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资料范文通用11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09-04 13:16:16893

个案资料范文 第一篇

个案研究报告

一、个案背景:

姓名:龙飞

性别:男

年龄:15

年级:八年级(2)班

基本的情况描述:龙飞家在大南峪乡大南沟村,父母亲都在外地打工家中经济情况较好,家中有个10岁妹妹和70岁的奶奶。父母亲都是小学文化,从小就缺乏家庭的教育和指导。长期以来在班级里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中作业,经常和其它班的几个淘气的学生在校外打牌。各门功课都非常的差,成了班中的绊脚石。

二、个案行为描述:

在学校上课总是玩弄小东西或者给其它学生写小纸条不听讲、有时还故意惹旁边的女同学嘻嘻哈哈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在作业上更是一塌糊涂,经常不交作业,老师逼迫的紧了就拿别的孩子的作业抄,课外更是只知道贪玩不知道学习,时常打篮球、打#9@k有时还去喝酒,在宿舍里熄灯后还在讲笑话惹的其它同学不能休息。

三、个案问题研究与分析:

由于小时候身体不好,家中奶奶一味的溺爱从来在生活上不让孩子吃亏,在学习上家长不问不管养成了懒惰的习惯。龙飞的学习一直不好一方面是由于小时候身体不好,父母在外打工,家中奶奶一味的溺爱从来在生活上不让孩子吃亏,在学习上家长不问不管养成的懒惰的习惯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龙飞在学校学习期间本来学习底子薄缺乏学习的信心、兴趣和学习的动力长期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造成了上课不注意听讲下课贪玩的毛病。他的一些坏毛病如喝酒和宿舍熄灯后在宿舍讲笑话,是由于他学习不好常受批评在学习上抬不起头,为了表现自己让同学看得起他,关注他。

个案资料范文 第二篇

一、个案背景

案主孙阳光与__年8月29日进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今年12岁。现与其他六名孩子一起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小家庭中。

被抛弃的原因:__年案主被抛弃在儿童福利院门口,再起衣服的红布上写着抛弃的原因:由于其父受重伤,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母亲离家出走,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孩子能够生存,遂请好心人收留。入院诊断时,按住被诊断为患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生物素缺乏症、癫痫。他的智力、运动发育比同龄正常孩子落后五年;甚至情形但反应迟钝,不能计算。走路摇摇晃晃并不稳定。

__年9月进入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习。开始是学习状况良好,能牢记老师给予的家课、上课时的情形。但容易丢东西,有时也被同学欺负。但它仍喜欢继续上学。孙阳光社交能力差,在校和同学相处较差,见到陌生人表现热情,与其他家庭孩子相处也较差。孙阳光说话喜欢绕弯,你问他叫什么,他会热情地把在场的所有人介绍已贬值后再说自己。他是从达三班声道小家庭的,在达三班的优越感没有了,阳光变得自卑。抓握能力不好,写字写不好;在校学习差,尤其是语文。经常摔倒或与同学大家而受伤。

他是义工眼里的可爱宝贝,家庭妈妈眼里的调皮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

二、问题分析与诊断

工作员观察与分析

要了解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世界有三类人:父母、兄妹、伙伴,对于福利院的孩子,就要走进他的同辈群体,了解他们的亚文化。

孩子的技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他们会集体编造一个谎言。通过与小家庭,孩子接触,我他们很想养只小狗,为了他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不约而周的上演一场看似逼真而又漏洞百出的闹剧,阳光不会主导这场闹剧,通常是听了杨丽、刘浩的指使而协同。

在一次小组中,大家讨论加妈打他们,我让大家画出自己的心情,其他人要么画得是巴掌,把贺妈妈拍死,要么是想象外面美丽的天空,只有阳光,他画进了他的所有伙伴,大家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起快乐玩耍,阳光尽管12岁了,但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美好世界中,没有仇恨、没有埋怨,阳光很单纯很善良。

