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共47篇

山崖发表网作文2022-11-14 09:10:20232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一篇

叶老毕生不懈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国外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学 习、贯彻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切实有效地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切实有效的途径。他的理论: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 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叶圣陶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 步是我的快乐;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所以 叶圣陶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叶老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教学中我曾经碰到过这一样情况:一年级学 生老是找不到位置,整不好队。如何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快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整好队伍哪?一次,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 张嫩嫩的、可爱的小脸。

我按常规向学生介绍了体育课的穿着和一些基本知识,望着一年级学生认真听讲的样子,我想:看样子蛮聪明的,排队一定没问题吧?我把 学生分成四组,“同学们,你们记住自己的位置了吗?”“记住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可当我把队伍带到操场上,问题却发生了:“同学们,现在按老师 要求分成四组,开始!”随着一声令下,同学们纷纷找起自己的位置,有的站好后又叫嚷着:“喂,你在这里的!”有的把其他同学硬是挤开,还有的忘记了自己的 位置,硬是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害得一些人没地方排又去占了其他人的地方,弄得场面乱哄哄地。望着这个场面,我只得亲自动手,两手开弓,一会儿把这个同学拉 到这里,一会儿又把另一个人拉到那里,弄得我手忙脚乱、满头大汗,刚把学生一个个拉好、队伍整好,优美的下课铃声已响起。课后,我细细的回忆、反思,绞尽 脑汁,想了几个方法,决定下节课试试。

当我再次走进教室,向学生宣布了几条纪律:“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求大家在排队时,每个人开动小脑袋,自己用脑去想拍 在哪里?不能提醒别的同学,如果实在想不出或忘记了,就请你在队伍外继续想,待会儿由老师和同学来帮助你,但不能在队伍里推、拉。记住了吗?”“记住 了!”同学们高兴地回答道。接着我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上,同学们按照我的要求有条不乱地找自己的位置,大部分的学生已找到了位置,还有五、六个人没找 到,站在边上想。这时,我指着空位置提醒道:“小李、小张你们旁边是谁呀?”“是小孙的!”小李、小张两个人叫嚷着,小孙恍然大悟似地跑进队伍,在我和同 学们的帮助下,其他人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我安排了一个游戏:找位置。“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方法是请大家认清你前、后、左、右 同学,等老师吹哨后,大家解散,再吹哨要快速找到自己位置,要求快、静、齐,好不好?”“好!”听说做游戏,大家兴奋地跳了起来。随着两声哨声的响起,同 学们快速准确地找到了位置,经过几次游戏,每个人的位置牢牢地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从此在以后的课中再也没有出现找不到位置的现象了。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 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 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 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二篇

这一周,我读了一本叶圣陶爷爷的名著《稻草人》,这个故事一共分三篇。第一篇是“童话集”,第二篇是“经典散文”,第三篇是“短篇小说”。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童话集里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古代英雄的石像”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从前,有一个雕塑家,他从山里发现了一块大石头,于是,他叫他的人把这块石头运到了一个广场,说要雕塑一位英雄,他从这块石头上刻出来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抬着头,眼睛一直盯着远方,表示他的志向远大无边。嘴张着,好像在喊“冲啊”而其他的石头,责成了英雄脚下的石垫。有一天,石像说:“你们这些给我做脚垫的,如果想和我平等,就要先让天地平等!小石头们实在忍受不了了,当天晚上,石像就倒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三篇

暑假里,我看了这样一本书,叫《稻草人》,它是由叶圣陶对于爷爷写的。他笔下的各种文化故事发展都很容易吸引人,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一粒都是种子》了。

从前,有一个种子,核桃那么大,繁殖非常美丽的花,玫瑰,甚至比它小,它是世界上唯一的种子。国王知道了,就命令手下把这些种子,种植在白色的碗,也滋养它用一个筛子把水万次御花园土壤和过滤数百万次。冷,还是热的炉子上。一年后,两年后,种子不能发芽,只有一个白色的碗,钵满泥灰色的。王气得暴跳如雷,种子抛出。后来,种子是一个富有的人捡到,他邀请最著名的园丁四个培育这颗种子。他们花了良好的土壤,良好的肥料,浇水和施肥计划。然而,种子不能发芽。富贵籽愤怒地从土里挖出,把它扔了。后来,他们被一个农夫拾起,农民把它看作是一个普通的种子,和同种大米:播种,施肥,除草,浇水,最后,种子发芽了!写的最多,出鲜艳的花朵后!

看完*这个社会故事,我沉默了。很多像想我自己一样的同学,都是一个爸爸因为妈妈的宝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家里,我们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娇贵的生活,却让学生我们可以变得越来越累越脆弱:娇弱的身体像颗豆芽菜;一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退缩;贪图享受安逸,没有发展雄心壮志……这样的我们,不就像国王管理和服翁手中的那颗永远不会影响发芽的种子吗?其实,不是通过种子企业不会进行发芽,而是它在被使用过度的保护下,已经逐渐失去了发芽的能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越舒适,人才就越无法培养。它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花盆里没有松树,笼子里没有鹰。虽然我们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我们也要像那里的农民种子一样,经历风雨,千锤百炼,磨练自己的意志力,才能生根,发芽,繁茂!在今后的学习中,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我都会努力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因为,不经历风雨,我怎么能看到彩虹?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四篇

今年暑假,我读完了叶圣陶爷爷的著名童话集《稻草人》。

《稻草人》里有很多小故事,我今天就来和你们分享一下!

先来说说稻草人的故事。稻草人是农人亲手造的,只有稻草人知道夜晚发生的事情。有一天晚上,一个蛾子飞到了稻子上。稻草人知道蛾子是主人和稻子的仇敌,就想把蛾子赶走。于是他把手里的扇子摇动起来,可是扇子的风有限,不能让小蛾害怕。他便想让主人来看看。主人来了,大致地看了一眼,觉得田里挺好的,便准备离开。它看见主人就要走了,心里很是着急。

不到几天,蛾子产的卵变成了肉虫。夜深人静的时候,稻草人看见了它们那可恶的嘴和脸,心想:主人的辛苦又只能换成眼泪和叹息,主人的命太苦了!主人的丈夫之前因为得病去世了。主人母子俩便一起种稻子卖,好不容易把丈夫治病欠下的钱还清,儿子也得病去世了。主人只能一人种稻子、卖粮食,过了好几年才把给儿子治病的费用还清。所以之后的主人就再也没有笑过。稻草人想让她高兴起来,可现在看见稻田变成这样……稻草人也不禁流下了眼泪。

稻草人的心地非常善良,它同情弱者,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不怕牺牲自己,一心去帮助别人的好心人。叶圣陶爷爷让他亲眼目睹了旧社会老百姓悲惨的生活:辛苦种田,到头来颗粒无收;生病了,无钱医治;被生活逼到绝境,万念俱灰……这一切他看在眼里但却无能为力,这令他悲痛万分。我想:假如稻草人活到了现在,他又是多么陶醉和幸福啊!他会看见新型农民科学种田,田里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农民伯伯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他会看见人们就医方便快捷,绿色通道为特殊病人亮起“绿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减轻病人的负担;他还会看见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在宽阔的操场上快乐奔跑、嬉戏……

其实,稻草人想看到的幸福就是我们眼前的幸福。我们要珍惜这份幸福,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为自己、为别人创造更大更多的幸福!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五篇

《稻草人》是我国童话创始者、中国现在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童话集。刚打开书,我就被牵制住了,这本书里教会我许多道理。神奇的种子教会了我做人不要太贪心;从快乐的人那儿学会了要帮助弱小而艰难的人;从稻草人中学会了要做一个尽职尽责的人?。读着那优美的语句,我仿佛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仿佛那场景就在我的面前,我仿佛听到了溪水的声音。

这个稻草人是农夫用稻草做肌肉、皮肤、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破竹篮子、残缺不全的荷叶做帽子,而脸是平板板的分不清鼻子和眼睛,手里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不能算拿,不过是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背上罢了。农夫把稻草人插在稻田地里,稻草人非常尽职尽责,他从来不讨厌这份工作,也从不贪玩,就安安静静地站立在田正中间,手里扇子轻轻一扇赶走那些小麻雀。

有一次,一只飞蛾停在稻叶上产卵的时候,稻草人想用扇子赶走飞蛾,但是飞蛾依旧不肯离去,稻草人很无奈。第二天主人来到田里,稻草人用扇子碰在主人身上,提醒主人认真观察,可是主人没发现问题就回家去了,稻草人知道自己的提醒没起到效果,伤心的低下头继续站在那儿。有一位渔妇在捕鱼时,船舱里时不时传来孩子的咳嗽声,它恨不得自己去做被褥给孩子温暖,恨不得自己做木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剥去小肉虫的外衣,给孩子熬粥喝。但是无论它怎么动也动不了。第三天,主人来到田里,发现所有的稻子都没有了,只有光秃秃的秸秆了,她嚎啕大哭。人们从岸边走过,发现河里的鱼都死了,渔妇把桶里的鱼拎回舱里,孩子的咳嗽更厉害了。此时稻草人脆弱的心被折磨醉了,他含着眼泪最终倒在了田地里。我仿佛人群中有一个是我,看到了此情此景,我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是可以享受现在、创造未来。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六篇

