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食设计论文范文通用7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1-08 13:16:35345

广东美食设计论文范文 第一篇

看上去就很好吃

打开《厨房故事》之后,你会发现这就像是一本制作精良的时尚美食杂志.精美考究的美食图片,辅以简洁的文字,以一种和谐的方式排布,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美感.

仔细看来,《厨房故事》并没有采用传统美食APP的常规布局方式.APP论文范文仅有的4个按钮,分布在屏幕最上方.而放置按钮的工具条也采用了透明设计,再配合APP顶部的大图,让整个界面看起来层次分明,简洁大方没有割裂感.

学起来就很轻松

和很多菜谱APP一样的是,《厨房故事》内置了很多视频内容,但不一样的是,这些视频大多并非是要教会你如何完成当前的这道菜,而是教授用户如何制作各种美食的基础课程.举例来说,比如教会你如何切草莓、做面包时如何正确地打鸡蛋,以及如何摆盘等.更多的这类视频教程,我们也可以在侧滑菜单中的“小贴士”栏目中找到.

克制的社交元素

事实上,笔者个人是很喜欢这种“原始”的方式的,因为这让《厨房故事》中的好友关系变得非常纯粹!我喜欢你上传的美食菜谱,然后我关注你.

广东美食设计论文范文 第二篇

摘要: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相同点,同样,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本文尝试通过举例的方法来对中日饮食文化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饮食文化层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在文化内涵层面的差异。中国与日本都属于亚洲国家。从整体上来看,两国的饮食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其饮食文化的具体体现细节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通过对中日饮食文化进行比较,在一定层面上有助于促进两国在饮食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更加高效的互动。

一、中日饮食文化的相同点

中日饮食文化的相同点是有很多的。本文尝试通过举例的方法,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中日在酒、茶文化的相通。中国和日本之间,在饮酒方面,在茶方面,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这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早在1,000多年前,日本属于中国的一个邦国。

所以,中国的很多文化,尤其是酒文化与茶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在日本的国民生活中,喝酒,喝茶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饮食习惯。当然,在具体的表现方面,日本的茶文化会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层面的差异,但是,其在内在的精神与内涵方面还是相通的。例如,无论是中国的饮茶文化还是日本的饮茶文化,都把佛的禅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精髓。在禅文化中,注重人心的宁静,在茶的文化中注重自我的修养。通过将茶文化与禅文化的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中日两国在茶禅文化层面的相通之处。需要指出的是,中日两国在茶文化的发展中,还将其上升到一种艺术层面的高度,也就是,所认知的茶艺。每年在中日两国都会出现政府或者民间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斗茶”,在整个“斗茶”环节中,不仅包含茶艺师自身的泡茶技艺的展示,还会包括茶叶的品鉴以及配套茶具的展示等等。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互通有无。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相通点中,除了在茶文化层面的精益求精之外,在酒文化方面也有着很深的渊源。众所周知,酒的发展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上,随着中日的互通,酒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传到了日本,并且在历史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过,从酿酒的原理及工艺方面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相似之处的。

例如,中日两国都是用粮食作物来作为酿酒的原料。中国的茅台、五粮液以及日本的米酒,清酒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这一点与欧美国家的葡萄酒酿造工艺形成了很大的区别。因为酒文化的存在,所以,中日两国在饮酒的礼仪等方面也整体的传承了历史的传统。当然,在进入近现代以后,中日两国的饮酒文化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中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民族酒文化与世界、国际酒文化进行互动与交流的主要表现。其次,在中日两国中,粮食作物是极为相似的,这就导致两国在主食方面的选择是趋同的。

特别是水稻的使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寿司,就是一种特色的主食料理。因为,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很相似,所以,在农作物方面,也是非常相似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和日本,在饮食方面非常相似。例如,日本人比较喜欢吃面食,中国人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国的北方人,主要以面食为主。在日本,面食加工工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在日本的大小饭店中有一个面食称作“阳春面”就是一个典型,很多初次到日本学习或者旅游的人,都会选择第一时间去吃一碗“阳春面”。这种做法如同到中国的甘肃旅游时候,去吃一碗地道的兰州拉面的感觉。因为,中日两国在面条的象征文化方面有着比较相似的表达。面条很长,象征着一个人的寿命与福报,尤其是在庆祝生日的时候,一碗长寿面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日两国在庆祝生日的时候,都会做上一碗长寿面还要加上一个荷包蛋,寓意团团圆圆,长寿平安。所以,从面条的这个层面上来看,相似的饮食种类的背后是相似的饮食文化。

