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作文通用5篇

山崖发表网作文2022-09-29 10:16:36124

改革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作文 第一篇

我曾经去过龙陵县,丽江古城和宁浪县。其中最贫穷的还是宁浪县。

宁浪县是一个少数名族自治区,我在那里读三年级的时候,不过那时侯还没有红绿灯、没有天桥没有白油马路,也没有地下道。

我对那里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条河沟,那条河沟非常的臭,臭飘十里,只有一进宁浪县就会问到这个臭味,人们丢垃圾也丢在这条河沟里,非常的不文明。

人们在饭馆、面馆、餐馆吃东西,只要问到这个臭味就会把吃进去的吐出来,所以开饭馆、面馆或是餐馆的生意都不好。先在好了,那里已经被工程师叔叔们改造成了一条街,那里叫商贸街,我的爸爸妈妈就在那里做生意。

还有,以前人们买东西非常的不方便,一会儿这样没有那样没有,现在人们无论走在那里都可以买得到。

还没有白油马路的时候,街上很难看到车,白油马路一修建起来那到处都是车,很多人都买了车,连我家也买了车呢!

那里没有超市的时候买东西还要跑到一些“小地方”去买才能买得到,现在那里修了一个非常大的超市叫人民超市,那里有五百多平方呢!

这就是我了解改革开放的一些情况。

改革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作文 第二篇

我的家乡——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三面环海,一面环山,夏天气候凉快,又是一个避暑胜地。每年有许许多多的海内外客人来此旅游,下面我为大家讲一讲青岛的变化吧!

以前,青岛人民的生活并不富有,人们住在低矮拥堵的房屋里,城市的道路坑坑洼洼,公交车辆少并且线路段短,旅游景点屈指可数。青岛的东部是一片片荒芜的地步,人们以种菜为主来养活本人。自从变革开放以来,人们经过本人的勤劳劳动,生死水平逐步进步。东部地域停止拆迁改造,每天划一的楼房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人们住进宽阔亮堂的新房,生活在花园式的小区里,小区里装备了成套的健身器材,人们能够无拘无束地去锻炼身体。夜晚,彩灯让人头昏眼花,似乎置身于香港繁华的街道。青岛的公交车是全国一流的,崭新温馨的环保节能车,能把人们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今年,青岛胜利的举行了奥帆赛,它为各国运发动提供了良好的竞赛场地。更令人骄傲的是张娟娟阿姨在射箭竞赛中努力拼搏,为青岛夺得了历史上第一枚珍贵的金牌,为青岛添加了光荣。

我为青岛的宏大变化而骄傲,我以后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学问,长大后做一名建筑师,把青岛建立的愈加美妙。

改革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作文 第三篇

2018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亲历者,回忆往事百感交集,许多相关事件恍如昨日,浮现眼前。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人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前后数十年的变迁。我们可以客观公正分析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从中领悟出一些值得后辈们深思的问题,供他(她)们健康成长过程中不走或少走“弯路”参考。当然,为了话题具有针对性和客观理性,我选择“高等教育”作为讨论话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点四十年来我国大学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认识。

我们学校前身的北京地质学院由于受到__的重创(__中首都“五大学生领袖”所在高校,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和北京地质学院),在改革开放之前三年被迫从北京迁址武汉,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目前在武汉和北京两地独立办学。改革开放前,学校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其它七所国家重点大学一起成为我国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著名“首都八大学院”(农机、林业、石油、矿业、地质、钢铁、航空和医学)。她们培养了大量国家经济建设栋梁之才,为我国基础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底召开的xxx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时我留校任教已经8年。因此,我经历的改革开放主要体现在大学教师“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与状态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有鲜明的“改革开放”烙印,容我娓娓道来。

先说大学教育。在我的记忆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职能主要属于“传授知识”,这一基本特质至今没有根本性改变。我留校第二年的1971年,学校在湖北丹江校办地质队招收了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学生来源的知识基础从小学(其中有的年龄相当于我的长辈)到1966届高中毕业生(比我晚一届)。我们这些“老五届”(指__中毕业的1966至1970届),尤其是我们1970届留校任教的“新工人”(按照清华大学对1969和1970届留校教师的称谓,区别产业工人)没有经过完整的大学本科学习。由于处在__中,有的老教师还没有完全“解放”,恢复教师身份,只好让我们在课堂上“滥竽充数”给这些“工农兵学员”上课,可以想象这样的大学教学质量怎么可能得到保证。

