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问题分析论文范文(推荐5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4-02-06 14:20:0322

大学心理问题分析论文范文 第1篇

性偏差是指大学生在性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比如迷恋黄色书刊和杂志、看_剧等,他们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不良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应给予一定的干预,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们转向其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5.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大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过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学习压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随物。所以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二、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5.注重学生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大学心理问题分析论文范文 第2篇

(一)生理因素

一是思维凸现批判性。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的批判性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得到提高。二是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中的自我独立、自我评价、自我设计等是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三是情感情绪的不稳定。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易动感情,情绪强烈的心里特征,其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得强烈。当他们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刺激,场境的感染、他人或群体的暗示时,就很容易转变对事物原有的看法,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二)家庭因素

一是现在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自然就成了这个家庭中的核心成员,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心、爱护。学生不同程度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个性放纵、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心理脆弱等弱点。二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对孩子关心过少,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当他们看见别的同学能得到父母的爱时,会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内心封闭,最终产生自卑逆反心理。三是某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总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强迫孩子读不喜欢的大学或是专业,致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仇恨的逆反心理。四是在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少家长承受着来自工作岗位上的各种压力,为了不让孩子再承受这一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日渐增高,导致孩子心理负荷增加,以致产生烦躁、自私甚至厌世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也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众媒体在满足人们对多样化的文化追求、满足人们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通过舆论的持久作用,使人向物的世界沉沦,大众传媒商业化和世俗化,使得各种传媒都不同程度地表现生活上的物欲横流、金钱膜拜,生活中的玩世不恭、躲避崇高,道德上的良心遮蔽,媒体上充斥着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暴力凶杀、虚伪欺骗,叛逆性人格受到推崇,教育者受到了丑化。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大众媒体中的错误导向导致了学生的思想混乱,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舆论的支持。

(四)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也比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而教师思想显得相对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从而出现师生在面对同一问题和现象时产生分歧,甚至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矛盾。此外,教师言行不一,做事不果断,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工作能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不信任感,甚至反感,从而引起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怎样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多层次、多渠道地弘扬主旋律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现实社会发展相协调,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及时为他们排解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同时,大学生需要向教育者寻求帮助,多与教育者沟通交流,尽快纠正错误,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和危害。

(二)改变不良家庭教养方式

大学生对独立性的要求很强烈,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家长应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评价体系,帮助他们早日完成社会化,成长为一名真正独立的社会成员。这样,不仅消除了他们原本因为对独立性的追求而带来的逆反心理!而且通过对他们独立性的尊重和满足达到了同样的教育目的,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早日走向成熟。

(三)优化不良社会环境

第一,加强宣传工作,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引导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自觉地为优化社会环境做出积极努力。第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行为一致,从而形成合力,提高教育实效。第三,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健全文化市场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整顿,严厉取缔和控制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书刊、音像和文化经营形式。

(四)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与引导者,教育者本身就是一个形象化、人格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业务理论和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和渊博的学识;第二,要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心理分析能力;第三,还要讲究语言艺术,提高启发诱导能力。此外,要善于总结、勤于交流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掌握足够技巧,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

总之,只要教育者能准确地抓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能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之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徐义武.成人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院学报,2006,(03).

[2]罗永忠.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04).

[3]刘松.成人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2,(04).

[4]苏佳斌,董治宇,陈高文,宋杨.逆反心理现象与对策[J].2001,(04).

[5]谭志茂.试析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咸宁师专学报,2000,(05).

[6]曹维荃.试论成人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学对策[J].职大学报,1997,(03).

[7]方丽英.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7).

[8]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06).

[9]_大学生逆反心理分析与防治[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04).

[10]张燕.青少年逆反心理及其疏导[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11]潘成蓉,王艳.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

[12]朱宏.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J].心理学探新,1991,(01).

[13]张潭.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14]LauraAbrams,JillianFlood,LeAdellePhelpsP,UniersityatBuffalo,USA,2006,493-501.