最后,中日在烹饪手法层面的相通。在中日两国的烹饪手法中,注重煎、炸、焖、炖是一个重要的特色,也是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层面另外的相通之处。例如,在世界上,恐怕只有亚洲的饮食中会有火锅的做法。中国的四川有著名震世界的一流火锅制作工艺,爽辣无比,让人吃过之后,浑身舒泰,过目不忘。同样,在日本的北海道、名古屋等地方也流行吃火锅,尤其是在寒冬腊月的时候,窗外大雪纷纷,窗内火锅翻滚,一家人团坐在榻榻米上,再来一壶好酒,其乐融融。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非常接近。当然,这种烹饪手法的相似性与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相似的地理气候特点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日两国在具体的烹饪手法方面也逐渐兼具了一些西方餐饮文化的特点。总之,在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中,茶文化、酒文化、烹饪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

二、中日饮食文化的不同点

上文主要论述了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层面的相同之处,除此之外,两国在一些饮食细节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例如,在食材的偏好与选择方面,在常规的烹饪方式方面等等。首先,中日两国在食材的偏好方面存在着差别。海鲜是日本的主要料理。在日本的料理中,三文鱼、鲸鱼等等都是其主要的原料。

因此,日本每年都会派出大量的船只到海洋深处进行各种鱼类的捕捞。鱼类食品是日本日常蛋白质摄入的主要来源,在一些中小学,还会定期的为学生发放鱼肉罐头来进行营养的补充。所以说日本是一个吃鱼长大的国家一点也不夸张。这一点,也非常容易理解。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日本本身是一个岛国,四周临海。在加之由于寒流与暖流的交汇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所谓的“靠海吃海”,因此,鱼肉是日本饮食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日本吃鱼相比,中国的饮食结构中,肉类食物的主要对象是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等,尤其对猪肉的需求量最大。中国的猪肉在烹饪方面有上百种做法。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更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东部沿海地区也盛产一些海鲜,但是,由于价格及冷藏运输等方面的原因,海鲜食品在内陆的很多地方依然没有形成主流的食材。

当然,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鱼类的蛋白质,尤其是深海鱼的营养价值是比较高的。据统计,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要远远的高于日本。这一点与中日两国在饮食结构层面的差异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其次,在烹饪方式方面的区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与日本,由于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层面的原因,在食材的选择与烹饪的方式方面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别的。除了在肉类食物的差异之外,中日两国在具体的烹饪方式方面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的。去过日本的朋友都应该品尝过日本的煲汤。他们将一些药材,例如人参等与其它的食材放在一个专用的容器内进行小火慢炖。一个好的煲汤,不仅需要耐心与时间,还需要控制好火候。所以,日本的煲汤在整个饮食行业都享有盛名。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煲汤虽然在广州、深圳等沿海的几个城市也比较受欢迎,但是,在大多数的地区依然还是以传统的大火炒、炸、涮为主。

从这种烹饪的手法上来看,中日两国在耐性与修为方面依然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有人说,从一个人的吃相上就能大体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虽然,在个体的性格层面没有好坏不同,只有差异之分。但是,正是这种烹饪加工方式的差异,让中日两个国家及民族在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传统蔬菜的加工方面,中日两国也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的。例如,日本在蔬菜加工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营养素的保留。所以,生吃蔬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蔬菜加工还是比较注重味觉、视觉等感官层面的强调。因此,很多蔬菜在深加工的过程中营养成分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这一点,中国在进行今后的蔬菜加工的过程中进行借鉴。食材选择的不同,烹饪加工方式的不同是由于社会发展以及历史传承等诸多层面的原因造成的,通过这种中日饮食文化层面的比较,有助于今后中日两国之间交流与互动的全面化与多元化。总之,这些具体层面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其各自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发展特色。正是因为这些特色成就了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的启示

在上文中主要从相同点与不同点两个方面来对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是有着比较显著的时代启示的。本文在汇总围绕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日两国在饮食层面的诸多不同,在很大层面上是决定于两个国家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

正是因为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让两个国家在农业物产,食物材料等方面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也就导致了在具体的饮食倾向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所以,在进行中日文化交流的进程当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基于地区地理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饮食层面的文化差异。当然,在认知差异的同时,也应该寻求更大的饮食文化的共同点,从而为中日两国在文化深层次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达成更广范围的共识。例如,中日两国可以在茶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来进行更加积极的互动与合作。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文化交流论坛以及学术研讨等方式来促进中日两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这一点,在中日两国的民间已经进行了不错的互动,下一步还需要在平台方面进行更大的支持。其次,取长补短。从饮食文化中,中日两国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通过一定层面的借鉴与学习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共性的优势。例如,在饮食结构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在海鲜食品方面的营养摄入,积极拓展渠道来满足大众对于海鲜的需求,将这种需求逐渐养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改善中国当下在营养摄入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同样,日本也应该进一步借鉴中国在传统烹饪方面的手法与技巧,在色香味等方面进行更好的提升。中日两国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其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共享与互补,将会形成一种合力,进而助力整个亚洲饮食文化在整个世界饮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最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与日本当下在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

