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师范文化建设(通用10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4-01-26 14:31:1126

党建引领师范文化建设 第1篇

“我觉得我做人的准则就在于‘敬业乐群’,总的说来,是用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使莘莘学子乐群。”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首席专家胡大雷教授时刻强调德育为先的准则。在他带领下,支部坚持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开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师德师风讲堂”、桂学系列讲座通识课程和国学专题讲座数十场。

目前,支部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1门,开设桂学系列讲座通识课程和“桂学概论”等选修课程,成立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国学中心);探索出包括“舞台(话剧)+课堂”、汉语国际教育“3+1”人才培养模式、以“读经典、背名篇、写美文、演名剧”为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的“学生读写能力提升工程”在内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新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坚持文化挈领,强化“文化育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今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高雅艺术 文明校园”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正式启动,《秋声赋》作为“始发站”,再次被搬上了校园舞台,这也是“新西南剧展”文化品牌发挥育人效应的生动体现。2014年以来,党支部骨干成员以“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弘扬桂林_文化”为契机,协同自治区文化厅等单位共同打造了文化品牌“新西南剧展”。项目开展以来,受邀到国内高校、中学、工厂、农村、部队、景区、社区以巡演的方式,演出50余场,获得包括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内的各类奖项44项;《秋声赋》在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获优秀导演奖、优秀剧目奖、优秀组织奖。

下一步,广西师范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党支部将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_精神为主线,继续谱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新篇章。(王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_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_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jubao@

人民网服务邮箱:kf@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rmwjubao@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3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党建引领师范文化建设 第2篇

(一)以“爱”为起始点,大爱奉献,让教育帮扶活起来

爱是教育的起点,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成都师范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师范教育主责主业,从爱出发,培养有“爱”的学生,培树学生“中国心”,擦亮学生“师范色”、涵养学生“家国情”,让教育帮扶在爱的微光里活起来。

开展“信蜂”行动,小小信蜂带着师范生飞进留守儿童的天空;面向乡村儿童的“果筐学堂”,个个果筐装满大大梦想;打造“心火”支教品牌,“萤火虫”们接续点亮乡村、民族地区。处处有奉献之心,处处显师范本色,处处含爱的真谛。

(二)以“真”为发力点,真情做事,让教育帮扶动起来

真是教育的发力点,没有真就没有切实的教育。成都师范学院在精准帮扶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真心待人,真情做事,传播真理,让教育扶贫在“真”的举措中动起来。

学校作为助力凉山州教育脱贫攻坚的帮扶院校之一,对接凉山州布拖县进行“一对一”教育精准帮扶,做真事、讲真知、传真理、扬真情,开展立体式全方位帮扶。在“品牌式”扶贫实践中,针对乡村教育需求,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根植乡野大地挖掘学生需要的真知识,结合乡情和学情,开设面向乡村教育的特色课程,让教育帮扶真正接地气、应民心。

(三)以“笃”为接续点,奋楫笃行,让教育帮扶跑起来

笃是教育的接续点,没有笃就没有持续的教育。成都师范学院坚持教育帮扶一直在路上,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让希望的种子春满乡村花似锦,勤耕不懈,奋楫笃行,实现教育扶贫从被动走起来到主动跑起来。

学校在“一对一”精准帮扶布拖县期间,推进乡村教育造血工程,激发当地教育部门和师资队伍的内生动力;加强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培育一支带不走的校长教师培训团队;在“顶岗支教接力计划”中,学校每年选派100余名师范生奔赴乡村和民族地区开展顶岗支教,投身教育扶贫一线,培树“心火”支教品牌,把“情系教育、服务乡村”的接力棒届届相传,续写成师人的师范华章!

(四)以“为”为落脚点,善作善为,让教育帮扶好起来

为是教育的落脚点,没有为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成都师范学院始终把“创造知识,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作为有为的标识,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筑根基、创新功,让教育帮扶在“为”的行动中好起来。

学校将立德树人和教育帮扶进行有机结合,一颗爱心,一份真情,一众笃行,多方有为,多措并举汇就“乡村教育链式”工程,目前学校帮扶支持的乡村在教育上已换新颜、展新貌、迎新篇,走在了越来越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

党建引领师范文化建设 第3篇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学院党委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通过打造党建文化品牌,把文化建设融入学院建设、学科发展、管理服务各方面、各环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厚植师生家国情怀,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增强广大师生与党同心、与党同行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深入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精神”主题系列活动,推进党建联学联建品牌建设,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与我国驻瑞士联邦大使馆、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共同组织“缅怀伟人永守初心,携手开创美好未来”远程联学联建活动,共同走进伟人故里、感悟韶山精神,教育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在韶山学校、雷锋纪念馆、湖南省党史陈列馆共建党建实践基地,推动湖湘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三是依托区校共建平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红色论坛进社区活动等,引导党员深入基层、社区,在实践中砥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四是每年安排近30万元党建经费用于党建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党建进教室、进楼栋、进宿舍、进食堂的“四进”工作;五是注重党建网络建设,依托学院青年传媒中心、梦行者工作室等党员先锋模范队伍,打造有外语特色党建网络平台,形成“网站—微博—B站—微信公众平台”的网络宣传矩阵,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反响。

