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主题文案范文精选9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0-07 10:10:59322

生命科学主题文案范文 第一篇

1我国的中医现代化已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2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

3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4结语

在上个世纪我们对中医学的研究还停留在用西医的方法和手段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单纯的西医理论来诠释中医显得有些片面,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中医的现代化发展研究并没有突破。而事实上,中西医只是在用不同的方面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他们互相影响,都是我们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让我国的中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必须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相结合。我们相信,我们的中医学只有按照这种思路发展,它才能走出国门,在世界医学史上大放异彩。

生命科学主题文案范文 第二篇

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具有除目镜与物镜之外的图片放大功能,可以随时采集和记录检测信号,观察活细胞的结构及特定分子、离子的生物学变化。其选择单色性较好的激光作为光源,从根本上消除了色差。物镜的焦平面上加了一个带孔挡板,阻挡了焦平面外的杂散光,进一步消除色差。样品被分解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无数个点,激光束逐个扫描成像,进而组成整体的平面或立体图像,计算机代替肉眼或照相机进行观察或摄像,数字化的图像在电脑中进一步处理,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该仪器还使用了光电倍增管,将微弱的信号放大,大大提高了灵敏度。由于以上优点,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应用到几乎所有有关细胞研究的领域。如原位鉴定细胞或组织内的生物大分子,观察细胞或亚细胞的形态结构;无损伤实时检测分析活细胞,并研究其形态和功能;在一个样品上同时进行多重标记,实时观察等。

2荧光探针

荧光探针在荧光成像技术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荧光探针需具备优良的光物理性质,以便于激发和检测,且不与生物基质同时被激发,还要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摩尔消光系数。荧光探针的溶解度要大,便于溶于缓冲液或细胞培养液中,且热、光性质比较稳定,有特异性标记位点。荧光探针需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进入细胞内。荧光探针大致分为两类,包括化学类和生物类。化学类包括有机染料、纳米材料(金纳米粒子、半导体量子点等)及金属配合物等。生物类包括藻胆蛋白、分子灯标及基因编码荧光蛋白等。荧光探针在化学、光学、生物学等领域应用广泛,但是,目前仍缺少有效的分子探针识别疾病分子水平上的独特位点,故从分子水平上进行病理研究比较困难。

3荧光成像技术的应用

蛋白质、金属离子的检测

生物体的生理状态可以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离不开各种酶的作用,而酶大多是由蛋白质构成的,故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在认识生命活动过程中至关重要。刘亭延等采用荧光成像技术构建了一种检测人血清蛋白质的新方法。该方法以碳量子点为标记染料,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出人血清蛋白,优化实验条件,最终得到清晰的电泳图。段相国等建立了一种HCVNS3/4A蛋白酶在小鼠体内瞬间表达的模型。金属离子在生物学中起重要作用,金属离子与荧光探针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细胞内金属离子的变化。Michael等选用Indo-1为模板,合成了一系列检测Ca2+的荧光探针,可用于确定活细胞中特定位置的Ca2+浓度。Sare等合成了Zn2+的荧光探针,并应用到细胞中Zn2+的检测识别中。人们还建立了Mg、Cu、Hg、Cd等离子的检测模型。荧光成像技术应用于蛋白质及细胞内金属离子检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荧光探针不能通过细胞膜、成像过程对细胞造成损害、检测方法不统一等,因此,建立统一、低损害的荧光成像检测技术仍是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肿瘤疾病的检测和诊断

目前,肿瘤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显微形态学观察,从而在细胞层面上了解肿瘤细胞的类型与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检测手段不断进步。荧光成像技术以其操作方便、标记靶点多、灵敏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肿瘤跟踪成像研究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高苒等建立了一种小鼠肿瘤模型,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活体荧光成像仪可直接从整体和细胞水平上观察肿瘤,了解宿主与肿瘤间的作用。至今为止,人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该技术应用于体内时需要考虑复杂的体内环境,动物组织会产生背景噪音,影响该技术的发展应用。

