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有效合作事例范文(通用3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4-01-29 14:29:3925

家校有效合作事例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唤醒学校 唤醒企业 唤醒社会 教育专家 国家力量

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进步的时代,在这个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正发挥着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同时也处在一个发展关键期。

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06年11月教高[2006]14号文件,正式启动和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示范性院校)。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从2006年―2010年实施,按年度、分地区分批推进,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要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院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它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明显具有辐射能力和国际影响,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这是贯彻_、_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和《_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举措。

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

笔者认为,要成功建设100所示范性院校,主要是成功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要切实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三唤醒”,即首先要唤醒学校,二是唤醒企业,三是唤醒社会(包括舆论和学生家长)。这其中当然主要的是唤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当事人”,即“学校” 和“企业”。 然而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是唤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落脚点”――“企业”。

1 “唤醒学校”是基本

“三唤醒”当然首先是唤醒学校,即唤醒学校的领导、唤醒学校的各级干部、唤醒学校的全体教师。

全国现有1140所高职院校,经过教育部采用各种方式方法,下发文件、学校领导和干部学习培训、教育专家讲课演讲、各类研讨会,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正在)被唤醒,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组织,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遴选出了3批共100所国家示范性院校。虽然全国的示范性院校只有100个名额,但有许多省市还有自己的示范性院校,参加竞争的学校应该有数百所,这表明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正在)被唤醒。

“唤醒学校”,这一切正在更广泛更深入地进行之中,显然“唤醒学校”相对是比较容易去做的。现在教育专家们应邀到处去讲课、去演讲、去办各类研讨会、培训班,到处都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学校的领导、各级干部、全体教师都很愿意接受教育专家的“_”。应该说广大高职院校的领导、各级干部、全体教师都积极接受并正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观念、新模式。

2 “唤醒企业”是关键

现在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在十分积极地努力探索并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十分积极地去寻求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去创建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在目前许多学校实践的情况看,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地位比较尴尬,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校企”双方的地位似乎是不平等的,是学校在向企业“求婚”,是“凤求凰”。学校热情高涨,一些企业却冷眼相望,学校伸出了橄榄枝,一些企业却不接手,大部分企业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动力。

只靠学校去求、去拉企业,既费力也收效不大,一所高职院校需要几百家甚至上千家企业做为校外实习基地来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要建立、维护和发展这么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已是非常不易的了,而将几千名学生撒在这么大的面上来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去实施管理也是极其困难的,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精力,显然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只有学校的一方面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的单方面努力,而合作和结合的对象――企业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不合作,那一定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如果企业愿意和高职院校携起手来一起干,那一定是事半功倍,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校企合作不可能建立在“支持教育”和“热心公益”的基点上。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基本点,一定要寻求双赢的基点,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如果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够跟企业、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就能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但笔者认为,不是每所学校和每家企业都能做到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实现双赢的。应该认识到,毕竟培养人才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它是国家的大事、民族的大事,而企业是学校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并且是无偿受益,既然受益,就应该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不应该坐享其成。

纵观世界上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发达成熟的国家,无一不是动用国家力量来制订法律法规及政策,促使或迫使(甚至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让我们看看职业教育发达成熟的德国和澳大利亚的情况:

德国高职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即学生一方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又用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与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德国基本法(宪法)的规定“双元制” 的一端――职业学校属于各州的高教部门管理,而“双元制”的另一端――企业则由政府负责管理。其中由教育科学部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则是企业培训的法律基础。在“双元制”课程模式中,学校按照各州整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则按照培训规章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并共同合作来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企业对职教的参与意识,并视之为己任,能从各方面给职教以帮助。这样既保证了企业的需求,又满足了国民基本文化素质要求。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企业的培训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职业学校则处于从属或配合方的地位。企业按照课程计划实施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与训练,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毕业后马上能上岗工作。

澳大利亚为加强与企业、行业及学校的合作,_、地方政府以及学院都设有行业咨询组织。他们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较强,主要职能是联系大小企业,协调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和学校提供企业的需求信息,向企业宣传政府的政策,把学校的教育培训推荐给企业等。各州、学校也设有培训咨询组织,协助政府实施方针政策,它们既可将各种信息反馈给政府,帮助政府决策;又可为办学实体提供服务,还可对办学实体进行监督、评估。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系统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政府、企业、学校联合,注重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到一起。

在我国,尚未动用国家力量来制订法律法规及政策,促使或迫使(甚至强制)企业支持、参与、合作职业教育,目前只处在“动员和引导”的层面上,显然是不够分量的。

2005年10月28日在_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及“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在“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这里只是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而未提出“推动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提到了“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提出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意见》,研究提出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办法,研究制定从根本上有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政策举措。

