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大选东部选民总结 第1篇

波罗申科现年48岁,是乌克兰糖果业大亨,获称“糖果大王”。

他拥有全球排名前20的糖果企业Roshen,是乌克兰排名前10的富豪。

去年11月下旬,由维克托·亚努科维奇领导的乌克兰政府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引发持续大规模抗议。波罗申科是当时最早支持_示威的乌克兰寡头,他命令旗下的电视台“第五频道”大幅报道示威情况。

波罗申科曾经出任乌克兰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路透社援引近期民意调查结果报道,波罗申科所获支持率领跑其他几名候选人。更有一些民调机构分析,他可以在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胜出。

按规定,如果没有候选人在本月25日的首轮投票中获得50%以上选票,排名前两位的候选人将在定于6月15日的第二轮投票中一决胜负。

“天然气公主”季莫申科

季莫申科现年53岁,曾两度出任乌克兰总理,但在2010年乌克兰总统竞选中输给政治对手亚努科维奇。

2011年10月,乌克兰法院认定季莫申科在担任总理期间滥用职权,干预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谈判,导致乌方高价进口天然气,造成将近两亿美元损失,判处她7年监禁。2012年5月,她因背部疼痛进入乌东部城市哈尔科夫一家医院治疗。

今年2月22日,乌克兰议会通过一系列决议,包括解除亚努科维奇总统职务、释放季莫申科,并宣布于5月25日提前举行总统选举。

季莫申科出身乡间,自幼丧父,但嫁入权贵之家。1991年,她正式执掌家族生意,成立乌克兰汽油公司。4年后,这家企业改组为乌克兰统一能源公司,垄断乌克兰各地天然气供应,利润丰厚,她获称“天然气公主”。

不过,路透社分析,季莫申科在今年总统选举中获胜希望并不大,主要原因是她在乌克兰政坛上颇具争议,而且以言辞犀利著称。况且,尽管她于2月获释后前往基辅独立广场发表演讲,却没有在备战选举过程中重新点燃支持者的热情。近期民调结果显示,季莫申科所获支持率排第二。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用户调查

乌克兰大选东部选民总结 第2篇

2004年12月8日,乌克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自2006年1月1日开始实行“内阁-总统”制,议会权力得到扩大,议会多数派负责组建内阁;总统拥有提名外交部长、_长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其他内阁人员由总理提名,但均需经议会批准后才能任命,议会同时保留解散政府的权力。相比较2006年以前乌克兰总统、总理和议会之间的权力划分,可以比较出以下几点重要的权力变更:(1)总统无法直接提出总理人选、免除总理职位,无法直接任命总理以外的内阁成员;(2)总理有权提名外交部长、_长外的内阁成员;(3)总理由议会多数派产生,议会对内阁成员任命和罢免有决定权。

2007年1月12日,乌克兰议会通过本国第一部《内阁法》,政府权力进一步扩大。该法规定总理人选由总统根据议会多数派建议提名,然后由议会任命,如果总统在法定期限内没有向议会提名总理候选人,议会将根据多数派的提名任命总理;同时该法扩大了总理的权限范围。该法虽遭到时任总统尤先科反对,但最终得以执行。

在实际运行中,由于乌克兰政党均不能获得过半数席位而单独组阁,且政党与选举联盟内部的分歧很大,导致这种避免总_裁或权力独大(如哈萨克斯坦等前苏联国家)的修宪反而使得总统、总理和议会之间的权力更加分散,进而造成政府频繁更迭。

伴随着乌克兰政局的动荡,乌克兰体制也不断变动。2010年10月,乌克兰宪法法院判决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违宪,乌克兰1996年宪法开始恢复,乌国政体重新向“总统-议会制”转变。但是这逆转也没有持续,2014年2月21日亚努科维奇与反对派代表签署协议,其中包括恢复2004年的宪法,乌克兰再次转向“内阁-总统”制。

乌克兰大选东部选民总结 第3篇

选前民调显示,在全部21个候选人中,呼声最高的是波罗申科,乌前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紧随其后。