大学心理问题分析论文范文 第3篇

网上不文明行为。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人们向网络投放没有价值或负价值的作品。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言语或符号缩写;有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少数大学生把网络当成“情绪公厕”,借助论坛、聊天室等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并且借此逃脱法律的约束。浏览_。互联网中渗透着不少色情的东西。据调查,11%的大学生承认有过虚拟,36%的大学生主动寻找过,曾经浏览过的比例接近50%。大学生虽然生理已成熟,但心理还不成熟,特别是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受网络影响较大,大量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和资料,将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损害,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此而走入犯罪的泥潭。剽窃他人工作成果,抄袭他人作品。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巨大、获取迅速、便捷、信息公开程度高等特点。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学习离不了网络信息的检索、吸收与借鉴。但目前在高校学生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均存在部分学生不以学习他人、提升自身为目的,而是直接剽窃他人劳动成果,抄袭他人作品,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网络道德观偏差。网络道德是人们利用互连网络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关系。网络道德与现实生活中的传统道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主体指向性不明、规范约束性差等特点。有研究表明,有的学生认为“网络虚拟的欺骗很正常”、“说什么无所谓,只要开心就好”,表现出明显的道德感弱化现象。网络犯罪行为。当网络失范行为超出一定的限度,对现实社会中的他人或财物造成损害,即可认定为犯罪行为。部分大学生虽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但却未能用于正途,而是为满足个人利益,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例如网络黑客行为、网络诈骗行为和网络盗窃等。

二、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分析

由此,去个体化将会导致个体的责任感下降,但却增加了对团体规范的顺从。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减弱及群体意识的增强。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并且能够不断地从现实的社交网络中的其他个体那里获得反馈,从而增强自我觉察。自我觉察的人,会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控制,并且行为更清晰地反映他们的态度。自我觉察的人更少地作出欺骗行为,更易约束自己的行为。网络社会所具有的强大的交往、交流平台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而不是面对面地交流,由此造就了庞大的网络群体。但便捷、迅速的网络交流平台,却缺乏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约束机制,使得个体行为缺乏有效的反馈监督,从而降低个体的自我觉察,从而更容易出现失范行为。个体在网络中很容易就淹没于群体之中,失去自我意识,丧失自我判断能力。同时,网络行为本身即具有身份隐匿性的特点,这将使个体更容易在群体中迷失自我而出现行为解放,做出一些单独时不会、不敢做的事情。青年学生本身即具有心智发展不成熟、行为判断能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等特点,在缺乏约束的网络行为中,部分控制能力差、自我约束水平低的学生就有可能出现欺骗、浏览不良网站等各种负性网络行为,甚至出现极端的网络犯罪行为。从众。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网络用它的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现实的精神文化空间,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并且以信息海量、更新迅速、互动性强等优点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大学生们的视觉注意力。青年学生虽然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表现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因此,某些负性网络行为,例如浏览_、使用不文明语言等行为往往是受到同伴影响而出现的“随大流”行为。

网络中大量的人际交往机会及交流平台为大学生网民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得部分具有共同经历、共同爱好的网民之间交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在频繁的交往中固化成为一个群体。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抵制那些对群体的设想和言论提出质疑的人,而且这种抵制会以针对个人的嘲讽、打击等形式出现,导致那些对群体言行有不同意见的个体面临来自群体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个体会选择从众。同时,网络言论的自由极大地增加人们对他人开展语言攻击、抵制他人的可能性。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并具有强烈的归属与交往的需要。因此,他们更希望通过网络平台与他人交往并加入群体,也就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出现从众行为。挫折-攻击。挫折攻击理论主要由多拉尔德、米勒等人提出,是指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甚至出现犯罪行为。攻击的形式可以表现为语言攻击、身体攻击等。调查显示,的人感觉当前互联网上羞辱、谩骂等人身攻击现象普遍。其中,的人表示“非常普遍”。仅的人“很少”或“没有”发现类似情况。所谓“挫折”是根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这种状态就是挫折。多拉尔德认为,攻击的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也越大。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均较以往有较大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就业、经济的压力较以往均有所增加,导致一部分学生内心出现较强的挫折感。同时大学生宣泄心理压力的途径有限,或者是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羞辱、谩骂甚至报复他人的方式,发泄自己挫折感,或者过度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三、应对策略

大学心理问题分析论文范文 第4篇

论文摘要:为探讨纵横码学习对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以新乡医学院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对其进行心理测试,选取总分较高的39名作为被试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人;对照组l9人)。对实验组进行纵横码训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UPI和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3个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了前后测量。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在SCL-90总分及诸多因子上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被试的前后测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见,纵横码信息数字化学习能够显著降低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等因子得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1引言

