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的句子精选105句

山崖发表网挽留句子2022-11-17 07:44:57474

孔子因材施教的句子 精选105句

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2. 孔子就这样“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3.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官府之中,普通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开始实行“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孔子宣布:“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有求学的志向并行拜师手续的,他都愿意教诲。在孔子看来,教育对象是没有差别的.只要愿意接受教育,履行入学手续,都可以成为他的门生,没有身份、年龄和地域等的限制人人平等。

4. 他正准备带客人去见孔子,恰好孔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惊呆了。

5. 孔子“因材施教”理论的升华与形成涵盖五个方面

6.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7. 然而,当冉有去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听说了就要实行!”

8. 在《论语*子罕》中,通过颜渊的话,表现了孔子教书育人循循善诱的高度评价。原文字: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9. 孔子回答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怎么能不同他们商量就干起来呢?”可是,当冉有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却说:“立即去做吧!”

10. 为了因材施教,孔子非常注意区分人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说,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给他讲授较难理解、比较深奥的问题;中等智力以下的就给他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

11.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12.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3. 拼音:yīncáishījiào

14.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

15. 其作为教学原则被后世儒家学者继承并发扬,求我们的教师在了解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之后,对症下药,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16. 所谓教育过程公平,就是通过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情感变化等方面的共性特点与个性差异,创设特色鲜明的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具有不同潜能、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并使其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取得长足进步,达到孔子乐学乐教的境界,也就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弟子的特征。

17.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

1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别人说某件事应当去做,那么是否应该马上行动呢?”

20. 孔子的因才施教教育方式方法固然很好,但只能是在少数贵族学校可以试行,而不能在今天的大多数普通学校实行。这里有两个同音字,即试与实。

21. 在《论语》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是这样的: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22. 因材施教

23. 作为人的个体差异首先被关注并得到尊重和包容,使受教育者通过个体经验获得自我开悟、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这才是孔子导萌弟子成人的初衷。

24. 看到这一幕,旁边的公西华同学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就问孔子:“这两位同学问同一个问题,您的回答怎么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平时胆小,做起事来容易退缩、保守,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胆量过人,做事莽撞,所以我有意限制他一下。”

25.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很自豪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

26.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27. 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子罕》,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9. “三年之丧”中“仁”学的一体两面——形与思的辩证统一

30. 孔子在教育学生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善于用多种方法引导弟子入门,循序渐进,方法灵活,引人入胜,即所谓“循循然善诱人”,使人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从颜回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追随和敬仰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31. 补短式的因材施教,专注于提醒孩子的缺点劣势,让他时时记得自己的不足。让他每欲展露天性,就听到一个批评指正的声音。这声音,让他失去自信,不喜欢自己。

32. 是的在《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很多。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先进》)冉有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都向孔子问仁,孔子作了不同的回答: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33.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 绎之为贵。

34.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35. 冉有也来问,有意义的事,明白以后应该立刻行动么?

36. 提倡“因材施教”的隐含前提,实际上是认为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都有成圣成才的潜质。这个教育理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有教无类”。这在那时的教育界是很前卫的;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过时

37.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38. 孔子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其中既包含了很多基本的教育理论,更有很多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孔子“因才施教”思想的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39.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新华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多形容教育得法。

40.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41. 译文

42.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43.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44. 翻译: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45.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46. 孔子生于春秋乱世,当时诸侯征伐,社会动荡,族群残杀,道德沦丧;不同国家族群或个人之间为利益互相争夺厮杀,相互之间矛盾复杂尖锐.孔子居乱思变,牢牢把握“人”这个主体,以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为出发点,着眼于富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性,构建起了儒家“仁”学思想体系和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47. 孔子因材施教首先,因材施教的前提——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除了本身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最大程度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应该是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于孔子而言,这种办学方法也许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多元的人才去适应社会变革里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但对于当时的整个社会乃至于后世中国、世界来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出身贫贱的寒门学子拥有了与贵族子弟同样的学习的机会——人才数量的增加对于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由于入学几乎“无门槛”,这也就导致了孔子的学生们在年龄大小、出身地位、地区、道德修养、性格以及志向等方面上都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48. 于是,这两三年,我便组织学生建立学术研讨小组,引导学生进行现代的学术讨论。近三年来,随着经验的积累,我看到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研读过程中,我看到学生一年比一年更进步,他们研讨的成果学术性更强。我希望这样的阅读,能够持续发展,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供同道者参考。这样的阅读,更希望能给跟随我读《论语》的学生带来一些收获,在他们未来的学术与人生中,起到建设性的积极作用。