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的显著标志是恢复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高考,众多莘莘学子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国家开始派遣大学中的学术骨干前往欧美大学访问学习,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另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逐渐回国充实大学教师队伍,使得我们的大学教育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大的变化,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高等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管理。同时,我们这些“先天不足”留校任教的大学老师乘改革开放春风,勤奋刻苦学习,严格要求,努力提升教学水平。例如我在担任助教期间,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多轮跟班完整听完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包括博士生导师),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当年有一件与改革开放相关的事件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82年我们晋升讲师时,除了其它常规条件(多数条件依然属于论资排辈)学校首次要求统一考试英语,并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显示了一点高等教育向“欧美国家”学习势头。由于我们原先的第一外语是俄语,英语属于“自学”,大家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然而改革开放使我较早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通过自学英语打下了一定基础。我在这次职称晋升英语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教研室8位申请者中只有我及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改革开放使得大学学习英语蔚然成风,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力保证。

科学研究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最大。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高等院校主要以本科教学为主。研究生学位教育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据说我国18位首批博士学位颁发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彰显其神圣与庄严。__前,我国部分大学只有一些规模小的研究生学历教育。因为,那时大学教授基本没有科研项目支撑,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徒有虚名”。在我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前学校图书馆基本上没有及时更新的图书文献资料,尤其是外文资料。由于国家穷,不能直接订购国际原版图书和期刊,只有在西安、广州等地设置了几家国际图书和期刊文献影印机构,每份杂志只需购买少量原版,然后影印后向全国大学和科研单位发行。显然,这属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当然,那时候我国还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管理者们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意识。

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是改革开放在科学研究发展重要阶段的显著特征。上世纪80年代中我首次以讲师身份应邀在一个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引起学校一位知名教授(后来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注意。为此,三年后,他推荐我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就一项“古地磁”项目合作科学研究,所有经费由对方支付。此后促成我1994年首次出国前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问交流,并顺访德国基尔大学,全面开启了我的国际合作科研和交流历程。

改革开放10年后,国家成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这是我国科学界的一大盛事。这是科学管理向欧美先进国家学习成立的国家级第一个面向全国“童叟无欺,老少咸宜”的科研投资机构。为此,我及时组织申请并前后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为青年基金项目(高山负责),另一项为我负责的面上项目,彰显了国家基金项目评审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记得我获批面上基金项目的当年全校获批的面上项目只有8项,青年基金只有5项(其中现任校长和一位副校长各一项)。此后,全面开启了我的基础科学研究之旅。

科学评价是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基本特质。她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促进我国学术机构和个人“自由、公正、公平”有序竞争的有利手段。科学评价有力地遏制了我们传统的“论资排辈”,“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落后思想。摒弃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人治”思维。在科学评价中最为显著标志是通过引入三大检索(科学引文索引-SCI, 工程索引-EI和会议索引- ISTP),开启了我国学术机构和个人的适度量化指标评价机制。记得当年南京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引入SCI,并连续6年SCI收入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记得__年我们学校公布的国际SCI论文只有8篇,__年国际SCI论文也只有16篇,而目前已经翻了几十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取适度量化指标的科学评价机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了我国科技成果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学开始恢复教师职称晋升,但那时基本属于“论资排辈”,例如晋升副高和正高者多数为__前的讲师和副教授。我们学校在改革开放10年左右后,开始实行“破格晋升”职称举措。其中__年地质矿产部的副高破格还有一段趣闻。当年我们学校按照部里要求,只能提供15名破格候选人。在学校选拔候选人时,高山博士位居第16名,眼看就要失去这次地质矿产部的破格晋升副高机会。这时传来学校可以再补充5位候选人参与破格答辩,这给高山博士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机会,他在地质矿产部副高破格晋升答辩中“一鸣惊人”,其事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进行了报道。

