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观怎么写范文通用6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1-20 18:03:40163

企业竞争观怎么写范文 第一篇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论述了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联系,最后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应如何用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三个标准:(1)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即能够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2)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3)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得以持续。

2.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纵观国内外所有在经营上取得巨大成功并拥有著名品牌的企业,不管是美国的GE和微软,还是我国的海尔和联想,无不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理念的营造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是企业文化

美国著名企业文化专家沙因在《企业文化与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从更深层次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而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高于技术。但是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总之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国际上众多知名大公司的实例证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2.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只能根植于本企业之中,一个人离开企业,可以带走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即全体人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却不可以轻易地照搬过去。人们可以重新塑造或者变革企业文化,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其它企业的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一个企业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力。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人、财、物的合理使用,都必须受企业文化的指导,因此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只能起因于先进的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团队精神,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在现实的竞争中,任何企业都很难凭个人的力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团队是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团队也在现代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功的创造一种团队文化的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向心力,能够吸引、培养和挽留一些优秀的员工,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源泉——人力资源,团队也可以对团队内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个体的期望值与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通过增强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能够加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速度。4.企业文化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更新。

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特点相一致的。然而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本身也需要不断调整战略,这就需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应调整。但是,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惰性,这种惰性产生的原因首先来自企业文化。人们普遍认为,企业的硬件资源容易更新,而软件资源包括企业文化则很难改变。当内外环境需要核心竞争力做出改变时,企业文化能否顺利转型决定着这种改变能否取得成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激励员工不断创新,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用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究竟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措施:

1.建立诚信文化,取得企业声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所在,是建立规范经济秩序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便是信用缺失,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合同和广告、虚假信息披露、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诚信经营紧密相联。诚信经营是根基和根本保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一个企业只有有了诚信,企业才能够最终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由此看来,诚信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

2.树立品牌意识,强化企业个性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信用的标志,也是企业经营活动最为重要的经营手段。品牌对于企业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企业有无品牌是竞争力强弱,以及企业优势的重要标志,一个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很难说明自己是一个强势企业的。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的文化含量在品牌价值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来取胜。由此看来,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坚持品牌文化创新,强化企业个性。

3.重视企业家因素,发挥企业家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宣传者。企业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家不仅要在企业领导者更替过程中使企业文化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警于捕捉发展机遇,准确进行决策。企业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培育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关键所在。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精神的核心,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领导力将越来越重要。企业家要注重自我修炼、自我珍重、自我提高。以人格魅力张扬企业个性,并进行恰当的形象塑造和传播。要学会用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特别是战略性的思考,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和企业新的“情景”修正企业战略和经营策略,调整自己的领导方法和管理方式,引导和影响企业员工进入“有信心、有能力”状态进行创新,迎接挑战。

4.企业文化建设应着眼于企业学习力和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强调变化和速度的时代,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以几何级数增长。在这个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是资本、现有技术和人才存量的竞争,而是企业学习力的竞争,即员工和组织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竞争。企业要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惟一的办法就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好和更快。无论是知识型企业,还是传统型企业,无论是在企业的知识创造、积累和创新中,还是在企业的生存、成长和发展中,学习型组织及其企业文化的培育越来越成为今后企业核心竞争的关键所在。

企业竞争观怎么写范文 第二篇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处于企业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可持续发展。于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众多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中一个新问题,必须在深化改革中,根据企业的实际不断加以探索。文章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现实意义,同时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及如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改革;企业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一种代表着未来知识经济特征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基于市场竞争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理论从更深层面和更长远的视角深化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观,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现在这个开放的市场中,企业的竞争对手来自世界各地,企业要在激烈地竞争中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培育出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适应其中国加入WTO后的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的企业正在经历一场以产权制度变革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这场改革,对于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无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关注,企业改革也应紧随其后。

一、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延展性);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有用性)。公司是否有出色的业绩或者就长远来说稳定的优势,最终还要由企业的上帝——顾客来评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为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使用需求,都必须使产品具有顾客认可的实用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对竞争对手而言越高的进入壁垒,核心竞争力结构中的智能化成分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便可凭借其核心竞争力获得越长期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之本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什么有的企业能长盛不衰,有的企业只能成功一时,有的企业却一点机会都没有?企业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可持续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为企业创造出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中保持有利的地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支持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

