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故事,我有茶,你说,我听酒和茶的经典句子!茶叶与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文/张梅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千百年来,一片小小的叶子,泡透了诗词的清香,沉醉了文人的浪漫,儒雅了过客的传奇,留下了几多的追忆。

那,便是茶叶。

而当时光与品味相遇,人生与知己相遇,茶叶与沸水相遇,生命便有了味道,情感便有了交流,茶便有了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是孙权的孙子,特别嗜好饮酒,尤其喜欢大摆宴席,与一群人同饮,常常一饮就是一整天,入席之人无论酒量如何,都要以七升为最低限,凡是喝不完的,都会被强迫着灌够数。

当时,朝中有一位叫韦曜的大臣,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史学家,也是东吴的四朝元老,不胜酒量。孙皓每次设宴,韦曜最多只能喝两升。起初他受到特殊礼遇时,孙皓常减少他的酒数,或者暗中赐给他一杯茶用来代替酒,这便是“以茶代酒”的典故。

遗憾的是,孙皓专横残暴,酒后常让侍臣侮辱诘责、甚至斩杀大臣。韦曜对此不满,受到孙皓冷落之后,每次都会被强迫喝酒、受惩罚,即使到了70岁高龄,仍没有逃脱被孙皓诛杀的命运。一段佳话终成悲剧。

在晋惠帝司马衷(291~306)时代,有一个叫王蒙的清谈家,特别喜欢饮茶,凡是相识者从他门前经过的,只要被他发现了,必请进去喝上一阵,碍于面子,人们只好舍命相陪。

每次,王蒙都是边喝边聊,海阔天空,不着边际,被他拉进喝茶的人废话听腻了,肚子也灌饱了。爱喝茶还好,不爱喝茶的人简直苦不堪言,不饮又怕得罪主人,只好皱着眉头喝。久而久之,士大夫们一听说“王蒙有请”,便打趣道酒和茶的经典句子:“今日又要遭水厄了。”

这便是“以茶助谈”的典故,展现了两晋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然而像王蒙这样,喝茶能够喝得让人落荒而逃的,也算是一个奇葩了。

皮光业是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的儿子,自幼聪慧,十岁的时候就能写文作诗。皮光业不仅长得容仪俊秀,气质倜傥,口才也非常好,善于谈论,当时被人称为“如神仙中人”。公元937年,皮光业被封为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表兄弟设宴款待他,并请他品赏新下市的甜橙。那一天,家里来了很多的朝廷官员,筵席也非常丰盛。然而,皮光业进门后,对新鲜甜美的橙子却视而不见,就嚷着要茶喝。

于是,侍从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酒和茶的经典句子:“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从那以后,茶便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在北宋政坛上,王安石与苏轼亦敌亦友。一次,王安石委托苏轼取长江三峡中的中峡之水来煎茶,治疗自己多痰的病症。

苏轼经过中峡,也就是瞿塘峡时,因流连山水美景,竟把王安石所托之事给忘了。等他想起时船已经到了下峡。苏轼赶紧令人取了一瓮下峡水。

苏轼将水送到相府后。王安石喜不自胜,亲自启封,煮水沏茶。当他屏息静气地品了一口之后,忽然皱起眉头问苏轼:“此水取自何处?” 苏轼谎称取自瞿塘峡。王安石说:“此非中峡水,乃下峡之水也。”

苏轼连忙如实相告,并问王安石是如何知道的?王安石说:“上峡水太急,味浓;下峡水太缓,味淡;惟中峡水缓急相当,得之于泉,浓淡相宜。”听罢,苏轼连声致歉。

谦师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尤其是他的茶三昧更是名声在外,不少诗人对他加以赞誉,比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bān)写道:“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

公元1089年,苏轼到杭州上任,一天,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正在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后,特地从南山赶到北山,亲自为苏东坡点茶。

品尝了谦师点的茶后,苏轼感到非同一般,便作了一首《送南屏谦师》的诗,诗中苏轼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后来,人们称谦师为“点茶三昧手”。

宋代佛印禅师,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长而精通五经,被称为神童。宋神宗钦仰其道风,赠号"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与苏轼过从甚密,称为至交。两个人之间打过一个关于茶的“哑谜”,被后人传为佳话。

