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叶圣陶杯决赛范文5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1-08 12:53:13257

十七届叶圣陶杯决赛范文 第一篇

我们学校xx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终于来到了,这一天同学们都兴高采烈,都在期待着比赛的开始。

开幕式结束了,第一项比赛是跳绳比赛。同学们个个都精神抖搂,都为自己的班级争得了荣誉。

轮到我比赛跳绳了,老师把我的.绳子从头上拉了下来,让我试一下。跳了一会,我就累得不行,脚像灌了铅一样,又酸又痛。可是,我一直都咬紧牙关,坚持着,跳了一会儿,我就已经不痛了。

我又跑到另一个教室去,看见同学们都在练习跳长绳,我的心情也非常紧张。我一下跳了200下。这时,同学们都在喊加油,鼓励我的声音越来越大,终于,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我跳了200下。

这真是一个难忘的运动会。

十七届叶圣陶杯决赛范文 第二篇

在一次体育课上,我们在场上玩了一个游戏——叶圣陶杯。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人只能拿一个杯子,一次只能拿三个杯子,每个杯子的杯子要在杯子下面,要保持一分钟不能倒满水。

这可难倒了同学们,他们都不会拿杯子。我们有的同学说不会,有的说不会,还有的说不会。最后老师选了两个人,分别是一位女同学。老师先让我们看着自己的杯子,然后让他们把杯子拿下来,我们都看见杯子里的水一下子全部倒了出来。我们的眼睛都不敢看着那位女同学。过了一会老师叫我们上讲台,我们就站了上去,把杯子递给了老师,老师把杯子拿到了我们手上,我就拿给了老师,老师说我们的杯子不错,就是没有水杯子。老师又拿给了我们,我们就上去了。

老师说:“你们都很有才。”我们说:“对,是对的。”

老师又说:“我们的杯子里的水不多。”同学们说:“不对。”

老师又让我们看了自己的杯子:里面的水都没有倒。又叫我们把杯子倒进了桶里,我们说:“不对,是我们把杯子倒了。”老师说:“好。”

这真是一堂难忘的课。

十七届叶圣陶杯决赛范文 第三篇

王钰卓(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高二)

行为诗,诗为行,大抵,为寻魂耳……——题记

寻寻觅觅,行者赴途逐远方;寻寻觅觅,诗者执笔寻情殇;寻寻觅觅,远行如诗觅己心。踏上一段旅途,寻找山水诗意,人文诗意,生活诗意,如雕琢一首诗歌般,拥有一次与自己的邂逅!

起——

人人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于是,我踏上了一条通往远方的路,去寻找诗意,寻找自己……

途经塞北,迎着肆意的大漠之风,耳畔传来阵阵驼铃声。我于风浪中起舞,于沙海中驰骋,感叹着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伟壮观!行至燕山,想来那幽州的思妇,必在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冷清悲凉中,早已憔悴不堪、容颜渐萎了吧?转至江南,正起大雾,方欲乘舟渡江,张籍的“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溪畔问渔船”浮上心头,倒令我想作个逍遥人,想“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了。由北至南,祖国的大好河山,一一赏过,其中蕴含的佳句名诗,一一品过,更觉天地之大,自然之美。

承——

远行的途中,山水虽有情,但更少不了的,却是那些人,那些事。正值中午,我途经江南水田,望着旁边坐落的一个小村庄。只见家家户户都燃起了柴火,升起了炊烟。此地此景,让我想起了王维的“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他们的生活是如此平淡,如此朴实.粗疏间,也许你觉得这烟火气不及诗的纤毫美感;细想想,他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首诗?这首诗,就如白居易的“绿蚁新培酒,红泥小火炉”那般自在闲适,在平淡,朴实中流淌着诗的真、净、纯。无需刻意渲染,只用白描便可勾勒。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五味杂陈的。远行中,我看到了,有些人默默无闻,坚守平凡至真,吟出一首平淡质朴之诗;有些人轰轰烈烈,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诵出一首壮志激昂之歌;有些人淡泊宁静,明理知事,道出一份隽永深邃之理……只要保守一颗真、净、纯的心去生活,生活的每一帧都是一首诗。

转——

兜兜转转,该面对的总要面对,我又回到了那个喧嚣的城市。站在十字路口的拐角处,面对着川流不息的车辆,行人,往日的压抑感再一次袭来,我真的逃脱不掉它了吗?

