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类论文范文(推荐十四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08-26 09:57:241005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一)

在我国,金融学被定义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隶属于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金融问题”。随着宏观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各高等学校的金融学科都在探索金融学科的教学改革,力求教学内容上顺应金融宏观的发展方向,金融既然包括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金融学就不能仅研究微观金融运行而不研究宏观金融运行。也就是说,金融学不能只研究金融主体个体的行为,而不研究金融系统整体的行为。因此,结合地方应用型大学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要求,强化金融学专业宏观金融类课程群建设是具有现实与指导意义。

一、国内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研究动态与存在问题

1、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1997年,xxx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这种调整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整个金融课程体系知识面应该覆盖整个金融学科的主要方面,如:金融制度、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完整的金融运行结构,包括微观金融运行、宏观金融运行,以提供学生一个有关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2004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由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和陈雨露主编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该书反映了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承担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我国顶尖级金融学家和金融教育家、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金融学科和其他重要高校金融学科带头人对金融学科建设的最新思考,代表了我国目前对金融学科建设研究的最新水平。如中国海洋大学宏观金融学有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史、货币金融理论前沿、金融理论与政策等;宁波大学设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浙江财经学院采用金融学院模式,宏观金融学课程分布在8个专业方向,具体有金融学、国际金融、利息理论、金融市场学、货币理论、财政学、中央银行学等。

2、存在问题与研究命题

主要存在问题,第一,现有教学改革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研究了同类大学为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而面临的金融学本科教学定位、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问题,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的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第二,宏观金融类课程急需按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尽管各院校已顺应金融宏观化发展方向而开设了若干宏观金融类课程,但尚未解决以下问题:宏观金融类课程到底该包括哪些主干课程?如何避免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针对宏观金融类课程要求,如何跟进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类课程?上述问题告诉我们宏观金融类课程急需按各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

二、地方应用型大学宏观金融类课程群设置的特色与创新

1、课程群设置的特色

第一,顺应宏观金融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国际化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本科教育更应强调学习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本项目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在改革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时,既保障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又顾及地方性大学办学环境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强化宏观类课程建设,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群设置的创新

第一,倡导团队合作,形成推进宏观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的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既提倡体系的整体性和弹性化,又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探索性。为此,需要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并形成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一套机制。具体设想包括: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通过指定学习教材、专著或其中的核心章节,联系学术动态述评文献;互相交流近期阅读书目、研究课题,探讨本学科前沿理论。集体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定期举行教研活动,讨论并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与重点;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规范教学文件与秩序,鼓励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二,推进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锻炼相结合。鉴于金融学高度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在强调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吸收现代教学理念,推进多样化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强化课外实践,鼓励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科研等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地方应用型大学宏观金融类课程群实施对策

1、具体设置内容、预期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具体设置内容:主要结合国内外金融学科相关宏观金融课程设计的总体趋势,突出服务地方金融机构与企业,强化宏观金融对地方金融的指导功能,坚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重点推进应用型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

第二,预期目标:紧紧围绕金融学科“课程群+核心课程教材+精品课程”三大类建设大框架,形成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的子框架和核心课程建设、造就一支具有敬业、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并以此为基础,为今后核心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培育奠定基础。

第三,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宏观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确立宏观金融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并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建设;二是配对形成每门课程的师资队伍,基本保障每门课2名教师;三是完善并形成每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四是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将推进以下教学改革:第一,改革思路是整合宏观金融类课程,将宏观金融类课程整合成基础、国际、市场、监管四大类,明确每类课程包括的主要课程、设置目的,并从各自金融专业现有基础出发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如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建设目标、精品课程目标、课程后台建设目标与教学方式创新目标。

第二,强化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对于理论性较强课程,都增设一定经典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围绕案例分小组讨论,并撰写学术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应用性的课程,都将开设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以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根据本学科、专业教学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在课内向学生传授;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学生科研、金融论文大奖赛、虚拟炒股比赛等第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采用宏观金融理论分析各种金融问题与经济现象能力,重点提升学生解决金融问题能力。

第四,探索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写为PBL)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为同学搭起各门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分析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学习小组由5—6名左右的同学组成,选定某一主题组织课堂讨论——包括小组交流、质疑和点评;要求每组制作PPT,内容包括选定主题的文献综述、课堂发言内容以及参考文献,以充分展示同学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2]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学科学.2010(03).

[3]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06).

[4]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二)

【摘 要】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基础上,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给出了如何加强对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指导

开办独立学院既是对公办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高校扩招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对提高本科教育入学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面临独立学院的招生质量相对较低。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尤其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体现得更加突出。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经管类专业整个毕业实践环节(含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都非常重视,一般规定了12至15个学分,因此,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院的教学质量。

本人根据多年指导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经验,对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一些梳理,并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建议,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1 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写作基础普遍较差,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比较困难

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重在减轻、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特点,这也与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相适应,因此,在四年教学过程中,并未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加之,学生中学期间的语文底子原本就薄,使得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难以顺利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多数经管类专业学生不重视毕业实习环节,毕业论文写作缺乏实践基础

由于经管类专业的特点,使得学校难以组织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校的经管类学生都是以分散的形式或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由于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毕业实习期间多数学生忙于找工作,而并未深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使论文写作缺乏实践基础。

论文选题比较盲目,偏空偏大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写好论文的重要基础,然而不少学生由于缺乏企业实习经历,难以捕捉具体写作目标。因而造成论文选题,或偏重经济理论研究、或题目过于宏观和抽象,最后造成论文写作不能深入展开,肤浅空洞,质量也就不高了。

写作思维狭窄,论文观点不能深入

由于缺乏经管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除了所学课本知识外,少有涉猎课外专业知识,尤其缺乏对经管类专业学术文章的阅读,造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思维狭窄,找不到论点,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只能止步于2、3级标题,论文观点不能深入。

2 加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相关建议与措施

建议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奠定学生写作基础

为打好毕业论文写作基础,建议在第6或第7学期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学时不一定多,关键是通过此课程向学生系统介绍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如毕业论文的一般格式和规范、论文选题的注意事项、开题报告的撰写要求、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毕业论文的基本规定等等。实践证明,在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程之后,由于对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进行了统一辅导,在后期进行的论文指导过程中,既避免了各小组论文间的过大差异,又大大提高了论文指导老师的工作效率。

