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经典语录:

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4、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5、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6、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7、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8、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9、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0、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1、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2、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3、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4、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家说的"禅"是什么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坐禅此一法,乃修行必经之路。何为禅?‘禅’不是中文,是梵文Dhyana之简称,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由于中国人喜欢省略,而谓之‘禅’,故有‘坐禅’或‘打坐’等名词。顾名思义,‘打坐’是要坐,坐著为什么?为摄心。一般人虽然坐在那里,但心不在焉。心到何处去了?打妄想去了,忽然而东,忽然而西,忽然而南,忽然而北。不用花钱便坐上火箭各处跑,妄想纷飞,不容易控制。

人为什么没有智慧?就因为心到处跑。人为什么一天比一天老?因为心各处驰逐。比如一部新车子,你乱去驾驶,必定用很多汽油,且又浪费很多汽油,结果车身及件都产生很多毛病,把车子弄坏。人的身体亦同此理,你若不懂好好管它,让它任意到各处跑,也必定浪费很多汽油。什么是汽油?就是你宝贵的精神。不管你添多少汽油,也把它耗费了。像人天天吃补品,说有营养能补助身体,可是你若不懂珍惜自己的精神,到处外驰,则吃多少补品也补不了所丢掉的精神。所以谚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必要把心收摄回来,使他定在一处,才不致浪费精神、透支精神。比如你懂得开车,不使它横冲直撞,则不会遇到意外,而车子也能用很久。同理,人的身体若懂得修养,则身不会老,且不会死。

拈花示众以心印心

参禅,乃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所传之微妙心印法门。迦叶祖师当时明白佛的意旨,遂破颜微笑,自此佛祖心印法门便有得传承。本来迦叶祖师已一百多岁,且他修头陀行,常抖擞精神用功,不会随便笑,这次微笑,是因为他得到佛陀‘以心印心’之表示。

静虑才能够有禅

禅,翻译为静虑,因为你静虑才能够有禅,你若不静虑就没有禅。定,就是不动的意思,不动就是定,你若动了就不定。

‘禅悦为食’,‘禅定现前’。你修道打坐,坐禅,坐禅,禅要坐;你坐,才能功夫现前。不是一打坐就睡觉,这不是坐禅,是睡禅。睡不是禅,睡也不是定,禅不可睡。禅定乐,在一入定的时候就和睡觉不同。睡觉时,已经失去你的灵知灵觉,没有知觉性,糊糊涂涂睡著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了。入定就是端然正坐,他坐得腰非常的直,头也是直的,不会低头,不会歪歪脖子。

怎么叫定力呢?定有个力量,这个力量就支持你的身体不歪不斜,不前俯,不后仰,这是得到禅定了。定里边就有一种快乐,这一种快乐是说不出来,没有法子形容,就是超过思虑,超过你心所思虑的,所以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得到这一种禅定的乐。这种乐,也是继续继续不断的快乐。

你有了禅定的乐,就生出了一种勇猛精进心。这不是普通的勇猛精进心,是一种大的勇猛精进心,当中有大的禅定快乐。这一种勇猛精进是很坚固,很有力量。这一种力量是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挡得住它。

思惟修减少妄想

坐禅又叫‘思惟修’。从此三个字观之,坐禅不可能没妄想,一定会有妄想,如水波浪。为什么水里有波浪?因为有风之缘故。我们坐禅,为什么打妄想?因为自性里犹存虚妄,虚妄如风,妄想就如水中波浪。

现在打坐要‘静虑’,就是要停止妄风。‘思惟修’,即是要减少妄想,停止心里之波浪。‘静’,即是令它不动,‘虑’,即念虑;念虑不起,能生定力。定力生出,久而智慧现前;有了智慧,能照了诸法实相,即‘一念不生全体现’。静虑到极点,一丝妄想也无,便能入定,而本有智慧现前,才真能明白做人之根本道理,不被外物所动摇,外面的万事万物不能动摇你的心,才算‘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此时,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这八风皆不能动摇你的心。

