10μg/ml, 每孔加,4℃过夜。次日洗涤3次。 ↓

加一定稀释的待检样品(未知抗体)于上述已包被之反应孔中,置37℃孵育1小时,洗涤。(同时做空白、阴性及阳性孔对照) ↓

于反应孔中,加入新鲜稀释的酶标第二抗体(抗抗体),37℃孵育30-60分钟,洗涤,最后一遍用DDW洗涤。 ↓

其余步骤同“双抗体夹心法”的4、5、6。

(二) 酶与底物

酶结合物是酶与抗体或抗原, 半抗原在交联剂作用下联结的产物。是ELISA成败的关键试剂,它不仅具有抗体抗原特异的免疫反应,还具有酶促反应,显示出生物放大作用,但不同的酶选用不同的底物。

免疫技术常用的酶及其底物

终止剂为2mol/L H2SO4

终止剂为2 mol/L柠檬酸, 不同的底物有不同的终止剂。

可催化下列反应: HRP+H2O2→复合物 复合物+AH2→过氧化物酶+H2O+A AH2 ——为无色底物, 供氢体; A—— 为有色产物。

(三) ELISA常用的四种方法

1.直接法测定抗原 将抗原吸附在载体表面;

加酶标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加底物。底物的降解量=抗原量。

2.间接法测定抗体

将抗原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 加抗体, 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加酶标抗体;

加底物。 测定底物的降解量=抗体量。

3.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抗原

将抗原免疫第一种动物获得的抗体吸附于固相表面;加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加抗原免疫第二种动物获得的抗体,形成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加酶标抗抗体(第二种动物抗体的抗体); 加底物。底物的降解量=抗原量。

4. 竞争法测定抗原

将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

(1) 加入酶标抗原;

(2),(3)加入酶标抗原和待测抗原;

加底物。对照孔与样品孔底物降解量的差=未知抗原量。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二十三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萃取分液的基本原理。

(2)熟练掌握分液漏斗的选择及各项操作。

二、实验原理:

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药品:碘水、CCl4

器材:分液漏斗、100ml烧杯、带铁圈的铁架台、20ml

四、实验步骤:

1、分液漏斗的选择和检验: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检查完毕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上;

2、振荡萃取:用量筒量取10 ml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再量取5 ml萃取剂CCl4加入分液漏斗,盖好玻璃塞,振荡、放气;需要重复几次振荡放气。

3、静置分层:将振荡后的分液漏斗放于铁架台上,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

4、分液:调整瓶塞凹槽对着瓶颈小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轻轻旋动活塞,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

五、实验室制备图:

六、实验总结(注意事项):

1、分液漏斗一般选择梨形漏斗,需要查漏。方法为:关闭活塞,在漏斗中加少量水,盖好盖子,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看是否漏水。

2、将溶液注入分液漏斗中,溶液总量不超过其容积的3/4;

3、振荡操作要领:右手顶住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倒置振荡;振荡过程中要放气2—3次,让分液漏斗仍保持倾斜状态,旋开旋塞,放出蒸气或产生的气体,使内外压力平衡;

4、要及时记录萃取前后的液面情况及颜色变化;振荡前,上层为黄色,下层为无色;振荡静置后,上层为无色(或淡黄色),下层为紫色;

5、萃取剂的选择

a、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

b、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

c、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

6、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是为了防止上层液体混带有下层液体。

七、问题:

1、如果将萃取剂换成苯,实验现象是否相同?使用哪种有机溶剂做萃取剂更好些?为什么?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二十四篇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二十五篇

(1)课题名称:声光控制路灯设计

(2)内容摘要:本次设计的小组成员有徐海龙、秦应昌,在思考、设计、焊制、调试阶段,我们一直共同努力。此次我们组需要设计的电路是声光控制路灯电路,在此电路中,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使电路能根据声音和光线的作用自动发光,并且自动熄灭。在白天强光照射时,电路中灯泡不发光;而晚上无灯光或被遮光,并且有声响时灯泡发光,且延续约10秒后熄灭。

