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作文300字共9篇

山崖发表网作文2022-12-16 19:41:3584

囫囵吞枣作文300字 第一篇

书,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只要你细细品味,就能得到无数知识的宝藏。

有一次,我到书店买书,买了一本我喜欢的'校园小说,回家后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就放下了,讲的什么内容很快就忘记了,也没再去看。星期天去作文辅导班上课,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写一本你最喜爱的书的读后感。我听后,心想:“我最喜爱的书?我最爱什么的书呢?《水浒传》太古不好看,漫画不够档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又不太喜欢,这本不行,那本也不行,到底哪本好呢?对了!那天我不是买了本校园小说吗?好,就写它了!”

回到家,本来很有信心、胸有成竹的我却像皮球有个小洞洞一样泄了气—那本校园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呢?不记得了!唉,没办法,只好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了。这一次看,我没有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而是非常认真地看了一遍,因为我知道,如果不仔细看,我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当我仔仔细细地把这本书看完的时候,才感受到它的内容和描写原来这么精彩,心中满是感触,于是马上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作文本上。

我把作文本交给了老师,过了一星期,老师把批改完的作文又发了下来,看到成绩后,我高兴坏了,因为老师给我的这篇作文得了个优甲!这可是我上辅导班之后第一次得优甲呀!而且,老师还表扬我,把我的作文当范文读了呢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读书,而且是仔仔细细地读,把好词好句都抄在本子上。当我认认真真地把《水浒传》读完的时候,才发现《水浒传》原来不是那么古,而是非常有意思的啊!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书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没趣、没有意思,只要仔细阅读,就一定有收获。

囫囵吞枣作文300字 第二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书的海洋里,我们可以收获知识。可是同学们可曾讲究读书的方法呢?

今天,我读到一篇文章,受益匪浅。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讲有一个自以为是很聪明的人,他与朋友们聊天,有一个人说:“梨对牙齿有好处,却损害脾胀;枣对脾胀有好处,却损害牙齿。”他听了后便说:“我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咽不嚼。”大家哈哈大笑说:“吃梨只嚼不咽,可以做到。但吃枣只咽不嚼,做不到吧。”

囫囵吞枣的比喻意思就是读书不求甚解,不假思考的笼统接受。那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呢?说到这儿,我想到了一句名言:“读书要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就是告诉我们,读书时我们要用心去读,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我原来读书都是走马观花,觉得这样很快,促使我读课外书时都一目十行,遇到“拦路虎”时,也不战胜它。这样,长年累月地下来,到了期末考试,看到那些课外阅读题,我怔住了,以前看的课外知识全忘了,大脑一片空白。只能靠蒙去做题。

经过那次的教训,从此以后,我每次看课外书都学会理解,不懂的请教同学。果然,效果截然不同,做题目时很轻松,得心应手。

读书时,我们不能囫囵吞枣,不然吃亏的是你自己。我们应该细嚼慢咽,仔细斟酌,就可以收获更多地知识!

囫囵吞枣作文300字 第三篇

深秋的集市非常热闹。商人们的叫喊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简直冲破了天,摊子上那红红的苹果、金黄的橘子、清香的白梨更是使人目不暇接。

这时,从远处走来一个年轻人,头上扎一块书生巾,身穿一件蓝色的长袍,还背着一个小包。他走到水果摊前,脸上显出了一副馋相。在水果摊前站了一会儿,他便买了一大堆水果,有梨有枣。

抱着水果,他来到了一棵大树下,顾不得擦一擦,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嘴里还嘟嘟嚷唆地说:“真好吃!真好吃!”一会JL,地上便扔了不少的梨核、枣核。

这时,从对面走来一个老翁,70多岁的年纪,鹤发童颜,下巴上飘着一缕银白的胡须,虽然背有些驼,但走起路来却健步如飞。

老翁走到年轻人面前,瞅瞅树下的一堆水果核,又看看年轻人那副贪吃的模样,便善意地劝道:“小伙子,可不能再吃了!梨吃多了会伤脾胃的。”

年轻人一听,忙举起右手的一把枣,问:“那枣呢?_

老翁听了,温和地说:“枣倒是补脾的,可是吃多了伤牙齿。所以梨和枣都不能多吃。”

年轻人一听,不言语了,偏着个脑袋,仿佛在想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忽然大声叫了起来:“有办法了!有办法了!”