改革开放给我国政治经济生活带来勃勃生机。xxx同志最近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只会开的更大。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历,我有几点深切体会:

1、改革开放的最大变化是“打开了国门”。我们国人从“排斥”到逐步认识和接受国际先进的思维方式。大家认识到普世价值的发展观是人类共同财富,我们应当参与分享。社会公众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从“臭老九”到“香饽饽”,从“知识越多越反动”到“知识改变命运”认识的根本性转变。爱护人才,尊重人才已经形成一种社会风尚。

2、国家政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形成。我们享受到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在我的家乡,广大农民在沿海企业打工挣钱,用勤劳双手创造财富。他们在家乡盖起了城里人羡慕的漂亮舒适别墅,过上了幸福有尊严的生活。

3、高等教育的公正公平逐步得以实现。大学打破论资排辈,适度的学术指标量化评价机制使得那些凭自己努力勤奋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获得了他(她)们应得的荣誉、尊严和待遇,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让大学生享受到那些学术等身的知名教授资源,大大提高了大学的社会地位,让大学生及其家庭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

4、自由科学研究机制有力促进了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大家逐步认识到“基础科学研究是用金钱产生知识,应用技术服务社会是用知识创造金钱”的普世价值理念。现在国家自由申请科研项目的渠道呈现多样化。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己钟爱的事业中,实现了改革开放初期xxx同志提出的要保证科研人员每周有5/6以上时间从事科学研究的目标。

改革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作文 第四篇

天地玄黄,世事沧桑,改革开放转瞬间已经四十年了。最近,我常常扪心自问,反思自己在这四十年里究竟为改革开放做了点什么,是否对得起此生所处的这个巨变中的时代?

我是一个山区农民的儿子,出生于1947年,家境贫寒,年少时就经历了不少人生的窘迫、屈辱和艰辛。1966年高中毕业恰逢__废止高考,中断了上大学的玫瑰梦,亲眼目睹了__初期的痴迷、疯狂和暴虐,1968年被分配到一个县属小企业当了月工资18元的学徒工。1971年,因涉嫌与一桩经济案件有牵连,我被送入县里的“一打三反”学习班接受审查。冤情洗涮后,大出意料地被调到县工业交通局,走上了专职理论教育的工作岗位。1973年,又被调至县革委宣办即县委宣传部,继续从事理论教育工作。在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前,我辅导学习过《费尔巴哈论》、《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帝国主义论》等经典著作,宣讲过“xxx”、“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抓纲治国”等中央文件,是“红太阳”xxx的崇拜者,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信奉者,充当了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孔子名高实秕糠”、“资产阶级就在xxx内”等“最高指示”的“喇叭筒”。当时,我以为这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就是为党和人民工作,就是践行一个xxx员的应尽责任。

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此后的的“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大潮,像滾天而过的隆隆春雷,震醒了愚昧、盲从、混沌中的我,使我受到了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洗礼。自此以后,我尽量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方法论看待并分析所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作为座右铭,发独立思考之语,为实事求是之文,让自己的脑袋真正长在自己的脖子上即使有可能冒犯天威、遭遇某种风险和不测也在所不惜。

我国有数千年的皇权至上、极权专制历史,浩如烟海、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传统文化没有孕育出“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的思想理念。历代王朝之所以“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深陷恶性循环不能自拔,没有民主的思想理论和制度安排是最根本的原因。xxx1940年代初曾说,中国最缺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按照这个看法,1949年以后中国已经有了“独立”,最缺的就是实质性的“民主”了。xxx在改革开放伊始也振聋发聩地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治上发展民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与“经济上实行改革”并列的“两项最重要新政策”之一。1949年以后历次__特别是__的沉痛教训,更从反面证明了政治上发展民主的极端重要性。基于这些思想认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一直坚持把民主建设、发展民主作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旋律”,一以贯之,愈久弥坚。