那就是西方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快餐文化的冲击。在各种各样的洋快餐的冲击下,居民的肥胖指数在不断的上升,很多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缺乏家庭烹饪的兴趣,甚至好多学生都叫不出自己经常见到的几种蔬菜的名字。这一现象从某种角度显示出:中日两国所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及传统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引导与干预,传统的优秀的饮食文化还会出现断代的风险。总之,一个国家饮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象征。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存在着太多的相同之处,同时,也具有一些各自的差异。因此,在今后的中日文化,尤其是在饮食文化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求同存异,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中国和日本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相同点,同时,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本文主要以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为研究点,探讨两个国家在饮食文化层面所具有的相同及不同的地方。最后,探讨了对中日两国饮食文化进行比较所具有的时代启示,其中包括在文化交流中的求同存异以及注重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等。由于研究的水平有限,在论述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一定的偏颇,还恳请相关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唐植君.论中日两国正月风俗的文化内涵[J].现代企业教育,2010(24).

[2]唐植君.从新年活动看中日两国正月风俗变化[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

[3]孙璐.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04).

[4]芦英顺.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对比[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5]孙晓红.日本的神馔[J].科技信息,2009(31).

[6]林宏卫.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7]加藤隆则.从中日年俗说开去[J].国际人才交流,2009(03).

[8]徐静波.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日本学刊,2008(05).

[9]梁爱露.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

[10]李直.中日饮食文化比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5).

广东美食设计论文范文 第三篇

“回首20xx年多哈亚运的精*,展望2010年广州亚运的风采,广东美食作文。”这一句话久久地在我梦中徜徉、回荡。从我得知广州“申亚”成功的那一刻起,这一句来自我心灵最深处的呼唤,便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我的快乐与忧愁,和我对广州亚运最甜柔深谧的渴望,扎根在我的心中。

我对广州亚运的密切呼唤,来源于我对广州——我最温暖的家的热爱。我对广州的热爱溢满溢胸怀,也曾天真地幻想能用我的那一颗盛满热诚的心,熏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使他们也像我一样时常把对广州的爱意装满胸怀。可是,现在的我懂了,并不是单单地把爱意深埋在心中,就能使别人知道你的爱,你还要把你的爱表现出来!在此,利用本次难得的机会,用我的文字,极力呼唤出身边的你我,对广州、对身边的人赤诚的爱意!

在你我身边,时常会有一两个在某方面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可能是在街道两旁搂着孩子的伤心欲绝的母亲;在天桥上苦苦哀叹的乞丐;在街边流连失所的无业青年……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爱、需要我们的帮助、指引,倘若我们的一句话,一圆钱,一瓶水,一个面包……,生活中的美作文《广东美食作文》。能够救活一条走在生活最边缘的微弱生命,能够改变一段命运,那又何乐而不为呢?一个诚挚的爱心,一个甜美的微笑,一只温暖的手,或许就会给人一个最美的回忆,一个深刻的记忆。

我们爱着身边的人,就是在传播温暖的爱心,在播撒美丽的种子!

其实,我们只要付出一点,就能帮助他人、熏染他人,甚至改变周围,使我们生活的这个“石市森里”变得温暖、和-谐。

我们的城市,即将迎来一场历史*的赛事——*运动会。我们身为一名光荣的广州市市民,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关爱身边的人、热爱自己的城市,不破坏公共环境、不扰乱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知理的公民,我们的城市,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再次呼吁身边的每一个人,伸出温暖的双手,捧出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帮助、去关怀身边每一个需要关怀、需要帮助的人。时刻谨记热爱自己的城市,不做违法违规的事、不做有损城市荣誉的事,争当一名新世纪大都市里的一位知荣明耻,懂得关心、关爱他人的好市民!

相信自己,做到最好!努力共创爱心、和-谐亚运!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吧!

广东美食设计论文范文 第四篇

摘要:岭南地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岭南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奇葩,她由岭南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所孕育和培植,又得到中外饮食文化养分的滋润,随着岭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形成,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色香味俱全的岭南饮食文化,以精致、新鲜、清淡、营养、百搭、口感享誉世界,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诱惑,更是一种享受。 因为岭南文化以广东文化为主体,而岭南饮食文化又以广州饮食文化尤其突出,“食在广州”毫无疑问地诠释了广州饮食在中国饮食界的最高地位。

关键词:岭南、饮食、文化、广州、美食

一、 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

岭南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绚丽之花。它是岭南人,包括外地移民、侨居者在岭南有关饮食实践活动中展开的各种社会生活的总和,它涵盖了与岭南饮食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是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和外延影响的一种文化体系。