纵横汉字输入编码(简称“纵横码”)是由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周忠继先生自1984年开始研究发明的。1992年,他与苏州大学纵横汉字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第一代纵横输人法系统软件,其后不断更新,发展成为“纵横汉字输入法”。该输入法经由国家“211工程”7所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生导师联合鉴定为“国内外领先水平”项目,并两次获国家知识_颁发发明专利证书。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汉字的左边、右边韵特征很重要,即信息量很大;汉字的上边、下边的特征也很重要,即信息量也很大。纵横汉字输入法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它把笔形分为l0类,分别用“0—9”这l0个数字表示,仅用数字小键盘即可输入,促进了对汉字的认知和输入速度。有关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纵横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心理特点,能够充分调动青少年的感知觉活动;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广度,开发和挖掘创造潜能。另一方面,发展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因此,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提高的实验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潜能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

2.1被试

以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7级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运用UPI量表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挑选UPI总分是第一类的39名被试,随机选取20名被试作为实验组,其中男生l0人,女生l0人;对照组19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2人。对照组学生未参加纵横码实验。实验组坚持每周进行定时的纵横码学习交流活动,采用课堂教学辅导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学习结束后,在实验组随机选取8人进行个案访谈,每人进行30分钟并详细记录。

2.2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卜90)、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和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3个量表进行评估,在实验前一周和实验结束后一周采用这些量表进行前后测。

2.2.1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根据该量表的因子得分和总分了解被试的身心状况。

2.2.2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

分类标准:第一类筛选标准:满足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一类:(1)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2)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二类: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第三类筛选标准: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应归为第三类。

2.2.3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

适用于测验青少年、青年的社会适应性。能帮助被测试者了解自己的心理成熟程度,即社会适应性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适用于l4—28岁范围内,具有基本阅读能力的被测试者使用。

2.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3.0f0rwind0ws软件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结果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测量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认为两组被试样本同质。

3.2实验组t检验结果分析

如表2显示:SCL一90总分有显著差异(p<0.05),UPI和社会适应性测试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

实验组在SCL一90总分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敌对因子分上,实验后比实验前有显著下降,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5);而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其他因子分上,实验后比实验前虽然有所下降,但没有达到显著程度(p>0.05)。

3.3对照组t检验结果分析

如表3显示:对照组SCL一90、UPI前后测得分,后测得分虽然比前测略低,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社会适应性测试,后测比前测得分略高,也无显著差异(p>0.05)。

3.4个案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组随机选取的8人进行个案访谈,8人表示实验过程均认真参与。就实验前后个人情况对访谈问题进行回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中在适应性问题方面50%的被试表示能较好适应目前生活;在人际关系问题方面大部分人都能与家人、同学、老师相处融洽,即使出现摩擦,也能理性看待并很好解决;88.8%的被试表示有兴趣参与纵横码的学习,并能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大部分人认为学习纵横码有较强的实用性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由此可见,通过这次纵横码的学习改善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消极状况,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4讨论

4.1纵横码的比较优势

一般认为,纵横编码方案具有数字编码、规则简单、易学易记、词组丰富等特点。干红华从平均击键次数和编码效率、输入速度、重码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表明,与目前流行的拼音码和五笔字型输入法比较,纵横码的特点突出,综合优势明显]。拼音码重码率很高,击键次数较多。纵横码也比拼音码和五笔字型优秀。梁宁建等通过实验发现采用纵横输人法的被试输人句子材料时成绩显著优于采用拼音输入法的被试,并且在输人低频字时,象纵横码这样的形码数码结合的优势就明显显现出来阐。除了易学好用以外,纵横输入法还具有许多强大的功能,只要这个字有形,使用纵横输入法马上就可以把它输出来,这是其它的输入法无法比拟的。中国的文字非常丰富,许多的生僻字用其它的中文输入法是无法输入的,用全拼输入法则必须要知道它的读音,如果不知道它的读音就无法下手。

4.2纵横输入法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认知因素影响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认知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汉字输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有些学者曾研究了汉字输入法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结果表明汉字输人法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影响。纵横汉字输入法符合我们中国人汉语言文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它是对信息的加工。可以提高人的智能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纵横汉字输入法的认知特点包含着觉察、辨别和确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两种认知活动,其中已掌握知识经验的间接认知符合成人学习的认知活动规律。所以学习纵横编码能够充分调动感知觉活动、提高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广度、开发和挖掘创造潜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潜能的全面发展。

4.3纵横输入法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量化分析

通过SCL一90前后测试发现,纵横码数字化学习在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SCL一90量表用于反映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类型,从表2中可以看出,后测SCL-90各因子均分均低于前测各因子分,这表明实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全面改善,其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前后差异非常显著;敌对因子差异显著,这说明通过一段时间的纵横码数字化学习,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等症状得到减轻,这项学习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从组间比较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从两组前后测结果比较看,对照组前总分及各子与后测的结果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实验组的前后测总分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被试自我成长因素对健康水平的影响或干扰。

