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坊导游词范文7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0-13 09:40:30140

下马坊导游词范文 第一篇

各位游客,灵谷寺景区是由寺庙、公墓、公园三部分组成。

灵谷寺原在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也就是现在明孝陵的所在地。公元514年宝志圆寂,梁武帝花20万铜钱买下独龙阜并葬高僧宝志于此。同时建立开善精舍,其后改为开善寺,明初称为“蒋山寺”。公元1381年朱元璋选孝陵墓址,相中蒋山寺这块风水宝地,遂降旨迁寺。

1381年动工,1382年完工,朱元璋敕封“灵谷禅寺”,山门亲书“第一禅林”。

灵谷寺自建成后,遭到了数次较大的毁坏,1928年11月改灵谷寺遗址为“阵亡将士公墓”,用以纪念北伐阵亡将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公墓改名为灵谷公园,栽植树木花草,维护旧观,继续开放。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的入口。面前的水池,就是寺庙前常见的放生池,但在灵谷寺又被称为万工池,这是因为朱元璋曾用上万名工匠一天掘成。万工池北面是正门,这是1928年建筑的仿古公墓大门,门采用彩绘和蓝色琉璃瓦,两边围墙为红色,墙脊也是蓝色琉璃瓦;瓦当饰有xxx党徽,门前有汉白玉座狮一对。

大门门额上原为xxx题“国民革命烈士之祠”匾,解放后改为江苏国画院院长钱松喦所书“灵谷胜境”,此门旧为灵谷寺的金刚殿遗址。

进入园门,步过青石甬道,我们眼前耸立着一座六柱五门的大牌坊,这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楼的形式修造的,此地原是灵谷寺天王殿遗址。

五间坊门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质xxx党徽,瓦当是绿琉璃党徽图案。中间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梅花中间写有“大仁大义”四字,背面是“救国救民”,都是xxx元老张静江书写。坊前石台上立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貔貅,这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七军所赠,象征阵亡将士的骁勇善战。

灵谷寺历史上数次毁于战火,唯独无梁殿得以保存。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个建筑便是无梁殿,它通体都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寸梁木,所以历经战火得以保存,因此叫无梁殿。

因原供奉西方三圣,居中的是无量寿佛,用其谐音,又叫无量殿。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是升天孔。主要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便于通风采光。

1928年造公墓时,请走佛像,代以石碑。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xxx《国歌》,右碑刻《国父遗嘱》。祭堂四周还嵌有110块青石碑,刻有按战役地点、军阶职务分类的阵亡将士姓名33224人,共十六万五千字。殿内还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蜡象,展出了以xxx为首的辛亥革命名人57位,组成22组场景,再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无梁殿后有一片半圆形的大草坪,这就是一号公墓。它原是灵谷寺五方殿遗址。西侧为二号公墓,东为三号公墓。公墓采用了西方坡式围墙,后面东西各立一个纪念碑。东为“淞沪xxx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西为“淞沪xxx第五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号公墓主要安葬北伐战争和上海淞沪xxx的阵亡将士,按编制军阶抽签实行“代表葬”,共有大小墓穴1624个。其中128名是淞沪xxx中牺牲的将士。原公墓现已改为花园。在草坪中间有棵巨大的桂花树,被称为“金陵桂花王”。公墓后是松风阁,这是1931年建造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革命纪念馆”,是一座仿古两层建筑。