岭南饮食文化涵括岭南本土的饮食、海外华侨以及西方国家的饮食,博采众长,形成当今独具特色的岭南饮食。从战国至今,岭南饮食文化发展了两千多年,赖于优越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临海。优越的气候使得岭南饮食的取材丰富并且新鲜,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岭南饮食的包容性及易于传播。

俗语有曰:“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长寿在柳州。”可见广州饮食在古时已经享誉全中国。到了明清尤其是晚清的时候,广州饮食更是引领中国饮食的潮流。因为在明清的时候,广州是中国唯一开放的城市,中国内地的所有贸易级中外文化的交流都通过广州流入或流出,由此广州形成了开放的风气,吸收国外好的文化,取长补短,饮食文化也自然在这种文化交流的洪流中不自觉地发生变化。

二、 岭南饮食文化代表之粤菜

(一)起源及发展

粤莱是较早形成的“鲁、川、苏、粤” 四人名菜之 , 稍后形成的“鲁、川、苏、粤、湘、闽、徽、浙 八大菜系之一, 而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把中国荣划分为三种名莱,其中之一就是粤菜,可见粤菜的影响非同一般。粤菜长期受海外文化的影响和滋润,看重传承,又不固于传统,在统一中显出灵活、清新和年轻,是我国饮食体系中最富于改革和创新的角色。它吸取西菜面点和外来饮食中的许多优点,重视积极借鉴,吸纳。消化外来饮食文化的先进方面,进而融会贯通于民族饮食文化之中。

(二)特点

粤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名食在内地域最广,用料广泛,先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广东菜的主要特点在烹调上以炒、烩、煎烤、局着称,讲究鲜、嫩、爽、滑、口味上以生,脆、鲜、淡为主。曾有xxx五滋xxx(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说。

粤菜用料十分广泛,不仅主料丰富,而且配料和调料亦十分丰富。为了显出主料的风味,粤菜选择配料和调料十分讲究,配料不会杂,调料是为调出主料的原味,两者均以清新为本。讲求色、香、味,型,且以味鲜为主体。

粤菜选料广博奇异,品种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燎乱。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上席。鹧鸪、禾花雀、豹狸、果子狸、海狗鱼等飞禽野味自不必说;猫、狗、蛇、鼠、猴、龟,甚至不识者误认为”蚂蝗”的禾虫,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经厨师之手,顿时就变成异品奇珍、美味佳肴,每令食者击节赞赏,叹为“异品奇珍”。

粤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1965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介绍的就有5457种之多。

粤菜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三)粤菜的代表菜

1、传统粤菜

传统粤菜是相对于新派粤菜而言,指取材于岭南地区地传统食材,采用传统的做法烹制而成的。

粤菜的传统代表菜有:广州文昌鸡、梅菜扣肉、酿豆腐、白灼基围虾、花生焖猪手、耗油鸡翅、菠萝咕噜肉、鲫鱼豆腐汤、豉汁茄子煲、盐焗排骨、佛跳墙,椒丝炒田螺、蚝皇凤爪,炸子鸡、白切贵妃鸡等等。

2、新派粤菜

所谓“新派粤菜”,主要是指香港厨师在继承传统粤菜的基础上,以鲜、爽、嫩、滑为特色,撷取东西南北烹饪技艺之众长(但因香港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做法上颇多吸收了各地西餐的做法,采用西餐调味尤其明显),以及丰富多彩的物料和调料而创制出来的粤式菜肴。它糅合了南北风味,中西风格,并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大量使用新兴食品原料,如美国的牛仔肉、龙蛇、西兰花、西生菜、澳洲的鲍鱼,东南亚的时鲜瓜果等;其次是吸收中外多样调味汁,什么OK酱、怪味酱、黑椒汁、南洋汁、鱼香汁等;三是挖掘粗杂原料,制作精美食品,如普通的苋菜、香花菜、番薯叶等蔬菜,鸡鹅鸭脚、牛肚、猪血等下脚杂料,在大厨的精心烹饪下都可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意想不到的美味佳肴。正是如此,“新派粤菜”打破了传统粤菜贵族化的“黄金圈”,菜肴的价格从低到高,向全民化发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顾客需求。一家三口花一二百元可以尝鲜,大厨也可以为你开出万元以上的菜单!此外,“新派粤菜”在用料搭配、烹制方法甚至在器皿上台等方面均不拘一格,富于新意。 在广州气候“新派粤菜”之所以称为“新”,是相对于传统粤菜而言的。但“新”并不是摒弃“旧”,相反,新派是在把传统粤菜精华掌握纯熟后,添加一些新的元素,创造出新的组合,形成新的变化。现在最常见的便是吸收世界各地的食物材料与烹饪方式,使粤菜的内容更丰富、更新颖。