4.4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实验研究是采取自然实验法进行的,样本的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如对照组样本没有严格控制,样本数量较小,实验时间短等。实验组的被试除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敌对5个因子分有极为明显的下降(差异显著),而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其他等则没有显著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有:一是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只能改善受认知影响较大的心理过程;二是被试能否熟练地运用纵横码输入法,熟练程度影响了认知和思维活动深度;三是被试自身本来存在大于正常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问题是人格上的一时不易改变;四是实验中被试可能存在“期望效应”。

大学心理问题分析论文范文 第5篇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主观层次上对主观体验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对幸福、满足、乐观、快乐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在于使人们满意自己过去的生活,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主要是对人类主观上的幸福感的研究;二是对个人层次方面的个人特点进行研究,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工作能力、勇气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技巧,对美丽事物的感知能力,做事的毅力,处理事情的宽容,发明创造的能力,洞察力以及个人的才能和智慧等等,想要培养或加强这些方面,必须具备来自个体的积极情绪;三是对群体层次组织系统积极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积极社会、学校、家庭的建立,从而达到提高群众美德、增强群众责任感、提升职业道德的目的。积极心理学是根据消极心理学而产生的,保留了消极心理学好的方面,舍弃了消极心理学不好的方面,对消极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应用消极心理学大部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类积极心理的研究,对人类的优点和价值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采取的方法更加科学,使心理学家更容易挖掘人的潜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人类的活力。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使人们对生活的信念更加坚定,帮助人们寻找获得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在消极心理学影响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来自于消极的态度

一直以来,我国心理学始终采取消极的取向来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研究的对象是非健康的或者是病态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性定义为测量有没有具体的精神疾病,致使理论学者和理论实践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误解,他们基本都认为只要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说明心理不会有任何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心理疾病。这种对心理的理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对当代大学生的潜能意识的开发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的核心目标,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都集中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方面上。使人们对大学生积极良好的心理教育培养缺乏应有的标准和内涵。

(二)因过于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而忽视了积极方面的培养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遵循以往的教育方式,过分注重消极方面,具体就是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这种消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通常被老师当作是问题的根本来源,教育者常常觉得大学生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或是将消除心理缺陷或弱点当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此以往,容易使心理没有问题的大学生也开始关注自身的消极方面,从而忽视自身的积极品质。所谓的消极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就是忽略帮助大学生开发潜能、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因过分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而削弱了教育的功效

在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中普遍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人与人交往的问题、培养意志力的问题以及良好的行为等等,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先要把大学生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列举出来,然后加以分析,研究如何克服该问题,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意见、对策,并且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心理问题为重点内容,进行相互讨论。在心理教育中常常采用心理测试的手段去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存在问题。这种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解决心理问题上,导致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组成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准备的,认为心理就是不健康的代表。心理健康教育过分注重心理问题,从而忽略了潜力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个体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和最积极的方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始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研究,以发现人类本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良好品质,并通过这些进一步深入挖掘人类的无限潜力,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为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界定心理健康

以往的心理教育取向模式往往都是消极的,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非健康或心理有问题的方面,把所谓的心理健康定义为没有精神疾病。很显然,这既不全面又不科学。心理健康存在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主观,心理健康在于自身的主观体验,影响主观因素的潜在因素只能作为客观条件。二是积极层面,所谓健康心理不是指心理的消极方面少,而是积极的方面比较多。

(二)关注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并且应当有着积极的理想和追求,涉及到积极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心理的重点需要放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向上的思维、积极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方式等。

(三)通过积极心理学教育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多数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因而大学生与心理学教师处于对立的状态。虽然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主流观念中,也时刻强调不要使大学生与心理教育教师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他们之间应该相对平等,因为良好的咨询关系,更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中,应该做到熟练运用解决心理问题的沟通方式,但这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和原则。在咨询者,即问题学生观念的影响下,这些都形同虚设,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实际情况很容易导致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相对立。教育者没有把自己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里,而是将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把大学生即被教育者放在问题学生的位置上,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心理是有问题的,这样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潜意识,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及高度警惕,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小心翼翼地生怕因为过多的接触心理教育老师或心理室,而令同学感觉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四)重视积极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

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缺乏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心理问题为重点,只关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层面,这样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常常处于校园其他工作之外,往往被看成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开的一门学科,或者,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心理教育与其他的学科划分开来,好像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只是心理辅导和咨询者的工作,别的老师与心理教育没有关系,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教育缺少有效的组织和健全系统的支持,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