稻草人是一个让我上受益匪浅的童话,这个童话隐含了很多道理,读过后我想,这个童话也许会影响我一生。

稻草人一般意义指农田间用来驱赶鸟雀、防止其偷食粮食的偶人,因以稻草为之,故名“稻草人”。这就是我在没有读过这篇童话前对这个名词的理解。如今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挥之不去。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老太太的园子里摆放着一个稻草人,他帮着老太太驱赶害虫,有次见河上有一只船,是一位女士和他的儿子,儿子得了病,口很渴,一直叫喊着喝水,可那位女士没有给他喝水而是继续在河里捕捉鱼,捕了一条鲤鱼,把他放在筒里,刚好就在稻草人的身边,稻草人,不能动,鲤鱼说:“你救救我把,把我放出来把!”可是稻草人动不了,鲤鱼误认为稻草人狠心,就慢慢死去了,稻草人伤心,也倒在地。让我感触最深的情节就是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么可以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的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我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有苦却无法说出,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

稻草人的精神多么崇高!如果他能有能力改变这世间不幸的一切,那该多好啊!稻草人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一种人,一种默默无闻,而无私奉献,平平凡凡,却又不平凡的人!他们是值得尊敬,值得敬仰的人,同时更是我们的人格追求,我们的做事标榜!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也希望大家有机会也看看这本书。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七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的著作我还是第一次读,实在是惭愧。但读了之后收获很多。的缺确,文章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思想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叶圣陶先生曾提到“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不光要教知识,而且要教方法,教能力,教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我们必须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不教而教”的观点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先生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老先生还表达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这些观点,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感同身受,也很受启发。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叶圣陶教育文集》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3篇(扩展4)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10篇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八篇

每到放暑假爸爸总是带着我到书店挑书,今年我挑的书是《稻草人》。我觉得稻草人给我的印象就是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在它主人的稻草快被害虫吃光时,它用力摇动扇子想告诉主人,可它的主人年老体弱,眼睛又不好,根本没在意;它很想走过去把害虫捉掉,但它是个稻草人,动不了;它也很想给渔夫的儿子一碗茶喝,可就是有心无力;它也想救那个寻死的女人,可它动弹不得。

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主人的稻草被吃光,渔夫的儿子的病越来越重,甚至对一个想自杀的女人也无能为力。

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稻草人,善良而富有同情心,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别人。可是,稻草人毕竟不是有血有肉的人,没有能力帮助别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所以我们青少年要时刻准备着把爱心献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愿爱心洒满神州大地。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九篇

首先感悟最深的是老师应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此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教师上好一堂课,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灵魂,不同的方法可以学习、借鉴。这本书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为每一位潜心求学者提供了丰盛的教学营养大餐,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愿我们的教师像大海那样敞开胸怀容纳百川,像太阳那样,不断地进行新的核聚变,积蓄新能量,做一支永远燃烧不尽的蜡烛,去照亮人类,照亮未来。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教师必须要有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还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样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3篇(扩展2)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3篇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十篇

《稻草人》一书是近代作家叶圣陶所作,全书共分为26个小故事。读完以后,能感受到叶圣陶爷爷在故事叙述中生动的语言,让读故事的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情节,领略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本书中,让我感觉特别有意思的是《稻草人》和《新的表》这两个故事。

《稻草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颗田间稻草人,运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给予稻草人情感的表达,通过大部分稻草人的心理对话,我们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善良、尽职尽责、渴望美好生活的稻草人,他想帮助他多灾多难的主人去赶走害虫,他想帮助那咳嗽可怜的孩子和他的母亲,他还想帮那个准备跳河的女人去呼救……可是,他只是一颗稻草人,只能拍打手中的稻草发出声音,只能立在那里,一声也发不出,一步也走不了,看着眼前的一切悲剧发生。

这个故事,看的同时也好像走入了当时的情境,看得出当时社会的穷苦,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也不去治,还有人口买卖的情况出现。对比当下我们的幸福生活,祖国的强大,让我倍感幸福,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新的表》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愚儿从不知道时间是什么,到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学会看手表时间的故事。故事写得生动鲜明,让我能深切地看到,一个本来并不聪明的人,通过自己的坚持、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学习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种精神,相比于我们正常的人来说,是多么地难能可贵,我们往往会忘记自己会比很多天生残障的人幸福很多,总是给自己的困难找借口,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困难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你如果怕它,它就强大,你如果坚定信心要打败它,它就会怕你。

这个暑假,这本《稻草人》虽不是我唯一读过的书,但却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其中的这两个小故事,就像镜子一样,让我看到了今天我们少年一代的幸福,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一个正常的人,在一个幸福的社会里,我们要更加努力,好好学习,长大后用知识回报社会,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才能。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十一篇

《稻草人》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创作的。从知道开始,我就很好奇,从读过开始,我就很痴迷。

稻草人是农人亲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那又细又长的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旧的竹筐,残败的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平板的脸,分不清哪是鼻子,哪是嘴巴。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旧的竹扇,其实也不算拿,不过是用一根绳子拴住,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很长很长,脚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段插在温润的泥土里,他就每天风吹日晒,尽责的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如果牛和他比,牛比他懒多了,牛有时惬意的躺着地上,抬起头看着碧蓝的天。要把狗和他比,狗可算非常顽皮,累的主人四处寻找。而稻草人呢?稻草人不吃饭,不睡觉,坐下来休息一下也不肯,总是笔直地站在那里。

稻草人的主人种地足足六年,才把丈夫和儿子的葬费还清,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灾,稻子都被淹死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特别好,雨水又不多,很有可能丰收!稻草人想“主人应该会笑一笑了吧”!

稻草人看着稻子又肥又大,稻草人很开心,他正想着这,一只灰色的小蛾子飞来,稻草人一眼就看出那蛾子是稻子的仇敌,也是主人的仇敌,从他的职责想他是要把小蛾赶走的,于是他轻轻用扇子扇起风来,可是扇子扇出的风十分有限,小蛾一点儿也不在意,仍然在稻叶上停了好一会儿,之后才飞走了。稻草人发现叶子卷起来了,上面还留着好些小蛾下过的卵,小蛾子下的卵变成肉虫后开始开心地吃稻子,没过多久,就只剩光杆了,眼看要丰收的稻子就这样没有了,于是主人放声地大哭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更要看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于是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十二篇

稻草人的主人是位农民,稻草人的责任就是保护稻穗,它非常的尽责。

稻草人非常的善良。它遇见了种种人间的苦难,它一直想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可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位老太太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儿子,辛辛苦苦种的稻穗却因为两年闹水淹了,她的脸像风干的橘子;后来它看见一位母亲舀了水去一艘船上给得了病的孩子喝,孩子因为喝的太急呛到了,可是母亲没有管他,上岸去拉她的罾,可是只有一条鱼;夜深了,它看到一位绝望的女子要……

稻草人每次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它特别想帮助这些人。可是它却无能为力。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稻草人都非常地着急和痛苦。每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特别地同情稻草人。稻草人真是既善良,又是那么可怜和无助。

生活中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残酷。热心的人做了好事,反而被讹。这个丑恶的现象引起我深深的思考:我们到底该不该做一个像稻草人一样的好人呢?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稻草人一样,心地善良。如果全世界每一个人的心灵都能够像稻草人一样,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十三篇

生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在稻田的.中央,用来驱赶叼稻谷的麻雀等。寒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和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

这个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了,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她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瘪瘪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伤心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难过……可能是想到老太太的遭遇,也可能是感受到了稻草人内心的痛苦,我的鼻子在这时突然有些酸,这一切都是因为那只蛾子,想到这里我也想起了生活中和老太太,稻草人有同样遭遇的人。躺在床上的老爷爷*着,但他家太穷了,没有钱治病,他的家人只能在一旁陪伴着,没有任何的办法。

让我感触最深的情节就是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感,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伤心的眼泪。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觉得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有苦却说不出,也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可是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稻草人,默默无闻,却在给我们做着巨大的贡献。所以我要向生活中默默无闻的人学习向他们那前进!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十四篇

首先,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其次,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到底,矢志不渝!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十五篇

我读了叶圣陶先生的童话《稻草人》,稻草人是农田里用麦草扎成的用来吓唬偷吃粮食的麻雀的草人,现在我们还经常在农村见到,但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稻草人身上却发生了很多故事。

有一天晚上,它看到一只小飞蛾飞到了谷穗上下了一堆仔,它很着急很生气,但却没有办法,第二天稻田的主人来了,它用劲扇动手臂,但主人没有发现,就这样飞蛾泛滥成灾,将沉甸甸的稻穗吃成了光杆。有一天晚上,稻草人发现一个可怜的母亲带着孩子捕鱼,孩子不停哭诉,和妈妈要水喝,但妈妈没有,天亮了孩子的哭声停止了,妈妈也累倒了,没有了声息。有一天晚上,稻草人看到一个被逼婚的姑娘跳河自杀……,悲惨的事一件接一件的在稻草人眼皮子地下发生了,有一天早上,人们发现稻草人倒在了稻田中。

稻草人是自杀了,我心里一直这么认为,我问妈妈,妈妈说:“大概吧,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稻草人是实在不忍心再看到不幸的事情发生,我想。在万恶的旧社会广大贫苦大众忍饥挨饿,稻草人作为一个很多事件的见证者却对这一切无能为力,它的力量太微弱了。

我们现在的生活多美好呀,我和妈妈骑车到了室外,我们长长的松了口气,看着阳关灿烂的天气,把《稻草人》的压抑从头脑中赶走。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十六篇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的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儿,只顾微笑,有时还跳起好看的舞来。绿色的草上缀着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耀得人眼花。……”——《小白船》这是多么诗情画意呀!