阳光经常会不分场合地恐吓其他小朋友,他经常警告袁斌别惹我。要不我把你“踏哈着“,可是他却不轻易去打别人。看看他和刘浩玩闹也是这个样子,刘浩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整治一顿,然后,大家一起嘻嘻哈哈继续玩。

阳光的这种表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蛮横、不讲理“也是这个原因,导致他在学校挨欺负。

一次阳光要我给他送粮礼物,他说要一把枪,我说“不行,打伤人怎么办?”他反过来向我解释:“如果我用枪打伤了人,这个责任你负不起!”福利院的孩子并不像家庭的孩子那样“单纯”他本身处在一个关系复杂的,缺乏亲情的正式的契约关系中,他过早地接受了这些,并深入到了内心中。他很小就已经步入了社会,可毕竟他是个孩子,他只看到了别人的关系与心理,但没有看到自己的心理,理所应当的认为“身边的人满足他的需求的义务”带着孩子的狡黠。

孩子有争宠的行为

比如,小家庭的孩子都江堰市反对李逃同我亲近,他们说:“哥哥,李逃老缠着你!“当我要领着部分孩子下楼玩,剩下的孩子会特别想跟着,将去玩的孩子会坚决反对剩下的孩子,甚至会大打出手。阳光也有这样的情绪,但想比较刘浩、杨丽要轻得多,并且不会因此恐吓别人、打别人。他似乎并不在乎这些。

每一次去小家庭看到的更多的是阳光在训练,自己动手刷鞋、洗袜子、洗饭盒……而其他的孩子则在写作业、看电视。作为家庭中身体协调能力最差的孩子,阳光通常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指责、付出更多的努力,且只有很少的玩的时间。

阳光渴望亲情。但他的防备心情很重,要走进他的内心,获得他的信任很困难。他知道李小晶、李萍、邓姐姐对他很好,但不是很信任她们,因为她们的身分代表机构,他们是姐姐,但不是朋友……我能走进阳光,取得阳光的信任,主要是我向人们承诺:“我们之间的事,我们谁也不能跟家庭妈妈说。”我这样承诺,也这样做到了,在我的身边,他们可以任意地去玩、肆无忌惮地表达……我为他们提供了一身无拘无束天地,这是符合孩子本性的。我听过正式社工说“如果一个人知道阳光没有考好,第二天便有很多人问阳光,你是不是没有考好呀?我想反问”福利院的孩子不应该有隐私吗?

一次阳光放学回来,满脸沮丧,见了我也一句话不说,扭头就走,从杨丽口中得知“阳光的语文、数学都考了鸭蛋”。学习是阳光头疼的一件事情,阳光喜欢上学,因为上学使他同大三班的孩子彻底划清界限,说明了他能力较好。但是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也无情地打击着他的自信心,由自卑转向自负。一次我请他参加小组,当他得知其他成员有:周智理、周玉珑、周玉驰……他说:“我不去,游戏太简单了。”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大一班的孩子几乎根本不如他,给他们做的游戏对他来说也是“太简单了”。

三、干预目标

阳光有许多“情况”需要社工干预,干预顺序为:

阳光需要培养安全感,需要他人的无私的爱。

从大三班由护理员眼中的“宠儿“到小家庭中的”低能儿“其心理落差导致的心理偏差需要干预。增强他的自信。

阳光说谎、打架等行为需要做行为矫正。

(阳光的人际问题不大,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雅娟。)

而在我的有限时间里,主要帮阳光建立一种安全感,寻找一个归宿地,而其他的任务,就需要转介。

i. 总目标: 培养案主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ii. 分目标:

与案主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

为案主寻找一个关系融洽、安全的群体,让案主能够自由表达。

发泄案主心中的苦闷

协调案主的人际关系

四、理论依据

本次个案工作主要采用:小组工作的互惠模式。

该模式认为,互惠模式的目标实施小组成员在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个人必须透过一个健全并核实的群体生活才能获得将康、全面地发展。他非常重视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成员,非常强调群体生活的重要性。