抓实对毕业实习环节的指导和检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毕业实习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即使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分散实习,也丝毫不能打折扣。只有深入企业进行切身感受和体验,才能发现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不论是先进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良好题材,而这些东西往往被学生忽略。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就业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只有先毕业,才能顺利就业,不能存在毕业论文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扎实的毕业实习将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重视对论文选题的指导,使之符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毕业论文的课题类型通常包括真实课题、模拟课题和虚拟课题。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最好选择真实课题。一来,避免独立学院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偏弱的短板,二来避免学生进行大量抄袭的可能性。

通过扎实的毕业实习,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是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最优题材。既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现实经济管理问题,体现毕业论文的写作价值,又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文章不在大小,关键立足实际,这也是对学生今后工作和做人的良好引导。

强调阅读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思维

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课外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表现在平时不爱去图书馆学习,即使借阅图书,也较多借阅与自己业余兴趣相关的书籍,而撰写毕业论文又恰恰需要学生广泛涉猎相关学术论文。因此,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该特别强调学生进行相关学术论文的阅读。

在指导老师的指引下,通过阅读相同专业硕士论文或专业期刊文章,可以极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写作思路,借鉴有益观点。一定程度的模仿和借鉴学习,是独立学院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有效途径。通过消化和吸收,把别人有益的观点或创新的思维引入到你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中,并对之进行改进或升华,变成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严格论文和毕业论文答辩,杜绝浑水摸鱼和蒙混过关

一定程度的模仿和借鉴学习绝不是简单的抄袭和生搬硬套,而相当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始终跳不出这个漩涡,说到底仍旧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

要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就必须加强论文检查和论文答辩工作。

首先,要制定一套合适的管理办法。目前,虽然各个独立学院基本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但基本都是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工作,既不方便灵活,也难以符合众多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建议将权限下放到每一个论文指导老师手中,由论文指导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时间和次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论文检查。

其次,严格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主要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动机、写作过程,并以此判断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和现实可行性。同时,也让每一个独立学院学生对毕业环节有一个完整的经历。

总之,在教学改革的呼声下,不少独立学院甚至二本院校已逐步放松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本科生难以进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写作。而笔者认为,只要正确定位和加强指导,即使是独立学院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一篇具有实践基础的应用型学术文章。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三)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新的高效的聚类算法;一是把已有的聚类算法或论文提出的新算法和入侵检测技术相结合,从而提出一个好的入侵检测模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点:

第一、针对聚类算法的研究问题:

1、如何提高算法的可扩展性

许多聚类算法在小于200个数据对象的小数据集上是高效率的,但是无法处理一个大规模数据库里的海量对象。现有的聚类算法只有极少数适合处理大数据集,而且只能处理数值型数据对象,无法分析具有类属性的数据对象。

2、如何处理离群点

然而在某些应用中,用户可能对相对较小的簇比较感兴趣,比如入侵检测中,这些小的簇可能代表异常行为,那么我们需要考虑在对算法影响更小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处理这些离群点。

3、研究适合具有类属性数据的聚类算法的有效性

对聚类分析而言,有效性问题通常可以转换为最佳类别数K的决策。而目前有关聚类算法的有效性分析,大都集中在对数值数据的聚类方式分析上。对于具有类属性的数据聚类,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第二、针对聚类算法在IDS应用中的研究问题:

1、如何结合聚类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很多的聚类算法都已经和IDS应用环境结合起来了,很多研究者对前人提出的算法作出改进后,应用到IDS系统中去,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算法来适应IDS的要求。随着聚类技术的不断发展,聚类技术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工作。我们需要把更好的聚类技术成果应用到入侵检测中。

2、利用聚类技术处理入侵检测中的频繁误警

虽然入侵检测是重要的安全措施,然而它常常触发大量的误警,使得安全管理员不堪重负,事实上,大量的误警是重复发生并且频繁发生的,可以利用聚类技术来寻找导致IDS产生大量误警的本质原因。

二、学位论文研究依据

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聚类分析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其重要性及其与其他研究方向的交叉特性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充分肯定。对聚类算法的研究必将推动相关学科向前发展。另外,聚类技术已经活跃在广泛的应用领域。作为与信息安全专业的交叉学科,近年来,聚类算法在入侵检测方面也得到大量的应用。然而,聚类算法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聚类算法在某些应用领域还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聚类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结合得还不够完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论文的选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聚类算法的研究以及聚类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下面从两个方面阐述国内外这两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前人已经提出很多聚类算法,然而没有任何一种聚类算法可以普遍适用于揭示各种多维数据集所呈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结构,根据数据在聚类中的积聚规则以及应用这些规则的方法,可以将聚类算法分为以下几种:

1.划分聚类算法

划分聚类算法需要预先指定聚类数目或聚类中心,通过反复迭代运算,逐步降低目标函数的误差值,当目标函数收敛时,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划分聚类算法典型代表是k-means算法[1]和k-modoids算法。这些算法处理过程简单,运行效率好,但是存在对聚类数目的依赖性和退化性。迄今为止,许多聚类任务都选择这两个经典算法,针对k-means及k-modoids的固有弱点,也出现了的不少改进版本。

2.层次聚类算法

又称树聚类算法,它使用数据的联接规则,透过一种层次的架构方式,反复将数据进行分裂和聚合,以形成一个层次序列的聚类问题解。由于层次聚类算法的计算复杂性比较高,所以适合于小型数据集的聚类。20xx年,Gelbard等人有提出一种新的层次聚合算法,称为正二进制方法。该方法把待分类数据以正的二进制形式存储在二维矩阵中,他们认为,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正二进制会改善聚类结果的正确率和聚类的鲁棒性,对于层次聚类算法尤其如此。Kumar等人[9]面向连续数据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不可分辨粗聚合的层次聚类算法,既考虑了项的出现次序又考虑了集合内容,该算法能有效挖掘连续数据,并刻画类簇的主要特性。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四)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1规范我省电大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2.编写要求

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1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1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1条下划线。

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

前置部分从内容摘要起单独编页。

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4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编写格式

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

封面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

目次页(必要时)

主体部分:

引言(或绪论)

正文

结论

致谢(必要时)

参考文献

附录(必要时)