波罗申科25日在基辅投票后说:“我们首要任务是把和平带给所有乌克兰公民。武装人员必须从城镇撤出。”

波罗申科还呼吁与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人民展开“直接对话”。

美联社认为,多数选民青睐波罗申科是因为他务实的作风。波罗申科在支持加强与欧盟关系的同时,也提到需要实现与俄罗斯关系正常化。

55岁的教师拉里莎·基里琴科在基辅说:“波罗申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与其他人相比,工作更加努力。他还是一名商人,知道妥协是必要的,虽然会让人不快。”他希望,波罗申科能够与东部地区达成和平协议。

季莫申科当天在投票后表示,乌克兰必须加入欧盟和北约。

“我确信,如果乌克兰成为欧盟成员国,乌克兰将变得强大、幸福和繁荣……现在是就乌克兰是否成为北约成员国进行全民公投的时候了……(如果加入北约),就没有人敢蚕食我们的领土。”她说。

31岁的律师弗拉季斯拉夫· 戈吕布称,他投票给了季莫申科,因为“乌克兰必须结束作为一个由寡头统治的国家,成为欧洲的一部分”。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波罗申科支持率明显高于季莫申科,他有望在首轮投票中胜出,但得票率能否超过50%尚不确定。

根据乌克兰法律,在总统选举首轮投票中得票率过半的候选人当选总统。如果在首轮投票中没有候选人获得半数以上选票,得票最多的前两位候选人将进入6月15日举行的第二轮投票,得票多者当选。乌克兰总统的任期为5年。

媒体指出,如果总统选举被拖入第二轮,可能会产生新的变数,让乌克兰局势更加脆弱。

乌克兰大选东部选民总结 第4篇

此次选举总统候选人的题名登记工作开始于去年2月25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接受总统候选人的最后期限是3月30日。共有46人提出了参加总统选举的申请,最后乌中央选举委员会确定了23名参加总统选举的候选人名单,其中7名由政党提名,16名是自我提名。截止5月9日,根据乌中央选举委员会网站的资料,目前有21位正式候选人,两位自我提名候选人Королевська Наталія ЮріївнаВідомості与Царьов Олег Анатолійович Відомості因故于2014年5月2日退出总统选举。2014年5月16日晚,乌克兰_候选人西蒙年科宣布退出选举,理由是总统选举已经缺乏民主实质且会加剧_。

21位候选人的资料如下

21位候选人的资料

乌克兰大选东部选民总结 第5篇

多次修宪和政体反复加剧了乌国政治的动荡和分裂,使得政府缺乏长期性的外交、经济等政策,这也是乌克兰政治危机与经济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乌克兰独立后虽然以三权分立为原则试图建立现代民主政治,但是先天不足和后天曲折造成了该国政治体制变更频繁:

(1)乌克兰独立后政党政治发展曲折,政党规模小、影响力特定有限且稳定性差。同时,激进的私有化改革与缺乏有效制约,导致了乌克兰与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一样存在经济-政治寡头把持国家权力的现象,这也使得原有的制度设计无法正常发挥有效作用,乌克兰宪法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一再修改;

(2)由于历史原因,乌克兰独立后存在种族、宗教、意识形态和地区等多方面的差异,全国性的公共议题诸如经济增长、腐败等又成为顽疾,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很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政党。另一方面,乌克兰采取的多党制与混合选举制有利于地区主张的政党获取席位(议会中225个席位是按照简单多数产生)。因此,乌克兰现有政党有很强地区色彩并分歧明显,采取中间政策的政党很难取得较多的议会席数。

(3)独立后乌克兰政治运行依然不成熟,民众为地区势力、族群政治和亚文化团体所划分,现代民主政治对应的政治文化、政治规范依然缺乏。2004年“橙色革命”后,虽然选举舞弊问题得到乌克兰社会的正视。但缺乏共同价值认同与身份认同使得乌克兰依然无法得到民主政治。在2004年的“橙色革命”中,支持亚努科维奇的东部顿涅茨克区就威胁举行全民公决并宣布自治。11月28日当地议会以164票赞成1票反对的投票结果,决定在12月5日就是否自治举行全民公决,虽然此次东部州的威胁独立最后没有实现,但也体现了乌克兰国家体制的脆弱性。

