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好支书范文(优选8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3-05-26 07:56:03252

农村好支书范文 第1篇

闻韶街道管仲社区成立于20XX年,是闻韶街道老旧小区最多的一个社区,社区辖24个生活小区,居民住宅楼88栋,居民4153户,沿街商户565户,共10380余人,现有党员145名,驻地机关、企事业单位13家。为规范社区管理,目前社区划分为14个管理网格。

老旧小区提档升级,红色物业托底“孤楼”

管仲社区里的大部分生活区,都存在老旧、分散、规模小的特点,管理和整治的难度都非常大。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王玉杰一来到管仲社区,就首先从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入手,对弃管小区进行彻底的卫生清理,并对部分小区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通过外墙粉刷、拆除私搭乱建等一系列的整治,使居民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为使小区管理能够更加顺应民心,王玉杰和同事们走访入户、调查民情、听取民意,并推选出处事公道、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居民代表成立业主委员会,共同商讨小区的改造方案。从聘请简易物业开始,到最后引入正规物业公司,小区管理一步步规范起来。

在老旧小区整治方面,摆在王玉杰面前的其中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由于这些小区建设时间早,当时私家车数量少,缺少车位规划,更没有地下车库等设施,小区狭窄的通道里停满了机动车,有的紧靠墙脚,有的扎进绿地,有的甚至停在消防通道上,居民们每天都要上演“抢车位”大战……不仅影响小区居民正常出行和居住环境,还埋下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难题,王玉杰积极探索新路径,对小区楼前的空地和绿化带位置进行重新规划。其中东王南区的6栋楼共312户,原来仅有268个车位,经过重新规划建设了312个停车位,实现一户一位,目前正在筹建资金继续进行车位改造。

在对老旧小区进行治理改造的基础上,王玉杰还积极探索红色物业管理模式,对分别居住着20户和12户居民的两座“孤楼”进行单独管理。目前,社区内的独楼小区已全部推选“红色楼长”,由红色物业托底,形成物业居民自治的管理模式,既简化了管理流程,又提高了办事效率,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

有解思维,破解小区安全隐患

前段时间,在管仲社区的圃田园生活区内发生了楼体外墙欧式件脱落事件,这个安全隐患在王玉杰心中始终是根“刺”。由于楼房早已出了质保期,没有公共维修基金,想要解决问题就需要社区居民共同凑钱拆除安全隐患,可小区居民对这个方案并不认可,居民们认为这是楼房质量问题,不应该由业主出钱来维修。

拆除方案迟迟定不下来,脱落事件随时还有可能发生,这让王玉杰心急如焚,但她并没有气馁,而且继续开拓思维,寻求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一方面,她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向居民详细的解释有关政策和规定,让居民明白在房屋已出质保期、无维修基金的客观情况下,公共区域出现问题,只能居民自己出钱维修,不然一旦出现危险,后果也将是居民自己承担,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看到的;另一方,她积极和多家建设单位对接联系,让施工方拿出维修方案和报价,再由业主代表选择价格最低、方案最优的一家进行楼房维修。

在多方协调的基础上,王玉杰还希望进一步帮助居民们降低出资费用,于是她积极争取街道办事处项目资金15万元,这样每个单元都得到了1万元的维修补贴,让居民们减少了近一半的费用支出。目前,居民现在正在按照既定的筹资计划准备维修。

看到王玉杰这样真心实意的为社区办实事儿,居民们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变得越来越配合,甚至有的居民还对王玉杰说,“你不要给自己找这么多难题了,我们看着都替你发愁。”可王玉杰却说,“如果我不去干,那谁来干呢?我在这个岗位上,干好这个岗位的工作就是我的责任。”王玉杰心里明白,居民们会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她做的一切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已经走进了居民们的心里,居民们也真的把她放在心上了。

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社区居民服务

农村好支书范文 第2篇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位社区人:组织动员的进程中,她部署有力;烈日炎炎的卡口上,她挥汗如雨;入户摸排的过程中,她耐心询问;隔离保障的服务中,她温情入心。她,是悦君家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涛。