药物新剂型研究

为了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发展药物新剂型尤为重要。荧光探针的不断发展使荧光成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可用于对药物运输过程、细胞屏障跨越方式、药物释放过程等的观测研究,它的迅速发展也大大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研究的迅速发展。陈刚等研究了荧光探针经内耳给药后的转运通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追踪了整个运输过程。钟华等构建了一种装载抗癌药物阿霉素的新型纳米胶囊,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跟踪观察药物投递释放过程,为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平台。目前,类似的研究虽然较多,但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诸如荧光探针毒性、生物体内相容性等问题还没有解决,没有合理的规范,难以规模化生产。

4结论与展望

荧光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加深了人们在分子水平对生命科学的了解,生命科学的研究也进一步推进了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操作简单,应用广泛,荧光探针易于制备,荧光信号强,荧光成像技术可用于蛋白质、金属离子的检测,在肿瘤等疾病的检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还可以实时跟踪检测给药过程,为药物新剂型的研究提供新的平台。目前,荧光成像技术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为:细胞在可见光区有自发荧光,掩盖了标记分子信号;难以实现对分子的长期标记检测。荧光成像技术是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间的重要纽带,三者将相互促进,不断进步。

生命科学主题文案范文 第三篇

1、我国的中医现代化已是时展的趋势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医学占据了世界医学的领地,而博大精深的中医已经淡淡被人们遗忘。怎么才能让中医学再次走进世界人民的眼中,变成世界医学的潮流,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很多的医学和生物科学工作人员所面临和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最近几年来生物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学方面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此情况下一些以综合技术为特点的学科正在不知不觉的兴起。而这些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不但能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而且还能说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时代的潮流性,这些就能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2、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

3、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4、结语

在上个世纪我们对中医学的研究还停留在用西医的方法和手段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单纯的西医理论来诠释中医显得有些片面,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中医的现代化发展研究并没有突破。而事实上,中西医只是在用不同的方面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他们互相影响,都是我们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让我国的中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必须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相结合。我们相信,我们的中医学只有按照这种思路发展,它才能走出国门,在世界医学史上大放异彩。

生命科学主题文案范文 第四篇

一、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模式

教师的科研课题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如何让学生既完成有关实验教学内容,又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值得研究与探索。我校实验动物学教研室承担了生物技术专业、医学实验技术专业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多门课程中均有不同的动物实验内容。因此,我们减少了基础生物学、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理学、实验动物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课时,专门开设了动物实验技术课程,期望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动物实验原理、技术和方法,并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使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但仅凭有限的课时,无法全部掌握纷繁复杂的动物实验技术。因此,在学生掌握有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物实验技术课程掌握常规动物实验方法,学会观察和分析,然后结合教师的有关科研工作,将一个科研项目划分为几个小的开放性实验模块,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科研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科研内容,并以此组成几个科研兴趣小组,让参与的学生在这类实验中得到切实的锻炼,也为其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1.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模式的内容。以裸鼠皮下抑制肿瘤模型的建立及相关药物分子的活性评价课题为例,该模型的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验操作众多,能够较完全、系统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本科生能够接触不同层面的知识。根据实验内容的需要以及本科生课内学时有限性的特点,将该课题项目分解为不同的课题小组,例如:细胞培养课题小组;肿瘤移植动物模型小组;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评价组等,然后每个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及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实验内容并组建“课外科研兴趣小组”。确定实验内容后,学生自己查询文献并写出详细的实验方案,通过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方案。确定实验方案之后,在指导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开展实验,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例如细胞的生长状况、动物的精神状态等,测量细胞生长抑制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等主要的结论性数据指标,动物组织标本的获取和处理等。在所得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所得的实验数据,得出科学合理的实验结论,撰写了规范的实验报告。在撰写实验报告的基础上,有意识的传授学生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与规范。这一实验项目是老师的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不占用课内学时,不额外增加教学经费,既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动物实验技能,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体现出的育人优势。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是通过更加新颖、灵活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从单纯的理论验证和单元性的基本操作训练,提高到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验技能的有机结合上来。与验证性实验只是简单的照搬步骤的重复不同,综合性实验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变化的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首先,该实验模式迫使学生变被动的围绕实验内容的生搬硬套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传统的试验模式中,同学们大多不作预习,“习惯”于按既定的实验步骤做下来,得出教材上所给出的结论即完成任务,因此多数学生对现有的一些实验兴趣不高,对待实验课也是应付了事,积极性不高。动物实验过程中需要多位学生相互协作,实际上不少同学都是在旁边观看,不愿自己动手,更谈不上主动思考。本次所设立的开放性实验内容,教师只给出实验的主题———裸鼠皮下抑制肿瘤模型的建立及相关药物分子的活性评价,并将整个实验分为3个兴趣小组,在学生分组后,其他一切全都放手给他们去做。为了做好实验,展示自己的能力,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学们主动地带着问题去查资料、找文献,思考实验中的某些细节,并且能够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沟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实验模式的改变引导学生更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克服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片面化、孤立化的缺点。综合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在此次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同学们开始思考不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以及不同方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等。另外,通过本实验的实施,将以前教材上所学到的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的展现到学生面前,例如,对于细胞的形态、生长特点以及细胞的传代和冻存、实验动物的饲养、观察、抓取、给药方式直至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动物的解剖、组织标本处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肿瘤细胞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的实验动物移植瘤模型”等相关内容,同时复习了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有关课程的内容;还了解了药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燃起了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再者,源于科研项目的综合性实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生命科学实验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认真做好每一步实验过程,否则任何一步小的错误不仅影响了自己小组的实验内容,也会耽误其他小组的试验进度,甚至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同时,通过规范撰写实验报告,锻炼了缜密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写作能力,培养了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结论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从而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理论与实际,如何正确对待书本与实践。