“什么办法?”老翁问他。

“告诉你!”年轻人显出一副得意的样子,“我吃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他扫了老翁‘眼,接着说:“我吃枣的时候嘛,便整个吞下去,不用牙齿嚼它,这不是一个两全其美之策吗?_说完,便直盯盯地看着老翁。

老翁听后,二话没说,连连摇着头,快步走了。年轻人则呆呆地坐在那里,望着老翁远去的背影,仿佛在回味着什么。

囫囵吞枣作文300字 第四篇

我今天读了一篇《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一个人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的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好,但吃了伤胃,枣能健胃,可惜吃了会伤牙齿。大家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个简单嘛!吃梨的时候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的时候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客人们害怕他噎着,就连忙劝他:千万不要吞啊,卡在喉咙里多危险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回答出来。在我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首先要把学的的知识理解,然后再认真的去掌握它,这样我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成语两全其美:两全其美[liǎng quán qí měi],意指做事顾全双方,使两方面都获益。语或出元·陈天祥〈论卢世荣奸邪状〉。[源] 元·陈天祥〈论卢世荣奸邪状〉(据《元文类·卷一四》引)窃惟御史台受国家腹心之寄,为朝廷耳目之司,选置官僚,扶持国政,肃清风宪,镇遏奸邪。卑职等在内外百司之间,伺察非违,知无不纠,非於人有宿雠私怨,而怀报复之心也。……今卢世荣欲以一岁之期,将致十年之积,危万民之命,易一己之荣。广邀增羡之功,不恤颠连之患,期锱铢之悉取,帅上下以交征。视民如雠,为国歛怨。……宜将本人移置他处,量与一职,待其行事果异於前,治政实有成效,然後陞用,未以为迟。不使骤专非分之任,无令致有横侈之权,则朝廷无将来後悔之患,本人无阿合马丧家之祸。君父臣子之间,上下两全其美,非惟国家之幸,实亦本人之大幸也。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据《元曲选》引)司徒,我三五日间成其大事,则少这麽一个好夫人。司徒,你若肯与了我呵,堪可两全其美也。[典故]“两全”义为兼顾双方,使两方皆无损害,如“忠孝两全”、“公私两全”中的“两全”都是这个意思。“两全其美”一词语见於元人陈天祥〈论卢世荣奸邪状〉一文中。卢世荣亦元代人,元世祖时,大臣桑哥举荐他有“上可裕国,下不损民”的理财之术,故被任命为中书右丞,奉旨整治钞法。但他利用这个机会搜括民脂,在职四个多月间,不但未让国家财政有所起色,反而造成入不敷出。而在此之前,另有一皇帝宠臣阿合马,在执掌国家财政大权期间苛徵赋税,贪赃枉法,死後不但被追讨家产,世祖还命人开棺戮屍,君臣双方可说是两败俱伤。所以监察御史陈天祥在上书_卢世荣时,便以此事为警惕,建请朝廷在未酿大祸前,先将卢降职查考,使“君父臣子之间,上下两全其美”,一方面国家不致再受其害,一方面也可免卢本人步上阿合马的後尘,希望如此能顾全君臣双方。後来“两全其美”即用来指做事顾全双方,使两方面都能蒙受其益。同时期有一戏曲《连环计》,此剧描述王允利用貂蝉让董卓与吕布反目的故事。其中一段描述在某一宴席上,王允故意让国色天香的貂蝉侍奉董卓,董卓为其容貌所吸引,於是对王允说:“司徒,我三五日间成其大事,则少这麽一个好夫人。司徒,你若肯与了我呵,堪可两全其美也。”这里的“两全其美”指的是英雄配美人,可使事业与爱情两相兼顾。

成语两败俱伤:俱:都。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如:《史记·张仪列传》:“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又如:这两种运动合起来便能够互收效益,分开来定要两败俱伤。——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

囫囵吞枣作文300字 第五篇

今天,我读了《囫囵吞枣》这篇文章,故事的内容很精彩,讲的是有一位年轻人,一边走路,一边吃着梨和枣,有一个老中医看到年轻人的举动,出于医生的职业习惯,对年轻人说:“梨不能吃的过多,它虽然对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老医生这么一说,年轻人连忙从兜里掏出几个大枣吃了起来。可是老医生却说:“大枣有补脾的作用,可是吃多了会伤害牙齿,也不能多吃。”然后,年轻人干脆把枣放进嘴里,囫囵着吞了下去。

年轻人只想把大枣吞进肚子里,不会伤害牙齿,可是他没有想到吞进肚子里的大枣由于不好消化,对身体也不会有益的。联系到我们的学习,有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囫囵吞枣式的,只求速度快,不求真正消化吸收、理解掌握。到头来学习成绩还是一般。

这个教训很值的我们记住哦!

