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精选13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2-14 20:59:3595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一篇

今年,风险处在深圳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紧扣“发挥传统优势,建设大局强局;创新机制模式,打造一流口岸”两大工作目标,抓好“千方百计保安全,一心一意促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三大重点任务,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民主生活会整改问题和基层反映问题,全力推动风险管理处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风险处高度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贯穿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决不走过场,通过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密切联系基层,认真查摆和梳理“sf”问题,全力解决民主生活会涉及风险处的2个问题、分支机构提出的5方面问题和企业反映的3个问题,以及风险处牵头解决的业务督察4个问题,全年共制修订7项规范性文件,科学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并将质量体系内审同业务工作质量检查有效结合开展。同时,针对自我剖析发现的“sf”问题,风险处党支部班子,通过制定15条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主动改变一切不适应基层愿望的做法,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工作实效。

二、完善制度,全面规范风险管理工作

一是风险评估系统规范稳定。通过制定系统操作规范和维护作业指导书,将3类进口动物产品,2类进出口植物产品,2类进出口食品,36类进出口轻纺产品,7类出口化矿产品、160类机电产品以及ccc入境验证产品等纳入第一批系统适用范围,确保业务规则在业务处室的严格控制下准确指导一线工作。同时,制定风险布控工作要求。截止今年底,系统实施一级布控1条,二级布控38条,三级布控612条,为进出口产品实施及时有效检验检疫监管提供了有理保障。

二是风险管理工作规范受控。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引入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和指南》的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工作嵌入到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建立《风险管理控制程序》,并对全局开展培训工作,确保各单位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受控,今年各单位报告较大以上业务风险24项。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撰写《xx年深圳局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报告》、《xx年检验检疫风险分析年度报告》,对深圳局xx年检验检疫业务质量安全风险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性出台了《今年度深圳局进出口产品风险管理措施表》,涵盖各大类产品风险等级及其对应的抽批比例、送检比例以及重点检测(参考)项目等,指导基层检验检疫工作。

三是风险预警工作规范高效。制定发布了《进出口工业产品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工作规范》,规范相关业务处和分支机构的职责权限,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切实提高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工作成效。加强风险信息收集工作,重点组织开展“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采集系统”的部署上线工作。全年审核上报进口商品不合格信息3445条。同时,根据深圳局进出口商品的特点,向总局申请设立针对北美地区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国家监测点。

三、创新举措,全面深化检验检疫企业信用和分类管理工作

一是紧跟总局信用管理办法修订情况,对原《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企业信用评价办法》进行全面修订,重新明确信用评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颁布实施《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突出强化信用评级的应用。同时,承担总局《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办法》的核心内容《检验检疫企业信用采集条目和特殊规则》修订工作,共计修改增补40余条。

二是组织完成今年度企业信用评定工作。共整理行政处罚信息437条,审核推荐今年度a级信用企业167多家,向总局推荐迈瑞医疗等3企业为检验检疫aa级企业。

三是在检验检疫监管中深入运用企业信用等级。在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中实施了企业信用管理和产品风险管理相结合,的差别化检验监管新措施。如除被评定为hhh类产品外,对a、b、c、d级信用等级的进口商在进口同等风险产品时实施了不同的口岸查验检验比例。在原产地业务中,对辖区信用等级为aa级和a级的企业全面实施无纸化管理措施。实施该项措施后,企业办事效率提高近90%,成本节约近80%,实现检企“双赢”。在出口分类管理工作中,将信用a级作为一类企业的必要条件。

四是积极推进与地方政府和海关的联合征信。已与XX市企业信用中心实现数据交换,首批更新了275条行政处罚信息和1万余家企业登记信息,同时利用XX市企业信用中心数据评定了今年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等级;在恢复原有XX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44个用户的基础上,争取新增14个共享用户。此外,试开通了深圳海关—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系统,建立了与深圳海关的联合征信渠道,为检验检疫信用等级和海关信用等级互认奠定了基础。

五是全面提升企业分类管理效能。在梳理分析分类管理三年来实施成效的基础上,修订发布了《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分类管理工作规范》,将企业分类考核标准项目数量由原来的78个整合为66个,一类企业考核由两次考核改为一次考核。同时,结合XX市质量强市工作要求,将一类企业的比例比xx年底增加40%,并给予“准免验”待遇。

四、夯实基础,稳步开展政策研究工作

发表了《构建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机制》研究报告,对构建以质量管理为基础、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体系进行了研究,形成的《风险管理控制程序》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参与深圳局工业品中心实验室改革小组、“新形势下检验检疫职能定位研究”的政策研究工作;承担总局“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研究,对tpp影响开展了分析应对。

五、协同应对,全面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深圳234家出口企业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调查工作。据统计,深圳地区约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遭受直接损失金额亿美元,为应对而增加额外成本为亿美元。

二是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专家队伍建设。组建了133名涵盖深圳主要进出口产品范围的专家队伍,其中26名被总局聘为wto/tbt专家,同时再向总局推荐25名wto/sps专家。

三是组织做好tbt/sps通报评议及特别贸易关注工作。组织专家对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等成员的18项通报开展评议工作,并及时反馈评议意见。其中,参与提出的针对美国“第三方审核机构认证机构认可计划”评议意见,已被美国采纳并推迟实施。同时,组织专家撰写《对美国第三方审核机构/认证机构认可计划的关注》成为我国在wto/tbt例会上提出的特别贸易关注议题。

四是组织做好译文编撰工作。承担了总局《今年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别报告》、《xx年度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自贸区国别报告》,参与总局报_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指导意见》等材料的编写工作。同时,与标法中心联合申报明年《技术壁垒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公益性基金课题项目。

五是承办“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第21次联络员会议暨金砖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研讨会”、“全国出口企业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调查工作启动会”等会议,通过参观座谈,展示了深圳局工作成绩,提升了深圳局在系统内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地位。

六是加强与XX市职能部门联合应对工作。联合XX市世贸组织事务中心连续开展两期技术性贸易措施培训工作,我局专家和企业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培训,并参与《wto与深圳》杂志编写工作。

六、强化内审,全面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一是将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与业务工作质量检查相结合。通过抽取检查各类业务单证2124份,开具不符合项95项,建议改进项48项。各单位均制定了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不符合项进行了整改并通过验证。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二篇

法律风险管理标准化达标工作已进行到内部整改阶段,8月8日,公司法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按工作计划、对照《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考核得分表(修订稿)》进行法律风险自评整改工作。

自评严格按照8个A要素125个子要素进行,力争做到每一项都有支撑材料。现将自评整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法律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育与提高

第二,共进行了5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合同法及档案管理培训、风险信息报送培训、知识产权及全员培训。法律风险管理办公室于6月13日开始按批次组织法律风险管理标准化答卷,共398份。7月3日法务专员到芜湖公司进行培训。

第三,通过宣传与培训员工提高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了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采购部、销售部、物流部相关人员掌握了合同协商、签订、履行过程中法律风险防范的知识;行政人事部规范了人员招聘、离职,规章制度制定、下发等流程;各部门档案管理人员掌握了档案管理相关法律风险事项

二、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第一,下发《关于成立法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法律风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财务部。制定公司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目标,明确法律风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第二,招聘有资质的专职人员,进行法律风险管理工作。

第三,设立法律风险管理专项经费,为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第四,法律风险管理办公室制定工作计划8份,相关人员按照工作计划时间节点逐步开展好各项工作。

第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信息报送制度,各部门按月报送法律风险信息。

三、重大事项决策

第一,参照执行XX集团《三重一大管理办法》、《法律事务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管理办法》,明确重大事项范围。

第二,4月下旬,法律风险管理办公室对照《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检查的主要内容》,逐项认真地进行自查,形成总结,上报集团。

第三,法务专员逐步参与公司重大事项,针对公司重大事项及时出具法律意见书。

四、规章制度管理

第一,参照《XX集团规章制度管理规定》,规范公司规章制的制定、修改、废止等。

第二,上半年修改制定8项规章制度,全部由法务专员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审查;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条款组织职工代表、工会委员进行讨论。新制定的制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公示、宣传。

第三,对公司现行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整理,建立目录。

五、合同管理

第一,成立合同评审小组,制定《合同评审办法》,对合同进行评审,并在合同评审表上签字。法务专员审查合同条款和合同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审查合同签订程序和合同约定事项的合法性;审查合同文本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第二,合同专用章由专人管理,合同必须加盖合同专用章,不得以单位公章代替。加盖合同专用章要进行登记。

第三,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根据客户回款情况对11家客户进行分级。

第四,修改完善合同文本,《工矿产品购销合同》增加3项违约条款和协定管辖法院条款。

第五,加强合同档案管理,整理合同目录,便于查询和管理。

六、知识产权管理

第一,成立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日常活动。

第二,为加强公司知识产权的保护,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应用,鼓励员工发明创造,保护发明创造权益,制定下发《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知识产权预警管理办法》、《专利申请及维护指南》

第三,为加强公司商业秘密的保护,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做好公司商业秘密等级评定与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司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制定下发《商业秘密管理办法》、《商业秘密评定办法》。