4.前置部分

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封面统1格式要求。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其中论文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所用每1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2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1般不宜超过30字。论文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论文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具体内容依次列示如下内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小2号黑体,居中)

论文题名:(2号黑体,居中)

学生姓名:(××××××××3号黑体)

学 号:(××××××××3号黑体)

指导教师:(××××××××3号黑体)

专业:(××××××××3号黑体)

年 级:(××××××××3号黑体)

学 校:(××××××××3号黑体)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五)

艺术类学生写论文一直是难点,学生如此,教师亦然。

写论文的目的是大学生对自己4年的高等艺术专业本科学习进行一番梳理与总结,将艺术感性经验,以理性论证的方式写出来,供人供己以鉴真确,以存参考。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类学生写论文,常出现不是学生发愁,就是教师头疼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能力较差,教师经验不足。故而,形成今日高等艺术教育中艺术论文写作的怪相。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毕业论文辅导,以及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剖析艺术类本科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许慎《说文解字》说:论,思也、叙也、议也。文,错画也。其意是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反复论证、交错描述,以求正解。因之,论文是一种特殊文体,是运用理性和逻辑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文体。17世纪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理性主义,把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变为可能。笛卡尔强调人要正确地运用才智。他所说的才智就是判别真假是非的理性。自笛卡尔的方法论问世后,世界各大学均采用这种文体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目前,大学论文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4年本科的专业学习后,是否能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论文并非要求学生有什么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而是通过论文写作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种比较思考、分析范式、逻辑推理、辨析结论的科学认知方法,为一生的人生实践打好基础。

然而,艺术类本科学生在论文最基本的选题、结构、内容、用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首先是选题。很多学生写论文论题很大,论文喜欢冠以“中国”“社会”“西方”等大而不当的标题。以学生20多岁年龄,尚未步入社会的学识和经历而言,如此大的论题是难以驾驭的。由于论题过大,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的情况,降低其专业性。针对以上问题,探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社会。从教师的层面来分析,可能是论文指导教师受知识结构所限,不能深入指导,未达到庄子所谓“尽精微,致广大”的治学境界,反而出现指导粗疏的情况。学生“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写作的现象,实质上是对自己专业内涵和定位认识是否清楚的问题。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如果说学生借用其他专业的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尚可,但如果是专门研究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就是严重的“跑题”。教师至少要起到“把关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深入下去。也可能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没有把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讲述方法不得当,学生未听明白;也有可能是“教不严,师之惰”,教师自身教学、科研、管理等诸事繁多,无暇顾及等。从学生方面来说,这和自身对论文写作的认识态度有关,有些学生写论文只是毕业需要和求职需要,并非兴趣所在,也并非要试着去研究一个问题。当然,也不乏有学生想认真写篇好论文,但苦于不知如何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但时间有限,对学生从头开始的论文写作训练也非短时间内能明显奏效。解决此问题,应从整个课程设置上全盘考虑,要提前安排与未来的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提前训练,至少要先掌握写论文的方法。从学校环境小社会来讲,由于受到时下浮夸、躁动风气的浸染,与《大学》中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要求,多少已出现了背离。

其次是结构。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结构宏大,章节繁复。一般格式是绪论概述、案例分析、未来展望、结论教条的新八股论文模式。一篇几千字的论文可以拼装成5—10章10—20节的庞大结构。造成论文论题还未展开、论点还未摆出就草草结论,因而出现论证不够、字数拼凑的问题,形成章节与文字、章节与章节、章节与题目之间的脱节。

分析其原因,此类书籍章节似的论文写作,与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习惯往现成的框架里填材料,根据框架结构去找资料,不是从收集材料到发现问题或有兴趣点的有感而发,很多学生是想当然地开始写论文,常有学生还没收集多少资料,题目和大纲已经完成,写到后面的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问题,则反映出艺术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薄弱的问题,对此问题,就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按科学和理性的方法进行讲授,这早在上个世纪的德国包豪斯大学就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在教学上不妨好好研究和利用国外成功的培养模式以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此外,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依然要遵循文科生论文写作的要求,体系规范,逻辑严谨,非艺术感想和散文写作。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也可有意去选修一些人文课程,比如哲学和理工科课程,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认知。

论文写作要有感而发,发现问题,又有兴趣之后,就要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研究和分析,不能停留在现象表面,要努力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无感而发或为论文而论文的写作,只能是凑字数,论证无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同样重要。社会生活是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手中之竹”是建立在“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的基础上的。北京高校的艺术类学生有着地方院校无法比拟的资源和信息优势,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高校内部艺术馆等艺术类展览集中的地方,都是学生课本学习之外丰富学识、获取灵感的地方。虽不要求学生有一鸣惊人的创新研究,但至少要有感而发,通过论文写作学会和掌握一种理性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科学认知方法。

最后是用词。论文语言表述要求准确无误。这里涉及语文的词汇运用问题。论文写作一般从解词入手,特别是关键词理解和使用尤为重要,而学生毕业论文中忽略对基本词义的准确理解,常常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一个语文基础问题。主要是缘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至于对遣词造句和语法没有很好地掌握。针对此类问题,主要是大量阅读经典范文,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治学严谨的大家、学者的专著或论文,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书中流畅、规范的用词造句自然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如何有效、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以提高国内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水平,笔者有以下三点认识。

一、转变认识

师生要对毕业论文写作有正确认识,不能只肤浅地认为毕业论文只是写一篇文章而已,关键是要认识到通过论文写作,使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即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二、论文课程设置

艺术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简单地讲,就是上什么课、怎么上的问题。比如,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对经典名著的赏析上,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文体写作的规范模式,这对从高中到大学从未经过正规论文写作训练的学生来说很重要,这门课至少要做好这种衔接。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局限在艺术现象的解读上,更要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而这个学习过程就是理性分析和研究的过程。艺术院系可以开设论文指导课程,提前了解和掌握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为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三、论文指导应由理论教师负责

很多学生为了自己方便,论文和毕业设计都选择了一位教师指导。专业老师既指导艺术创作,又指导论文写作。但论文写作毕竟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过程,不管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还是论点论证的把握,理论老师比专业教师经验可能更丰富些。因此,建议理论和专业教师各负其责,分别指导论文和毕业设计,这样责权明确,使每位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更专业、更有效。

总之,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合理设置课程,然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来提高艺术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真正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六)

