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的经典语录

1、在这个出门在外连睡觉都不能保证的世界,活着原本就是一场灾难。

2、出门在外,世事难料,多留一个心眼总是好的,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

3、白发皱纹证明了时间,出门在外明白了思念。

4、出门在外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

5、我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只是出门在外没人给我的懦弱买单。

6、出门在外,不论别人给你热脸还是冷脸,都没关系。外面的世界,尊重的是背景、而非人本身。朋友之间,不论热脸还是冷脸,也都没关系。真正的交情,交得是内心、而非脸色。不必过于在意人与人之间一些表面的情绪。挚交之人不需要、泛交之人用不着。"情绪"这东西,你不在乎,它就伤不到你。

7、一个人背井离乡以后,就再也不敢不准时吃饭,再也不敢不多喝水,再也不想当野猫子,因为出门在外,给父母最好的交代,就是好好照顾自己。

8、出门在外,归家是一件让人心醉的事情。

9、出门在外,懂得低头和吃亏被欺是必修课。

10、全世界的人谁管你受不受伤?要么就呆在家里保护玻璃心,要么就走出门外让人伤害。其实生活的历练,就是从一颗玻璃心变成钢铁心,淡然处得幸福。

11、出门在外,老妈交代,吃好喝好,不要恋爱。

12、出门在外,家有交代,多动筷,少碰杯,实在不行就耍赖。

13、一个人出门在外,一定要好好注意身体,不然身体着凉了,心也会凉的。

14、人世百态,总有百般滋味,有太多事与愿违,也有太多的辛酸不忍言说,也许只有一个人出门在外,才能体会那种眼泪止都止不住的委屈,根本顾不上周围人异样的目光。

15、我是个小人物,一向不觉得自己聪明。出门在外希望成为满场令人艳羡的焦点,受人追捧;呆在家里,希望成为存在感为负值的透明人,不被看见。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主要讲了点什么?

生存在这里,生活在别处

19世纪, 法国诗人兰波创造了"生活在别处",

一九六八年五月,巴黎学生把这句话刷写在巴黎大学的墙上。

七十年代,米兰昆德拉把它作为小说的名字

之后,它是全世界酒吧常用的名字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这正是青春的特色。在青春时代,谁没有对荣誉的渴望?谁没有对家庭的反抗?谁没有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举目四望,我们周围的生活平庸狭窄,枯燥乏味,一成不变,每天的日子都被衣食住行所填满,毫无色彩,毫无光亮。正是为了逃脱这一恼人的生存现实,人们才赋予自己激情和想象。

兰波(1854-1891),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从16岁(1870)起,他常常外出流浪,和比他年长10岁的诗人魏尔兰关系亲密,但后来发生冲突,魏尔兰甚至开枪打伤了兰波。现存的兰波的诗有140首左右,主要在16至19岁期间所写。在兰波早期的诗中可以看出帕尔纳斯派的影响,后期诗作加强了象征主义色彩。主要诗集有《地狱的一季》、《灵光集》。

----------------------------

生活在别处

作者:nanjiyun 日期:2005-04-16 14:36:31

我看的这本诗歌集里,除了狄金森,还对另外两位诗人也留下深刻印象,我并不喜欢他们的诗,只是对他们的故事有些感触。

这两位诗人,分别是法国象征派诗人三剑客中的两位,魏尔伦和兰波。

魏尔伦很早就出版了诗集,尤其是当他遇到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玛蒂尔德时,他写了很多热情的情诗,充满对温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并在文坛上有一定影响。他的命运,在遇到兰波后开始改变。

兰波是个有着不幸童年的少年,母亲遇人不淑,被抛弃后带着孩子独自生活,同时把不幸转嫁到孩子身上,常严厉的惩罚孩子,然而他也是个天才的少年,15岁时就写出了令世人惊叹不已的《元音》和《醉舟》。十五六岁的他孤身来到巴黎向魏尔伦请教,年长他10岁的魏尔伦对他的才华也非常欣赏,悉心指导他,在生活上热心帮助他,渐渐竟对兰波产生强烈的感情。

之后他们的行为就比较骇世惊俗了。他们常在一起,情不自胜时,干脆在大街上拥抱,引得路人侧目,最后魏尔伦抛弃了家庭,偕兰波出走,在英国和比利时共同度过了两年的时间。

我想同性恋之间的感情,也应该和异性恋一样吧,不过他们爱恋的对象和常人不同而已。但魏尔伦和兰波的感情显然是不对等的,在英国,为了维持生活,魏尔伦到处找工作,生活艰苦,他是真的喜欢兰波,乐于为他付出一切。如同所有陷入热恋中的人一样,而兰波,只不过是个少年,接受这一切显然很被动,两年后,他厌倦了这种生活,向魏尔伦提出分手,想回巴黎去,魏尔伦情绪失控下举枪打伤了兰波,并为此入狱两年。

就在这一年,19岁的兰波放下了诗笔,就此永别诗坛。我想,才华和诗歌带给少年的他痛苦远多过声名。

他们就此散场,以后两人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两年的监狱生活,使魏尔伦的思想和感情都产生了变化,他在狱中接受了天主教,对人生和感情也有新的理解,徘徊在颓废和虔诚忏悔之间,他的诗歌语句飘忽不定。出狱后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一直没有终止诗歌创作而且成绩显著,在他年过半百时被当选为法国的诗人之王,但声名显然对他的生活和精神于事无补。

兰波是个很容易厌倦既有状态的人,这从他20岁以后从事的职业和到过的地方就能看出,他离开法国,到南欧,北欧、亚洲、非洲,他当过兵,作过监工、翻译,最后在非洲经商,非常富有,37岁时因病去世。

看过他们的结局,也许应该同情的是魏尔伦,爱人并没有错,为爱人付出一切换来牢狱和潦倒,魏尔伦让我想起那些付出很多却失去一切,同时也失去理智的怨妇。但是我却同情不起来,兰波首先还只是一个少年,热心一个未成年的少年,还不在我的理解和容忍范围内,另外兰波是一个这样的人,他追求的是辽阔的生命,想要成为无定形的,也无法被人定义的兰波。“我愿意成为任何人”,这是他生命和艺术之舟追寻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漂浮在大海之上并随急流游荡的,永远不可企及。他可以不在乎一切和魏尔伦在一起,但却会很快厌倦在一起后固有的生活。魏尔伦喜欢上这样的人,就和小家碧玉喜欢上浪子一样,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生活在别处”,兰波在诗中这么说,这句诗后来被米兰 昆德拉用来做小说题目,广为流传。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