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内容摘要范文(实用9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4-02-11 21:20:1730

民族舞蹈内容摘要范文 第1篇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背景差异,自然积淀了彼此不同的文化传说。彝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透过文化的表层形态揭示一个族群整体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史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民族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各个民族文化中的“外来影响”增加也是必然的。但这种“冲击”不应是消极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以宏扬本体文化为立足点的,只可惜,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人类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不仅说明人类文明遗产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说明人类“民族素养”的变化程度加剧,民族观念的自我意识走到了“丧失”的边缘。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与此同时,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必然随之涌入国门,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冲击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彝族民间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实的彝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文化资源丰厚的彝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特色的旅游业,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电脑媒介接受的最新信息。当代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信息丰实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现代舞、卡拉OK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青睐,传统的彝族民间歌舞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这些地区的多数领导和有关人士,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加强双方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时的民俗节日和民间歌舞,无论从其外在的形态、表演程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凉山州文工团将彝历年冗长的仪式程序进行了简化,把民间舞《围成圆圈踏歌》加以规范改编,加工后的《达体舞》不仅突出了民间舞原有的风俗特色,还做到了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认可。90年代初位于中国滇西北高原上的华坪,风光旖旎,民风古朴。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彝、傈僳、汉、傣等26个民族,他们习俗各异,聪慧纯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在火把节的夜晚,他们将粗犷的民间舞《打跳》和从西方传入的自由激烈的迪斯科在同一舞台上表演,打破了千年戒律,既娱乐又娱人,形成了华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两种不同形态、不同文化内涵的舞蹈出现在同一空间,并为人们所接受,这只能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结果。

在文化转型期间,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视野去看待分析“异文化”的不同之处,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是就能跟其他的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和平共处,而不是自我孤立或贬斥他人。把本土民间舞蹈与国外舞蹈进行比较且如此,吸收外来舞种也是如此。正如80年代初,当西方现代舞大量传入我国时,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而10年后,现代舞不仅没有被挤出中国国门,在舞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奋斗下,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1993年秋在北京舞院创建了第一个现代舞专业。中国现代舞艺术以百花一枝的芳姿,正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国土上生存、开花、结果。事实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宽松政策,使之从西方移植的现代舞、迪斯科等文化娱乐形式,已经拥有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丰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20年来,对于彝族民间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过程的。12年前凉山州文工团编导们就对彝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提出疑问的思潮进行了探讨。当时改革开放已进行了8年,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引起彝学舞蹈界对传统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反思。12年后,在世纪之交,当我们面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伟绩,面对彝族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以自觉的理性思辩重新审视当年探讨的种种问题时,就这些疑问和困惑就显得清晰而明朗了。越来越认识到,彝族民间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彝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续,近几年,城市生活中悄然兴起的《达体舞》、《青年舞》、《打跳》、《押搓》,就是生动的一例。彝族民间舞蹈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为彝族民间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我们无视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大环境,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主动作用,只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未受任何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将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境地。

民族舞蹈内容摘要范文 第2篇

双休日,我偶尔到人民公园参加晨练健身,在众多的晨练者中,跳民族舞的最为火爆,竟有四、五帮、几百人参加。虽然我不是好舞者,但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曲,撩得我边运动边随着拍子哼起来,有时乘休息之际,也跟在她们的后面掘笨地扭扭身子,学学跳跳,我的大胆参与引起班主阿霞的注意。她热情大方地说:欢迎男士参加,我们缺少的就是男同志。在她的热情大方中我们聊了起来。

阿霞每天清晨6时起床,6:30分时赶到公园,6:40分准时播放民族舞曲,热爱民族舞蹈的人们会从参加晨练的四面八方中纷纷走到自已喜爱的班主里舞起来,开始了她们跳民族舞健身运动。说起椰城兴起的民族舞热还有点偶然。2000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开,世博会期间,举办多场次世界各国民族舞蹈表演。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他们表演的民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观赏之余,我发现他们的民族舞蹈表演规模都比较大,少者有百八十人,多者五百、八百人共舞一曲,场面之壮观,豪情之万仗,民族之魂都凸现在热舞之中。

2002年下半年,我和几个姐妹开始跟省里的窦老师学习民族舞,每个星期学跳一个晚上,一个月学会一二个舞蹈。学会十几个民族舞蹈后,我们几个人有时在家里、有时在双休日、有时在朋友聚会上,自娱自乐地跳上几曲民族舞,居然赢得许多亲朋好友热情欢迎,有的人甚至要跟着学跳。看来这“歌好听舞易学又健身的民族舞”有广阔的市场,人民群众喜欢大众的民族的文化,我们几个一合计,办班推广民族舞。 2003年,我们首先在海口人民公园举办业余民族舞健身班,这种新颖活泼又运动健身的舞蹈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参加晨练女性朋友,报名参加学习者多达七、八十人,为了满足喜爱民族舞群众要求,他们一分为三:阿霞、阿惠、阿琼各为班主,分别带领几十名爱舞者学习跳民族舞。2003年下半年,那些跟班学习的爱舞者纷纷带班在华海公园、万绿园、滨海公园、金牛岭公园、长堤公园、街心公园、机关大院、中心广场等十几个点学习推广民族舞,民族舞热一时风靡全椰城。不论老年、中年、青年、学生的女性纷纷加入跳民族舞健身的行列,不论在公园、广场、俱乐部都成了跳民族舞的场所,跳民族舞成了椰城海口一道亮丽的风景。就连平时少有人问津民族舞的录音带、VCD、DVD,甚至有关民族舞的书刊都成了女同胞抢购的时尚佳品。