笔者认为,要使企业主动积极地与学校合作办学,也要首先唤醒他们,然后再动用国家力量来制订法律及政策,促使或迫使(甚至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为此吁请教育专家们迈开双腿走到企业中,去讲课、去演讲、去办各类研讨会,把企业的领导们、企业家们发动起来,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必须唤醒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利实施,示范性院校建设才能最终达到目标。企业的真正觉醒,企业的主动参与是校企合作的根本条件。唤醒企业,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示范性建设成败的关键点。应该首先花大力气唤醒企业,随后应该动用国家力量来制订法律法规及政策,促使或迫使(甚至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3 “唤醒社会”是补充

现在全国1千多所高职学校搞示范性院校建设,但社会(包括高职学生的家长)的反响却并不大,甚至不大了解。舆论传媒似乎也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我们应该把舆论传媒调动起来,大造社会舆论,鼓励、支持、促进、推动企业与高职学校合作,并使社会(包括高职学生的家长)给予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

2005年10月28日_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4 结语

必须花大力气唤醒企业,企业的真正觉醒,企业的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利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才能最终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职教论坛.2006,06.

[2] 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6年11月03日.

家校有效合作事例范文 第2篇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000)

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_home-school cooperation_。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4]岳瑛在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时指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补。[5]杨俊认为_家校合作_即家庭与学校已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6]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7]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

2.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内关于国内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苗建玲在其论文《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对各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9]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互补。

许多教育人士从家庭、学校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以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

在德育方面强调家庭的作用。

有的学者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环境的不同类型角度,阐述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角色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对立与冲突。

3.家校合作中各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家校合作中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家长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因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的不同,在不同的实践,不同的地点,充任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1]

家校合作中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学校管理人员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四种角色.首先,他们是鼓舞士气的_宣传员_和组织者。他要通过对家校合作的大力宣传、指导,使教职员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对家长参与的欢迎,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其次,他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支持者。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设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再次,学校管理人员的第三个角色就是他自身,“学校管理者”。他必须在家长与管理人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他除了影响学校的整体气氛和精神外,还要使学校保持_门户_开放政策,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等。

最后,学校管理人员是活动的协调人。缺乏对家校合作活动的有效协调与管理,家校合作就无法实现连续性。

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角色。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的朋友、交流的对象等。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以上角色外,还与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家长”。教师也会为人父母,也是一代儿童的抚育者。当他们从家长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时,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要。

4.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家校有效合作事例范文 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德育 管理体系

一、构建横纵向结合的管理组织架构

纵向的组织架构是各个高校通用的管理组织架构,具有一定的优势所在,不能够轻易打破,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通过引入虚拟横向架构的方法,结合各个学校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信息等因素的独特性,将组织架构进行二次优化组合。在管理学中横向管理是一种以特定项目或任务为主线,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进行的组织管理,是消除各部门之间障碍,增强沟通协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就高校德育管理而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主要任务,整体任务下面又可以分为若干子任务,以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为例,两者就涉及多个部门的分工与协作,那么就可以以这样一个子任务或更下级的子任务为主线,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齐抓共管,并且责任到人,打破各党、政、工、团部门的局限性,以学生为本,在满足整体目标的前提下更有效率的完成各项任务。在实际操作上可以单独设立协调部门,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创建一体化的德育环境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当前社会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单方面的进行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很难满足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目标要求,必须要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高校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统筹建设。创建一体化的高校德育环境一定要明晰各个子系统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家庭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有三大特点,亲情性、启蒙性和长期性。从孩子的诞生到走向社会,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庭环境下度过的,这段时间的思想道德培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家长是孩子的终身德育导师,由于至亲的关系,对孩子的德育管理很容易出现偏激,过分溺爱或者过分要求,所以家长应摆正心态,言传身教。另外,还应注意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融洽的家庭德育环境。社会环境具有复杂性的特点,社会上形形的人与事复杂多样,学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很容易误入歧途,而又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与范围很大,极大的增加了对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难度。学校环境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组织性,高校的德育管理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社区环境内,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可控性较强,但应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学校与家庭之间应打通定期沟通的渠道并制定重大问题应急方案,学生家长应该经常与学校辅导员沟通,将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等方面信息通知校方人员,学校方面也应把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给家长,当学生身心有重大变动时,双方应及时商讨应对方案,避免严重事件的发生;学校与社会之间应建立政治思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与行的高度统一;若干个家庭构成了社会,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家庭在营造各自温馨环境的同时也有义务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另外还应发挥社区居委会等中间部门的纽带作用,便于家长及时获得学生在社会上的行为反馈。

三、推行多元化的德育方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与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要打破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课授课方式,引入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结合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创新授课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课上内容吸收率,同时,引导学生课下能够积极的自我学习。思想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理论课上,还应与其他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内容与思想。教师是编排课程内容以及课上讲解的主要执行者,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很严格,既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丰富的授课经验,还要讲究师德师风,以身作则。

(二)实践活动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