清明前的一天,苏轼午睡起来,看窗外春雨绵绵,万物复苏,心中很惬意。叫来仆人说;“速去佛印处取一样东西给我。”仆人问:“拿什么东西酒和茶的经典句子?”苏轼说道:“你只需头戴草帽,脚穿木屐前去即可。佛印见后,自然会有东西给你”。仆人来到佛印所住的寺庙,见面后还未开口说话,佛印就立即进屋,取出一包东西交给仆人,说到:“交给你家主人便是。”仆人回到家中,将取来之物交给东坡,苏轼接过后哈哈大笑,说到:“知我者佛印也!”仆人不解其中的缘故。苏轼笑而不语,打开纸包,里面露出碧绿的新茶。仆人由于跟随苏轼的时间较长,也粗通文墨,略一沉思,恍然大悟,说到:“头戴草帽,脚穿木屐,中间是一个人,这不正是个茶字吗?”

在众多的古代帝王中,宋徽宗算是一个艺术奇才,他不仅工于书画,通晓百艺,对茶也非常精通。

皇帝评茶论道,下面的大臣们自然也是趋之若鹜。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管理漕运的官员郑可简创制出银丝水芽,制成“方寸新”,由于茶色像雪一样白,所以取名为“龙团胜雪”。郑可简将它进献给宋徽宗,徽宗皇帝十分高兴,便赐给了他一个福建路转运使的官衔。

后来,郑可简指使儿子夺取了侄子千里辛苦找到的一种叫“朱草”的茶,并进献给了宋徽宗,结果他的儿子也因为进献有功得到了封赏。

后来,父子二人荣归故里,大办宴席,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他的侄子由于“朱草”被夺十分生气,便立即对了一句:“千里埋冤。”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十八岁时嫁给了赵明诚。婚后,夫妻二人志同道合,常常一起勘校诗文,收集古董。相传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回青州老家闲居时,常常在黄昏的时候饮茶逗趣,由一人讲典故,另一人说出在某书某卷某页某行,获胜者可优先饮茶。

据说有一次,李清照正在喝茶,恰巧赵明诚说错了,李清照”扑哧”一笑,不仅茶没喝到嘴里,还泼了自己前襟一身茶水。

李清照、赵明诚二人饭后间隙,边饮茶,边考记忆,给后人留下了"饮茶助学” 的美谈。遗憾的是,这种美好的时光是那样地短暂,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辗转流离,受尽凄凉,再婚再离,孑然一身!

后世,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在《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写道:“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细思量,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写出了李清照、赵明诚夫妻举案齐眉、伉俪情深的生活场景。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一生只画兰、竹、石,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

一次,郑板桥到寺庙中去游玩拜会。方丈见他衣着俭朴,貌不出众,就淡淡地说了声:“坐”,又回头对小和尚说:“茶!”

两人落座以后,一交谈,方丈感到此人谈吐不凡,颇有学问,于是引进厢房,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

之后两人相谈甚欢,方丈这才知道他就是郑板桥。随即又请到方丈室,深施一礼,满脸堆笑地说:“请上坐!”又急忙吩咐:“敬香茶!”

告别时,方丈一再恳求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板桥莞尔一笑,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

方丈一看,满面羞愧……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一次正在西湖狮峰山下的胡公庙游览,看到很多的妙龄女子在采茶制茶。只见采茶女的纤纤玉手轻轻一折,碧绿鲜嫩的叶子就飘落到了茶筐里,场景美妙动人,乾隆便学着采茶女的样子采了几片叶子。

正在这时,有人来报太后生病了。于是乾隆快马加鞭赶回京城,衣服也没来得及换,就去参见太后。太后隐隐约约闻到一阵清香,便问皇帝带回了什么宝贝,乾隆这才发现自己将龙井茶叶带回了几片,便亲手为太后冲泡了一杯龙井茶,一时间,香味更加浓郁,茶汤也碧绿清澈。

太后连喝几口后,觉得茶汤鲜美清爽,肝火顿消,病竟然好了,连说“皇儿的龙井茶胜似灵丹妙药”。

乾隆见母后病愈了,非常高兴,立即传旨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年年采制,专供太后享用。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古今历代文坛上,与茶结缘的人不可尽数。

无论是唐代茶圣陆羽将煮水分为一沸、二沸、三沸,还是宋代东坡居士提一把紫砂壶,吟诗挥毫,忘情山水……

这些千百年来流传的茶故事,每每在我们品茗闲谈时缭绕生烟,妙趣横生,散发出穿越时空的氤氲香气!

关注#作家张梅英# 阅读有灵魂的文字

码字不易,原创辛苦 ,各位大神请勿照搬。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