2021年,外国语学院赴湖南雷锋纪念馆社会调研团获评_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党建引领师范文化建设 第4篇

2020年是山东师范大学70华诞。9月9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海内外30余位校友,精心策划了“云端相聚谢师恩”活动。屏幕面前,同学们表达对母校祝福,向老师们送去节日问候、聆听恩师教诲、追忆大学生活,有的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教师节前,山东师大文学院87岁的蒋心焕教授收到一本精美的水晶画册——《老师您好》,这是他指导过的20多位研究生献给他的教师节礼物。

翻开画册,深情的文字、老旧的照片、精彩的故事,几十年来难忘的师生情谊、追求学术的精神跃然纸上。

送画册活动的发起人是全国模范教师、山东师大文学院教授魏建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李宗刚。“是蒋心焕老师这样的一代代学者,筑起了学校学术的‘高原’,讴歌礼赞老一辈学者是山东师大人的责任,我们不忘尊师重教,感恩老师培养,同时也想把这种优良传统传承给我们的学生。”李宗刚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收到画册,蒋心焕教授唏嘘不已:“这本相册浓缩着我与大家的校园岁月,浓缩着我们的友情,这些宝贵财富,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情谊是相互的,温暖的故事总会给人以力量,而这样的故事则不止一次在山东师大校园内上演。

因为不慎看错课表而意外旷课的王万森教授当堂向同学们宣读“检讨书”;高铁发车在即,机关干部赵旭冒着危险将掉入站台缝隙的幼童救起;在任建兰教授住院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的30余名学生自发排班到医院送饭、照料恩师……

这是对教师岗位的敬畏、对人间温情的守护和对职业精神的弘扬。

党建引领师范文化建设 第5篇

学院党委、党支部是高校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力量源泉。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欧洲科学院院士、校党委书记蒋洪新指出:“基层强,学校才能强”。目前,学院党委下设12个党支部,其中4个教工支部、6个学生支部、2个离退休支部,党员466人。学院党委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对标全国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建设要求,不断健全党员管理机制,不断创_建工作机制。一是健全三级党建工作体制。完善“学院党委—党支部—学习小组”设置,推进“支部建在团队上”,确保组织全覆盖、工作全覆盖。二是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全部由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职称“双带头人”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则选派辅导员或专任教师担任,构建“专业导师+方向责任人+辅导员+党政干部+实践导师”的党建工作体系,使基层党组织在“双一流”建设中,成为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的桥梁和纽带。三是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结合外国语学院党员队伍管理实际,学院党委特别注重加强对教学留学的党员学生、选派至联合办学学校的党员师生、选派至孔子学院任职任教党员的管理,实现组织管理无盲区,不断强化党员意识,严肃党内组织生活。

欧洲科学院院士、校党委书记蒋洪新讲授专题党课

通过深入实施党的组织建设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完善内部治理体制机制,释放和激发各方面内在活力,学院形成了心齐劲足的良好氛围。学院党委入选第二批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被湖南省授予“脱贫攻坚专项表彰奖励”,教工第二党支部被湖南省委教育工委评为湖南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承担省级思政研究项目7项,学院党委书记连续在全校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党建引领师范文化建设 第6篇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出台了系列重大教育政策,全面推动农村教育质量提升。2013年教育部颁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决定用三至五年补齐农村教育“短板”; 2015年《_中央_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出台,指出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截止2019年8月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有697万名,其中四川省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最多,约77万人。2020 年四川全省有乡村小学专任教师 万人,生师比 ;乡村初中专任教师 万人,生师比 。

近年来,学校贯彻_和教育部党组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先后深入凉山州、甘孜州、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雅安市名山县等农村地区调研,分析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一是乡村教师队伍紧缺。随着 “控辍保学” 政策的实施,乡村和民族地区师生比例失衡,教师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留守儿童关注缺乏。留守儿童年龄小,亲情与关爱缺失,学校和家庭教育监管有限,暑期无人照顾的情况非常普遍。三是乡村教育教学薄弱。乡村、民族地区受限于教学条件,导致学校管理效能不高,发展规划欠缺,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低,教育理念亟待更新等。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师范教育,举多方力、凝万般心,在持续帮扶中实现双向促进、双向赋能。帮扶的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高、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状态显著转变。学校先后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定点帮扶先进单位等各类集体表彰5次,多项国家级师范教育质量工程项目领先全国同类高校,师范生培养成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改成果入选教育部教师教育优秀案例、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优秀案例。