人称赞你、讥讽你;你若遇著苦(逆)或乐(顺)境,仍然保存著「顺逆皆精进,苦乐不动心。’的态度。利,是利益自己的事;衰,令你损减之事;毁,是毁谤;誉,是赞誉。能够‘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不被八风吹动,就是‘思惟修’、‘静虑’的表现。不为外物所摇,才能明白怎样打坐。

顿悟无生知见力

参禅即是心念不动,是为之‘静’。禅门是向上一法,单刀直入,离开心意识参,因此说‘了却心’。这个‘心’也包括‘意识’活动,要把这种种的妄心活动停止,方为之静虑。如此,则‘顿悟无生知见力’,获无生法忍,证得‘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

1. 暖:是坐到有点暖气。

2. 顶:功夫已达到顶点。

3. 忍:这时很难忍,但仍然要忍可于心。

4. 世第一:成为世出世之大丈夫。

欲证得此四位,先要懂得如何静虑,即是不动心意识。我们的思虑如水波浪,不能静止。坐禅是要心意识之念虑不动摇,使它自然停止。止了,就是静虑;静到极点,便生出智慧;生出智慧,便会发光。所谓‘静极光通达’,也即是‘顿悟无生知见力’。能够了却心意识,得到无生知见力,才能开大智慧。

轻安滋味妙无穷

什么是禅味?就是得到禅定的快乐,得到轻安的滋味。这种滋味奥妙无穷,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议,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才能领受。好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各位想要知道这种禅味是甜是苦,要努力参禅,到了相当境界时,自然晓得其中滋味,所以要参,参到水落石出时,就得到禅味。禅不是说的,而是参的,所以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参禅的人,参到火候到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争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为花间露水,看功名为瓦上霜片,顷刻就消逝无踪。

参考资料:#a02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坐禅此一法,乃修行必经之路。何为禅?‘禅’不是中文,是梵文Dhyana之简称,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由于中国人喜欢省略,而谓之‘禅’,故有‘坐禅’或‘打坐’等名词。顾名思义,‘打坐’是要坐,坐著为什么?为摄心。一般人虽然坐在那里,但心不在焉。心到何处去了?打妄想去了,忽然而东,忽然而西,忽然而南,忽然而北。不用花钱便坐上火箭各处跑,妄想纷飞,不容易控制。

人为什么没有智慧?就因为心到处跑。人为什么一天比一天老?因为心各处驰逐。比如一部新车子,你乱去驾驶,必定用很多汽油,且又浪费很多汽油,结果车身及件都产生很多毛病,把车子弄坏。人的身体亦同此理,你若不懂好好管它,让它任意到各处跑,也必定浪费很多汽油。什么是汽油?就是你宝贵的精神。不管你添多少汽油,也把它耗费了。像人天天吃补品,说有营养能补助身体,可是你若不懂珍惜自己的精神,到处外驰,则吃多少补品也补不了所丢掉的精神。所以谚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必要把心收摄回来,使他定在一处,才不致浪费精神、透支精神。比如你懂得开车,不使它横冲直撞,则不会遇到意外,而车子也能用很久。同理,人的身体若懂得修养,则身不会老,且不会死。

拈花示众以心印心

参禅,乃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所传之微妙心印法门。迦叶祖师当时明白佛的意旨,遂破颜微笑,自此佛祖心印法门便有得传承。本来迦叶祖师已一百多岁,且他修头陀行,常抖擞精神用功,不会随便笑,这次微笑,是因为他得到佛陀‘以心印心’之表示。

静虑才能够有禅

禅,翻译为静虑,因为你静虑才能够有禅,你若不静虑就没有禅。定,就是不动的意思,不动就是定,你若动了就不定。

‘禅悦为食’,‘禅定现前’。你修道打坐,坐禅,坐禅,禅要坐;你坐,才能功夫现前。不是一打坐就睡觉,这不是坐禅,是睡禅。睡不是禅,睡也不是定,禅不可睡。禅定乐,在一入定的时候就和睡觉不同。睡觉时,已经失去你的灵知灵觉,没有知觉性,糊糊涂涂睡著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了。入定就是端然正坐,他坐得腰非常的直,头也是直的,不会低头,不会歪歪脖子。