此电路图的设计主要是基于用声光控延时开关代替住宅小区的楼道上的开关,只有在天黑以后,当有人走过楼梯通道,发出脚步声或其它声音时,楼道灯会自动点亮,提供照明,当人们进入家门或走出公寓,楼道灯延时几分钟后会自动熄灭。在白天,即使有声音,楼道灯也不会亮,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声光控延时开关不仅适用于住宅区的楼道,而且也适用于工厂、办公楼、教学楼等公共场所,用途非常广泛。

课题分析它主要由3部分组成:话筒,光敏电阻,555延时。能够通过调节电阻和电容的大小来改变灯亮的时间长短,如果,时间过长就应该减小电阻或电容的值,反之,则增大。光敏电阻和话筒的高度也会使灯的时间受到影响。声光控节电开关,在白天或光线较亮时,555触发器呈关闭状态,灯不亮;夜间或光线较暗时,555触发器呈预备工作状态,当有人经过该开关附近时,脚步声、说话声、拍手声等都能开启节电开关。灯亮后经过10秒左右的延时节电开关自动关闭,灯灭。该开关扩展型适用于楼道、走廊、洗涮间、厕所等公共场合,能节电并延长灯泡使用寿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电路是采用分分离元件的声控延时电路,其电路原理图如下图所示方框原理图说明:

(3)设计指标(要求);设计一个声光控制开关,用声音和光照同时控制,当光线很暗的时候有声音触发就打开开关(控制一个6v/100mA小灯泡负载),开关延迟时间在10秒左右。当光线较强的时候声控不起作用。

(4)系统框图与方案选择;

方案一:

本方案中MIC捕捉到声音信号时,产生出交流信号经过Q1的阻容耦合放大电路放大,然后经过C3的隔直耦合电容给Q2的基极一个偏置电压使Q2导通,Q2导通前555触发器2脚电压等于VCC等于5V当Q2导通后2脚电压低于1/3VCC使555触发器进入工作状态LED亮当T=RC时555通过7,6脚放电完毕LED自动熄灭。光控是通过光敏电阻和100K电阻串联分压控制4脚电位来实现当有光时光敏电阻阻值约为20K使4脚电压很小555触发器处于关闭状态LED不会亮,当没光时光敏电阻阻值约为150K这时4脚处于高电位555处于预备工作状态当声音出发信号到达后LED灯亮并通过555达成延时熄灭。不采用此方案的原因:

由于方案一中有2个三极管增大了电路的复杂程度,使参数的计算、元件封装和焊接等的难度大大增加所以不采用方案一。

元器件选择;驻极体话筒;光敏电阻;晶体管;定时器555;发光二极管;电阻、电容器、二极管若干,三极管。

当MIC获得声音信号后转换成电信号通过放大电路放大。为了获得比较高的灵敏度则放大倍数应该尽量大所以Q1选取9014。光控电路中光敏电阻的阻值范围为20—150K所以选比较大的分压电阻使在有光时555触发器因4脚为第电平而处于关闭状态,无光时4脚高电平555能够工作。因为延时时间约为10秒,而延时时间由时间常数RC决定所以取R9=100K,C3=100u。

工作原理:

电路有声音信号输入时,MIC将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经由三极管Q1等元件构成的阻容耦合放大电路放大后送如555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的输入端2脚,使2脚电位低于1/3VCC从而使触发器进入暂稳态输出高电平LED亮,2脚原来的电位是由R7(100K)和R10(68K)的电阻串联分压提供的两电阻阻值比约为3:2使2脚电压略大于1/3VCC触发器不工作,而声音信号经放大后的交流触发信号到来时刚好能使2脚电位低于1/3VCC。LED亮后随着电容C3(100u)的充电当Uc>2/3Vcc时,电容C3开始迅速放电,当放电完成时触发器回到稳定状态LED熄灭。

(5)组装调试;

封装时摆放元器件也是十分重要的,将原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有利于整体版面的美观大方,各个元件之间既不能紧凑在一起,又不能离得太远了,因为在一起会给焊接带来很多麻烦,离得太远又耗费导线,导线应该沿着电路板的边缘铺设,避免交叉。

调试时会出现一下几种问题:

1.无光条件下输入声音信号LED不亮。

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阻容耦合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太小,声控电路部分对声音信号的灵敏度比较低。解决这个问题要仔细计算提高阻容耦合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