二、展望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自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减少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对经验的盲从;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新知识。综合性实验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科研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符合21世纪整个生物医学教育变革的要求。

生命科学主题文案范文 第五篇

1追踪前沿方向,关注学科发展

2关注图书市场,把握选题方向

图书与市场挂钩,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和对竞争者出版图书的分析,发现好的走市场的图书,其内容有着共性:①学科发展最热的方向。对于目前较热的方向,如合成生物学、纳米、肿瘤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这些关键词一旦出现在书名上,其销量一般不会差。所以,在这些热点方向上,我们可以细分领域,组织系列选题。比如我社的纳米科学及技术丛书,从微纳流控芯片、纳米毒理学等方向着手,组织出版了与纳米相关的专著27种,并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重点支持。②图书市场为空白的学科领域。例如,元基因组,此为研究微生物的一种方法而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经调研,在2010年国内市场上没有该学科的相关著作,于是我们尝试在此领域有所突破,最终用影印的方式引进了《元基因组—方法和步骤》一书,占据了国内的市场。因此,通过市场挖掘选题信息,组织策划出版,总能领先。

3跟随外版图书,吸纳国外精粹

4挖掘已有资源,更新旧版图书

6创新出书形式,提高选题实现

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因其学科发展迅速,其选题内容往往很热很新,这种特殊性要求其成书相对较快,才能保持时效性,引领市场先机。为了提高选题的实现度,我们可以创新出书的形式。

(1)以专题形式成书。

生命科学主题文案范文 第六篇

1传统专业课程考试的弊端

考试内容是整个考试工作的核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直接的影响.专业课程考试侧重于教材内容,但因考试内容不能覆盖专业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导致考试内容涵盖面狭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及格率,教学重点完全放在与考试命题相关的内容上,因而试卷的命题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学生为顺利通过考试,只要根据教师上课的重点死记硬背,考前临时突击,就能轻松过关甚至得到高分,这种知识导向型的考试,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视野狭窄、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生命科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途径

2.1采用动态多元化考试模式

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考核形式应精心设计,尽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单元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将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理论知识考核、实验动手技能考核等方面包括在内.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程的关注,又可使学生掌握全部专业知识.