她是防疫战线上的“排头兵”

王涛常说:“做社区工作,就要吃得了苦,受得了累,要把居民当做咱自己的亲人。”自区域“大筛”和常态化核酸检测开展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和社区千头万绪的工作,王涛始终奔忙在工作岗位上,检测点搭建、秩序引导、人员信息登记、环境消杀,大到检测棚空调安装,小到“两米线”张贴,每项工作她都亲力亲为、细致部署、周到安排。

四月以来,无休止的核酸检测是“一个三日又一个三日”,王涛时刻和同志们一起,冲锋在抗疫的最前线,不管自己有多久没有休息过,多久没回家见过爱人孩子。“闺女,妈妈给你买了牛奶和蛋糕,寄到姥姥家,你想着接收啊。妈妈这儿忙,不能去看你了……”这是一个母亲和孩子最朴实的对话,电话那头的她,眼眶湿润了。片刻平复后,她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此时,她更像是一名战士,一名必胜的战士。

她是夜深人静时的“未眠人”

由于每轮核酸检测结果多是半夜检出,王涛几乎没睡过整觉。夜晚大家酣然入睡时,她还在担心着社区核酸筛查结果,时刻叮嘱居委会同志随时做好“8小时转运”准备。

常态化核酸点建立时,她和点长一起,拉棚子架护栏连夜搭建,从一片空旷到设备齐全检测有序,只有她知道这其中的辛苦和不易。长期睡眠不足和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她神经性头疼,也落下了颈椎病,但是她没有一丝懈怠,没有一点退缩,依旧不辞辛苦地忙碌着。脱下大白,换上红马甲,她俨然又变成了认真严肃的“岗哨兵”。

她是社区居民的“暖心人”

“平常他们就是需要照顾的人,在这特殊时期我们更要格外关注”。疫情期间,王涛对社区老年群体尤其关注,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她安排包楼干部每日问候,时刻关注老人身体状况,对于有需要的老人还安排送货上门;居家隔离的,她安排专人提供“跑腿服务”;没接种疫苗的,她带队“两委”干部逐人逐户做工作……不管多晚,不论几点,只要居民有需求,她随时在线,即时办公。她以赤子之心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彰显着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党旗飘扬,汇聚微光;微光成炬,点燃希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个又一个党员挺身而出,一座又一座战斗堡垒巍然屹立,鲜红的党旗始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筑牢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为取得疫情防控最终胜利注入坚定信心和强大动力!

农村好支书范文 第3篇

全程参与村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工作,对争取项目做了很多的软件资料,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深入一线参与其中。在基础设施方面,突通了村原始的通组公路,参与了中学的征地协调工作,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自我亲自监工从不言累,而乐在其中。

(一)去年全力参与十九油路建设--打造新天地

我为村的定义是要打造"新天地",村是乡各项工作的重点示范村,十九油路的贯通决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争取农家书屋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村是"贵州省农家书屋"建设村之一,从项目落实到最终的书屋整理用了一个月时间,省新闻出版局向村赠送了几千册图书,并赠送2个书架,整个上架、编号、书目的汇总、借阅登记册的`录入都全面把关,并按规定周一至周五定期开放,书籍涵盖面很广为村各年龄段的村民供给了相当大的帮忙,促使了部分村民有了走产业之路的构思和设想。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今年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产业

在去年"通组公路建设"的基础上,今年村参与并争取到项目有新农村建设项目、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村级计生室建设项目、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等。

经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使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为改观,看到一座座崭新的平房,熊熊燃起的沼气灶,涨势良好的庄稼,逐见成效的联户养殖场,已经贯穿的水泥硬化路。村民无不称赞村支两委为民做了实事、好事。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这是她对自我工作的要求,也是她对村人民的一份职责。在工作中,应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她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经常加班加点,从不叫苦叫累,始终坚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人民调解庭的首席调解员,她不仅仅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调解纠纷方法,还利用休息时间研读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和《治安管理条例》,以便在实践工作中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理论结合实际的与群众讲解矛盾纠纷深化的利害关系。她的平和理智的调解态度,专业合理的调解方法,使得由她负责调解的事件成功率高,调解协议执行率高。在平息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她琢磨出了自我的一套口诀:"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症下药讲实效,解决矛盾找关键,法理第一为人民。"从到此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调解各类居民矛盾80余起,成功率到达了100%。