(4)乌克兰政体反复背后的势力争夺。乌克兰总统与议会之间权力的拉锯战反映出政治制度成为各方势力的工具,数次修宪都是争夺方以有利于自身为出发点。频繁的政体变更使得宪法的合法性与神圣性受到严重侵蚀,街头政治成为反对派推翻获胜方的惯用手段。

政治体制设计与政治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乌克兰独立后种种因素制约使得其政治制度在政治稳定方面作用欠缺甚至起着反作用,政治秩序缺乏合理、有效制度的支撑与保障。同时频发的街头政治、地区公投等非制度化参与以及广泛、深刻的社会分裂成为乌政局动荡,选举一波三折的重要原因。

乌克兰大选东部选民总结 第6篇

相较于有序展开的竞选活动,乌克兰的局势却没有缓和的迹象。5月9日是“卫国战争胜利日”假期,俄罗斯举行了盛大阅兵式和纪念活动,普京也高调访问不久前还属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但基辅并没有像往年一样举行庆祝活动,而是在卫国战争纪念馆等地增派警力防止意外发生,所有象征着乌克兰与俄罗斯联系的东西都在被刻意避免。当日,在乌克兰城市马里乌波尔,亲俄民众和政府军队爆发冲突,造成二十多人死亡。目前,基辅市独立广场上的抗议势力仍未散去,来自西部的抗议者坚持等到选出一位他们中意的总统;而同时东部地区的亲俄势力仍然坚持11日举行脱离乌克兰的公投。此前,普京于7日提出的推迟乌克兰东部公投的建议和欧安组织呼吁总统选举前双方停火的呼吁都没有被采纳,乌克兰临时政府表示将继续推进针对东部分离主义的“反恐行动”。

2014年5月25日乌克兰总统大选领土选区

那么,在这长达半年的乌克兰危机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实质性的变化?笔者于去年10月到达乌克兰,在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前也做出过乌克兰不会走向分裂的错误判断。因为当时主政的亚努科维奇政府还没有受到抗议。而在广场抗议初期,不管是支持亚努科维奇政府的一方还是广场上的抗议派,均身披乌克兰国旗,喊着“光荣属于乌克兰”——以前乌克兰争取独立时的口号,实际上虽然乌克兰独立后一直面临民族国家构建的问题,但统一的乌克兰观念却比依然较广泛。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同样面临不同区域的巨大差异,但是在1991年12月1日举行的关于独立和第一届总统选举的投票中,乌克兰独立在全国各个州都获得了支持,当时西部的支持率是97%,东部和南部是88%和87%,克里米亚只有54%,却也超过了半数获得通过。同样,虽然在亚努科维奇-尤先科,亚努科维奇-季莫申科之间的两次总统大选中,东西乌克兰的投票差异巨大,但是统一乌克兰的观念却依然得到众多民众的广泛认同。中西部乌克兰人的独立意识可以从相异于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得到答案,东部俄语区对独立的支持却源于独立本身,因为直到_年末,大部分乌克兰人也并不支持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家,甚至出现过在基辅讨论乌克兰独立问题时,东部代表因为中西部激进观点而退出的情况。对此,保罗·库比塞克在其《乌克兰史》中认为乌克兰走向独立的真正产生转折源于顿涅茨克等东部地区发生的罢工事件,该地区的产业工人在苏联时期属于既得利益阶层,苏联在该地区投入大量预算和优惠政策,但是戈氏的新经济改革将改变这种优惠。