阁后有一座石雕的仿古宝鼎,鼎身铸有“铭鼎垂勋”四字,意为烈士功绩流芳千古。

灵谷塔位于公墓中轴的最北点,叫阵亡将士纪念塔。此地原为灵谷寺南朝梁高僧宝志灵塔位置。

灵谷塔建于1933年,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阶,丹陛中间为“日照山河”图。底层外壁刻有xxx手题“精忠报国”,前门横楣上书“灵谷塔”,后门是“有志竟成”,侧门分别是“成功”、“成仁”。塔内中立螺旋扶梯,盘旋而上,共252级。塔高61米,九层八面,外形是楼阁式塔样式。底层直径9米,向上逐层收束,顶层宽4米,整座塔造型挺拔,坚固雄伟。灵谷塔内外四壁上,嵌满大理石碑,二层至四层12块碑,是xxx元老、监察院长于右任所书的草书《xxx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北上告别辞》。五层至八层16块碑,是另一元老吴稚晖篆书《孙先生黄埔开学训词》。九层为眺望层,极目天下,有“高瞻远瞩”之意。

灵谷寺位于松风阁东侧,是在原明朝灵谷寺龙王殿旧址上重建的,因灵谷寺是供奉宝志遗骸的寺庙,所以门前照壁上书有“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和“南无xxx”。“普济圣师”是元文宗皇帝赐给宝志大师的封号,表明寺庙与宝志的渊源关系。寺庙山门的匾额“灵谷寺”是xxx元老于右任书写。山门内即为天王殿,供奉弥勒,韦驮和四大天王。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是无量寿佛。殿后为“大遍觉堂”,堂内供奉玄奘法师的半身像和一座十三层的木制密檐塔,内藏有唐三藏法师顶骨舍利。

在灵谷寺的东南有八功德水,此泉水有八种功能,人饮用可驱除百病,有益健康。

在八功德水东南,是邓演达烈士墓.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民国16年,xxx、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邓演达开始反蒋反汪。)1931年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被xxx秘密杀害。(xxx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7年11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将其遗骸迁葬于原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第二公墓处,并举行了安葬典礼。

谭延恺墓位于灵谷寺东北侧,他原为xxx主席,首任行政院院长,死后xxx为他举行了国葬。灵谷深松石碑原为谭延恺墓碑,“灵谷深松”四字,是1950年中山陵园管理处第一位处长高艺林遗墨。陵区许多石器都是圆明园遗物,墓园具有浓厚的江南山水园林风格。

灵谷寺西侧有宝公塔、志公殿,在志公殿的前面有蟠龙石和飞来剪,据考证均为明代的遗物。蟠龙石其实是一块巨大的碑帽,上刻两条巨龙盘绕,生动精美。另一件是建造寺庙时所用的起重的铁件,成叉状。

志公殿内有宝志大师的塑像,这位才是当年灵谷寺真正的主人。宝志是什么人呢?他生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元嘉年间,七岁出家为僧,后在宝华山结庐为寺,佛法精深,成为了言有所中的预言家,惩恶扬善,为世人所敬重,是人们传说中“济公”的原型。宝志圆寂后梁武帝以及他的女儿永定公主为大师修建的寺、塔几经辗转,终成眼前所见,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沧桑。

志公殿后的这座覆钵式小塔,就是南朝时期的宝公塔,历经转迁与破坏,现在仅为一象征物。塔前还有一块石碑,上有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像,李白题的赞词由颜真卿书写,人称三绝碑。清代乾隆皇帝又添御笔“净土指南”。

从志公殿向西就是民国时第三公墓旧址,当年戴笠飞机失事后就被xxx埋葬在了第三公墓,今天这里已成为一片草木茂盛的密林。

灵谷寺景区,目前还是南京灵谷桂花节主会场。

南京东郊山水形胜优美,历史古迹众多,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古老的灵谷寺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

下马坊导游词范文 第二篇

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 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多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近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华表上的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犼头朝里,表示望君出。由于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华表又称“望柱”。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明孝陵主体建筑:金水桥—文武坊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宝顶】

走完3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米,高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高米,宽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20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家祖。这块碑高米,宽米,碑下有座。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从正门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铺成一条宽米的御道。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xxx着的是朱元津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它前高米,后高民13米,东西长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南面开拱门3个,东、西、北三面各开拱门一个,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明楼原来是有顶的,现仅存四壁。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问。宝城是一座近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米到400米,四周围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墙顶厚度米。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据说,这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造。根据专家考证,据陵墓地面建筑的规模估计,这座地下宫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定陵”。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一大奇观。