囫囵吞枣作文300字 第六篇

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益,却对脾有害,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

于是,这个人想了好半天自言自语到:明白了,以后吃梨只嚼不咽,就不会伤到我的脾了,吃枣的时候,整个吞下去,就不会伤到我的牙。围观的人笑话他说:“吃梨只嚼不咽倒是可以做到;囫囵吞枣,可怎么受得了呢?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时不加分析,不求理解,笼统的接受。

生活中有许多事都需要动脑筋,不能囫囵吞枣。

成语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如: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又如: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成语仔仔细细:指人处事认真细心,丝毫不马虎。如: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8回:“只见都氏慌忙的一把挈起,声也不做,仔仔细细的看上一回。”又如:我瞅见史良仔仔细细地把小红花一个个嵌入上衣的扣眼,嵌好后还左右端详。——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正在有情无思间》

囫囵吞枣作文300字 第七篇

书,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只要你细细品味,就能得到无数知识的宝藏。

有一次,我到书店买书,买了一本我喜欢的校园小说,回家后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就放下了,讲的什么内容很快就忘记了,也没再去看。星期天去辅导班上课,老师布置了一篇:写一本你最喜爱的书的读后感。我听后,心想:“我最喜爱的书?我最爱什么的书呢?《水浒传》太古不好看,漫画不够档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又不太喜欢,这本不行,那本也不行,到底哪本好呢?对了!那天我不是买了本校园小说吗?好,就写它了!”

回到家,本来很有信心、胸有成竹的我却像皮球有个小洞洞一样泄了气—那本校园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呢?不记得了!唉,没办法,只好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了。这一次看,我没有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而是非常认真地看了一遍,因为我知道,如果不仔细看,我是写不出好的。当我仔仔细细地把这本书看完的时候,才感受到它的内容和描写原来这么精彩,心中满是感触,于是马上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本上。

我把本交给了老师,过了一星期,老师把批改完的又发了下来,看到成绩后,我高兴坏了,因为老师给我的这篇得了个优甲!这可是我上辅导班之后第一次得优甲呀!而且,老师还表扬我,把我的当范文读了呢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读书,而且是仔仔细细地读,把好词好句都抄在本子上。当我认认真真地把《水浒传》读完的时候,才发现《水浒传》原来不是那么古,而是非常有意思的啊!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书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没趣、没有意思,只要仔细阅读,就一定有收获。

对不起作文12-25

映山红作文12-13

囫囵吞枣作文300字 第八篇

囫囵吞枣——熊婧怡

整个吞下一个日期――没有消化就吸收信息

蒲城电力学校四年级二班熊静怡

太阳烤焦了大地,热狗吐着舌头,树叶耷拉着脑袋。一个年轻人又渴又热,汗流浃背,终于来到了集市。前面有一个水果摊。当年轻人来到水果摊时,有苹果、梨、香蕉、枣……所有这些都让他看着花。经过年轻人的仔细挑选,他决定买梨和枣。年轻人买了一些梨和枣后,继续往前走,寻找阴凉的地方。

年轻人环顾四周,突然眼睛亮了起来,他跑到前面。原来有一片森林,里面有一把石椅。他决定在那里吃水果。他坐下打开黛子,狼吞虎咽地吃着梨和枣。这时,一位路过的老爷爷见他一直在吃东西,就走到年轻人面前,耐心地说:“不要这样吃。”年轻人愤怒地反驳:“你在乎吗?”爷爷没有生气,笑着劝他:“梨不能多吃。这东西虽然好,但是吃多了伤脾!”年轻人看着老人,疑惑地问:“日期呢?”爷爷回答:“枣是补脾的,可惜是补牙,不能多吃枣。”年轻人想了想,说:“那容易。我吃梨的时候用牙齿咬,但是不咽。”那个日期?我会不嚼就全部咽下去。“所以年轻人觉得吃梨嚼不咽是个好办法,但是吃枣全咽下去。周围有很多人,人们都在谈论:“这个人怎么能不把梨吞下去吐出来呢?_

“他怎么能不嚼就吞下枣呢?”

爷爷继续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我是说,不要一次吃太多。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小伙子突然意识到爷爷的话是不要吃太多的意思,有点害羞的低下了头。

在弟子的规矩里说一句:“吃好了,别过了。”不要无休止地吃任何东西,不要像这个年轻人一样!

讲师:余县儒

(四年级,700字)

《囫囵吞枣》

在一个微风习习的秋日,人们在离我家不远的集市上来来往往。

有一个黑脸的年轻人和一个背上背着小背包的高个子。他挤过人群,走到一棵树的树荫下,把背包倒了下去,倒出一堆水果、梨、枣,说:“啊,好吃,好吃!”

这时,一个白发老人走了过来。他面色红润,眼睛明亮,留着长长的白胡子,拄着拐杖。他是一个博览群书的老人。当他看到年轻人这样吃的时候,忍不住说:“年轻人,你不能再吃梨了。虽然对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

年轻人把梨放在一边,拿起枣问:“那么,枣呢?”