读着叶圣陶老先生那优美的语句,我仿佛已置身其中——看到了那潺潺的流水,看到了那可爱的小红花,看到了那美丽的小草。每篇文章叶圣陶老先生总会插入这么一段令人心旷神怡的描写,真吸引人的眼球呀!

叶圣陶老先生虽称自己喜欢这童话,但最终还是掩盖不住大作家的文采。这童话孩子可以看,大人也可以看,或者说是大人也应该看,因为每篇文章叶圣陶老先生总会表达出一种思想感情或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读完童话,能用另一只眼看穿老先生所想表达的意思,领悟到文章所包含的道理。

“有腿的人却要别人拉着,拉车的人汗直往下滴,背上热气腾腾,像刚揭开盖的蒸笼。……”——《画眉》叶圣陶老先生借画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解放前的中国。有钱的人家高高在上,要什么就用钱去换,生活得非常舒服。而那些没钱的人家只能艰苦地劳动,用来之不易的一点钱给嘴巴尝尝鲜。我想老先生一定非常看不惯这种社会现象,但又不能正大光明地说出来,因而借画眉的嘴把自己的心声吐露出来。

整本书不仅有叶圣陶老先生那优美而又深奥的文字,还有许敦谷先生所配的插图,读起来一定更有趣。快来看看《稻草人》吧!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十七篇

放学回到家,我读起了爷爷给我推荐的一本书——《叶圣陶名篇赏读》。我看着看着,深深得被其中的一篇文章给吸引了!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傻子》,文中主要讲了傻子因帮助大哥而没完成工作被老板罚,傻子把得到的馒头都送给难民,还有傻子捡到银元等人来取这三件事情,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也会和我一样发出同样的感慨:傻子,不傻!

捡到银元居然都不拿走,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傻子”这个称呼真是名副其实,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如果当时傻子把银元拿走,他大概就不会过那么艰苦的日子了。可后来,我才慢慢回味出傻子那样做的道理:一袋子银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一个人出门带那么多银元肯定是有急事,这可能是救命的钱,也可能关乎他人人身安全。这样想着,不由对傻子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这不是傻,这是心灵的纯洁,干干净净,一点瑕疵都没有!

有一件事,我现在还记忆犹新。说的是一个人在路上捡到一沓百元大钞,他顿时起了贪念,把这些钱都占为已有。他这样做的时候,可曾想到那是一位大伯为治女儿的病,每天早出晚归,辛辛苦苦挣下来的。钱丢失以后,老人心急如焚,只好报警,警局立刻对这件事立案调查,很快这个捡钱的人被查了出来,而且最终被判了刑。这件事给了我们多大的警示啊!有些同学有时捡到1元、2元钱,觉得数目小,便放进自己的衣兜里,这样做是不对的,再少的钱不是自己通过正当手段得来的就不应该要。正为古人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钱虽少却可以试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心灵净澈的人。

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东西,也不在于得到了什么,保持心灵的净澈,就会得到最大的幸福!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十八篇

寒假期间,我读了《小学生叶圣陶读本》这本书。叶圣陶先生笔下文章优美,使人感慨万千。

这本书写的都是叶圣陶美丽的童话、诗歌和散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篇童话是《小黄猫的恋爱故事》。

《小黄猫的恋爱故事》讲了一只小黄猫喜欢上了一只鹅,它们天天在一起愉快的玩耍。后来,鹅深深的爱上了小黄猫。小黄猫说爱它的洁白的羽毛、美丽的眼睛、头顶的鹅冠,鹅全部给了它。可是,鹅不见了。小黄猫疯狂的寻找。后来,鹅又出现了,跟小黄猫说它们还是做朋友好。这件事从此不了了之了。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觉得小黄猫是代表了一些爱慕虚荣,贪婪索取的人,而它这种不好的品质被善良的鹅发现了,满足它的`欲望后离开了。这篇文章用童话来嘲讽现代人们的贪婪,无知。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3篇(扩展6)

——叶圣陶童话的读后感3篇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十九篇

《稻草人》是我国有名的一部童话故事集,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所撰写的。《稻草人》是由许多个小故事所组成的,例如《祖母的心》、《画眉鸟》、《一粒种子》……每一个小故事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寓意,而且读起来也十分有趣,我经常会被故事中有趣的情节所吸引。

在《稻草人》这部童话集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就是《一粒种子》。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世界上伊利美丽的种子,它遇见了很多人,有国王、有渔夫、有钱的富翁、商人、士兵等,他们把种子种下去都没有发芽。一直到这粒种子被一个农夫捡到,他把种子种了下去,并且用心浇灌施肥,这粒种子最终开出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一粒种子》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耐心,而且能够坚持不懈,不会半途而废,用心去做,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得到好的结果。正如这个故事中的农夫一样,他拿到了种子以后,还经过了浇灌,才让种子发芽生长,而之前遇到种子的国王、渔夫、有钱的富翁等人只是把种子种下就不管它了,所以种子才会一直不发芽。

阅读了《稻草人》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些道理就好像一阵阵温柔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心灵,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让我去反思自己,并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的内心世界。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二十篇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蓝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

“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 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

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细细品味,每一篇都让我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如在第一辑,叶老主要讲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读来发人深省。叶老在《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有人说,一个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弥补,唯有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心中无“爱心”的人,必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第二辑,叶老把目光投向了教学。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

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观现在的某些公开课,教师“声光电”齐上阵,“说演唱”同登场,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晕头转向,但只见“老师费尽心机地教”,却很少见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尝试学”,不是显得可叹可笑吗?

读完全书,心中油然而生很多感慨。说实话,阅读大师,仰望大师的背影,虽然大师已经远去许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愿追寻着大师的足迹,在教育教学上尽我绵薄之力。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二十一篇

本书《论写作教学》一文的阐述更是精辟,谈到写作,叶老这样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叶老正是想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积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最后不可抑止,不吐不快。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

目前的作文现状是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写不出一句话来,或文章空洞无物、或每每以“作文大全”或“作文大宝”类书籍中去套作“无话可写”。难教、怕教,难写、怕写,是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普遍心态。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有效地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以使其“不吐不快”呢?联系*日教学实际,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生活。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

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中多是些*淡零碎的小事,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方可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

我们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随机观察,及时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物。并与日记紧密结合,让学生及时的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让他们在生活中自由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锻炼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写日记贵在坚持。坚持记日记,等于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总结自己一时收获、得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大自然,认识生活,开阔视野,提高观察分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充实自己“胸中的积蓄”。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二十二篇

《稻草人》是我国童话创始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童话集。当我打开书,读第一个故事《稻草人》时,我就深深的被故事所感动。

《稻草人》讲述了一个家人亲手造的稻草人,在夜间遇到的几件让人伤心的事儿。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当一只灰褐色的飞蛾落在稻叶上产卵的时候,稻草人摇动他手里的扇子,想用扇子赶走飞蛾,但是扇子的风很有限,不能够中小飞蛾害怕,他的身子固定在泥土里,半步也移不动,飞蛾依旧落在稻叶上,稻草人很无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如刀割一样。当第二天主人来到田里,稻草人使劲摇动着扇子,发出啪啪的响声,想引起主人的注意,但是主人什么也不懂,主人看见田野一切正常,就回家去了。稻草人知道警告是无效的,稻草人很无奈和愁闷。

当一位渔妇在田地前面的河边捕鱼时,时常从舱里传出孩子的咳嗽声,哭着要水喝,这时候稻草人更加伤心了。他可怜那个孩子,它恨不得自己去弄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给孩子一些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赃物,给渔妇煮粥吃,但是它的身体像树木一样长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走。稻草人很伤心,哭得很痛心。当鲫鱼被扔进桶里,向稻草人哀求的说:“我的朋友,你暂且放下手中的扇子,救救我吧!我离开我水里的家,就只有死了。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稻草人想救它,但是稻草人只能心酸的用力摇动自己的头。

第二天,主人走过稻田,顺便看了眼,完了,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剩下杆,她放声大哭;人们从岸边走过,发现河里有死尸;渔妇提着木桶里死了的鲫鱼走回舱里,孩子咳嗽更加厉害了。此时稻草人脆弱的心被折磨的碎了,他最终也倒在了田地中里。

稻草人的无奈和伤心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但是我想,我不是稻草人,虽然生活中有些我自己不能去解决,但是我可以想办法让亲人、同学、朋友来帮我。珍惜现在生活,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二十三篇