针对案主,主要是帮助他在这样的小组中获得安全感,并且得到成长。促进案主主动与人交流,学习交流的准则恩等,以便完成其社会化。

五、干预模式或干预技巧

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工作,我了解到,他们还不能进行深刻的自我探索,所以我选择了社会学习理论的方法,它不需要孩子考虑太多。在干预中,我采用如下技巧:

真诚。对待孩子决不做作,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决不姑息;高兴就笑,不高兴就皱着眉。给孩子真实地评价,不做任何修饰。

个案资料范文 第三篇

一、案主资料

姓名:赵某

性别:女性

年龄:28岁

婚姻状况:已婚(同龄丈夫张某,并有一个7岁的女儿孩子)

教育程度:初中毕业

家庭背景: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在农村务农。

职业经历:初中毕业之后,外出南方打工3年,之后回农村结婚生子。 性格特征:勤劳孝顺,坚强独立,但是多愁善感,偏执多疑。

婚姻观:认为夫妻双方白头偕老的婚姻是最美满的,坚持夫妻彼此包容、理解和忍让的相处之道。

生育观:案主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在小学以及初中都是班里的优等生,但是由于家里兄妹比较多,家境贫寒,她在初中毕业之后被迫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转而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这些经历使她深刻体会到了养育多个子女的艰难,而且案主在南方发达城市打工时,看到了城市家庭中优生优育的种种好处,这些都坚定了案主只生一个孩子,把家里所有资源都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的想法。

二、背景资料

1、内容提要

案主结婚后所在的家庭是一个由案主夫妻、公公婆婆以及案主女儿所组成的主干家庭,由于丈夫是家里的独子,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生育思想观念影响的公公婆婆非常希望自己家里拥有孙子来继承香火,所以,自案主结婚以后,公公婆婆一直希望她能为家里生一个男孩儿。刚开始婆媳相处十分融洽,婆婆对她是好言相劝,但是在她生过女儿并表示不想再生育之后,婆婆对她的态度经历了耐心劝导到冷眼相待,直至最后口角相争,拳脚相向、家庭暴力产生的过程。

2、案主陈述

在我生孩子之前,丈夫还有公婆对我都挺好的,丈夫经常在外地打工,我和公公婆婆在家里种几亩地,我们还养了十几只羊,这样除了平时生活上的一些日常开资之外,还能存一些钱,经济上还算过得去。丈夫虽然在外地,但会经常回家,我们夫妻感情很好。而公公婆婆经常夸我贤惠孝顺、善于持家,我也觉得他们也比较勤劳能干,踏实节约,遇到事情我们总是互相理解、包容,所以我们之间相处的很融洽,很少发生矛盾。

结婚一年之后,我生下了女儿,她很可爱,我很爱我的女儿,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她,并且让她以后能够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学。所以我不想再生第二胎,就像城里一样集中精力养好一个孩子。况且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虽然丈夫在外打工,家里也种了几亩地,养了些羊,但是随着公公婆婆慢慢老去,而且公公又患有糖尿病,每天都离不开药,孩子也在不断长大,以后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我觉得如果再生一个孩子,我们的压力会很大,还不如把一个孩子养好呢。但是公公婆婆一直想让我生一个男孩儿,因为我丈夫是独子,所以在生完孩子之后,他们经常劝我再要一个孩子。我把自己不想生育的想法告诉他们,并且劝他们说城里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城里的孩子都很聪明、懂事。但是公公婆婆包括我的丈夫都不能接受没有男孩儿的家庭,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我生一个男孩儿,刚开始他们努力劝导我,我不同意,后来他们就对我冷眼相待,经常故意找我的麻烦,我们常常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激烈争吵,有一次丈夫还动手打了我,而且公公婆婆

对此也不管不问?