按照"建网络、立机制、齐共建"的工作思路,创_建工作模式,推进村党建工作。先后策划了"我是党员我带头"、"倡导礼貌新风,共建完美家园"、"一名党员一面旗","一片真情献全村"系列活动逐步唤醒了全村党员主动投身村事务的自觉意识。经过搭建党员协管村、党员爱绿护绿岗、党员治安巡逻队、党员义务网管等活动平台,创立了"党员特色岗"。广大党员进取投身服务居民群众的工作当中,用自我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边群众。

x...

农村好支书范文 第4篇

按照上级组织部门的安排,县委办公室工作员张德福同志于20xx年x月x日起进驻XX乡XX村委会。在县委办的领导下、XX乡政府的支持下,张德福同志积极协助村支两委班子,围绕“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四帮四促”为工作主题,认真理清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确保驻村工作取得实效:

一、深入了解村情,理清驻村工作思路

该同志能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从机关到基层的环境转变,克服在生活、工作中的许多不适应和困难,做到人到心到,在思想感情、行动上与群众打成一片。逐户对群众进行走访,在走访过程中,广泛深入了解当地的村情民意,特别是了解当地的自然情况、生产发展情况、村务情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惠民政策,动员群众自力更生发家致富。

二、围绕中心开展工作,为群众办实事

1、在红土组、黄土组、绵竹组、新华组四个组,村民原先的饮用水习惯是到水源点用桶担水回家饮用。因没有保水蓄水的设施,造成水资源极大的浪费,经常无水可用。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德福同志到这几个组查看水源点情况,发现修建小水窖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村民饮水困难的办法。挨家挨户走访,统计愿意修建小水窖的农户。到水利局协商,为这四个组争取到39口小水窖建设项目,每口小水窖补助3000元。小水窖修建成后,畜满水,基本可以解决一家人一年的饮水问题。

同时积极组织村组干部寻找新的水源,在离红土组两公里的一个山凹里找到一个新的水源点。动员村民投资投劳,打井修水池,目前水池已建成使用。

2、积极走访市场,摸清农资供应情况,做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保障工作;联系有关部门技术员奔赴春耕生产一线,采取进村入户进行咨询宣传,通过发放资料、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鉴别假农资常识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在周家组,村民种植的一百多亩魔芋因干旱难以发芽、出苗。该同志同种植户一道,从麻布河用车运水救急;还深入绵竹组、兰蛇坡等田间地头实地查看了农作物受灾情况,带领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农村好支书范文 第5篇

作为村党总支书记,梅志枪同志的脚步走遍了村里的每一片土地,他用开阔的思路带领群众致富,用无私的情怀给群众带去温暖,他用自己的言行展示一名_员的执着追求,书写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深沉的爱与责任!

组织建设的“引领人”

20XX年上任以来,作为一名支部书记,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严谨求实,兢兢业业,务实肯干,坚守在基层一线,为洞坪的发展想尽办法、倾尽全力。

梅志枪始终坚持抓党建促发展,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抓班子带队伍,采取“党建+”模式,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落地见效。在梅志枪的带领下,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取得实效,高标准构建了便民服务大厅,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主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建立了便利群众、服务农村、凝聚民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服务能力。

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梅志枪同志总是把老百姓的家事记在心头,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谋利益。万保全是村里的重度贫困户,梅志枪刚上任不久,了解到重度贫困户万保全住房属于危房的情况后,他积极向上级争取危房改造指标,因万保全家特别困难,建房没有启动资金,梅志枪为其担保购置建材才得以开工,在他的努力帮扶下,万保全全家已搬入新房入住。近年来,他主动作为,为村内35户贫困户解决了危房问题,看着一户户贫困户入住新房后眼中的光亮和脸上止不住的笑容,梅志枪心中也充满了喜悦。同时,梅志枪热衷于公益事业,同时还是县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在他的积极沟通协调下,开展了“一对一”助学帮扶行动,由协会志愿结对一名困难学生,解决了村内5名学生“上学难”的困境,他本人也对大洪片区的一名困难学生连续助学帮扶3年。