第四,建立知识产权平台,对知识产权进行市场监测。下发《关于鼓励员工申报专利的通知》,对申报专利的员工予以奖励。

第五,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产品工程部补充3份查新记录,3份研发记录。

第六,每项专利建立一份档案,附目录清单,卷内资料按时间顺序存档。xx年共申报4项专利。

第七,与高级技术人员、知悉本单位商业秘密或者其他对本单位经营有重大影响的信息的劳动者签订9份竞业限制协议。

七、纠纷案件处理

第一,建立纠纷案件档案,对案件处理情况进行追踪建立纠纷案件台账,加强纠纷案件管理。

第二,完善法律风险信息管理流程。每个部门确定一名法律风险信息报送人员,建立法律风险信息台账。

第三,目前公司没有涉诉经济纠纷案件。

八、自查和考核评价

第一,3月29日上午分别对行政人事部的劳动合同档案整理、文件档案整理、财务部费用设立、产品工程部的知识产权档案整理情况、采购部的合同整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落实。

5月10日法律风险管理办公室对公司8个部门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自查,针对存在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

6月7日法律风险管理办公室召开整改会议,针对集团检查情况,制定28项整改措施。

第二,按规定同8个部门经理签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责任书》。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三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经济的快速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以往的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不利于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核心位置,就必须提升现有的财务管理水平,积极应对社会竞争和风险。企业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是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企业管理者如果能够提高警惕,提早做好风险规划和应对措施的制定,是可以有效规避风险的。因此,只有基于严格的内部审计,才能高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财务风险,进而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有有利地位。

一、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及其发展现状

内部审计主要是由企业内部机构或财务部门的专职人员进行审计,它不仅要核实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要分析建筑企业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就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善企业政策方针、工作程序的建议,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推进企业朝着分权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基于审计的风险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预定的目标按照预定要求和规则实现,防止出现较大的偏差。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国际经济处于瓶颈期,中国的GDP 增长率也在7% 浮动,稍微出现偏差可能就会形成“泡沫经济”市场,而且市场中部分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存在很大的问题,职业素养也严重下滑,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的发展,建筑企业也不例外。据调查了解,现阶段的建筑企业在企业管理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方面。

二、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及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1. 建筑企业内部对审计与财务风险方面的管理能力薄弱

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大都是由西方引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应用较晚,发展滞缓,而且国内建筑企业缺乏关于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审计工作多为一知半解状态,80% 左右的建筑企业管理者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建筑企业存在着较高的风险,管理者通过主观经验推断风险的存在几率,没有专业的识别风险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2. 有关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制约机制和奖罚机制不健全

在建筑企业管理的建设中,往往容易忽视财务管理机制的更新建设,造成企业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现行的建筑企业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的弊端,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制约限制,奖罚的幅度和要求都没能得到及时地更新。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财务风险管理都是要靠工作人员去完成,奖罚制度的设立直接关系工作的效率和正确性,更关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对于管理风险的识别和策略的制定存在滞后性和不一致性

财务风险主要是一种普遍性、常见性的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针对财务风险,最为有效的就是采取内部审计,这是建筑企业经营控制的一种重要方式。内部审计通常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数据,并就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从数据搜集到策略制定需要很长时间,分析数据得出的风险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而且内部审计错误带来的财务损失有可能会使财务达到预警值。

4. 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

在现代化建筑企业的管理机制中,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人员分配不合理,没有完善的有关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的法律。在财务管理方面,上级财务主管人员不能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工作时间,整天忙着指导、督促下级,工作重心发生偏移,一味地要求下层却忽视自己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此同时管理的方式过于僵硬,不利于部门内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再者,审计与财务两个相互交织的单位,看轻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公司的整体运行。

三、针对不同的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1. 提高建筑企业工作人员的职能素质

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篇章,其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具备高素质的管理能力、知识能力和沟通能力。尤其是对于建筑企业,就知识能力来讲,无论是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需要掌握整个建筑项目的具体情况,具备良好的数字分析能力和风险辨别力,同时也要熟悉相应的电脑操作技术。另外,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建筑事业的扩大,物质诱惑越来越大,坚持公正廉明的办公准则也是一项重要考验。最后,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以及法律法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不断优化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2. 健全奖罚机制,做好工作的绩效考评

众所周知,要激发每一个人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还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假设建筑企业的工作人员工作出现了错误,却得不到纠正;或者努力工作了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奖酬,那么工作人员就会盲目自信或者消极逃避,这不利于企业整体的工作氛围构建。因此,奖罚要合理,公正而严明。与此同时,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原来制定的措施方案可能不适用后出现的风险,及时的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考评,就可以发现隐藏的风险,及时地调整可行性方案。

3. 强化内外部审计的沟通合作,及时的提供并更新相关的风险管理信息

一方面,审计对风险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不管事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能够有效地找到问题、规避风险,在风险识别和防范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建筑企业的信息量较大,需要通过及时的审计来实时监督。通过内外部审计,能够有效地辨别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完善的风险监督制度能够通过风险预示及其影响因素和范围,对风险做出精确的识别并制定出针对性措施。

4. 处理好各部门之间任务的独立性和相关性

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是相互独立的,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建立在独立工作的基础上,只有独立地进行审计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该避免财务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参与,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但风险管理是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根据真实可靠的数据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的,因此二者的结合更能实现对风险的规避。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风险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而企业的内部审计就是公司为了达到既定的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审查、监督、协调,能够较快较准地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未来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各建筑企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计建设和风险识别能力,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的目标效益最大化。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四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卫生服务体系正逐渐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同时医院也面临着与世界著名医院的经营管理竞争。人们逐渐意识到竞争不仅仅是资产的竞争,同时也是文化力的竞争,医院的文化是医院的无形资产,其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前沿,医院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医院核心竞争能力的原动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医院文化管理,创建医院自己的特色文化。

1.简述医院文化与医院管理关系

文化和管理的概述

文化管理意在通过管理实践活动达到锻炼人的意志、脑力以及体力的目的;通过日常经营活动引导人们完善意志和品格以及提高智力,促进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式,文化管理一切以人为本,这也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和创立的初衷。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理性主义以物为本的管理而言。文化管理的侧重点其实是人,它主要是为了构建员工价值观念,调动员工积极性以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感。文化管理目的其实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晓人以真、教人以美、劝人以善。它能够让人明辨是和非,做出正确的选择,能够将组织的意志和目标转变为成员们都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文化管理旨在确立管理中人的绝对主导地位,从而实现医院利润以及医院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医院的文化管理

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在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以及传统中医院产生并逐渐发展形成,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规章制度、人文环境以及适应此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这些的总和便构建起医院的特色文化。医院文化内涵的三大子系统:精神文化、制度以及物质等,这三大子系统还包括医院精神、哲学、公共关系、民主、道德、制度等六个方面。作为医院的文化核心―医院价值观念(在医院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和信奉的原则以及价值取向),其具体表现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谋个人私利与公正廉洁行医的医德规范;坚持人道主义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团结协作、舍己为人的行为准则;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医护精神;严谨细致、文明礼貌的医疗作风。

医院文化与医院管理的关系

一定特殊时期下,企业每种管理模式都一定会有所对应的特定企业文化。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多数医院的医院文化主要表现为缺乏竞争、不字当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等;与此相对应的管理机制也都为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尤其强调集权、服从、命令以及以完成任务为中心。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无论经济、文化还是政治,我国都在逐渐与世界接轨,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竞争。医院作为国民基础设施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医疗市场的形成与开放,医院的重组和集团化。这些冲击,都将带给我国医护行业前所未有的影响,计划经济时代以来的医院管理模式和故步自封的医院文化正在逐步瓦解。于新旧文化之间强力的冲击和僵持,我国医院管理由也面临着这种局面。如果不尽快改变这一局面,医院将会逐渐被新时代所淘汰,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2.医院文化管理的作用

约束作用

想整个群体都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意愿,都必须要剔除不良文化,去其糟粕。对此,在医院中引导并确立一个是非标准。明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观念至关重要。并且针对这种要求,自觉建立起一整套的运行机制以及规范行为弘扬美德,确立起现代文明道德标准以及基本概念,使得人们遵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抵制一切不道德不规范的思想行为。因而在面对不良文化时,现代医院文化建设能够起到约束作用。

凝聚作用

自古以来沟通和交流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一大利器。医院的文化建设问题也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解决。通过感情的培养,关系的协调,处理好个人与整体利益关系,使得整体成员团结协作、同心协力地追求共同的理想,从而形成巨大的员工合成力。而为使之成为现实,需要构建沟通交流的机制包括渠道,恰当运用技巧和方法,尽力创造出公正无私、相互信任、民主和谐以及诚恳待人的氛围。这即是医院文化的凝聚之力。

导向作用

构建医院文化,必须要致力于追求医院以及其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使得员工能够在观念、思维以及行为方面达到共识,在医院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自己需要了解应学习和禁止的内容,发展和抛弃的内容,建设一个怎样的医院以及如何建设医院,理解在特定时期的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理解医院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关系,理解医学服务社会属性与其特殊的商品属性等。因而,在医院实践过程中医院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辐射作用