《稻草人》是叶圣陶的一本童话集。里面收录了二十余篇童话,用散文般的语言、诗意盎然的描写,带给我们爱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形象地写出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其中,我最喜欢《一粒种子》这篇童话。它主要是说一粒稀奇种子先后来到皇宫、富翁家、商人家和军营,但这粒都没有像传说那样,能够开出花来。传说中这粒种子的芽和碧玉一般。开出的花比玫瑰、牡丹、菊花更美丽。而且这花很香,不论是芝兰、桂花、玉簪都比不上它。

国王把种子种在白玉盆里,御花园里的土筛了又筛,浇的水用金缸盛,总是滤了又滤,种子却总不发芽。国王一气之下,把种子扔了。渔夫捡到了种子,把它卖给了富翁。富翁把它种在白金盆里,雇了四个有名的花匠,种子却还是发不出芽。富翁把种子扔了。后来,又被商人、士兵捡到。他们仔细、细心的种植,却依然没有发芽。最后,种子被农夫捡到了,农夫不知道这是稀奇的种子,就把它种在麦地里,他每天照常工作、耕、浇、锄...没过几天,种子抽出了碧玉般的芽,又过了几天,拔杆,抽枝,成了一棵碧玉般的小树。梢上很快长出了花苞。起初像核桃那么大,长到像西瓜那么大时,开出了红色的花瓣,不知有多少层,金色的蕊不知道有多少根,一股浓郁的香味散出来,沾在身上,久久不会消散。

为什么这粒种子在皇宫、富翁家、商人家和军营都不开花,而在普通的农夫那里开出了传说中的花呢?因为国王的目的是想让自己的花园更美丽,富翁是想炫耀自己的富有,商人是为了发财,士兵是想升官。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再稀奇的种子要的也只是普通合适的土壤和遵循它生长的自然规律,不需要特别奢华的种植待遇,更不能违背其自然规律。农夫用最普通的方式照顾这粒种子,在大家都能经过的路边开出了最美丽的花,让普通人都能欣赏到它的美,而大家也并不知道原来的它有多稀奇。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二十四篇

“五一”期间,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粒种子》这篇童话故事。

故事讲了国王得到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他把种子种在白玉盆里,浇着金缸盛着的水,每天早上亲自把盆子从暖房里搬出去,晚上又亲自搬回来。二年过去了,种子没有发芽。国王生气了,把种子扔了。后来富翁、商人、士兵得到了这粒种子,但种子还是没有发芽。最后,这粒种子被农夫得到了,农夫每天照常工作,没过几天种子开花了,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我们班里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就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国王,走路怕摔跤,吃饭怕噎着,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差。而有的同学爸爸妈妈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农夫对待种子那样让自己的儿女去学去做,这样他们就会象那粒种子那样开花结果。我的爸爸妈妈就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富翁,让我学这学那,在双休日里兴趣班总是很多,我希望兴趣班少一点,这样就能挤出一点时间看看书看看电视或玩一会儿。

如果我是叶圣陶爷爷笔下的那粒种子,我一定要让农夫种,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那该多好啊!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二十五篇

刚开始,文章写了田野白天的情形,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我以为是稻草人和田野里的小动物、农人开心的故事。可是文章下面不仅写了稻草人看见了美丽的景色,还看见了悲伤的事。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它非常爱它的主人——一位可怜、孤独的老太太。小蛾把子下在稻叶的尖上了,子又变成了虫子,把稻子慢慢全都吃完了。稻草人心里非常着急,却又不能动;一位生病的孩子要水喝,可是他的妈妈——渔妇,仍然在打鱼,只是为了明天有粥喝。“稻草人更加伤心了,他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给孩子一些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赃物,给渔妇煮粥吃。如果他能走,他一定照着他的心愿做;但是不幸,他的身体跟树木一个样,定在泥土,连半步也不能动”;最后,他看到一个女人,因为不愿意被当成牛、猪一样随便卖给人家,于是跳河自杀了,稻草人非常心惊,它心碎了。等到白天,大家发现这悲伤的事后,稻草人也早已倒在了地上。

读了这篇文章,我也很悲伤,可是我想:她们为什么不合作呢?老太太照顾渔妇的孩子,渔妇可以专心打鱼;跳河的女人帮老太太照顾稻子,她也可以有一个家,不用跳河了;如果稻草人没有看见这些悲伤的事,他也就不会摔倒在地上了。

读完整本书,自己仿佛还沉浸在那些美好的童话与深奥的道理中。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里都蕴藏着一个道理,这些道理每个人都知道,但却很难做到。叶圣陶先生就用童话把这些道理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例如《古代英雄的石像》、《富翁》、《画眉》…….

《富翁》讲述了一个地方的人是怎样成为富翁,后来又怎样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自己地位再高、再怎么富有、也不能不劳而获,不能一味索取,要做出贡献才会得到回报。

而《画眉》则陈述了一只画眉觉悟到生命的真理的过程。生命需要自由,无论动物还是人,都需要真正的自由,自由一旦被限制,生命也就成了空虚的没有意义的东西了。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二十六篇

《叶圣陶童话》这套书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童话,语言非常优美,还蕴含着许多道理。

有一篇叫《一粒种子》。讲的是一粒非常宝贵的种子,先后落到了国王、富翁和士兵那里。他们都把种子看得很娇贵,精心呵护,想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结果种子怎么也不发芽。后来,种子被一位农夫捡到了,便把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起埋到地里,对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视同仁,一起浇水、一起施肥。不久,这粒种子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从这篇故事中我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它的生长规律,做事情要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叶圣陶童话》这本书,里面有好多好词好句,里面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小白船”等等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古代英雄的石像”、和“最有意义的生活”。“古代英雄的石像”是写了以前有一个英雄,由于大家都想纪念他,就让雕刻家雕了下来,把它搬到了广场的正中央,而且很高,下面的底座就是零零散散的小石子粘在一起,把它支撑住。每个人只要一经过广场,就会给石像鞠一个躬。后来石像骄傲了,但是下面的`小石头不高兴了,就趁晚上没人的时候把石像摔了下来,都变成了零散的石头,石像终于知道了骄傲是不好的。但是这个世界很公*,谁都没有后悔药吃。“最有意义的生活”是讲一颗小青石和一颗小黑石有了怎样的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还让小青石了解了一个道理: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要为大家服务。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3篇(扩展7)

——陶行知教育名篇优秀读后感作文 (菁选2篇)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二十七篇

《稻草人》是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一部童话,里面的故事很有趣,很有教育意义。

《稻草人》是我国童话创始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童话集。打开书一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太好看了,读着那优美的语句,我仿佛已置身其中——看到了那潺潺的流水,看到了那可爱的小红花,看到了那美丽的小草。

每篇文章都有那么一段令人心旷神怡的描写,真吸引人的眼球呀!《稻草人》记述了一个稻草人的故事。当一只飞蛾停在稻叶上产卵的时候,稻草人想用扇子赶走飞蛾,但是飞蛾依旧在稻叶上,稻草人很无奈。当第二天主人来到田里,稻草人用扇子碰在主人身上,想引起主人的注意,但是主人什么也不懂,主人看见田野一切正常,就回家去了。

稻草人知道警告是无效的,稻草人很无奈…… 当一位渔妇在河边捕鱼时,时常从舱里传出孩子的咳嗽声,它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给孩子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赃物,给渔妇煮粥吃,但是它的身体像树木一样长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走。稻草人很是无奈。当鲫鱼被扔进桶里哀求的说:“我的朋友,你暂且放下手中的扇子,救救我吧!我离开我水中的家只有死了。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稻草人想救它,但是稻草人很无奈。第二天,主人走过稻田,一看,完了,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剩下杆,她放声大哭;人们从岸边走过,发现河里的死鱼;渔妇提着木桶里死了的鱼走回舱里,孩子咳嗽更厉害了。此时稻草人脆弱的心被折磨的碎了,也被看到的现实折磨的碎了。它最终也倒在了田里。

借着稻草人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一切,我很无奈。但是我转念一想,我毕竟不是稻草人,只能站在原地,我可以去创造啊。我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我可以享受现在,创造未来。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二十八篇

《稻草人》是叶圣陶爷爷的一本童话集,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稻草人》这个故事。

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插在田地里,用来驱赶那些馋嘴的飞虫。一天晚上,稻草人遇到了三件让人伤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只飞蛾在稻叶上下了许多卵。稻草人见了,感觉主人的命运太悲惨了,六年前失去了丈夫,四年前又失去了儿子,现在飞蛾又来糟蹋主人的庄稼,稻草人恨不得扑上去把飞蛾赶走,可自己却无法动弹,稻草人好着急啊!