企业改革是改变不适应企业生产发展的企业的一些体制机制的弊端。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为中小企业在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展开了新视野

中国加入WTO后,在强大的国内外竞争压力下,中小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获取企业生存发展的一席空间,中小企业也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集中有限的资源,把握行业的关键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我国的企业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还须假以时日。具体的说,有下列因素阻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大二公是最好的阐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思维定式:不管经济组织的自身特点,不管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都是越大越好,越公越好。企业是国家行政的附属物,不是一个独立的具有经济利益和责任的微观主体。在当时的市场产品极度短缺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根据国家计划来组织生产,不管市场是否需要,一味的从量上扩大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没有从企业内部去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实行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改革不完善、不健全,在权钱交易中,企业即使没有竞争力,但他们也能从中获到超值的利润,又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中介市场都还不成熟、不完善。我国多数企业没有真正的和国际市场接轨,没有进行正面的交峰,也就很难形成其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落后的观念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1992年xxx南巡谈话指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文化观念的变革,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在封闭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思想束缚下,人们情愿受传统企业运作方式的不规范、浪费、低效率、低工资,也不愿意采取新的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增加收入,最终使社会福利得到提高的生产生活方式。尽管近几年中国企业的经营观念变化很大,社会营销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企业面对的是国内国际的挑战,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下,企业也得随着这个环境做出决策改变,然而对企业大多数职工来说,对既定文化存在偏好,很难去做出改变,从而造成企业原有文化与现在文化不适应,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一个颓废的组织,一个毫无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是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的。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原因

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生命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很薄弱,严重的制约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都较弱,从而影响其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管理能力的缺乏是中国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关键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凭借经验进行管理,管理的方法僵化,不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传统的营销手段不适应企业竞争,落后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的缺失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为何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中途陨落,有的历经坎坷仍生生不息?原因正在于核心竞争力极难维持。比如1896年被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选作首批成分股的12家享有盛名的公司如今只剩下GE一家,再如曾经在国内辉煌一时的巨人集团、飞龙集团、亚细亚集团、秦池集团等如今都已销声匿迹……谁也不会怀疑它们曾经拥有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其由盛而衰只是由于核心竞争力的丧失或“得而复失”。因此维持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获得成功的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保证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政府首先要帮助指导企业制定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又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产权上企业是投资的主体,是市场的主体,政企分开,政府从管理控制企业向为企业服务的转变。企业在社会营销环境中,应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保证其正当、公平、公正的参与市场竞争,以降低其企业培育和发展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风险。

(二)创新经营理念造就特有组织文化,形成企业核心组织能力

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结合自身实际,创建企业全体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它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并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对社会具有辐射作用,对企业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拓宽企业的生存空间,形成有利于核心竞争力成长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增强技术创新,培育核心技术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更是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企业面临全面竞争的发展环境,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和下降趋势,分化、调整、改组加剧,大型化、规模化和小型化、专业化竞相发展,不少企业进入“二次创业”或“再次创业”的新阶段。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关系进入新的调整适应期,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适应温饱型消费向满足小康型多层次、多元化、富于变化、选择性强的需求转变;生产与投资的关系从适应粗放型数量扩张向集约型增长和技术设备大规模更新的需求转变;产业结构变动率大大提高,新兴服务产业发展速度加快。WTO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国内国外,都不乏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以质取胜的成功事例。所有这些表明,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实行有效管理

有效的决策机制,是构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决策机制至关重要的是实行杜拉克的“有效管理”,“有效管理”包括:

第一;制度管理,建立一套解决问题的规范;第二,文化管理,形成独特的文化;第三,创新管理;建立激励创新机制;第四,质量管理等等。韦尔奇和他的“联合舰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韦尔奇能把有120年历史、营业额近1000亿美元、杂货铺式的大型公司管理得有条不紊,除了他个人无与伦比的领导魅力外,也与他实行一套“有效管理”方法密不可分。

当然,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凝固不变的,必须在不断努力中去持续获取。因为,不管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竞争力多么强大,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努力,已有的竞争力或者会贬值,或者会从根本上被新的市场需求所淘汰。所以,我们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在建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方面不断努力,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史东明.核心能力-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炜.竞争能力辨析.经济管理,2002.