在主要承担的行政学、政治学和科社类课程教学中,我很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贯彻和渗透到各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之中,既力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世界和中国历史、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讲清楚民主发展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更立足于我国当前客观的现实状况,通过逻辑判断、案例分析、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等方法,着力阐述地方和基层xxx建设中发展民主的内容、方式及途径,尽量使学员和学生对民主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对xxx建设、政府管理及基层群众自治和党政关系、党群关系中发展民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基本方向、基本要求有一个比较清醒的把握。受邀在校外一些地方和单位作时事政治专题讲座时,我大体上也是这样做的。

实地调查是科研的必要条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难免要在文章中说空话、套话乃至假话。只要有机会,我就尽量向干部群众了解改革、发展特别是地方和基层民主建设的实际情况。比如,1987年党的十三大前后,我被抽调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主持的本省“政治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起草小组工作了半年多,与同事一起在全省多个市、县、乡镇和企事业单位,就各层次党政关系的实际状况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搜集掌握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为研究民主建设中的地方和基层党政关系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现实依据。

反躬自省之后,内心稍感宽慰,觉得自己对改革开放大业还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的。虽然这点努力像精卫填海一样微不足道、劳而无效,虽然我国民主发展的现状和前景迷惘朦胧、令人忧虑,近些年来甚至冒出了愈益甚嚣尘上的否定改革开放、为__翻案的历史逆流,研究和宣传民主竟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让人畏惧的敏感区域,但我四十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直至现在仍然“一根筋”地为发展民主笔耕不辍、竭力呼喊,没有辜负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自己的启蒙,没有辜负当今世界xxx流浩浩荡荡的时代大趋势,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改革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作文 第五篇

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周年了,作为改革的发源地,农村这四十年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回头看一下总是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我感觉,不管从什么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是从乡村开始的,而乡村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世界绝无仅有的,也是前无古人的,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8亿农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完全改变了他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十年来的农村变化,说上几天几夜也难以表述完全,我想通过几个时间节点来观察,总的趋势是,农业、农村、农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走上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演进道路。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不再赘述,想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时间节点。

01第一个时间节点,1984年。

仅仅是联产承包全面推行两年之后,我们国家第一次出现了“卖难”,这让中央万万没想到。因为1984年时候,我们的概念首先还是如何填饱肚子的问题,但这一年却意外出现了粮食卖不掉的问题,各地的农民在粮站外面排队,粮食交不进去。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让人看到了农业巨大的潜能。出现“卖难”之后,中央及时调整了政策,允许农民自己卖粮食。这个政策现在可能很难想象,难道卖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还要国家批准?但过去农民是不能自己卖的,因为必须统购统销。这个政策壁垒一打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因为自己卖还是不能化解粮食过剩,于是农民又要求自己加工,中央再次批准了。今天我们经常学习贯彻的“一号文件”,其实这是跟上世纪80年代学的,当时为了推动农村改革,自1982年将起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确定为农村主题的,大家于是约定俗成,让“一号文件”变成了三农政策的代名词。上世纪80年代一共连续发了5个三农的“一号文件”,迄今让人怀念,因为含金量非常高,创新性非常强,最重要的是尊重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换句话说,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完全是农民一手推动的。也就是1984年开始,国家似乎对农业感到有点放心了,改革全面转入城市。

02 第二个时间节点,1991年。

这一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达到了1个亿,这又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也就是说,农民已经开始告别种田,过上了半工半农的生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当时把这种现象叫作“泥腿子上岸”,“离土不离乡”。关于乡镇企业的崛起,中央用了一个词叫“异军突起”,现在的很多企业都是过去的乡镇企业转制而来的。当然,“乡镇企业”这个名词还是要界定一下,它不是指办在乡村的企业,而是指由过去的乡镇、村集体办的企业,最出名的乡镇企业是春兰,而最出名的乡镇企业现象就是“苏南现象”,费孝通先生为此专门写过文章。但让人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上半叶也是乡镇企业的巅峰时期了,此后在国企改革、外资进入、私人企业崛起等多重因素的竞争下,乡镇企业日渐式微,由此导致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农民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减少了,只能“离土又离乡”,大规模的民工潮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03第三个时间节点,1998年。