2.无光条件下不输入声音信号LED仍然会亮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R7与R10构成的2脚分压偏置中R10的阻值过小使2脚电压始终小于1/3VCC触发器一直处于暂稳态无论有无声音信号LED都会亮。所以应适当调整增大R10的阻值。

3.有光输入声音信号LED亮

这是由于与光敏电阻串联的分压电阻R5太小使有光条件下光敏电阻仍能分到较高的电压使555触发器能够工作。解决这个问题要适当增加R5的阻值。

(6)实际PCB图或布线图;

(7)电路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展望

本电路的优点是电路的结构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制作。缺点在于电路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敏度等不是很好,同时电路的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性无法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工程意义不大。

电路的改进可以加入一些能提高稳定性、灵敏度的电路如交流整流、稳压等电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

(8)设计结果与数据处理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二十六篇

[实验目的]:硫酸铜大晶体的制作 [实验用品]:

用品:滤纸,细线。 药品:硫酸铜。 [实验步骤]:

【1】选用纯净胆矾在洁净的烧杯里制作饱和溶液:在50mL的烧杯里盛30mL水,水温:45°C,将硫酸铜加入水中,以玻璃棒不断搅拌,当所加入的硫酸铜完全溶解时,再重复相同的动作,至无法再溶解为止。

【2】过滤:为防止晶体在长成过程中因杂质而受到影响,用滤纸将上述饱和溶液趁热过滤,滤液流入一洗净并用热水加温过的50mL烧杯里。

【3】等待晶种:将过滤好的饱和溶液(注意硫酸铜溶液中不能有硫酸铜固体)在50mL小烧杯里静置、室温下自然冷却,经一夜,烧杯底出现小晶体。从结晶出来的晶体中选择一块晶形比较好的硫酸铜晶体,作为晶种。

【4】晶体生长:用200mL的烧杯按照【1】、【2】的步骤制作更多的饱和溶液(为了节约、注意步骤【3】剩余的溶液要一并使用)。拣取一颗晶形比较完整的晶体,用细线系住,悬挂在盛饱和硫酸铜溶液的烧杯里(注意:晶核不能碰到烧杯壁或者烧杯底),并加盖,静置在阴凉、灰尘少的地方,等待晶核长大。待晶体不再长大时,取出,测量尺寸。

【5】大晶体的长成:根据晶体的大小,选用合适体积的烧杯,重复【4】的步骤,使晶体长大。烧杯分别根据需要取用体积为500mL、900mL、1000mL的,后因烧杯体积不够大,临时用了体积大约3000mL的玻璃水槽,但水槽深度不够,又找不到合适的玻璃仪器,所以有几天没有做实验。另外因为没有及时清理掉玻璃水槽底的小晶体,大晶体又碰底了,于是粘着了一些小晶体在大晶体上。悬着大晶体的棉线靠近溶液表面的位置也长出了一些小晶体,因为几天没有实验、没有及时清除,导致也长到了大晶体上。后来买到了3000 mL的烧杯,于是将在水槽里培养过的晶体表面附生的一些小晶体溶解掉,放在3000 mL的大烧杯里培养。经过几次实验,大晶体上溶解掉小晶体后留下的

小缺口逐渐长齐了。现在换了5000mL的烧杯继续在培养。

蓝矾晶体制作实验过程记录:

(第1页)

实验过程记录:

(第2页)

实验过程记录:

(第3页)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二十七篇

实验名称:粉体真密度的测定

粉体真密度是粉体质量与其真体积之比值,其真体积不包括存在于粉体颗粒内部的封闭空洞。所以,测定粉体的真密度必须采用无孔材料。根据测定介质的不同,粉体真密度的主要测定方法可分为气体容积法和浸液法。

气体容积法是以气体取代液体测定试样所排出的体积。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对试样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损坏试样的优点。但测定时易受温度的影响,还需注意漏气问题。气体容积法又分为定容积法与不定容积法。

浸液法是将粉末浸入在易润湿颗粒表面的浸液中,测定其所排除液体的体积。此法必须真空脱气以完全排除气泡。真空脱气操作可采用加热(煮沸)法和减压法,或两法同时并用。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悬吊法。其中,比重瓶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测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本实验采用比重瓶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粉体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与生产中的作用;

2、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测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比重瓶法测定粉体真密度基于“阿基米德原理”。将待测粉末浸入对其润湿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气泡,求出粉末试样从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体,就可计算所测粉末的真密度。

