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所以有这么伟大的成就,与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除了个人努力,还需要一位引导之师,引导之师引导我们走到门口,并打开门,至于里面的奇珍异宝还需自己寻找。孔子便是寻找奇珍异宝的高手。

孔子在小的时候,就已经识字百余,孔子能够识字,离不开他的母亲。孔子刚到三岁时,母亲教他读书识字。

一次他母亲跟孔子说,昨天我教你的的都背熟了吗?孔子一脸自信,点头表明已背熟。母亲又说:

“那我明天考考你”。

孔子和哥哥一起睡觉,在睡觉时,孔子问哥哥:

“母亲教你的东西都背熟了吗?”

“都记住了,你呢?”孔子哥哥说道。

“我已经练了很多遍,也许都记住了,也许还没有把握,明天一早要是母亲考我,我没有背熟,娘一定会伤心的。”

哥哥听了孔子的话,被孔子这种勤奋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深深打动,告诉孔子外面天气冷,你要是练字,可以在哥哥肚子上练习,哥哥都背熟了,顺便考察考察你。

明天一早,母亲按时来考孔子,孔子一遍就过,母亲欣喜不已,母亲夸孔子将来准能干大事,孔子看着母亲面容露出微笑,站在一旁的哥哥感觉到孔子不仅能学习,而且能学会,重要的是孔子那份锲而不舍的精神。

孔子《论语》:对父母要孝顺,对师长要诚实,对众人要去爱

所谓“天才来自勤奋”。有时候真不是一句空话。

孔子小时候就对母亲如此孝顺,怕她伤心,深夜在哥哥肚子上苦练母亲教过的字,以便明天考试,不让母亲伤心。

所以,孔子说道:

0.1子曰:弟子入则孝: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

这句话不是正对准了孔子小时候的那件事,不让母亲伤心。不让母亲伤心,言外之意就是要孝顺,“孝”为要做一名母亲的“好儿子”,“顺”则是要顺从母亲的“吩咐”。

孔子说,在父母跟前要孝顺,乍一看,感觉很好,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可是依现在的情况而言,很多人则把最好的脾气给了外人,最坏的脾气留给了家人,因为家的包容及宽容,是我们最容易控制不住情绪的第一住所,这住所包含了很多爱,很多来自无形的宽容,我们在这样的温室中含苞待放,等到真正花开之时,就是这所大温室要不断给你提供温暖,提供营养的时候。以你之不开心,大温室还你开心;以你之伤心,大温室还你安慰;以你之落魄,大温室还你一片天空。

所以,孔子在千年前说的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适用的是这句话不仅给了特定人物弟子、父母,还给了特定的场景:家。当父母、子弟、家组在一起时,不就是所谓“家和万事兴”,家要怎么和,“和”从何而来,不正是这句:“弟子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的真正含义吗。我们在家的时候一定要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不是为了百分百听话,而是要百分百彼此理解,理解之下去解读父母的语言,就是现时代的一种孝顺。

孔子《论语》:对父母要孝顺,对师长要诚实,对众人要去爱

毕竟,很多人在父母跟前待的时间不长,尤其参加工作之后,相处之日少之又少,在极少的日子要付出自己的行动,那是很难的,难在父母虽然不需要看到你的所作所为,但他们需要亲眼见你平平安安,不管你在做什么,只要见了你平平安安,父母就会觉得,这已是最大的孝顺。

所以,孝顺不是挂在嘴里的一句话,也不是心里想的一个闪现想法,而是一种真正付诸行动的理解过程。

02.出门在外,要谨慎言行,诚实可信:

子曰:“出则弟,谨而信。”

短短六个字包含许多含义,弟子们出在外时,要谨慎自己的言与行,要对师长尊敬,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

出门在外,是人生必将要经历的一段过程,这段过程是我们成长的一个分水岭,在这条道路上,或许我们不知道自己怎么走,但是孔子在千年前已经给了我们可以执行且标准的答案。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不就证明了出门在外要对师长尊敬,只要里面有人可以给你当师,你就要尊重,每个人都是每个人彼此的老师,尊重虚心接受,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尊重一个人,这个人往往也会尊重你,毕竟人不想失去一个彼此值得尊敬的人。