这一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xxx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值改革开放二十周年之际,因为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又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会议集中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对加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有重要意义。这一年,全国各地粮食丰收的消息纷纷传来,而农产品卖难现象也继续涌现,所以农业方面的总体评价是已经进入总体平衡而结构性不足的时代,总体够吃了,但是结构有问题。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开始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04 第四个时间节点,2004年。

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叶到新世纪初,三农度过了一段很难煎熬的时段,可谓“病灶”集中暴发,农产品价格徘徊不前,农资价格节节攀升,粮食生产下滑,农民税负很重,基层干群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于建嵘等人披露的农民有组织反抗现象。2000年初,湖北省一个乡镇党委的书记xxx平向时任总理xxx上了万言书,大声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由此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2002年12月26日,xxxxxx分析和研究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核心,__同志首次提出,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中央每年都要下发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核心的思路是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来统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到2017年已经连续下发14个中央一号文件。

05 第五个时间节点,2011年。

这一年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了,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多一半的人是城镇居民了,而不是农民了。此后,这个比例还在以每年一个多点的速度增加,到了2016年底,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7%,农村居民只剩下43%。当然,这里面如果按户籍算,则户籍城镇化率是41%,也就是说还有16个百分点的农民身份者常年在城里待着,他们还不是完全的城镇居民,甚至还可能倒回农村去。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农民帝国”到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彻底被扭转了,亿万农民从此在城镇化中迎来“新生”!

06第六个时间节点,2015年。

这一年的三农又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非农的收入首次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超过了农业经营收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也就是说,今天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也跟城市人一样,是工薪阶层了。农民收入有四大构成,目前的结构大体是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各占40%左右,而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共占20%左右。但家庭经营收入包括一产、二产和三产,种地是一产,加工是二产,搞乡村旅游是三产,如果单独把种地、养殖这样的农业部分拎出来算,已经比工资收入少了,也就是说今天农民收入不再主要靠地里“刨食”。这就应了过去那句话——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于是,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原来浑然一体的“三农”,走上了逐渐分化的道路。农业、农村、农民,按照过去的理解是浑然一体的,农民是种地的,住在农村,但是今天一切都不大一样了。

01首先,农民正在由社会身份向职业身份演化。

过去讲的农民,多是社会身份,也有对应的概念,如农村户口、种地的、没文化、小农意识、保守等等。但现在来看,农民特别是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农民已经不一定再务农了,目前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职工80%以上都是农民工,农民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阶级主力军。留在农村的人,也不一定在种地,主要表现为兼业化,真正种地的劳动力已经很少了。因为今天机械化发展很厉害了,农民于是有了大量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不用再守在地头。而且,农民进城与城里人下乡相对出现,还有700万农民进城再返乡创业。目前出现的“新农人”群体已经上百万,他们大多数并不是农村人,却从事了农业,这让“农民”这一身份进一步职业化了。

02其次,农业呈现出现代与传统交织的转型特征,大农场与小农户并存,高科技与传统农业同在。

一方面在东北、新疆,出现了现代化大农场,规模上万亩,飞机作业,超大机械耕作,其场景恍若美国。而另一方面,在贫困的山区,还是零散种着地,甚至还有刀耕火种的场景。但在大部分农业区,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成为事实上的主要务农者,农民已经基本告别繁重的体力劳动,大量离开土地;另外也有一些农民成为职业化的农业经营者,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280万个,其中农民合作社179万家。农产品的供给也呈现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的特征,价格加速与国际市场一体波动,原有的政策性价格体系加快与市场机制并轨,农业补贴方式被迫转型。

03第三,农村正在面临命运的重大转型,消亡、合并、转型每天都在上演。

有报告说,每天我们国家消失100个左右的自然村,在一些贫困山区出现了10人以下村的辛酸衰败场景。还有的农村则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迎来了新生,有的成为了城中村,有的被征用成工业用地,有的移民搬迁到其他地方。还有的在新一轮撤乡并村过程中与其他的村合并,有的变成了农村新型社区的一部分。