现在我很痛苦,在这个家里我已经感觉不到幸福了,最近丈夫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每次回家对我也很冷漠,而且他也很少给家里寄来钱,我们之间感情已经很浅,只是靠孩子维系罢了。公公婆婆因为我不同意再次生育,对我的怨恨很深,我们之间常常因为一些琐事争吵,每天都没有快乐可言。丈夫现在经常喝酒,回家就打我,有时候我会想到与其这么累,还不如死了了算了,但是每次想到自杀,就会想到不能让孩子没有妈妈,所以我必须活下来好好照顾孩子。现在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试着去和公公婆婆静下心来好好谈谈,但没有任何成效,好像我们之间的矛盾太深了,已经无法弥合。但是我又不想离婚,因为我想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正常的家庭里面,再说这么多年我为这个家也付出很多,也体会过来自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对这个家有很深深的感情,我不想轻易的放弃这个家庭,更何况我对再婚的家庭是没有任何信心的。

三、主要问题:

1、家庭问题:家庭比较不和谐,时常会与家人吵架。赵某与婆婆思想观念不太一样,时常因为生孩子的事情发生争吵。

2、心理问题:赵某心理比较消极,多愁善感,对于家里的矛盾,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还有轻生的念头。

3、人际关系问题:赵某性格有些偏执、多疑,与周围的人人际关系一般。但是与丈夫和婆婆的关系比较紧张

4、经济问题:由于赵某打工回家以后一直待在家里没有什么工作,并且她的丈夫在外打工没有贴补家用,除了种几亩地和养一些牲畜之外,家中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经济状况较为紧张。

5、婚姻问题:由于丈夫在外打工,最近很少着家,两人关系不是很好,经常因为小事吵架。婚姻也不太稳定

四、问题分析

赵某家庭不和谐,是伴随着婆媳之间关于生孩子的问题出现的。赵某小的时候家境困难,使得她上完初中之后就不得不外出打工,为家庭减轻负担,也正因为如此,案主深刻体会到了经济条件对于一个家庭是多么的重要,她也为自己不能继续上学而感到遗憾。赵某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由于从小父母忙碌,缺少对她的关爱,再加上过早的外出打工,对于为了保证自身安全,自身建立起了防范意识,并且多疑的心理日渐表现出来。赵某人际关系紧张很大程度上是她自身的问题,总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友好,而且她本人也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偏执表现明显。婚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丈夫的态度,她觉得丈夫不理解她,还打他,所以对丈夫失去了信心,两人婚姻陷入困境。

五、分析治疗

(一)理论模式: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和结构家庭治疗法

(二)理论假设: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理论假设: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求助者的问题视为有某个或某方面因素导致的,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模式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即把求助者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求助者所处的环境把我求助者的问题。

2、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导致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失调和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求助者当前的生活,妨碍求助者的人际关系适应。第二,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过于强烈,是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求助者的行为出现偏差。第三,求助者的问题还有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相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求助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该模式强调,在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时要把求助者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结合起来考虑。

3、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人际沟通十分重视,认为它是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该模式强调,人际沟通会影响求助者的家庭关系和求助者的社会角色的扮演,对求助者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模式认为,求助者的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都是影响其人际沟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求助者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知识为开发而已。因此,该该模式指出,开展心理与社会治疗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求助者的潜能,使求助者健康的成长。

(2)家庭治疗法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单位,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使个别家庭成员的问题真正得以解决。

理论基础:

1.以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

2.相信个人的问题是家庭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反映;

3.家庭功能发挥不良是因为家庭的结构不合理,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组织,可以使家庭的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4.不把个人行为问题作为治疗的焦点,而把改变家人的交往方式作为治疗的手段与中心;

5.治疗不采用直接的、单对单的谈话方式,而是多元化、多层次地介入到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

6. 注重此时此地的现实情况,而不注重对家庭历史的回顾与家庭问题成因的追溯。

六、服务计划

(1)目标:

1、总目标:帮助案主建立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案主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达到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协调一致。

2、首要目标:同时帮助案主与家人沟通,与家人建立正常的关系。让案主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要总是回忆过去。使其正确对待夫妻感情问题,不要逃避。

(2)具体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接案是指个案工作员初次与求助者进行接触,了解其需要与困难,对其面临的问题初步作出判断,根据机构的性质决定是否能够为求助者提供服务。