民族舞蹈热椰城。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阿霞细细说道:舞曲好听感人。跳民族舞选曲很重要,我们大多数都是选经典、时尚的流行歌曲如:《家园》、《神奇的九寨》、《北京的金山上》、《香格里拉》、《草原_》,这些歌曲旋律流畅,音色高昂,动感显著,曲调感人,许多舞者都被那一首首难于忘怀的歌曲感动,抑制不往边舞边唱,场面十分感人。

民族舞蹈易学。民族舞蹈是各少数民族在节日、婚庆、丰收时跳得欢快喜悦舞蹈,简单明了,热情奔放且趋于大众化,男女老少皆宜。我们常跳的有藏族舞、新疆舞、蒙古舞、苗族舞,陕北的大秧歌、腰鼓舞,有时也跳上一曲劲爆的士高、恰恰舞。

民族舞蹈内容摘要范文 第3篇

一、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一)民族舞蹈展现民族风情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人情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在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运用音乐、舞蹈的节奏与肢体语言不仅体现舞蹈者的表情与舞蹈的意蕴,还展现舞蹈的艺术内涵。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族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展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风情,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民族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舞蹈通过音乐、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的内容与情节,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族地区生活与风俗,体现民族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凝结的智慧,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的记录,反映本民族的精神风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而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风格也存在差异,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地区的生活与风俗,与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及人们生活相联系,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游牧民族的舞蹈《贝依力格》,舞蹈表演者使用精湛的表演技巧表达出草原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一幅壮阔的草原生活景象,体现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境。又如舞蹈《传承》采用祖孙学舞的故事描绘方式,舞者精湛的舞姿展现舞蹈的文化传承,孙儿舞者从爱好舞蹈,为向爷爷学习舞蹈而刻苦努力的练习,其精神感染周围的一群孩童,他们也加入向爷爷学习舞蹈的行列,舞蹈的高潮部分是爷爷将代表民族舞蹈的道具传承给孙儿,祖孙二人一起舞动起来,一起创新舞蹈,将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传承》体现的不仅是民族舞蹈的魅力,更是展现祖孙对舞蹈的一种交流与学习,一种民族舞蹈代代相传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二、民族舞蹈的教育价值:鼓舞与激励人民战胜困难

(一)民族舞蹈具有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它是由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创作并相互进行流传,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展现民族的经济文化背景,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56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各异、文化与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与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的舞蹈,不仅是展现他们的劳动状态,更是激励人民乐观积极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舞蹈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创作的,反映的是战争的场景或胜利的激动与喜悦,这些舞蹈可以激励人民敢于战斗与拼搏。民族舞蹈以丰富的内容著称,民族舞蹈的故事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塑造的故事人物性格突出、故事发展情节完整,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内涵也各异,有的民族舞蹈故事体现追求真爱的感人情景,有的民族舞蹈展现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的民族舞蹈描绘的是一副恢宏的战争场景,通过战争中感人或激励人的故事描述,用再现战争场景与事迹来感染观众。如《英歌》描绘的是众多好汉汇集梁山泊,为了正义,反对黑暗的封建压迫攻打大名府,舞蹈不仅形象的描绘出梁山泊好汉的英雄形象,更是通过舞蹈展现的故事情节――群雄攻打大名府,激励人们反对封建压迫,勇于斗争。又如福建民族舞蹈《大鼓凉伞》,通过舞蹈刻画郑成功的性格与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及描绘郑功成练兵的场景,展现出郑成功积极抵御外寇的故事。

(二)民族舞蹈有教育人们团结奋进的作用

我国的舞蹈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着表现人们生活的舞蹈,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舞蹈庆祝抓捕猎物与收获粮食,人们通过编排舞蹈展现抓捕猎物的场景,体现人们的一种斗志的同时教育人们要团结奋进。德国著名的艺术家格罗塞认为舞蹈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人们挥舞肢体的同时散发着令人神往的诱惑力,原始的人们利用舞蹈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通过简单而有节奏的动作能够重复的传达一个涵义――教育人们要团结进行狩猎,要维护本部落的稳定与秩序,要遵循共同的生活准则。民族舞蹈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民族舞蹈不仅可以娱乐放松精神压力,更为有效与有益的影响是民族舞蹈能够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与激励族人奋进,为共同的理想与生活而努力。