近年来,为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梅志枪积极推动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新建新农村建设点14个,水泥路4条,改造沼泽地73亩,惠及群众数千人,用一颗赤诚的心,为民办好实事,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洞坪村民的“好口碑”。

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在梅志枪刚担任为洞坪村党总支书记时,村里主要产业只有水稻等传统作物,且无集体经济收入,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面对这样困难的局面,梅志枪没有打退堂鼓,而是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一门心思想要发展壮大村有经济,改善村民的生活。

他常说“既然到村里任职了,就想实实在在的为村民谋取利益”。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他聚焦产业发展,创新工作思维,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商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考察。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渠道。在他的带领下,组织村民大力发展种植业,种植艾草120亩,油茶156亩,发展优质橘种植基地300亩等;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流转土地开展稻田养蛙、鱼苗养殖,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聚焦村民就业难题,特别是贫困人群和一些弱劳动力的轻度残疾人,切实解决了村民就业400人次,带动群众致富,取得了良好成效。

农村好支书范文 第6篇

9年的时间,可以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变成“省级森林村”;9年的时间,可以让一个党员参会率不到百分之五十的村班子,变成县级的“先进基层党组织”;9年的时间,桓台县田庄镇旬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崔强带领全村趟风冒雨搞建设、谋发展,步出一条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道路。虽然崔强说目前的旬北村,离完全符合“美丽乡村”的标准距离还很远,但干净的街道和胡同、葱葱郁郁的树木花草、宽阔敞亮的文化大院等,无一不诉说着旬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锻炼班子修炼党性:“不能让老百姓戳党员的脊梁骨。”

20__年,崔强开始担任田庄镇旬北村的村主任,20__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开了几次党会后他发现,每次党员的参会率还不到百分之五十。他找到不到会的党员们挨个座谈,问他们为啥不来参会,党员们说:“开会有啥用啊?没啥正事。”

当时村里的党员,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不强,党性偏弱,在群众中扎根不深,带动作用弱,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干,用崔强的话说,就是“没有党员的归属感。”所以他意识到,要想在村里谋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

对于党会,崔强实行三重管理——考勤、刷脸、桌牌制,尤其是放上桌牌,不到会的人员就一目了然。起初,旬北村没有会议室,党员们都是自己带个小马扎,连纸和笔都不带就开了会。崔强认为党会要有一定的“仪式感”,经村两委开会商量,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了党员活动室。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曾经这样的一件事,成为了组织建设转好的契机。旬北村曾经有100多户养殖户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向村里给付承包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崔强先从村两委和党员抓起,只要是村两委成员和党员自己以及亲戚有承包的,无论多少,全部把钱交上。“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为了百姓的利益,为了村两委和党员的威信,更为了公平公正。”有了示范的带动,仅用了7天,崔强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就这样雷厉风行的抓班子、抓党建,不仅党会的到会率提升了,党员也有了归属感和荣誉感,从最开始的不愿意参会,到不来参会觉得不好意思,来参会就必定准时的思想转变。

崔强趁热打铁,实行“党员包街联户”制度,将全村42名党员分为4个片区,每名党员挂包6-8户,把在美在家庭创建、环境整治、脱贫攻坚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汇总,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案,形成“一个人带动一个家,一个家带动一条巷,一条巷带动一条街,一条街带动一个村,家庭由小美聚集为村庄大美”的旬北模式。又设立了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气质,就得起到带头作用,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崔强说。

心系群众帮扶贫困:“积极性有了,谁还能贫穷?”