党建引领师范文化建设 第7篇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和学科建设的价值旨归。学院党委始终把“为党奉献、为国担当”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导师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对接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服务国家和地方建设发展的火热实践中书写时代荣光。

2021年7月,外国语学院赴炎陵县第一中学举行“湖南师范大学乡村外语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并捐赠教学录播设备

蒋洪新等主持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系第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成果唯一的外语类获奖成果

“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联合参访团到湖南师范大学参访,并见证“中国—东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湖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第四届中日韩安全合作国际研讨会”

围绕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蒋洪新等专家领衔研制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等多项外语教育国家级标准,为新时代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世界外语教育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引领新时代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学院党委主动投身教育扶贫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湖南省外语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立足武陵山区、罗霄山区、吐鲁番等中西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设立了10个乡村外语教育实践基地和100余个外语基础教育数据采集点;通过国培省培项目、远程教研指导等方式,培训中小学外语教师3000余人,定期为基地学校外语教学教研提供远程指导;打造了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等20余个省部级综合性研究机构,推出了一系列智库成果,蔡美花教授领衔的“东北亚研究中心”提交的10余篇调研报告被外交部和中联部采纳;邓杰、杨志明等承担了教育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等项目,积极推动我国现代化外语测评体系的建设,学科深度参与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审定,蒋洪新作为国家教材委员会外语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主编、审校了80余部(套)基础教育外语教材;学院承担了湖南省首个国家级经贸平台——中非经贸博览会外宣资料《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的翻译工作,为中国向非洲国家和人民分享经验和智慧贡献了力量;“国外‘一带一路’研究译丛”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对“一带一路”的推进与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面向未来,学院党委将抢抓“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带领全体师生党员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增强学院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严格做到“五个到位”“七个有力”,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和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推动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师范文化建设 第8篇

(一)“1+1+N”教育帮扶共建,“混合式”助力乡村教育

自2020年起,学校整合专家团队、优质中小学资源,形成了“1+1+N”帮扶机制,确立“10+10”帮扶任务,组建6个帮扶专项工作小组和8个帮扶行动组,“一对一”精准帮扶布拖县交际河片区和拖觉镇片区学校8所、教师445名。

项目聚焦教育帮扶,全面分析布拖县学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半年见效,一年达标,两年固本”的总体工作思路,帮扶指导布拖县及片区学校发展规划研制、研训机构建设;采用“进驻式、沉浸式、示范式、混合式”等多种方式,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研讨、跟岗研修、送教上门、联合教研、名师带教”等活动,线上线下结合,从教育管理、学校管理、校长提升、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资源建设等六个方面开展立体式全方位帮扶,提升布拖县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重点打造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示范片区。

通过为期三年的帮扶,布拖县域层面制度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校长办学理念、管理能力极大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明显改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极大提高。帮扶学校教师在县级及以上教学比赛获奖4项,在州县级教研科研项目立项9项,在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立项项目14项。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有积极转变,学习成绩显著提升,学生平均分提高20%以上,及格率、优秀率有较大提高。帮扶工作得到教育部专家、省教育厅领导、布拖县教体科局、受扶学校和师生的肯定,受到四川电视台、四川科技报、四川新闻网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

(二)“心火”支教紧缺输血,“接力式”推动乡村教育

自2019年起,学校深入参与凉山州越西县、昭觉县和甘孜州道孚县、丹巴县等民族地区开展顶岗支教工作,实施“顶岗支教接力计划”,累计派出学生一千余名,支教管理干部和教师28名,积极在民族地区应用教育扶智模式,开拓性成立乡村教育振兴联盟。

学校创设“心火”支教品牌,整合支教地的党员师生,建立临时党支部,构筑“1123”工作体系,即筑牢“立德树人”的一个“根本任务”,建立扶贫支教临时党支部为保障的一个“战斗堡垒”,形成“大学习”“大调研”两个“重要抓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线,沿爱国主题教育活动、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品行养成主题教育活动三条“关键路径”涵养师德、厚植情怀、筑牢思想。建立“县-校-学科”三级管理体制,组建顶岗支教小组,实行“三方三级”考核制度,落实“三维一体”(实习、更新、支教三维,空间一体)教师教育模式,建立“三思三行”(构思、沉思、反思;品行、知行、践行)教学模式,践行“四认四课”(认真备课、认真磨课、认真上课、认真研课)教学要求,构建主题化“学-观-研-行-评”五步教学实施,推动“扶智”与“促教”深度融合。