各位游客,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足你们。现在清随我一起上车,去游览下一个景点。

下马坊导游词范文 第三篇

全市共有著名的风景名胜点50多处,文物古迹近200处。可分为十大风景区,即钟山风景区、秦淮风光带、城西风景区、大江风貌区、栖霞山风景区、南郊风景区、汤山古文化旅游区、两湖风景区(含溧水无想寺旅游度假区)、两浦风景区(含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城中风景点。

钟山风景区是南京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是xxx公布的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南京东北郊,全区包括50多个可供观光游览的景点,以中山陵和玄武湖为中心,中有紫金山、玄武湖、明代城垣等,具有山、水、城、林、楼浑然一体的多层次景观,景色优美,气势磅礴。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xxx先生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第二峰的南麓。1925年3月12日xxx先生在北京逝世,根据他生前的愿望,于1929年6月1日安葬于此。除陵墓的主体建筑外,在其四周还有一些纪念性的建筑物,是由当时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为缅怀xxx而投资修建的。

音乐台在中山陵广场东南侧,建于1932年,台面为半圆形,高约3米,台后大壁高米,宽米,用以汇集音响。观众席为扇形,建筑布局为我国首见。

美龄宫位于明孝陵四方城以东200米处的小红山上,1933年竣工,原定为国民主席的寓所,后改作去中山陵谒陵的高级官员的休息室。1947年,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后,此处为xxx官邸,因蒋常与xxx来此休息和度假,被称作美龄宫。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东邻中山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孝陵布局宏伟,规制严谨,孝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且影响了明清两代。现存下马坊、碑亭、石兽、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方城和宝城等古迹,纵深公里。

灵谷寺位于钟山东南麓,原址在钟山西麓独龙阜上,始建于南朝梁代(515年),为埋葬名僧宝志大师遗骨法函所建,“灵谷寺”一名,是由朱元璋亲自拟定的,

下马坊导游词范文 第四篇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xxx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1925年3月12日,xxx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

整个墓区平面形如大钟,钟的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大钟的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为xxx先生的汉白玉坐像,此像为国外雕塑名家保罗兰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着xxx先生的革命业绩,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墙上刻有xxx亲笔书写的>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祭堂之后有一个铜门,横额上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亦是xxx先生的手笔。门内即为钟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径4米、深5米的圆形大理石圆穴。xxx的汉白玉灵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圆穴中,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xxx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设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下马坊导游词范文 第五篇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近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华表上的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犼头朝里,表示望君出。由于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华表又称“望柱”。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璋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璋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明孝陵主体建筑:金水桥—文武坊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宝顶】

走完3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米,高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高米,宽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家祖。这块碑高米,宽米,碑下有座。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从正门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铺成一条宽1.6米的御道。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xxx着的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它前高米,后高民13米,东西长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南面开拱门3个,东、西、北三面各开拱门一个,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明楼原来是有顶的,现仅存四壁。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问。宝城是一座近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米到400米,四周围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墙顶厚度米。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据说,这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造。根据专家考证,据陵墓地面建筑的规模估计,这座地下宫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定陵”。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一大奇观。

各位游客: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足你们。现在清随我一起上车,去游览下一个景点。

下马坊导游词范文 第六篇

各位游客

大家好!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南京中华旅行社对大家来南京旅游观光表示热烈欢迎。我姓王,是本团导游。能为大家做导游是我的荣幸,我和司机王师傅一定为大家服务,尽力满足大家的要求,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和困难,使大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让古老而又美丽的南京给大家留下一个难忘的印象。在此我祝大家旅途愉快!