独立后的乌克兰虽然可以根据对俄罗斯的态度来划分不同部分,总统选举也有明显的地区特征,但很长一段时期内族群冲突并没有成为威胁乌克兰国家统一的现实威胁。但是过分的“去苏联化”情绪和街头政治最终在此次乌克兰危机中引爆了族群分裂这个问题。民族国家认同一方面需要寻求外部“敌人”,“去苏联化”则成为最好的公共议题,所以“沙俄的压迫”、“大饥荒”和“切尔诺贝利事件”等一直是乌克兰学界、政府和民间舆论所关注的话题。这种共同历史记忆的构建与重复成为乌克兰人独立后一个明显的政治和文化现象,也使得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发展有充沛资源。

乌克兰有意识的民族国家构建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相互促进却将后者逐渐激化,“共产主义”、“苏联”与“俄罗斯”成为共同的“敌人”形象,在人为割裂与俄罗斯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联系的同时,造成东部地区民众的利益受损和不安全感。实际上很多乌克兰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希望依靠欧盟,认为可以借助欧盟的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可以振兴经济。但现实是东部是从前苏联沿承下来的工业区,乌克兰工业与独联体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工业联系紧密(前苏联工业标准一致且体系互补)。对该地区而言,完全脱离俄罗斯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民族主义在乌克兰不受限的发展使亲俄言论和行为在乌克兰西部几乎是政治禁忌,回顾亚努科维奇拒签协议实际上很务实的政策,其在任期内继承了与欧盟加强关系的政策,也注意兼顾与俄罗斯的关系,同时向中国等寻求投资与合作。但是,当务实政策遇上政治禁忌,广场上的抗议就此展开。

乌克兰局势演变至今,需注意到的是街头政治是激化乌克兰族群政治的原因,并使得大国妥协和国内和谈丧失了余地。街头政治一方面使得乌克兰民主制度遭到破坏,政治合法性严重侵蚀;另一方面,街头政治带来的“群体极化”作用加深了对立双方的分裂。“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认为“群体成员在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成员会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当公共舆论演变为一场社会运动(受到全社会关注而集中了大量的信息传播资源)的时候才会伴随着“群体极化”现象,但是现代网络舆论的新特点使得“群体极化”在网络空间更加频繁和突出。

基辅独立广场上的抗议就是从社会舆论转向成为一场社会运动,双方在对立中均朝“群体极化”发展。纵观此次乌克兰危机,广场上反对亚努科维奇政府的抗议者,其观点和行为在逐渐升级。反对派通过调动民意和街头抗议促使亚努科维奇下台,但是新组建的临时政府却受到街头政治和民意的惯性支配,不但没有缓和国内社会因支持-反对亚努科维奇政府而导致的分裂,反而颁布很多加剧局面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取消俄语的第二官方语言地位等。同时,支持亚努科维奇的亲俄势力在失利后陷入利益受损与不安全感的前景预期中,此时在_中的组织结构和信息交流结构依然存在,这种不安情绪在群体内部的讨论中逐步升级,导致追求独立这种极端观点的形成,这种社会运动中的“群体极化”导致谈判失去妥协的基础。

乌克兰历届总统大选都波折不断,这一次更是阴云密布。很多基辅市民都寄望此次大选能给国家带来稳定和认同,但是笔者认为此次大选却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这些同样也是乌克兰以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难题:

首先,街头政治撕裂了统一的乌克兰认同。总的来说,乌克兰独立后的转型过程中,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主义相互促进,导致民族主义的膨胀。将乌克兰民众划分为“亲欧”和“亲俄”是有一定偏差的,实际上很多乌克兰人都希望加入欧盟,唯一不同的是东部地区民众现实上无法割裂同俄罗斯的联系。这种现实反映在政治议题和以往的选举上就是中西部支持“西向”主张,而东南部支持保留与俄罗斯的联系,但是统一的乌克兰认同并没有得到现实威胁。当“西向”的临时政府无法保持东西平衡的时候,东部地区在担忧的自我升级中最终选择突破统一乌克兰的原有认知。族群政治一直存在于乌克兰社会中,但此次乌克兰危机中却走向极端,激化了的族群政治导致极端的分离主义出现。而族群政治和极端分离主义的“帕朵拉魔盒”一旦打开,则成为威胁乌克兰发展甚至地区稳定的难以挥去的梦魇。此次总统选举的出发点是重建政府合法性和权威,弥合乌克兰的分裂局势,但选举本身面临东部地区分离势力不支持的难题。