目的:与案主初步接触,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取得案主的信任后,建立良好专业关系;通过与案主的正面接触,对案主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确定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方法:会谈法

过程:工作员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

宣泄被压抑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与案主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个案资料范文 第四篇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报告

——走出自卑的少女

一.基本资料

小张,女,19xx年12月22日生,职校文化程度,未婚,无业。从职校毕业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目前与父母同住。

二.背景资料

案主20xx年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专业是形象设计,在考试时,由于心里太紧张,考试没有通过。后来学校推荐案主去某超市做收银员,三个月后被辞退,之后又做过一个月服装专卖店营业员,就一直失业在家了。案主一向比较听从母亲的话,由于母亲经常催促案主出门找工作,造成她对母亲渐渐反感,与父母的交谈也逐渐减少,家庭气氛紧张。案主本身性格内向,且在工作方面屡屡受挫,造成其内心失调,不自信,自卑感很强。案主目前整天在家无所事事,而且几乎不出门,自己也感到很苦恼。

三.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案主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使她非常灰心,再加上自己刚参加的营业员上岗证考试没有通过,使她更感自卑。

性格问题:案主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社工在与案主多次交流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母亲代其陈述,案主本人只是低头默认,很少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眼神中流露出迷茫。

就业技能:案主学历较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确很难找到工作。

个案资料范文 第五篇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佚;

性别:女;

年龄:13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独来独往; 父母职业:父亲为某公司职工,母亲下岗;

家庭生活背景:从小跟随外祖父母生活,感情深厚;上小学后与父母随父母生活,父亲管教很严,曾经与父亲发生争执,造成父女之间的隔阂,与母亲关系较好;

学校生活:小学成绩一直很好,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常与朋友发生争执;上初中之后,成绩较好,但是初三之后成绩下降,没有朋友,经常独来独往。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独来独往 背景材料:

小佚是独生女,因为父母工作较忙,无暇照顾小佚,所以把小佚交给其在农村的外祖父母照顾,小佚与外祖父母感情很深。小时候的小佚很活泼甚至调皮,经常跟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跟他们在一起她感觉很快乐。

上小学后,小佚的父母把小佚接到县城,从此小佚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小佚的父亲平时不善言谈,但对小佚管教很严,小佚放学回到

家总能自觉地先写作业,但是有很多时候因为粗心或者急于可以出去玩,作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父亲的惩罚就是“面壁思过”。有一次周末,小佚没有做完作业就跟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回来之后发现父亲很生气,同时发现书包被父亲扔到外面,于是跟父亲起了争执,从此之后一个月小佚没有跟父亲说话,小佚一度很恨父亲,后来经母亲的开导和劝说,小佚逐渐了解了父亲对她的用心和关爱,小佚试图“原谅”父亲,但是总觉得跟父亲之间已经有一层厚厚的隔阂,跟父亲在一起感觉不自在,在遇到问题时也总会跟母亲说。

小佚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比较好,她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三个人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发生矛盾之后互相不理睬对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归于好,如此这样反反复复,使小佚感觉很厌烦。

升入初中后,一开始小佚不习惯小学到初中的转变,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她渐渐的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成绩名列前茅。由于小佚感觉厌倦了小学时跟朋友的分分合合,所以决定不再交朋友,从此很少与同学说话,在班级里较沉默,课间操、体育课、餐厅,也是独来独往,一开始她感觉一个人不用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小佚感觉很自由,虽然有时候也会感觉很孤独,但是她也一直不愿交朋友,很少跟其他同学沟通交流,性格越来越内向。自从上了初三之后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自我心理学认为问题或挑战源自个人的内部冲突或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此案主的压力来自环境的压力或者发挥不良的自我功

个案资料范文 第六篇

一、 案主资料

姓名:郑**

性别:男

年龄:10周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二、 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

小杰家总共有三兄弟,他排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

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 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态度。同时,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早年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对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响。小虹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其早期经历的那件事情有关,并且一直被“亲妈”、“姨妈”等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小虹的健康成长。