三、民族舞蹈的娱乐价值:抒感与自我娱情

(一)民族舞蹈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舞蹈反映人们的生活,也高于人们的生活,民族舞蹈作为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丰富着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有限,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多数是通过自己传统的文化节日,载歌载舞的欢庆,民族舞蹈是他们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新疆地区的姑娘都善于舞蹈,舞蹈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是其用来表现情感,抒发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二)民族舞蹈可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

民族舞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人们从白天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放松下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通过民族舞蹈,可以从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历史。

四、民族舞蹈的国际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特色

民族舞蹈内容摘要范文 第4篇

一、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类型和狩猎文化的呈现

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生产中的情景,将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由于鄂温克族是以狩猎为生,所以在民间舞蹈音乐中充满了狩猎文化的特征。从音乐形态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将民间舞蹈分为呼号型和歌唱型两种类型。呼号型民间舞蹈与鄂温克族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中,可以感受到浓烈的狩猎氛围,所用的舞蹈元素中大多比较质朴。在舞蹈创作中,呼号声、拍手声、跺地声以及人们的欢笑声都是重要的舞蹈元素,其节奏比较鲜明,力度的强弱以及速度的快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具有独特的舞蹈韵律。呼号型舞蹈对人的感官会造成非常震撼的冲击力,其舞蹈元素中大多是鄂温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形态,具有非常原始的特色,这也是其表现狩猎文化特征最直接的形式。歌唱型的民间舞蹈由于加入了歌词,所以在音乐旋律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在现代的鄂温克族民间舞蹈中还加入了器乐的伴奏,艺术特色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由于受到原始狩猎文化的影响,所以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音乐也具有浓厚的狩猎文化氛围。不论是带着原始呼号声的爱达哈喜楞(公野猪搏斗)舞、巴勒那?晕瑁ㄌ?虎)、聂那肯舞(犬斗舞),反映近现代用猎枪打猎的狩猎舞,节日庆典的奴克该勒舞,还是围着篝火边唱边跳的伊堪舞,都带有鲜明的狩猎文化特征。

二、舞蹈音乐的文化基因

鄂温克族的人口较少,其语言文化比较特殊,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其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依据口头传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作为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音乐承担了艰巨的使命,在舞蹈中所承载的狩猎文化在实用功能以及教育功能方面要大于娱乐功能,所以说民间舞蹈音乐是鄂温克族传承狩猎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了鄂温克族人民对古老文化的全部寄托,所以民间舞蹈音乐中都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从目前的流布范围来看,鄂温克族游猎舞蹈不仅流传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这样“最后的狩猎部落”之中,而且还广泛地流传于已长期告别狩猎生活,习惯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农区、牧区。从舞蹈动作等方面来看,阿罕拜舞、奴克该勒舞等节日庆典舞已经融入了很多近现代的生活内容,但是其音乐内涵与舞蹈内容仍然传递着古老狩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与多位鄂温克族朋友的交往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狩猎文化对于鄂温克人的影响之深,感受到鄂温克人对大自然那种无以言尽的热爱和深厚情感。无论是鄂温克族的哪一个分支,也不论他们现在从事驯鹿饲养业、牧业、农业还是远在他乡,抑或融入城市,狩猎歌舞和狩猎文化都承载着他们最原始的民族记忆,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之根,是鄂温克族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文化符号”。

三、族群文化基因的流变

游猎舞是鄂温克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在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历史比较久远,从呼号型的游猎舞中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是对原始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能够明确的展现出狩猎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所以其是原始狩猎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在经过后期的艺术加工后,形成了歌唱型的舞蹈,在舞蹈元素中加入了音乐,在艺术形式上更加的生动活泼,能够赋予原始狩猎生活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来说,其初始、古老的艺术形态通常都是歌舞一体的乐舞形式,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会出现歌与舞的分化。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游猎舞应该是鄂温克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其渊源最为久远,这一点从其表现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狩猎生活即可得到印证。尼玛罕(以及礼仪舞、节日庆典舞等)的产生应该晚于游猎舞,其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宏大的叙事风格,使其在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教化方面的功能已远远超过原始游猎舞,具有中古音乐文化承前启后的阶段性特点。也就是说,在鄂温克族音乐历史上,反映狩猎生活的游猎舞、带有说唱和叙事特点的尼玛罕和具有山歌、小调性质的扎恩达拉嘎,这三种艺术形式虽然长期并存,但却是先后产生并“各领风骚数百年”。

民族舞蹈内容摘要范文 第5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传承

民族舞蹈的传承一直都是各国舞蹈艺术家密切关注的焦点,这个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显得突出和紧迫。尽管联合国及各国政府先后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并了一些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政策法规,加强了继承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工作。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舞蹈家也在个人力所能及的条件中,竭心尽力地投身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事业。然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的舞蹈艺术家们却面临着观念陈旧、理论滞后、资金短缺、人才不济、设备落后等诸多困扰。由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舞蹈文化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舞蹈艺术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对其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学术地位、艺术价值。因此,如何科学把握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的问题,也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和紧迫。