不,不!也许,高楼大厦禁锢了我的视野,但它不能禁锢我对自由的追求;也许,成绩名誉禁锢了我的思想,但它不能禁锢我对理想的希冀;也许,纷扰红尘禁锢了我的身体,但它不能禁锢我对诗意的渴望。回忆起远行途中的山水、人文,是它们,让我悟透,生活的诗意,要靠自己去创造,去发现。

合——

有开始就一定会有结束,远行也会有到达终点的那一刻。但那一刻,我会带着新的心境去生活,带着诗意去做好新的自己。大抵,这便是远行的意义所在吧。

山水,人文,一路历观,如同一首首诗在眼前呈现;而远行,又何尝不是一首诗呢?这首诗,在苦恼压抑中起,在舒缓平静中承,在审视质疑中转,在释然开脱中合。起承转合,一路走来不可或缺。有了它们,远行才真正成为一首完整的诗。

这首诗,韵律优美,让我在小桥、流水、人家中收获一份心底的安宁与享受;这首诗,情感真挚,让我在那些人、那些事中体悟生活最质朴的纯真;这首诗,意味悠长,让我在审视自我中找寻到人生的意义与方向。这首诗,让我寻到了魂,邂逅了真我。

远方遥兮,流眉顾盼诉眇眇;

行无悔兮,踏马寻花品春韶;

如所愿兮,平淡质朴撑渔篙;

诗意生兮,至纯至臻人生骄。

(指导老师:张志宏)

【点评】

丽藻饰而缤纷兮,意深邃而通幽,这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文采斐然,全无藻饰太盛之矫,竟具意旨深邃之幽。可谓用笔峻洁,迥异浮靡。茹巧思以多变兮,陈余情之委婉,此乃这篇文章最可学之处。“起”“承”“转”“合”之间,巧融景情;“倦”“寻”“悟”“得”之后,尽在诗意中。远行如诗,其文亦如诗。不妨学其字字珠玑,不妨学其丝丝入扣。本文荣获现场决赛特等奖。

十七届叶圣陶杯决赛范文 第四篇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徐璟奕

东眺是三江的浩浩荡荡

西顾是雪域高原的守望

南下的寒潮挟着巍巍沧桑

北上的季风吹来滔滔浪潮

蜿蜒的海岸线像一只弓

如万箭齐发迸射风起云涌

那东经北纬的坐标点密密集聚

是国之领土凛然发声

恰如诗的辽阔天地

恰如诗的铿锵东方

仰韶的陶彩拔开黄沙大漠

青铜的方鼎承载岁月悠悠

望长安未央听天籁清风

临帝京紫禁睹九五威严

炮火声声轰开沉睡的户牖

马蹄哒哒踏遍四海八荒

五四火炬烈烈燃烧

中原大地焕发新貌

七十春秋拳拳热忱

铺下炎黄万代的复兴之路

那跨越世纪的时间轴徐徐展开

是国之历史庄严起誓

恰如诗的词句华美

恰如诗的意象纷呈

秉承儒释道的蕴藉内敛

保有五千年的坚实步履

竹简上用小篆刻下的

是礼与法的兼容并蓄

宣纸泼墨留下千古风雅

歌赋与序引凝于笔尖

野菊开遍了逸士的山下

劲竹生长于君子的胸中

兰亭的流水淌入洞庭的湖泽

燕山的皓月照向廿四板桥

那平平仄仄的音韵缕缕不绝

是国之文明毅然盛放

恰如诗的意境隽永

恰如诗的内蕴绵长

她可低回婉约

坚守含而不露的秉性

她亦可高亢豪放

让环宇听到东方的雄浑

啊,祖国如诗

抒写的是炎黄儿女的血脉

吟唱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节

啊,祖国如诗

与天地兮长久

与日月兮同辉

(指导老师:李希霞)

【点评】

十七届叶圣陶杯决赛范文 第五篇

王紫凝(浙江省绍兴鲁迅中学高二)

我的父亲是河南人。大学毕业后,他来到绍兴创业,并在有所成就之后,把仍在河南的家人接到了绍兴。爷爷离开河南的时候,我尚未出生,不知道他老人家在离开那片抚养了他将近六十年的黄土地时会有怎样的不舍、依赖及怀念。他没有卖掉老家的房子、家具,甚至没有砍掉院子里的两棵枣树。他固执地相信着自己一定会回来,就像老枣树的叶子一定会亲吻树根。他教会我的第一个成语,不是厚德载物、鞠躬尽瘁,而是落叶归根。

他是如此地依恋故土,以至于在绍兴住了近二十年后,仍然听不懂绍兴话。他听不惯越剧,那种咿咿呀呀的腔调总是使他昏昏欲睡,远远不如豫剧和河南梆子来得振奋人心。他吃不惯软糯的白米饭,即使牙都掉了不少,也像个孩子一样,任性地要求奶奶给他做馒头,啃榨菜。他总是抱怨城里人的冷漠,甚至连对门的人都无法交谈,不像农忙过后,左邻右舍,远房亲戚聚在一起,喝酒谈天,还会邀上路上的陌生人,喝个一醉方休。他甚至对石板路都有意见,脚上的每一寸肌肤始终怀念布鞋踩在黄土地上时那种踏实、安心的感觉,仿佛一脚踏下去,能够将自己植入黄土地中。二十年后,他的口音依旧满是中原的粗犷豪放,一开口,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些黄沙,那些高粱酒,那些麦子仿佛在河南话里扎了根,野蛮地生长,无情地夺去了江南柳絮纷飞的空间,方圆百里都是他心心念念的河南。

父亲看到女儿长到十五岁,还不曾回河南寻过她的根,一时兴起,打算过年时回一趟老家。我深深记得爷爷那时的表情,欢乐、惊喜,像是一条河流流过他脸上的每一条沟壑,洗去二十年来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无法归乡的惆怅。他伴着儿女们已经有些变质了的河南话,喝了半瓶白酒。在那陌生的酒香里,他说他闻到了熟悉的味道——那一定是高粱酒的芬芳。