所以,整个三农在今天已经不是传统的田园牧歌印象。我最近看一个人写的回乡记录后很感慨,他说现在要找乡愁,连乡愁的角都抓不住了,为什么?因为农村都没有了炊烟,农民现在做饭都用上了电磁炉或者煤气灶。有的村甚至没有了鸡鸣,因为新农村不许在家里养鸡。上世纪80年代的“倒蛋部队”是从农村收鸡蛋往城里卖,今天正好反过来,一些地方是把城郊养鸡场的鸡蛋倒卖回农村,这是农村深刻变革中出现的新现象。

三农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也有一些担心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比较严重。

01农业面临“四面埋伏”的风险。

首先是价格的“天花板”在下压,我们国家的农产品价格大多数已经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为什么国家从2016年开始实施玉米价格政策的调整?因为不好补了。我们的玉米价格比国际市场高20%以上,按政策价格收进来以后就入到国家的仓库卖不了,而企业用的玉米是从美洲进过来的,到岸价比我们国家的收购价还低,农产品竞争力面临压力。第二个是成本的“地板”不断抬升,工资涨了,农资涨了,农产品价格不涨,所以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低,种地越来越不划算,一些偏远地区存在大量的土地弃耕荒芜现象。第三个是补贴政策的“黄灯”亮起。我们国家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上线是,到现在已经逼近这个上线。而美国人的测算,说我们现在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达到了25%,要把中国告到世贸组织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农业补贴政策就面临调整和转型。第四个是资源和环境的“红灯”亮起,环保部和国土部发布的数据,农村现在成了最主要的被污染地,农业面源污染也成为重要污染源,特别是化肥、农药、大型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染,耕地受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有些地方的田园牧歌场景已经被污染得不像样了;宝贵的矿物质资源被粗暴开采,低效使用。可以说,农村的环境受不了,农业的资源在哭泣,农业部推出的“化肥零增长行动”就是这样背景下的针对性举措。

02农产品的安全经受考验。

一方面优质不能优价,真正种出来的好产品卖不了;另一方面,农产品大量进口,特别是洋奶粉市场比例持续扩大,跨境电商最火的商品就包括农产品及食品。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城里人对农村生产出来的东西都不信任,有钱人宁可吃远跨重洋的非新鲜国外农产品,也不吃国产的。但客观上,农业的生产体系也确实存在投入品滥用、检测体系不全的问题,更有一些农产品有机、绿色的标签随便贴,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感。某种程度上讲,恢复消费者的信心,建立城乡之间的互信,比建设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还难,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03农民还在城乡之间徘徊。

现在有句流行的话: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今天我们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虽然给了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农民要留在城里,成本依然是高昴的,特别是在大城市,农民根本就没有办法留下。而且,在社保、教育、医疗方面还没有完全平等,农民人在城市却依然享受着农村待遇。这种不完全的城镇化在“农二代”身上表现出来更加激烈的矛盾心理,他们很小就随父母进城,或者干脆就生在城里,却背着农民的身份,自己当自己是城里人,却不被城市认可,而他们的故乡连面目都已经模糊,于是身处夹缝之中,成为城镇化的隐患。

04农村正在艰难的转变之中。

很高兴卖了地成为城市一部分的城中村乱象丛生,已经成为很多城市难以根治的“牛皮癣”。一般农村加速“空心化”,“三留守”群体——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活艰难,心理压抑,特别是留守儿童没有享受到好的教育和成长陪伴,经常能看到有关他们自杀、受侵害、行为不端等不好的消息。而全民似乎也进入了乡愁的别样惆怅年代,xxxxxx讲的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恰恰在一些地方正在消失。现在最恶俗的是把原来的农村原生态破坏了,重新搞一批假的乡村田园场景,这是很悲催的事情,这种对农村的功利性利用和破坏,导致农村原来的一些乡土文化气息荡然无存,某种程度上是断了农村文化的根。

然而,历史总在进步之中,无论是成绩还是问题,都是三农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中表现出来的真实面目,是伴随发展而来的时代产物。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农业、农村、农民的未来一定也会不断进步,让现有的问题逐步得到化解,让未来更加美好,对此我们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也有理由信心满怀。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