老人回答:“枣是脾,可惜会伤牙,不能多吃。”

年轻人想了想,说:“那容易。我吃梨,就是用牙嚼,不咽。”我就把整个枣吞下去,没牙嚼。”他一边说,一边开始吞枣。

围观的人听着,有的惊讶,有的傻笑,有的不解。老人怔了一下,笑着说:“年轻人,以后你要先动动脑筋,好好想想,免得再开一个玩笑。

(六年级,400字)

囫囵吞枣

浦城电力学校四年级一班

杨卓晨

有一个年轻人去了市场。太阳在燃烧,所有的树叶都低垂着头,柏油路融化了。

这个年轻人走了不到一英里就又饿又渴。年轻人小心翼翼地从干净的口袋里掏出钱包,拿出几块钱,走到路边的一家水果袖手旁观店,买了几个梨和几斤枣,坐在旁边的一棵大树下,大口大口地吃着枣,一边吃着梨。许多人看着这个年轻人。过了一会儿,一个白发老人向人群走来,看到很多人围了上来。他走进人群,轻轻碰了碰年轻人,小声对他说:“梨不能吃太多,对脾脏不好。枣吃多了对牙齿不好。”年轻人一听,愣了一下,然后左手拿起一颗枣子,塞到嘴里,不咬就直接吞下去了,围观的人都笑了!他用右手抓了一个梨,嚼了嚼,用牙齿咬了一口,和果汁一起吐了出来。有人看到了,忍不住笑了。年轻人说:“有什么好笑的?”年轻人刚说完,旁边的人都笑了。老人慢慢地对年轻人说:“年轻人,你可能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枣吃多了对牙齿不好,少吃点。梨吃多了对脾不好,要少吃。”年轻人恍然大悟。抱歉的低下了头。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个弟子的规矩“吃好,不要吃太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吃,但不能吃得太多,否则会对健康有害。(讲师:余县儒)

(四年级,500字)

囫囵吞枣作文300字 第九篇

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益处,但也不是所有水果都有益处。比如枣子,对肠胃好,可是对牙齿不好。”这个人说:“我有办法一举两得,那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吃。比如吃枣子可以整个儿吞下去。”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尝到什么滋味啊!”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读书可千万不能囫囵吞枣,要认认真真的读懂里面的意思。那样我们才知道书中讲的内容,才能吸收书中的知识。

成语一举两得:一举两得[yī jǔ liǎng dé],意指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源]《战国策·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於齐,西讲於秦。”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战国策·秦策一》司马错曰:“……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於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东观汉记·卷八·耿弇列传》弇以军营临淄西安之间,视西安城小而坚,蓝兵又精,未易攻也。临淄诸郡太守相与杂居,人不专一,其声虽大而虚,易攻。弇内欲攻之,告命军中治攻具,後五日攻西安,复纵生口令归。蓝闻之,晨夜守城。至期日夜半,令军皆食,会明,求乞攻西安,临淄不能救也。弇曰:“然。吾故扬言欲攻西安,今方自忧治城具,而吾攻临淄,一日必拔,何救之有?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复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且西安城坚,精兵二万人,攻之,未可卒下,卒必多死伤。正使得其城,张蓝引兵突,临淄更强,勒兵凭城,观人虚实。吾深入重地,後无转输,旬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不见是尔。”遂击临淄,至日中,破之。张蓝闻临淄破,果将其众亡。[典故]战国时候,因为楚国断绝与齐国的盟友关系,因此齐国打算出兵攻伐楚国。陈轸则向楚王建议:“可以割地给齐国,以求得调解;又能因此向秦国讲和。”於是楚王就派陈轸前往秦国,秦王对陈轸说:“你以前曾在秦国任职,说起来我们算是旧识。因为我没有治国的才能,所以你後来就离开秦国,到楚国去了。现在齐、楚即将互相攻伐,我如果出兵相救,也许有利、有弊。你现在不能只为楚王计谋,应该也要有其他的方法来为我策画一下。”陈轸就举了管与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两只老虎为了争食一个人而相斗,管庄子看到了,就要将牠们杀死,这时管与却阻止说:“两只老虎互相争斗,结果必定是大的受伤,而弱小的死亡。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伤再杀牠们,就可以只做一个动作,而同时得到两只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气,但实际上却等于是刺杀了两只老虎。”陈轸的用意在告诉秦王,齐、楚两国如果开战,秦国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齐国的好处,也让楚国免於被攻伐的危险。他的计谋不仅让秦国得到好处,也同时为楚国解除了危机。典源又见《战国策·秦策一》。内容则是表述司马错与张仪於秦惠王前,争论该伐蜀还是伐韩。司马错建议伐蜀,因为秦国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国,而且将因为为百姓除去暴虐的国君而获得百姓的拥戴与支持,同时得到名、实两方面的好处。後来“一举两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

成语禁暴正乱:禁:制止。正:纠正。抑制_势力,治理混乱局面;或禁除暴行,根治叛乱。亦作“禁暴止乱”、“禁暴诛乱”、“禁乱除暴”、“救乱除暴”、“拨乱诛暴”、“止暴如:《战国策·秦策一》:“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