我们就这样踏上了回家的路,寻找我们的故乡。坐在舒适的车里,吹着热空调,玩着手机。路上,我亲眼看到了电视里那些看上去并不真实的摩托大队。他们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令人心碎。两个人一前一后,通常是丈夫坐在前面,盯着路面,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妻子坐在后面,背着大包小包,也许还要照看中间坐着的年幼的孩子。剥开他们眼神中对回乡的期待和激动,我看到了异乡的风霜沉积在他们眼底。也许压弯他们脊梁的,不是繁重的工作,也不是贫穷,而是对家的思念。此时此刻的我和爷爷,不再是他们眼中所谓生活优渥的城里人。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数千万回乡人之一。我们殊途同归。

经过八个小时的车程,爷爷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大任庄。还没等车停稳,爷爷就踉跄着下了车。心气一向十分平和的他,居然失态到连烟都拿不住了。他小心翼翼地在黄土路上走着,目光仔细地在地上搜寻着当年离开时的脚印。每走一步,都像是用新的脚印覆盖那些痕迹,掩盖他曾经离开过的事实。

黄土路的两旁,是一望无尽的田野。因为是冬季,小麦尚未长高,只是一片墨绿匍匐在地上反而显得有些荒凉。田里有不少坟墓,爷爷告诉过我,自己家的人葬在自己家的地里,是这边的风俗。他踮着脚尖在小麦之间走过,走向一块块墓碑,招呼我父亲过去看,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声音比空旷的田野还要荒凉。顺子也走了,闯子也不在了,生子哥,秀兰姐,还有放羊的伟子……

黄土路的尽头便是村口。来迎接爷爷的都是老人了,也只有老人还记得他,记得他们离开了近二十年的兄弟。他们站在柏油马路旁,寒暄着,告诉爷爷这几年村子改造得越来越好,柏油马路已经通到了家门口,谁家盖了两层的小洋楼,谁家养大棚鸡赚了十几万,谁家的儿子有出息,在县城里买了房子找了工作,再也用不着种地了……爷爷听着,时不时地插几句。一群人喜气洋洋地包围着他,他浑身却散发着落寞的气息。

爷爷在他们的簇拥下,终于回到了他阔别二十年的家。当爷爷颤抖着摸出红布包里包了二十年的钥匙,老旧的锁已经拒绝他进家门。锁眼已经锈住了,最后亲戚们不得不把锁砸开。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爷爷才知道门锁是如何费尽心思地保护这个家,也是在保护他。院子里的两棵枣树,似乎已经干枯。爷爷的家,那个曾经为他遮风避雨的家,如今已是老鼠的安乐窝。房子颓败不堪,摇摇欲坠。

久别重逢,总是要聚一聚的。可是长久在外,家里的小辈早已成人,忙着追赶潮流。说好的年夜饭,最后只有祖辈喝得酩酊大醉,小辈玩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只是象征性地跟爷爷打了个招呼之后,继续低头。难得有个年轻人过来倒酒。爷爷用食指弹了弹酒碗,操着一口纯正的河南话,醉意朦胧地问他,有没有自家酿的高粱酒。那个年轻人愣愣地看着爷爷,似乎没听懂他在说什么。旁边的叔叔们笑着给他翻译,然后告诉爷爷,现在喝的都是买来的白酒,没有哪家有这个闲心思酿高粱酒。

酒过三巡,爷爷借口烟瘾上来了,独自走到小院里抽着烟。他看着一片低着头的年轻人。借着明灭的火星,我可以清楚地看见隐没在浓重的夜色里他脸上的惆怅。他的眼神里再也看不到那种回乡的人应有的激动,只有如孩童迷失了回家的路时的惶然与无助。爷爷在故乡,失去了回家的路。此时此刻,他不是一个归乡的游子,而是一个路人。

大任庄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大任庄了,爷爷已经回不到他的故乡了。从前的无法归乡,如今变成了无处归乡。我又想起了那浩浩荡荡的摩托大队。他们回家了吗?那一条条蜿蜒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国道,真的能带领我们回乡吗?

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故乡的路有很多条,但哪条才是回家的路?

离开村子的那条路,正是爷爷二十年前离开河南时走过的那条黄土路,也是回来时的那条路。在即将出村子,踏上柏油马路的最后一步,爷爷蹲下来,抚摸着牛车轧过,在黄土上留下的唯一一条痕迹,哭了。

(指导老师:李莉)

【点评】

富有时代色彩,立意有深度是本文的精彩之处。文章写出了爷爷的“归乡”之痛。爷爷的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广泛的时代共性。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叙事生动,富有思辨意识。全文以爷爷回乡为明线,以爷爷对故乡的情感变化为暗线,爷爷的回乡情感从一开始的急切到回乡时的激动,到恍然无助,再到最后的无路可归,层层递进,令人感慨。明线与暗线相互交织,生动描摹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回乡之痛。本文荣获初赛一等奖。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