7月24日,记者走进贫困户_营的家里,老两口正在院子里忙活,拾掇着爬满架子的丝瓜,还有刚买的几条小鱼。小院收拾得井井有条,而走进客厅,能看到已经摆放了40年的桌子、衣柜,被擦的光可照人。

“他们可能在一定的时期内物质上缺乏,但贫困户家里就该脏乱差吗?”崔强认为把贫困户得精神状态“带起来”,也是扶贫攻坚的重要环节。

旬北村有8户贫困户,结合“美在家庭”创建,首先打造出一户“标兵户”,让大家向此看齐;然后贫困户之间定期评比,“我家就要比他家脏乱差吗?”有了这样的心理,大家卯足了劲干了起来。除此之外,村里设立了3个扶贫公益岗,按照政策帮扶贫困户,上岗的贫困户早晚按时考勤,既能为自己挣工资,又能为村里做些事。“我经常跟大家说,连贫困户都是美在家庭标准户,其他人还有啥理由不去创建‘美在家庭’呢?”崔强说,“积极性有了,谁还能贫穷?”

为贫困村民办事,崔强往往不厌其烦。村里有一名98岁的低保户,目前跟70多岁的儿子住在养老院。而早在20__年,父子俩还面临着无人照顾的窘境。老人的侄子打电话找到崔强说明了情况,崔强就开车亲自去跑了四五家养老院,根据父子俩的情况仔细地筛选。跟一家养老院谈好后,他拉着老人去看环境,等老人满意了,他又去拉着老人的侄子去看,等得到了亲属们的认可,这才安排老人住下来。后来,他又为村里三四个无人照顾的老人联系住到了养老院,不定期去看望、照顾他们。

崔强重视扶贫工作,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从医疗、教育、孝善扶贫、项目分红等政策方面,因户施条,对每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挨家挨户逐一解读政策,帮助贫困户度过经济的寒冬。

拆除违建优化环境:“前面有办法,后面就得有思路。”

在推进乡村建设的道路上,无论是拆违还是环境整治,崔强必定是让政策和对策配套,“两条腿”走路,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0__年,村里的10几处违建是多年以来的“沉疴”。要清除不容易,要一次性清除干净更不容易。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崔强逐户分析,占的时间长了怎么办,投资大的怎么办,大家会提什么要求?所有有顾虑的地方,他全都要想到。

在沟通方面,党员先去,小组长再去,都谈不下来崔强去谈;有村民提出拆了车库,车丢了怎么办?村里就施划公共停车位,安装监控,门卫;清除公共区域里村民种的树,对于提出要找个收树的,崔强就收集了七八个收树人的电话,让村民自己联系,自己谈价格;对于清除出的树坑,崔强一刻不等,立马填上树苗,养护浇水。最终仅用12天,就全部拆完。

旬北村共有9条街道,五纵四横,还有53条小胡同。在彻底清理村内卫生死角、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等脏点、乱点的同时,今年,绿化、补植苗木15830平方米,硬化道路、胡同1560平方米,与属地企业签订“门前五包”责任制,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美化了村庄环境。

文明新风吹遍村庄:担当作为好书记

7月24日,在旬北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里,几名工作人正在给“农家书屋”换崭新的牌子。宽敞干净的大院,乒乓球台、舞台等设备齐全,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垃圾遍地的废弃样貌。

最开始的旬北村,没有文艺阵地,没有文艺队伍,村民没地方活动,也很少有人愿意参与文艺活动。崔强就首先抓阵地建设,带领全村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打造党建“教育一条街”和“四德文化”一条街。

然后他找来了曾在村里任妇女主任的王秀萍,让她召集队伍,带着大家唱歌跳舞,编排节目,并慢慢补充音响、服装。逐渐的,队伍和节目成型,村里融合文化、主题党日、扶贫帮扶、关爱老年人等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表彰善行义举道德模范172人,连续多届自编、自导、自演旬北村人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

农村好支书范文 第7篇

28岁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31岁任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曾是淄博市最年轻的村党委书记。