第二件事是:一名渔妇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捕鱼。孩子生病了,咳得很厉害,可渔妇却没有时间照顾他。看着可怜的孩子,稻草人真想自己去做柴火,给小孩煮茶喝。

第三件事是:稻草人看见一位妇女,这位妇女的丈夫因为欠了赌债,要把她卖掉。妇女伤心极了,要投河自尽。不能挽救妇女的生命,稻草人痛苦极了,他的心像玻璃一样碎了,昏倒在田地里。

通过以上几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稻草人的珍贵之处,它那种富有爱心,助人为乐的精神令人敬佩。我喜欢这个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稻草人。

(辅导教师:马云菊)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二十九篇

曾经有人问过我关于《叶圣陶教育名篇》相关内容,如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什么,都说过哪些教育名言,师从何人等,面对这些问题,先是大脑一片空白,接着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乎一些自己所知的教育名言便脱口而出,问者微笑摇头,答者则羞愧无语。

对我而言,大家的作品,读来甚是艰涩,一直不愿意去读,更何况书中之乎者也甚多。但因有曾经的尴尬,于是我再次捧起《叶圣陶教育名篇》,沉下心来,细细翻阅,不觉一颗稚嫩之心在文中慢慢得以滋养。

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叶圣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如甘露一般滴入而今教育的大河之中,缱绻洇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这个词儿,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不忠诚于初中生这帮“大朋友”的人心的朋友,来伴同他们成长。

好的习惯不仅仅指学习习惯,还有生活中的各种文明行为的习惯。轻手关门窗,离开教室将凳子放在桌下,坐有坐姿站有站相等等,这些好的习惯的背后又蕴藏着更多的心思:不打扰别人,确保学习环境的整齐有序,有一副更好的精神面貌。

致力于习惯的培养,艰巨却也同时很具成就感的一项工程,我将努力,同时也将继续潜心研读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并积极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三十篇

以前,我对陶行知了解较少,只是零零星星地知道一些他的教育思想。寒假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越读,我越觉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进;越读,越觉得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先生为了所热爱的教育毕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为后人留下600万字的着作。他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用他所经历的实例来阐述他的一些思想,尽管先生离去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孩子”。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诚然,用我们*的眼光来看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觉得他们怎么那么不开窍,反复讲过的东西却还是不记得;觉得他们幼稚,好动,不稳重。你眼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让你满意,要么行为出格,要么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试想;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一个花季少年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教师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专业,整天就和这点学问打交道,还不滚瓜烂熟?还不易如反掌?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很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扪心自问,我和学生交朋友了吗?没有。虽然在课堂上我和学生*等地对话,虽然我总是微笑着和学生谈话,虽然我总是一幅和蔼可亲的模样,虽然我也和学生一起踢过毽子,跳过跳绳,但是,我没有和学生做真心朋友,原因何在?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是因为我没有变成一个小孩子,没有变成“内外如一的小孩子”。

有则广告说的是一个成功女人的三个年龄,在家里和宝宝在一起,变成五岁,和宝宝快乐玩游戏,就象一个天真不懂事的小孩子;和朋友在郊外,变成25岁,活力四射的健康的年轻人;在公司和员工一起开会,又成了稳重精明出谋划策的女上司;我们教师和小学生在一起,就该把自己变成七、八岁的儿童,用他们的思维来想事情,用他们的眼光来看世界,用他们的阅历来对待朋友老师父母和周围的人。爱迪生小时候模仿母鸡孵小鸡,在*看来是疯子行为,然而爱迪生却是一本正经,反复实验,还苦恼自己为何孵不出小鸡。

试问:假如我们是爱迪生的老师,面对他千奇百怪的提问,与学校的教程毫不搭界,我们会怎样?也许,大部分教师也跟爱迪生当时的老师一样摇头:这个学生不值得教,整天界胡思乱想,不切实际,课堂上老爱问一些怪问题,扰乱正常教学秩序,是个“坏家伙”。没想到,这个“坏家伙”还竟改变了全世界!假如当时老师赞赏他如此有创意的想法和做法,并鼓励他多问多实践,爱迪生也不会遭到中途辍学的境遇。

我再问:在这样一个爱做梦的年龄,爱问为什么的年龄,爱叛逆的年龄,假如学生都乖乖地坐在你面前,不问会变什么样?也不问为什么,更不问凭什么。你说什么就什么,你说怎样就怎样,一切都无所谓,那岂不可怕?岂不悲哀?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希望?

我要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想他们所想,乐他们所乐,忧他们所忧,始终提醒自己,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也许,一切不那么复杂。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为何要用我们*的.眼光来审视他们?用我们的价值观来评价他们?那样,对他们是不公*的。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三十一篇

读了稻草人这篇文章,我泪流满面。

故事讲的是: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位可怜的老太太,她很爱哭!因为她的丈夫死了,她花了三年种田的辛苦换来的钱,才还清了埋葬费。可是,她的儿子又因为患了白喉病,也死了!老太太又是种了三年的田,才还清了埋葬费。这几年,住的地方老是发大水,收成也不好!

但是,夜晚的时候稻草人开心起来!因为,这年没发大水,会有一个很好的收成!可是,稻草人却看到了一些虫子在吃稻谷!稻草人扇起了手上拿的扇子!可是风力有限,虫子还是不飞走!稻草人把扇子扇得更勤了,这是唯一可以提醒主人的暗号。

主人来了,一看,根本没有虫子,而且稻谷长得很壮!那是主人的眼睛问题——因为主人很爱哭,所以眼睛看到的都很模糊!稻草人还是使劲地扇扇子!可是主人不理稻草人了。

唉!现在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为了自己,去抢珠宝店,最后还是被给抓住了。有的时候考试,自己的橡皮丢了,想问同桌借个橡皮用都不愿意,生怕自己的橡皮被别人弄脏了。稻草人这舍生取义的精神,真令人佩服啊!

有的时候看电视,看见那个人快要被车撞到了,一个人推他一下,让别人脱离危险,自己却受伤了,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愿意去做这种事。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真想去帮帮那些有困难的人。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3篇(扩展5)

——《叶圣陶读本》读后感3篇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三十二篇

生活中,我们所见的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插在稻田的中央,以防鸟雀糟踏粮食一类的庄稼。

这本书主要讲了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他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她落下动不动流眼泪的习惯,再加上庄稼收成不好。老太太脸上布满了皱纹。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多。眼看就要有好收成,可是一场灾难降临了。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并不怕他,继续产卵。稻草人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可是无济于事,他好伤心、难过……

心地善良的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啊!他可怜那寒冷深夜里还在打渔的渔妇,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脏物给她煮粥吃。他怜悯那生病的小孩子,恨不得自己变做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他悲悯那被丈夫卖掉走投无路想跳河的妇女,恨自己不能阻止她……

最后,稻草人倒了!不是因为他怕辛苦,而是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他因为痛苦和内疚而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那么崇高,处处为别人着想!古今中外,也不乏具有稻草人精神的人。如将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设立诺贝尔奖,促进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诺贝尔;如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学巨著《史记》,为后世留下珍贵史料的司马迁;再如为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如果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具有稻草人的精神,为别人多想一点,多献出一点爱,那么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三十三篇

稻草人一般意义指农田间用来驱赶鸟雀、防止其偷食粮食的偶人,因以稻草为之,故名“稻草人”。这就是我在没有读过这篇童话前对这个名词的理解。如今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挥之不去,可怜的老妇人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很久也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

让我感触最深的情节就是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么可以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的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我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有苦却无法说出,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

稻草人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一种人,一种默默无闻,而无私奉献,平平凡凡,却又不平凡的人!他们是值得尊敬,值得敬仰的人,同时更是我们的人格追求,我们的做事标榜!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稻草人的传说:传说人是上帝亲手创造出来的,稻草人是随着农民的样子造出来的。稻草人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它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它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它一动不动地为农民守护庄稼。

我觉得稻草人非常累、非常辛苦、非常尽责任。它不吃饭,它不睡觉,就是坐下来歇一歇都不肯,它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高山上的泥土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就算下着倾盆大雨也都坚持着,永不放弃。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三十四篇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蓝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

“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 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

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细细品味,每一篇都让我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如在第一辑,叶老主要讲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读来发人深省。叶老在《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有人说,一个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弥补,唯有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心中无“爱心”的人,必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第二辑,叶老把目光投向了教学。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

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观现在的某些公开课,教师“声光电”齐上阵,“说演唱”同登场,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晕头转向,但只见“老师费尽心机地教”,却很少见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尝试学”,不是显得可叹可笑吗?

读完全书,心中油然而生很多感慨。说实话,阅读大师,仰望大师的背影,虽然大师已经远去许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愿追寻着大师的足迹,在教育教学上尽我绵薄之力。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三十五篇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德育思想,是贯穿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条红线。自叶圣陶研究会成立以来,十多年间对此有专家论及。普遍认为叶圣陶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他的著名论断——“一切的知识的根源就是道德”,教育是学习科学的“必要的和正当的动力”,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作一个合格人”,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那就是“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为了不教而教,这表面上似乎看来相互背离,但仔细研究就会觉得并不矛盾。叶圣陶认为:“教师当然必须,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

二 、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的。要达到不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就应“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步自求得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如何“导”呢?