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医院文化理所当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来自社会文化标准的评价。与之对应的,医院的文化也会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氛围以及社会文化思维倾向。医院主要通过经营理念与方式、服务水平能力、成员群体的意识和观念以及行为释放自己的文化魅力。与社会文化相同,优秀的医院文化,能够一定程度地优化社会文化大环境,促进社会的积极向上;相反地,不良医院文化,会产生消极负面的社会影响。总而眼珠,医院文化除了社会文明,还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

激励作用

只有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才能形成健康积极的群体文化。因而,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创建健康积极的医院文化,可以对医院全体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同时也一定能够启动人的心智、激励人的热情、提高人的觉悟、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鼓励健康文化的形成。

3.提升医院管理

加深对医院文化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认识

作为新的管理理念,医院文化管理中医院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骨干员工,应成为医院文化的先行者。从医院的学科发展、构思建设发展、人才培养准则、行为处事规范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定位;从引导思想意识到评价运行效果,从微观管理到宏观调控,医院管理都应始终坚持建设医院文化基本理念,实践医院文化基本精神。

加强建设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核心

医院的管理者需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信仰和理念,医院关心爱护员工,同时员工也会忠诚和奉献医院。在以人为本的理念里员工是主体,要求医院构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应当以病人为中心,同时医院整体的内容、程序、技术和环境包括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行为等都应当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体现对患者人性的关怀。医院激情和活力的创造者是医院的员工,只有科学人性地挖掘医院的人力资源,医院的发展才能够生机勃勃。

不断创新,提升管理者自身素质

由于时代的发展,医院文化逐渐改变,主要表现在医院的差别化战略以及核心竞争力方面,其中创新已经变成医院的生命力。目前,在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管理者应当坚持创新思维的三大原则:不断变革原则、独特性原则以及追求应有状态原则;医院管理者还需培育创新意识:打破传统思维的阻力,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创新的管理,在于构建创新氛围;培养敢于走新思路的创新型人才;建立起管理者竞争上岗机制,使得能力与岗位相适应,能者上,劣者下。

结束语:

医院文化主要是从人之特点入手,旨在培养员工和医院的共同价值以及情感,形成医药自身的独特文化。医院管理就是一门文化,是为保证医疗质量以及医务活动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医院管理文化在医院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行为规范群体意识,这些都是医院管理的灵魂以及动力。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五篇

风险管理论文

一、研究框架的提出

现实需要的是管理学研究的源动力,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也是如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更全面、更及时、更有效的预测和控制那些复杂性和破坏力大大增强的各类风险,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本文此为视角,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后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三个领域:其一,整合风险管理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注重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对风险管理进行剖析,强调风险管理不应只是被动地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而是要在风险中寻找机会和利益;其二,企业风险指数研究。此类研究强调风险是可以观察与测量的客观个体,在研究方法上重归纳、分析、证明与量化,体现了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其三,企业风险预警研究。此领域的研究则关注风险因素在形成风险事件之前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能够通过科学分析进行预测,体现了风险管理观点的革新。

二、整合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一)整合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美国学者JamesLam则详细说明了企业整合风险管理的目的,包括降低公司收益的波动性、最大化公司股东的价值以及促进职业和财务安全等。Brian()认为整合管理风险代表着新的管理思想,意味着对原有的诸多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与只强调被动的防范或转嫁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相比,整合管理风险更重视通过开发、利用和经营风险以促进管理者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我国学者张维功等()指出整合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选择、投融资决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涵盖了企业运作的各个层面。

(二)风险管理内部要素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风险管理内部要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实施动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Liebenberg()等人认为企业是否实行风险管理除了提升企业价值的原因外,还取决经营状况和前景、市场竞争和企业的风险偏好等因素,而公司组织结构不适应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公司不愿变革的惰性,则是阻碍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Kleffner,);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以COSO提出的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要素最为经典。此外,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公司治理和组织文化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也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John,2010)。

(三)整合风险管理的价值性研究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采取整合风险管理(Kimberly,)、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Kim,2004)以及风险沟通(Lawrence,)等管理措施的企业,其公司价值具有普遍性的增加。而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的:一是风险管理能够优化资本配置,提高权益回报率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Lucia,);二是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整体战略中,从而提升了企业战略抗击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Neil,);三是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控制股票价格波动,使得管理层报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为正,从而使得管理效率提高进而提升公司价值(James,2007)。整合风险管理在创新的同时,还应有效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就目前来看,整合的思想和方法还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企业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一)企业战略风险预警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六篇

浅谈投融资风险管理

摘 要:参与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各类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机构日益增加,业务类型涉及回购、现券买卖、信用拆借、票据买卖及回购。按照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止9月,隔夜拆借万亿,七天拆借22万亿,质押回购隔夜交易19万亿,七天回购118万亿,从完善投融合资防范重大资金风险角度即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应设立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主要内容应含审慎原则、职责、流程、决策体系。

关键词:风险管理顶层设计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

为提高投融资决策水平,防范投融资决策风险,应设立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是投融资业务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投融资业务相关管理规定,审查决策投融资业务。

1、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必须坚持审慎原则

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审查投融资决策业务,必须坚持审慎原则,遵循自身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要求。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一般实行会议制度。会议必须坚持公正、民主的原则,会后应当形成会议结论和会议纪要。

2、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审议投融资决策业务和投融资决策关联交易。审议交易对手的授信。组织学习对投融资决策关系重大的国家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等。负责将每次投融资决策情况书面向董事会、监事会报告。每季度末负责分析本季度投融资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向各委员部门通报。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秘书处要认真准备送审材料,掌握审议程序,搞好会议服务,如实、全面记录委员意见和会议决议,作好各种文件的收发、保管和归档工作。

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具有以下职责和权利:主持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会议。确定会议列席人员和应回避委员。确定对审议事项是否进行表决并确定表决条件。对会议审议表决的事项享有“一票否决”权。对会议及其审议事项进行总结,根据委员表决结果,提出决定性结论意见。对委员提出的质询意见和有益倡议进行安排落实。对重大审议事项和审议中的重大理由负责向董事会报告。

提请修改和完善投融资决策管理员会职责及工作流程方案为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委员应做到廉洁自律、恪尽职守、坚持原则、秉公审议,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制度和规定审查、审议每一个事项和每一笔业务,不得以权谋x,假公济私,弄虚作假,渎职枉法。

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委员秘书处工作人员以及参加会议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对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讨论情况、委员表决情况及有关资料严格保密,不得泄漏。

3、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决策内容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七篇

近年来,财务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金融企业亦不例外。文章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进行探讨,旨在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对风险管理及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涵的解读

1.风险管理的内涵

对于风险而言,其内涵属于事前控制的概念范畴,即在将来生存、发展等过程中存有未知性、不确定的事情具有发生的可能性,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企业经济效益、经济损失等与预期目标存有偏差,导致风险对企业实现特定运营目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多数企业大都采用标准化政策、程序等进行监控、控制、管理风险的办法。风险管理包括预测、识别、分析、反馈等内容,其主要依托这些内容以帮助企业解决潜在的风险,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对控制企业承担风险的规模、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看,当企业面临相同风险时,风险管理有利于促使企业最大程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当企业利润一定时,能够降低风险的程度,以减少其危害。严格来讲,风险控制具有标准化机制的特性,通过对企业风险预测、发现、分析等,为管理层施行有效防范策略提供可靠地参考依据,从而促使企业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

2.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首先,交易对手层面存在的风险。交易对手风险的别称为信用风险,是合同的对手方因不履行义务而引发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逾期、违约、期权、结算过程等内容,也就是说,交易对手的失信造成金融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由此可见,金融企业极可能面临贷款损失、场外交易信息不透明等信用风险。其次,经营层面存在的风险。经调查发现,错误的业务流程、失灵的财务信息系统、失效的内部控制等皆是引发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此外,企业成本压力、复核次数减少等亦会产生财务风险。同时,职位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金融企业的营业风险。再者,市场层面存在的风险。市场风险,即变化不定的市场引发的风险,导致企业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特定收益等目标。市场风险主要体现于业绩、流通性、到期等风险,它是由利率、汇率、债权、期货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现状等引起的。最后,环境层面存在的风险。环境风险,顾名思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引发的风险。其中,火灾、地震、泥石流等是造成自然风险的因素;非法融资、违规放贷等是造成法律风险的因素;不合理的政策、错误解读政策等是造成政策风险的因素。