任职期间,他扶弱济贫,盘活村内闲置资源,修缮人居环境,一件件苦事、难事,他都不推不躲,渐渐地村民被他的初心与做事的诚心打动,赢得了全村人的认同和拥护。

他也曾因为年轻,在村级企业事务管理上受到阻碍。可贵的是,他敢拼敢闯,雷厉风行的性格被越挫越勇,终于使一个“后进村”蝶变为“省级文明村”。

他,就是淄川区龙泉镇台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冯珂。

冯珂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村里的党委书记,我要当‘头羊’,带头为村民服务,实现当初竞选村‘两委’时的承诺。”

担当作为,造福民生福祉

上世纪80年代,台头村经济富足,家家户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江北第一个电话村。因为历史的原因,进入新世纪,村里的辉煌不复存在,村企负债累累。

当时的冯珂在外创业已小有成就,但他看到村里的现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村。

20__年,冯珂当选为新一届村委会主任。这一年,他只有28岁。

当时,村账上负债200余万元,60岁以上老人的福利待遇都难兑现,村集体收入每况愈下,村民人心涣散。面对“烫手的山芋”,冯珂决定从提高村民福利待遇入手“破局”。

经过调研,冯珂将“第一把火”烧向了承包村集体用地的企业。“当时周边村庄企业承包村集体用地费用已达到5000以上,我们村庄3000费用的标准多年未变。”冯珂告诉记者。

他决定重新规范合同,将原来十年租期缩短到三年,租赁费用由3000元提高到5000元。冯珂悄悄算了一笔账,仅此一项就能为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

“当时我做出了这个决定之后,遭到了个别企业的抵制,甚至还收到了‘恐吓’电话。”冯珂回忆,不少企业老板认为他年轻,吓一吓就能退缩。没想到他凭借着身上不服输的劲头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最终镇住了企业老板,租赁新规得以顺利进行。

说起这些,冯珂道出这件事情的原由看似轻松,而在9年前,重新规范合同,提高土地租赁费时可谓何其艰难。但面对记者他一直笑着说,这些都是他分内的事情,都是应该做的。

“当时我为村内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150元至220元的养老金,80岁老人送生日蛋糕和祝寿金。”冯珂表示,之后他还制定了春季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查体,参加新农合的村民每人补助20元,免费为每户村民每年提供5吨水,对考上重点院校的学生每人给予3000元奖励等相关规定。

真心为民又有管理手腕的冯珂让村民看到了台头村的希望,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与支持。从那时起,冯珂认准了一个道理,只有为民办事,才能赢得民心。

20__年换届时,在村民的期盼和支持下,冯珂高票当选为新一届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盘活经济,旧村换新颜

书记主任“一肩挑”。新的职务,让冯珂感受到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开始思考和盘算着村庄发展的路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冯珂意识到,要想带领村民致富,必须发展经济。在他的提议下,村“两委”研究决定,把对村闲置资产进行招商引资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立志容易成功难,资金、配套设施等,样样短缺。

面对眼前的局面,冯珂没有被困难吓退,既然有了方向,就一步步蹚出条路子。从镇上到市里,他托亲戚朋友多方求援,四处奔走联络企业。

几年间,先后有英吉瓷业、道新磨具、聚鑫晟环保科技、丰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千万元大型企业在台头村落地生根。

台头村集体经济成功实现“腾笼换鸟”。

在壮大经济的同时,冯珂开始致力于为村民建设美丽家园。

考虑到村民文化生活比较单一,村里修建了“四德”文化长廊、休闲广场和乡村戏台,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先后对村内大街小巷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美化,使村民们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历史。

几年来,村里先后投资300多万元,为全村600多户村民免费开通天然气及安装壁挂炉,拆除废弃“煤炭池”,村庄内基本实现了清洁能源供暖;结合“六新工程”,对全村的墙面进行粉刷,粉刷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为900余户村民进行墙体保温能效提升改造工程,建设了文化墙、村标等工程,村内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如今,宽敞洁净的水泥路,排列整齐的路灯,覆盖全村的监控网络,全新修建的“党章学堂”……呈现出一幅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党建引领,彰显党员初心

目前,台头村正提速发展。冯珂意识到,要想打赢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一支担当作为、善做善成、强有力的党员队伍。