摘 要 随着高校对艺术类专业的扩招,艺术类毕业生也逐年增加。本文从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因素两方面着手分析,试图归纳出解决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方案,提升其就业能力,从而更快的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能力 市场竞争 职业生涯规划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这样的社会局面则需要高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大约为107万,2014年大约为727万,增长了(如表1),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艺术类学生也是如此。艺术类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情感丰富,个性张扬,自我主义较强,集体主义较弱。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们更应该了解如今的就业市场以及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1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艺术类学生个性比较张扬,专业实践性较强,就业时呈现与非艺术类学生不一样的特点。

就业灵活性强

高校艺术类学生往往被看作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不愿束缚于各类规章制度,在择业时不看重工作的稳定性,而注重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很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初次就业时只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工作一两年后会跳槽转业,故他们不在乎与工作单位是否签署协议,这就导致在毕业时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很高,签约率很低,工作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很不固定。

就业地域性强

艺术类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一些大型的设计类公司多集中在沿海或大中型城市,很少设立在边缘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市场相对狭窄。艺术类毕业生认为在经济发达城市较偏远城市拥有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能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故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会首先考虑较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在近几年越来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大约70%以上的艺术类毕业生更倾向于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使得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就业观念淡薄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不积极,就业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艺术类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时常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其次,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他们并不需要独立承担生活的重压;最后,艺术类毕业生个性过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具有优势性,找工作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心态矛盾

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时拥有更复杂的心理,在择业时更加迷茫。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艺术类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认为选择了热门的设计类专业,盲目高估对所学专业的优势,对自己盲目自信,在就业时一心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但一次次失败的求职经历让他们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第二,艺术类学生的学费过高,大学四年的学费是非艺术类学生的两倍有余,故他们在择业时希望寻找到薪酬较高的工作,但大学毕业生的薪值往往达不到他们内心的期望值,许多艺术类毕业生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长期处于待业状态;第三,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90后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他们虽期盼能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但却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就业准备,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却显得束手无策,缺乏毅力与勇气。艺术类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屡遭挫折,在心理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 影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社会给予他们的压力过大,他们虽渴望踏入社会又害怕面对竞争。为了帮助艺术类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个人这四方面分析影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我国现有的分配政策从原先的“包分包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工作,这对艺术类毕业生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不仅需要依靠就业市场提供良好的机遇,也需要政府给与相应的扶持措施。例如政府可以颁布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中小型城市发展的政策,为其提供补助及优惠条件,同时加大对中小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艺术类毕业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层。

高校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高校是艺术类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育人成才的摇篮,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现在大多数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就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设置的课程与市场需求的岗位并未达成一致,使得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并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二是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许多学校只是把职业生涯课程当做一门必修的课程进行教学,并没有把其贯穿于艺术类学生大学四年的学生生活中,同学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任然很茫然;三是高校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大,许多毕业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家庭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中国家庭,父母以及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一方面,对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生活压力小,这类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工作的期望值较低,他们认为就业只是寻找一份工作,而工作所带来的自我提升的机遇并不重要。另一方面,90后艺术类毕业生的自主能力不高,依赖性极强。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度保护,事事由父母操办,当自己处在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中则显得束手无策。

3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由于高校每年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大,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势在必行。

政府建立健全支持体系

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支持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保护政策。首先,取消地方保护主义,引进更多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其次,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中西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锻炼,为其提供相应优惠政策,保证其在锻炼后拥有优势去寻找下一份工作;最后,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维护毕业生的个人利益。

高校建立就业培养机制

社会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现在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是专业人才,更是职场精英。高校应建立就业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推进艺术类课程的教育改革。艺术类课程作为新兴课程,面临更多的挑战。现在高校艺术类课程在设置上大多没有与就业岗位相吻合,课程的延展性较弱,这就要求高校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在教学模式上增加专题演讲、情景模拟等,使课程的教授多样化且符合就业市场。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艺术类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高校一方面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出国进修或是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以旧代新,建立健全学科内部的学习交流体制。

第三,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前面的章节中也提到我国有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今后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必须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四年的教学中,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的开展职业生涯课程。例如大一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对自己的未来有初步定位;大二时根据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三时进一步指导其制定或修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四时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择业,传授学生就业技巧。这样,职业生涯规划就不是大话空话,而是真正能够帮助艺术类学生规划人生的实用性课程。

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90后学生思维开放,自我意识过强,艺术类学生尤为明显。如今的90后艺术类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角,未能及时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克服择业时遇到的挫折,及时总结,汲取经验;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艺术类毕业生应抱着“我找工作,而不是工作找我”的心态,努力让自己适应环境,珍惜任何一次工作机会,以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对待每项工作;最后,坚持学习,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工作单位,艺术类毕业生都应该用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4 总结

当今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就业率的高低反映出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培养的成果。我们在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高校自身的教育体制,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艺术性人才。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七)

【摘 要】本文在研究艺术类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提出了针对此问题的方法,要求开放思想,与时代同进步,利用新兴科学技术来整合各类信息;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打开学生的就业思路;时刻关注社会动向,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

一、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二)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因势利导心理。学校招聘专场是求职人员找到就业岗位成功率相对较好的招聘形式,同时也是各单位采用“管培生计划”最多的人才招聘活动。不过在这些学校招聘专场中,只要是与长三角、珠三角、北上广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有关的招聘活动,其现场都是人满为患,而那些当地企业、一些知名度较低的公司,以及工作环境比较简陋的公司,其招聘现场则是门可罗雀。

(三)毕业生对于就业服务重视程度不够。艺术类院校应该从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入手,从每位大学生入学开始就系统针对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有效的就业服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许多毕业生认为,就业就是在校期间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毕业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简单,从而对学校设置的就业创业讲座、心理资讯、课程指导服务以及职业规划指导等各种就业指导服务视若不见,也就使未来自己在就业问题上难以做到全面和完善。

(四)现阶段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设定的人才培养机制来进行系统学习,人才培养机制决定了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就成为了检测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同时也是学校教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盘。不过,当前的艺术类学校和其他一些综合类学校都出现了扩大招生的现象,但是就业问题却始终不能被高度重视,从而使各学校的就业问题一直延续。