1.民族舞蹈特性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最佳的传播载体,舞蹈艺术把人的希望、观念、精神自然地整合成多种文化因素,化成形态语言,这种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语言,一旦形成稳定的风格程式,即会代代相传,奇迹般地保存并发展。文化在不断发展,舞蹈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贯穿人类生命的延续和推动社会不断地发展,但舞蹈文化的根可讨、貌可视,在纷繁多变,多姿多彩的舞蹈中,民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传承性、群众性、自娱性、及民族性等特性。

2.民族舞蹈传承意义

在艺术的舞台上,民族民间舞大放异彩。如果没有民族民间舞那么就如“三月不知肉味”一样。民族民间舞用动人的舞姿,优美的音乐打动人心。少数民族民间舞源远流长,节日中的情节舞与情绪舞最为普遍的。一般场面巨大,人数众多,欢快热烈,反映着人们内心需要与精神寄托,民族民间舞充满生命的活力。舞蹈语言丰富多姿,风格多样,艺术舞台上因为有了民族民间舞而显得生气盎然,在新时代社会的建设中,传承民族民间舞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民间舞是各族人民的祖先通过长期的艰苦创造的非常宝贵的遗产。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舞蹈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形式上做相应的改变,要求传统民族民间舞完全与时代接轨,是不切实际的。又因民族艺术辐射力比较薄弱,一般多在某个地域发展,民族民间舞要发展,必须善于发扬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不断汲取民族文化与舞蹈艺术的发展的基石,在继承民族民间舞时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一是以继承为借口,对传统民族舞蹈否定,用虚的思想来对待民族民间舞;二是一律肯定,保守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是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并肩的,在很多舞蹈中都以模仿生活状态为主。继承的目的是发展,而不是将民族民间舞变为背上的因袭重负,也不是让民族民间舞固步自封,更不是让民族民间舞因循守旧。当时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一个民族要发展就必须传承与发展创新双管齐下,创新己经成为当代民族文化发展的灵魂。

3.民族舞蹈传承方法

普及性传承。民族舞蹈来源于群众,植根于群众,最终的传承也要靠群众。民族舞蹈的表演者要深入到乡村和社区中,建立广泛的少数民族舞蹈活动场所;舞蹈文化艺术下乡活动,能够很好的促进民族舞蹈的推广工作;通过开展艺术课程,在学校普及民族舞蹈知识。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推广工作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而的发展,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产业化经营道路。民族舞蹈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是指将民族舞蹈的经营与发展推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舞蹈的设计与制作水平得到充分提升,在市场竞争中检验民族舞蹈的实力,将创作收益与市场反应相结合,彻底实现产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道路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民族舞蹈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内在潜力,以市场作为试金石,使民族舞蹈在市场的考验中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政策保障。在民族舞蹈方而现有的政策包括:建立民族文艺团和文化研究机构;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举办全国性的文艺汇演、评奖、比赛、展览、观摩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这些政策内容构筑了民族舞蹈发展的基础,并在实际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民族舞蹈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国家政策构筑新的支撑体系。依据民族舞蹈传承的规划,国家政策目前需要对民族舞蹈的经营道路给子引导,从政策上倡导产业化和国际化经营方式,以此带动教育、机构、基础设施、文化交流的一系列发展,实现各个发展环节的有机结合。另外,国家需要从政策方而给予民族舞蹈创新经营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便满足其在创新运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研究市场开拓、对外交流等方而的资金需求,帮助其走出当前的困境,实现新的飞跃。政策体系的支持能够从宏观上发挥引导作用,并且加速民族舞蹈传承的发展。

强化文化传承。民族舞蹈“传承”,从本质上分析,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文化的本体、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发展三者鼎立,拧成统一的整体文化通过文化传播达到文化的发展传播促进文化的整合、文化积淀、文化增值、文化变迁。舞蹈是人类及人类不同个体和各种群体创造的能体现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特点的独特艺术形式。包括:身体动作、技能知识、社会形态、民俗风土历史背景、精神资源及艺术、哲学、文化、社会科学和意识行为等多元化、多层面的文化行为。透析民族舞蹈文化、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可以从全方位来剖析它了解它,从而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变真正体验民族舞蹈文化的真蹄。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具有五十六个民族舞蹈资源的大国,重视民族舞蹈传承、发展,永不渴源的宝贵精神文化资源历史的重任铸就舞蹈传承的重点题,也是国际舞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

学院学报,2006,4

民族舞蹈内容摘要范文 第6篇

一、少数民族舞蹈对于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少数民族舞蹈,体现了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特色。在中国早期,少数民族舞蹈就已经传入内地,也改变了中原王朝宫廷乐舞的具体形式,对于汉族文化来说,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比较有普遍性。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针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对中原宫廷乐舞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同时还帮助了乐舞文化对中外的传播,也使民族的团结加强了不少,对于祖国的统一也起了促进的作用[1]。在中华舞蹈史中,少数民族舞蹈的历史地位不仅比较高,还比较重要。