其次,乌克兰依然缺乏总统-总理-议会三者之间权力划分的有效制度安排。在2014年2月21日亚努科维奇与反对派代表签署的协议中包括恢复2004年的宪法的规定,乌克兰再次转向“内阁-总统”制。同时,乌克兰总统候选人、前总理季莫申科于4月25日在“Shuster LIVE”电视节目中说:“现在正在讨论把总统选举交给议会的问题,剥夺民众普选的权力、剥夺总统的所有权力,把所有这些都转交给议会。”可见,权力划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安排。在乌克兰内部分歧对抗的背景下,政体的变更以及权力划分的不明朗,可能会在总统选举后造成新的分歧和矛盾。

乌克兰大选东部选民总结 第7篇

苏联解体后,许多原苏联国家面临政治体制转型问题,同时广泛存在总统和议会之间的权力之争。简单地说就是总统希望实行总统制扩大并巩固总统权力,议会仅仅起到监督和立法作用;但是议会(原苏维埃)势力则希望强调议会权力,削弱总统的影响。这表面上是国家政体之争,实质上是不同政治势力的权力之争,因此双方很难妥协,俄罗斯就发生了著名的炮击“白宫”事件。乌克兰也是如此,独立后乌克兰因为总统与议会权力之争迟迟没有制定宪法,直到1996年时任总统库奇马用威胁全民公投的方式迫使议会方妥协,通过了乌克兰第一部宪法。

在1996年的宪法中,乌克兰的政体被设计成半总统制,但是总统的权力依然很大,这为后面的纷争留下了隐患——半总统制的固有缺陷使总统和议会之间的不和很难协调;同时该宪法未赋予乌克兰议会组阁权,总理并不是从议会多数派中产生,造成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权限界定不清,从制度设计方面加剧了政体内部运行过程中各方的矛盾。时任总统库奇马与议会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双方互相指责,处在总统和议会之间的政府很难稳定。这一阶段乌克兰的政体为“总统-议会制”。

乌克兰大选东部选民总结 第8篇

根据各方民意调查数据,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乌克兰民众目前对于各位候选人的支持程度。第一张表格是2014年2月以后主要候选人的民意调查情况。第二张表是在第二轮总统选举中可能出现的竞选组合的民意调查情况。据表中数据,波罗申科和季莫申科的民意支持率最高。之前支持率较高的克里琴科退出总统选举而参加基辅市市长一职的选举,但发表声明支持波罗申科,这也成为波罗申科民意较高的原因之一。

波罗申科,这位乌克兰的“巧克力大王”在此前的危机中一直扮演中间角色而赢得政治加分,其曾任外交部长与贸易与经济发展部部长的履历也成为此次竞选的资本。同时,与主张对俄强硬的季莫申科以及选票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季吉普科等人不同,波罗申科在全国有较广泛的影响力,且俄罗斯也能接受这样一位不那么反俄的候选人。波罗申科被称为乌克兰政局的“变色龙”,他在尤先科与亚努科维奇政府中均任过职务,还与商业寡头维克多·麦德维多切克(Ви́ктор Медведчу́к)共事过,而后者与普京私交甚好而且被指控为此次克里米亚分裂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有当地媒体预测波罗申科将会在2014年总统选举中取得胜利,而民意一直不错的克里钦科则会担任基辅市市长一职。季莫申科的民意支持率低于波罗申科,也反映出目前乌克兰民众对这位腐败丑闻缠身的前总理并不看好。但是,目前民调中意向未定者任然可能成为季莫申科的支持者。而季吉普科和多布金因为拥有东部俄语区的支持,所以民意支持率略高,但普遍预测最高浮动在百分之十左右。

2014年2月以后民意调查汇总表

2014年2月以后民意调查汇总表

2014年2月以后可能最终竞选对手组合的民意调查情况表

2014年2月以后可能最终竞选对手组合的民意调查情况表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