2.2改革专业课程考试内容

专业课程考试应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检测,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检测,又要对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检测.考试的内容、题型与答案要体现发散性、求异性、创新性的特点;考试的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

3教考分离考试模式及内容

学生考试的命题由本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共同组题形成试题库,随机抽题组卷,保证考试内容的真实、准确与客观.教考分离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公正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使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重点内容.以动物生物学为例.动物生物学采用“1+1”考试方式,考试“理论+实验”,其中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开卷”形式,实验考试采用“动手操作+理论分析”.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综合评价见表1.课堂表现,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迟到、早退、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以及上课认真程度;提问,根据学生听课状态随时提问,主要目地是让学生认真听课;平时作业,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质量给分;小测试,利用10~15分钟当堂进行测试,规定缺席2次不给平时测试分.理论闭卷与开卷各50分,前60分钟是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后60分钟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带书、笔记和有关工具书进人考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考试形式.开卷考试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平时必须认真看书,必须熟悉每一章节内容.开卷考试常用的题型主要有设计型、分析型、综合应用型等,开卷考试题型灵活、综合性和可挥发性强,一般来说在课本上无现成答案,注重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比较、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正面、积极的影响.期末实验考试采用抽签形式,每位学生抽一次签,每签上包括四部分:镜下观察装片、动物分类、解剖操作和实验理论.签不能重复.抽完签后准备5分钟进行考试,由两位教师主考.这种实验成绩的考核,充分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促进了实验室开放的效果.实验考核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进行的考核,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了学生作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核的结果客观、真实.总的来说,考试模式的改革,为培养创新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生命科学主题文案范文 第七篇

1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非生物专业学生对“你选修生命科学课程的目的”的问卷结果及分析表3是对问卷进行显著性检验后的结果,其对应的卡方值为31.265,p<0.001,差异极显著.说明组别与选项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表3可知,出于主动目的积极获取知识的需要而选择该课程的同学占到总人数的54%(“喜欢”占26.2%和“就业需要”占27.8%);为满足短暂利益(获得学分)而选择的占16.7%;另有近29.4%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学校的要求.其中有趣的现象是,工科学生有29.4%(“喜欢”占8.0%和“就业需要”占21.4%)的学生是出于喜欢或就业目的而主动选择该课程的,有10.4%的受访工科学生是被动接受该门课程的(“获得学分”占4.0%,“学校要求”占6.4%);文科学生有23%的人是出于学校的要求而被动接受,另有12.7%的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被动接受,出于“喜欢”或“就业需要”主动选择的学生只占24.7%,这一比例略低于工科学生.对此题进行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命科学的工科男女学生和文科男女学生对选修“生命科学”课程的行为动机.价值观是一个上位的心理特征,它解决的是人认识一件事情是否“有价值”的问题,但“有价值”的上位概念之下还有一个行为动机取向,同样有动机高低之分.从一定意义上讲,良好的学习目的性(动机)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行为)与教学效果呈正向关.从学生对选修“生命科学”课程的行为动机取向看,有近五成学生是被动和消极的.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许多学生对选修“生命科学”课程价值的认识不高,因此不能端正学习行为动机.二是可能与我国学生长期以来被动接受教育所形成的“缺乏自主意识”的个性特质有关,因此,造成29.8%的学生学习目的是听从于“学校要求”,16.7%的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学分”.华东师范大学对学生进行访谈后的研究也证实了学生中存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程是为了“混学分”的严重的现象.[3]近几十年来,尽管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但应试教育主宰教育的情况并没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不知如何学习,如何选择,如何思考的问题依然是学生学习行为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非生物专业学生对“你对生命科学课程学分与学时安排的要求”的问卷结果及分析表4是对问卷进行显著性检验后的结果,其对应的卡方值为24.256,p为0.004,差异极显著.说明组别与选项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表4可知,无论工科还是文科,亦不分男女生,均倾向于素质通识课的学时数以16-24学时为宜.对此题进行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命科学的工科男女学生和文科男女学生对选修“生命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从表4呈现的问卷结果看,47.6%的学生要求“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为16;39.7%的学生要求“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为24;7.9%的学生要求“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为32;4.8%的学生要求“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为48.换句话说,随着“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的增加,学生对“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的诉求呈递减趋势.这一结果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非生物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性.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问卷调查的结果是,1.44%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24学时;11.78%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32学时;4.31%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40学时;71.26%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48学时;11.21%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64学时.[2]合肥学院非生物专业学生与兰州大学非生物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知产生如此之大的偏差,究竟是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还是两所高校学生学习负担的不同所带来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尽管学生对授课学时要求的多寡,并不一定逻辑地反映学生对“生命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但作为一门既有丰富内容又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学时做保证的.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著名大学,非生物专业的学生选修“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高达80学时.从中不难看出,“生命科学”课程一定量的授课学时在实施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中重要意义.