(五)社会转型期对于艺术类院校就业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在国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中国的国民经济仍然不断健康、平稳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方针,持续进行社会转型。随着中国的经济调整以及产业转型,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成了一系列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源消耗型产业逐渐退出市场,同时更多的文化艺术类产业、创新型产业以及智力密集型产业正迅速的崛起发展着。但是因为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属性问题,使其难以摆脱传统观念从而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难以快速的应对社会转型所改变的就业问题。

二、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广开思路。在艺术类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都有着锐利的直觉,可以提前感知到下一季潮流的发展方向,牢牢把住时尚潮流的脉搏。在艺术类学校就职的人员更加需要跟紧学生的步伐,积极接受新工具与新技术,主动运用大学生喜欢的社会交往工具来宣传就业信息,使宣传内容更加体现艺术性,将主动推送替代被动传播,增加在校待就业大学生的乐趣,使其得到更好的就业服务。。

(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拓宽学生的求职择业思路。为了更加有效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打开艺术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思想,解决待就业毕业生的实际问题,我国大力鼓励与引导应届毕业生去到基层就业,并且相继制定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医从教助学金计划”、“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村官计划”以及“应届毕业生预征入伍计划”、“高级院校创业实践计划”等。艺术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和综合性学校的毕业生相比有着更加专业的特长,在面向基层的就业活动中更加能够展现自己的特长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三)把握时代动向,以梳理根本问题为契机解决就业问题。在高等院校赖以生存的大背景中,求得艺术类学校的发展、缓解艺术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就一定要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产业调整为背景。在全面分析研究往届毕业生就职信息的基础上,艺术类学校的前景发展,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也不管是内涵式发展或是外延式扩张,都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有长远的目光,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国家制度的引导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前景相适应,使艺术类学校能够找准教育发展方向及目标,优秀人才培养机制,调整知识内容与专业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以达到产学研的整合统一。

总而言之,艺术类学校只有打开眼光、扩展思路、与时俱进,才能更全面完善解决各种就业问题。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八)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否实现学生较好的就业,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扩招与“艺考”逐步升温,使本已严峻的艺术生就业市场更加白日化。本文以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为着眼点,探寻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创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

社会文明的进步,促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教育的变革引发毕业生数量的井喷,就业竞争日趋白日化。“艺考”热的不断升温,使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艺术类毕业生对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就业市场中却屡遭碰壁,如何使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中紧跟国家政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增强其就业优秀竞争力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

1.政府调控

政府在就业机制上对艺术类毕业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政府宏观调控的不利直接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机械智能逐步代替人工制造,致使大量的工作岗位减少,加之“艺考”热影响下的毕业生数量激增,使市场需求与学校供给比例严重失调,大量毕业生无法正常就业。其次,政府就业机制还不完善,政府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架构存在延缓,不能直接、快速、全面的传达给学生,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艺术生就业渠道较少。再次,许多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设置政策性壁垒和体制障碍限制毕业生就业与落户,如很多企业以户籍来卡人,对学生的就业有较大的限制作用。

2.学校课程体制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涉及学科专业的更新,对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也提出更高要求,但与之相矛盾的却是高校教育模式革新相对滞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以致出现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又找不到人的尴尬局面。

3.学生自身因素

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却在实践能力与专业素质上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就业观念淡薄,职业紧迫感、危机感较弱。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情况较好,生活上没有太大压力,对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时常报有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

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对市场需求、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进行宏观调控,维护就业环境。首先,“政府发挥调控作用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调整招生专业与招生规模”。防止出现供需矛盾。其次,严格控制招生数量,对“艺考热”进行合理降温,着重进行精英培养,且对就业好的专业加以扶持,对就业差的专业减少招生人数。再次,政府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并广泛的公布与毕业生;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建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基本信息数据库,拓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宽度,增加就业岗位。最后,政府要为毕业生搭建更多的就业平台,控制毕业生的合理分布,打破区域限制,鼓励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人才流动。

2.学校设置科学课程体系,确保就业质量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集聚地,专业是方向,课程是优秀。学校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应以“市场”为导向,多与社会、企业对接,紧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的好坏,“高校应该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出国进修或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专业素养”。再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到设计专业在“设计-产品-商品”的特点,形成有专业学术带头人、专业教师、设计公司或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负责人及设计师互为补充的师资结构”。最后,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变“满堂灌”为“启发式”,引入“工作室制”“项目制”等,教师牵头,学生以助手身份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使学生与社会、企业无缝对接。

3.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目前相当部分艺术类毕业生是典型的“三无”人员,无目标、无动力、无规划,且就业观念存在较大误区,如态度不积极,听之任之;蜂拥于大城市,基层、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考虑;等待父母安排工作等。事实证明,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观念是一个长久的意识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次会议、一次谈话就能解决的。解决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的问题就应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明确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使他们能够达到四个阶段的转换: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提升职业素养;四年级初步完成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从而,转变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和规划。其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优秀竞争力是自身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优秀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具体方法为,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后,再日常的学习中多与企业、社会对接,多参与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成长,在项目中提升专业素质与能力;加深理论修养,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增强其优秀竞争力。

结束语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九)

[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在阐述毕业生就业力内涵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力现状就行分析,并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力的三点原因,对此进而提出了政府、高职院校和学生自身需要做出的提升就业力的各种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力

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为国家和社会所关注,艺术类毕业生也同样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难的问题,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面对这种现状,如何采取多种途径不断完善和提升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力水平,成为当前不断扩招的艺术类院校、政府当务之急的重要课题。

1 毕业生就业力内涵

就业力不仅仅是求职者与生俱来的能力,更应包括求职者后天能够习得的各项职业技能与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笔者认为,即就业力是个人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如适应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即,高校毕业生就业力是高校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具备获得首次择业、保持就业及赢得新职位的就业能力。

2 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

学生自身就业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差,优秀专业技能薄弱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职艺术类毕业生要想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更加需要培养自己的独一无二专业技能。很多艺术生为了应试高考,进入大学降低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以至于造成这些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用人单位人员也提到,有些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强,将专业技能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弱,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职业意识薄弱,求职技能欠缺

当前毕业生在就业时准备不充分,求职前缺乏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的分析,求职时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较差,应聘时不能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和策略,在求职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以上种种都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求职能力欠缺的表现。

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方面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还是很重视学历的,一些教学质量高、设备条件好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而那些教学质量差的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较差;艺术专业中有的专业是市场急需的,这样的专业竞争力就大,与市场需求贴近的应用型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如设计、动画、声乐等;国画等传统类别的专业择业面较窄,市场需求量相对要少。