[3]胡恩华.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识别;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

[4]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企业竞争观怎么写范文 第三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竞争力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塑造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亿美元,净现金流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亿美元,远远高于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性功能,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观怎么写范文 第四篇

[摘要]和谐的企业文化应体现企业文化本身不同层次之间的高度和谐、企业和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等的和谐相处。基于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以及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需要,企业应构建一种新的和谐的文化,在当代中国,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的伦理原则。

[关键词]和谐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的影响,企业文化显得格外混乱,诸如信用水平低下、破坏生态平衡、劳工问题日益突出等,在此情况下,需要建设一种新的企业文化来积极引导各种思潮,整合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员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日趋多元化思想。中国xxx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是社会的一分子,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时时刻刻对企业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对企业文化提出了注重“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谐、合作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基于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以及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需要,企业应构建一种新的和谐的文化,这是企业文化塑造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和谐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的提出到现在,企业文化已经被学术界和管理者内化为管理思想和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的界定林林总总,一般地说,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总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被介绍到我国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界、理论界人士开始注重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一股企业文化热潮,企业文化建设的和谐性问题也正在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理论界关于和谐企业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和谐的企业文化就是指以和谐思想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企业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适度调整、和谐统一,使员工的需要和向往同组织的要求和目标统一起来,使企业得以和谐发展,企业管理者以人为本、企业员工“和谐敬业”,企业进入市场是“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企业与社会和谐相处。和谐的企业文化应体现企业文化本身不同层次之间的高度和谐、企业发展的各项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应该互相适应和促进、企业和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等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是建设和谐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者不断地追求着个人行为与组织目标的高度一致,当人们把人类行为的内驱力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联系起来后,人们找到了企业文化这种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但当管理者把人类追求物质利益的重要价值取向简单化以后,各种矛盾冲突就尖锐化、复杂化了,如企业的恶性竞争、不讲商业道德、利益分配不公正、破坏生态环境等,这就极大地危害着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消费者等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企业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要解决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仅仅从单纯的物质利益出发是不行的,还必须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寻找平衡点,必须追求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和谐的企业文化可以展示企业员工个人行为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个人行为与企业文化氛围的关系、个人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关系、企业行为与企业形象的关系、企业形象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和谐的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强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可以说,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要实现企业的振兴、赶超国际一流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就要借助和谐企业文化,在21世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2.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是建设全社会的和谐文化的需要

建设和谐文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子系统通力合作,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等“社会细胞”组成的,所以,构建全社会的和谐文化,首先需要实现各社会细胞内部的和谐文化,其中,企业和谐文化处于牵动全局的中心地位,一旦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取得了成功,就可影响和带动其他各“社会细胞”形成健康的、和谐的文化,最终促进全社会和谐文化建设获得成功。因此,和谐的企业文化的构建对探讨整个社会和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伦理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只有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的中心,通过对人的文化导引,使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渗透到物质和制度层面,才能真正振兴企业。具体说来,这种“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的主要内容是:(1)以职工为本,就是把职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通过各种文化教育形式增强职工的责任感,企业领导者要能够以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职工群众共识为基础,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来转变观念,培养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2)以人民为本,就是说企业必须满足用户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3)以人类为本,就是说企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才能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以人为本”的本质是如何看待股东、职工、顾客和公众的问题.在企业内部,“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职工和企业的关系问题及如何看待企业职工的权力和需要的问题;在企业外部,“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企业和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及如何达到三者综合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人和激发人的热情,其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要求,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本管理的实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员工在保持心情舒畅的情况下高效地达成企业的目标。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凝心聚力,把企业治理、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融为一体。

2.“公平正义”的原则

“公正”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通俗地讲,公正就是指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合情合理、不偏不倚。通常的理解,指对既有的自然法则的不带有任何偏见的,自由并合理的遵循,即认同所有人平等权利,对任何人的任何形式的侵犯都是不公正的。“公正是同等的利害相交换的善的行为,是等利(害)交换的善行。公正的根本问题是权利与义务的交换。社会对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分配的依据是每个人的贡献;社会应该按照贡献分配权利,按照权利分配义务”。“正义”主要涉及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当代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指出,正义主要是属于伦理学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有关道德情感”的一种理论,“它旨在建立指导我们的道德能力”的原则。他认为,正义不仅是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理论,而且也是道德感情。正义的事业会得到人的道德认可和赞同,正义的观念具有统一人们的意志,使之同心同德,“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必须要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利益问题关键在于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每个职工对企业的殷切希望,公平公正可以使职工相信自己的付出会有公平回报,自己与其他人得到同等对待。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时,我们要坚持“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在利益分配上、任用选拔上等一视同仁。