三、实验器材:

实验仪器:真空干燥器,比重瓶(2—4个);分析天平;烧杯。实验原料:金刚砂。

四、实验过程

1、将比重瓶洗净编号,放入烘箱中于110℃下烘干冷却备用。

2、用电子天平称量每个比重瓶的质量m0。

3、每次测定所需试样的题记约占比重瓶容量的1/3,所以应预先用四分法缩分待测试样。

4、取300ml的浸液(实际实验中为去离子水)倒入烧杯中,再将烧杯放进真空干燥器内预先脱气。浸液的密度可以查表得知。

5、在已干燥的比重瓶(m0),装入约为比重瓶容量1/3的粉体试样,精确称量比重瓶和试样的的质量ms。

6、将预先脱气的去离子水注入有试样的的比重瓶内,到容器容量的2/3处为止,放入真空干燥器内。启动真空泵,抽气约20—30min时暂停抽气。

7、从真空干燥器中取出比重瓶,向瓶内加满浸液并在电子天平上称其质量msl。

8、洗净该比重瓶,向瓶内加满浸液,称其质量为ml。

9、重复操作5、6、7、8测下一组数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二十八篇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蛙类双毁髓的试验方法;

2. 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的制作方法;

3. 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蛙类动物的某些基本活动,如神经的生物电活动、肌肉收缩等与哺乳动物相似。其离体组时所需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而且动物来源丰富,因此在生理实验中常用蛙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神经标本来观察组织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以及骨骼肌收缩的特点等。肌肉受到一次阈上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收缩为单收缩,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时相,即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肌肉受到连续的阈上刺激时,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过程,相邻两单收缩的时相会出现融合,表现为强直收缩现象。如果表现为每次收缩的开始发生在上次收缩的缩短期,称完全强直收缩,如果表现为每次收缩的开始发生在上次收缩的舒张期,称不完全强直收缩。使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可以观察到腓肠肌收缩的情况。

三.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健康青蛙一只;

实验器材和药品:蛙类手术器械一套(粗剪刀一把,组织剪一把,眼科剪一把,镊子一把,探针一根、玻璃分针2把,蛙钉4个、培养皿一个,蛙板一个、滴管一个、棉线若干),张力换能器,肌槽,刺激电极,铁架台,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微机,任氏剂。

四.实验步骤

捣毁蟾蜍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左手握蛙,用食指下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前俯。中指与无名指夹其前肢,无名指与小指夹其后肢,使整个躯干做最大屈曲。把探针自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到达椎管,即将探针改变方向刺入颅腔,向各侧不断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再将探针原路退出,刺向尾侧,捻动探针使其逐渐刺入整个椎管内,完全彻底捣毁脊髓。脊髓破坏完全的标志是:下颌呼吸运动消失,反射消失,四肢松软。

剪除躯干上部和内脏,去皮,制备下肢标本: 用粗剪刀在骶髂关节前1厘米处剪断脊柱,握住蟾蜍下肢,沿躯干两侧(避开坐骨神经)剪开腹壁。此时躯干上部及内脏即全部下垂。剪除全部躯干及内脏组织。剪去肛周皮肤;用圆头镊子夹住脊柱,注意不要碰到坐骨神经,捏住皮肤边缘,逐步向下牵拉剥离皮肤。将全部皮肤剥除后,把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洗净双手和用过的全部手术器械。

分离两下肢: 避开坐骨神经,用粗剪刀从背侧剪去骶骨,然后沿中线将脊柱剪成左右两半,再从耻骨联合中央剪开,将已分离的标本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取出一下肢,用蛙钉固定于蛙板上,固定时要注意,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朝上。先用玻璃分针沿脊柱侧游离坐骨神经腹腔部,然后循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坐骨神经沟,纵向分离暴露坐骨神经之大腿部分直至腘窝,在分离过程中,把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并把神经的细小分支剪断,但要注意不要用金属器械碰触神经,也不要对神经过度牵拉。实验期间应不断滴加任氏液使神经保持湿润。