高职院校方面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机制初步形成,但是某些高校艺术类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这就必然会影响到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一方面,社会急需要的艺术人才无法满足需要,另一方面,一些艺术毕业生因学科结构、知识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而难以顺利就业,如师资、硬件设备要求等不能满足。

3 影响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的因素

政府方面因素

我国很早就出台了相关决定要求各地政府督促职业院校举办者拨付足额的职业教育经费,但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承担起督促的职责,经费投入的不足,不仅严重的影响了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也为艺术来高职院校的长直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近年来,政府为了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例如针对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减免税费等优惠措施,但是由于学校和地区的差异,措施的落实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

学校方面因素

我国现在还出于发展阶段,其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对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上未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强调专业符合,盲目求新,导致毕业生专业不突出,偏离了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这种状况加剧了高职院校艺术类人才就业的矛盾。

校方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面的缺失也是影响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性,培训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对应聘技巧的培训,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形同虚设,对毕业生的就业根本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

学生自身方面因素

现在部分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过硬、眼高手低,大多用人企业恰恰注重艺术类毕业生的专业机能和创造力,这些与学生本身对专业的学习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侧面显现除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的不努力,学习能力差,专业基础不牢靠等问题。

除了以上方面,用人企业很注重毕业生是否具备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但是在就业中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往往显现出自身特色不明显,实践能力和市场需求相差甚远,使得企业招聘时偏向学历更高的艺术类人才。

4 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提升策略

政府措施

引导社会各界投资职业教育

在引导社会投入方面,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对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高职艺术类学院开展合作办学、院企合作经营收入、实训基地建设等减免地方税费。

鼓励高职艺术类院校转变办学理念、特色办学

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的品位,依托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学院的艺术类专业设计和办学方式既要体现国际性、开放式要求,又要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高职院校艺术类学院建设要引入市场经济理念,用市场化方式推进艺术实验实训基地和学院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原有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政策,合理调控毕业生流向;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积极制定艺术类专业人才流动的优惠政策,切实维护艺术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并完善规范统一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

高职院校措施

根据实际需求创设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案

各高职艺术院校应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和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案,这样不但能满足每个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增强其优秀机能,更能拓宽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提升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价值

就业指导工作要摒弃长期枯燥、乏味的就业指导模式,鼓励毕业生在实践中积累就业知识,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创造条件。其次就是要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系列的追踪调查工作,走访用人单位,根据现实的就业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自身方面的措施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理念

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来说,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估,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其次,对就业市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市场经济体质相匹配的就业市场不可能没有竞争,甚至竞争是残酷的,做好失败的准备。再次,毕业生要意识到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增强专业机能。

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艺术感染力

在高学历充斥就业市场的今天,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提升自身的优秀竞争能力即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毕业生至少在三年的学习当中刻苦学习基础知识,努力夯实本专业的艺术造诣,培养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创新能力,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保持常胜。

在学习和工作中积累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毕业生在学校学习了多年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具备了相当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而言,实践意识刚刚建立,要转化成在实践能力尚需时日,这就需要艺术类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十)

为期五周的实习即将画上句点, 5月26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驻哈尔滨市香红小学校实习点。刚开始时,我们对这个校园的一切都充满了陌生感,但是在香红小学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很快融入了这里的教学工作和生活。我们从英语教学指导老师身上窥到了上好每堂英语课的真谛和成为一个优秀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勤奋学习;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备课、上课、改作业……日复一日,无数琐碎平凡的事构成的我实习生涯的主旋律。与此同时, 我们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五周里,我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并顺利地完成了实习任务。观察老师如何设计课堂环节,如何备课,如何讲授新课,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掌控时间,如何批改作业。我每天做听课笔记,学习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一路走来,深受其教。两周内,我们的实习流程基本是:听课,参加集体备课,小组备课,模拟讲课,我感到每天都有新感受、新收获,此次实习,受益很多。

初为人师,总是有些紧张。我带着羞涩与忐忑抱着课本和教案走上讲台时,尽管我做了很多准备,但当我真正面对那么多双眼睛时,我还是紧张了。虽然,我知道我的这节课上得并不成功。我是用心的,但用心不一定等于成功,我毕竟是一名实习生,在知识的构建上还存在着许多断章,还缺乏教学经验, 实习,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千淘万漉虽辛苦,就算被磨练得遍体鳞伤,也要摩拳擦掌,做好又一次投身熔炉的准备。我在实习中逐渐变得“勇敢”。虽然开始也会有顾忌,怕“主动出击”会招惹“不知天高地厚”的蔑视。但事实告诉我,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应有勇气去尝试。即便在尝试中失败,也能让自己成长,没有锻炼的机会,谈何积累和成长?而这一切,只能靠自己去争取。等待,只能让你在沉默中消亡,只有主动,才能为自己创造良机。实习,陪伴我经受了挫折,也经受了欢乐!

在实习工作中让我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不应该做怎样的人,而且是做怎样的教师。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既教书又育人。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当然更应该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实习报告《师范类实习报告范文》。 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只要是我的学生,成绩好坏,我都要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给以热情帮助。意图使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应该刻苦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平时的工作中,还要边教边学,学校安排我听课的机会,向老师学习,吸取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尽量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实习工作,有了收获,但也发现了问题。今后的路,我会走好每一步,努力实践,善于总结经验,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一个多月实习是短暂的,更是难忘的。香红小学领导的关怀老师一言一行、学生的勤奋刻苦,甚至是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我们从一些小小的悲伤和困惑中收获着,成长着。这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将会是我们教师生涯的起点,也注定会成为我们人生当中一抹别样的色彩。

实习的经历虽已经过去,可我还会回头去看一下我在那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那不会是我旅途的归宿,而是我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定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实践报告”、“关于××××的实践报告”、“××××实践”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类 核心期刊 田径 科研论文 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11年一2014年这4年期间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2011-2014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分布分析

4年期间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所刊发的有关田径论文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中国体育科技》刊发田径科研论文数量最多的,占总数的;其次是《体育学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各8篇,均占总数的;第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科技》各6篇,均占总数。结果显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中国体育科技》是田径科研论文的主要科研力量,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的发文数量最少,只有2篇和1篇,仅占和,说明核心期刊田径科研论文的发表严重失衡,所以要注意期刊发文的平衡性。