49. 作者郑重承诺,本论文为作者独创,如有抄袭,责任自负。

50. 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论语·先进》篇中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51. 所以说人的成才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至于施教只是人成才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才中的才是哪方面的才,先天遗传与后天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2019/09/30)

52. 泡爸:原为商业人士,出于给泡泡讲知识的原因,“不小心”成为作家。已出版《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历史》、《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大人孩子都能懂的时间简史》等十多本知识童书。

53.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54.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

55.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56. 王财贵教授谈孔子给曾子传道传了什么

57. 因为,人并不需要做完人。他的短处在自由社会,在市场经济领域里,完全可能通过分工协作,通过市场需求得到弥补,每个人只需要将自己最为专长,最有亮色的一面服务于社会与他人,就能够换得自己的生存利益,就可以活得很幸福。不擅长的事情为什么偏要强迫他去做,并且不惜压抑一个人的个性特长,使他变得与大家一样平庸为目的呢?中国人的创造力的丧失,与这种错误的教育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58.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

59.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60. 孔子的两个弟子,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两个人在政治方面都颇有成就。

61. 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本人一生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于此的学习精神和因此而得的广博学问,夯实了其伟大教育思想的坚实基础。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其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轴推进、朝代更迭,吸收各家所长、融合异流、不断推陈出新而流传迄今巍然不倒,到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具指导意义。其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为以“仁”与“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学而知之”的教学思想、“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学实践。

62. “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

63.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意思是听到了好的事情就马上实行吗?

64. 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

65. 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例子。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良性发展,健康成长,快速进步。

66. 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67. 每周日讲述“顺应天性的教育”。

68. 按照这种思路,如果孔子遇到李白,他大概会说,“不学礼,无以立”。小李,你得改一改天马行空的毛病。

69. 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70. 首先,区分智力的差异,讲授不同的内容。

71. 字面解释: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我自己理解是..儒家学派主张的是xxx有教无类xxx..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令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每人的水平与程度不同...注定了不可能以同一方式进行教育...所以就要因材施教

72. A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等,故选A。

73. 希望能够帮到你,谢谢!

74.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众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的孔门四科.因此,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说法.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人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教育教学.

75. 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儿童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种智能,每个儿童,有可能受到尊重。找到孩子的智能发光点,然后教师和家长应依据孩子的智能特征,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是我们的孩子优势的智能得到发挥,弱的智能得到提高。

76. 唐君毅:孔子与人格世界

77.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孔子的弟子心想:“我赢定了。”

78. 典故: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79. (多选)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下列阐释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是()

80. 因才材施教是指老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也是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

81. 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82. 例子: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

83. 如果孔子遇到爱因斯坦,他可能会说,这位先生,闷在书斋里是不可以的,你得走出去,多交些朋友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4. 同时,通过这一章孔子对学生有退有进的教育,大家应该对自己进行一番反思,如果属于临事退缩的,就要勇敢一点,做事不够勤奋的就要勤奋一点;

85.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86.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87. 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88. 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89. 颜回的乐中之苦及其隐现出的“道统”窘境

90. 因材施教,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教育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具体情境(包括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出发,进行有差别的、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有时侧重发挥学生的长处,有时侧重于弥补学生的短处。

91. 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的学生,就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92. 因材施教是儒家教学的重要原则,其在中国教育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孔子在提出因材施教时暗含着xxx中庸xxx的指向,他对xxx材xxx的辨识是他施教的前提,其内容也比较灵活,不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性。

93.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94. 再次,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95.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6.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9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98.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99.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就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就算和他吵到晚上也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这个故事其实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或者面对生活,都极有意义!

100. 时间:2006年9月30日

101. 或关注公众平台wenliac

102. 是啊,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有明显的劣势和缺点。

103.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104. 回复“甲骨文”,看泡爸讲语文之美之“发现甲骨文的故事”;

105. 孔子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是说人的智慧水平有差别,有上、中、下三等之分.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人以下的资质,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经过这种“人尽其才”的因材施教之后,还要做到“才尽其用”。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