用玻璃分针游离腓肠肌,并在下面穿线,在跟腱处打结。在结扎线的下方剪断跟腱,在膝关节处把除腓肠肌外的小腿其他部分剪除。注意保持完整的腓肠肌。 用棉线在靠近脊柱的位置结扎坐骨神经,并在结扎线的上方剪断神经,用眼科剪剪断坐骨神经的全部支。从腘窝处开始剪掉大腿所有的肉,尽量把股骨刮干净,在膝关节上至少1cm处剪去上段股骨。将标本浸入任氏剂的培养皿中。

实验装置与仪器连接:

1.将标本股骨残端固定在肌槽上的小孔内;

2.将结扎腓肠肌肌腱的棉线与张力换能器连接,调节棉线的松紧,要与桌面垂直;

3.将神经置于肌槽的刺激电极上,用任氏剂保持标本湿润;

4.刺激电极插入微机上的刺激输入孔;

5.张力换能器与微机相应通道相连。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二十九篇

一、实验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子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伸缩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二、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2.理解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

三、重点难点(实验报告不写这一点,可适当调整添加在“注意”这一部分)

1.初步掌握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方法;

2.临时装片的制作;

3.低倍显微镜的使用。实验器材: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刀子、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滤纸代替,滤纸可分为剪开几条)、显微镜;质量浓度为的蔗糖溶液或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清水。

四、方法步骤

临时装片制作:

1选材:选用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说明:在实验之前,最好将洋葱放在水中浸泡一下,可以使洋葱吸水多一些,而且代谢也比较旺盛,实验效果明显。

2:将洋葱的外层剥去两层(因为处于最外的可能已经死亡)。取表皮:在洋葱的外表皮上,用刀片划“井”字,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小块;(关键:最好撕取单层细胞,如果撕的太厚,则会使细胞重叠,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3制片:在载玻片中央滴上一滴清水,然后将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在水中,平展开来;加上盖玻片。(注意:1:洋葱表皮不能卷曲起来;2:不能带有气泡;3加盖玻片时,要从一侧大约45°角放下,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充满了清水,以便挤出空气。)

4盖玻片一端滴入糖水,于另一端用吸收纸重复几次吸引(可重复几次滴糖水和吸引的过程)。

质壁分离实验后可接着进行质壁复原

质壁复原实验

取下临时装片,在一侧滴入清水,另一侧再用吸水纸重复几次吸引,以确保洋葱表皮细胞完全浸在几乎是清水中;(注:无吸水纸可先用滤纸代替)

先在低倍镜找到一个质壁分离现象比较明显的细胞,然后观察,可见和刚才相反的现象,中央液泡渐渐变大,颜色变浅,最后原生质层又和细胞壁紧紧地贴在一起;若质壁分离没有复原,则证明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死亡。三 总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分离实验特例

如果外界溶液是葡萄糖、硝酸钾、氯化钠、尿素、乙二醇等,质壁分离后因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微粒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会吸水引起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注:质壁分离与复原结构示意图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三十篇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三、实验原理:

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五、数据记录:

实验中测得的原始数据和一些简单的结果尽可能用表格形式列出,并要求正确表示有效数字和单位

六、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计算误差或不确定度.

七、实验结果:

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

八、误差分析:

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九、问题讨论:

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可能的解释,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建议,简述自己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回答实验思考题.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探究过程: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2.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3.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4.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5.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6.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结论:

1.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三十一篇

一、实验目的

综合运用Word桌面排版功能(字符排版、段落排版、页面排版、图文混排、艺术字等)进行实际文档的处理。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Word2003软件

三、实验步骤

1、新建一个Word文档,输入文章。

2、选择“插入”→“图片”→“艺术字”,选择艺术字样式→在对话框中设置字体、字号。

3、选择“插入”→“图片”→“来自文件”,选择所要插入的图片,在合适的位置插入相应的图片,并对图片的格式进行定义。

4、选中要分栏的段落,选择“格式”→“分栏”命令,显示“分栏”对话框,在预设类型中选择一种类型,单击“确定”按钮。

过流实验报告范文 第三十二篇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

2、学习使用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学习使用血球记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4、总结并掌握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霉菌定义及用途

霉菌不是真菌分类中的名词,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食品的关系密切,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的一种微生物,如早期进行的酱和酱油的制作等。

霉菌也可以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或产生毒素,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霉菌特征

霉菌可产生分支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3—10u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3、霉菌的菌落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