二、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根据目前的调查结果,我国正处在深化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时期。不可否认,我国金融企业尚未步入真正成熟阶段,其注意力集中于信用风险,而漠视了市场、操作等财务风险。毋庸置疑,加强金融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盈利能力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企业过度依赖国家政策。《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截至20xx年年末,系统性重要银行的最低杠杆率应低至4%;截至20xx年年末,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亦应满足上述杠杆率要求。《办法》在中国商业银行施行巴塞尔新资本主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旧协议中的某些内容做了相应变革,单一资本充足率转变为监管检查执行、市场信息、最低资本要求。此外,新协议还对最低资本要求等内容进行了细化,扩大了风险管理的范畴,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的量化开始兴起。然而,较欧美金融企业,我国金融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政策促使我国企业免于重创,而这并非得益于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此外,金融危机的出现,增强了我国金融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大多数企业加大了对风险管理的重视、投资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即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风险管理执行部门等相继成立。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仍旧不受我国金融企业青睐。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仍以总分制为主。根据地域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其既具备及时反馈的优点,又具有管理繁杂、管理缺乏独立性、管理模式尚未健全等缺点。

2.当前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外部环境尚未成熟

通常,金融企业向客户提供的是产品及信用服务,其内容是建立于信用档案和社会发展水平之上的。现今,欧美国家的信用评估、服务体系等已经相当健全,金融企业非常遵循“诚信原则”。目前,对于我国环境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个人诚信体系还未得到广泛的建立。金融企业主要通过企业内部流程及评价标准来考查客户的信用。这种考查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狭隘性,而信用意识、道德缺乏在公众生活中较为常见。《巴塞尔资本协议》仅仅着重凸显了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等作用,而我国在监督、规范等方面则存在较多制度匮乏的局面。由此可见,我国提升金融企业的外部约束作用极其必要。

(2)财务风险管理概念相对陈旧

以收益匹配原则作为参考标准分析、判断可知,利润创造及风险控制“并驾齐驱”,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我国金融企业在对企业价值增值及财务风险管理之间关系认识方面与欧美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企业领导、员工认为其会阻碍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所以没有得到应当的投入;在施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某些领导、员工对其概念的理解不够明确,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以提升企业发展效率,甚至某些人以为只要缩小业务规模,企业便能降低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如此下去,因其缺乏必要的业务规模支撑,必将导致金融企业自身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就我国财务风险管理而言,起步比较晚,陈旧的风险管理理念、缺乏风险管理创新等抑制了企业业务的发展。此外,风险管理在业务经营、宏观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当前,财务风险管理概念普及率较低,在处理不同风险、业务等时时常出现差异化理念现象。

(3)财务风险管理方法、技术较为落后

一直以来,定性分析是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心,但忽视了定量分析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仅仅在贷款之前注重投向方面的事项,即安全性、合法性、政策性等,而极少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持续跟踪。目前,我国金融企业采用的计量方法、财务风险预测等方法仍有待提高,同时,缺乏必要的量化分析手段,无法精确预测、识别、度量财务风险。经笔者分析、研究,发现滞后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影响我国金融业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障碍。此外,诚信、业务发展信息的缺失,无法满足构建风险评价管理模式的要求,导致识别、管理风险存有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财务风险管理决策亦会受到人情世故的严重影响,进而阻碍了准确的判断。

三、对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启示

对我国金融行业财务风险管理而言,主要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金融企业者在议事的时候须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范畴、健全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中体现绩效考核等。在市场经济改革、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实现全面预测、控制、管理风险目标仅仅依托财务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国金融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地参考依据。金融企业管理者在议事的时候须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范畴,动态的市场、发展的竞争对手、与时俱进地政策等对金融企业管理者的医师在日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全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增强金融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中体现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是实施财务风险控制的前提,能够精准预测、识别风险,以提升企业面对风险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金融企业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投资力度,从而提升其自身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财务风险管理在“降本增效”、降低企业经济损失、促使企业高效发展等方面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希冀我国金融企业能够结合其实际发展情况,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制度,以提升自身绩效。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八篇

摘 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探讨分析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便于外贸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关键词 外贸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引言

外贸企业指的是那些专门从事进出_动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地方进行注册后,这些外贸企业具有经营进出口产品、服务的合法权利。外贸企业的业务重点在于通过市场调研将国外的产品引进到国内来进行销售,然后赚取差价;或者将国内的产品销售到国外去赚取差价。外贸企业的风险主要受到运营期间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政治因素,只有充分地了解外贸企业的风险才能做好企业的风险防控。内部控制是对企业内部的所有运营活动进行监督管控,以便于企业可以正常地完成所有的运营活动,做好了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充分的保障。

二、外贸企业主要风险管理因素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无论是在运营还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总会存在各种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企业产生重大的损失,只有合理合法地规避这些风险,企业的正常运营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外贸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外贸企业经营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经营风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企业的经营风险一般包括战略风险、经营环节的风险、信用风险、结算风险等等。财务风险指外贸企业由于负债融资而形成的风险,或称资不抵债风险。外贸企业潜在的风险会给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所以无论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外贸企业都应该加强对于企业风险的防范工作,加强对于企业内外风险因素的探索,及时地规避企业风险,使得企业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三、基于有效内部控制的外贸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外Q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经营活动的完成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涉及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最好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外贸企业根据实际风险对企业造成影响的大小对其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依次解决各个风险。在对待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时候,外贸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提高对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及时找出企业运营当中的风险核心因素,按照风险的危险等级进行依次处理。内部环境作为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企业有必要对其不断地进行优化,主要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内部职权分配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

(二)加强风险评估管理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外贸企业存在的风险日益凸显,这使得企业时刻都处于危险当中,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在战略风险方面,外贸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都应该加强对其的关注,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和Porter五力分析法等方法分析诊断外贸企业发展战略当中潜在的风险。在经营风险方面,外贸企业应该采取定性、定量的指标对其所存在的经营风险进行诊断评估,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避免风险造成巨大损失。在财务风险方面,外贸企业应该清楚地界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规避企业财务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风险;指标的选取以企业发展的实际所需为标准,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是企业对其风险进行识别判断之后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对其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然后使风险在企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的一项工程。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应对风险的核心机制,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的风险管理成效。为了健全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应该:第一,对于外贸企业的重大投资活动,企业应该采取治理层、管理层共同参与决策的方式,进行科学民主的决策;对于日常的运营活动,由企业的管理层自行决策。第二,对于外贸企业所有的运营活动,企业应该采取职权分离的原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腐败问题。

(四)加强信息沟通交流

良好信息的沟通交流对于外贸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来说是必要的基础,所以在完善外贸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时应该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交流。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和治理层,两者应该充分地沟通联系。为了有效地识别、评估企业的风险,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规范的信息使用机制,使得企业内部人员根据自己的职权使用对应的信息,这样更方便信息的统一管理。另外,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有利于企业有效识别运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风险,了解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这有利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当中,管理层和治理层以及内部各个员工都要充分地意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做好相关信息的披露公开。

(五)健全内部监督

企业的风险管理并不是一个不变的过程,而是要跟着企业的发展不断调整,这就要求企业对自身的运营状况进行实时的监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当中的核心环节,外贸企业应该加强对于它的重视,设立单独的监督管理机构、配置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内部控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九篇

车贷险是近两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业务。但是为时不长,这块当初为各方普遍看好的市场便失去了“魅力”,保险公司纷纷退出。从总体环境看,车贷险淡出市场,是社会消费信用环境不成熟所致,那么,除此之外,作为市场的主体,保险公司由热衷这一业务到抛弃这一业务,是否还有其它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现状与前景

所谓车贷险,即购车人要想获得银行的按揭贷款,必须先买这种保险:由保险公司负责调查贷款申请人的资信,万一借款人不能按约定还款,由保险公司负责银行的损失。

具体讲,为了转移银行的风险,保险公司开设了汽车贷款分期付款保险。汽车贷款分期付款保险是以汽车消费贷款合同规定的还款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它既是一种信用保险,同时又是汽车消费贷款的保证。

近年来,随着汽车消费贷款的不断增多,汽车贷款保险一度成为保险公司争夺的热点。有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国个人汽车信贷余额达945亿多元,且正迅猛增长。在近年来新增的私家车中,有1/3的是贷款购车。车贷正在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领域最为红火的业务之一。

汽车贷款越来越火,各家商业银行和汽车经销商趋之若骛。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我国即将进入一个大规模汽车消费的时代。到2005年,中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将达到4200万户。对于开办汽车贷款的机构来说,这就意味着成百千亿的贷款总额和利息收入。汽车信贷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从2000年起,银行与保险公司联手打造汽车消费信贷的“蛋糕”,使得汽车消费信贷不断升温,车贷险市场越做越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业务却逐渐陷入了尴尬境地。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实际操作失范,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与所获得的收益已越来越不相适宜。目前,高赔付率、高贷款逾期率、高出险率和低费率、低追偿成功率等“三高二低”已成为车贷险的致命伤,信用危机也使保险公司望而却步。所有开办车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无不在这一业务上陷入了亏损的泥潭。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当履约风险超过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时,必然要做出相应调整,最终结果就是无奈放弃了车贷履约保险这块“蛋糕”。

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部分保险公司最近相继宣布停办车贷险业务,还没有停办这项业务的保险公司也开始明显收缩。而很快就将出台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将使保险公司面临更大的考验。