四、 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对一些自己比较敏感的问题的解答,而且这些解答必须具有一定说服力,能够说服自己,还能够说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成长环境;最终需求是圆满解决两家人之间目前存在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亲属关系。

五、 服务过程与计划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可按七天为一周期:

个案资料范文 第七篇

个案报告

———个案通用模式的应用

案主基本情况:叶叶(化名),女,23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一名研一学生。开学后不久,叶叶就在川大附近的教育投资公司找了一份长期兼职。但是兼职和学习的时间安排非常紧凑,经常性地往返于工作地点和学校。对快节奏生活的适应不良导致了叶叶心理上的压力。

高级社工实务的学习,使我对社工助人活动相关技巧的应用和掌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根据对案主基本情况和信息的了解,我决定运用通用过程模式进行个案辅导。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包括准备期、开始期、探索期、预估期、签订协议期、辅导与评估期和结案期等七个阶段。以下是根据该通用过程模式进行个案活动的报告内容。

一、个案开展的准备期工作

(一)准备期的回顾

20xx年9月16日下午3点15分,我和叶叶在公交车上相遇。叶叶告诉我说,她要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司去做兼职。她的声音听起来似乎有点疲惫。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做这种长期的兼职,开始觉得还不错,后来就感觉越来越累。特别是最近课业排得很满,总是手忙脚乱的。心里总是觉得特别慌张,最近越来越烦了。叶叶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但是她又希望能够继续做这份兼职。 处理:告知叶叶自己最近正在主修社工实务课程,里面涉及很多助人技巧的与学习,希望自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帮助到她。征得叶叶同意后,我与她一起商议初次会谈的时间。最后,我们将初次会谈的时间安排在9月18日的上午9点。 接案重要信息回顾:

个案资料范文 第八篇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报告

摘要:本案例报告中的案主是一个因失恋引起自卑的大学生,案主因难以忍受失恋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向本案工作员求助,工作员通过与案主长时间沟通,对案主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对案主进行诊断过程中,工作员运用一系列个案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多方面收集资料,对案主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并最终确定治疗方案。通过分析,案主的问题在于认知上产生了偏差,进行了错误的行为归因,这是导致案主自卑的主要原因。为了帮助案主纠正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这里工作员采用的是认知治疗模式,帮助案主走出困境。 正文:

一、接案

对案主情况的了解始于大二上学期,由于没有专业理论的指导,所以,一直未能很好的帮其认识自己的问题。正式接案开始于这学期学习《个案工作》这门课程后,真正以工作员和案主的身份对话。

(一) 初步关系建立

案主一开始对自己的问题表现得较为敏感,不愿意过多的涉入,时常静默不语,似乎不想再一次揭开伤疤。工作员出于对案主的体谅,对案主表现出自己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表现同理心,以此获得案主的信任和认同。通过工作员的努力,案主对工作员取得了一定的信任,工作员与案主间的隔阂渐渐消除,案主开始能够敞开心扉,这样,工作员与案主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为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

个案资料范文 第九篇

一、案主资料

姓名:王XXX 性别:女性

年龄:9岁

婚姻状况:未婚(核心家庭,父母和案主)

教育程度:上小学

家庭背景:父母都是普通职员,收入稳定身体健康。 职业经历:无

性格特征:乐观开朗,学习认真 ,热爱父母 出现心理问题后特征 :孤僻 内向 沉默 暴躁

二、背景资料

1、内容提要

由于父母老实的个性和教育方式,学校老师的不信任等原因,造成阿潇行为偏激,爱发脾气,在学校不开心和同学关系紧张。老师批评几句,他就愤愤不平,阿潇称:“讨厌老师,对学习没兴趣,别人欺负我我就要反抗。”阿潇在校经常和同学发生争执,相比从前,较少参加团体活动,显得不合群,与班主任疏远,在家中与父母疏远,爱发脾气。不愿意人管,成绩下降。