在祖国的舞蹈艺术界中,少数民族舞蹈是比较特殊且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舞蹈可以很好地传达新颖的时代信息,例如城市的良好发展、祖国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等,用热情、传神的舞蹈姿势在表演舞台上传达到每个人心中。少数民族舞蹈能够利用自己的艺术形象对人们进行鼓励,从而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少数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它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一一传承下来,使它自身有着非常突出的民族气息和特色,其舞蹈语汇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风格。例如北方的舞蹈传承了当地人的性格特点,比较刚健豪放,而南方舞蹈则是婀娜秀丽;在平原地区的舞蹈比较柔美细腻,而高山的舞蹈则是奇特潇洒,各个地区的民族舞蹈各有特色和光彩。

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舞蹈家,他们的舞蹈成就比较突出,不仅在舞蹈表演、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还在舞蹈创作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例如藏族的卓玛、白族的杨丽萍和维吾尔族的康巴尔汗等等,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族舞蹈家。

二、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发展情况

(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在萌芽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比较注重于对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的挖掘和整理,而忽视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理论的分析。由于舞蹈是一种表演形式,只有进行演出才能够展示给世人,然后被人熟知直至被人了解、欣赏。所以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只要做好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才能够将这个舞蹈完整的流传出去[2]。部分人并不赞同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还有部分人认为整理编修工作需要依靠专家才能进行。但我国的舞蹈专家仍然还处于成长期,无法完全胜任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只有让比较熟悉各地群众喜好的文化干部来进行整理编修工作,才能完全做好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对群众艺术生活的丰富。

(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九十年代之后,对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相比60年代,具有越来越高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后60年代到90年代,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内容有对舞蹈创作的探索、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现状的调查和对少数民族舞蹈赛事的研究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2000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重要的项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重点的保护对象。同时民族学者、舞蹈艺术教育者、民俗学者等各种专家,都对少数民族民俗舞蹈文化进行了重点的研究。

三、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的发展趋势

对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是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项目。各国舞蹈家在近十几年开展了十几次相关“民族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的国际会议。国内外对于舞台艺术舞蹈、地域民族表演舞蹈等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各民族艺术舞蹈的发展和民族生活舞蹈的发展就是少数民族舞蹈的总体发展。仪式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等生活类的舞蹈一般都是群众组织的舞蹈活动,这些生活性的舞蹈在现今也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其也会有突破性的不断发展。

我国旅游文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村和旅游景点的建立,而给各国游客展现具有自身民族风情和特色的舞蹈对于民族文化村和旅游景点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保证民族舞蹈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好舞蹈表演的水平和质量也是比较重要的,不仅要传播和宣传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还要展现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给广大群众观赏。

四、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旅游文化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它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透彻的分析,同时进行学习和研究,保证能够真正理解民族舞蹈文化的深远意义。必须对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加以重视,才能拓展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侯丽娟,杨春雪.刍议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6(02).

[2]李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23).

[3]李韵葳.原生态文化导向下的区域性民族舞蹈研究[J].四川戏剧.2015(11).

民族舞蹈内容摘要范文 第7篇

摘 要:舞蹈文化具有长远的发展时间,民族舞蹈同样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己不断发展传承的艺术脉络。当然,舞蹈艺术中包含着民族舞蹈,并且在舞蹈艺术中民族舞蹈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整个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探讨舞蹈文化的内涵,分析舞蹈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之间的关心,讨论其影响因素,以促进舞蹈教育整体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学;影响;风土人情

1,舞蹈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舞蹈文化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创造,有了自己的传承方式和拥有自己独特的演变过程,从而逐渐形成了舞蹈文化的特殊内涵。舞蹈文化内涵主要是以民族舞以及文化人类学为基础,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舞蹈文化的产生和演变。民族舞蹈主要时间方面的表现为纵向的,民族舞蹈文化方面的,它全面地记录了民族舞蹈的产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及漫长的演变经过。舞蹈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称为文化层,当然,另外一个称呼也可以,那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层面。以时间作为研究基础,然后结合文化层,对舞蹈文化进行意识形态的深入研究,则舞蹈文化可分为两个形态:一是原生形态,二是变异形态。在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分别生成了各具特点的这两种形态。舞蹈文化受到的作用因素很多,比如社会环境、历史背景、自然生态环境、民族舞蹈群体的审美心理和民族心理等等[1]。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这两种舞蹈文化形态之中,都具有十分复杂的演变。演变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和逐渐累积的过程,舞蹈文化主要展现的就是原生形态的舞蹈中包含的一些基本步伐、节奏、动律、功能等文化内涵,通过有意的进行选择并加以保存,可以实现新形态的产生和重新整合。以舞蹈文化为基础,民族舞蹈空间性就是相对于民族舞蹈文化纵向性的横向性方面,主要展示的是民族舞蹈的表演环境、相关结构、表演形式等,因此是空间的舞蹈文化的文化层。将舞蹈文化从其空间文化层进行分析,其基本结构可以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种。其中表层结构主要是指动态性和物质性等民族舞蹈表演中可以看见的,可以用符号对这些可见的动态性和物质性进行标示,而符号象征物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忆、意味等。而深层结构就是以一定民族的群体为基础,使得民族舞蹈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是一种无形意识形态,还可能指民族群体意识当中的价值观和宗教观等。