顶岗支教开展以来,极大地缓解了支教地师资短缺问题,着力弥补乡村教育短板,为促进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顶岗支教成果《促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教育扶智模式》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三)“信蜂”行动暖心涵育,“品牌式”服务乡村教育

“信蜂”行动始终坚持关爱、浇灌、培养留守儿童的办学宗旨,以强化乡村教育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实践课程为枢纽,建立学校、协会、实践项目组“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专业实践”的协同育人模式。

“信蜂”行动依托8个“牵手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站,聚焦“政策宣传+教育帮扶+心理建设+艺术提升+推广普通话”等五大板块融通共生,推进“基地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推广”等五大重点工作。师范生志愿者在实践过程中,以学校平台资源为依托,走进乡村,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能力课程、留守儿童的心理课程、乡村教育的实践课程,将自身的知识传播给乡村留守儿童,帮助他们打开教育视野,并将“四有”好老师的育人理念书写在教育振兴大地上。

自2014年开始至今,在9年的志愿服务实践中,“信蜂”团队已走过80000多公里,受益留守儿童1100余人次。现有校内外专兼职指导教师160余名,累计招募400余名队员,间接带动1079人参与。基于前期的志愿服务经历,众多师范生志愿者在后期的就业选择、学科竞赛等方面都更加倾向于教育方向的选择,现有从事基础教育的志愿者有132位,其中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有54位,他们把“信蜂”之光接力传递,把育人种子接续播撒,做牵手乡村教育的引领者。“信蜂行动:师范生‘双扶双助’乡村实践模式创建与实施”入选2023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四)“果筐”学堂筑梦实践,“聚力式”赋能乡村教育

“果筐”学堂自2010年成立以来,坚守教师立德树人和高校兴文育人的初心使命,坚定师德教育、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三者合一的服务追求,暑期面向乡村留守儿童开展学知识、兴文化、育素养的夏令营活动,用一个个小果筐连起万千教育梦,撑起中华文化旗,开启乡村振兴路。

“果筐”学堂针对乡村教育需求,开设面向乡村教育的特色课程,探索建立面向乡村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口语、普通话与诵读、语文教学法、书法、口述史实践、儿童剧创编与排练、教育学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乡村教育课程体系。项目开展以来,不断聚集社会资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通过“果筐”学堂这个实践平台,富有爱心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等纷纷参与,探索出了一条多方合力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从家学到乡学,从高校到乡村,“果筐”学堂现已先后组织532名志愿者深入乡村,深入学堂,深入学生,为1600余名儿童搭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编织飞向“旷野”的教育梦想。“果筐学堂乡村教育实践”入选2022年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成为国家语言文化品牌活动优秀案例,被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和《成都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报道。“口述史实践”“果筐学堂乡村教育社会实践”获评省级一流课程。实践团队荣获2022年共青_“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中国青年报“百强社会实践团队”,得到教育部、_联名表彰。

党建引领师范文化建设 第9篇

(一)内化心灵

要充分运用教育灌输的手段,全员、全覆盖进行文化理念的宣贯,反复讲,时时讲,促使员工了解、领会、掌握核心理念和真正内涵。要重点在化字上下功夫,化到点滴事、化到细微处,旗帜鲜明、持之以恒地落到实处。

(二)实化行动

文化的落地根本见于行,在具体行动中要做到四抓。第一要抓入形,把抽象的理念变为员工喜闻乐见的形象模式,延伸至身边的人和事,赋予文化更高的感召力。第二要抓入规,要将文化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着力将文化理念与行为规范融合。第三要抓入流,要将文化理念所要求达到的标准渗透到各个工作流程。第四要抓入微,要将文化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去。

(三)外化形象

打造良好的公司形象,助推公司发展,助力员工成才成长,是检验文化的优劣的落脚点,是评估文化成败的根本点。外化形象要做到三个到位,一要硬件设施到位,通过阵地建设全方位展示文化建设。二要要宣传到位,要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大力宣传,营造学文化、聚合力的氛围。三要活动到位,要融合到党建活动、群团活动、乘客服务活动中,打响公司文化品牌。

供稿 | 海宁运营公司

党建引领师范文化建设 第10篇

抓文化落地先抓理论学习。公司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所接受的文化理念各式各样,为统一思想认识,大力开展文化理论学习,组织以部门为单位,通过集中培训、座谈交流、个人自学的形式,充分利用“铁军之声”广播、铁军之路展厅、多媒体平台等载体,对铁军文化进行全面宣贯学习,重点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企业文化宣传手册》、《正道》宣传册、《正道》简读本、《廉能铁军》指导手册等,引导员工做到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形成铁军文化是助推企业发展、助力员工成才的坚强共识。

(三)知行合一见效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