二、凸现的风险

目前,贷款的流程是:先由保险公司对借款人进行调查,银行根据保险公司的调查材料按图索骥,根据履约保单和机动车辆保单发放贷款。对于银行来说,贷款人在买车时,买一个车贷险,以后一旦出现恶意贷款或是呆帐坏帐,银行所有损失都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在现行的汽车信贷链上,我们看到的是银行和汽车经销商不承担任何风险,而让保险公司独挡的模式。在系统性风险的作用下,保险公司承担了全部的责任。照此办理,车贷险己成为吞噬保险公司利润的黑洞。

1.车贷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它最直接的反映是个人信用风险过大,由于目前国内的个人和企业金融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乏信用等级监督和对失信者进行惩罚的机制,部分消费者信用观念淡漠。个人信用风险已成为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

2.信贷管理主体偏移,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本该由银行落实的贷款“三查”基本上是由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操作。从而造成贷前调查错位,银行对第一还款人的资信状况缺乏真实全面的了解。由于投保双方信息不对称,没有投保人理赔信息跟踪制度,部分高风险投保人可自由流动,使保险公司制定的高风险条款形同虚设。对凡是保险公司同意承保车贷险的购车人,银行几乎是“有求必应”,银行的贷款调查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审查上,因而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3.从去年底开始,不少银行降低了汽车按揭的门槛,给汽车按揭坏帐抬头以可乘之机。有的银行降低汽车按揭门槛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幅下调首付比例,有的银行甚至推出了“零首付”;将规定的3年还贷年限延长到5年~8年;大幅下调贷款利率;将放贷人对象逐步由高收入扩展到一般的工薪阶层:放宽、简化信用审核,甚至取消担保人制度等。

4.保险公司在做资信审验时,为了杜绝风险,根据要求,公司要见本人,要见身份证原件,还有人户的调查、电话的回访,确认这个人是真实的、真正的消费者,而且买车是用于家庭消费。这个确认过程很烦琐,保险公司显然不如银行的手段和资料完备,又没有现成的征信系统可查,只能是凭感觉,凭经验,既不科学,又搞得很累。现行的做法往往是保险公司对借款人的调查由车商“代办”。现在看来,在这一业务领域没有可行性强的一套制度或机制约束,承担的风险太集中、太大。

5.保险公司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竟相加大自己的负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保险公司违规操作。为了争抢业务,它们的分支机构将总公司经过一定标准和数据研发的、报经_备案的车贷险条款与银行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随意加以更改,扩大了保险责任。比如规定逾期3个月不还款保险公司就要承担赔付责任等。

(2)条款规定保险公司有绝对免赔率,一般在15%左右。而银行与保险公司签署的违规协议却将这一免赔去除了,由银行担当的一块责任和风险也完全转给了保险公司,从而使银行放松了审贷的责任心和要求,也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保险公司为争抢业务还向银行及经销商支付高额手续费,并且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有的手续费高达30%~40%,影响了保险公司维持正常经营的能力。

(3)有的保险公司业务操作程序混乱。不按程序办理业务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管控薄弱,风险加大。部分保险公司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不按监管机关要求的经审批的单位才能做兼业代理的规定,一些银行分支机构不具备代理资格也在做此项业务。

6.车贷还有一些不易规避的系统风险。比如汽车降价速度快、幅度大,一辆新车两三年后的价格有可能跌到比贷款还低的程度,这就使部分购车者宁愿把汽车这个抵押物赔给银行,也选择不还款。但与此同时,汽车骗贷行为也日趋严重,案件大幅上升。目前车贷官司主要有三类;一是车贷者将车辆用于经营,因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二是将还车贷的钱挪作他用。三是恶意车贷,车一到手就立即转卖“黑典当”或“地下钱庄”,随即隐匿行踪。

三、几点启示

车贷险的由盛到衰,一方面是由保险公司、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不到位所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保险公司、银行以及汽车经销商的无序竞争以及贷款人的个人信用不无关系。车贷险是个完整的经济“生态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眼下需要消费者、商家、银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起责任。

1.保险业应加强行业自律,保险公司要切实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内部管理,防止保险风险过于集中。有条件的应实现汽车保证保险的专业化经营,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保险公司都要有一整套的人员、队伍、核算、数据、分析系统,进行集中管理,避免内部无序竞争,增强防范能力,将风险降低。今后提高车贷险门槛已是必然趋势。保险公司不仅要注意物的风险,更要关注入的道德风险。

2.高赔付是目前车贷险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在某些车贷发展较快的地区,车贷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120%,最高达到近200%。虽然由个人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可避免,但如此高的赔付率不禁令人怀疑某些保险公司的精算能力。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没有引进科学的精算以及相关数据,只是凭经验数据,很难把握费率厘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是造成保险公司在经营车贷险业务过程中走到目前地步原因之一。在今年初进行的车险条款费率改革中,许多保险公司由于精算技术方面的原因就已显得力不从心,车贷险的停办更是给保险公司在精算技术上敲响警钟。再之,就是财产险公司能不能做长期业务,如果做,用什么方法进行管理,因为它涉及预定利率问题,牵扯到控制利差问题,因此,应考虑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对保险双方都有约束的问题。

3.银行业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主动调整自己的现行做法,取消违规的合同和协议,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金融监管部门要尽快修订和完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制定完备的实施细则:商业银行要发挥在汽车消费信贷管理中的比较优势,落实贷款“三查”制度,进一步提高资信调查的能力,采用多种抵押方式,在信用贷款方面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借鉴国外在汽车金融服务方面的经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房产抵押及其他不动产抵押、法人和自然人担保、权利权益抵押、担保人连带责任、经销商回购担保等方式,改变防范风险的局限性。通过转变经营理念,改变防范风险的局限性,加大对贷款人的还款约束。

4.汽车销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应联手共同维护汽车消费市场和车贷险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各方应加强合作,相互协调,规范操作,加强承保前的核保工作,共同把好资信审查关。按目前的操作方式,车主若想进行一车多贷等骗贷行为,必须与卖方(汽车经销商)或承保方(保险公司)“合作”,因为卖方与承保方均须出具证明,银行才会放款。所以,如果汽车经销商不参与承担部分风险,加强内部管理,车贷风险控制就会存在漏洞。正确处理银行、汽车经销商和保险公司三方的利益关系,本着坦诚相见、相互理解、各尽其职、共同发展的宗旨,明确三家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只有三方利益均享,才能保证合作长久;只有三方责任均担,才能保证市场健康有序。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十篇

论文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理财

论文摘要:作为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为金融机构、非金融性公司、企业和投资者进行保值、风险管理、资产组合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时,它以小博大的特性及在市场博弈中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获利能力使其成为部分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家对衍生金融工具限制的逐步放开,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其将成为企业理财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避险功能的分析,论述了企业选择和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

(一)金融期货的风险特征。金融期货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金融现货的交易方式,两相比较,前者具有独特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其中,交易保证金是金融期货投资者获取收益或承担损失的杠杆。从交易结果上来看,交易保证金既不限制收益,又不限制风险,合同持有者最终究竟是受益还是受损,关键取决于其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是否正确。当然,有时即使判断正确,也有可能在短期的逆势中因支付不起保证金而被迫平仓受损。

由于金融期货主要是在场内交易的,各交易所完善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使得金融期货交易的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相对较小。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而形成的风险,若金融期货交易在交易所内进行,则每一个交易者最终都将和清算所进行结算,这样,清算所实际上承担全部可能违约的责任,在此情况下,即使有一部分交易者违约,对其他的交易者也不会产生影响。至于流动风险,在正常的交易过程中也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因为交易所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交易对象的流动性。