首先,教师心中有学生,要想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想到学生今后的不需要教也能终身学习这个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可能时时处处考虑到,现在的每一堂课,都将使学生获得一辈子的能力,每一次的教都将使学生获得“自求得之”的具体方法。

其次,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的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导”,是辅导、引导、开导。

第三、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肯定学生的差异,而绝对不能强求一律,强求整齐划一,应该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不能用 “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丰富多样。让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塑造人的个性。

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重心,以教学的对象为主体,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教师的导,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心中有了学生,想到了学生的未来,就能自然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有了主体地位,就能关注学生的个性,而一旦关注了充满个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程教学中。一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适时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激发学生的新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传授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这就是说,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教师要有同理心,时刻想着如果我处在学生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情绪感反应,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义伤害了学生而不自知,在动机和结果之间出现巨大反差。

除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以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每个学生都有可能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去呵护,去引导,而不是“拔苗助长”、“越俎代疱”。学生发展过程中会有“真实的残缺”,而“真实的残缺胜过虚假的完美”。因为是真实的,所以才是可贵的。因为是残缺的,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关心,才需要我们去引导,才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完善。所以关注、呵护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认知过程,成长的需求。我们经过努力会收获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三 、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互为前提而存在,一个理想的课堂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在这一个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叶圣陶所强调的“导”。

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确立,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可有可无,即使有了导也不是放羊式的消极的形同虚设的导,而是应该像叶圣陶所提出的“致力于导”。

能致力于导的教师,才是我们新课程所大量需求的教师。叶圣陶先生提出,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从需要老师到逐步不需要老师的过程中,老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学生最终走上不需要教的道路是不可通达的。“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个论断,闪现出人性的光芒,人类的睿智,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努力的方向。

21世纪中国的教育,必将从因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而出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全面发展,放松德育教育的误区中走出,重新回归到全面发展的健康道路上来。而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也必将为呼唤教育回归产生积极作用。如此说来,21世纪的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将逐步进入极富使命意义的新阶段,这应是不久将来的事情。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三十六篇

一部出自叶圣陶先生之手的童话《稻草人》,讲述了一个世间红尘的故事。

稻草人是一位贫困的老婆婆用干草编造的。稻草人结构很简单,但它以为这老妈妈和他相依为命的孩子的粮食问题。身担重任的稻草人心地善良,它从不图求什么,一心只为他人。世间像稻草人一般的人,真是少有啊!第一次,稻草人就碰到了难题。一只飞蛾停在了一棵秧苗的叶尖上,别看一只飞蛾微不足道,但它产下的卵却是祸国殃民呀!善良的稻草人便使劲煽动用破扇子做的手,但总是煽不掉,因为那棵秧苗离它太远了。没过多久,飞蛾就自动飞走了。稻草人无精打采的看了看那可秧苗。唉,上面已布满了蛾的卵,它很想告诉那位老妈妈,可老妈妈听不懂他的语言。然后一切都已经晚了。到秋季时,秧田被蛾的幼虫啃噬的只剩下根。老妈妈哭了,她悲哀欲绝,那稻草人更是悲哀。

夜晚,本万籁俱寂,但被小孩的哭声打破了。原先呀,这小孩在发高烧,喉咙干的冒烟。而母亲在打鱼。恰巧,捕到了一条鱼。那条鱼挣扎着,并向稻草人发出哀求。临近黎明,然后一位年轻女子慢悠悠的'向河边走去。到了岸边,她停住脚步准备跳下去。稻草人想拦住她,但无能为力。女子自杀了,它悲哀万分。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保护好秧田;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给小孩送去清凉的水;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给鱼以生的机会;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阻止女子跳河最终,稻草人结束了生命,带着恨离开了。

稻草人的善良让人感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三十七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认真读书,才会收获大量的知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稻草人在稻田里看守庄稼。一天夜晚,一只蛾子飞到稻叶上下了很多卵,老太太那模糊的双眼并没有看见。不久后,卵变成了肉虫,啃食着庄稼,稻草人很心痛。在离稻田很近的河上停着一只小船,船上有个生病的孩子,他的妈妈要为他做鱼汤而不得不丢下他去打鱼。几分钟后,终于打上来一条鲫鱼,鲫鱼哀求稻草人救它,可稻草人无能为力,只能看着鲫鱼慢慢死去。远处,一个头发蓬乱的女人走到河边,她的丈夫想把她卖了赌钱,她要跳河自尽,稻草人急忙扇动扇子,想叫醒鱼妇,可是渔妇仍在熟睡,女子一点一点的倒下去,还未跳河,稻草人就已昏了过去。第二天,河里浮起了死尸,病孩子更瘦了,鲫鱼也死亡了,稻子只剩下光杆了。一夜间,发生了这么多悲惨的事,无助的稻草人倒在稻田里。

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稻草人,如果他能向人类一样活动,老太太的稻子就不会被肉虫吃掉,它还可以帮鱼妇照顾生病的孩子,劝导弱女子不要跳河。这样,世间就会少许多痛心的事,可是,就是因为它是一个不能动的稻草人,只能看着那些痛心的事发生,最终痛苦倒下。

这就是生活,我们多么希望生活可以像童话那样美丽,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农村里的留守儿童多么希望和远在异地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然而父母为了挣钱,把孩子托付给了爷爷奶奶,孩子们每天都会眺望远方,盼望和父母团聚。有些孩子得了重病,家里凑不齐医药费,父母就上街乞讨,甚至卖血支付医药费,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如今的社会不再黑暗,且充满正能量,有国家的补助和爱心人士的捐助,让许多家庭度过了危机和困难。

通过《稻草人》这本书,我知道了要多观察身边发生的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三十八篇

今天我看了一本精彩的小说,名字叫《稻草人》。合上书本,我仍然觉得意犹未尽。

这本书有很多小故事,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一粒种子》。

从前有一粒种子,它有核桃那么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珍异宝。一位国王看见了,精心料理,却不开花,国王懊悔地仍掉了。富豪看见了,细心栽培,也没开花,富豪沮丧地仍掉了。商人看见了,用最好的花肥培养它,可还是不开花,商人气愤地扔掉了。这粒种子又被农夫拾到了,农夫把它埋在地里,使它自然生长,终于,那粒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生长的规律,如果违反了这种规律,往往会向拔苗助长中的农夫一样适得其反。文中的国王、富豪、商人都急于求成,结果连一点收获都没有。

这又使我想起了被父母溺爱的孩子们,他们被视为掌上明珠,就像一次又一次被抛弃的种子一样,什么也做不成。而只有耐得住风吹雨打的人,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散发出独特的浓郁清香。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三十九篇

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石头很普通,但被雕刻家细心地雕刻成了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石像受到了全市人民的崇拜,人们每天经过石像前都会深深的鞠躬。时间一久,石像就骄傲了,越来越瞧不起垫在底下的小石块。后来石像倒塌了,变成了一堆碎石,人们把碎石铺成了路。石像终于明白:做一个空虚的英雄不如变成一条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走在上面。

我也从中明白了做人不能骄傲,要踏踏实实。我的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但我知道如果骄傲了,我就会偷懒贪玩,我就会不踏实不努力。所以我一定不能骄傲,要继续踏踏实实地去学习。

《稻草人》讲的是善良的稻草人想要帮助别人却无能为力的故事。稻草人看到小飞蛾破坏了老妇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稻子是时,急得恨不得全身扑上去赶走虫子。稻草人看到渔妇的孩子重病时,恨不得自己当作柴火去给孩子煮茶。稻草人看到伤心绝望要投河自尽的妇女的时候,用尽全力也无能为力,结果自己晕倒了。

这是个多么善良的稻草人啊,他甚至不怕牺牲自己,只想着去帮助别人。但愿我们身边多一些像稻草人这样的好心人,这样我们的世界一定能变成一个温暖而美好的世界。

《傻子》中的傻子虽然很笨,但他的心却很善良。他懂得爱与照顾,他有正义感。读完之后,我想说,我想学习傻子的“傻”!