(二)2011-2014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基金情况分析

(四)2011-2014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研究内容分析

1.田径科研论文研究的主题分布分析

如表5显示,对2011年-2014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田径论文的研究领域分布情况进行统计,运动训练占主要地位(69),依次是教学(16)、运动竞赛(18)、裁判器材(5)、人体科学(7)、心理(3)和其他主题(11)。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领域分别占、,共占田径论文总数的,而心理、裁判场地器材以及其他领域分别占、、。

2.田径运动训练领域分析

训练水平和训练方法对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田径竞技运动训练一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竞技水平的逐步提高而在不断的.变化。如表6所示,在田径运动训练学方面,在16种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为118篇,占田径科研论文总数的,这些田径科研论文对我国田径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而推动了田径各个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根据研究的需要,把 99篇田径运动训练方面的论文按研究的项目分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跨栏、铁饼、三级跳远、标枪、推铅球、撑杆跳高、竞走、全能、障碍跑、掷链球、马拉松、接力赛。从表6可以看出这四年间的田径科研论文,田赛(铅球、铁饼、标枪、链球、跳远、三级跳远、跳高、撑杆跳高)论文总数为43篇,占运动训练论文的,而在径赛(短跑、中长跑、接力赛、跨栏跑、障碍跑、竞走、)方面的论文为54篇,其中竞走的研究论文最多16篇,占总数的,其次是中长跑13篇,占总数的,而全能方面的论文只有2篇,且少而不精。综上,核心期刊在各个项目的研究上存在不均衡性,缺少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影响了田径竞技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

(1)从以上数据可得知2012、2013、2014年较2011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

(3)在田径运动各个专项相关研究内容却呈不均衡状态,影响了田径运动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4)我国的田径科研论文研究受到了国家体育局、部分省市级和院校的重视,但基金项目的数量还得要增加。

参考文献:

[1] 黑骑磊,国建欣,刘涛.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足球运动科研论文研究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3):20-22.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十二)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为更真实地了解恭城橙农的生活、生产、收入、负担情况,橙类种植大户、橙农的思想观念,对市场信息来源的渠道和把握情况以及对市场采取的态度等,切实解决目前农村橙类水果经济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保持全县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布置,由县政府、县水果流通办、县水果中心、县农业局组成联合调查组,自XX年4月13日至4月19日,历时一周,进行了全县农村橙类水果经济问卷抽样调查,之后又进行了1天的审查、汇总和分析。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是恭城县比较典型的橙类种植大户、销售大户和部分在销售过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橙类果农,这些调查点分布在全县40个行政村,这些种植大户、销售大户和橙农对了解全县的橙类水果种植和销售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恭城橙类生产及销售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橙类是我县较早引进的水果品种之一,经历了多年的积累,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橙类的价格一直较高,所以橙类的种植面积扩展的很快。恭城现有橙类种植面积约万亩,主要品种有新会橙、红江橙。由于恭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恭城橙类在糖度,色泽,口感和外形方面,()都比其他产区的橙类要好。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去年橙子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头、色泽、外形等方面都不够好;二是其他各种类型的水果同时上市,因此失去抢占市场的先机,受其他产区脐橙和夏橙的冲击很大,在销售量和价格方面都没有优势;三是恭城橙类种植的品种过于老化。

根据调查,恭城橙类生产和销售显现以下特点:

第一、生产不规范,农药残留量大,销售量太少。

目前橙类生产大多是以户为单位的分散栽培方式,真正集中成片实行统一管理的大型现代化果园极少。由于这种分散的经营模式,导致大部分农民只追求产量,不在乎质量。果农大量使用高浓度的农药和化肥,使得橙类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农药残留高低是衡量橙类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也是限制橙类销售的最主要障碍;同时,由于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使得果农在化肥使用、病虫害防治、优种优育方面的知识严重匮乏,从而导致产出的橙子大小不一、色泽不均、果型丑,这些也严重地制约了橙子的出口以及外运销售。到目前为止,去年全县才销售各类橙子14000余吨,只占恭城橙子产量的。

第二、缺乏自己的品牌。

俗话说“好酒还要会吆喝”,即使是优质的品种,如果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在鱼龙混杂的橙子大杂院里,一样可能被淹没。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放在同一个摊档上,一般消费者都只会感性地从价格、形状上去决定是否购买,很少有消费者能够分清品质的优劣。由于恭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恭城橙子在糖度,口感方面,都比其他产区的橙子要好,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市场上恭城橙子都是以“恭城橙子”牌子来销售,这个牌子不仅大而统,而且被盗用和假冒的情况十分严重,导致市场上恭城橙类品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大大地降低了恭城橙子的声誉。

第三、需求弹性太小,而产量过大,市场难以承受供给大幅度的增长。

和其他农产品一样,橙子同样面临需求弹性太小的问题。由于需求对价格极度不敏感,因此,一旦产量有所增长,橙子即要以价格更大幅度的下跌来刺激市场扩大需求。所以农产品经常是丰产不丰收。今年的橙子价格低迷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一因素造成的。今年恭城县橙子产量为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不仅如此,全国其他产区的橙子和水果产量以大幅增长。供给的大幅增长,导致了恭城橙子价格在全国范围内的更大幅度的下跌。恭城主要生产的2个橙子品种新会橙、红江橙今年的价格都很低。

第四、橙类商品化处理不够,而且加工技术不过关,缺乏大型的龙头企业。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十三)

[摘 要]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文化市场的繁荣,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在“艺考热”逐年升温的同时,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并直接制约了艺术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故此,笔者结合多年学生工作经验,从学生工作角度出发,客观分析梳理,以期为更好好解决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照。

[关键词]艺术教育;就业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刺激了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策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调整,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然而,艺术类院校扩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等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就业调查数据显示,艺术类就业明显低于各专业平均就业率,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学校和社会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焦点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及问题

(一)人才分布不合理,供给矛盾突出

就业地域集中,倾向于沿海发达城市是艺术类毕业生的显著就业特点。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戚戚相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二、三线城市的艺术类人才需求量、发展空间和相关资源远低于一线城市。因此,用人单位所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显现出明显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局面,艺术人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过度集中,造成一线城市艺术人才过度饱和、竞争压力过大,而二、三线城市和边远地区艺术类人才紧缺、艺术市场低迷,陷入了缺少人才制约发展,市场低迷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二)就业意识淡薄,就业随意性大