新派粤菜的代表:雪莲菌鲜鲍炖上善金本羊胎盘、红腰豆小麦煮野辽参、鱼籽三文鱼、烧汁薄荷肋眼王、南瓜焗元贝、鹅肝脆皮鸡、鲍汁绣球、山泉水浸天粤鸭。

今天的粤菜已经变得更加精彩了。因为她在“新派粤菜”与“传统粤菜”的双重衬托下,形式更加完美,风格更加突出。

三、岭南饮食文化代表之茶楼

茶楼文化是岭南饮食文化的分支之一,广州的茶楼文化,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780年。茶籽从广州运往印度,广州人的饮茶习惯大抵从此逐渐形成。早年的茶肆和外省的茶馆、茶坊、茶室、茶亭差不多,多是简陋的路头铺,广州人称之为二厘馆’,即茶价只收二厘钱。投钱可饮,点心也“抵食大件”,以解饥渴为目的。直到清代中叶,外国商人蜂拥而至,在现今十三行街一带聚居,那里成为当时广州的外贸中心。广州的第一闯现代化茶楼‘三元楼就是在十三行街诞的。这座三层的建筑在当时颇为豪华,陈设典雅富丽,从低矮的茶寮中脱颖而出,人们称之为高楼馆”以区别于过去的“二厘馆 。此后建起的还有现海珠南路的怡香楼和大新路的福如楼,稍后便是陶陶居、天然居、陆羽居、惠如楼等,因多有一个。居字。所以广州人又把茶楼叫做 茶居”。20世纪初崛起的 四大茶楼”,即文园、谟觞、南园、西园,其规模亦相当可观。随后,大三元”异军突起,设置了“升降机 (电梯),并大肆宣扬 有机可乘”,这一新鲜玩意吸引了不少顾客。大三元一时领导潮流数十春秋,当时的有钱人和华侨来广州,都以在大三元摆酒为荣,至今广州俗话中还留下“请你去大三元一席酒。”

时至今日,广州茶楼包括专业茶楼和宾馆茶楼,数以千计。饮茶有普通式的自斟自饮,也有潮汕式功夫茶,配有专人侍候,精美点心款式,品种少则五六十,多则上百种。饮茶已是广州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人休闲到茶楼饮早茶,“一盅两件”再加报纸一份,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享受。广州茶楼素有浓厚文化氛围,而成为名人雅士聚会之地,如在陶陶居,书画名家定期展出新作,其中有刘海粟、岑学恭、林墉、秦咢生、卢有光、陈景舒、黄子厚、李曲斋、黎雄才等名家作品。广州人的朋友约会,亲戚聚会,情人约会,家庭团聚,文人论稿,商务洽谈等经常都是在茶楼完成的。 现代广州茶楼不仅是商业服务场所和社交场所,还是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自娱场所,广州茶楼社会功能之多,远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广州茶楼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

每天早上,你都会看到许多的男女老少在街边摊或者是茶餐厅喝着早茶、吃着早点、看着早报。在今天广州这个生活节奏快的大都市,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不用奇怪,这很正常呢!惬意舒适地生活着就是广州人的生活目标。

四、 结语

粤菜和茶楼只是岭南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岭南饮食文化是要懂得岭南人豁达自由生活态度的。岭南饮食文化是多变的、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但其精髓——自由、创新又是永恒不变的。

五、 参考文献

广东美食设计论文范文 第五篇

摘 要: 本文回顾了我国饮食文化研究近30年的发展情况,进而从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等几方面归纳总结了人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状况,指出了人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拓展了人类学对饮食文化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做了美好的展望。

关键词:饮食文化 人类学 研究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的各类书籍中都不乏有关饮食的叙述,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饮食文化的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到烹饪的原料、技巧;食物的菜名、菜系、器皿;饮食文化的历史、功能、宗教礼仪、应用与创新以及各区域的饮食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等。为了更加深入的用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饮食文化作研究,有必要对与人类学视角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一、我国的饮食文化研究

(一)饮食文化的界定

目前,对饮食文化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般说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饮食文化专注于饮食的精神方面,如毛丽蓉认为,所谓餐饮文化指的就是通过食物、烹饪以及餐具、就餐的形式等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习惯方式和被人们普遍接受、沿袭相传的各种习俗。广义的饮食文化则同时关注饮食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正如在《中华膳海》中饮食文化表述为: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本文所说的是广义的饮食文化。

(二)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开始于“烹饪研究”,这种“研究”是以 20世纪70年代中叶以后菜谱的编写为前奏。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这种研究很快进入了总结传统烹调技术经验和“弘扬国粹”阶段。这种烹饪热和烹饪研究滞缓了中国传统烹饪的改造更新步伐,使饮食文化研究失去正确的方向。