3.“诚信”的伦理原则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为历代思想家所推崇。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与“信”两个方面。“诚”原指胸怀坦荡,真实无伪。《孟子》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信”原指诚实、不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并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在传统伦理文化中,诚实守信为“立人之本”,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

“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应该着力塑造“诚信为先”的企业文化,从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各个环节抓起,实行诚信经营制度,遵守诚信经营公约,并建立起相应监管机制。通过“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建设来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品牌,才能不断赢得市场和消费者,使企业获得蓬勃发展。现在由于市场行为的自发性没有得到合理的限制,使得某些人有机可乘,在牺牲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追求个人目的的实现。有些企业至今尚未从头脑中树立起重合同、守信用的经营理念。“重合同”本是天经地义之事,可是某些企业中的“合同”形同虚设,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缺失的案例比比皆是。诡诈、欺骗等恶劣行径扰乱着市场经济秩序。其个人也许一时获利,但从长远看,企业想生存下去,很难;想做大做强,只能是异想天开。对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可以超越,人才、资金可以引进,但惟独信用是无法引入的,它必须通过以诚信为原则的和谐企业文化创造为人信赖的诚信品牌。诚信是一种社会责任,既对他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诚信不只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要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一定要坚持“诚信”的伦理原则。

总之,“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的伦理原则为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提供了价值引导和理论支撑,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大力建设以这些伦理观为原则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这既是对迄今为止的各国优秀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科学提炼,又是引导所有优秀企业进一步实现更大发展的行为法则。

企业竞争观怎么写范文 第五篇

企业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介绍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并揭示了战略定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战略定位中有的先天不足。

[关键字]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无一不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其中的若干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

世界著名企业就是通过其核心竞争力优势,攫取了行业的绝大多数利润。有资料显示:

1995-2000年的6年间,世界500家最大企业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达,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为,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个百分点。根据《财富》杂志最新排名资料,2000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总额增加到140650亿美元,利润总额增加到6672亿美元,总资产增加到45807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和。1999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额收益率(利润/营业额)为,资产收益率(利润/资产)为。2000年度这两项指标分别为和,比上年均有明显增长。由于营业额的大幅度增加,使进入500强的门槛提高,2000年度500强最后一名的营业额为亿美元,而2001年度则提高到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近6亿美元。

中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仅从中国加入500强的11家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来看,差距十分明显。中国11家公司人均营业额和利润额分别为万美元、万美元;而世界500强公司人均分别是万美元、万美元。

中国人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资料显示,1998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不到1%。2000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约为412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埃克森-美孚和沃尔玛的销售额;516家重点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值的1%和2%左右。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差距仍很大。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包含多个层面,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从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目前,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像IBM、松下、西门子、微软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自己的人力积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保持企业核心能力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调整。企业决策后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

企业竞争观怎么写范文 第六篇

【摘要】企业良好的品牌信誉和产品质量是激烈市场竞争下的制胜法宝。在此,我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题,从几个方面谈谈质量管理工作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意义。

【关键词】企业核心 质量管理

首先,我认为: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2008年国内多家企业生产的婴幼儿奶粉内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质检总局公布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并演变成公众对奶粉质量的信任危机,事故的主要责任厂家之一――三鹿集团因此破产,国内整个奶制品行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2013年6月17日下午,日本商船三井株式会社一艘8110标准箱集装箱船,从新加坡驶往吉达途中,在也门外海因船体质量问题从舯部断裂、沉没,造成数亿美元经济损失,对建造该集装箱船的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的生产经营造成重大打击。以上两起产品质量事故再次警示我们:没有可靠的产品质量作为保障,企业时刻面临重大的经营风险。

松下幸之助先生的名言:对于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质量决定输赢――优良的品质为企业赢得市场;拙劣的质量将导致企业输掉未来。世界知名品牌格力集团自1991年成立起,就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技术领先、品质卓越的空调产品,2005年至今,家用空调产销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领白色家电行业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同样也是在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投入的基础上注意产品质量的提升,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同的结果。良好的质量塑造了卓越的品牌,卓越的品牌拓展了无限的市场,因此,提高质量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认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是和平占领市场最有效的武器。”1980年6月,美国国家广播电台NBC播出了一期名为“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的节目,详细介绍了战后的日本是如何在卓越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指导下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以及日本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赢得广泛的市场而重新跻身世界一流国家的过程,在美国引起轰动并再次唤醒了美国人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因此,从大的层面讲,质量工作关系到国家的长久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强弱。