20__年5月,投资300余万元,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全市第一家“党章学堂”正式在台头村投入使用。

步入党章学堂,给人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党章,从总纲、党员、党的组织制度……若干功能区块的设置几乎涵盖了党章的所有章节脉络。

冯珂说,“党章学堂”不但给我们村党员提供了一个可看、可学、可做的综合化、集成化、现代化的党章学习教育基地,也给周边村镇党组织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党性教育的场所。在这里,让所有党员通过学习,找回入党“初心”。

正因如此,20__年,台头村被淄博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党性教育的滋养,让台头村充满了正能量,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精气神”。

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台头村党员纷纷叫响,“疫情面前,我是党员我先上。”在冯珂的带领下,党员和志愿者迅速加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他们活跃在村庄重要路口检测登记过往车辆和行人,或在公共场所进行消毒。无论白天黑夜,党员和志愿者们佩戴红袖标坚守岗位,成为台头村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肩头有担当,心中绘蓝图。冯珂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全身心带领广大村民绘就了一幅台头村新农村建设的美好画卷。初心不改,使命不变。他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保持冲锋姿态,在困难中坚定信心,在发展中抢抓机遇,在压力下经受考验,为实现“富饶、秀美、幸福新台头”的目标而继续奋进!

农村好支书范文 第8篇

“村官虽小,但只要立志,一样能干成事。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干出点儿名堂!”

说这句话的是双滦区下店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秀芝。她2000年当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当选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至今已有17个年头。

“下店子村位于双滦区最东部,辖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是连接双桥区和双滦区的重要节点,全村总人口1403人,450户,9个村民组,党员52人。”走在整洁的村路上,石秀芝介绍着村里的情况,“利用地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优势,将基层组织建设与壮大村级经济、发展民生事业、促进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探索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驻村企业党支部为骨架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强化了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统领作用。”看似柔弱的石秀芝,谈起村子的发展成果和规划却是“巾帼不让须眉”。

心系百姓疾苦,做村民信赖的贴心人

“以前的下店子村集体没有收入,不但村干部长期拿不到工资,还欠外债20多万元,村民上访告状不断,曾是双滦区有名的特困村、老大难村。”

回忆起往事,石秀芝的同事陷入了沉思,“记得那是2000年,石主任上任之初,正值农村土地二轮承包,都把土地当命根子的村民寸土不让,致使矛盾纠纷不断。石主任磨破嘴皮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动员村组干部和党员高姿态,把自家分到的较好地块让出来,分地时请老干部和村民代表到现场监督,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合理,使得二轮承包土地顺利完成。”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身泥水,是石秀芝上任时下店子村的真实写照。尤其是老年沟居民组3公里路都得走河套,夏季发洪水时,孩子上下学要靠家长接送,女人们从来不敢穿高跟鞋。

“石主任是我们最信赖的贴心人,多亏了她村里才有这么干净通畅的路。”看到记者来采访,一位村民迎上前来:“2004年,我们村抓住‘村村通’好政策,研究修路,但因村集体经济薄弱,工程几度停工,石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使工程顺利推进,她带头从家里拿出了5万元。”村民们被她一心为民办事的诚心与热心感动,纷纷主动捐资,仅用一周时间,就筹集资金10。5万元。两年间,下店子村所有村民组都铺上了水泥路,总长超过5公里,并安装了80余盏路灯,累计投资70多万元。

“党员干部就是要把百姓冷暖放心头。”这是石秀芝嘴上常说的一句话。下店子村常年吃水困难,村里没有资金,石秀芝就跑镇进区争取项目。为了能尽早解决吃水难问题,她多方筹资20多万元,经过数月苦战,终于让常年缺水吃的200多户村民喝上了清凉的山泉水。为了彻底解决村里吃水难问题,在山坡上建了水塔,村民家全部安装了自来水。从此,村民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