孔子《论语》:对父母要孝顺,对师长要诚实,对众人要去爱

既然出了门,我们还要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出门是什么,出门意味着我们走出了温室,要独自面对前所未有的一些挑战,这些挑战来自生活,来自别人言语,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微矛盾,在面对这些困难问题时,孔子又给我们支了一招叫做“谨言慎行”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管用。若是用到位了,你会得到你想要的那份尊重与期许。

“谨言”是要我们注意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来自说话,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也来自说话,说话说白了就是交流,交流的结果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愉快的,要么不好不坏,彼此毫无影响。所以,为了应对三种不同的结果,“谨言”就是最好的方法,若在说话之前思考一下“谨言”二字,我们说话时,还能“三思而后言”,不再是“言而后三思”。

“慎行”则是要我们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行为可以不那么优雅,但举止必须要包含“仁义、礼”等要做一些事情,仁义之举人人爱之,若我们出门在外显出仁义之举,便会收到别人尊重,若是显出恶意之举,便会收到恶语相加,使自己受伤害。注意自己每一个行为举止,何尝不是处世为人之道,又何必苦苦追寻更多的方法。

孔子《论语》:对父母要孝顺,对师长要诚实,对众人要去爱

除了“谨言慎行”,重要的是“诚实可信”,该说的做到了,该做的也做到了,唯一缺的就是“诚实可信”,一个人诚实,才是真正对彼此的尊重,若说“谨言慎行”为处世之道,那“诚实可信”则为为人之道。

03.爱大家,才能爱自己: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既然出门在外了,要谨言慎行,还要诚实,做到这些就够了吗?远远不够,这些只是你作为个体要做的事,还要做到一些对大众有意义的事,这些有意义的事,就是社会道德,社会道德就是爱众人,爱众人意味着要无差别去爱,不是挑三拣四去爱,“泛爱众”,即所谓要爱众人,不要带有色眼睛去爱,而是以平等态度去爱,在平等态度之上的爱,才算真爱。

除了爱众人,我们还要靠近那些有仁德的人,有仁德的人,我们要接近,接近不是为了排除他人,而是为了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优良作风。假如不去亲近仁德之人,仁德之人会慢慢变少;亲近仁德之人,使自己仁德,别人亲近你,也是为你的仁德,而来,最终以自己的仁德而去,最终以“仁德”作为传播思想,人作为载体,人只是承载了“仁德”,承载的人需要对“仁德”负责,同时,“仁德”又为你保驾护航,互相依靠,以“仁德”影响众人,以爱改变自己,以平等的真爱去爱众人,这种爱就是有仁德的爱。

孔子《论语》:对父母要孝顺,对师长要诚实,对众人要去爱

孔子又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又说了,倘若你做了这些,尚有余力的话不妨学习知识文献。最终又回到了学习身上,孔子先以孝顺,后以仁德、诚信相言,再以爱众人、亲仁德之人加持,最后以“尚有余力”还可学习知识为结束,话虽短且很精,字虽少却也秒。所以这些话最终变成了孝顺、尊重、诚信、仁德、爱、学习的多重组合体。这些组合,合起来的时候,会有相当大的爆发力,但合不起来时,我们可以尝试让它合起来,因为毕竟有了“勤奋可以造就天才”这句话,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可以不可以,你不合一下,怎么知道能不能合上,所以,“尚有余力,且行且学”。

结语:

孔子说了孝顺父母、爱、仁德,最后讲了学习,说明伟大教育家孔子先品德而后才。只有一个人品行端正了,才可以成为辅助作用,辅助品德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泛爱众,而亲仁”看出,公平去爱众人,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好的相处方式,虽然话说得很早很早,但用在今天,犹如昨日,这句话像是昨天才刚刚说出来的那样,依然保持着新鲜度。

孔子注重“仁、仁德”,才可以后天学而得之,但仁德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有的,所以,如今也在培养“有德有才”之人,有仁德有才能,正是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人,最需要的人传播“仁德”,以才能造福社会,以“仁德”造福更多人“仁德”。

注: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论语》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