十八大以来,习xxx和xxx总理多次强调要将质量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来看待,各行各业应领会xxx印发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的精神,将质量管理工作放置到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和落实。

第三,抓好质量管理能有效提升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戴明博士把系统的观点引入到质量管理之中,将产品质量的不良归结于系统的故障,认为只有持续的改进系统各项要素,使之保持最优来达到提升产品质量的目标,将传统的质量管理就是对过程和结果的控制,转变为更加重视源头的预防和持续的改进这一新的认知。质量管理工作也由此从质量检验和统计过程控制的阶段进入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当前流行的关于创新驱动、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流程再造等因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以及精益生产、6S管理和敏捷制造等具体措施都可纳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之中,无非是对其中某一项原则的具体细化或深化发展。因此,将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弥补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第四,良好的质量意味着最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少的浪费,加强质量管理能够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增进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最佳的质量状态下企业所生产的不合格品数量最少,返工返修和废品损失最低,生产效率最高。反之,拙劣的质量将导致巨大的浪费并严重降低生产效率。通常,从财务报表角度看因不合格品导致的损失所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并不高,问题的原因是质量成本包括显性质量成本和隐性质量成本两方面,显性质量成本就是财务报表所能反映出的大部分返工返修和废品导致的损失,而隐性质量成本是质量缺陷造成的生产效率的降低、员工士气的下降和品牌声誉造成的影响,往往难以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直观的反映。因此造成企业没有对产品质量引起足够重视。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所能看见的仅占到其总体的10%,剩下的部分全部被隐藏在水面之下,质量损失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比例大致类似,这就是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提出的质量损失 “冰山理论“,形象的揭示了质量缺陷导致的质量损失显性、隐性质量成本的关系,随后又有人将质量损失比喻为矿中黄金,告诫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质量成本中潜在待挖掘的巨大价值,质量成本的理论提出后受到发达国家各类企业的较大关注并积极管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消除质量缺陷能为企业赢取巨大的财富,而加强质量管理所产生的成本相比所得到的价值往往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也深刻诠释了“零缺陷之父”――克劳士比所谓的“质量是免费的”箴言,商业教皇汤姆.彼得斯甚至直接将质量等同于利润。因此,加强质量管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大程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自身所在的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海洋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为我国造船行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各类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的建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10年从新承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全面超越韩国,我国也由此提前5年实现了造船第一大国的目标,但造船大国不等于造船强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造船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凸显,企业之间低价恶性竞争、在建产品因船东接船意愿不高导致大量企业面临严重的危机,行业洗牌情况日益频繁。

在造船行业鼎盛时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即未雨先筹,积极谋求产品升级转型,由常规散货轮、油轮转向液化天然气船、集滚船和化学品船等技术要求高、建造难度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研发制造,十年磨一剑,于2008年成功交付了首艘LNG船,成为截止目前成功摘取造船皇冠上明珠的第一家中国造船企业,全球具备LNG建造能力的国家和造船厂屈指可数,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也由此进入了快车道。LNG船作为在-162度条件下储藏、运输易燃性气体的特种船舶,任何一处轻微泄露都可能造成船舶瞬间损毁和巨额的经济损失,对建造质量的要求非常高,而首制船建造过程中,各项质量指标全部达到甚至超过全球一流造船厂的水平,正是沪东中华在LNG设计、生产过程中运用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方法的结果。

在大多数造船企业面临接单难、交船难困局的情况下,沪东中华则处于选择船东的优势地位,通过高端产品的建造我们提升了研发管理能力、培育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纵观近年来公司的发展和高端产品的顺利建造,企业依靠的是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全体员工对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可靠的产品质量成为企业逆流而上的法宝、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已扎根每个沪东中华员工的内心,因此,沪东中华依靠质量这张王牌,保持了当前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的优势地位。

最后,我相信随着质量意识的逐步增强、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中国制造必将成功转型升级,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稳步迈进,过程中培养出大批精于质量管理的专家,顺利实现质量强国的目标。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