因为和村民贴得近,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装在石秀芝的心里。

村民赵文2002年因车祸身亡,家里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老伴常年有病,家境十分贫困。石秀芝多次找肇事方和交警部门进行交涉,经反复协商,最终落实死亡补偿金18万元;村民姜清田、王子旺两家因为有重症病患者而经济负担沉重,石秀芝就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进行捐助;村民曹悦学家半夜起火,损失惨重,石秀芝得知后立即将自己值班用的被褥送到曹悦学手中并掏出2000元以解燃眉之急;为彻底解决村里几位孤寡老人养老问题,石秀芝联系相关部门和领导,先后将3位孤寡老人送到偏桥子敬老院安享晚年;因女儿常年在外,现已70多岁的刘桂兰孤苦一人没人照顾,石秀芝视其为亲人,出钱出力;瘫痪在床的老党员曹炳江及其老母亲相依为命,逢年过节石秀芝都会送去米面油和现金,每年冬天还为他们买煤并送到家中。

抓住机遇谋发展,做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如何发展经济,让村民尽快富起来,是我最着急的事!”石秀芝告诉记者。

“下店子村以前是有名的困难村,经济基础特别薄弱。”据村民介绍,石秀芝带领村“两委”班子,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发展园区配套服务,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先后引进元宝山滑雪场、鼎盛书画院等企业9家,发展汽车运输、商贸经营等个体工商户88家。采取村集体集中经营方式,成立康硕物业有限责任公司,解决了村内8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村民收入过万元。

下店子村有一片荒沟,经过考察,石秀芝认准这里是财富之源,率领全体村民几个月内开发垫出30亩耕地。2004年因修建滦广公路把地征占,使这片荒沟由耕地变成了财富,一次性收入25万元,为这个穷村打了一个翻身仗。

针对村里没有矿产资源的实际,她用公共基础设施和荒山等闲置资产置换商品房底商1100平方米,仅此每年给集体带来租金收入30多万元,加上来自国家征占地补偿,一次性收入了200多万元,集体收入骤增。

“集体有了钱,就得谋划上新项目,让村民从中得到更多的收益和实惠。”石秀芝告诉记者,为解决失地农民和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村里注册成立了物业服务公司,同时引进了元宝山滑雪场,并与开发商积极协商,为本村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并鼓励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她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财产达到上千万元。

舍私利为大局,做新农村建设的先行人

“咱们农村人,也得把生活环境搞上去,环境好了,生活质量才能上台阶!”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石秀芝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上。在2008年“三年大变样”活动中,下店子村率先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程,并高标准谋划建设新民居。

无论是城中村改造还是建设新民居,首先就是拆迁问题。居住于滦广公路沿线的63户村民房屋属拆迁范围,石秀芝自家饭店也在拆迁之列。拆迁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对石秀芝来说拆迁损失更大,但为顺利推进拆迁工作,她率先签订拆迁协议,在全村第一个拆除了自家年收入10万多元、200多平方米的饭店。不仅如此,她还做通了四个小叔子的工作,将各自房屋拆除。同时她找有关部门为村民争取优惠政策、待遇,在她的带动下仅20天就完成了全部拆迁任务,并且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其拆迁速度之快,问题解决之彻底,创造了双滦拆迁史上的奇迹。

民房拆除后,村里要盖起两栋1万平方米的新民居楼安置拆迁居民,工程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和施工人员,全村人都看在眼里。在利益面前,石秀芝首先想到的是其他村民。在其丈夫姜清芝的支持下,姜家哥六个开了一次特殊家庭会,决定支持嫂子石秀芝的工作,不参与施工和购料,把挣钱的机会让给其他村民。

石秀芝把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作为自己的追求,高标准建设8栋新民居,让300多户村民喜迁新居。村集体每年出资50万余元为村民支付新农合医疗费用;为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村民上意外保险;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年节慰问津贴;给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每年每人发放500元的乘车补助。投资268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便民服务中心和村民文化广场。在她的领导下,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提升。

下店子村先后迎来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第一督导组、省委巡视组、省委“两学一做”督导组、省委组织部等调研指导,并获高度肯定。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获评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__年被河北省委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石秀芝本人连任市第十三次、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先后获评河北省优秀_员、河北省“千名好支书”,承德市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女能手”、承德市“感动承德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