2,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促进学生对舞蹈文化的了解

舞蹈教学中,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地对民族舞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比如其了解其发源地的相关民俗文化等,同时,还能够对民族文化审美意识进行更好的感受。实现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对民族民间的舞蹈和音乐等录像资料进行收集,或者是组织学生欣赏民族舞蹈并进行讨论[2]。此外,还可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对各地风土人情进行充分了解,以使得学生能够对民族舞蹈有着真正的身临其境的内在感受,同时还能够感受舞蹈的审美元素以及其文化。比如在进行傣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对傣族文化历史进行简单介绍就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傣族人民的风土人情,了解性情善良的傣族人民,才能够充分理解其民族舞蹈有的浓重亚热带风情。很多的宗教活动,对小乘佛教普遍信仰,使得其舞蹈带有了宗教色彩。同时,傣族还具有的如爱洁净、喜欢水等风俗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民族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结合了舞蹈和文化的教育

舞蹈文化这一个方面的教育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大小,可以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方式中的因材施教,可以使得学生充分体会每个民族和每个地区的不同,结合了人文教育和舞蹈教育。以往的分工方法中主要是以学科为目标,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就要改变其为发展智能的、多元的整体目标,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全面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已经得到了教育家们的足够重视,艺术形式中舞蹈的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3]。而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的内容都是舞蹈的基本动作,并且反反复复地对舞蹈动作进行教育,没有给予学生真正的舞蹈文化的内涵,因此,其结果就是学生只能学习到死板的基本功套路,缺少了自主创新和内在文化。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必然会大大下降,即使能够学有所成,其舞蹈动作也必然会缺乏创新,如果今后的人生道路继续在舞蹈专业上面行走,那也只能是会跳舞,对舞蹈文化的内涵肯定是一无所知的。当今社会是智能型人才社会,是创新发展的社会,缺乏了文化内涵的舞蹈教学,肯定会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抹杀。因此,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锻炼学生的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舞蹈文化品味[4]。

舞蹈文化能够以情带舞,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目前的舞蹈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从审美感知方面入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尝试简单动作的学习,从中对审美进行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舞蹈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全身心投入舞蹈学习和感悟之中,增强学生的信任感、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被肯定。学生在舞蹈当中感受生命活力,在舞蹈当中感受艺术魅力,通过舞蹈学习,不仅仅增强自己的形体美,更是对自己气质美的一个提升,更能够帮助学生进入一个内外交融的艺术境界。对学生的外部动作和形体要进行赞美,同时还可以利用完美的舞蹈形象,熏陶学生的灵魂,感染学生内心的世界,通过舞蹈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完成更加完美的舞蹈作品。

3,总结

民族舞蹈内容摘要范文 第8篇

西南民族民间舞蹈多是由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在与自然、敌人斗争的历史中,出于表达感情的需要,自发集体创作的,不断的积累延续下来的原生态的舞蹈。它们是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这些舞蹈和本族人的生活习俗、文化信仰息息相关。由于西南地区的地理因素,长久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此他们还很好的保存着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信仰。这从民间舞蹈中宗教祭祀舞蹈的数量之大就可以看出来。因此,西南民族民间舞蹈与民族信仰的关系的密切是显而易见的。

在众多的祭祀、礼仪活动中,舞蹈都是主角。这些舞蹈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西南少数民族神秘的精神信仰。如白马藏族的吉祥面具舞,汉语又称_十二相舞_。它源于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远古时期,以游牧部落方式生存的藏族先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活,猴、牦牛等聪明或有力量的动物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并成为崇拜、信仰和祭祀的对象。白马藏族有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就是部落的名称都是动物的名字:有黑熊部落、猴子部落、蛇部落,每当逢年过节,各个部落就戴上他们本部落的动物代表的标志性面具,在浑厚有力的鼓号声中,跳起驱邪祈福的舞蹈。他们以碎步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而舞,舞姿多模拟各种禽兽的动作,这是白马人最重要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旨在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驱鬼避邪。也代表了白马藏族希望与自然界的野兽和谐相处的思想。