深入地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是近20年的事情。中国饮食文化特别是饮食史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著名学者徐吉军和姚伟钧合著的 《二十世纪中国饮食史研究概述》一文中列举了20 世纪研究中国饮食史的论文和专著的数量达189 篇(本)。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丝毫不逊于其它分类学科。择要述之,概述性的饮食文化研究有珍诺玉撰:《古代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史》;专门研究茶酒类的专书有《中国茶文化》、《中华酒文化大观》等;分地域研究的有《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举署醉杯思吾蜀:巴蜀饮食文化纵谈》等;另外从饮食保健和饮食心理来研究的书籍也有很多,如《饮食心理学/中国饮食文化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等。

近三十年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内容虽丰富,但只停留在饮食文化的表层,没有深入挖掘饮食文化的结构、象征意义、族群边界等问题。然后,研究的领域不广,总体来看,偏向概括性叙述、史学等方面。如饮食文化概论就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地域的饮食文化,只是全面的介绍,没有深入的分析。最后,中国饮食文化没有学科定位,没有形成一套研究饮食文化的理论方法,这就导致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都参与进来,一方面他们的研究成果即使很有意义,也只能在他所属的那个学界引起轰动效应;另一方面,没有一个可以把各个学界研究饮食文化的重要人物笼络起来进行交流的组织机构。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

(一)各个地区的人类学者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

虽然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专门对饮食文化做人类学研究的学者也不多,但很多人类学学者在在其专著或者所做的项目中,对饮食文化都有涉及。在中国,香港和台湾的人类学学者对饮食文化的关注比大陆学者多。

1.香港

阵地在香港中文大学,主要关注的是全球化影响下的地方饮食,主要的代表学者有吴燕和、谭少薇、张展鸿等。吴燕和教授早在这个世纪初就对饮食人类学的两大理论流派进行了梳理。他还对亚洲和全球中华食品的变迁和社会文化关系开展了研究,注意到饮食文化和国家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谭少薇教授则从身份认同角度来研究,认为港式饮茶具有香港人身份认同的社会作用,是香港人社会关系得以强化以及建构身份认同的文化介体。以饮茶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和消费行为是都市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展鸿教授对饮食人类学的历史做了细致的谱系梳理,他的研究以香港为田野点,关注全球化趋势下地方的传统食品生产,如通过对客家菜馆的变迁透视战后香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2.台湾

广东美食设计论文范文 第六篇

摘要:中法两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法国则深受人文主义的熏陶。本文通过探究中法两国间的饮食方式、饮食内容、及饮食观念的不同,从而寻找两国间的饮食文化差异,有助于两国在今后全球化进程中相互借鉴,博采众长,推动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饮食差异;中国文化;法国文化

中法饮食文化是中法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中国以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为主,传统的法国文化则以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为代表,两国不同的文化在人们生活方式上折射出来,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饮食习惯会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本民族的文化背景。

一、饮食方式

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法国人民就餐时,大家喜欢坐在一起,气氛愉快,和睦团结,就餐的每个人受到尊重,席间大家交流,但其中的饮食方式差异体现在:聚食制和分食制、饮酒方式。中国人在聚餐上向来都喜欢围成一团而坐。就餐时,大家都用自己的餐具取食,有时为了让客人不太拘谨,还会主动为别人夹菜,表达自己的一番热情。一桌人的感情在餐具与美食的碰撞中加深,亲切热闹,又显盛情敬意,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一直沿用,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以什么形式,最终都会以一群人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的方式结束。这便形成了一种团结,和睦,热闹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中间,在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一片欢声笑语中,成为人们感情交流的媒介。虽然从卫生方面有些许不足之处,但“民族大融合”的心态始终贯穿着中国的聚食制,成为中国饮食方式的一大特点,至今也难以更改。法国是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以精致豪华的高尚风味款待全球食客的味蕾。法国人将“吃”视为人生一大乐事。用餐过程中大家边吃边聊,酒只是起到助兴和调节气氛的作用,却频频举杯,但都浅到即止,保持餐桌上的愉快气氛,又不至于过分喧闹。与中国不同,法式聚餐采用分食制,人们用公用餐具取餐挑选喜欢的食物,用自己的餐具取食吃他挑选的食物,重视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流。它的兴起与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平等、自由、尊重他人等理念有因果关系,目的是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参与者,并为他们的情感交流提供一个平台,这也体现了法国人强调个性的独立性与自主权。

在饮酒礼仪方面,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顺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酒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法国人引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饮酒目的方面,在中国酒被当做一种工具,酒在中国人眼中更多的是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所以在中国的酒文化中缺乏对于酒本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品评,更在意在畅饮豪饮之后带来的美妙作用。在法国,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就是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