非生物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课程是否需要实验配套”的问卷结果及分析表5对应的卡方值为22.754,p为0.007,差异极显著.说明组别与选项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表5可知,有75.4%的受访者赞同开设配套的实验课,亦有18.3%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态度,另外还有6.3%的受访者明确拒绝开设实验.同样,兰州大学非生物专业学生在回答“‘生命科学’课程是否要配套开设实验课程”时,认为需要开设的占65.52%,不需要开设的占34.48%.[2]这说明合肥学院非生物专业学生和兰州大学非生物专业学生回答这一问题的比例没显著性差异.对此题进行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物专业的工科男女学生和文科男女学生是否认知“生命科学”是“什么样的学科”,进而意识到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能提高自己哪方面的素质.从表面看,“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实验途径加以获得或强化,“生命科学”课程实验是否配套似乎仅仅是为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问题.因此,对学生不愿意开设配套实验可以简单看成是学生对“生命科学”专业认同度不高,不愿意动手实践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事实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学校开设“生命科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但是实验过程却是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在这个“探索性”过程中,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分析科学问题的思维模式、解决科学问题的毅力品质,以及在“探索性”地成功实现实验目标后的心理体验等等特质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用.因此,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生命科学”的认知水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问卷调查结果对我们有效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几点启示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受教育界广泛认同,其意义和价值是不容置疑的.生命科学对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和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学科,它甚至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价值认知尚不尽于人意,心理定位也有所偏差.换言之,“生命科学”课程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定位”两方面加以引导.

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价值和必要性的引导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对任何事物“价值”和“必要性”的认知是任何人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并具有强烈的可持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开设“生命科学”课程前,精心准备“绪论”课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绪论”课的讲授中,一是要强调开设“生命科学”课程这门通识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把这一心理定位清晰地展示给学生,是为了努力纠正非生物专业学生认为“‘生命科学’”课程是一门了解奇异大自然的‘科普课’”的认知误区,使学生的心理定位回归理性.二是教师要充分思辨“生命科学”课程这门通识课程与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生物学知识与培养人对自然的热爱之间的逻辑关系;美化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与满足人本身对物质的需求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和掌握生物知识与培养人的科学创造能力,建立一个基本的对事物认知、判断、运用的思维模式的逻辑关系;通过对生命科学的学习与人多种思维方式形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过程中,对“生命科学”课程的“价值”和“必要性”有一个科学的心理期待和较为理性的逻辑思考.

注意“生命科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既要科学又要合理我国特定的高考制度使的我国的大学生缺乏较强的生命学科知识背景,尤其是文科学生更甚.因此,在选择“生命科学”课程的内容深度时,既要充分考虑我国大学生的知识和专业背景,又要意识到“通识教育”的特点和教育之要义.换言之,在“生命科学”课程的内容深度设置上,既不能一味迁就满足学生对授课内容“浅、趣、新”的心理期待,把“生命科学”课程变成一堂“故事会”,也不能忘记教育对象是非生物专业学生,而把“通识教育”变成“深、难、全”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原有对“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被悄然扼杀.在选择“生命科学”课程的内容广度时,在有限的几十个授课学时内,如何选择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生命学科”的具体内容,的确存在技术难题.华东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题组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在选择“生命科学”课程的内容广度时,以“生命—人类—社会”为课程内容的主线.笔者以为,这是非常科学的智慧选择,它不仅凸显了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以及自然与人、生命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成为课程重点关注的内容,体现出“人文关怀”意蕴,而且这一主线也较好地贯彻通识教育所期待的实现“生命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一“生命科学”课程的根本教育目标.