《稻草人》这本书里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里面的道理也都很深刻。《稻草人》真是一本好书,以后我还要读更多的好书,学更多的道理和知识。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四十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1

这本书介绍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童话,告诉我们更深刻的人生道理。这些童话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现实生活,语言朴实生动,故事寓意深刻,极富教育意义,这些小故事都深受小读者的欢迎。读着读着,我渐渐喜欢上了他的童话,他的文章曲折而有趣,一颗童心跃然纸上,让我也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其中《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的是:雕刻家用一块石头很快就雕成了一位英雄的摸样,这个石像就立在广场中央,很高,很耀眼。人们都去瞻仰他,上面的石头很骄傲,最后被摔得粉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俗易懂地告我们“人不能骄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只有谦虚的面对一切,才能进步。”

世界上有人类开始,就有了孩子,也就有了语言。有孩子,有语言,就有了童话。一个孩子,离开母亲身体,来到这世界,他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童话的世界。童话是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好朋友。孩子是离不开童话的。孩子在,必有童话在。

我想当孩子长大后,再拿起伴他成长的这套书, 将更会深领它的价值和意义。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2

这篇童话主要讲的是有个雕刻家,他用一块大石头雕刻了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并把它放在市区广场的最中央,每天接受市民的瞻仰和崇拜。渐渐的,这块大石头就忘记了以前和同伴在一起的日子,也忘记了自己其实还只是一块大石头了,看到人们这样的尊敬他,就一天比一天骄傲起来了,最后石像在半夜自己倒塌了下来,变成了千万块小石块。小石块们非常高兴,因为现在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这篇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名声只是一个空虚的东西,实实在在的做事才有意义。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3

生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插在稻田的中央,用来驱赶叼稻谷的麻雀等。寒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和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是他有思想,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

这个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她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瘪瘪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

可是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干瘪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使劲地扇扇子,可是蛾子们还是继续放卵,然后从容不迫地飞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伤心……

河里传来一阵咳嗽声,原来河面上停着的小船里躺着一个病重的孩子。他用轻微的声音叫妈,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响。他的母亲是个渔妇,靠捕鱼为生。孩子口渴急了,喊着要喝茶,但渔船上哪里有茶呀?妇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给他喝。妇人捕到一条鲫鱼放在桶里,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脚下。稻草人多想燃烧自己为孩子烧那条鲫鱼补补身子,多想拆开自己给孩子一些温暖。但他只能一动不动地呆着,他伤心极了……

突然,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妇女的哭声惊醒了。原来她的丈夫把家里的钱财全赌光了,最后想把她给卖了。她走投无路,想到了投河自尽。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轻生,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渐渐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却什么也做不了。他伤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为了阻止妇女跳河,他流尽了眼泪。

最后,稻草人倒了!

不是因为他怕辛苦,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

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

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为别人多着想一点,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4

《稻草人》展现了人民的苦难,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从叶圣陶童话的基调看,多数童话都采用了民间故事中常用的反复变奏手法。虽然其童话中包括童话固有的奇幻色彩,但多数细节描写都以写实为主,故事中的幻想也是在写实基础上产生的,这样的写实,在一般童话中很难找到。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5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四十一篇

星期六早上,我读了一本书——《稻草人》,这本书的故事我很喜欢。每个小故事都很精彩生动,并且含有深刻的寓意。读完后,我懂得了不少道理。

这本书通过稻草人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悲惨的世情。故事讲述了稻草人一直守在田野里。稻草人为了帮老太太看田,稻草人就一动不动地站在田野中间,就算有小鸟来偷吃都会把它们吓跑,他从来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来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稻草人在夜间可以把夜间的风景和情形知道的一清二楚。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稻草人亲眼目睹了一件令人十分伤感的事。

一名渔妇坐着一艘小船,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捕鱼,想给生病的孩子熬鱼粥喝。孩子口渴了,渔妇就用碗从河里舀起一碗河水灌进孩子嘴里。孩子咳嗽得更厉害,只剩下喘气,后来就没声了。即使孩子生了重病,渔妇也没有空闲和时间去照料他,不得不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小孩子多可怜啊。稻草人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火给孩子煮茶喝。可是,稻草人没有办法,心里虽然很悲痛,也只能一面叹气一面哭,像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

稻草人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不怕牺牲自己,一心想去帮助别人的好心人。他多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人,但连这他都做不到。他恨自己对每一件事情都无能为力。然而稻草人对于人世间的悲剧,尽管心怀怜悯,却无力改变,无法挽救。最终,深感内疚、悲痛欲绝的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与悲剧同眠。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普普通通却又不平凡。他们是值得尊敬、值得敬仰的一批人,同时更是我们人格上的追求,是我们做事的榜样。我们应该像稻草人那样做个有爱心、责任心、有同情心的人,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四十二篇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近几天,我又看完了一本好书——《稻草人》,合上书本,我意犹未尽。

《稻草人》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一粒种子”、“祥哥的胡琴”、“将来做什么”、“月娘娘的亲事”……令人沉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一粒种子”了。

“一粒种子”讲的是世界有一粒核桃大的种子,而且是唯一的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极其珍贵。国王得到了,十分开心,把它当成宝贝似的供养,等待奇迹的出现,但最终失败了,只好不耐烦地扔掉了;富翁得到了,十分骄傲,也精心地照料它,但是几个月过去了,没有创造出他所期盼的奇迹,只好无奈地抛到别的地方;商人看到了,就把种子种起来,用最好的肥料照顾它,盼呀盼呀,最后又没戏了,就往街上一丢;又被一位军人拿到了,同样也用以上几位的方式供养,等呀盼呀,一等就是一年多,最终还是没能养成,于是,他立刻用力一扔,种子坐了快速飞机,直往麦田;最后,被一位年轻的农夫拿起来,农夫种下种子,任其自然成长,最后,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大树发出的浓郁香味,让人们脸上绽放出和平的微笑。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律,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就会产生反效应。种子的成长也需要适合它的环境和适合它的人选。文中的国王、富翁、商人、军人就因为没有懂得这种规律,所以没有把种子养大。同时,国王、富翁、商人、军人供养种子的方式,让我想到了此刻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宝贝一样供养,不愁吃,不愁穿,不需劳动……我想: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会强大吗?他们不正像那一次次被抛弃的种子,永远也长不大。就像那最后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一样,只有经历风雨,才可能茁壮成长。

从这本书中,我确实收获了许多,有做人的道理,有学习生活的态度,有生活的常识……是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读书学习的机会!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四十三篇

今天我读了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叶圣陶专集。开篇的是稻草人,我读得很入迷,自己也进入了故事随着稻草人经历了夜间发生的几件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稻草人在天里看到的几件事。第一个夜里第一件事是:制造稻草人的老婆婆的丈夫死了。稻草人想让老婆婆笑一笑,它的“作战计划”是让今年的田收成多一些,结果,闹水稻子都淹了。第三十八个夜里第二件事是:老婆婆的儿子因为今天夜里白喉发作了,结果死了,稻草人的“作战计划”也来了,一天飞蛾飞进田野里,稻草人想抓住它,让主人高兴,结果,它忘了它不会走了,摔倒在田野里,老婆婆就把它扶了起来。啥忙也没帮上,倒帮了倒着的大忙,倒忙。第四十天夜里稻草人发现小蛾,在叶尖上产了卵,于是,稻草人使劲摇晃,老婆婆看见了,立刻跑过来喷了喷杀虫剂,虫灾就算解决了。

老伴命归西天了,老太太把眼睛哭红了。为了还债,她和儿子在田地上干了三年活才把丧事债还完。后来儿子得了白喉也死了,老太太又干了三年活才还完了丧债。老太太把眼睛哭坏了,稍远一点就看不清。而老太太田里的稻草人非常用心的看护稻子。稻草人心地善良,无法看悲惨的事情。因为在一个人捕鱼为儿子捕鱼做早饭时时太累了睡着了而掉进了水里而被淹死看到了而昏了过去,倒在了田地中央。

稻草人非常尽职尽责的看着庄稼,看见灰褐色的小蛾来吃稻子自己却无能为力,自己只能用扇子啪啪的扇,他不会喊叫,只能这样警告自己的主人,是多么的可悲。但他能安安静静的看着田地,赶走一些小鸟,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直挺挺的坚守岗位,一刻也不可歇着,有事多么的让人钦佩。

通过读这篇短文,我知道了,庄稼地里的稻草人是干什么用的,稻草人是那样的兢兢业业,从不偷懒,也从不讲究饰貌,是多么值得我们学的好榜样。同时我也明白了有些事物是有缺陷美的,就像稻草人不能走路,不能说话。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四十四篇

《稻草人》语言活泼、想象丰富、寓意深远,修辞手法灵活,书xxx收录了9篇童话和12篇小说,这里面有宣扬真善美的《小白船》,有告诫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能想着不劳而获的《富翁》,还有教育我们要谦虚团结、不能骄傲自大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在这些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稻草人》这篇童话。

《稻草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从站在田间的稻草人的视角和口吻,描写了他的见闻和经历。稻草人是农民伯伯亲手编织、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害虫鸟雀的草人,他以竹枝为骨架,以稻草为肌肉皮肤,用荷叶做帽子。故事中的稻草人尽责、善良、富有同情心,在一天夜里,他接二连三遇到了几件倒霉事:农田主人的丈夫和儿子死了,好不容易迎来庄稼丰收,稻穗却被飞蛾吃光了;渔妇为了准备第二天的热粥,不得不深夜去捕鱼,连孩子生病了也无暇照看;被渔妇打捞上来的鲫鱼,在缺水的桶里痛苦地挣扎;一个妇女不愿被酗酒赌钱的丈夫卖掉,决定投河自尽……稻草人内心十分悲痛,对他们充满同情,为了驱赶蛾子,他愁眉不展,心如刀绞;为了能让生病的孩子有一口热茶喝,他宁愿将自己烧为灰烬;为了挽救那个妇女的生命,他极力“呼喊”,结果昏倒在田中间……

整个故事中贯穿着温暖的爱和同情,叶圣陶爷爷用稻草人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受苦受难者的同情和怜悯,对他们的命运寄予殷切的祈祷和祝福。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要像故事中的稻草人一样,永远保持一颗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的心灵,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充满爱,同时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增强本领,关爱社会,报效祖国。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四十五篇