(二)金融期权的风险特征。期权是一种不对称的合同,所谓不对称是针对期权所特有的风险和收益机制而言的。正因为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所以期权的风险要分买卖双方来进行识别。在期权交易中,合同买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有上限的(最大损失为期权费),而其获利的可能是无限;与买方相反,合同卖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无限的,而其获利的却是有上限的(最大收益为期权费)。因此,从表面上看,期权交易对合同买方是有利的,因为合同购买者可以根据现货市场的价格来决定是否履行合同,从而既可得到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好处,又可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大的代价只是付出一笔期权费。但是,在实际交易中,买卖双方获取收益的概率也是极不对称的,通常卖方获利的概率要大于买方,期权交易的首要风险是市场风险,而且在市场风险方面,合同卖方承担的风险要大于合同买方。不过,期权市场中的四种期权工具可以进一步降低交易者的市场风险,这四种期权工具是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跌期权,它们提供给那些刚做卖出或买入的一方,在发现价格波动不利于自己时做出反向对冲来弥补损失。一般来说,在行情看涨时,采取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的做法,而在行情看跌时,则采取卖出看涨期权或买入看跌期权的做法。此外,就市场风险而言,合同买者支付的期权费的大小也是衡量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金融互换的风险特征。互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支付款项的金融交易。互换主要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蕴涵着远期合同交易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互换只是将远期合同的限定范围放大而已。然而,互换又具有其本身特有的功能,它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回避因利率、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通过利率和货币互换来降低筹资成本;冲破当事人之间因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差异以及各国外汇管制法规所造成的壁垒以开拓更为广阔的筹资途径。这些背景对于互换的风险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金融期货和期权不同,互换在业务发生时就对交易双方都有利,即合同双方都可以通过互换来降低筹资成本、转移价格风险、调整资产和负债的货币结构等。但这并非意味着互换没有风险。互换不仅伴随着风险而产生,而且这类交易在风险上还具有独特之处,互换涉及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兑换风险、差额风险和替代风险等,其中兑换风险、差额风险和替代风险则是互换交易所特有的风险。(1)市场风险在互换中主要是指由于利率、汇率变化而给互换交易者造成的损失。互换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市场风险方面是有区别的,就利率互换而言,由于互换的只是根据名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支付,而本金并不参加互换,所以市场风险不是很大,远比金融期货和期权要小。而在货币互换中,由于本金要交换,因此交换的资金比利率互换交换的资金量要大得多,所以市场风险也就更大,当某一方换出的货币在将来汇率下跌时就有承担因汇率变动而发生的损失,所以,交易的关键在于交易者对未来汇率走势的判断上。(2)在信用风险方面,由于互换交易主要是在场外进行的,所以此类风险较大。就利率互换而言,当交易的一方违约时,交易的另一方将承担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程度将视现行市场利率的水平而定。就货币互换而言,当交易的一方违约时,交易的另一方将承受比利率互换更大的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程度视现行市场汇率水平而定。(3)在流动风险方面,由于早期的互换合同是无法转让的,所以此类风险也较大,但是,近年来,随着互换业务的迅速发展,很多商业银行也参与到互换交易中来,并在交易中扮演了类似期货交易所和期权交易所的角色,从而使得互换合同的流动性有所增强。而且国际互换交易协会和英国银行家协会共同推出了标准化的互换合同,使得互换合同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从而大大降低了互换的流动风险。

(四)金融远期合约的风险特征。远期合约在风险与收益的设计上类似于金融互换。它是在合约签订时就确定未来交易的日期、价格,这就意味着既避免了未来价格不利于自己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也失去了有利于自己变动而带来的利益。因此,远期合约的价格风险较小。但由于远期合约是由交易双方直接商定的,是一对一的预约交易,不仅流动性极差,而且还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一)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管理体系

作为交易主体的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管理,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基础,因为只有有效地限制了微观上的风险,才有可能有效地防止宏观上震荡。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自上而下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系统。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高层和基层两个层次。(1)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高级管理层,他们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高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就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级管理层。(2)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工作日益重要,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必要的。衍生金融产品投资的风险,是传统的风险管理办法所无法承担的。衍生投资的巨额亏损失败血案已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这样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独立性,即它被授权在监督、控制企业风险中能不受干扰地依制度办事。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具体操作部门完全分开,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从事的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同时,企业应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3)其他部门。交易部,是指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操作的前线部门,也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交易部的风险管理责任有:遵守企业风险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定本部门投资策略及风险管理的各项办法,及时传递交易的有关信息,按时制作并传递部门投资及风险分析报告,配合其他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结算部,与交易部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门,人员不能重合,结算工作一般由会计部门处理,结算部门应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关规定运作。财务部,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总体分析,从部门的角度提出对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意见,并在税收、会计处理上做出适应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特性的相应安排。稽核部,对业务部门如财务部、结算部、交易部、风险管理部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核查,对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业务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核查,提出有关结论和改进意见,是企业内部稽核制度的执行部门。法律部,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有关法律问题提供意见。信息部,保证业务操作中信息资源传递的畅通、准确、及时。

2.确立合理的风险管理过程。(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度量。应该以整个企业为基础把所有的交易业务和交易业务的风险尽可能地全面地进行度量。企业应保证管理层在综合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暴露状况做出估计。风险度量及风险度量的处理过程应十分明确,能正确地反映投资企业所面临的多种类型的风险,投资企业中所有层次的有关人员都应懂得风险度量的标准,而且这种度量标准应能为限制和监督各种承担风险的业务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框架。一个积极参与衍生金融工具和其他交易工具活动的投资企业应至少每天监督一次信用风险、交易头寸和市场变化情况。(2)风险限额。由整个投资企业的总风险限额和具体业务活动风险承担指导方针组成的健全的系统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应对投资企业承受的风险设置界限,还应确保那些超出某一预定水平的头寸将及时受到管理层的注意。这一限额体系应与投资企业总的风险管理工作相一致,并与资金实力相一致。企业在进行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时,对不同投资组合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不仅要制定总风险额,还要制定分项投资的风险限额,这些限额应与投资企业的总体风险度量方法相一致,并尽可能完全与企业范围内其他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同类风险综合起来。企业所能承受总风险的底线受该企业经济实力、高层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衍生金融产品品种等因素的影响。如果风险限额被超过了,应告知高层并必须得到被授权的管理人员的许可。这些超额头寸对企业的总体风险承担情况的影响应立即加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风险限额有以下几种:第一,名义头寸、合约头寸或总头寸限额。名义头寸、合约头寸或总头寸限额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风险限额方法。它们提供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活动量的信息,但不反映价格敏感性和波幅,对于即时的市场风险暴露情况也提供很少的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参与者不能把这些限额作为所使用的唯一的限额工具。第二,止损限额。这种限额是用于避免在某一头寸达到特定水平时的可能损失的限制性指标。在具体操作中,当这些限额到达时,须采取行动或者将其变现或对其进行套期。第三,缺口或到期阶段限额。这种限额是通过控制在一定时期到期或重新定价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数量或金额来控制损失的限制性指标。这种限制对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有用。与名义限额和止损限额类似,缺口限额作为其他限额的补充时较为有效,但单独使用时则不够理想,因为它不能合理地代表特定头寸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第四,VAR限额。所谓VAR限额就是风险价值限额,这种限额能有效地反映特定的衍生金融工具组合可能给予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在设定这种限额时,管理人员先计算头寸的当期市价,然后用统计模型来估计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给定的市场因素变化时可能造成的损失。(3)资讯系统。一个准确、信息量大而及时性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审慎运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相应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是决定风险管理处理过程中整体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应监视风险,并将风险度量情况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在交易商的日常运作中,至少每日应将风险暴露情况以及损益情况报告给监督这些业务的管理人员。具体的讲,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提供即时准确和有意义的资料给各阶层的管理及有关人员;保持资料的完整和可靠;提供早期警告讯号。高级管理人员须每天在适当时间审阅和了解机构的交易损益额、未平仓净额、未平仓总额。(4)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各部门在职能上有分工,做到既互相监督又互相补充、支持,使机构风险管理工作稳健地进行;内部审计指机构的稽核部门对其他部门及有关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二)强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控制策略

1.市场风险的内部控制。市场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主要风险,其内部控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敞口头寸的大小决定需对该头寸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次数。对于交易商(Dealers)来说,每天至少应评估一次;对于套期保值者(Hedgers)来说,一个月或一季度评估一次即可;第二步是确定交易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交易者的资信,计算其总敞口额度。确定下来后,若交易者超出额度交易,则可对超额部分采取对冲措施或要求其重组敞口头寸;第三步是严格交易程序。交易所应制订高效的信息系统,将稽核人员与交易人员独立开来进行审计。对衍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模型进行定期检查,保证新开发的衍生工具品种只有在完全并入管理系统后才能运用;第四步是进行“压力测试”。模拟在市场崩溃或流动性极差引发价格剧烈震荡的情况下,交易者的承受能力。测试在极端情况下,敞口头寸所发生的变化,对冲还能否实现以及寻求防范或弥补的措施。同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管理除了和其他资产的风险管理一样,对市场价格(如汇率、利率、证券行情等)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外,还应注重对产品的特性加以了解,开发出合适的管理软件由专家实施管理。

2.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交易中,场外衍生产品交易最为严重。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有:(1)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对单一信用风险敞口设定信用额度,以控制信用风险的集中度,这是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事前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设定信用限额时,应仔细分项以下信用额度的影响因素:一是外界评级(如标准普尔、穆迪公司)的评级结果;二是交易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额度越小;三是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动。价格变动越大信用风险也就越高。如在利率互换中,如互换期间利率上升,则支付固定利息的一方将受益。但由于对方支付浮动利息的成本增加,相应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也会增大;四是第三者保证和抵押品可减少信用风险。一般抵押品(现金除外)价值作一定的折扣后确定交易额,折扣比例视抵押品不同而有差异。(2)运用信用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金融衍生工具是参与方允许将信用风险进行剥离和转移的契约或协议,其实质是将信用风险与标的金融资产的其他风险分离,并转移给其他机构或个人。对于单个现金流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信用期权来转移风险,对于来自多个现金流的信用风险,则可以利用互换产品来转移风险,信用远期和期货可以用来对冲信用风险。(3)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使用净额轧差协议来减少信用风险。净额轧差协议就是当交易双方有两个或多个交易时,这些交易的盈亏可以相互抵消的协议。根据美联储的估计,该协议会使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风险减少40%—60%。

3.流动性风险的内部控制。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二是资金短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实行多元化投资。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每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保证部分投资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以应付不时之需。如可将部分资金投到货币市场上,一旦期货或期权市场出现不利变动,需补充资金时,可立即将货币市场工具变现。对于资金流量也要实行多元化管理,避免各种货币、产品在某一时期集中支付。同时也可实行内部使用资金收费的方法以促使各方关心资金的使用成本。

4.法律风险的内部控制。在法律风险的管理中,企业应加强对法律风险的评估工作,认真分析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的合法性,严格审查内部授权文件,分析有关国家法律性制度在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方面的相关规定、分析由于这些规定给交易造成的影响、分析有关国家的破产法律、分析金融衍生交易担保文件的效力问题、关注有关国家法律变更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J].市场周刊,2005,(10).

