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泱泱中华、历朝历代,心有锦绣诗才、怀抱雄浑壮志的文人墨客多如繁星,清逸如李白,沉郁若杜甫,绮艳如庭筠……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而提到诗人中的代表人物,北宋的苏轼则必然是不可错过的一位,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以“爽如哀梨,快如并剪”的健笔闻名于世,并以自己雄厚的文学造诣与旷达的人生态度创作出了一首首或慷慨风流、或飘逸不群的诗文,使时隔千年的人们仍能从传世名作中窥见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苏轼生性率真豁达,好游山玩水、呼朋结友、品茗饮酒,他的一生走遍天南地北,见识广博阔然,对于各地的风味饮食也颇有研究,我们不难从他的艺术创作中看出他对于饮食间的人生情趣,涉及饮食题材的诗句数量繁多,荤素饭食、美酒佳酿应有尽有,从细微琐屑的人生趣味中提炼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这也形成了苏轼以美食为引,写至味之章的创作风格。

描写人物美食的句子

这与苏轼本人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将艺术贴近人生的创作理念、时下风靡的创作风气等因素都具有紧密的关系。那么,苏轼的诗文中到底写到了哪些美食,这种独特的诗文又缘何而起,有何艺术特征呢?从美食诗中,苏轼的情趣与志趣又有何表露?本篇将一一道来。

一、苏轼诗文中的饮食之趣

苏轼在《老饕赋》中写道:“烂樱珠之煎蜜,蒲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这位尝遍南北风味的老饕的确肚大能容,在他的诗文中,对于鱼肉、蔬果、酒茶的描述应有尽有,桃、杏、梨、枣,又或鲫鱼、鲈鱼、白鱼、鲤鱼……

凡此种种,数不胜数,在他的笔下,所食之物皆可为文章,吃野鸡,便作《野雉》篇,吃豆粥,便作《豆粥》篇,经他妙笔润色的美食往往色香味俱佳,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中就极尽所能描绘荔枝鲜润如河豚腹,美貌不似凡间物的口感与外在,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句,以表示自己由衷的赞叹。

描写人物美食的句子

苏轼的大快朵颐也向来是舒适而惬意的,对于种种食材、种种烹饪手段皆愿意尝试,他的菜谱中不乏羊肉、猪肉、螃蟹等家常可见的美味,颇可见几分“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自饮自食、自得其乐。

而对于河豚、熊白等珍奇食材,他向来也是不吝于享用的,这位诗界老饕对于美食可谓来者不拒,家常菜、珍馐、粗茶淡饭都愿意尝试,一些譬如用槐树汁加工的简易凉面(《食槐叶冷淘》)、用牛粪煨制的芋头(《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等他也以对待佳肴的态度细细品尝,足可见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对待自己的烹饪技艺,苏轼同样十分自信,长居南山之下的东坡先生善于使用各种自然界的食材进行羹粥的烹调如蔓菁、芦藤、苦荠等,稍稍烹制便清香入味,他所做的芦荟羹、大麦粥等更有益气补血的养生之效用。除却羹、粥类菜肴,与苏东坡有着直接关系的美食更是不在少数,如“东坡肉”、“东坡豆花”、“东坡腿”、“东坡饼”、“东坡玉糁”等都是 广为流传的名菜。

描写人物美食的句子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东坡肉,在《猪肉颂》一文中,东坡先生就曾详细记载“ 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烹调步骤。这位自称“馋太守”的达观之人对于“君子远庖厨”一语不以为意,反倒为美食烹调所津津乐道,不由得人不赞叹,此乃真正开怀之人。

二、苏轼饮食思维的形成原因

所谓“歌言情,诗言志”,苏轼的一生所创作的数量纷繁的美食诗,纵然使我们感受到他对美食由衷的热爱,但并不能止步于此,他的诗中透露出的儒释道思想,以美食为援引,进行议政、明志等做法无不向世人彰显着,苏轼的诗中仍有更深层的情志有待挖掘,那么,苏轼缘何而创作美食之诗?他所寄托于诗句的祈愿又有什么呢?

首先,丰富的人生阅历是苏轼美食文化创作的基石,出生于四川的苏轼身处于交通尚不算发达的北宋,一生足迹却遍布江浙、南粤等地,实在难能可贵,他曾以“身行万里半天下”以概括自己的行迹,而各地的风情与风味也造就苏轼异常丰富的人生体验,赋予了他笔下的佳肴蓬勃的生命活力。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与投射,如若苏轼的一生都只是偏居一隅、安于一室,纵然以天赋之才极力刻画食之色甘味美。也只会落得单调失色,而无法形成体系化的饮食思维。

描写人物美食的句子

除此之外,苏轼旷达超然的处世态度同样是形成他独特饮食思维的助力之一,单单赏析苏轼的诗文,或许会认为他的一生顺遂安乐,字里行间无不满溢着小小野趣与欣悦,一箪食一瓢饮皆可成为他生活情趣的来源,但现实中的苏轼的人生际遇极为曲折坎坷,官场上几经贬谪,流落南蛮,巫台入狱;家庭上几经丧妻之痛,晚年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但在这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难重重中,苏轼罕见地表现出无比淡泊潇洒的态度,一切的厄运在他的诗文中都烟消云散,被贬海南,饮食少见荤腥,他便乐得自己研究着烹调山芋羹,并自得以山芋作“玉糁羹”,精神炯炯;晚年苏轼被贬谪至惠州一代,本应心志消沉,他却反倒与岭南的橄榄、龙眼、荔枝等岭南独有的水果结下了缘分,安于当岭南之人。

描写人物美食的句子

三、苏轼的美食诗文中所寄托的情志

苏轼在创作饮食文化之时,往往将他的处世哲学与文学观念融会贯通,使得艺术形式打破陈规旧习,同时也为自己的思想寻求一个表达的突破口,“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面不可”则是对此种做法的最佳见证。因此,在苏轼的食之欲间,不难见其对于人生哲学的品悟。

前文曾提及,苏轼为荔枝而发“日啖荔枝三百颗”之感叹,而荔枝这一小小浑圆之物,竟也同时成为了苏轼寄予忧国忧民之心的援引。在《荔枝叹》一诗中,苏轼借古讽今,通过追溯前朝进贡荔枝给人民带来的沉重压力,对当今的统治阶级提出“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施缩”的劝谏,其忠诚爱君,仁德爱民之心可见一斑。

描写人物美食的句子

除此之外,苏轼在品茗之中所领悟的人生至理与理性思考同样值得一叙,茶素来与禅宗、禅意多有渊源,而苏轼在袅袅茶香中所品悟的清寂之心在作品中表露无遗,譬如《游惠山》一诗中就写道:“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他以清冽的山泉水烹沸茶水,在色香味的享受中领略到万籁俱寂的禅意,实为以食悟道,穷一物而得其理。

苏轼的一生一双腿踏遍祖国大好山河,一张嘴尝尽南北佳肴,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在苏轼眼中,日常饮食并不只为了果腹,以此满足生理需求,而是应当在品尝美食中享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他并不以追求吃喝的享乐为耻,而是将舌尖美食滋味化作笔尖清俊文章,“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正表现出他对于美食之乐洒然的追求。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