二、饮食内容

中华民族受其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饮食内容丰富多样。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是最为显著的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河湖众多,灌溉条件良好,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中国传统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即吃米食,或面食,以蔬菜、水果、肉类为辅,被认为是具有植物性格的民族。当然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地理环境恶劣,蔬菜较少,人们是以牛羊肉为主,也充分体现中国饮食内容的多样性。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东西跨度和南北跨度大,各地区在饮食结构和习惯上也有所不同,形成了中国八大菜系,即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其中川菜是我国最有特色和最大的菜系。法兰西民族的饮食内容则相对比较单一。法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是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北连英吉利海峡,南涉地中海,西临大西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属地中海气候,中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因此法国内地各地区之间的风味总体并无多大区别。

秉承游牧民族和海洋文明的习俗,法国饮食以动物性食物、面包、奶酪为主,配以蔬菜沙拉。法式大餐尤其以冷食为特色,以生菜,洋葱,西兰花,番茄等新鲜蔬菜做成的蔬菜沙拉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他们更倾向于保存食物的原汁原味。过去的游牧民族以渔猎、养殖为主,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所以荤食较多,形成了与中国素食文化相对应的肉食文化。法国人有着冒险、开拓的精神,在中世纪时,曾多次与邻国发生冲突,战争不断,此时的法国人找到一种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热量的食物——牛羊肉,而后肉食变为便演变为餐桌上的主菜,成为西餐的标志。

三、饮食观念

不同的哲学思想与精神文化、思维模式使得中法两国产生了不同的饮食观念,进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饌肴文化特色。“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中国饮食追求“色、香、味”俱全,其中“味”是最重要的,人们对饮食美味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营养的追求,只要好吃又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中国美食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关键在于它的味,这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感性观念,为了追求美味,往往造成营养成分的残缺。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位调和,强调通过对食物的原料的烹饪调制,创造出新的综合美味,达到中国人认为的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和”,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双重需要。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中国烹制食物将不同的主料、配料通过圆底铁锅以及加热调味、翻炒等技术烹饪成菜,就是将不同的个性特征融合、转变成整体风格。“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中国人强调进食要与宇宙节律相协调。

春夏秋冬,朝夕晦明都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以此达到阴阳协调。从天人合一与整体功能出发,达到中国人认为的饮食最佳境界“和”,“中和为美”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最高哲学思想,这不仅是中国饮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在烹饪中,各种调料体现的“和”,绝对不同于“杂”,而是集多味与一品,是要求在调和多味中,使之产生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即源于诸味,而又高于诸味。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淹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法国人注重饮食观念,看重营养搭配。他们对饮食的理解来源于营养学,而非味觉;他们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充饥生存,所以会吃大块肉,吃整只鸡等“硬菜”,生吃新鲜蔬菜,如番茄、胡萝卜、西兰花、洋葱等,不太看重食物的色、香、味等,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相联系,反映出法国人饮食观念中的实用主义和理性的饮食观念。法餐讲究天人分离是指人作为主体与人以外的客体“天”是各自独立甚至对立的,强调把客体世界与人分离开来加以研究,把客体世界当作对象化的食物去看待。法国将主菜、配菜和酱汁置于平底锅分别烹制、加热后淋味、组装成菜,就是将不同原料的个体特性保留下来,突显其个体形象与风格,是西方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天人分离”与“形式结构”在饮食烹饪上的具体体现。在法国人看来,个性和个体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饮食上以独为美。

同样,法国人将“个性突出”贯穿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主菜的少司和配菜的少司难以完全渗透到主菜、配菜当中,虽然同在盘中,但又相对独立,各是各的味。由于中法两国哲学思想及其文化精神、思维模式所产生的饮食观念不同,使得中国和西方烹饪在饌肴的组成、烹制、调味及造型美化上都大不相同,造就了各自独特的饌肴文化。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在历史中相互影响。中法饮食沿着各自不同的文化道路发展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饮食文化也在传承和创新中丰富和发展。如今,吃的“精髓”不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改变,追求美味和养生已成为两国的共识,在今后的跨文化交流中,两国的饮食文化要在和谐的环境中交流、借鉴各自的积极成分,不断完善自身不足,不断地交流融合,吸收借鉴为两国多方面合作提供平台,共同促进自身及两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华饮食文化--“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之文化常识系列[M].中华书局,2012.

[2]王旭.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3]邓天杰,陈煦娟.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

[4]晓海.法国的饮食文化撷趣[J].技术监督纵横,1999.

[5]郭隅楠.浅谈法国饮食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2.