[2]李霞.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分析[J].经济师,2005,(8).

[3]张爱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J].特区经济,2006,(1).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十一篇

风险管理论文

[摘 要]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能否在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环境中有序、有效地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如何把握好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其效率效果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恰是本文的初衷。

[关键词]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

一、风险的定义、分类和风险评估的定义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对风险进行管理。但是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当进行风险识别时,最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不是风险的事物误认为是风险。很显然,如果风险管理过程的这一早先步骤失败了,接下来的步骤就会注定要失败,风险管理也就不可能产生效果。因此,确保风险识别这一步骤能够识别出真正的风险是至关重要的。下文分别对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做阐述。

1.风险和不确定性

很多人在理解风险时,往往会把风险(risk)和不确定性(uncertainty)相混淆。事实上,风险与不确定性并不相同,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何在呢?关键是要认识到,风险的定义只能与目标相联系。风险的最简单的定义是“起作用的不确定性”,它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能够影响一个或多个目标。风险并不是存在于真空中,因此我们需要定义什么“处于风险之中”(at risk),也就是说,如果风险发生的话,什么目标将会受到影响。因此,风险的一个更加完整的定义是“能够影响一个或多个目标的不确定性”。这个定义使我们认识到,有些不确定性与目标并不相关,它们应该被排除在风险管理过程之外。

风险与目标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不同级别的风险,它们是基于组织中存在的不同层次的目标。从风险的概念“能够影响目标的不确定性”来看,我们可以提出另外一个问题DD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些不确定性的发生会使得我们达到目标更加困难(即威胁),而有些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则会帮助我们达到目标(即机会)。当我们进行风险识别时,不仅要看到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也需要看到不确定性的正面影响。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识别出真正的风险,即“能够对一个或多个目标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

2.风险的分类

(1)根据风险的效应划分,可以把风险分为:①系统风险:在同一体位阶段观察时,风险效应无法抵消的风险或不可分散的风险。②非系统风险:在同一体位阶段观察时,风险效应能够抵消的风险或可分散的风险。

(2)根据风险暴露体性质划分,可以把风险分为:①实质资产风险:不动产与非财务性动产可能遭受的风险,表现为毁损或贬值。②财务资产风险:财务性资产可能遭受的风险,如利率波动或股票跌价。③责任暴露风险:因法律上的侵权或违约导致第三人蒙受损失。④人力资源风险:如公司员工因伤病死亡导致公司生产力衰退或其他非安全的风险。

3.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业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各层次的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范于未然,而且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也即全面组织有效措施对项目全过程的全部风险实施全方位管理。

4.风险评估定义

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企业风险评估过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步骤。风险辨识是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并将风险归类;风险分析是将识别出的风险放进统一的模型中进行分析处理,进一步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包括风险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可能影响、这些风险物化的多重情境分析和统计特性、可能的影响因素和方式;风险评价是评价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企业影响最大的风险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二、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

许多研究表明企业的生命周期的长短与企业对风险的把握呈高度正相关性。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正常年份宣布破产的企业数量约占企业总数的1%。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清水刚通过研究发现,18到1982年的10次总资产排名前100家的上市公司中,企业平均寿命为25年。1983年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有三分之一已经销声匿迹。

由上述不难发现,企业有必要而且必须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是否具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弱的表征之一。要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第一步应从风险评估着手,因为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起始阶段。

三、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一般应当按照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程序进行。目标设定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的前提。企业应当按照战略目标,设定相关的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与资产安全完整目标,并根据设定的目标合理确定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

四、企业风险识别的有关方法

在评估风险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评估技术,评估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繁度,风险事件的潜在影响及其成本的高低,最后绘制一张风险图。评估风险事件的方法有很多,但不同方法共同的目标都是找出组织信息资产面临的风险及其影响,以及目前安全水平与组织安全需求之间的差距。

1.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

组织可以采用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来找出目前的安全状况和基线安全标准之间的差距。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又称作经验方法,它牵涉到对来自类似组织(包括规模、商务目标和市场等)的“最佳惯例”的重用,适合一般性的信息安全社团,组织不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时间和资源,只要通过多种途径采集相关信息,识别组织的风险所在和当前的安全措施,与特定的标准或最佳惯例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不符合的地方,并按照标准或最佳惯例的推荐选择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消减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2.基于模型的分析方法

1月,由希腊、德国、英国、挪威等国的多家商业公司和研究机构共同组织开发了一个名为CORAS的项目,即Platform for Risk Analysis of Security Critical Systems。该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个基于面向对象建模特别是UML 技术的风险评估框架,它的评估对象是对安全要求很高的一般性的系统,特别是IT 系统的安全。CORAS考虑到技术、人员,以及所有与组织安全相关的方面,通过CORAS风险评估,组织可以定义、获取并维护IT 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抗抵赖性、可追溯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与传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类似,CORAS风险评估沿用了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并处理风险这样的过程,但其度量风险的方法则完全不同,所有的分析过程都是基于面向对象的模型来进行的。CORAS的优点在于:提高了对安全相关特性描述的精确性,改善了分析结果的质量;图形化的建模机制便于沟通,减少了理解上的偏差;加强了不同评估方法互操作的效率等等。

3.定量分析

进行详细风险分析时,除了可以使用基于知识的评估方法外,最传统的还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的思想很明确: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予数值或货币金额,当度量风险的所有要素(资产价值、威胁频率、弱点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就都可以被量化了。简单说,定量分析就是试图从数字上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一种方法。定量风险分析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

暴露因子(Exposure Factor,EF)DD特定威胁对特定资产造成损失的百分比,或者说损失的.程度。

单一损失期望(Single Loss Expectancy,SLE)DD或者称作SOC(Single Occurrence Costs),即特定威胁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总量。

年度发生率(Annualized Rate of Occurrence,ARO)DD即威胁在一年内估计会发生的频率。

年度损失期望(Annualized Loss Expectancy,ALE)DD或者称作EAC(Estimated Annual Cost),表示特定资产在一年内遭受损失的预期值。

理论上讲,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对安全风险进行准确的分级,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可供参考的数据指标是准确的,事实上,在信息系统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定量分析所依据的数据的可靠性是很难保证的,再加上数据统计缺乏长期性,计算过程又极易出错,这就给分析的细化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目前的信息安全风险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或者纯定量分析方法的已经比较少了。

4.定性分析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十二篇

[摘要]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法律风险是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认清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成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个人财富急剧累积,个人理财意识也逐步增强。居民个人的理财服务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面对这样强大的市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已开展相关理财业务,而各家商业银行更是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纷纷进入这块领域,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巨大的市场潜力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伴随一定的风险,而其中法律风险是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认清法律风险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界定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诸多不规范的现象,有些银行甚至以个人理财业务之名行高息揽储之实。有鉴于此,2005年1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办法和指引秉着“规范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完善并举”的监管原则,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和规范。此外,2006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代居民个人进行境外理财的活动给予了规范。至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比较清晰的规范依据和保障。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和分类。根据《办法》,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的不同,个人理财业务可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前者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管理和运用资金,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后者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风险与收益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的方式承担。而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

(二)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严格限定。在《办法》出台之前,关于是否允许商业银行提供保证收益理财计划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很多人担心商业银行会利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把它作为一种高息揽储和规模扩张的工具,变相突破国家利率管制,进行不公平竞争。《办法》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给予了承认,但为防止利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变相高息揽储,《办法》明确规定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或相关产品中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商业银行不得承诺或变相承诺除保证收益以外的任何可获得利益;商业银行使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附加条件所产生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此外,银监会对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

(三)综合理财服务的准入起点。为保证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综合分析所销售的投资产品可能对客户产生的影响,确定不同投资产品或理财计划的销售起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起点金额,人民币应在5万元以上,外币应在5千美元(或等值外币)以上;其他理财计划和投资产品的销售起点金额应不低于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起点金额,并依据潜在客户群的风险认识和承受能力确定。由此可知,《指引》提高了理财业务准入的门槛,这将使很大一部分中小投资者退出该市场,而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将会成为购买个人理财产品的主力军。由此,个人理财产品结构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面临多重风险,而其中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很可能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法律风险单独列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之一。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范,我国《办法》和《指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内容之一。如《办法》三十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进行严格的合规性审查,准确界定个人理财业务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法律风险。”

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如下的法律风险:

1未按规定进行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办法》和《指引》分别规定了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时必须履行相应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义务,否则将可能会遭到客户的索赔请求并受到银监会的处罚。如商业银行利用理财顾问服务向客户推介投资产品时,理财计划的宣传和介绍材料应包含对产品风险的揭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客户揭示相关风险,说明最不利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按照要求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如个人理财顾问服务中风险提示应设计客户确认栏和签字栏,由客户抄录确认栏的语句进而签名;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的内容至少包括语句“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内容至少包括语句“本理财计划是高风险投资产品,您的本金可能会因市场变动而蒙受重大损失,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

2宣传和销售中的法律风险。我国对商业银行宣传和销售理财计划或产品的活动提出了一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予以遵守,否则将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如商业银行不得销售未经批准的理财计划或产品,也不得将一般储蓄存款产品单独当作理财计划销售或者将理财计划与本行储蓄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理财业务人员和一般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应有明确的界限;对于市场风险较大的投资产品,特别是与衍生交易相关的投资产品,商业银行不得主动向无相关交易经验或经评估不宜购买该产品的客户推介或销售。

3证据保留的法律风险。《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未保存有关客户评估记录和相关资料的,不能证明理财计划或产品的销售符合客户利益原则,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承担责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出现诉讼情形,商业银行应当承担举证的责任来证明自身理财计划或产品销售的正确性。因此,商业银行应妥善保存完备的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记录,为以后可能产生的诉讼提供全面有力的证据。此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当与客户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或根据业务需要签署客户授权委托书和其他必须的法律文件,并妥善保管相关合同和各类授权文件,使合同文本能够齐全。

4金融分业格局下的法律风险。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对混业经营已显现出认可的趋向,但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商业银行不得开展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由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往往也只能将客户的资金投向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融资工具。然而,成熟的理财产品无一不和资本市场相连,随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能够获得比较优势,必然会积极为客户的资金寻找更多利于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这会导致商业银行在现行分业格局下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

5代客境外理财违反投资所在地法律法规的风险。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受境内居民个人的委托可以以客户的资金在境外进行规定的金融产品投资的经营活动。这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境外理财业务时不仅应该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国家外汇管理及行业规定,而且还必须知晓且严格依照投资所在地的法律法规来开展投资活动,否则将会面临违反投资所在地规范的法律风险。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

个人理财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新业务,其法律风险的产生必然会有一定的端由,只有认清成因,追根溯源,才能真正找到解决此问题的良策。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有规定虽然出台的比较及时,但随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势必将涌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来加以明确。且仅就我国目前的规定来看,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有些问题仍处于法律规制的空白状态。例如我国现将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界定为委托代理关系,但这种界定十分牵强,模糊和回避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属于信托范畴的实质,这种法律界定和现实业务运作的冲突必将难免法律风险的发生。再有,我国虽然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给予了认可,但商业银行一旦破产,在破产清算中个人理财产品将处于何种清偿顺序,《办法》和《指引》都没有予以提及。另外,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获得资格的情况下可以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且实际中复杂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般也都会涉及该类交易,而金融衍生品往往具备“理财”的内涵,因为它也承担类似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的功能,由此导致的情形是个人理财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出现监管法规上的“交集”,商业银行对在判断适用何种法规及相应程序上存在困难。

(二)金融分业体制滞后于金融业务创新的整体趋势。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繁荣是以其本国金融混业的现实背景作为支撑的。由于西方国家放宽金融管制、实行混业经营,他们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推出的理财产品可谓花样繁多,无论是证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还是保险业务、基金业务,只要客户有需求,银行统统可以代为,可以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实现了个人理财业务投资领域多元化和服务全能化,体现出“理财”的真正要旨。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原则,这种分业经营的格局使金融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竞争和效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拓展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许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理财品种无法开办,最终导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理财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受到制约和束缚。

(三)银行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可以说是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由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兴起较晚,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其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没有得到系统完善的建立。例如商业银行制定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操作依据等不够完备、存在疏漏,有些甚至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和矛盾;银行法律部门的工作职责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地位和功能往往被定位于事后风险化解上,事前防范风险的作用被忽视;银行高层领导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的严重后果没有给予重视;业务人员的法律素质低下,为了稳住客户,有些业务人员往往明知道应该办理哪些法律手续,却为了行客户“方便”而使银行承担法律手续不健全的危险等等。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对策

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我们认为可以从其外部法制环境和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两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法制环境

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填补其存在的法律空白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控制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定位问题,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注重对个人理财业务监管的基础上重视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调整,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面对商业银行竞相开展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和积极拓宽投资渠道的现实发展趋势,我国应加紧立法,扫清“灰色区域”,进而构建出个人理财业务完整的外部法制框架。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内控机制建设

内控机制的完善与否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倘若商业银行不自我约束,那么再完善的法律都将失去应有之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更是无从谈起。

1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部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点制定详细的规章和制度,尤其是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并且,针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还要不断完善业务规章、健全操作程序。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银行内部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等首先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且结合国家法律的调整对已有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等进行必要的修改。

2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首先从银行高层管理者就要树立把法律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的管理态度,将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放在第一位,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确保个人理财业务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对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定期法律培训,并且以一定的考核机制和惩戒机制来加以保障,使其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操作”的工作理念。

3重视银行法律部门“事前防范”职能的发挥。应正视法律部门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将法律部门的工作重心由风险的“事后救济”向“事前防范”过渡,使法律部门的工作与业务部门的经营紧密结合,从而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为个人理财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具体到法律部门应着力开展以下几方面的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防范工作:首先,订立个人理财业务合同、文书范本。合同和文书范本可以使业务操作规范进行,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商业银行要建立个人理财业务的合同文本管理制度,其法律部门应在遵守国家法律和本行规章的前提下,通过梳理和研究个人理财业务的常用合同,订立、完善并推广使用标准的合同文本,同时适应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来进行调整和修订。其次,加大审查力度。法律部门应严格根据已有的法律事务审查制度,认真完成行内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事务审查工作。法律部门在审查中如果发现风险点,应及时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为个人理财业务部门提供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法律指导意见。第三,建立个人理财业务法律档案。建立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防范档案库,积累业务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同时也可以从中梳理出一些今后需要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加强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炜个人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北京:中国金融,2005,(24)

[3]赖小民法律工作与银行经营风险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李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J]中国金融,2003,(32)

[5]张岱石,陈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和对策[J]新金融,2002,(8)

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第十三篇

部长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20xx年铁路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运输安全稳定,这是中央、_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铁路各级组织、各级部门必须认真履行的政治责任,并把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今年铁路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认真学习盛部长讲话,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认识安全风险管理的重大意义和极端重要性:

1、安全是铁路工作的生命线,是铁路的饭碗工程,必须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引入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的目的。实行安全风险管理,是在现有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对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理念的提升、工作思路的优化,有利于安全基础工作的加强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实行安全风险管理,前提是要强化安全风险意识。要把安全风险意识根植于干部职工的思想深处,贯穿到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强化安全风险意识,必须牢固树立三点共识,做到任何时候都把安全作为大事来抓,任何情况下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任何影响安全的问题都要立即解决,牢牢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

3、实行安全风险管理,目的是要消除风险。要对各类安全风险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制定管控措施,加强对安全风险的过程管理,狠抓管控措施的落实,加强检查考核,进行闭环管理,实现良性循环,以此来强化安全管理工作。

作为安全生产一线管理人员,,促进车间、班组安全风险的有效管理,应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我们要认真学习盛部长的重要讲话,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思想观念解放、精心谋划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深入扎实地做好各项重点工作,为建设安全、创新、精细、和谐西铁贡献力量。

通过学习盛部长讲话重要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盛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安全风险管理的丰富内涵,就要把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落在安全风险的防控上。在现阶段,安全生产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强化,但同时运输安全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安全压力不断加大,运输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所以高标准要求工作目标要高,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最大限度地延长安全周期,实现铁路运输安全的持续稳定,为铁路发展创造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讲科学要求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抓好运输安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安全工作水平;不懈怠要求要增强忧患意识,在运输安全上始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居安思危,永不自满,永不松懈。

2、严格管理,加强作业标准。加强规章制度业务知识的学习,发现安全隐患和事故苗头,加强现场巡视和盯控力度,抓住盯控关键和重点。深入一线,掌握货运安全关键环节,指导和帮助现场解决安全上的实际问题。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杜绝看惯了、干惯了、不以为然的'不良习气。要彻底消除干部作风飘浮、好人主义、形式主义的顽疾,检查工作要深入细致,绝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应付差事,发现问题必须一盯到底、彻底解决。

3、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思想工作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树立让标准成为习惯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教育职工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把好人身安全关,一丝不苟的执行作业标准,认真、细心、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是防止事故的唯一途径。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4、在铁路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铁路职工必须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要重点学习掌握高速铁路线路基础、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系统集成及动车组等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要深入运输生产一线,深入了解铁路的发展变化,掌握新技术,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技规》、《行规》《站细》等基本规章制度,认真学习行车、调车作业知识,认真学习货运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适应工作需要。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