2、案主陈述

我父母均为公司普通职员,内向胆小,家庭和睦。在幼儿园大班前,我性格温顺,比较胆小,父母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我:要与小朋友团结,不要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所以经常被同学欺负,上大班时,有一次小朋友拿绳子去勒我的脖子,想牵着我走,我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反抗了,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跑了。我发现原来这样别人就不会欺负自己了。自那以后,一旦与小朋友发生口角,我就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争端。老师和同学说我“不好惹”,从小学四年来,我都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爱看书,二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成绩还是中上偏优,只是最近两个月,升了四年级,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我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爱听课成绩下降了。

三、主要问题:

1、家庭问题:家庭比较不和谐,时常会与父母吵架。或者沉默,不爱与父母交流。

2、心理问题:阿潇心理比较压抑,多愁善感,对于和小朋友的矛盾,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用暴力解决。

3、人际关系问题:和周围同学关系一般,有的很生疏,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不爱和父母交流,害怕并不喜欢老师。

4、经济问题:父母有稳定工作,衣食无忧。

5、婚姻问题:无

四、问题分析

案主因为父母经常以息事宁人大态度教育,孩子一直被欺负,心理产生哦了很久的压抑和郁闷,突然有一天爆发,并一发不可收拾,形成了孩子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避免被欺负的行为想法,造成与同学关系不好,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思想偏激,老师批评后心里不舒服,开始讨厌老师,知道自己错了也不好意思和老师开口讲话,由于种种导致成绩下降,回家后不做作业以至后来干脆不写,因此父母予以责骂,导致孩子不爱与父母交流,家庭关系紧张。成绩下降。

五、分析治疗

(一)行为治疗模式:代币法,自我控制法,会谈法及作业料等等。

(二)理论假设:

行为治疗的理论来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与中性刺激建立条件的反射。影响经典条件反射的因素。强化、消退、泛化、分化、抗条件作用

2、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性条件作用,它强调的是行为的后果对该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此理论认为行为的改变之所以发生,是因行为后面所伴随某种特别的结果,因此强调强化的作用。强化的作用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3、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模仿”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类不一定要亲身经历承受刺激与制约的过程。由他人的`反应表现,可以透过自我调节、自我回馈等能力来达到行为的改变。 观察学习包括四个具体过程:注意过程(或观察过程) 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确立过程。

六、服务计划

(1)目标:

1、总目标:帮助案主建立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帮助案主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达到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协调一致。

2、首要目标:同时帮助案主与家人沟通,与家人建立正常的关系。让案主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同学关系和谐,尊敬老师热爱学习。

(2)具体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接案是指个案工作员初次与求助者进行接触,了解其需要与困难,对其面临的问题初步作出判断,根据机构的性质决定是否能够为求助者提供服务。

目的:与案主初步接触,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取得案主的信任后,建立良好专业关系;通过与案主的正面接触,对案主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确定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方法:会谈法 作业疗法

过程:工作员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宣泄被压抑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与案主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目的:通过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帮助案主重建认知结构,建立契约,矫正思想偏激,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待身边的人,并运用自我控制法进一步改善案主行为。 方法:会谈法、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过程:

1、采用行为治疗模式探究案主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过程,使案主识别自己的困境所在,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探索按住改变意向,以便于实施帮助。

2、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中还包括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代币法,示范法,果敢训练,自我管理,多模式治疗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直接有效的针对不同问题给与帮助。

系统脱敏法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案主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案主以安全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案主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果反复如此实施,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 以后取消了附加刺激,当案主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就会产生厌恶体验,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案主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强化法通过奖励的手段来强化案主的良性行为,对案主的不良行为实行淡化惩罚.以阴

性强化法来淡化案主的不良行为,高明的奖励照样可以使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且使人自我感觉良好。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是以阳性强化为主的。代表方法,代币管制法。

自我控制法是加强改变不良行为的愿望 。从理性上分析这种不良行为的有害性;让其他人帮助你作监督;还要制定自我控制的计划,它可以长期地维持和强化自我控制的愿望。记录和分析.记录不良行为的发生次数、时间、地点、当时的心身状态。以便于分析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制定改变的策略。