由于艺术教育侧重个性化培养的特点,艺术生在择业过程中倾向随意性较大的岗位,对于与管理机制较为健全的企业签订就业协议顾虑重重。再加上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缺乏对社会和行业的准确认知,往往盲目的追求个人艺术价值的最大化,选择“宁缺毋滥”的方式,经常会出现自愿性待业,就业机会慢慢从身边错过。而更为普遍的情况是艺术类学生往往习惯于在跳槽的过程中寻找自身价值,无法长期为企业工作,给所在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印象,造成艺术类院校与社会企业无法长期搭建人才输送合作关系,对之后的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三)行业相对集中,就业面较窄

艺术学科专业性强,教育口径比较小,与其专业相对应的传统艺术行业相对集中。艺术类毕业生因其自身知识结构特点,往往难以在学科之外寻求职业发展,学生的就业面过于依赖专业知识对口。加之周围朋友、亲属的关注期许,在传统的就业思维指导下,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客观评判自身职业取向,憧憬成为“艺术家”而耻于从事艺术产业相关辅助行业,就业路径难以有效拓展。

二、提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路径建议

如前所述,影响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的主要因素:一是自身专业业务能力,二是学生自身的就业观。故此,提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教育。

(一)以就业率为导向调整专业布置和招生计划

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各类艺术人才需求存在一定差异,而学校人才培养规模往往只从自身师资出发,忽视社会需要,造成与社会人才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故此,相关学校应积极调研调整,从长远角度出发,合理规划招生和专业布局。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为帮助毕业生科学地进行自我分析、定位,客观及时地寻找到适于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顺利完成学业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学校应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开展师生座谈、往届优秀毕业生以经验交流会和专题报告等形式,交流就业、择业、工作中存在的误区、畅谈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增强毕业生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社会,避免落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拜金主义的”泥潭,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充分发挥自己所学、所会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发挥艺术类“师徒制”优势

结合艺术类学生就业市场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应积极发挥“师徒制”教学优势,依靠专业教师成立就业指导小组,实施“一对一”重点服务,通过重点指导、优先推荐,以“先进带后进”的方式,实现以点带面,促进毕业生整体工作提高。同时密切关注毕业生中特殊群体的就业动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其实现顺利就业。

(四)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引导

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创业。组织和动员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瘴鞑考苹”、“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国家就业扶植项目。

(五)实行毕业年级辅导员招聘会跟踪制

由于工作岗位特点,辅导员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整体特点,与学生具有更亲密的关系,通过辅导员跟踪招聘会制度可以更好地抓住就业黄金期,实行对学生的动态管理,有利于宣传办学方向和教学成果,让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人才特点,进而形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调查类论文范文(篇十四)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由于高校扩招、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心理、行业性质、就业形式等因素,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破解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难题,就必须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一条与设计艺术类学生就业特征相适应的就业指导、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设计艺术类毕业生作为我国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例,从高校扩招、毕业生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选择范围等角度,分析了设计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力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积极促进艺术类学生就业从而帮助破解设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一、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的影响

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高校设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包括一些综合性、师范类和理工科院校。伴随着艺术类毕业生人数的跳跃式增长,与之相对的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的缓慢增长,导致艺术类毕业生的供求矛盾增大。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师资队伍、设备设施也无法满足扩招后的要求,艺术类毕业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难以跟上就业市场变化的步伐,这些情况的存在极大的增加了就业问题解决的难度。

2.择业心理的突出矛盾性

设计艺术类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突出矛盾性主要体现在:(1)学习的高投入与就业的低收入之间矛盾。由于艺术学习前期投入偏高,受“成本-效益”心理的影响,在物质回报方面都寄予过高的期待,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失落的情绪;(2)精神方面的高期待与现实低回报之间的矛盾。从小在艺术殿堂里学习绘画,怀揣设计师梦想的学生的精神追求是十分纯粹的,当物质追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颓废厌世、随波逐流、放荡不羁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3)内在自我实现与外在激烈竞争之间的矛盾。从小被家庭、社会寄予厚望的设计艺术类毕业生,都希望通过一份有成就感的工作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回馈父母和社会。但是面对整体不理想的就业坏境和狭小的发展空间,他们就会失去精神信念的支撑。

3.就业行业性质的单一性

从我校设计艺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性质统计中可以看出(如表一),30%和15%的毕业生选择了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调查访谈中,有毕业生提到“自己辛辛苦苦学习设计艺术这么多年,一直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将自己设计理念推广出去,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展现给世人”,如果转行去做销售或者管理不但无法实现设计师的梦想,还浪费自己在设计艺术这条道路上所花费的大量时间与金钱。这就导致大部分设计艺术毕业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从而无法及时就业。

4.就业市场范围的狭小性

设计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的长足发展会为设计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物质保障。艺术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从表二可以看出:广东、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2013届毕业生占了16%,选择省会城市的毕业生占了44%,而选择其他地级(县)市的为27%。另外,在访谈中,绝大部分的同学也表示就业时要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

二、破解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把握特点,分类指导,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鉴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的求职诉求会因为性格特点、职业目标、所学专业、就业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高校应根据其就业特点,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完善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高校紧抓就业群体这一重点,根据其就业意向又可分成私营企业、党政机关和自主创业等几个类型,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时间阶段,开设专门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规划课程。大一,旨在通过学习方法与指导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涯规划与前期职业指导服务。大二,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活动。大三,通过社会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大四,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开展求职技巧的培训,提高面试应聘能力。

2.调整专业设置,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提高毕业生综合竞争力

为了顺利完成高等教育与社会所需人才培养的对接,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饱和程度。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专业人才需求量调整招生人数,做到招生与就业配套。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增O提高学生从业能力的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应加强设计艺术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极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尚的艺术品位。

3.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心理调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来看,其就业难部分是因为其就业观念陈旧和就业心理矛盾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加强心理调适,才能促进其更快的适应社会。一方面,学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包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引导学生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小地方有大作为”等科学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另一方面,高校需帮助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控制自己的心境、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引导其合理应用自我激励法、注意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排除心理困扰。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