羌族民间舞蹈中的宗教祭祀舞的形成与发展也与原始巫文化及古代战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以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祭拜为核心的原始的支配下,在羌族地区,无论是在庄严的宗教祭礼活动,还是还愿、求雨、占卜、丧葬、驱魂避邪以及各类节日、春耕秋收等祭祀活动中,为了敬神、娱神、媚神,为了消灾避难,祈求神灵降福保佑,无不以音乐歌舞贯穿始终。他们怀着赤诚的心向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求山神,地神保佑年年丰收,人畜兴旺;亲人归天时,祈告阴魂的安宁。在羌族民间祭祀活动中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莫思纳莎”(羊皮鼓舞)就是由历代巫师(羌语称“释比”或“许”)主持表演的。羊皮鼓舞分独舞、对舞、集体舞等形式。对舞和集体舞主要用于上坛和中坛的祭祀活动,独舞主要用于下坛的占卜和驱魔活动。舞蹈时,多是沿反时针方向围圈而跳,领舞者头戴金丝猴皮帽,左肩扛神棍,右手执响盘(铜铃),其他表演者身穿羊皮褂,手执羊皮鼓,以鼓声、铃声两种不同的音响的有机交融为主旋律,舞蹈随着人的情绪变化而转换,具有敏捷、粗犷、虔诚之特点。鼓铃声时而稳健优美,时而欢快跳跃,时而粗犷热烈,其节奏有力而和谐,及富鼓动性和感召力,既起到了抒发人们情感的作用,也真实地再现了远古时代,羌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祭祀性舞蹈都保留着“万物有灵”原始崇拜的自然特征,羌族这些原始信仰的崇拜方式,虽然缺少理论色彩,但却显示出羌族先民祈求祖先和神灵能庇护自己的后代,家族兴旺,无灾少难,生活安宁。可以说是远古时代羌族历史的一种艺术再现,带有极为古朴的原始风貌。此舞虽随着生产社会的发展而成为全民性的风俗活动,但至今仍保留着“万物有灵”、“以舞示神”的原始自然崇拜的共同特征。

又如彝族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加上歌师的诉唱来祭奠死者的舞蹈“铃铛舞”。在古代,《铃铛舞》作为军事舞蹈,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有着战争场面的描写,刻画有彝族传统的民族尚武的意识。之后,逐渐演变为安抚战死在战场上的战士的灵魂慰藉死者的舞蹈。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所以彝族很注重死去人们灵魂的安抚。原始的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演跳,铃铛舞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舞蹈以鼓、铜铃铛为节拍,控制节奏的铃声,它以协调的叫喝声起舞,用铃声调节动作,有时嘈嘈如急雨,撼人魂魄。有时切切如私语,动人心扉。一个连一个的高难动作,翩若惊鸿,舞如蛟龙。把战场上勇猛威武、彝山汉子的血性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铃铛舞的肢体动作力度很大,伴唱的词曲悲壮感人,为的是表现死者亲属沉痛的心情。它用叙述的形式,从歌词上表现死者的生平事迹,同时也用叙述的方式给死者开出一条沿历史上老祖宗的迁徙路线去老祖宗的归宿地的路,摇响铃铛是通知孤魂野鬼别挡路,而铃铛恰恰也成为祭祀中主要的道具。在丧事中使用铜铃和马铃串,有与死者灵魂沟通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铃铛舞所表现的内容也产生变化,现在主要表现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内容健康,风格朴实。彝家女子的加入,使舞蹈更加绚丽多彩,唯独不变的是古朴雄浑的风格,是大气磅礴的感染力。而且场景不限,节日、喜庆、农闲时都可以演跳。由于彝族有婚嫁、丧葬皆歌舞的习俗,铃铛舞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而得以世代相传,并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披毡舞》也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祟拜有着密切的关系。舞者披着毡,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彝族远古时代的人们模拟动物的情态,看到反映人们劳动生活的原始而古拙的舞姿。这无疑是彝族先民“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的民族信仰的表现形式。

西南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深受民族信仰的影响。这种对超自然神灵的崇拜及由此产生的民族信仰是对社会和自然界的主宰者的神灵的膜拜,作为人类和民族精神支柱,有净化个体灵魂、提升社会道德、凝聚民众人心的意义。它自民族文明的一开始就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深深地扎根在文明的最深层。因此,在那个自然科学极其贫乏,“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等原始自然崇拜的、巫文化盛行的远古时代产生的西南民族民间舞蹈本身,深刻的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原始信仰,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南民族民间舞蹈仍然很好的保持着它与自己民族信仰的密切联系,包容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民族舞蹈内容摘要范文 第9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民族文化;深入生活

目前,我国舞蹈界对“民族民间舞蹈”一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一些人认为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民间舞蹈是指存在于民间的、与专业舞蹈相对的舞蹈形式,而民族舞蹈可以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兼容专业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种形式,即只强调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本文采用舞蹈界比较主流的意见,即所谓民族民间舞蹈,是指舞蹈艺术家们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取其特有的审美特质而重新进行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