注意“生命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培养“生命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生命科学”课程的根本教育目标.要想实现这一根本教育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教学方法要服务于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以“知识”为导向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在我国非常流行的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的要义是“知识传授”.事实上,“有效教学”真正的意蕴并非仅仅是“知识传授”,而是围绕“开发学生素质潜能”这一主题展开的一系列师生双向交流的教学活动.1956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经过深入研究后提出,教育活动应围绕“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素质”,这一“布鲁姆学问分类法”创造了美国全新的教育理念,推动了美国教育的迅猛发展.因此,教师在讲授“生命科学”课程时,一定要充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樊篱,走出“科普课”的误区,围绕“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几个方面的素质要素实施教学,以真正实现提升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二是要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不同,有目的采用意蕴“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有三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后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这三条具有“铁律”性质的教学方法所蕴涵的教学作用和特征,但笔者必须强调,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因材施教”,其落脚点仍然是围绕学生“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几个方面的素质提升,背离了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问题就会成为无本之水,“有效教学”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三是要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其教学内容的“问题性”及学生“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问题的思维“活跃性”和“开放性”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已被许多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在我国,“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为此,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在开发学生素质中的价值,并努力创造条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应用.在教学中,“关注现实热点问题”至少有两点意义:一是通过“关注现实热点问题”让教学“常教常新”,促进课程的“生长性”;二是通过“关注现实热点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有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指向,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命科学主题文案范文 第八篇

一、迷你实验———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

迷你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在中译本中均置于旁栏,每个迷你实验仅由实验过程和分析两部分组成,展现了实验的核心内容,可在实验室或者家庭中完成,简单易行,侧重于从训练学生的科学技能角度强化补充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相对导航实验而言,迷你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分析更加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很明显,迷你实验也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线索来体现的。迷你实验大多以模拟动手操作的实验为主。迷你实验在全套5本教材xxx有52个,是几类实验设置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大致可分为模型建构型、技能探究型、知识运用型。例如,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xxx有迷你实验14个,涵盖了上述3种不同的类型。在模型建构型迷你实验中,有图表绘制类(如绘制激素水平图,将一段时间内的激素水平数据转变为曲线图);有模拟类(如模拟小肠内的吸收过程、模拟疤的形成、模拟肾的功能)。在“确定繁殖速度”这一迷你实验中,利用硬币来模拟细菌的分裂,并且要求将数据绘制成图表。这个实验基本上可以说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这一探究实验的模拟版本,但操作更简单,结论更直观。在技能探究型迷你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感受、体验等得出有关结论,从而训练并提高学生相关的探究技能,特别是训练学生与整个探究过程相关的某一技能,如“比较食物的脂肪含量”这一迷你实验,将3份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在牛皮纸包装袋上,放置30min后移走食物,观察牛皮纸上的油腻印迹和湿的印迹来比较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二、实验室———完整实验,强调科学方法运用

三、家庭实验室———拓展延伸,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导航实验属于学习前实验,由学生在家中完成;迷你实验属于学习中的实验,大多由学生在家中完成,少部分在学校完成;实验室实验由于其要求的增加,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完成。而“家庭实验室”则是在书末单独列出,是来自厨房、装废品的抽屉或者庭院的实验设计,明确要求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家庭实验室在每册书中通常有4~7个,这些实验通过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提示科学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常会用到的,它不仅仅用于课堂,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生命科学人体》xxx有家庭实验室7个:测量黑色素、维生素调查、血液的组成、构建葡萄糖模型、瞳孔的本领、辨识碘、酸性防护。从实验流程上看,都是相似的: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应用。从实验内容上看,有的是调查和数据收集(如维生素调查),有的是测量(如测量黑色素),有的是模拟实验(如血液的组成、构建葡萄糖模型等)。作为上述3类实验的补充,“家庭实验室”基本上涵盖了实验的各种类型,但实验材料更加容易得到,实验过程更加简单直观,实验结论更加清晰明了,实验应用更加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家庭实验室”更进一步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最后的“结论和应用”,也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综上所述,美国中学生物教材强调在实验中体验学习,体现了“通过做实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中实验栏目的设计,从引领学习,进行实验后批判性思考的“导航实验”到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的“迷你实验”,再到通过完整的实验流程,强调科学方法运用的“实验室”,然后以“家庭实验室”作为拓展延伸,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些实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凸现了生物学科的理科性,培养了学生的理科思维。所以说,该教材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及时修正错误概念,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目标。这些实验设计的理念与操作,对中国中学生物的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