广东美食设计论文范文 第七篇

摘要: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是世界化光辉灿烂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同样具有苗族文化的特征。本文对苗族服饰中的纹饰图案、色彩、银饰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将之应用于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使苗族服饰文化与现代餐饮空间设计融为一体,营造出民族风格浓郁的餐饮空间氛围,带给顾客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同时也起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苗族服饰;餐饮空间设计;创新;继承

1苗族服饰概述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不断迁徙、有着灿烂文化的民族,其总人口达942多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主要分布地有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份。苗族服饰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的征构成了传承上的源远流长,内容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璀璨夺目。

2苗族服饰特征分析

纹饰图案

在传统的苗族服饰中,纹饰图案造型主要有龙纹、鱼纹、鸟纹、蝴蝶纹、角纹、几何纹和花草纹等。鱼纹是苗族纹饰中常出现的纹饰,常与龙纹合在一起使用,在苗族人的民间宗教观念中,鱼是多产多子的象征,是生命力的象征;鸟纹是苗族纹饰中使用区域最广泛,造型丰富;蝴蝶纹在苗族中是指人类始祖之一的蝴蝶妈妈;几何纹饰是苗族使用最广、数量最大的纹饰,比如“+”形纹、“#”形纹、“卍”形纹等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结构;后角纹是苗族纹饰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纹饰,苗族角纹造型以水牛角为主,因此,我们可以说,苗族角纹饰源于对牛的崇拜,具有宗教、祭祀和祈求财富的象征意义。

色彩搭配

传统的苗族服饰拥有着独特的魅力,除了它丰富的款式和精湛的工艺外,就是色彩的大胆运用。从大量的苗装整体色彩分析,苗族服装的色彩主要偏重蓝、青、黑、紫等深色,从苗族配色中,大部分是以黑红、黑红白、黑白、青黄、黑蓝、红黄等对比色,过渡色是苗族妇女常运用的规律。苗族装饰服装的色块往往几种颜色交叉运用,但总能让人在视觉上感觉到有主次色的搭配。

3苗族服饰在餐饮空间的应用

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苗族服饰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对其现代设计应用提出过诸多真知灼见,本文主要探讨苗族服饰在现代餐饮空间中的设计应用。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赋予了现代餐饮空间更多的职责,其功能已不再简单的只是一个吃饭场所,而是应该拥有自身的的独特风格,能给人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民族化是现代餐饮空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让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是民族餐饮空间设计的宗旨所在。苗族服饰文化因为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中很多元素都能被挖掘出来应用于现代设计,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探讨苗族服饰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纹饰图案在功能空间上的应用

餐饮空间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公共空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人们在满足温饱后的更高的精神追求。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达到传播文化的特性,也是餐饮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经典的民族图案是在深厚的文化背景基础上,经过长年累月积淀下来的,它永远是各种视觉艺术门类潜在发展之动力”。苗族服饰中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纹饰图案是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上佳的素材库。将苗族纹饰图案中出现频率最多的龙纹、蝴蝶纹、鸟纹、角纹等应用到大厅墙面和吊顶,营造朴实而典雅的装饰效果。蝴蝶纹、鸟纹、角纹可以应用在实墙和虚墙上,同时,按照苗族独特的餐饮习惯进行空间布局,以传统的方式详述着独特的空间。结合现代风格设计形式,合理的运用纹饰图案直接或再创新后运用于现代餐饮空间设计,创新而又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民族风格。既体现出空间意境的情趣,又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色彩在陈设搭配中的应用

民族风格的餐厅设计中最迷人,也是最具有特色的是陈设设计。色彩搭配是对餐饮空间的再设计。苗族纹样是高纯度的色彩,其基调一般是蓝、红、黑三种颜色,配以浅黄、白、紫、橙等色彩。在家具和餐具搭配中,讲究色彩的组合关系,注重色系上的对比与互补。如红与绿搭配,两种亮丽的色彩搭配,既艳丽又形成强烈对比,热烈、奔放之情油然而生,在蓝色的底料上用五彩缤纷的丝线绣上淡雅不一的纹样,使得底色与多彩的丝线,不同的纹样色彩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服饰的色彩个性或浓郁艳丽,或朴素淡雅,展示色彩的和谐美。苗族人民高超的配色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学习,结合现代时尚的色彩对比、色彩之间的调和关系,使整个餐饮空间形成美观且具有工艺考究的格调,调节人们进餐的心情,增进食欲。

在当下,艺术设计作品越来越追求民族风格化,苗族服饰不但特点鲜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者们的青睐,苗族服饰中诸多设计元素被人们不断挖掘出来,应用于各种设计场合,有的用于平面设计、有的用于服装设计、有的用于包装设计、有的用于家装设计。本文通过对苗族服饰特征进行分析后,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如图案、色彩、银饰等最能体现苗族民族特色的元素应用于现代餐饮空间设计,把餐饮空间设计和苗族服饰文化融合成一体,最终达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申卉芪.论苗族传统服饰图案的现代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5.

[3]王荣华.简析贵州苗族传统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品牌,2014(6).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