以小学生叶圣陶读本为题的读后感

寒假中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小学生叶圣陶读本》,原以为是本作文选之类的书,结果却是本童话小说。我在做完作业之余好好饱读了其中的几篇。全书2短篇童话,每都引人入胜,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本书跟以往的童话书不同,以往的童话书都是以纯真、梦幻、美好的事物结尾的,但是本书叶圣陶爷爷不仅有童话的纯真,还融入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给予我无限感慨,给我一种心灵的震撼。

当我读完《小学生叶圣陶读本》之《稻草人》后,感触颇深,文中的稻草人是个心地善良的人,非常有爱心的人。稻草人立在田野上,见到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剧,感受到了世界上最揪心的苦难。稻草人梦想着能提醒主人,能赶走蛾子,能帮助渔妇,能阻止一个女子的轻生。让我感触最深的情节就是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么可以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地大胆偷吃了,不付出任何代价。我似乎看见了老妇人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但是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稻草人的苦难无法说出,老百姓的苦难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他说不出任何话,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蛾子,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着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在受苦了。

其实稻草人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人,一种默默无闻,而无私奉献,平平淡淡的生活、工作,却又不平凡的人!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敬仰的人,同时更是我们要追求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的那种人。

只要是读过叶圣陶童话的人,一定都会有所收获。像妈妈所说叶圣陶爷爷的这本书让人感受到童话世界里如诗如画的美好,它让我们向往,也让我们了解到了现实世界的一些悲哀,不由得要去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妈妈说这本书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虽然我现在还不能全部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我相信在我今后对这本书细细的品味中会理解,会懂得更多更多。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四十六篇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1

事隔近百年,我们再来看童话《稻草人》讲了怎样的故事。童话开篇以抒情的笔调写了田野里的一个稻草人,想着可怜的老妇人曾经死了丈夫和儿子,几乎哭瞎了眼睛,庄稼又连年受灾。今年的稻子却长得非常茂盛,将要有一个好收成,于是替老妇人高兴起来。突然,一只蛾子在稻叶上产卵,稻草人心如刀割,拼命地摇着扇子,想赶走小蛾子,告诉老妇人,但是,他既没有办法赶走小蛾子,也没有办法让老妇人知道。“他的身体本来很瘦弱,现在怀着愁闷,更显得憔悴了,连站直的劲儿也不再有,只是斜着肩,弯着腰,好像害了病似的。”等到看见大量的蛾子咀嚼得稻子只剩下光杆时,无能为力的稻草人在冷风中哭泣。稻草人又在夜里发现一个渔妇在河边用鱼罾捞鱼,她生病的孩子在船舱里不停地喊着渴,渔妇一次次把罾绳拽上都是空的,孩子大哭起来……过了好久好久,渔妇终于捞上一条鲫鱼,把鱼养在木桶里,盛鱼的木桶恰好在稻草人脚下,鲫鱼祈求稻草人救他,把他放回到河里,稻草人可怜鲫鱼、可怜妇人、可怜那个生病的孩子,稻草人心里悲痛极了,一面叹气一面哭泣。忽然,稻草人发现一个妇人因不想被赌博的丈夫卖掉,要投河自尽,稻草人想叫醒那个沉睡的渔妇去救那个妇女,但他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稻草人感觉自己正在犯罪,“这真是比死还难受的痛苦哇!”稻草人期盼着天亮。第二天早上,农民发现河里的死尸,人们都跑来看热闹,木桶里的鲫鱼已经死了,生病的孩子脸更清瘦了,咳嗽更厉害了。赶来看热闹的老农妇看见自己的稻田都变成了光杆,捶胸顿足地大哭起来,这时,稻草人也倒在了田地中间。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2

一部出自叶圣陶先生之手的童话《稻草人》,讲述了一个世间红尘的故事。

稻草人是一位贫困的老婆婆用干草编造的。稻草人结构很简单,但它以为这老妈妈和他相依为命的孩子的粮食问题。身担重任的稻草人心地善良,它从不图求什么,一心只为他人。世间像稻草人一般的人,真是少有啊!第一次,稻草人就碰到了难题。一只飞蛾停在了一棵秧苗的叶尖上,别看一只飞蛾微不足道,但它产下的卵却是祸国殃民呀!善良的稻草人便使劲煽动用破扇子做的手,但总是煽不掉,因为那棵秧苗离它太远了。没过多久,飞蛾就自动飞走了。稻草人无精打采的看了看那可秧苗。唉,上面已布满了蛾的卵,它很想告诉那位老妈妈,可老妈妈听不懂他的语言。然后一切都已经晚了。到秋季时,秧田被蛾的幼虫啃噬的只剩下根。老妈妈哭了,她悲哀欲绝,那稻草人更是悲哀。

夜晚,本万籁俱寂,但被小孩的哭声打破了。原先呀,这小孩在发高烧,喉咙干的冒烟。而母亲在打鱼。恰巧,捕到了一条鱼。那条鱼挣扎着,并向稻草人发出哀求。临近黎明,然后一位年轻女子慢悠悠的'向河边走去。到了岸边,她停住脚步准备跳下去。稻草人想拦住她,但无能为力。女子自杀了,它悲哀万分。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保护好秧田;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给小孩送去清凉的水;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给鱼以生的机会;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阻止女子跳河最终,稻草人结束了生命,带着恨离开了。

稻草人的善良让人感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3

寒假里,我读完了叶圣陶爷爷的《稻草人》这本书,在拿到书之前,我以为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稻草人的经历,当我买回来一看,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来《稻草人》是这本书的代表作,里面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书的语句十分优美。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稻草人》这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有一个稻草人,它的主人是一个孤独的老奶奶,老奶奶的亲人都不幸去世了,善良的稻草人很同情它的主人,于是非常尽职尽责地看护稻田。有一天,一只蛾子在稻叶上产了很多卵,稻草人心急如焚,但是不管怎么赶,也赶不走这只蛾子。几天后,许多虫子开始吃稻谷了,稻草人十分难过,禁不住哭了。又是一个夜晚,它看到一个渔妇,渔妇想捕鱼,可总是捕不到,船舱里面的小孩子在哭闹,他渴得无法忍受,渔妇只好让孩子喝河里的水,稻草人好想变成一个真正的人,可它只是一个不会动的稻草人,它想帮助渔妇和孩子,可是却无能为力。渔妇终于捕到了一条鲫鱼,鲫鱼快要死了,它向稻草人求救,可稻草人还是帮不了它,最后鲫鱼死掉了。稻草人感觉这实在是太悲哀了!接着,它又看到了更加可怕的一幕,一个可怜的女人跳河了,稻草人直接昏了过去。终于到了第二天早晨,老奶奶一来,看到她的稻谷都被虫子吃光了,忍不住放声大哭,别人都来劝她,稻草人也伤心地倒在田地里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心里非常难过。稻草人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当它看到发生了这么多悲惨的事情时,它很想上前去帮助,可总也救不了他们,因为稻草人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它只能默默地看着这些事情发生。我真希望能拥有一个神奇的魔法,把这个稻草人变成一个真正的人,那他一定会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如果人世间多一些这样的人,那么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通过看《稻草人》这本书,我感觉叶圣陶爷爷一定生活在一个十分穷苦悲惨的时代,他的每一个故事结尾都有完成的日期,大多是在一九二几年和一九三几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解放,从故事中能看出当时社会的人们是很痛苦地生活的,非常不快乐。比起以前我看的童话故事,叶圣陶爷爷的故事让我的感触更加深刻。

叶圣陶读书后感作文 第四十七篇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崇拜的偶像。二十世纪60年代,叶老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观点。因此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是力求做到这一点。

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我重新阅读了叶圣陶的教育著作,又有新的感受。“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叶老的这些话语,真可谓高瞻远瞩,体现出了教育民主的光辉,也与当今的新课改理念和精神合拍。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老提出了作为教师的作用和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按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以完成知识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这种方式漠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性差异,语文教师扮演的是“主角”,是“统治者”的角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缺少个性和灵气。先生的观点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以举一反三。

目前新课程理念要要求教师要自觉地将角色转变为“服务者”。就是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空间,为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每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一教育精髓,叶老早就在他的著作中体现了。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叶老的这一席话,就是强调教师应该具有人格魅力,有师德规范。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教师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学术品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求学生为祖国而学,自己必须为祖国而教;教师要求学生要有事业心、热爱自己的专业,自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师要求学生关心他人,自己必须关心他人,爱护学生。现代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学习、观察与思考。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以言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树立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严格的学习纪律,更主要的是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校风校纪规范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时,你才能教育好别人。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教师是蜡烛”,肯定了教师的奉献与给予,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师是园丁”,“园丁”比喻教育学生就像是培育花朵,需要经常地、定时地浇水、施肥、松土。我觉得与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不如比喻为太阳。太阳是一个充盈的、热情的、开朗的、充满了光和热的载体。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使学生变得强健有力,自强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含了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一方面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因此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规范,必须给予一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会生成新型的人格,而不是没有生命的,事先被规定好规格的产品。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 “唤醒”、“激发”和“升华”学生的灵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名家的著作我们是常读常新,愿以此共勉。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