生命科学主题文案范文 第九篇

摘要:人类的发展和生命科学史紧密相连,生物科学保证了人的健康发展。生命科学史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历史,生物科学可以正确认识生物的存在,当前社会在快速发展,所以有必要将这两个学科结合起来,共同研究,通过互相的融合可以更好的认识生命,认识生物,可以在深层次上取得突破,有助于人类科学的进步。

关键词:生命科学史;生物科学;共同研究

当前,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各个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生命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人类对于生命的研究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必要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结合起来,这两门学科有许多是共同的,结合起来可以提升研究的效果,有助于实现研究上的突破。

1生命科学史的作用

人类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存在,对于生命的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从生命科学的历史可以看出,先前的科学家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会将生物科学中的基础知识作为载体,以研究学科历史的发展进程为线索,这个过程实现了科学、思想和历史的有效融合,在一体化的研究过程中突出科学的演变和发展,突出生命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发展历程和经过的漫长道路,研究过程中渗透着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基本概念也发生了转变,生命科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到研究方法、工作方法。而方法中凝聚力思想。在生命科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对生命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从历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的起源,可以看出这门学科的价值,可以分析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的推动者,科学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家的贡献,而后人更是可以借鉴研究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历史研究表明,科学研究含有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生命科学的进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科学的性质就是知识,科学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当前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史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生命科学也是其它学科发展的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会为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生命科学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的生命如何才能合理,如何才会更为人性化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生命科学研究。从科学的本质可以看到,生命科学的根本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科学研究要具备科学方法和知识的积累,对生命现象研究可助于了解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对生命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对生命的本质加以深入的理解,研究成果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研究生命科学可以提升科学界的整体发展进程,生命科学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速度,会影响到发展方向。研究生命科学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掌握了生命科学,就会掌握人类的发展根本。

2生命科学史和生物科学的共同作用

研究生命科学需要以生命物质为基础,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在远古时代人类对生命物质的研究就结合了生命与生物,通过长久研究发现了生物对生命的促进作用。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的探索认识,意识到生命和生物的相互作用,虽然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在认识上还比较落后,也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学科,但是通过对生命和生物的研究结果已经作用于当前人类的生活,特别是对生命的研究,仅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人们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生活中的更加关注生命与生物,同时也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

生命和生物有效的结合人类科学发展史中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历史性进步。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结合扩大的知识体系,不是简单的知识相互叠加,而更多的是对本质的研究与探索,在更深意义上对自然科学进行完善,是学术上的融合。生命和生物的共同研究会对知识的结构进行改变,会更加注重对根本的探索,生命和生物知识需要系统的完善,系统的完善有助于两个学科实现融合的整体研究,研究更加具有方向性,研究更加具有整体性。进行生命和生物的整体研究时,要注重知识的体系,需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生命和生物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发现相互的关联,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成果获得提升,以实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生命和生物的有效结合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应用于农业、生物科学和制药领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会不断扩大。生命和生物的融合会推动其它学科的发展,提升科技的整体水平,社会经济也会受益,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生命和生物的融合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增长。生命和生物在技术突破会改变当前社会的发展结构。当前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比如转基因技术在生物育种的应用,此外还有克隆技术和生物芯片等。而当前重点研究的蛋白质组技术将会带动大批产业的发展,技术上的突破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现在人类健康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这也是生命和生物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未来,人类的健康会更多的得益于生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3结语

生命科学史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历史,生物科学可以正确认识生物的存在,当前社会在快速发展,这两个学科的融合研究可以更好的认识生命,认识生物,可以在深层次上取得突破,有助于人类科学的进步。当前生命和生物的结合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类深层次的认知,也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蜀生.物理学家与分子生物学革命[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24-25.

[2]李国琼.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2015(11):205-207.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