作业疗法是指导案主从事某项活动,以治疗疾病或最大限度地恢复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行为治疗模式主张人性观。认为人是被环境和遗传决定的反应或有机体;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人的行为是学习来的。

根据案主的不同情况,分析为题并找到合适的方法,行为治疗模式一直运用广泛,能够有效的治疗好不同症状的问题。

3、提出建议与意见:

(1)让案主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及时发现他人的优点。

(2)建议案主积极主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相信人是善良的,放弃以往的敌对想法,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家人同学和老师。

第三阶段:巩固阶段

方法:会谈法、代币法

过程: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减少焦虑,学会客观对待别人。通过家庭成员老师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让案主感觉到其实自己并不是不被人理解和关心。同时,让案主与父母敞开心扉的交流自己的想法,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其次,让案主与同学们好好交流,让彼此都知道对方想的是什么,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同时,学习方面记好笔记,积极思考与主动询问,提高成绩。

七、服务过程记录(附后)见治疗过程表

八、方法评估

针对案主自身的情况,本案主要采用的是行为治疗模式,尽可能的使案主树立积极思想,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主自决。同时协调家庭成员积极配合,通过与案主之间沟通,使得按住走出困境,正常生活。

九、个案反思

由于案主本身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来自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家庭的原因。父母并不是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老师也应该注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思想出现偏激。因此,作为社工,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案主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个案资料范文 第十篇

一、个案背景资料

二、个案资料收集摘要

此处一般可采用社会历史报告信息表或“预估”一节中提到的其他方式

三、问题分析与诊断

1、 案主认识的问题

2、 工作人员诊断的问题

3、 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四、服务目标:

1、总目标

2、分目标(尽可能按点细分)

五、服务模式及理论基础:

此处要注意的是在罗列所使用的服务模式时要与案例相结合

如下例: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

1.家庭系统,家庭成员是家庭系统的组成部分

2.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中存在的次系统、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及权力架构。

3.病态的家庭结构,不良的家庭结构是造成家庭成员问题的真正原因。不良的家庭结构主要表现在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等方面。

本案例中家庭结构呈现联合的倒三角结构。通过家庭会谈的形式,帮助家庭成员意识到目前不正常的家庭结构所带来的后果,改变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六、介入中的社工理念及技巧

七、介入系统和介入行动

1、介入计划

此处根据资料诊断、问题分析,描述从哪些系统进行介入行动

2、具体实施计划

确定会见期间任务,此处我们设定为5-8次会谈。

同学们要加强此处的设计,在设计会谈内容的时候要构想好访谈提纲,即为了达成此处会谈目的我应该准备问哪些问题设计哪些环节呢?

(1)第一次会谈

会谈时间:

会谈地点:

会谈目标:

主要方法:

介入重点:

八、评估结案:

1、评估方法与工具:

个案资料范文 第十一篇

个案工作报告

(一) 接案与预估工作报告

1、个案来源:案主自行申请

2、案主基本信息

姓名:李某 性别:男 出生日期: 籍贯:南京

宗教信仰:无 家庭通讯地址:南京江浦街道同心社区

3、案主问题简史

案主为9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单亲家庭,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品行顽劣,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学习成绩属中等,父亲曾经带其做过智力测试,智力正常,喜欢玩电脑游戏、手工制作。

4、案主个人家庭背景及功能

父亲53年出生,为回城知青,96年与小自己22岁的浙江女子结婚,婚后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的差异于99年离婚,离婚后母亲回浙江再婚,父亲带着案主单独生活,离婚后父母保持较友好关系,节假日,案主有时会到母亲那里过一段时间。父亲现为一大型中日合资企业副总经理,20xx年查出患有鼻炎癌。爷爷奶奶已经过示,案主有两个姑姑,但住的都较远,案主去她们家的次数不多,居父亲讲,姑姑们都很爱案主。由于父亲忙于工作,从案主读学前小班开始(3岁),早上送案主去学校,下午放学时父亲委托一位大妈妈把案主接到她们家,并在那里吃晚饭、洗澡、写作业,一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把案主接回家。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