一、必须深入挖掘各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

今天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辽阔土地上,一共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系统,以及既各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作为民族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所呈现出的是各族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丰富情感,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绎、发展着的民族文化。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每一个特有的动作和姿态,都是受其民族文化的烘托,与该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相关联。例如,民族民间舞中经常出现动物形象,或者是该民族生活常见的动物,或者被赋予某种民族性格特征的动物形象。蒙族民间舞蹈以马、鹰等为代表,傣族民间舞蹈以鱼、孔雀等为代表,彝族民间舞蹈以虎、长虫等为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有数千种之多,风格各异。仅河南省各地就存在107个民间舞蹈类型,包括灯类、鼓类、伞类、扇类、船类、龙类舞蹈等等。

目前,一些所谓民族舞蹈作品,标榜着关注原生态,其舞蹈场景和动作猛一瞧似乎充满原始的味道,但仔细琢磨,我们却发现:舞蹈动作虽然充满野性,但是这些动作是无根的,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表达是那么苍白无力,与民族精神没有丝毫关联。这从反面说明:没有对民族文化的真心尊敬和理解,没有对民族民间舞蹈生存环境和现实状态的深入考察,就根本不可能真切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神髓,更不可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如果我们只编排原始民族民间舞的几个简单的风格化动作,不去了解这些动作自身的审美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基础,就只能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只能是空洞乏味。

因此,今天我们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新作品创作时,一定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内涵,并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从而使舞蹈达到身心合一,内外交融的效果。例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苏自红院长在谈到她创编彝族舞蹈《春雨》中的一些体会时写道:“在舞蹈的开局,几声雷鸣后,演员排成几块不规则的棱形图形,上身以彝族罗作舞中变了形的单臂‘盖掌手’姿态,抖动着银铃,昂头迈轻盈的碎步,快速无声地、一片接一片地飘流而过。随着音乐的弱起推进,一个大三角形逐个横向交错流动,绷满了整个舞台……由满台散点猛收至台角的小凹弧形又呈放射性涌向舞台周边铺成大凸弧形;紧接大弧形转向台中快速奔跑成螺旋型“卷白菜心”;螺旋型又反转散开“满天星”;再错位形成大棱形等等,这一系列图形的变化好似奇特的‘万花筒’,然而却是人体动作在流动中一气呵成,感觉极为流畅漂亮。”舞台画面层次的不断变幻,使得简单的几何图形被赋予了灵性,令人仿佛置身于春雨滋润的彝家山寨之中,灵动和朦胧的美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精神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总之,我们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一定要体现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感悟,把各民族兄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融入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去。

二、必须深入生活、热爱生活

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表演教研室主任靳苗苗编导的民族舞蹈《老伴》荣获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民间舞编导金奖、表演金奖,以及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老伴》的创作表现了最平实的民间生活,舞蹈的主角是上了年纪的老俩口。为了从外形上相似,年轻的演员不惜破坏形象,在脸上画上皱纹。男舞者戴上黑框眼镜,装上白胡须,女舞者把牙齿涂黑,甚至弄出一颗豁牙。他们没有穿上绚丽夺目的民族服饰,舞蹈动作也不见潇洒敏捷的技巧。舞蹈表现的内容完全、彻底地表现最平凡的日常生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也像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作品。然而,就是这个作品,不仅在剧院演出时赢得观众的满堂彩和热烈欢迎,而在电视媒体上亮相,并夺得多个大奖。

编导靳苗苗毫不避讳自己对“俗”的追求,她指出:舞蹈作品的“生活化当中又带有一种调侃的夸张,使舞蹈突破了‘年老’的限制更有活力与张力。而这种处理所形成的幽默感实际上也是相当生活化的,不需要言语,每个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地发出笑声。”

“俗”,并非庸俗,而是生活化,是向生活乐趣的接近。为了接近生活,靳苗苗甚至打习见的民族舞蹈规范风格,在变形和夸张的动作语汇中,我们只能隐约看到鼓子秧歌与胶州秧歌的痕迹,以及汉族木偶戏中的一些动作特点。《老伴》不一定具有传统经典的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却一定具有在当代延伸的民间精神,第一次让当代的大众审美趣味揉合进入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当中,并得到主流舞蹈界的接受与认可。如实表现生活乐趣,也许正是民间舞蹈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当然,从我国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看,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族原有的文化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或即将消失,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目前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见到群众自发翩翩起舞的情景了,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舞蹈传人已不多见。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展,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对本地的民族民间舞蹈越来越重视。我国政府已经举办了三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拥有较高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含量的新编舞蹈节目不断涌现,一些舞蹈已具备了突出的艺术个性和较成熟的艺术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精品是来自生活的,是需要用民族历史文化去哺育和浇灌的。为了得奖,为了应付晚会,为了经济利益去进行创作,是不可能编创出真正的好作品来。我们只有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周大明.由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引发的思考[J].大舞台.2006(01).

[2]陈碧娇.19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风格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邢果.试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创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4).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