怎么叫定力呢?定有个力量,这个力量就支持你的身体不歪不斜,不前俯,不后仰,这是得到禅定了。定里边就有一种快乐,这一种快乐是说不出来,没有法子形容,就是超过思虑,超过你心所思虑的,所以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得到这一种禅定的乐。这种乐,也是继续继续不断的快乐。

你有了禅定的乐,就生出了一种勇猛精进心。这不是普通的勇猛精进心,是一种大的勇猛精进心,当中有大的禅定快乐。这一种勇猛精进是很坚固,很有力量。这一种力量是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挡得住它。

思惟修减少妄想

坐禅又叫‘思惟修’。从此三个字观之,坐禅不可能没妄想,一定会有妄想,如水波浪。为什么水里有波浪?因为有风之缘故。我们坐禅,为什么打妄想?因为自性里犹存虚妄,虚妄如风,妄想就如水中波浪。

现在打坐要‘静虑’,就是要停止妄风。‘思惟修’,即是要减少妄想,停止心里之波浪。‘静’,即是令它不动,‘虑’,即念虑;念虑不起,能生定力。定力生出,久而智慧现前;有了智慧,能照了诸法实相,即‘一念不生全体现’。静虑到极点,一丝妄想也无,便能入定,而本有智慧现前,才真能明白做人之根本道理,不被外物所动摇,外面的万事万物不能动摇你的心,才算‘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此时,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这八风皆不能动摇你的心。

人称赞你、讥讽你;你若遇著苦(逆)或乐(顺)境,仍然保存著「顺逆皆精进,苦乐不动心。’的态度。利,是利益自己的事;衰,令你损减之事;毁,是毁谤;誉,是赞誉。能够‘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不被八风吹动,就是‘思惟修’、‘静虑’的表现。不为外物所摇,才能明白怎样打坐。

顿悟无生知见力

参禅即是心念不动,是为之‘静’。禅门是向上一法,单刀直入,离开心意识参,因此说‘了却心’。这个‘心’也包括‘意识’活动,要把这种种的妄心活动停止,方为之静虑。如此,则‘顿悟无生知见力’,获无生法忍,证得‘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

1. 暖:是坐到有点暖气。

2. 顶:功夫已达到顶点。

3. 忍:这时很难忍,但仍然要忍可于心。

4. 世第一:成为世出世之大丈夫。

欲证得此四位,先要懂得如何静虑,即是不动心意识。我们的思虑如水波浪,不能静止。坐禅是要心意识之念虑不动摇,使它自然停止。止了,就是静虑;静到极点,便生出智慧;生出智慧,便会发光。所谓‘静极光通达’,也即是‘顿悟无生知见力’。能够了却心意识,得到无生知见力,才能开大智慧。禅] 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转贴自:《智能气功名词释义》

********************************************************************

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说来是有问题的,因为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份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我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一.禅的历史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可是,这些无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与开悟的道无关。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我们一般称达摩为中国禅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后来慧可传三租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惠能,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见性。为恐其招忌,乃着人将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禅] 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禅不是佛教专有的,禅是人人本具的,禅心如宝藏,要好好开发。求法,就是要开发我们内在的智慧。用感觉去应对世间,不是真的美好;用禅心去体会人生,将我们的菩提心、般若心、禅心提出来,才是真美好。禅如画,可以美化环境;如盐,可以促进食欲;如花,让人欣赏;如胭脂,让人亮丽。禅是幽默,是大自然,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禅并非是很“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生活的萎靡。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如天上的白云,让您漂流四方,任运逍遥。古德参禅,重在明心见性,而不在意是否成佛,因为,心外的知识并不重要,内心的悟道不能没有。

禅不仅仅限于打坐而已,随时随地的举手投足、担柴运水、饮食睡眠,都充满禅机。禅是无所不在,遍于一切的。禅是扬弃既定的“定式”观念,在违逆的人情中,见至情至性的奇峰。禅师们往往以“无理”对待有理,以“无情”对待有情,来显示他高妙的智能与深沉蕴藉的慈悲。

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想,这衣食住行里就有禅。禅是一种欢喜自在,同样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禅不是向外寻求的,“本无形适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

三界唯心,梦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一个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