现在我将南京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南京简称宁,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处于长江下游黄金地带,地跨长江两岸。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南京市面积约6597平方公里,人口近800多万,下辖11个区2个郊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气候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旅游胜地。

南京历史悠久,是我国著明的四大古都之一。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誉。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建“越城”开始,已24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正式建都于南京是从东吴孙权开始的,以后东晋、宋、齐、梁、陈都先后在此建都。因此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此后南唐、太平军天国、xxx也在此建都,所以南京又有“十朝都会”之说。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南京的经济在腾飞,南京旅游业在大力发展,南京已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支柱产业有:电子业、汽车业、石化业、钢铁业、电力业。

南京正在加大城市的基础建设,提高南京外商投资的硬环境。南京又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南京有旅游景点两百多处,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南京的城市特点是集:“人文、绿都”为一体。因此,南京将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下马坊导游词范文 第七篇

各位游客:

你们好!我是您此次南京之行的导游员,我叫小楠,欢迎各位到华东线的第一站南京参观游览。初来乍到,大家一定很想了解这座城市。下面请允许我向各位介绍一下。

南京,简称宁,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北接辽阔的江淮平原,是江苏省的省会。全市面积为6597平方公里,辖4县11区,人口545万。其中市区面积约881平方公里,人口270多万,为中国十大城市之一。

南京是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地形独特的城市。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东面和南面是以紫金山(又叫钟山)为主体的宁镇山脉为屏障,紫金山之西有富贵山、五台山及石头山(清凉山)等。西北面的长江奔流而过。城内外多低丘,河湖相连,可谓山环水绕,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

晚霞XIA玄武湖水、金陵春晚 南京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建城已有2400多年。最早的城池为越城,是越王勾践灭吴以后,于公元前472年所建的。约公元前356年,楚国灭越,越威王在石头山上筑城。传说楚威王看到南京地理形势险要,怕日后有人在此称王,就在狮子山北边的江边埋下黄金,以镇压王气,称为“金陵”,从此南京又有了“金陵”之称。三国时的东吴,两晋时的东晋,南北朝时的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建都,这就是“六朝古都”。后来,五代时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xxx也定都南京,这又使南京成了“十朝都会”。

南京曾有许多名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金陵、建业、建康、秣陵、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等,像金陵、建康至今仍被用作南京的代称。至于南京的得名源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定都南京,当时南京叫应天府。朱元璋曾打算把都城迁到开封,将开封命名为北京,应天府称为南京,后来国都虽未迁成,但“南京”一名就沿袭下来了。

游客们:南京的历史就介绍到这里,下面向大家讲讲南京的气候。由于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中,每当夏季来临,高空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气流不断下沉,气温逐渐上升。

骄阳似火,每天地面最高温度平均值可达50℃以上,发烫的大地成了这座城市的热源。加上南京独特的地势,它处于长江沿岸的河谷之中,海拔较低,起伏的.山峦,犹如天然屏障,挡住了空气的流动,阻止热量向外发散;来自海洋上的湿润东风和南风被东郊紫金山和东南一带山体遮挡,使南京始终处于炎热的高温控制下。所以南京的盛夏酷热难熬,素有“火炉”之称。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南京城,绿树成荫,尤其是东郊的中山陵景区,更是树木葱茏,平均每个人占有10棵以上的树木,成为中国著名的绿色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南京夏季炎热的气候起到了调节座作用。

南京的交通也十分便利。航空有禄口国际机场和大校场机场,每天有数百架次飞机在这两大机场起降,。铁路有京沪线和宁铜线在此接轨,特别是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直接沟通了长江南北的铁路、公路交通,从而使“天堑变通途”。此外,沪宁高速公路、绕城公路已成为南京的主要交通动脉。

由于南京地处华东地区水陆交通要冲,同时还是著名的内河港口城市,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就是从南京港启航,经过中国的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的。现在的南京港,经过不断地扩建改造,年吞吐量达3000多万吨,成为长江沿岸的第一大港。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